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家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注意问题: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

一、主要功绩:

1、统一六国

(1)秦统一的原因:

(1)客观条件:(历史趋势;民心;秦国实力)

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大国兼并小国,统一趋势加强。

②长期频繁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2)主观条件:(嬴政的雄才大略)

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

(2)过程:

①先灭弱韩:前230年②离间灭赵:前228年③水灌灭魏:前225年④王翦灭楚:前223年⑤北灭燕国:前222年⑥完胜灭齐:前221年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远交近攻”)

(3)意义: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2、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巩固统一的措施)

作用

主要措施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中央: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修筑驰道,开凿灵渠

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南征百越

统一文字

巩固统一,加强地

主阶级统治

对地方行政制度影

响深远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

流和巩固统一

奠定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基本疆域

有利于全国人民共同

心理和共同文化形成

二、秦始皇的暴政

1.暴政主要表现:

(1)“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 (2)严刑酷法;(3)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①修长城②大兴土木,建宫殿、陵墓③北伐匈奴、南征百越

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公元前207年,被农民起义推翻)

三、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1)实现统一: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实现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巩固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过:他又是暴君。

(1)赋役沉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2)严刑峻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皇帝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贻害中国数千年之久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

1.含义:他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的“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及其国力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

2.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3.贞观之治的内容: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②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1.内容:

(1)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2)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 (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 ;(3)采取和亲政策; (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 (4)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羁縻”政策)

2.作用:唐太宗实施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

三、探讨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一代明君.①吸取教训——心存百姓;②广揽人才——知人善任;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④民族

关系——民族平等。对外关系—-开放

2.贞观新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唐朝带来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升平景象,形成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封建社会的顶峰—开元盛世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丰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

(总评)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注意问题: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贡献是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一、康熙(清朝)面临的形势:基本确立对全国的统治但根基未稳 (4种矛盾)

1.以郑成功为代表的明朝遗留抗清力量的存在——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郑成功据守台湾,坚持抗清;

2.造成(满族与汉族)民族矛盾尖锐——满洲贵族强制实行圈地占地、剃发易服等政策

3.中央同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对清中央不够服从,需要加强管理

4.中国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

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

1.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

(1)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2)统一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

(3)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2.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三、评述康熙帝

1.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对内:平定三藩之乱、准噶尔叛乱,接管台湾巩固国家统一

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的这些活动,基本奠定了近代以来的中国版图,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2.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3.局限性:对内加强君主专制、重农抑商、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使中国丧失发展机遇,开始全面落后于世界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

专题二东西方先哲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美国〈世界名人词典〉和英国〈人民年鉴手册〉将他们列入世界十大思想家。

一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孔子生平

在鲁从政、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文化教育事业

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何没有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

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二、孔子的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

(1)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政治、经济、文化)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走向崩溃.

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2)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

3.核心内容:

(1)“礼”的思想(政治范畴)

A、含义指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B、实践方式“正名”、克己复礼

C、目的匡正社会秩序(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D、实质力图维护奴隶制度

E、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

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2)“仁”的思想(伦理范畴)

A、含义: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仁爱有差别:先亲人再朋友再他人)

B、方法:“忠恕”

C 、表现: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 普 通 人:对自己——克己复礼 对别人—— ①爱亲人②爱他人

D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

(3)、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 调整对象:礼和仁

礼仁关系:“礼中有仁,仁中有礼”,维护既贵贱分明、又社会安定的统治秩序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② 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

a 、中庸的含义:“恰如其分” b、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三、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 》,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2、主要思想:①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②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3、地位和影响:①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②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③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二 古希腊的先哲

一、柏拉图与《理想国》

1.生平简历:⑴出身名门 ⑵师从苏格拉底 ⑶游历生涯 ⑷创办雅典学园

2.理想国

⑴思想产生的背景:①伯罗奔尼撒战争雅典同盟战败以及苏格拉底被处死刑,暴露民主政体弊端。

②受苏格拉底的影响,游历四方,考察各地,产生新思想。

⑵主要思想:

①理想国构成阶级:三个等级 等级 阶层 美德 职能 实质

第一等级 统治者 美德是智慧 拥有国家权力

奴隶主贵族 统治的国家,等级森严

第二等级 武士

美德是勇敢 对外御敌,对内保民 第三等级 劳动者 美德是自制 为社会提供物质资料 ②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家王

观点和理由:最有智慧的人就最有资格出任统治者→→哲学家最具有智慧→→哲学家应该为王

③理想国的实现方法:最早的乌托邦

两种方法:一是对统治者从小就开始提供严格的完善的教育,直到他们掌握哲学的知识。

二是废除统治者私有财产与家庭,过集体生活,使权力与财产、家庭分离,从而一心为公。

3、柏拉图思想影响

他的思想对世界影响巨大,他的哲学著作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在后世哲学家与神学家的著作中都可以看到柏拉图思想的影子。虽然他的理想国最终成为乌托邦,但其思想对人们产生很大影响。

