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
上海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君主专制

1、背景:

(1)根本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王权加强

(2)封建贵族必须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3)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4)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望王权改善其生存环境

2、时间:15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等国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

3、作用:

(1)政治:打击封建大贵族,全力强化王权

(2)经济:颁布重商主义政策,客观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B

一、背景

1、根本原因: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社会因素:

(1)东西方贸易出现逆差,作为主要货币的黄金和白银外流,西欧市场上货币普遍短缺

(2)《马可·波罗行纪》盛赞东方富庶和繁华,刺激了西欧人寻金热潮高涨

(3)民族国家兴起,西欧各国君主为自身利益支持开辟新航路的活动,大力向海外扩张

(4)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和传播宗教的热情

3、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传统商路,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交易总量锐减,商品价格飞涨

4、客观条件:地圆学说被广泛认可,造船术进步及指南针在航海中使用,为新航路开辟提供科学技术条件

二、过程

经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掠夺

政治: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

社会: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全球化进程拉开帷幕

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动摇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三、影响

对欧洲:

1、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荷兰所代替

对世界:

1、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商品流通数量、品种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3、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空前浩劫,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形成

4、为人口的迁徙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新民族的产生。如18世纪,美利坚民族的产生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B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发源地:意大利

3、内容:

(1)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

(2)广泛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物,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取得突出成就

4、代表人物:

(1)文学艺术:但丁、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2)思想:马基雅弗利

5、意义:(B)

性质: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领导的反封建文化运动

影响: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革命

一、英国革命的背景(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1、根本原因:1603年开始的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政治上:宣扬“君权神授”,宣称国王作为上帝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2)宗教上:迫害清教徒

(3)经济上:对许多手工产品和农产品实行专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

2、经济前提:17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相当发展

(1)农业: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新贵族

(2)工商业:以生产毛纺织品为主的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3、阶级基础: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壮大,政治、经济利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4、思想宣传:由宗教改革而兴起的清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宣传

二、革命开始的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长期议会”

三、革命的结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及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

2、1688年,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发动“光荣革命”,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3、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

(1)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2)1701年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

4、意义:

(1)彻底否定“君权神授”的理论,结束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道路(2)使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政治前提和经济条件

启蒙运动C

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背景

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独立自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二、独立战争的过程

1、开始的标志:1775.4.19 列克星敦枪声

2、建国标志:1776.7.4 大陆会议通过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三、独立战争的意义

1、性质: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2、国内: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3、国际: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背景

(1)1777年,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美国独立后实行邦联制度,使新生的美国政府无力偿还在独立战争期间发行的大笔债务,也不能有效的促进国内外贸易,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2)目的:为了加强国家机器

2、确立: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通过《合众国宪法》,确立联邦体制

3、内容:

(1)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

(2)联邦政府的构建原则——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4、影响

(1)政治上:有助于保持政局长期相对稳定

(2)经济上:为工业文明的创建准备了强有力的政治实体,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局限性: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度,种族歧视仍长期存在

法国大革命

一、革命背景

1、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1789.5,三级会议召开

二、革命进程B——人权宣言,拿破仑民法典

1、开始标志:1789.7.14,巴黎人民起义,攻占了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

2、1789.8,制宪会议通过

《人权宣言》:否定了封建专制特权制度和等级制度,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和战斗旗帜,有“旧制度的死亡证和新制度的出生证”之称

3、1804—1815年,拿破仑帝国统治时期,颁布

《法国民法典》:从法律上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制定法典的蓝本

☆它否认封建等级制和特权

三、革命影响

1、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取代封建专制的大革命

2、政治上:沉重打击法国及欧洲的封建君主专制

3、思想上:广泛传播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4、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

5、对世界的影响:对此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C(工革~社会矛盾一整个单元)

现代工厂制度C

一、背景

1、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2、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英国的生产组织和经营管理形式发生质的变化

二、特点:与手工作坊和工场不同,资本家将雇佣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有条不紊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

三、过程

1、英国的工厂最早出现在纺织行业

2、19世纪中叶,工厂成为英国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

四、作用

1、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的发挥机器设备的生产效能和工人的劳动潜力

2、有力的促进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工业时期初期的社会矛盾C

一、“血汗工厂”

