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游离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2 结果

四点牵引法组切除的粘膜环非常完整均匀,平均宽度2.5~2.8c m,中央见少许肌层,标本置于平板上展开,可见为长方形条状,吻合口距齿状线平均约2c m 。而一点牵引法组切除的直肠粘膜环明显不均匀,宽度0.3~3.2c m,标本置于平板上,由最窄处剪断展开呈明显的两头窄中间宽,且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高。随访1年,一点牵引法组的痔病复发率高(见表1)。

表1 两种牵引法疗效比较

分 组例数

术后出血n

%术后痔病复发

n %四点牵引法组6834.4000 一点牵引法组

78

27

34.60

9

11.50

3 讨论

PPH 术的关键是粘膜下荷包缝合,粘膜环的宽度

及完整均匀决定着肛垫的悬吊效果,亦决定着PPH 效果。从理论上讲,要达到直肠粘膜环完全均匀一

致,最大限度的牵拉切割,最理想的方法是荷包缝合

线位于疏松的粘膜下层〔2〕

,同一平面1针完成,整个荷包线一圈均匀向下垂直牵拉。然而事实上,这一操

作无法完成,而我们采用将收紧的荷包前后左右四点

牵引可保证牵引均匀,由此设计出“单荷包四点牵引法”。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单荷包四点牵引法受力点较均匀,所切除的粘膜环非常完整均匀,剪断标本展开后呈一长方形条状,术后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低,经随访未见复发病例。

一点牵引法组最大缺点:因受力点位于牵引线这一点,荷包环受力明显不均,切除的粘膜环无法均匀,甚至不完整,将标本由最窄处剪断展开呈明显的两头窄中间宽,且术后并发出血及痔病的复发率高,明显影响PPH 疗效。

总之,我们通过实践认为:单荷包四点牵引法所切除的直肠粘膜环在宽度、完整性均匀度上都非常满意,且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单荷包一点牵引法,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82529.

〔2〕 胡丰良,李玉英,李洪杰,等.四点牵引法在痔PPH 术中的应用

[J ].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2003,9(2):97298.

收稿日期:2008202203

血清游离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作者简介:李谊文(1972~)男,在职硕士生,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及

糖尿病的诊治。电话:0951********(办),139********;E 2mail:

Li_yi w en@sina .co m

李谊文1

,高锦孝2

,程 杰3

,王 浩

4

(解放军第5医院:1.干部病房,2.检验科,3.眼科,4.内分泌科,宁夏银川 750004)

摘要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 A )的变化。方法:2型糖尿病(DM )组40例,根据是否

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DM 组20例,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0例,糖尿病肾脏病变10例)20例,选择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测定血清FF A 水平。结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血清FF A 的水平高于单纯DM 组(P <0.05);单纯DM 组血清FF A 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 <0.01)。结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FF A 水平升高,FF A 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关键词 糖尿病;游离脂肪酸;微血管病变中图分类号 R 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0188(2009)012007620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 )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第3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 opath,DN )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是2型糖尿病主要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

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 A )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探讨2型DM 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FF A 变化及其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7年12月~2008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眼科、干部病房住院确诊为2型DM 的患者40例。DM 诊断符合1999年WHO 诊断及分

型标准〔1〕

;DR 由眼科有经验的医师诊断,标准采用1987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通过的6级分期标准;糖尿病肾病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制定的标准:有糖尿病病史,排除其他影响因素,出现24h 尿微量白蛋白>300mg 或显性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等。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DM 组20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20例(DR 和DN 各10例)。正常对照组20例,为同期健康体检者。全部病例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生化等检查,排除伴有心力衰竭、慢性肝脏疾病、1型糖尿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等。1.2 血糖、血脂及FF A 的测定 研究对象禁食10h 后,于次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保留全血及分离血清。应用日本OLY MP US AU 2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脂(TG )、总胆固醇(T C )、高密度脂蛋白(HDL 2C )浓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清葡萄糖浓度;比色法检测FF A,FF A 试剂盒由英国RANDOX 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放免法检测尿微量白