二、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

1、生平事迹:亚里斯多德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学园精英;王子之师;逍遥学派;客死他乡。

2、伟大成就:

⑴科学研究:公认的最博学多才的科学天才之一。

主要成就:学科划分;概念沿用;注重实践与理论;完成百科全书式著述。

⑵追求真理:认为求知是人的本性;敢于挑战权威,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⑶探求人的本质:①从分析自然入手探求人的本质,认为理性是人的本质。名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②认为人是完完全全的人,彻底自我实现的人,也是善人和幸福的人。

⑷政治主张:①人与城邦:城邦是公民的集合体,名言“人在本性上是城邦的动物。”

②公民义务:履行城邦赋予的职责,维护城邦的整体利益。

③关于政体:倾向民主制,主张中产阶级执政(原因?)。

3、历史影响:

⑴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家的重要理论来源;⑵他创立的逻辑学至今仍被学术界奉为权威;

⑶他的自然观在中世纪乃至近代者备受推崇;⑷他在政治领域里对正义与民主的讨论仍然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话题。

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

比较方面柏拉图孔子

不同点所处时代古希腊奴隶制盛行之际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政治思想开创理想国恢复周礼旧制

思想核心“理念”,重理性“仁”,重伦理

相同点

政治形势都是社会秩序不安定

政治思想提倡以德治国,维护等级秩序

文化教育创立思想,创办学校

历史影响在东西方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专题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一克伦威尔

1.克伦威尔出生于英格兰一个信奉清教的新贵族家庭。1628年,他首次当选议员,开始政治活动。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的暴政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阶层的强烈不满。

3.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

(1)1640年,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军费以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召开新议会。克伦威尔再次当选议员。在议会中,他参与了《大抗议书》的起草工作,主张反对专制王权,敦促议会通过了这份文件。

(2)内战时期:①1642年内战一爆发,他就在家乡组建了一支骑兵中队,参加议会军作战。不久又组建“东部联盟”,大规模招募军队。②1644年他参与指挥马斯顿荒原战役,取得议会军自内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其所部骑兵获得“铁骑军”称号。③1645年1月他组建新模范军。不久,他被任命为副统帅,实际上统领了这支军队。④1645年6月他率军在纳西比击溃王军主力。纳西比战役成为英国内战的转折点。1646年,第一次内战结束。⑤1648年他指挥议会军参加第二次内战,再次击溃王军,俘获国王。⑥内战结束后,在克伦威尔的敦促和努力下,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⑦1649年3月,国会决定废除君主制和上院,下院成为最高立法机构,行政权交给下院选举的国务会议,克伦威尔任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5月,英吉利成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发展到高峰。

(3)共和国建立后,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克伦威尔对内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地派。对外,先后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英国的海上主要竞争对手荷兰。

(4)随着个人地位的空前巩固,克伦威尔的权力欲也随之上升。1653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他颁行《统治文件》,解散“议会”,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

4.评价:

肯定之处:在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法律,巩固革命成果。

①军事上: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为共和国与民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从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③外交上:颁布《航海条例》,扩大了英国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

④经济上:积极运用军事、外交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发展工商业。

△缺点与局限

①远征爱尔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②军事独裁统治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引起人们不满,社会动荡。△总体评价:功大于过

①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②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

二、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一、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英殖民压迫北美资义发展(根本)背景: 2、18C,英国确立北美霸权,进行殖民压迫

3、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直接原因

战争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1、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1774年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

2、北美独立战争开始后,75、5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

3、1776年: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对保证战争最后胜利起重大作用;

发表《独立宣言》,明确抗英目标

传播潘恩《常识》,激发官兵斗志

表现: 4、1776年,解放波士顿,取得北美人民的首次重大胜利;

5、1776保卫纽约失利,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士气;也确立了其在政治

军事领域的领导地位

6、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7、1781年:围约克镇英军,迫康华利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胜利结束

8、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其为自由、民主、独立国家

1、反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建立北美第一个独立国家

评价: 2、促进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3、华盛顿接触的军事才干和爱国精神

二、开创美国民主政治

1.拒绝接受王位,辞公职,回乡务农

影响:表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精神和不崇权势的崇高品质

2.主持制宪会议,制订联邦宪法

(1)背景:邦联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制订:1787年,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被推选为会议主席

(3)结果:制定新宪法《联邦宪法》通过《联邦宪法》,取代《邦联宪法》,确立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4)主要内容:

①建立联邦国家,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行使大权,各州在遵守联邦法前提下有一定自主权(军队除外)