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血汗工厂”,雇佣女工童工

二、社会立法

1、背景:

(1)工人力量的壮大,为争取生存不断斗争

(2)目的:欧洲一些国家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缓和阶级矛盾,制定了一些关于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规。

2、开端:英国的工厂法

3、评价:虽然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也没有消弭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和冲突。

美国南北战争B

德国的统一

俄国农奴制和日本明治维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飞全球扩张

一、列强瓜分世界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

2、特点: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区

3、焦点:非洲地区、中东地区、东亚太平洋地区

4、非洲

(1)近代早期,非洲是西方国家最早展开殖民活动的地方。但殖民活动范围有限。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非洲成为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的重要目标

5、远东亚太地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列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

(1)他们采取先侵占中国边境邻邦作为基地的方法:英国侵占马来西亚、缅甸,与法国争夺泰国;法国侵占印度支那(越南);俄国侵占与中国西部接壤的中亚小国。

(2)英、俄、法、日等国在中国划定各自的势力范围。

(3)美国1898年提出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力求“利益均沾”

二、殖民体系的形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英、俄、法、德、美、日是六个最主要的殖民大国,其中英国是头号的世界殖民大国

2、影响: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祸根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 贵族之间尖锐矛 盾 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 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 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 奴隶主阶层与贵 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 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 执政官,立志各 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 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 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 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 改革 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 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内容影响 颁布 ‘解负 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 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 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 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 产等级 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 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 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 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 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 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 家权力 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 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 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 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 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 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 展农工 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 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 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 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 人迁居雅典

高中历史第四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资本原始积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英国圈地运动典型途径之一。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1、百年战争及影响 (1)百年战争:1337—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2)影响:百年战争深刻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英国无力图谋向欧洲大陆扩张,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明晰;法国在共同抗击入侵者的斗争中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这一切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2、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时间和基本要素 (1)时间:15世纪末英法形成民族国家 (2)基本要素: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前提;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是民族国家形成的经济动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形成增加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 3、15世纪下半叶英法政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1)变化:由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2)原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百年战争及玫瑰战争后,英法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寄望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概况和影响 (1)背景: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贸易逆差;《马可·波罗游记》刺激引发的寻金热;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贸易通道,西欧各国不得不开辟新的航路;科技的进步创造了新航路开辟的技术条件(多桅帆船、地圆说、航海仪等)(客观条件)。(2)概况: 时间国家人物航线 15—16 葡萄牙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绕过非洲最南端

上海高中历史第五分册整理

上海历史第五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 第1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虎门销烟 1领导人:林则徐 2意义: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二《南京条约》 1鸦片战争爆发时间:1840年6月 2内容: ①割地: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 ②赔款:赔款洋银2100万元 ③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贸易主权) ④协定关税: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关税主权) ⑤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司法主权) ⑥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②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主权丧失(政治);半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 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变化 ④革命任务的变化: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进入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⑤历史分期变化:开始进入现代史 三五口通商与战后中国社会变化 1通商口岸的作用:对华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 2中国社会的变化: ①在经济领域的变化: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同时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②中国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化: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发展了明清“经世致用”的传统,注重研究世界大势和社会现实问题,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代表作:《四洲志》、《海国图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影响: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潮流。 第2课第二次战争(1856-1860) 一“修约”交涉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借口和实质 1时间:1856年 2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 3实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 二《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四册 第一单元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单元核心概念: (1)15、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封建制度的解体,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2)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导致生产者逐步与生产资料分离,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最初的组织形式之一。 (3)英、法等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君主专制取代等级君主制,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海外殖民扩张,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逐渐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猛力冲击中世纪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对摧毁封建制度和建立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君主专制(B) 1、形成背景: a、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王权的强化,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强大的王权提供支持 c、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贵族、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等) 2、形成时间: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3、影响:专制君主颁布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新航路开辟的背景)(A) 1、时代背景: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黄金这种主要货币需求增加。 2、主观动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纪》刺激西欧人到东方实现黄金梦;传播基督教。 3、客观原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以后,控制亚欧商路,地中海区域的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 4、条件:西欧各国君主的支持;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简况(A)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B) a、积极方面: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强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世界由闭关自守到联合为一个整体;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统一的世界历史;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制度,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b、消极方面:西欧各国走上了对亚非美洲的殖民统治道路,给这些地区的各个民族带来空前浩劫,造成长期的贫困与落后。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上海高中历史教材第四分册整理