蛋白。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个样本均数间的两两比较用LS D 检验,多组间均数的总体比较应用方差分析;FF A 与相关指标分析用直线相关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各组年龄、性别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0.05)。与对照组比较,单纯DM 组和DM 微血管病变组FPG 、HbA 1C 、TG 、TC 、LDL 2C 、HDL 2C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DM 微血管病变组与单纯DM 组相比,FPG 、HbA 1C 、TG 、HDL 2C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DM 微血管病变组血清FF A 高于单纯DM 组(P <0.05),单纯DM 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见表1)。

表1 各组临床指标比较(n =20)

项 目对照组单纯DM 组D M 微血管病变组年龄(岁)

53.60±7.30

54.00±10.80

59.30±12.60

性别(男/女) 10/10 11/9 10/10TC (mmol/L )4.49±0.675.47±0.

79②

5.81±0.63②LDL 2C (mmol/L )2.57±0.373.49±0.36②3.73±0.59②HDL 2C (mmol/L )1.23±0.091.12±0.12①0.88±0.08②④TG (mmol/L )1.68±0.412.34±0.32②2.93±0.43②④F BG (mmol/L )5.20±0.768.00±1.70②11.10±3.89②④Hb A 1C (%)5.20±1.017.70±1.30②9.20±1.51②④FF A (mmol/L )

0.35±0.10

0.58±0.11②

0.68±0.11②③

注:F BG 为空腹血糖,Hb A 1C 为糖化血红蛋白。与对照组比较,①P <0.05,②P <0.01;与单纯D M 组比较,③P <0.05,④P <0.01

2.2 DM 微血管病变组FF A 与其他指标的相关分析 DM 微血管病变组FF A 与HbA 1C 、FPG 、TG 、LDL 2C 呈正相关,与HDL 2C 呈负相关,其Pears on 相关系数分别为0.72,P <0.01;0.63,P <0.01;0.40,P <0.05;0.51,P <0.05;-0.43,P >0.05。3 讨论

本研究发现,D M 微血管病变组血清FF A 水平较单纯D M 组升高,提示FF A 与D M 微血管病变相关,可能在D M

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机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为:(1)FF A 使血糖升高。FF A 抑制葡萄糖氧化与摄取,抑制肌糖原合成,从而抑制外周葡萄糖的利用

〔2〕

;FF A 还可促进糖异生作用

〔3〕

,从而使血糖

升高。高血糖是发生D M 微血管病变的一个重要因素。长期的高血糖导致蛋白质非酶糖基化,造成微血管壁的损害,基底膜的增厚,通透性增加,甚至引起血管堵塞,均可导致D M 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本研究发现,D M 微血管病变组与单纯D M 组比较,FPG 、Hb A 1C 升高,且FF A 与FPG 、

Hb A 1C 均呈正相关。(2)FF A 导致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 R )。最新研究表明

〔4〕

,FF A 的升高与I R 之间

有很强的相关性,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重要原因。I R 时脂代谢紊乱,血中TG 升高,H DL 降低,促使血管硬化,血管弹性下降,特别是微小血管内膜粗糙增厚及退行性改变,造成血小板聚集增强;同时高血脂可改变红细胞脂膜构成,引起红细胞变形,红细胞携带氧能力降低,最终导致微循环血流缓慢、淤滞、微血栓形成,促进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本研究发现,D M 微血管病变组TG 、LDL 2C 含量均高于单纯D M 组,而H DL 2C 低于单纯D M 组;且FF A 与TG 、LDL

2C 均呈正相关,与H DL 2C 呈负相关。(3)FF A 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Steinberg 等〔5〕

观察正常体重健康人在血中FF A 浓度升高时内皮功能的情况。结果无论外源性还是内源性升高血中FF A 水平2~3倍后,都可使内皮源性NO 产生或释放减少,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功能受损。D M 患者血中FF A 水平持续升高,可使视网膜或肾脏血管

