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一个问题_对鲁迅著作中没有提及朝鲜_韩国_之意义的考察

试论一个问题_对鲁迅著作中没有提及朝鲜_韩国_之意义的考察
试论一个问题_对鲁迅著作中没有提及朝鲜_韩国_之意义的考察

文化研究

试论一个问题

———对鲁迅著作中没有提及朝鲜(韩国)之意义的考察

李泳禧

本文针对鲁迅(1881~1936年)著作、作品、讲话中丝毫没有提到与当时的中国一起共患民族悲运的朝鲜民族这一事实,提出自己平时怀有的一些疑问。本文并没有任何关于鲁迅的作品或思想以及他的生涯方面的文献根据与事实根据,只不过是基于本人的主观思考,妄加推测。鲁迅文学不是我的专业,本人不认为自己对鲁迅的整个作品都已经完全了解。因此,本文内容完全是基于我对鲁迅的不完全的个人理解。

一 在鲁迅生涯中的东亚三国民族 之时代背景与特性

鲁迅从初具社会意识的1894年(13岁)即中日战争发生之时,到入门于西欧学问,经历了人生的头

20年。1904年发生日俄战争之前两年赴日留学,又经

过前后9年的留日生活,而后经历了辛亥革命(1911年)。他所经历过的这一段历史时期,恰好与朝鲜成为这两次战争的牺牲品、受到战胜国日本的韩日合邦

(1910年)殖民地统治,以及全体朝鲜民族掀起反抗

日本帝国主义的时期是相一致的。在中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环节,开启了“五四”(1919年)与

《新青年》的时代。这个时期,是以“斯巴达精神”

(斯巴达之魂:1903年)开始的鲁迅经过30多年精心

开展的文学创作活动时期,是对中国社会革命全面地批判性参与的思想先驱者的时代。

与中国的这一时期相类似,当时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也处于新文化运动的自由思想复兴时代,曾经呈现出许多像李光洙(1892年~?)那样的文学家,是一个能与中国同时期相比较的活跃的社会、文化和文学活动结出硕果的时代。

20世纪30年代,当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以及由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达到了最高潮时,朝鲜国内的抗日革命运动却因为受到全面镇压而几乎丧失了命脉。残存势力逃亡到中国或其他地方,把民族抵抗运动的根据地转移到中国的东北地区,民族独立运动主要靠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和社会革命斗争成为一体化而保存下来。

在整个这一时期里,日本靠大量引进西洋文化和制度改编从政治、文化方面在东亚成为唯一的西欧化发达国家,并以军事大国为背景转变为侵略中国与统治朝鲜的霸权国家。正由于上述历史变化,必然会出现反抗日本的中国与朝鲜民族生存斗争的一体化现象。因此,东亚三国的个别问题或事件必然会引起三

?文化研究?

国的共同注意,也自然会成为三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问题。越是受到尊重的知识分子,对邻近的民族或人民的行为与现实越应有分忧与表态的责任。

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鲁迅的

文学与思想中没有提及朝鲜

众所周知,这一时期中国已经成为欧洲帝国主义与新兴日本帝国主义的牺牲品,鲁迅思想与文学特征带有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体制以及中国人的弊病现实进行猛烈地批判的性质。首先是抵抗儒教封建文化颓废性的《狂人日记》,还有批判中国崇拜迷信之落后性的“科学主义”。而且为了树立政治主体即人的形象,通过反面典型人物《阿Q正传》那样的作品,表现出对当时中华民族颓废性的彻底批判。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朝鲜也可以称为是文化与思想活动方面的革命时期。只是在这一时期里,朝鲜的思想文化领域与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点,那就是朝鲜未能诞生出能与中国鲁迅匹比的、具有目的意识且能担当历史变革主角的伟大的文学家。尤其30年代以后,朝鲜与中国有所不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达到了空前的殖民化,甚至连朝鲜语创作活动也难以维持命脉。

尽管也有一些例外的少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倾向的作家开展追崇鲁迅思想的活动,但是到了30年代末期连这一点踪迹也消失了。在这一时期里,也有不少朝鲜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为了寻找出路来到中国大陆,并且作为抗日独立运动的一员与以鲁迅为首的许多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进行接触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各种文化思想著作被介绍到朝鲜。

除了《狂人日记》等一部分作品以外,最早把鲁迅的《阿Q正传》介绍到朝鲜的时间正是在30年代。鲁迅文学与中国现代社会革命思想虽然给朝鲜的知识分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影响是单向的。1919年3月1日发生的朝鲜全民族抗日独立斗争,向全世界展示出朝鲜民族强烈的自立主张。应该注意到,这对后来称为中国现代政治社会革命新起点的“五四运动”起到了精神催化剂作用。

朝鲜发生“三一运动”两个月后,主导“五四运动”的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曾经以朝鲜民族的勇猛与英雄斗争为榜样,写出了敦促中国人民觉醒的文章,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有陈独秀于1919年3月23日在《每周评论》、傅斯年于1919年4月1日在《新潮》第一卷第4期、周恩来于1919年7月在《南开日报》等,发表的关于从朝鲜的“三一运动”受到启发以及如何觉醒的文章。中国的“五四运动”檄文中也这样写道:“看看朝鲜人民吧!曾被视为日本帝国主义奴隶化的朝鲜人民赤手挺胸迎着殖民统治的枪口站起来了!难道我们中国人民就不如朝鲜人民吗?中国人民站起来吧!”

然而,在鲁迅的文章里根本找不到有关朝鲜民族“三一运动”那样的抗日独立斗争及其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影响的内容。可是称为印度之鲁迅的伟大诗人泰戈尔(Tagore)听到朝鲜的“三一运动”消息以后,被不屈的反抗精神所感动,以《东方之灯》为题的诗句表示赞扬,这与鲁迅形成鲜明的对照。甚至连日本当时的文人中也有像德富卢花(1868~1927年)、贺川丰彦(1999~1960年)那样的人,谈到韩日合邦或“三一运动”时都曾表现出对朝鲜民族的极大同情。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朝鲜的“三一运动”刺激出中国的“五四运动”以后,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随即发起了全国性的不服从运动(1924年)。对于这种亚洲民族复兴运动的源泉,鲁迅似乎过于漠不关心,或者也许对朝鲜民族怀有某种成见而有意忽视了。

三 民众(个人)、民族的尼采式

(超人论的)、多元的

(进化论的)评价基准

鲁迅为了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作品中始终

?文化研究?

