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万方数据库小学数学_以大问题导学_促进学生思维发展_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_覃小平

广西教育2014.11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南宁市武鸣县教育局教研室

覃小平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A-0019-02

《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作为一种重构性探索的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一种教学思路或活动框架。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为基础建构起来的,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主持承担的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

规划A 类重点课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

“十二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以问导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于2012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并在南宁市六城区、六县及市直属学校推介。在课题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一线教师初步掌握了“课堂提问的形式、原则和方法”“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等,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案的问题设计和课堂上的提问缺乏对整体的把握,着眼点更多局限在知识的分解上,问题繁、杂、小、碎,思维质量不高,为“牵引”而“问”,真正“为了不教”而“问”,为了“不问”而“问”的研究还很少,“导”和“学”有欠和谐,师生角色定位不科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个进一步深入研究

的课题。二、研究过程(一)界说

“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是指根据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经验以及学习困惑点,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对课程关系、问题引导、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处理,提出质量高、外延大、问域宽、

数量精和挑战性强的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研究目标

通过“大问题导学”操作方案的具体实施,研究“大问题导学”在教学中的适用性、操作性和有效性,并对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做出判断。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教育实验法为主,通过多次研究,反复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在研究中,辅之以行动研究法,以研究目标为参照,不断修正与调整操作方案,使之逐步向研究目标逼近。

三、模式的构成要素

此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以“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决为核心,它由“建立关系、问题导航、探究学习、巩固应用、总结提高”五个要素构成。基本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模式的实施过程

以大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小学数学教学重构性探索,它围绕数学的基本问题和数学教学的重大问题展开,更注重以学定教,注重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培养,通过解决基本认知矛盾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活泼、学得有效。现结合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将该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环节)

、师生活动及时间分配阐释如下:(一)建立关系(约3分钟)。教师提出或出示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问题让学生解决,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新旧知识的关系,为学生学习新知搭桥铺路。教师提问: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你们能说出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吗?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或看课本中的插图说出或指出物体中的三角形,解决老师提出的旧知问题,为将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做准备。

(二)问题导航(约2分钟)。教师出示课题让学生看课题提出大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课本中的问题等)并板书,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明确学习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与能力。1.教师出示课题“三角形的特性”并提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2.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筛选问题按课本中的知识点呈现先后顺序板书:(1)什么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由哪些部分构成?(3)三角形的特性是什么?这些导向性的大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三)探究学习(约18分钟)。1.教师

19

广西教育2014.11

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大问题,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学课本内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初步认识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草稿本上画三角形,结合课本,尝试探究解决问题,初步认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含义、

各部分名称及其特性。2.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欣赏评析、质疑释疑。学生(小组代表或学习小组4人)上台展示汇报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的成果,台下的学生点评、提出质疑,在辩论中提高认识。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重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进行追问或反问,以加深学生的认识。3.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学习的成果(解决的三个大问题)进行小结,提出要注意的问题,增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巩固应用(约14分钟)。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解决并适当展示讲评,巩固新学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习题设计如下:1.叙述说明题:(1)拿出一个三角形,与同伴说一说它各部分的名称。

(2)举出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2.辨析题:(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对吗?请说出理由。(2)有三条边(线)、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吗?为什么?(3)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两条线段共有四个端点,三条线段共有六个端点。为什么由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才有三个顶点?3.实践应用题(略)。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分析解决以上问题,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高辨析和实践应用能力。

(五)总结提高(约3分钟)。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学生围绕本节课探究解决的三大问题和巩固应用的练习进行总结、评价、反思,获得更深的理性认识。

“以大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导学”的教学模式,“问”是基础,“导”是关键,“学”是核心,“思维发展”是目的。“问、导、学”既并列又互相促进,是一个相互渗透

不可分割的整体。“问、导、学”三个字均有具体操作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

“启”“导”的主导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探”“学”的主体性,使教、学相得益彰。

五、结果与分析

(一)经过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

1.此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形成经过了“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与“自下而上”实践提升的过程,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适用于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

2.充分发挥了“问题”引领和学生主体的作用。“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从整体出发,围绕教学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关键点设置针对性强、

导向明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获得知识及发展思维。

3.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有显著提高。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参与意识、

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均有所增强,学得更主动、活泼、有效。(2)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探究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均有所提高。(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实验学科的成绩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排在上游,

明显高于非实验学科。

4.教师把握教材的能力和教学能力有明显提升。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编写意图及重难点,才能设计适合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习,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这对教师掌握、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此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可生搬硬套。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采用此教学模式和方法有一定困难,在设计“大问题”时就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一些“子问题”(从“大问题”中派生出的“子问题”或“小问题”),采用“大问题”和“小问题”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地引导学生学习。

二是“问题”引领与教师引导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先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究,当学生碰到问题或有困惑时教师要予以引导或点拨,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学习的疑难问题,充分发挥“问题”引领与教师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此文为广西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A 类课题《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

黄珍平)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