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作品,作者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和“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文章语言生动,意蕴丰富,抒情、叙事、议论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最佳范本。

二、学生分析(接着我来谈谈学生的情况)

此时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语文,满腔热情,这首诗对他们是很有吸引力的,首先在于此诗的语言较为浅显流畅,而且文章第一节是一个孩子的口吻来写的,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本文有一定的挑战性,文章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同学间的讨论启发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感人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此要求并联系学生与文本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的学习初步领会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并将“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主旨”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学法

本课是学生接触初中语文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谓万事开头难,新课标精神的落实当成学生第一堂课开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指导法。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赋予音乐美,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更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为字词的分析,

主题的探究打下基础。

2、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要适时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归纳反馈引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理论指导法。本文是学生初中接触的第一篇诗歌,当以朗读感悟为教学重点。同时不忘

适时加以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相对应的学法有:

1、朗读法。朗读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前提条件,争取让学生在

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悟情明理,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讨论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更

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讨论法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探究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

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过往教师的经验发现初中生的课堂积极性不如小学生,所以在初中入学伊始强化这种探究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4、联想想象法。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

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五、教学程序

1、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想也更成熟

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

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去分析。

(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状态。)

3、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以“为什么

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

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

发展。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加以

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指具体

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

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蕴含在其中

的思想感情)

5、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依据: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

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王家新走到了山的那边,山的那边就是海,是我们的希望,

是我们的理想,然而群山的阻扰让人气馁沮丧,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

是,同学们啊,请相信,只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总会实现。

(教师及时的总结,使课堂有头有尾会加深学生的课文的印象)

作业:将课堂板书扩展成三百字的诗歌鉴赏稿。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悟是零碎的,通过手写的形式能对思维进行梳理,对课文内容

再有一个总结性的把握,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朗读(首要)

语言:痴想隐秘铁青着脸诱惑枯干……

情感:理想挫折(阻碍)

意象:山(困难)海(理想)

初中语文的现在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理想》《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

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教学目标

1.一咏三叹,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诗人运用联想、想象创造诗歌意境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常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朗读可由教师表情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男女朗读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本文为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2、启发式教学法由于本诗为新诗,语言通俗易懂,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诗并不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的指导与培养。为此,教师可采取“设计问题——启发想象与联想——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启发法、引导法贯穿全课。特别是在启发、联想的方法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

(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2.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精彩部分,先声夺人导入新课。

二、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一)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力争做到字正腔圆,通顺流畅

缥缈不甚珍奇闲游灯笼

(二)掌握重音,读对节奏,把握韵脚,读出语调以及语气的轻重抑扬,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听者感受诗歌的意境,每读完一层,要作稍长停顿,使景物有画面感。 1.这是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共四节,每节句数相同,句式比较整齐,节拍也相近。每节偶句押韵,每节换韵,使得音韵和谐悠扬,朗读的节奏是轻松、柔和、舒缓的。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朗读之有语气、语调,犹如青山之有起伏,碧水之有波澜。没有语气、语调的朗读,肯定让人恹恹欲睡。

“好像”“我想”“你看”……要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应该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听者的视线和思绪,使大家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象。

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

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应该一字一顿轻轻地读,努力给听者营造一幅牛郎织女游乐图,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诗虽收尾了,但天街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3.变换角色,想象画面,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读出感情。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常常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

觅、追逐始终令自己醉心的理想。在他的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爱,那样荡人心肺。“天上的街市”就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朗读时要细细体会,力争读出作者的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从而受到情感的启迪,获得审美享受。

三、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

过渡语: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这样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同样,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尤其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尤其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都让人浮想联翩。下面,我们大家就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放飞心灵,

驰骋在这首诗歌的意境中。

1.师生共同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天上的街市有一条联想和想象链,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3.用精美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向大家描绘“骑牛图”或者“闲游图”。

方法:

★以文辞为本。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借积累延展。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只有学会借积累延展你的想象,才能使诗歌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生生的画面。★与诗情共鸣。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

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提示:你看见天河溅起的朵朵水花了吗?

你听到牛郎织女的甜蜜的悄悄话了吗?

你感觉到他们的心花在悄悄绽放吗?

4.按下面的提示展开联想。

从松树的颜色联想到;

从松树的生命力联想到:

……

四、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可能谈到的问题:

1.远远的:这个词不仅能准确、精练地表明诗人和街灯的距离,使诗人的联想顺理成章,

而且它还是个叠词,读起来上口,富有音韵美。

2.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能”: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场面很多都是出于联想、想象的,诗人却把神异的幻景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斩钉截铁加以肯定,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显得真实自然。同时这也表明了作者坚持这样的理想生活世界上是存在的,从而也表明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切,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3.“浅浅的”和“不甚宽广”: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诗人按照理想的逻辑,把不可逾越的天河变为“浅浅的”“不甚宽广”,把造成不幸的障碍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衬,为古老神话赋予新意,给诗中幻境着上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这虚幻的景象在作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人间情趣。