倾向于尼采的超人思想、多元的进化论以及威廉的革命英雄主义等,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关于鲁迅的这些所有的精神价值观,我们可以从他的《文化偏至论》以及其他许多文章中寻找到。可以推测,鲁迅如此对个人或民族素质的评价,作为一种基础同样适用于对世界同一时期的其他民族之道德性与素质的评价,对朝鲜民族的评价自然也不会例外。

假定鲁迅对朝鲜民族观确实如此的话,他的这种观点形成的背景是否与留学日本时期受到日本政治、文学思想的影响有关呢?鲁迅对日本民族的评价一定会根据进化论(Dar w inis m)承认日本民族的优越性,相反地不会认为中华民族具有这种优越性,甚至进而可以推测,也许他会认为朝鲜民族是彻底的劣等民族。实际上,鲁迅并不满意当时中华民族的无能、堕落、倒退等,而对通过明治维新实现现代化且以西洋思想实现文明化的日本却加以肯定,并以日本的优点作为典范。

以此来看,日本人对朝鲜民族的顽固偏见使鲁迅认为自己的中华民族是无能的、反进化的存在,进而以同样认识来看待朝鲜,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从20世纪伊始到鲁迅形成最旺盛思想的30年代为止,鲁迅必然会不断地通过日本的学术理论、政治批判、文明批判式的报纸和杂志等了解到朝鲜当时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与日本知识分子的交流而染上对朝鲜历史与民族性全盘否定的见解。

根据这几方面的推论,甚至联想过是否鲁迅根本就没有把朝鲜民族视为自立的人格体,或者是否把日本对朝鲜民族的殖民统治视为进化论的必然过程而没有任何异议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可以说鲁迅的哲学与文明观是自我矛盾的。鲁迅所要求的理想的人之精神与民族素质是要懂得“对压迫与屈辱的愤怒”,懂得“决然地起来反抗”的精神。

朝鲜民族的一些举事就带有这种精神与素质。例如,1909年10月26日朝鲜人安重根在哈尔滨击毙了企图把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殖民地化的明治日本政权的大政治家伊藤博文,鲁迅对这种英雄壮举却表现出沉默的态度。后来,韩国亡命政府的一名成员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投掷炸弹一举炸死了参加庆祝活动的日本高级军事将领,其中包括以完全占领东北和强占中国本土为目的而带领日本军队挑起九一八事变(1931年)以后于1932年又驻军上海的日本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等侵华派遣军最高指挥官,以及以驻华日本大使为首的制订侵略中国政策的政治外交负责人等。在当时的鲁迅文章中,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关这次事件的内容。安重根的狙击事件、尹奉吉在上海虹口公园的英雄壮举震撼了全世界,在东亚也是一件能影响历史总方向的大事件。由这两个朝鲜人制造的事件,是一般人连想都不敢想的行动。鲁迅当时正好住在上海,此次事件对他的冲击一定不会小。当时的中国报纸与舆论围绕着此次事件,对朝鲜人和朝鲜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独立精神,赞不绝口。

如果鲁迅真的把“懂得愤怒,懂得毅然起来反抗的精神”评价为民族之素质的话,对于这种震撼世界的举动,对于朝鲜人与朝鲜民族的素质,是否应该至少肯定地表态一两句吧。不至于以鲁迅讨厌压迫者的暴力为由来解释同样也讨厌被压迫者的暴力吧。在此之际,当鲁迅听到日本的社会主义抵抗作家小林多喜二(1903~1933年)被宪兵队杀害的消息以后,马上发表了一篇充满愤怒的悼文(《集合补》1933年)。

四 鲁迅与李光洙的民族改造论:

鲁迅的日本式朝鲜

(民族)观问题

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一个时期里,朝鲜也有一位像中国鲁迅那样的具有文学业绩的思想先觉者李光洙。这两个人的世界观里有一个最明显的共同点,那就是旨在提高自己民族政治主动性的所谓“民族改造论”思想。我们可以通过《狂人日记》、《阿Q 正传》等一些文章了解到,鲁迅彻底揭露了当时中国人民大众的无知、懒堕、愚昧、贪欲、狡滑、不

?文化研究?

知羞耻等,并对此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朝鲜的李光洙曾经是提供1919年“三一”抗日独立斗争之精神与理论根据的《独立宣言文》起草人之一。同时,他也像鲁迅那样在朝鲜的现代文学中反对封建儒教束缚并提倡自由思想,还以此为基础创作过现代启蒙小说。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李光洙曾经一时是“朝鲜的鲁迅”。通过这种先觉者的文化改革和文学,他曾经受到过民众的真心爱戴。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他就改变态度,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劣等民族,并以《民族改造论》企图使朝鲜民族隶属日本统治成为正当化。李光洙起草过《独立宣言文》,担当过“三一运动”之思想的主角,还避开日本警察亡命到中国参加过独立运动。但是还未到两年他就在日本的保护之下回国,开始编写和宣扬《民族改造论》(1922年)。

李光洙在亡命中国的短时期里,有可能会受到鲁迅要改造《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中的中华民族之正当性的影响。他虽然比鲁迅年少9岁,却几乎于鲁迅留学日本的相同时期内也在日本留学。因此,是否李光洙也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也拥有了否定自我民族的《民族改造论》思想呢?他之所以参与起草“三一”《独立宣言文》,从他意识形成的长期过程来看,只不过是一时的文笔活动罢了。

鲁迅是为了使中华民族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人”,确保“政治主动性”,为了提倡政治主体的反帝反封建意识而投入到文笔活动中的。比起鲁迅,站在民族虚无主义(nihilis m)立场的李光洙似乎并未完全领会鲁迅的《民族偏至论》。同理,我们在鲁迅的文笔里找不到有关朝鲜民族内容的另一个理由是,李光洙的这种否定自己民族的思想导致了朝鲜民族整体丧失自尊能力的结果,甚至可以推测其原因是对现实的错误认识。

五 结论:韩、中、日鲁迅

研究家的又一个课题

本人作为非专业人员怀着对鲁迅生涯与作品的深爱与敬意,如上所述尝试性地进行了极其茫然的推论。2005年7月在中国沈阳举行过一次“中韩鲁迅研究对话会”。此时,在某一私人谈话中偶然地听到有人随便地提到:鲁迅的作品中好像没有涉及到朝鲜和朝鲜民族的内容。关于这个问题,会议期间谁也未曾表示过关心,甚至根本没有人提及这个问题。我作为那个学会的非专业人员能够参会感到荣幸,对那个谁都不太关心的问题认真的想了许多,我对这个问题的关心真不亚于对鲁迅文学本身的关心。

所以,我向诸多关心鲁迅文学与生涯的学者提出了这种考察问题(鲁迅著中不存在朝鲜的原因)的初步尝试。本人真心希望今后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三国的鲁迅学者能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更深地探讨和研究。

(本文作者:韩国言论界元老、前任汉阳大学教授)

韩国历史与建国神话

韩国历史与建国神话 韩国历史(日本学术界) A.古代朝鲜 檀君朝鲜(檀君神话) 箕子朝鲜(?-前194年) 偉氏朝鲜(钱195年-前108年)·汉四郡·原三国时代(4世纪半-676年)高句丽(-668年) 百济(-660年) 新罗 伽耶诸国(-562年) 统一新罗·渤海·后三国时代 统一新罗(676-935年) 后三国时代(892-936年) B.中世朝鲜 高丽王朝(918-1392年) C.近世朝鲜 朝鲜王朝(李氏朝鲜,1392-1897年) 大韩帝国(1897-1910年)甲午战争后独立,并被日本吞并 1443年李成桂世宗大王制定《训民正音》(1446年发布),奠定今天韩国文字的基础