第5课英国革命 一、议会与国王的斗争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B) a、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A)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 1、光荣革命(A)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即“光荣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B) 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保证了英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第6课启蒙运动(17~18 ..) .....世纪 一、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A) 1、17世纪的英国: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 鸠、卢梭、狄德罗等 (a)孟德斯鸠:(分权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以防权力腐化和专制暴政。 (b)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 (c)卢梭: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二、批判君主专制: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 .....”;孟德斯鸠主

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则推崇实行 直接民主 ..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三、宣扬自由和平等(B) 针对封建专制下人们受奴役的状况,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但要“受法律支配”。 四、影响: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统治构想。 第7课美国独立战争 一、独立战争的进程 1、独立战争开始标志: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 2、《独立宣言》(A)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人 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 二、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B) 1、确立:为了加强国家机器,1787年《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国会为最高立法机构;由民选产生的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联邦高等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享有解释宪法的权利,法官由总统任命,任职终身。 2、意义: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法国大革命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第二分册 【教学过程】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1. 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 ·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生活。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生,这些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 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 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而得以保留传承的。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的传说,大体反映了早期先民生活经历的几个阶段。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文献中占有突出地位。近代以来,中国人普遍以炎黄子孙自称。 4.中华考古文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 (1)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2)核心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二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B) 2. 二里头考古发现(C) 第三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 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商代人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 甲骨文(B) (1)甲骨文的定义: 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 (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 4. 二重证据法(D) 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 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1. 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 2. 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 3. 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1.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高中历史第四册1-8整理

历史———第四分册 第一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15—16世纪,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与生产技术的改进) (*15世纪以后普遍使用上射水轮;三圃制广为流行,并出现轮作等更先进的耕作技术。)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专业化)手工业和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前提: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特点:国内主要方式是强制农民土地,借助国家立 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 资本原始积累(15世纪,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国外商业战争、贩卖奴隶、殖民掠夺等 关系的萌芽典型:英国“圈地运动”(贵族—农业资本家—新贵族) 以手工劳动和分工协作为基础,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 第二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百年战争的影响(1337—1453 法国取得最终胜利) 百年战争深刻的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激发了各个阶层的民族意识。 政治因素: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经济因素: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 文化因素:以民族语言为代表,民族文化的发展。法:绝对的王权 15世纪末,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出现君主专制 封建等级制等级君主制君主专制 形成: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英:有限王权(议会的存在) 议会在财政方面制约王权 为了打击贵族的势力,加强王权,颁布了一系列的重商主义政策: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基本形式,发展海外贸易和获取金银货币的主要途径,政府运用国家权利直接干涉经济活动等 第三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15世纪东西方交流 背景:1。根本原因: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 2.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西欧各国不得不海上冒险,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 3.必要性:(主观需要):1)市场上货币普遍短缺 2)西欧各君主的支持 3)《马可波罗行纪》“寻金热” 4.可能性(客观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表现: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 ●新航路的开辟(时间:15、16世纪)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四分册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四分册教学目标和辅助栏目的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第1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一)练习与测评 1、15——16世纪,西欧社会生产力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随着庄园制度的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验的积累,西欧社会生产力获得长足进步,动力技术和生产技术具有重大改进;手工业和农业进一步分离,商品生产和流通迅速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2、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语),怎样理解这是一段“血和火”的历史?并请列举西欧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答:西欧主要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5世纪末,一般都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的,充满了残酷的剥削,所以马克思称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西欧主要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在国内是:强制剥夺农民土地,并借助国家立法迫使失地农民转变为雇佣劳动者;在国外是:商业战争、贩卖奴隶和殖民掠夺等方式。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练习与测评 1、简述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 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2、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第3课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哥伦布《航海日志》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2)材料所述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他航海探险的动机还有哪些? 答:⑴奥斯曼帝国崛起后,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必须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开辟直达东方的新航路。而且哥伦布坚信地球是圆的。 ⑵材料中所述哥伦布的目的是“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它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它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他的其它动机是掠夺梦寐以求的黄金、白银、香料等。 2、请为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们制作一张表,以展示他们的航海历程。 根据书上大字内容整理归类,仅供参考: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 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②遗存内容:宫殿式建筑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③社会特征:国家私有制和阶级分化。 3.二重证据法:①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提出者为王国维。②内容: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互相释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互相补正;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互相参证。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 1.内外服制:①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信使)的王朝,建立于BC16世纪,都城殷,建立者汤。②信使:文献+考古资料+甲骨卜辞。③“内服”(大邑商)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四方)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④夏商周:三个并列的部落,三个更替的王朝。 2、青铜时代:①司母戊鼎:青铜器的代表。②特征:主要是礼器(兼有炊具);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③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④商朝经济:农业(石器木器等农具);耨田(施肥技术进步)。⑤风气:饮酒极盛,致政治腐败。⑥信奉鬼神,卜辞极盛。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上海市高中历史练习册第5分册试题答案全