②国家元首为总统,握有大权,称为总统制共和制

③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构建中央机构:行政—总统;立法—国会;司法—联邦法院

“三权”相对独立,互相牵制

(5)体现原则:中央集权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主权在民原则

(6)影响:

①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②联邦制实行,避免邦联制的松散,加强了中央权力,形成了真正统一团结国家。同时地

方有一定自治权,可以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

③共和制、分权制,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自由,确立美国资阶民主共和制度;

④宪法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对内——有利于全国市场形成;对外——有利于保卫国家安全

⑤但有局限性:没有废除奴隶制;种族歧视;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3.评价:华盛顿为制定宪法,建设民主作出重要贡献

三、担任美国总统

1.就职:1789、4、30,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就职仪式在纽约举行

2.第一任期:

(1)时间:1789——1793

(2)形势:联邦政府羽翼尚未丰满,国库债务累累,海陆军名不副实

①网罗人才,组成内阁,使各集团意见在政府中都有所反映;

(3)措施②经济: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③外交: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④创立总统否决权制;

(4)作用: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

3.第二任期:

(1)时间:1793——1797

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

(2)政绩: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

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

孤立主义的提出:在外交政策上,不要感情用事地同外国进行友谊的结合或敌对的冲突。 1796年,公开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教诲;

(3)引退: 1797年,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创立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

4.离逝:1799年,在受了一场风寒后病逝

究其一生,三进三退:

“一进”: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大陆军的统帅)

“一退”:拒绝当国王,避免封建君主专制在美国确立。

“二进”: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制宪会议主席)

“二退”:1788年夏,宪法通过,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

“三进”:就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政治制度,开创了美国政治、经济、外交新国策。

(美国首任总统)

“三退”:1797年急流勇退,不迷恋权力,开创了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对美国

民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评价华盛顿:

①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在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功绩卓著。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③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不再次连任,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树立了范例。④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三、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一、崭露头角(1793—1799)

1.时代背景:国内:法国大革命爆发,逐渐达到高潮--由一个民族主义者转变为大革命的坚定支持者

国外:英国及欧陆封建王朝联合干涉法国革命

2.崭露头角:收复土伦(1793)-------名声鹊起,破格晋升

平定巴黎王党叛乱(1795)------“共和国救星”

远征意大利(1796)粉碎第一次反法同盟(1797)远征埃及(1798)

-------------------政治声望日盛,为夺权铺平道路

二、雾月政变与第一执政(1799—1804)

1.雾月政变(1)时间:1799年11月

(2)结果:解散督政府,成立执政府,任“第一执政”

(3)拿破仑上台的原因:

①法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督政府无力解决;

②资产阶级希望更更强有力的政权来保障他们的既得利益,巩固革命成果。

--------时世造就英雄,必然性

③拿破仑手握重兵且具有政治手腕 -------------可能性

2.第一执政的统治

(1)目的:稳定局势,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2)措施或政策

A.对外: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1800年)

B.对内

①宗教:《教务专约》、宗教宽容政策

②经济:法兰西银行、币制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对英大陆封锁,贸易保护主义

③法制:《法国民法典》(1804年)

内容:保护私有财产;公民平等,所有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契约自由、契约的法律效力等

意义:把大革命的成果以法律形式确立和巩固下来,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④文教:公立中学、法兰西大学;资助研究工作

⑤军事:以征兵制代替雇佣兵制

⑥政治:精简编制;将政府改革成高效的军事体制;剥夺人民的权利

三、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

1.建立:1804.1

2.2

2.性质:资产阶级军事帝国

3.对外战争:(1)概况:三皇会战(1805)耶拿会战(1806)入侵西班牙(1807)

远征俄国(1812)----由盛而衰

莱比锡会战(1813)---欧洲民族之战

(2)性质:三重性质

革命性:抗击反法联盟(前期)

侵略性:与英俄(后期)

争霸性:对埃、西等(后期)

(3)作用:积极①反对外来干涉,捍卫革命成果;

②扫荡封建势力,传播革命思想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消极:奴役侵略他国,引起反抗,导致帝国解体

四、英雄末日

1.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灭亡

(1)经过:1814年发表退位诏书,签定《枫丹白露条约》----遭流放

重建“百日王朝”(1815)

兵败滑铁卢(1815)---再遭流放

(2)原因:长期战争使法国经济困难,人民灾难深重,人民厌战

大陆封锁政策既打击了英国,也葬送了法国,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

被侵略地区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

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欧洲封建势力远大于资本主义势力 ---------根本原因

2.客死孤岛:1821.5.5. 圣赫勒拿岛

五、评价

1.拿破仑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①拿破仑多次平定王党叛乱和打败反法联盟军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扫欧洲封建势力,

将大革命的思想散播到欧洲各地。

②他编纂的《民法典》则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制订的第一部民法典。对欧美各国民法典的制订产