●韩国学者对韩国历史认知的一般态度 1、民族主义史观 【源于李氏朝鲜后期,中国文化没落,日本侵略,本民族文化该何去何从。】 朴殷植《韩国独立运动之血史》 《韩国痛史》(全编3部,记录1864年-1910年) 申采浩《朝鲜之上古史》 从历史开始反思中、日、韩的关系,反对事大主义(向大国学习),强调民族自觉,用檀君反对箕子,“我与非我”,树立民族英雄,如李舜臣。 崔南善“不咸文化论”(文化起源于不咸山,即长白山) 2、实证主义史观 【东洋史学从日本进入韩国。】 震檀学会(1934),《震檀学报》 李丙焘《朝鲜史》、孙晋泰、金库基等 京城帝国大学(1924-1945),现首尔大学 3、马克思主义史观(社会经济史观) 白南云《朝鲜社会经济史》 ●《三国史记》

金富轼(1075-1151),是韩国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正史。仿《史记》。 新罗本纪 高句丽本纪 百济本纪 年表、杂志、列传 纪传体正史,共50卷 《三国遗事》 一然(1206-1289) 参考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1119001810.html,/view/877a5c4b852458fb770b56b1.html

高丽和朝鲜韩国的真实关系 高句丽与高丽的区别

高丽和朝鲜韩国的真实关系高句丽与高丽的区别高句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朝鲜半岛没有像样的政权,战国的燕长城是穿过鸭绿江,箕子朝鲜是周朝的地方诸侯,进入汉代之后为卫氏朝鲜取代,但依然是汉朝的藩属。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汉灭卫氏朝鲜设置乐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鲜半岛中部以北地区实行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统治方式。 高句丽是中国古代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后建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五女山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境内),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公元668年,高句丽政权被唐与朝鲜半岛的新罗联军所灭。此时整个北朝鲜和韩国西部是唐朝的,为安东护府,此时的吉林和黑龙江为靺羯部落,新罗土地仅仅为韩国的东部。 高丽 唐朝东北一带,自高句丽、百济灭亡后,新罗亦渐衰。唐末,复分为高丽、后百济及新罗三国,新罗末年,朝政腐败,土地兼并盛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892年梁吉领导的江原道起义,规模较大。901年,新罗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夺起义军领导权称王,国号摩寰,后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将王建杀裔称王,定都开城(松岳),改国号高丽,建立高丽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统一朝鲜半岛。 高句丽与高丽的区别 公元918年,在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名为“高丽”的政权,因其统治者姓王,故学界以“王氏高丽”称之。尽管王氏高丽袭用了高句丽的称号,但二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

首先是两个政权建立的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高句丽建立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管辖,后逐渐强盛,但并没有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高句丽奉行扩张政策,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导致了隋唐两朝的征讨。公元668年,高句丽终于为唐朝统一。高句丽的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有一部分辖境为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地方政权渤海占据,一部分划归了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政权,一部分仍然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族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了内地,后与汉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后其王族也绝嗣,立国7个世纪之久的高句丽最终消失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句丽灭亡250多年之后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我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 其次是辖境内居民构成不同。高句丽辖境内的居民以高句丽族为主。高句丽族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古老民族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王氏高丽辖境内的居民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句丽灭亡后虽然有一部分高句丽人加入其中,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 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之旧”的。在王氏高丽数百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练习朝鲜战争

一、选择题 1.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的第三天,美国向韩国提供援助,后来又打着联合国招牌纠集15国出兵朝鲜半岛的目的是() A.通过武力方式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 B.维护世界和平 C.实现霸权的需要 D.摆脱国内经济危机 解析: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认为这威胁到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并且是苏联扩展势力的第一步,为了维护其在东亚地区的利益,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主义,悍然出兵朝鲜半岛,C是其意图之一;A、D不符合史实;B只是美国打的招牌。 答案:C 2.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的主要原因有() ①仇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②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③向全球进一步推行自己的霸权政策 ④包围和封锁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美国侵略朝鲜,既有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是其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的需要。 答案:D 3.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在装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其主要客观原因是() ①联合国军装备落后于苏式装备的志愿军②配备了苏式武器的军队战斗力空前提高

③美军指挥官和士兵轻敌④战术上,美军采用分兵冒进是错误的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要求是中国胜利的“主要客观原因”,①说法错误;②非客观原因;③④符合题意,选B。 答案:B 4.朝鲜战争是二战以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它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②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④使中美关系长期处于良好状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朝鲜战争中和战争结束后,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包围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故④错误,排除带有④的选项。 答案:A 5.《新全球史》中说:“由于没有签署和平条约,这个地区仍然处于卷入新的一轮敌对活动的威胁之中。战争还加剧了南北双方的苦难,使得统一朝鲜的进程更加遥远。”这段话主要说明了朝鲜战争() A.事实上并没有停战 B.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C.一直受到美苏争霸的影响 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苏对朝鲜半岛分区占领,不仅给朝鲜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伴随美苏冷战的兴起,影响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6.朝鲜战争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其中对中国的影响包括() ①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②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③中美关系有所变化,中国的外部环境逐渐改善 ④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朝鲜战争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①②④都正确。朝鲜战争更加恶化了中美关系,美

南朝鲜和韩国有什么区别

南朝鲜和韩国有什么区别 朝鲜分为北朝鲜和韩国,为什么韩国不叫南朝鲜呢?南朝鲜和韩国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是分享的南朝鲜和韩国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南朝鲜和韩国的区别朝鲜半岛有两个国家,北部朝鲜半岛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朝鲜半岛是大韩民国。在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里,就存在“朝鲜”和“韩国”这两个称呼的区分,而在英语国家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则没有这样的区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元918年,泰封国大将王建推翻国王弓裔,自立为王,改国号为高丽,并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后来高丽国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成为朝鲜半岛新王朝的称呼,阿拉伯商人当时往返于东西方之间,遂把“高丽”这一称呼带向了欧洲国家,于是欧洲国家便称呼朝鲜半岛为高丽,高丽既是地名,也是国名。 (高丽十道图) 公元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自立为王,李成桂选了两个国号,一个是“朝鲜”,一个“和宁”,上书明太祖,要求明廷裁定,朱元璋认为朝鲜这个国号比较好,于是李成桂新建立的政权就正式称为朝鲜国。 (朝鲜八道地图) 明清时期,中国的官方文书,一直称呼李氏朝鲜为朝鲜国,民间