4.“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读者的视线和思绪,使之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象。语言平易、亲切。

5.那朵流星中的“朵”:这是一个量词,常用于修饰花,众所周知,花给人的感觉总是

甜蜜、美好的,诗人把流星比作花,目的是为了表现牛郎织女花一样的生活。

……

五、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1.教师激情渲染、铺垫,努力激起学生的说话欲。

你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你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本诗集《女神》一个剧本《屈原》,使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不朽的丰碑。

20年代初期,五四运动的洪波已经消退,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窒息着。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皂!在当时的中国,诗人你是宇宙意识最强烈的作者。在《女神》时代那一阵强烈、亢奋的情感喷发之后,你进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在日本留学的你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曾几度仿惶无定地在黄海边上踱来踱去,失望和痛苦充溢着你的胸膛。你只好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逐始终令你醉心的理想。你在生命沉思中调动起丰富的审美想象力,你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对应物──夜空。诗人你转动着眼睛,眼睛里带着精妙的疯狂,从天上看到地下,从地下看到天上。终于,你不可遏制地对过去曾热情歌唱过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艺术诱惑。你不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灵感受夜空。夜空引诱着你的幽思遐想,使你以审美化的态度与无限的宇宙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在你的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惊,那样荡人心肺。。你情不自禁地歌唱道:唉,我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青春时代再来!/我仰望着星光祷告,/祷告那自由的时代再来!(《星空》)。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天上的街市》,借以展示你心目中天国乐园的一幅蓝图。同时,你理想中的天上街市,如炫目的光束,划开了现实的浓重夜色。“

2.你认为与郭沫若同时代的人们看到《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3.假如你正与诗人面对面,你想告诉他什么呢?

六、通过板书回课总结学习诗歌的一般学习方法。

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七、同学们用同样的步骤学习《静夜》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用散文的语言改写《静夜》这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乡愁》教学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一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l(板书。语调:

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甲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一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一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一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l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

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家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l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宁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圉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一窄窄的一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代人对回归祖国的乡愁的深度。师:用“小小的”“窄窄的一矮矮的”“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

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下,大家评一评怎样: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1:改过以后,感觉这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入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余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

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一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我是一只小乌”和“我像~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吴明琴整理)

【洪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味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

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

还需要语感分析。即分析语言的运用,也就是在语境中品味语言。这句话,为什么用这个词。这里为什么用这个顺序而不用那个顺序,为什么用这个材料而不用那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

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D.切己体验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

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

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

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点化(化用) 、互文、反复、排比、双关、列锦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似褒实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说课稿大全,为考生量身定做:https://www.360docs.net/doc/29283477.html,/item.htm?id=9560375492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模板

高中语文试讲模板 一、课题:春江花月夜 二、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并背诵诗歌。 三、重点、难点 1.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领会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2.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理解诗人的哲理思考。 四、课时:1 课时五、教具:多媒体设备六、教法:诵读法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就有这样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的光华吧! (二)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1.作者 张若虚,扬州人,初唐诗人,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合称为“吴中四士”。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2.解题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言之有物,开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为写景、叙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三)整体感知(学习本诗重在诵读,以读传情,读、悟交融) 听了以上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有一种迫切的心情,急切地想去领悟这首诗带给我们的美好意境。下面由教师作配乐范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教师范读时,展开想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 精品说课稿

古代诗歌四首说课稿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四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高中语文《祝福》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祝福》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来自德州市实验中学的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祝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 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 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创设意象是诗歌中经常用到的创作手法,抓住诗作中的意象来感悟诗歌是诗歌学习的 一种方法,那么如何来感悟呢?展示: 2、学法 此诗的后面,署有创作时间:1925年4月。正是在美国芝加哥留学的闻一多先生准备提前回国的前夕。留美期间闻先生的情绪,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由于他在美国身受种 族歧视之苦,对美国社会那种在繁华掩盖下的腐朽与罪恶感到愤怒与厌恶;一是对自己的 祖国的无限热爱与思念。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他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反帝激情的诗篇,这 种爱国反帝的激情,集中表现在他回国前夕所写的《洗衣歌》、《七子之歌》、《醒呀》、《死水》等诗中,如诗人所说,这些诗是“历年旅外因受尽帝国主义的闲气而喊出的不平 的呼声”。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 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 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在责打一节中——老塾师列举了几个"古人读书"的事例,这几个事例可以概括为几个 成语,囊萤夜读、随月读书、悬梁刺股。春香针锋相对(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骨,添疤nie)。老师抡起荆条,丫头东躲西闪,一连串大幅度的动作,却是十分火爆。特别是当春香缴了陈最良的械,把它掷之于地时(贴抢荆条投地介),喜剧性的冲突进入了高潮。 这一掷,充分表现出春香对陈最良的轻蔑,什么封建礼法、师道尊严,统统被她掷到东洋 大海。作者也借春香之口,给予了程朱理学无情的嘲弄。 理论支持 结束