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他对资产阶级的一大贡献,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拿破仑对法国及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传奇式人物和一个时代的象征。

2.拿破仑是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同时也传播了革命思想;同时也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无愧为一位军事家;但对外战争带有侵略和称霸的性质,践踏了欧洲弱小民族的利益,违背了民族自决的原则;同时也消耗了帝国的人力和财力,给帝国带来危机,最终导致帝国的垮台。

3.总之,拿破仑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对法国及欧洲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专题四“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一、领导辛亥革命,缔造中华民国(1894—1912)

1.成立兴中会(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开始了早期革命活动。

2.广州起义(1895年):迈出了中国民主革命武装起义的第一步。

3.成立同盟会(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报》为机关报。

4.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

内容对应的同盟会纲领思想内涵地位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

制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

和国——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核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补充、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积极性:①是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

同愿望。

③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①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②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反封不彻底。

→说明资产阶级革命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

5.武昌起义(1911)

6.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主持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7.主持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8.失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有那些重要的历史功绩?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②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直接的结果)。

③制定《临时约法》,建立了民主共和制(最伟大的功绩)。

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最深远的意义)。

⑤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1922)

名称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二次革命1913 宋教仁遇刺1913年7月,孙中

山组织发动讨袁

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和革命力量分而

失败

护国运动1916 袁世凯复辟帝制发表《讨袁宣言》

《第二次讨袁宣言》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

段祺瑞拒绝恢复《临

时约法》和国会

借助西南军阀,在广

州成立护法军政府

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

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

1922

为了恢复《临时约法》

和国会

当选非常大总统,准

备组织北伐

因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乱而失败

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大都失败的原因:

(1)主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

①政党:革命党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②纲领:三民主义有重大缺陷。

③军队:利用军阀打军阀,没有自己的武装。④群众:脱离工农,缺乏群众基础。

(2)客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勾结,力量强大。

(3)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三、开创新三民主义时代(1924年)

1.原因:

①三民主主义指导下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屡遭失败,需要寻求新道路。②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中共三大(1923):决定党内合作方式加入国民党

3.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4.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

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

满洲贵族的统治。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新”在反帝

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国民政府,国民

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

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

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较为空洞)

平均地权(后来提出耕者有其田)

节制资本(控制私人资本)

“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5、提出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与新三民主义关系: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三大政策的精神,三大政策是执行新三民主义的方法、方式、途径、手段。

6、组建黄埔军校(1924):建立新型革命武装

1924年1月24日,“陆军军官学校”在广东黄埔成立。这所军校在培养人才时,将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作用。为国民大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的很多毕业生成为后来国共两党的杰出将领。

7、逝世:1925年3月12日

△评价:①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②甲午战争后,孙中山上书遭拒绝后,认识到必须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③创办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一系列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④为了维护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坚持斗争。⑤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行三大政策,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开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局面。

二圣雄甘地

一、主要活动:

①早期斗争;②宣传甘地主义思想;③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

△甘地非暴力思想形成的原因

①家庭影响: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

②受《圣经》中关于不要与恶人作对的教训的影响。

③接受托尔斯泰以宗教之爱改革社会,实现人人平等的思想。

④在南非尝到种族歧视滋味。

(2)甘地非暴力思想的内容

①认为任何政治斗争都要以“仁爱”精神为主旨;(消极抵抗)

②强调爱与真理的统一,即在坚持“真理”的同时,宁愿牺牲自己也不向敌人施加暴力。(坚持真理—核心)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时间一战后(1919-1922)1930年二战后

原因阿姆利则惨案(导火线)1929经济危机,英国在印度

实行“食盐专卖法”二战后,英国殖民势力的衰落,印度人民强烈反抗

经过基拉法特会议:第一次提出“不合作”的主张。

三步走:印度人放弃英国人授予的

官衔、爵位、荣誉;拒绝为殖民当

局工作;抵制洋布,拒绝纳税1930年的“食盐进军”,标

志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

高潮。

甘地提出“英国退出印度”—

—争取印度的统一与独立

结果(1)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抵制了其经济势力的侵略

(2)1922年,发生乔里乔拉村暴力

事件后,甘地宣布终止运动相互妥协:《甘地——艾尔

文协定》,甘地停止不合作

运动;当局释放政治犯;允

许沿海人民煮盐。

印度的独立:二战结束后,英

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

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印

度分为印、巴两个独立国家。

△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

①积极性: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印度取得了自治。

②局限性: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等,反

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

二、评价:①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被尊为“圣雄”。②进步性: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指导了民族解放运动;一生多次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③局限性:采用非暴力手段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崇尚印度传统文明,反对工业文明是历史的倒退。

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一、理论贡献:

①《神圣家族》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标志在创立科学理论方面迈出重要大步。

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地提出了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学说。

③《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还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