在非正式的场合有时候也称朝鲜半岛为高丽。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国家则一直称呼朝鲜半岛为高丽,并延续到今天。 既然西方国家的语言中称朝鲜为“高丽”,那么自然而然,南北朝鲜分治以后,朝鲜就被称为“北高丽”,韩国就被称为“南高丽”,比如英语中朝鲜就是“North Korea”,直译就是北高丽;韩国就是“South Korea”,直译为南高丽。反正用的都是“高丽”,既没有用“韩”这个国号,也没有用“朝鲜”这个国号,那么就不存在南朝鲜还是北朝鲜,南韩还是北韩的区分。 (朝韩军事分界线) 在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是存在“朝鲜”和“韩国”这两个国号的区分的,在日语中称朝鲜为“北朝鲜”,韩国则称为“韩国”。 中国在1992年中韩建交以前,是不承认韩国的,一直认为朝鲜是朝鲜半岛唯一的合法政权,于是就称朝鲜为“朝鲜”,韩国为“南朝鲜”。 (韩国地形图) 现在我们称朝鲜为“朝鲜”,韩国为“韩国”,实际上是按朝鲜和韩国各自的自称直译的,这体现了对双方的尊重。韩国自认为自己是朝鲜半岛唯一的合法政权,自称“韩国”,而将朝鲜称之为“北韩”(??),民间有一部人称之为“金氏朝鲜”,甚至蔑称为“北傀”,傀就是傀儡的意思。 那么自然而然,朝鲜也自认为自己是朝鲜半岛唯一的合法政权,自称“朝鲜”,而将韩国称之为“南朝鲜”,甚至蔑称韩国为“南朝鲜

朝鲜战争对利益各方的影响

朝鲜战争对利益各方的影响 姓名:学号: [主要内容]分析朝鲜战争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国苏联美国朝鲜苏联 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热战”。我国学界很重视研究这次战争中的各种问题。本文借鉴已有的学术研究和其他方面的信息对朝鲜战争中主要参战国的影响作一次分析。本文第一部分是对朝鲜问题的来由、战争背景做一下简单介绍。第二部分是战争过程。第三部分是战争结果对主要参战国的影响作详细的分析。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国力强盛,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吞并了朝鲜(当时称为大韩帝国)。朝鲜沦为日本的知殖民地,日本在朝鲜设立了朝鲜总督府实行殖民统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时刻,美苏英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签订秘密协议,美英以出让中国外蒙古和东北利益换取了苏联对日宣战,并决定朝鲜半岛由美、苏、中、英实行国际托管。二战末期美苏以北纬38°为分界线进驻朝鲜半岛,这就是朝鲜三八线的由来。朝鲜人民发起了民族主义运动包括反对国际托管,主张成立统一的朝鲜人民自己的独力政府。但是美苏出于冷张的考虑,对各种民族主义势力进行了打击。由于美苏两国不断培植自己的势力,美苏联合委员会对朝鲜半岛统一问题未能达成有效共识。在南方1948年8月15日以李承晚为首的“大韩民国”政府宣告成立。在北方1948年9月9日成立最高人民会议宣布以金日成为首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成立。南方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支持。北方由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支持。从此在朝鲜半岛上两个意识形态完全对立的政权出现了。但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都认为朝鲜半岛是一个国家,只是国家出现了分裂,双方都把国家统一作为自己的目标。 随着冷战形势的加剧,南北双方在三八线的对峙越来越近紧张。1950年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中 韩 文 化 差 异 对 比 学生:卢柔柔 学号:G1121091 班级:营销1104 老师:戴明丽

中韩文化差异对比 近年来,中华大地韩流滚滚,朝鲜半岛也是汉风阵阵,“韩流汉风”一度被热炒。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灿烂缤纷,在五千年的风雨中,经历了多次兴衰的过程,它是不断更新发展的,而且在每一次扬弃后象凤凰一样又获得了新生,有了新的内容;韩国的文化也有着其悠久和深厚的历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景。 一、语言文字的差异 语言是最重要的文化信息载体,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没有文化,语言也就不可能存在,语言受人类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语言使用主体所处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或多或少地在语言中都会有所反应,同时也会影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语言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文化可以通过语言来表现,或者说通过语言可以透视出民族文化。(一)在文字方面差异 (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汉藏语系的诸语言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西起克什米尔,东至我国东部边界。主要包括汉语、侗台、苗摇和藏缅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的特点:一般都有声调而没有词的重音;多用词序、虚词表示语法关系;虚词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类别词——量词。 (2)韩语的系属问题学术界至今无定论 韩国语的系属问题:历史上主要有过四种不同的主张,即所谓的北方系统说,所谓的南方系统论,韩日语同系论;所谓的印欧同系论;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韩国语应归属为包括蒙古语、满语在内的“东北亚语系”这样一个新的语系;目前多数学者倾向于韩国语属于阿尔泰语系。 (二)在语言方面差异 1.元音 (1)国际音标相同的元音,读音有细微差别,且发音方法略有差异。 (2)韩国语分为阳性元音和阴性元音,汉语无此分类。但日语和韩国语的元音性质不完全对立。

朝鲜根韩国的区别

朝鲜根韩国的区别 韩国,朝鲜,两国之国土距离之近,相信大家都知道。两者之间的不同在哪里呢?下面就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上,朝鲜半岛上曾有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朝鲜。20世纪初,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20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后,由于政治的原因,朝鲜被人为地分成两部分: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其间是著名的军事分界线;;“三八线”(北纬38。线)。朝鲜位于亚洲东北朝鲜半岛北部。北部与中国为邻,东北与俄罗斯接壤;韩国则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的南半部,东濒日本海并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面与中国山东省隔海相望。 朝鲜与韩国部位于朝鲜半岛上。朝鲜半岛位于亚洲大陆东北部,半岛北部和中国大陆相连的部分最宽,东西直线距离约360千米;半岛南北间最长的直线距离达840千米,因而有“三千里锦绣江山”之称。这里的山地是亚洲大陆上的山系从北向南的延伸,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其间比较著名的有朝鲜境内、『立于半岛东部的金刚山,韩国南部的汉拿山等,水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著名的图们江、鸭绿江等大河,以及众多的湖泊。这里的河流水量大而清澈,水质较好,为水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那道有名的“三八线”虽然可以将原本统一的国度一分为二,坦朝鲜半岛的完整是人力无法改变的,也并不能影响朝鲜半岛上山咏的起伏绵延和河流的曲折贯