持续收缩或痉挛,造成组织缺血、缺氧,促进微血管病变的

发生发展。(4)FF A 对T NF 2α水平的影响。近年来研究

发现,T NF2α与D M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6,7〕。动物试验发现FF A可促进细胞内T NF2α的mRNA表达增强,T NF 2α分泌增多〔8〕。体内研究发现,2型D M患者FF A与T NF2α呈正相关〔9〕。

综上所述,2型DM微血管病变血清FF A含量明显增加,FF A在其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的影响,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对FF A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希望干预FF A的治疗会为预防和延缓DM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刘喜明,丛秀云.糖尿病[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5256.〔2〕 周亚茹.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3,23(4):2522253.

〔3〕 G UENTHER B.Role of fatty aci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N I D DM[J].D iabetes,1997,46:3210.〔4〕 Y ANG Y,XI E GQ,YI N H.The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seru m FF A level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ty pe2diabetes mellitus[J].

Conte mp Med Health,2004,20(2):80281.

〔5〕 STE I N BERG H O,P ARAD I SI G,HOOK G,et al.Free fatty acid elevati on i m pairs insulin2mediated vas odilati on and nitric oxide

p r oducti on[J].D iabetes,2000,49:123121238.

〔6〕 贾安奎,刘彦轩.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细胞因子及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7,

28(3):2672270.

〔7〕 卢冬,陆小婵,潘兴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清T NF2α、P A I21水平和血液流变性变化[J].微循环学杂志,2006,16

(3):38240.

〔8〕 张慧,胡义扬,冯琴.祛湿化瘀方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T NF2α分泌的抑制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

合杂志,2007,27(12):110521109.

〔9〕 虎子颖,李华,董应丽.血清游离脂肪酸、T NF2α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J].眼科研究,2007,25(10):7822784.

收稿日期:2008207214

椎间隙撑开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陈建明,张成程,许天明,文 景,张志辉,李 勇

(解放军第59医院脊柱外科,云南开远 661600)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椎间隙撑开,选择性对压迫最重的节段实行单椎体或双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治疗31例,平均随访12个月,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0.60%,植骨融合率为100%。结论:椎间隙撑开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安全,治疗效果良好。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椎间隙撑开;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0188(2009)0120078202

脊髓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其病理基础是颈椎间盘突出以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造成对脊髓的压迫,导致脊髓血供障碍而出现临床症状。我科于2005年1月~2008年3月采用颈前路椎间隙撑开选择性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1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20例,女11例。年龄45~80岁,平均56岁。病程8个月~12年,平均3.2年。主要临床表现:上肢麻木无力,精细动作障碍12例;行走不稳,有踏棉花感15例;胸腰部束带感4例。28例下肢肌力Ⅲ~Ⅳ级,手握力Ⅱ~Ⅳ级,感觉减退20例。Hoff man征阳性15例,Babinski征阳性6例。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主要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减少或消失,椎间隙狭窄及椎体后缘骨赘形成,合并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8例。MR I检查示:均有颈椎间盘变性向后突出及骨赘形成并压迫脊髓。脊髓信号改变6例。发病椎间盘及手术颈椎间隙从C

3

~C

7

,其中2个间隙10例,3个间隙14例,4个间隙7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插管,取仰卧位,颈前路手术切口采用右侧横切口或右侧斜切口(大于2个椎间节段者采用)。常规方法暴露至椎体,C型臂术中准确定位后,根据病变节段进行选择性的椎间隙撑开髓核摘除及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对于连续累及节段,选择压迫最重的节段施行单椎体或双椎体次全切除,彻底刮除致压物后,行钛网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减压前30m in静推甲泼尼龙1000mg,术毕放置引流管,第2d可在颈托保护下下床活动。术后常规抗炎、脱水、激素、对症治疗5~7d,出院后颈托保护2个月。

2 结果

本组3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4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症状明显好转28例,缓解3例。临床疗效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优(改善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