④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⑤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

⑥1871年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认真总结公社经验教训。

二、革命实践:

①积极投入到1848年的欧洲革命中,动员工人参加起义。②领导第一国际支持欧洲各国工会反对雇主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③巴黎公社成立后,提供各种帮助。④第一国际解散后,恩格斯继续领导工人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

三大组成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法(英)空想社会主义

三、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他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成为是指引人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行动指南。他们把一生的智慧和精力献给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伟大的人格被世人铭记和颂扬。

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导师——列宁

一、主要活动:

①建党工作: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

②领导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后,发表《四月提纲》号召人民武装夺取政权;领导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巩固苏维埃政权。

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④晚年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论述,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内容

农业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实行工业国有化允许本国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影响

积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

事斗争胜利;消极:超过限度,不利于

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

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

二、评价:①列宁是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国际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俄国实际创立列宁主义。②领导了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世界人民指明新方向。③用自己的智慧、果敢和革命的灵活性为俄国、世界人民开创了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新路。

④用实践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对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

一、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

1青年时代立下宏志:救国救民,改造社会(1)长沙求学⑵创办新民学会

2.思想转变:改良主义(资) ------马克思主义(共)

⑴原因: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马克思主义著作影响(五四)

⑵标志:1920年夏,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

3.投身革命:标志:1921年夏,参加中共一大,成为中共创始人之一

二、开创中国革命的道路

1.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1921-1927):

⑴背景:中共一大上制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⑵活动:①建立湖南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人运动②参加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

③从事农民问题研究—中国革命的主要问题(中心问题、代表著作?)

——标志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④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

2.开创革命新道路(1927-1931):

⑴背景: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教训?)

⑵开创 :A.实践上:秋收起义--开辟井冈山根据地,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

政权的革命道路

B 决策:1927年参加八七会议(内容a/批判错误 b/总方针 c/论断 d/决定)

C 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发表《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方向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时间、过程、胜利标志、意义)⑵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1.领导全民族抗战(1937-1945):

(1)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2)主要活动:①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取得平型关、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的胜利③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④进行理论探索(那些著作?),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⑤领导延安整风运动:A、内容:纠正党内存在的“三个主义”(?) B、意义:使全党从教条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⑥召开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1945-46)

(1)背景: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国民党:消灭中国共产党,实行一党独裁共产党:各派和谈,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2)努力: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

3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1946--1949)

(1)过程:①第一年(46.6—47.6):防御,粉碎国民党进攻②第二年(47.6—48.8):反攻 (标志?)③第

三年(48.秋开始):决战,(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⑵胜利:

⑶意义:①国内:结束了…… ,实现了……,开辟了……②国际: 新中国的诞生使……

4建立新中国: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

萌芽初步形成成熟确立

农民问题研究“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党的七大

四、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年底)

1.1949—1956年领导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②措施:a巩固政权:继续追歼反动势力,全国领土基本解放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b恢复

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引导人民进行工农业生产③成效:政权巩固,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

2)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②三大改造(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③三年改造(1953--1956),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56—1976)

1)背景:

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工业化全面展开

国际:中共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开始探索自我特色道路

2)探索:

正确探索:经济:1956年,中共八大、《论十大关系》

政治: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左倾错误:经济: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政治:1957年反右扩大化、十年“文化大革命”

五、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绩:

1.历史功绩:

①领导党和人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

②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领导党和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④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古老的中国走

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过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也犯了“左”的错误。

①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受到挫折。

②晚年发动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和社会带来建国后最严重的损失。

3.结论:

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第4课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阶段民主革命主要活动

留学生涯 1904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加入共产主义小组,走上革命道路。

1926年赴苏联学习。

土地革命时期 1929年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中央

革命根据地受“左倾”打击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l29师政委,1940年,指挥并参加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时期指挥部队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建国初期解放西南,主政西南,参加和平解放西藏;

二、新中国的岁月:

(1)八大后,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成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2)文革期间:

①“文革”初期,他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下放劳动改造。

②“文革”后期,邓再次复出。并于1975年代替病重的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在

短期内收到显著成效。l975年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四五”运动时,邓小平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

(3)文革后,邓小平被恢复一切职务。再次复出.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①文革结束后,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国家生活正常秩序亟待重建。

②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思想。

③为了解放人们思想,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亟待拨乱反正,因此在思想领域中掀起真理标准问题

的讨论

(2)意义:①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③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人们思想获得大解放④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奠定思想基础。

2.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时间: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2)意义: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维护了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在新时期作出的一大历史贡献。

四、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A.回顾:简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开始产生:1)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2)十一届三中全会:

2.发展:1982年中共十二大:

3.进一步:1987年中共十三大:

4.成熟和形成:1992年南巡谈话:

5.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2中共十四大:

6.党的指导思想:1997中共十五大:

B.回顾: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

1.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开放:1)主张:

2)发展对外关系:加强中日关系;恢复中苏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

3)措施: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开放14 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上海浦东开放区,以及开放沿边、沿江、内陆中心城市等决定。从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格局。

C.回顾:南方谈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谈话有哪些主要内容?有何意义?