通,三千里的锦绣江山依然美丽而富饶。 朝鲜和韩国境内的居民绝大多数为朝鲜族人。朝鲜民族是一个相当古老而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从60万年~40万年前开始,就有原始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相传在公元前1世纪中期,在朝鲜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奴隶制国家一一古朝鲜和辰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鲜民族逐渐形成了坚忍不拔、刻苦耐劳、能歌善舞、讲究礼貌、热情好客的品德。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朝鲜人民也非常注重礼节,在语言习惯上,同辈之间、对长辈、对晚辈的用语都有严格的区别。而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衣着、缤纷的民族体育活动、可口的风俗饮食、精巧的民间技艺等各个方面的民俗文化,则为这个纯朴而多情的民族添加了数不尽的吸引世人目光的亮点。 朝鲜与韩国的首都分别是平壤与汉城。平壤市依山傍水,地势起伏,气象万千,自古以来就以美丽富饶而著称。平壤是朝鲜最古老的城市,悠久的历史给平壤留下了许多古迹,如3世纪~5世纪修筑的高句丽山城、安鹤宫遗迹、高句丽东明王陵等。平壤是古都,但并没有像古都那样狭窄的街道和杂乱的小巷。宽阔的街道、广场,规划整齐的住宅、公共建筑,以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雕塑、壁画,加之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得今日的平壤,处处都充满了现代化大都市的青春风貌。汉城不仅是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同时也是朝鲜半岛上最大的城市。它地势险要,陆运交通枢纽、国际航空站,韩国政府机关及金融、企业、文教事业和宣传机构均云集于此。汉城众多的名性古迹和具有现代化特色的体育设施和公园,具有极大的魅

地理因素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朝鲜战争的影响 摘要: 朝鲜战争原是朝鲜半岛上的朝韩之间的民族内战,后美国、苏联、中国等分别支持朝韩双方的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地卷入这场战争,并对之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从地理因素上分析朝鲜半岛地形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利弊。 关键字: 朝鲜战争朝鲜地形中国人民志愿军地理 一、朝鲜战争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1945年前)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本是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被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划分为两个部分,由苏联、美国分别驻军,以解除朝鲜半岛上的日本军队武装与日本的政治经济殖民统治。朝鲜南北双方在美苏的各自支持下于1948年8月成立大韩民国,1948年9月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入侵韩国,朝鲜战争爆发。朝鲜人民军起初一路胜利,将大韩民国国军压制到釜山一带,之后美军(联合国军)介入派兵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面临被美韩军队拦腰斩断之势,被迫撤退。并被美军一路压制到鸭绿江一带。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严重威胁东北边疆的安宁,这使得成立才一年有余的新中国也被迫介入。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抗美援朝。10月25日,志愿军首战歼灭南韩六师。经过反复的拉锯战以后,双方最终决定1953年7月27日以临时分界线(三八线)为界,中朝联军同美国主导下的联合国军签定停战协定,并由联合国指派永久中立国瑞士及瑞典驻军于共同警备区域,以监察两国在边境的军事行动。1958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离朝鲜半岛。 二、朝鲜半岛地理情况概述 1.朝鲜半岛整体地理情况 朝鲜半岛从亚洲大陆向南延伸大约1,104公里,东西直线距离最宽处约360公里,最狭窄处只有170 多公里,总面积222004平方公里。朝鲜半岛东北与俄罗斯相连,西北部隔着鸭绿江、图们江与中国相接,西部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隔朝鲜海峡与日本相望。西、南、东分别为黄海、朝鲜海峡、日本海环绕。北部多为山区,东北地区多深狭的山谷,而海岸平原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占14.4%。 2.朝鲜半岛北部地理情况 朝鲜半岛北部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北和东部高,西南沿海低。北部盖马高原为主干,由结晶岩和片麻岩组成。海拔约1000-1000米,北部边境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为全国第一高峰。东南沿海有太白山脉。西南部多丘陵,沿海平原为主要的农业地带。温带季风气候,夏湿热,冬干冷。年降水量1500毫米,内陆高原在500毫米以下,60%集中6-8月。河网稠密,多数流程较短。 3.朝鲜半岛南部地理情况 朝鲜半岛南部多丘陵和平原,约70%是山区,地势比半岛北部低。丘陵大多位于南部和西部。西部和南部大陆坡平缓,东部大陆坡很陡,沿西海岸河流沿岸有辽阔的平原。韩国属温带的东亚季风气候。六月到九月的降雨量为全年的70%。年均降水量约为1500毫米,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步减少。冬季平均气温为零度以下。夏季八月份最热,气温为25摄氏度。三、四月份和夏初时易受台风侵袭。 三、朝鲜地形对志愿军的益处 1.抵消部分敌人空中优势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投入大量空中力量。对于志愿军来说,整个战场不分前方和后方,不分昼间和夜间,都必须时刻注意防空袭问题,不但人员、车辆在昼间需要疏散隐蔽和严密伪装,而且医院、仓库和

中韩两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差异

中韩两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差异 姓名:2011级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学2班米欣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探究近20年中韩两国流行文化发展的差异,通过从网上查阅资料,以及对自己多年来对“韩流”文化的关注得出了一些零星想法。可以看出20年来在中韩流行文化的交流中,韩国流行文化史远远占据了上风,在中国,“韩流”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浪潮,这也确实成为了中国流行圈里的一道“寒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两国领导人的提倡,中韩流行文化不断密切,“汉风”逐渐兴起,但是内容仍局限在传统文化上,也就是中国的流行文化并没有对韩国有很深的影响,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韩流汉风流行文化韩剧文化交流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韩国影视剧、韩国流行音乐、韩国明星及韩国流行服饰打扮所聚集起来的韩国文化风潮大举登陆中国大陆,韩国文化风行一时,,“韩流”一词应运而生。 "韩流”是社会学家对韩国文化风靡,流行的一种统称,就是浸透韩国特有文化气息的纯粹的韩国式生活方式在国内掀起的新的流行风潮。很多中国青少年炮制并演绎着这一轮新的文化潮流,并出现了“哈韩族”这一毁誉参半的特殊群体。 当然在“韩流”在中国大陆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也乐观的看到了韩国社会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汉风”(又称“中国热”)。主要表现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建设唐人街、赴中国旅游、吃中国料理、开办中文媒体等方面。近几年来,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逐渐扩大,学习汉语的韩国人迅速增加,到中国旅游、学习的韩国人与日俱增。为了满足韩国社会学习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迫切需要,韩国主要媒体相继开通了中文网站或电视频道。 “韩流”和“汉风”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中韩文化交流已普及于整个中韩社会,并形成了互动的态势。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就现阶段来说,“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汉风”在韩国的影响。那么,中韩流行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为何“韩流”在中国如此强势?我们又该如何继续推广汉风以促进两国流行文化合理发 展呢?