第 1 课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基础练习 1 .林则徐虎门销烟 2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3 . B 4 . A 5 . B 6 . D 二、拓展练习7 . ( 1 ) “我”指香港,“母亲”指祖国―中国,“海狮”指英国。( 2 )该诗既唱出了国土沦丧的切肤之痛,又颂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秀品质,意在唤起民众,共同抗击外侮,兴我中华,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8 .鸦片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不是把中国拉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确实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但这只是战争的客观影响,并非侵略者的本意;而且战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文明是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为代价的。这种观点没有正确区分战争发动者的本意与战争的客观影响。 第 2 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基础练习 1 .亚罗号马神甫第二次鸦片战争 2 .英国法国 3 . D 4 . D 5 . A6 , B 7 . 1858 年通过中俄《暖浑条约》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 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 。年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割占包括库页岛在内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约40 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 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包括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在内)44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9 世纪80 年代通过中俄《伊犁界约》等几个边界议定书割占斋桑湖东北、霍尔果斯河以西、特穆尔图淖尔东南和阿克塞河源7 万多平方公里中国领土。 二、拓展练习8 .特点:数量多(从 5 个到10 个)、地域广(从局限于东南沿海扩展到全国的海岸线)、由海岸而深入到腹地的长江。说明外影鲤遭些些垄鱼巨9 . ( l )材料一、二反映了五口通商后,英国的某些工业品没有占据中国市场。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后,英国向中国输人的鸦片比鸦片战争前更多。( 2 )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大门后,英国资产阶级认为中国地广人多,是一个落后的大国,是英国商品侵略的理想对象。( 3 )原因:当时中国的经济由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几乎完全自给自足,对市场的需求十分有限,购买力低下;两国的生活习惯不同、国情不同;英国等国大量输人鸦片,使中国出口收入大半被抵消,无力购买英国工业品。对策:英国先提出“修约”,提出中国全境开放、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要求,遭拒绝后,借口“亚罗号事件”,伙同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上海高中历史第六分册--知识整理

第六分册 第1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知道: 1.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立即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局为重,确定了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2、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1937年8月13日,日本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进入南京后,制造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理解: 1、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影响 (1)背景:华北事变后,中日两国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决定停止进攻红军,逼蒋抗日;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的转折点,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向蒋介石送交《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西北主力红军和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9月,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1938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它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为沿海工业的内迁赢得了时间,进一步推动了全国规模抗战的开展。 第2课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 知道: 1、八路军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的新四军也迅速开辟了苏南、皖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2、1938年10月,日军在占领武汉后,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抗日战争开始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了百团大战。 理解: 1.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板垣师团,获得了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938年3月,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军队召开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是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战果最大的一次胜利。 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道: 1、中共七大: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领导全国人民最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大会提出党的政治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