1.背景:

国际:东欧巨变、苏联解体。

国内:1989年政治风波

2.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

2)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

3)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

3.意义:

1)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2)又一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方向,

3)被视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D.回顾:“一国两制”构想含义是什么?提出目的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1.含义:

2.目的:

3.意义: 1)成功收回香港、澳门,雪洗百年耻辱。

2)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

3)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五、评价

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C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1929年他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40年,指挥并参加百团大战指挥部队;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军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初期解放西南,主政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工作;

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成功地解决香港、澳门问题,逐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人民版选修1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人民版选修1 背景雅典城邦平民与 贵族之间尖锐矛 盾 表现:(1)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 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 关的公民大会。 (2)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 奴隶主阶层与贵 族之间尖锐矛盾 理解: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 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 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 执政官,立志各 改革,振兴城邦 主观条件: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 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 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 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 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 改革 目的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时 间 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内容影响 颁布 ‘解负 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 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 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 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 产等级 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 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 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 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 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 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 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 家权力 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 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 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 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 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 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 展农工 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 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 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 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 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 人迁居雅典

人教版 选修六第四单元

Unit 4 一.知识点 词汇: 1. phenomenon n. pl phenomena 现象 An eclipse of the moon is a rare phenomenon. Bankruptc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an economic recession. 2. glance vi. look quickly at (sb./sth.) n. a quick look glance at = take a glance at 匆匆一看;扫视 stare at 盯着看;凝视 glare at 瞪着眼看;怒目而视;怒视 She glanced shyly at the young fellow from behind. They stood glaring at each other as if they were enemies. 3. decrease vt.&vi. become smaller or fewer;diminish;reduce decrease/reduce…to/by…减小,降低到(了);反义increase Student numbers have decreased by/to 500. Interest in the sport is decreasing. 4. exist vi. 存在 existence n.存在生存came into existence产生 Does life exist on other planets? Few of these monkeys still exist in the world. Pakistan came into existence 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after the war. 5.. supply sb. with sth. = supply sth. for/to sb.提供/供应某物给某人 provide sb. with sth. = provide sth. for sb. offer sb. sth. = offer sth. to sb. 1) The school supplies books for/to the children. 2) We are here to provide a service for the public. 6. compare…to…把……比作 compare…with…把……和……比较 compared with/to与……相比(在句中常作状语) compare with与某人/物相比 People often compare children to flowers. If you compare her work with his,you?ll find hers is better. Compared with/to many women, she was indeed very fortunate This can?t compare with that. 7. come about发生come across偶然遇到come out出版,(花)开 Please tell me how the accident came about,I?m still in the dark. 8. build up 树立,逐步建立;增加;增进(健康);集结 build up one?s health增进健康build up a good reputation/fame树立良好的声誉;Traffic is building up.车辆在增多 1) This built up my hope after the interview. 9. keep on sth/doing sth 继续/坚持做某事表动作的反复,有停顿 keep doing sth一直不断地做某事表动作的持续,无停顿 1) Though it was raining, they kept on working until it was finished. 2) I kept standing in the train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纳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 说知识点归纳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归 纳 第一单元东西方先哲 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 [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历史背景:春秋末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 1、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社会状况: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人际关系紧张。 4、文化上:学术下移,“士”阶层出现。 (二)、成就: 『思考』儒家思想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孔子创立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背景:春秋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礼崩乐坏”,违背周礼行为司空见惯。 目的: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1、开创儒家思想(基本思想和主张) ①礼:即周礼,以礼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②仁:即仁者爱人;对统治者: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和刑杀。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爱。对普通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③中庸:在协调礼与仁的关系上,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④三者之间的关系:“仁”是核心,属于伦理范畴;礼是表现,属政治范畴;两者结合不可分割;用“中庸”来协调“仁”和“礼”的关系,用“仁爱”的精神来讲“礼乐”。 2、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 ②教育内容:《诗》《书》《礼》《乐》《忆》《春秋》;还教学生“政事”和治国的本领。 ③教育目标:“成人”、成“君子”; ④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⑤办学形式:收徒讲学,开创私学。 3、整理文化典籍:“六经”,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他的思想被弟子们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三)、局限性:目的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阶级局限性。(四)、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 (五)、影响:1、对中国: ①文化上:《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②思想上:儒家思想的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 ③教育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如开创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对人类文明: ①对亚洲:传入韩国、日本等,使儒家思想成为这些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②对欧洲:18世纪传入西方,被启蒙思想家所借鉴。 [拓展延伸] 孔子哪些思想对当今建立和谐社会和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提示:①以德治国,以民为本,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 ②“和而不同”思想,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物选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 课题1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一.果酒的制作 菌种:酵母菌细胞结构:真核细胞代谢类型:异养兼性厌氧型生殖方式:孢子生殖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适宜温度:20℃左右。 反应式:C6H12O6+6O2→6CO2+6H2O. 无氧条件下,附在葡萄皮上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适宜温度:18℃~25℃。 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 二.果醋的制作 菌种:醋酸菌细胞结构:原核细胞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生殖方式:分裂生殖氧气、糖充足:反应式:C6H12O6+O2→CH3COOH. 氧气充足、缺糖:反应式:C2H5OH +O2→乙醛→CH3COOH +H2O.适宜温度:30℃~35℃。 三.实验流程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果酒果醋 四.果醋和果酒的发酵装置:充气口:进行果醋发酵时通入空气; 排气口:排出发酵过程产生的CO2,以免瓶子胀裂。连接一个长而弯 曲的胶管:避免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 出料口:方便及时检测产物的产生情况。 五.具体问题 1.酵母菌的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 2.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葡萄皮的色素也进入发酵液。 3.发酵液中不滋生其他微生物的原因: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 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4.酒精的检验:(1)试管中先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3mol/L硫酸,振荡混匀,最后滴加3 滴重铬酸钾,重铬酸钾由橙色变灰绿;(2)酒精比重计;(3)闻。 5.变酸酒表面菌膜的形成原因: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需氧)。 6.葡萄不要反复冲洗,以免洗掉酵母菌。 7.制酒时要每隔12h将瓶盖拧松一次,以放出CO2再拧紧;制醋时盖上一层纱布。 8.榨汁前要先冲洗再除去枝梗:以避免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9.发酵瓶要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 10.葡萄汁装瓶要留约1/3的空间:给酵母菌先期繁殖提供充足氧气,防止发酵时产生CO2 使发酵液溢出。 课题2 腐乳的制作