试分析抗美援朝的利弊

试分析抗美援朝的利弊 摘要:迄今为止,抗美援朝在学界还是一个争议很深的话题。在我看来,一场战争必定存在了利弊两方面,但抗美援朝终究还是利大于弊的。这场战争为新中国在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国际形象上、精神上都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我们从这一不可抹面的历史里需要汲取经验,吸取教训,不断向前。 关键词:抗美援朝、中国、美国、利弊、抗美援朝精神 这学期选修了外交风云这门课程,在课上我们分析过许多中国现代外交上的重大事件。而对于抗美援朝这一场注定不平凡的战争,我想要略说一二。对于这场战争,迄今为止,还是存在着诸多争议。但我认为,我们不能再去争议的是抗美援朝这场战是该打还是不该打,因为历史是具有客观性的,是无法改变的。无论有再多的人认为抗美援朝不该打,这样的争辩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所能评价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利和弊,以及利弊之间的权衡。只有通过不断的分析历史,才能更好的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造福于现在。 想要全方位彻底地分析一场战争,最基本的就是全面了解这场战争的方方面面。那么朝鲜战争最开始是由金正日发起的。于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突然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行了全面的武装侵犯,南北双方在一系列的军事摩擦之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但仅仅在两天之后,也就是1950年6月27日,得知战讯的联合国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要求授权组成联合国军队帮助韩国抵抗北朝鲜军队的入侵,该议案通过后,以美国为主的十几个国家也派出军队参战。中国共产党在苏联的施压下和朝鲜政府的请求下,经过周全考虑之后,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策,并且迅速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既然事情都具有双面性,那么抗美援朝也不例外的存在利弊。我的观点是抗美援朝是利大于弊,但我想先从弊端分析,再罗列其利处,进行权衡对比。 抗美援朝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为了抗美援朝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中方官方数据显示,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志愿军伤亡50万余人次。志愿军共损失坦克9辆、飞机231架、各种炮4371门、各种枪87559支。而战费开支高达35亿美元。单看这些数据其实并不觉得耗资巨大,但对比当时的国民收入才150亿美元,财政收入约12亿美元的状况,一场战争就耗费了较大一部分的财力,这对于那时才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很沉重的一笔开销。第二:中国错失了收回台湾的最好机遇,导致现在台湾问题

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

朝鲜半岛历史与文化 一、朝鲜半岛大事记: 1945年8月15日,朝鲜人民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同时苏美两国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北半部、南半部。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1948年8月15日,半岛南半部宣布成立大韩民国。 1948年9月9日,半岛北半部宣布成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朝鲜半岛以军事分界线(三八线)为界继续处于分裂状态。 1971年8月6日,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表示,愿意在任何时候同包括南方的民主共和党在内的所有政党、社会团体和个别人士进行接触。8月20日,朝鲜和韩国红十字会人员在板门店举行了首次会晤,商讨离散家属团聚问题。 1972年7月4日,朝韩双方发表《南北联合声明》,确认了祖国统一的三项原则。 1980年1月12日,朝鲜总理李钟玉致函韩国总理申铉石高,建议举行北南总理会谈。24日,申铉石高复信同意举行双方总理会谈。其后,双方就总理会谈举行了多次预备会谈,但未达成协议。 1984年9月29日-10月4日,朝鲜红十字会通过板门店、仁川港和北平港向韩国红十字会运送了救济物资。 1984年11月15日,朝韩双方举行了首次经济会谈。 1990年9月5-7日,朝鲜总理延亨默与韩国总理姜英勋在汉城举行第一次总理会谈。 1991年12月11日—13日,第5次总理会谈在汉城举行,朝鲜总理延享默和韩国总理郑元植签署了《北南和解互不侵略和合作交流协议书》。1991年12月31日,朝韩双方代表在板门店草签《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 1994年6月28日,双方代表在板门店接触,确定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和韩国总统金泳三于当年7月25日至27日在平壤会晤。 1994年7月8日,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逝世,朝韩首脑会晤因此未能举行。 1998年2月25日,韩国总统金大中宣誓就职。金大中建议南北方互派特使和举行南北首脑会晤。 2000年4月10日,朝韩双方同时宣布,朝鲜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和韩国总统金大中将于6月12日至14日在平壤会晤。后因技术原因,会晤推迟一天举行。 2006年6月15日,朝鲜、韩国以及海外民间代表团在平壤举行朝韩首脑会晤5周年的纪念活动,宣布将6月15日定为“民族之日”,并呼吁开展广泛的统一爱国运动,消除战争危险。 2007年8月8日,朝鲜和韩国同时宣布,朝鲜领导人金正日和韩国总统卢武铉将于8月28日至30日在平壤举行首脑会晤。后因朝鲜遭受严重洪灾,首脑会晤推迟至10月2日至4日举行。 2008年2月,李明博政府上台后推行“对朝政策三原则”,将朝鲜弃核和实行改革开放作为韩国向朝鲜提供经济援助和发展南北关系的前提,放弃了前两任总统的“阳光政策”,从而导致朝韩关系不断恶化。朝鲜方面不仅停止了双方红十字会的联系和离散家属会面,还从2008年12月1日起采取包括驱逐朝鲜开城工业园区和金刚山旅游区的部分韩方人士、中

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硏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 韩国朝鲜时期的汉语硏究 张晓曼 提要 韩国在朝鲜时期(1392-1910)与中国的交往十分密切,朝鲜学者对汉语的研究非常深入,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也极为突出。本文将对这一时期的学术成就进行分析,以利于我们今天的对韩汉语教学。 关键词 朝鲜学者;汉语研究;汉语教学 中韩两国的交往源远流长,尤其是语言上的交往更加密切。古代韩国对汉语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今天中韩两国的交往更加密切,来华留学的韩国学生在留学生总数中是最多的。探讨中韩两国的语言关系,利用古代韩国的汉语研究成果,解决今天韩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对韩汉语教学将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 早期的中韩语言交流 中韩两国的交往始于汉代甚至更早,在韩国历史上有“箕子朝鲜”和“汉四郡”的记载。汉字传入韩国的时间比较早。古代韩国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借用汉字来标记韩国语,使用汉字的时间比较长。直到朝鲜时期,1443年创造出了韩国特有的文字《训民正音》,它是一种表音文字,沿用至今。《训民正音》在语音以及造字结构上深受汉字的影响。《训民正音》根据中国古韵五音分类的原则,将辅音分成五音,即:韩国牙音与中国古韵的角音相同,韩国舌音与中国古韵的征音相同,韩国唇音与中国古韵的羽音相同,韩国齿音与中国古韵的商音相同,韩国喉音与中国古韵的宫音相同;汉语音节分为声母、韵母,《训民正音》把韩文也分为初、中、终三声。其中,初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中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韵头、韵腹和元音韵尾部分,终声相当于汉语音节中的辅音韵尾。韩文是由辅音和元音以或纵或横的方式组合成的音位文字,所以它的字形像汉字一样具有方块字的特点。现在,在韩国语言中仍然使用汉字。 朝鲜学者在创制《训民正音》时,处处与汉语进行比较,如《训民正音》首句“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因为一直用汉字记录韩国语,朝鲜学者认为自己的语音不同于中国语音,朝鲜语音与汉字不相协调,所以要创制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他们创制的辅音和元音也与汉语作比较,如:“[k]如‘君’字初发声;[i]如‘侵’字中声。”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训民正音》也把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左加一点则去声,二则上升,无则平声,入