选修6 unit4 练习

Book 6 Unit 4 Global warming 练习 一单词拼写 1. The shop sells a wide r_____ of domestic appliances. 2. He prefers q________ to quantity when food is concerned. 3. The d _______(数据)we have collected are not enough to be convincing. 4. As a c_________________ of being in hospital, Shelly decided that she wanted to become a nurse. 5. What is the ______(平均的)rainfall for August in your country? 6.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see doctors, so many people a__________(提倡) building more hospitals. 7.When ________(compare) with the size of the whole earth, the biggest ocean does not seem big at all. 8. The _____ parents were all _____for the children's safety.(concern) 9. You can go out, _________you promise to be back before 11 o'clock. 10.Some people are o________ to the decision while others are in favour of it. 11.The storm _____to hit our city,but we will observe the _____ of it closely.(tend) 二.非谓语动词 1.His new movie moved all audience to tears,________(call) to mind another moving one about war and love. 2.________(devote) to teaching, as we know, contributes to his popularity with his students. 3.His car________(repair) in the repair shop, he drove his brother’s instead. 4.The game was so exciting to play that the boy kept his eyes and attention________(fix) on it, ruining both a lot. 5.________(realize) her ambition of becoming a professional singer, she has been training very hard since an early age. 6.My older brother and I are busy ________(arrange) a trip to Africa. 7.Qu was a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Chu ________(situate) in present-day Hunan and Hubei provinces,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战国时期). 8.Last weekend as I was riding in the bike lane alongside the truck,we reached a crossing and it turned to the right,________(hit) me and my bicycle. 9.After luckily ________(succeed)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I realized my dream again:after graduation,I became a citizen working in a city. 10.Most of the fish there were ________(freeze),but we had not much trouble finding some fresh fish at the other part of the market. 三.模仿造句 1.英国不再是过去那样强大的国家了。(as…a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做这项工作需要技巧和体力。(tak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过多的私家车的使用。 (the most+adj.+one of+which/who..). 4.即使你对此事一言不发,我也能感受到你的失望。(even if)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打印版知识分享.doc

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 打印版

第 1 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 1 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第 1 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类型比较放热反应吸热反应 定义有热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 成物具有的总能量物具有的总能量 与化学键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出的总 强弱关系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裂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裂旧键 旧键时吸收的总能量时吸收的总能量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 燃烧反应④ 多数化合反应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 CaCO3 高温2↑ CaO+CO ②2NH4 Cl(s)+Ba(OH)2·8H2O(s)= BaCl2+2NH 3↑ +10H2O ③ C(s)+H2 高温 2 ④ 2 高温 CO+H 2CO O(g) CO +C 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 生成物反应物 能能量 反应物生成 反应过程吸热反应反应过 放热反 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A. 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政治选修3重要知识点总结完整版汇编