南韩和北朝鲜的分界线是什么

南韩和北朝鲜的分界线是什么 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被划分为南北两块势力范围分别由美苏分区占领。下面是分享的南北朝鲜的划分界限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南北朝鲜的划分界限南北朝鲜的划分界限主要是北纬三八度线。这条长约190英里的分界线斜穿朝鲜。它根本役有考虑政治上的界限和地理上的特点以及水路与陆路贸易需要。“三八线’截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过了高高的山脉,穿过181条小路、104条多村土路、15条道际垒天候公路、8条高级公路和6条南北铁路线。事实上,这是一条不顾实际情况臆造出来的分界线。 “三八线”以南的美国区域面积为3.7万平方英l,约有2100万人口。“三八线4以北的苏联区域共有4.8万平方英里•约900万人口。在朝鲜20个主要城市中,12个位于美国区域,其中包括最大的城市汉城,它有近200万人口。美国区域包括朝鲜垒部13个道的6Al,其中有两个道的大部分和一个道的小部分在南朝鲜。 朝鲜南北两个地区在工农业上相辅相成。南朝鲜咀农此为主,2/3的人日从事耕作。它的可灌溉稻田面积是北方的三倍,它向北方提供食品。而北朝鲜则向南方的稻田提供化肥,兴南拥有远东最大的氮肥厂。北方农作物的产量虽然也很高,但它却缺少许多种农作物。这样

的分界翁双方都带来十分不利的后果。 1940年,南朝鲜生产整个朝鲜74“的消费品耜加工品,其工qk是由几个大型T厂和许多小工厂组成,生产纺织、橡胶、五金和陶器制品。许多工厂是加工从北朝鲜米的原料。 北朝鲜大部分是多山地区,拥有大量有价值的矿藏,持别是煤矿尤为丰富。在日本统治的最后10年中建造的一些大型水电站,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因为其丰富的动力资源,所以北朝鲜从西点军校毕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很快被擢升为准将,在战斗中表现得十分勇敢。他后来担任过军校校长、陆军奎谍长、菲律宾军事顾问,并在1936年成为菲律宾的嫱军元帅。壹克阿瑟自1937年从美国陆军中退役后,1941年7月叉被新起用担任重要使命,领导丁同盟国军从在西北太平洋上击败了日本人,计划并指挥丁一系列辉煌战役。 麦克阿瑟在一开始,很少得到荧于处理朝鲜问题的指导意见。他指振霍奇指挥的lS24军去朝鲜受降,井为美国的利益占领并统治南朝鲜。1945年8月27日,霍奇成为荑国驻朝部队司令。 正象上面所指出的,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总统和斯大林元帅讨论了四国托管朝鲜Of lbl题,1945年5月,斯大林向霍普盘斯表示同意四国托管朝鲜。6月,中国政府也表示赞同,而gi嘲CkH:f虽然得知托管计划,却未表示意见。 出于对占领朝鲜的计划缺少特别的考虑,使A#J认为只要与英因苏联和中国蒋介石政府密切合作,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朝鲜l甸题。但是华盛顿和远东军在执行美国在南朝鲜的计灿时,都未刷密地研究

韩国当代影视作品反映出的朝鲜历史 杨斌

韩国当代影视作品反映出的朝鲜历史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朝鲜语(2)班杨斌0151112004 一.摘要 2014年韩国影视作品中有两部历史大剧吸引了人们的兴趣,分别为《奸臣》,《梁鸣海战》。这两部电影虽然题材,表达手法与情节脉络方式不尽相同,但两者都是以曾经朝鲜的真实历史为基础根基,从而用韩国当代影视作品反映出了朝鲜历史,让观众对朝鲜历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与更为深刻的思考。该篇论文则以这两篇韩国史诗大作谈一谈韩国当代影视作品中反映出的朝鲜历史。 关键词:影视作品朝鲜历史《奸臣》《梁鸣海战》燕山君李舜臣 二.课题由来 朝鲜半岛概况中,李老师给我们观看了2014年的韩国影视作品《梁鸣海战》。《鸣梁海战》是根据真实历史战争事件改编,讲述了朝鲜名将李舜臣率领12艘军舰,击败了数十倍于自己的日军水师的传奇故事。这部电影让我对于朝鲜1597年3月这一场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海战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所以我对于韩国的影视作品反映出的朝鲜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影视作品简介 《梁鸣海战》: 1597年3月,以野蛮凶狠著称的日本海贼王所率领的海盗部队,大举侵朝,朝军毫无准备,遭到惨败。朝鲜王迫于形势,顺应民心重新任命一代名将李舜臣为三道水军统制使。而此时,当年扬威海上的威武水师,只剩下可怜的12艘军舰,众将对敌我形势极度悲观,纷纷表现出"此战必败"的情绪。李舜臣力排众议,命人焚毁军队辎重给养仓库,破釜沉舟,以"勇者生,畏者死"的气概,号召部下与倭寇决一死战。 在鸣梁和珍岛碧波亭之间,有一水流湍急的海峡。李舜臣趁退潮时派人设置了铁索与木桩。大战当前,李舜臣身先士卒,亲率旗舰战船孤军迎战。一场恶战,击沉敌人指挥船和其它战船两艘。海贼王被杀,阵形大乱。这时已开始退潮,海水湍湍东流,朝鲜战船趁势猛攻,敌船招架不住,顺流东撤,但被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朝鲜战船抓住有利战机,奋力冲杀,击沉敌船三十余艘,毙敌4000余人,重创了日本舰队,创造了世界海战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浅析朝鲜战争的原因

浅析朝鲜战争的原因 朝鲜战争是战后最重要的局部战争之一, 它对而后的国际形势有着深刻的影响。朝鲜战争是多种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虽然参战的国家有18国之多但其主要作用的是美国、苏联、中国和朝鲜。因此本文试从这四国来分析导致朝鲜战争的原因。 美国人并不愿意承认其外交政策受意识形态的指导,但他们也不讳言,战后美国的外交目标之一就是“为腐蚀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好战一面创造前提。”二战后反共意识形态在美国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二战后美国政治中的经常性内容。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美国主要是从冷战的角度用遏制的态度来看待共产主义问题。该政策的基本假设是美国面临坚如磐石和紧密联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威胁”。他受莫斯科操纵,致力于世界革命。随着社会主义从一国变为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国将将世界视作一分为二的敌对阵营,双方被无法调和的思想和既存的危险均势分割。共产主义的任何进展自然成为美国所谓的“自由世界”的损失。鉴于此,美国提出了遏制全球“共产主义威胁”的冷战方针。杜鲁门主义宣称:“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美国更是升华了这一意识把朝鲜战争看作是世界性的事件,看作是美国在全世界的信誉反共问题,看作是一个“意识形态战场”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思维下,当朝鲜发生内战的时候美国加入了进来。 美国加入朝鲜战争当然不可能只是基于意识形态上,也有他对当前的局势的分析。华盛顿当事认为苏联在战略态势上以西线为防务的重心,北约的建立更是使苏联忧心匆匆,不得不把其庞大的常规兵力布局在欧洲地区来弥补与美国的核差距。杜鲁门及他的战略顾问们知道只要在西线保持相当的力量,斯大林是不会轻易将战略重心东移的。他们又认为新中国中共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肃清大陆残敌,解放西藏和台湾的严峻任务,无论是在东京的麦克阿瑟还是在华盛顿的杜鲁门都按照他们自己的战略逻辑一致认为中国没有出兵的可能。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对苏联和中国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分析美国在亚太地区展开了全球战略的重要一步。当然美国对苏联用空军袭击的方法来试探苏联的态度收到的是苏联没有扩大事端的结果及苏联的犹豫不决也增强了美国的信心。 再者是美国对于亚太地区的战略考虑。新中国成立后,动摇了美国在东亚的地位。美国曾考虑与新中国缓和关系,有人还认为美国将台湾和朝鲜作为筹码和中共交涉,但中共和无聊苏联签订的和约使美国放弃了这一想法转而向台湾开出军舰出兵朝鲜,并以此更好的限制日本。 苏联从一开始不支持金正日用武力统一朝鲜到以不直接参与朝鲜战争但是支持朝鲜战争的方式可能与正在莫斯科进行的中苏谈判有关。苏联一直希望保留与国民政府所签订的条约中所获得的对旅顺、大连港和中东铁路的权益,1950 年1 月26 日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旅顺口、大连和中国长春铁路的协定》草案,要求苏联要在1952 年归还这些地方,1 月28 日苏联方面基本上同意了这一方案。这让斯大林想长期在远东占有不冻港的希望破灭,基于此,苏联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限制中国,将战争转嫁给中国。,苏联可以获得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支配权,获得其矿藏和良港。如果美国参战,有中国人顶着,不会导致苏美冲突,中

中韩差异

我眼中的中韩文化差异 中韩两国虽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韩国历史的源头却与中国纠缠难分,在文化上受到中国的强烈辐射。同质的社会、一样的文化,两国的民族性当然会有太多的共同点。然而在诸多相同之下,却隐藏着一些我们不易体会到的微妙不同。 其中的一个差异就是对平等思想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学影响,过去的历史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令我震惊的是,与韩国“家长制”的“大男子主义”迥然不同,中国则更类似于“大女子主义”。韩国人认为,隐身于男人背后,一心一意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才是女性典范。因此韩国一直都不太尊重女性权利。但中国男人却和妻子共同分担家务活,而且几乎所有中国女性都和男性一样,是上班族。中国女性普遍都有“我能行”的自立与自主精神。 中国人还赋予颜色特殊含义。在韩国,出去散步的时候,总是不时的看到几个年轻人戴着绿帽子走在大街上,给我的第一感觉那真是哭笑不得.在中国,如果你戴着一顶绿帽子走在路上,那你一定会成为焦点人物,吸引路上大多数人的目光."戴绿帽子",在中国是形容自己的妻子有了外遇,所以,走在街上,你不仅看不到绿帽子,而且在商店里也极难买到. 自古以来,韩国极重礼仪,在语言方面,年幼者必须对长辈使用敬语,至于饮食方面,上菜或盛饭时,亦要先递给长辈,甚至要特设单人桌,由女儿或媳妇恭敬地端到他们面前,等待老人家举箸后,家中其他成员方可就餐。至于席上倒酒,亦需要按年龄大小顺序,由长至幼,当长辈举杯之后,年幼者才可以饮酒。另外,还有一个传统习惯,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孩子到了七岁之后就不与任何男子(包括父亲和兄弟)在同一房间同席。不过,这种习俗在大城市已渐渐破除,偶尔在乡间仍然可见。。现代的韩国人用餐习惯已有很大变化,不少是使用食品盘,每人的一份饭菜装在盘中,也有些更加摩登的家庭已不用食品盘,而是用碗盛饭了.虽然不端碗,但是你的左手绝不能放置于台面上。 韩国的烟文化和酒文化与中国也有很大的差异.在韩国,如果你给长辈敬酒,一定要用双手斟酒,表示你对长辈的尊敬;喝酒的时候,一定要避开长辈的目光,转身后方可饮酒.抽烟时也一样,路上碰见了长辈,一定要把烟藏在身后(其实长辈可能早已经发现,不过也只会一笑了之).在中国,给朋友让烟的时候,大老远的扔就可以了,但是在韩国,这却是绝对不允许的,韩国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 当然,以上的这些仅仅是目前我所了解的中韩文化,相信在今后的韩国留学生活中,我还将经历更多有趣的事.不过,丰富自己的出国阅历,那也是一件满有挑战的事情啊. 多元文化与单一文化 许教授说:“儒道融合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特色,而在古代的韩国,儒教的神圣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韩国是一个单一文化的国家,现今韩国只崇尚基督教。”

浅谈韩国和朝鲜之间的国际私法问题

浅谈韩国和朝鲜之间的国际私法问题 韩国和朝鲜是独立的国家,还是一个国家两个体制,还是互相未征服的两个政府,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国际私法的问题(很可能是宪法问题),而且想要用国际法来解决问题也找不到有关资料,但是可以从国家认定问题来推定。从这一角度看,韩国和朝鲜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从而因此作为两个国家,自然而然地发生国际私法的问题。1991年9月17日韩朝同时加入了UN,从而不得不互相认同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但这仅仅是从国际社会的角度上判断出来的结论,韩国与朝鲜保持着不同的看法。1992年2月18日通过数年的努力韩朝基本合意书终于有了效力。虽然有很多地方还未彻底的解决,但这一合意书在之前的两国的法律规定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一下韩国语朝鲜之间的关系: (一)韩国大法院的看法 韩国大法院根据《宪法》第三条规定判定为:”韩国的领土包括韩半岛和附属岛屿,所以朝鲜仅仅是反国家团体。”从这一规定看,韩国不将朝鲜视为国家。但在间谍罪的适用上,韩国将朝鲜视为准国家处理。 韩国和朝鲜之间的国际私法的问题从未被大法院审理过,所以我们只能参考其他领域的判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的《着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该法规定为:”着作权的效力涉及到朝鲜,因此对投靠朝鲜的韩国着作权所有者的着作权应当予以保护......为了借用该着作权,应该得到其继承人的同意。”。 不管是宪法还是其他法令,其效力都及于朝鲜。从此我们可以推定为韩国与朝鲜的司法问题也适用韩国的法率。再进一步说,两国之间没有出现涉外法律关系的余地。 但是,在宪法上,明文规定为韩朝是”一个国家”。因此,韩朝两国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合意书仅仅是两个公法团体之间的特殊概念,从这一个意义上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特殊关系。韩国的《宪法》列举了需要国会批准同意的条约,其中有”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关于制约主权的条约”。基本合意书既是有关领土的条约,也是韩朝两国之间的和谐与不可侵以及交流的条约,所以从前者的角度看这是”关于制约主权的条约”(因为韩国一直不承认朝鲜的国家地位),从后者的角度看”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该条约是通过国会的批注同意才生效的。但是,韩国国会没有批准和同意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