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考点必背 专题一各具特色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国家的本质 1、国家性质 国家的性质即国体,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什么阶级是统治阶级,什么阶级是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因此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是看国家政权掌握在什么阶级手中,实行的是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划分国家类型的依据是国家性质。 2、专政与民主的关系(★★) (1)、专政 国家的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根本职能是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就是专政。国家也具有社会管理职能,如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维护公共秩序,兴建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2)、民主 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世界上不存在着超阶级的民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专政是指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即统治阶级凭借国家权力,强制被统治阶级服从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国家的根本职能。所有国家都是一定阶级对其他阶级的专政。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其实质是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多数人的意志,实现国家职能。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务与统治阶级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 民主与专政相互依存,共同体现国家的性质。凡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必然包括一定阶级的民主,同时也包括对其他阶级的专政。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反映社会各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统治阶级组织政体的必要性: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为实现政治统治、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必然要采取某种形式组织政权机关。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①国体决定政体,并通过一定的政体来体现;②政体体现国体,并服务于特定的国体,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不适当的政体会危害国体。③政体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国体是影响政体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来势力、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都可以成为影响政体的因素。 (两种类型的国家制度:民主制度与专制制度。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国体、政体两个方面看民主制国家: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从国体意义上讲,都是专政和民主的统一体;从政体意义上讲,则是实行同专制政体相对立的民主政体的国家。) 二、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 1、现代国家,大都实行代议制的国家管理形式 代议制就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代议制本质上是一种间接民主,也是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 代议制充当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政治纽带,成为现代民主政体的共同特征。原因:一方面,只有公民广泛参与,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政体;另一方面,不可能全体公民都经常性地直接管理所有国家事务。 影响国家管理形式的因素有:地理环境、历史渊源、文化传统、人口素质、发展程度等。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新)高中化学选修4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及精练精析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知识点详解 一、本模块内容的特点 1.理论性、规律性强 2.定量 3.知识的综合性强 4.知识的内容较深 二、本模块内容详细分析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反应物的活化能—生成物的活化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7.比较△H时必须连同符号一起比较。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高中英语选修六知识点总结

Unit 1 I词汇及结构 1. would rather do sth情愿做…. would rather sb did sth情愿sb做… 情愿做….而不愿意做…:would rather do sth than do sth= would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 prefer to do sth rather than do sth = prefer doing sth to doing sth 2.faith n. 信任,信仰keep faith with 忠于信仰; 守信 have faith in 相信, 信任 in good faith 老实地;诚恳地faithful adj. 忠诚的,可靠的 3.As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t styles of Western art ,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describe all of them in such a short text. so+adj+a(an)+(单数可数) (+that…) so many/few +n (复数) (+ that…) so much/little (不可数) (+that…) such+adj.+n.(不可数)/ n (复数) 4.consequently adv. 所以,因此 Mr Foster has never been to China. Consequently, he knows very little about it. 福斯特先生从未去过中国, 所以对中国了解得很少。 consequent adj. 作为结果的,随之发生的 consequence n. 结果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化学选修四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② 酸碱中和反应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6?18H2O与NH4Cl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25℃101KPa可以不标注)。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

人教版英语选修六第四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英语选修六第四单元知识点 U4(选修六) Language points-reading 1 on/ upon+ n 依靠,依赖, 确(坚)信 You can’t depend on your parents forever. depend on/upon+sb.+to do 指望某人做…… You can’t depend on him to come on time. depend on/upon +it +that…. 指望….. You may depend on it that he will come. depend on/upon +wh-从句 Whether you can pass the exam depends on how hard you work. That (all) depends./ it all depends. (口语)视情况而定, I may help you. But that/ it depends. 2. light 1)n. 光,线,灯 2)v.照亮,点燃 He lit a match. 他划着了一根火柴。 A smile of triumph lit up her face. 她的脸上闪耀着胜利的微笑。 The match lights easily. 这火柴容易划着 3)adj The suitcase is very light.(轻的) There was a light rain falling. He is a light sleeper. 他睡不沉。(易醒的) 3. heat v. / heat up 是某物变热或变暖 heated adj. 热的激烈的 heated debate, heated discussion heatedly adv.愤怒地激昂地 heater加热器发热器 consumer(n.). 1 消耗,花费;耗尽 She consumed most of her time in reading. 2吃完,喝光 The kids soon consumed all the food on the table. 孩子们一会儿功夫便把桌上的食品全部吃光。 3 使全神贯注,使着迷+with The boy was consumed with curiosity. 那男孩充满好奇心。 … as one can = as … as possible Please come here as soon as possible.= Please come here as soon as you can.. as many as 多达 as long as 长达,只要 as far as远至,就…而论 as well as 和…一样好,也,和 as early as 早在 6.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