统编版部编本古诗三首 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

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高中语文说课教案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 新课学习:

小学语文古诗的说课稿

小学语文古诗的说课稿 导语: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以下XX为大家介绍小学语文古诗的说课稿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语文古诗的说课稿1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说 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 你有什么补充的? 画 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高中语文说课稿范文(共7篇)

篇一:高中语文说课模板通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几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会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本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几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的课文,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文章主要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篇课文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什么特色。学习教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通过对本篇课文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目标: (一)诗歌: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使学生领悟诗的思想感情,鉴赏文学作品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同时,本篇诗歌通过典型意象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巧妙的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我的知识目标是: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是: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反复诵读,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教学难点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意象的体味与把握。 (二)文言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本课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基本常识;理解文中所出现的生僻词以及意义特殊的词语;把握文中的主要思想感情,初步鉴赏文中的形象与个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并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翻译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掌握文章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并作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现代文:新课标强调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本篇课文,感情真挚,感悟深刻,具有典型的人文性,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篇课文在语言,结构设置等方面的特点,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能力目标:领悟本文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感情和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 我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体现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我的教学重点是:理清本篇文章的思路,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理想》《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雪》《雨说》《星星变奏曲》《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夜) 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黑人谈河流》)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试讲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程序 1、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 想也更成熟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 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 去分析。 (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 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状态。) 3、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并以“为什么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 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 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 生情况加以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 是指具体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 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 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 而明确文章主旨。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望天门山》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三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学习古诗,认识文中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说课稿合集(必修一至必修五)139页)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6) 2、《故都的秋》说课稿2 (8)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7)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8) 7、短歌行说课稿 (19)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3) 10、赤壁赋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6)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30) 13、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35)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8) 15、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39) 16、《祝福》说课稿 (43)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5) 18蜀道难说课稿 (46)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8)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9) 21、琵琶行说课稿 (51) 22、李商隐诗2首 (53)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5) 24、《劝学》说课稿 (58)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9) 25、过秦论说课稿 (61) 26、师说》说课稿 (63) 27、动物游戏之谜 (65) 27-1动物游戏之谜 (67) 28、《宇宙的边疆》 (69) 13-1、宇宙的边疆 (70)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1) 30、《窦娥冤》说课稿 (75) 30-1、《窦娥冤》说课稿 (76) 30-2《窦娥冤》说课稿 (77) 31、《雷雨》说课稿 (79)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81) 33、《望海潮》说课稿 (82) 34、《雨霖铃》说课稿 (83)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4)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6) 37、《水龙吟》教案 (89)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子

23、《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 省吕梁市区南关小学志清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容是23《古诗词三首》,它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三篇精读课文。) 一、说教材 《古诗词三首》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整首诗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男耕女织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志和。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的形象,生动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古诗词三首》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

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说目标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预设本课的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蚕、昼、耘、塞、箬、笠、蓑”7个生字,会写“蚕、 桑、昼、耘、绩、塞、鹭、笠”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耘田、箬笠”等词语。 2、正确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 首。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件等,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感受是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阅读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繁忙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因此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搜集整理:无涯轩主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苏(人、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模块《》。这篇课文在本册课文中的地位是: 学习本课有以下几个作用: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 难点原因: 突破途径: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及对策: 2、内容的组织安排: 三、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模型法、类比法、由简到繁法、动手动脑)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板书、录音机等其作用是: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分钟) l 导入……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分钟) 新课学习: 第三环节:(分钟) 课堂小结: 为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改变传统的教师总结学生被动听教学模式,为学生小结教师适时引导补充,这样,既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 第四环节:(分钟) 布置作业: 分为两部分: (1)书面作业p……和复习本节。 (2)预习下节内容,目的是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和顺利学习下节课做准备。 第五环节: 教学体会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法、控制变量法、知识迁移法、建立模型法、认识类比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实验、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学生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渗透学生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第六环节: 板书设计: 《蜀道难》说课稿(人教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蜀道难》,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做解说。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唐代诗歌单元,单元学习目标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提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本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 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说课稿)

《石灰吟》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执教的是一首古诗《石灰吟》。现在我来和大家说说我备课的一些想法。 我选择这个教学内容,出于这样几个原因:1.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教学内容的体裁丰富多彩,我想,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必须适应各种体裁的教学;2.平时,我也观摩过不少执教古诗的课,很是羡慕大师们的挥洒自如。而自己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也从未尝试过古诗的教学。于是,就有了这一次的尝试。 《石灰吟》这首诗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对于文本的分析,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和大家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对于这堂课,我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自己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能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联系诗人的生平,通过多种形式、不同要求的反复诵读,让学生真切而深入地感受诗人高洁的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凭借具体的文本材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立志、做人的情感熏陶。 基于这样的目标预设,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第一步,整体通读 把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是学习古诗的前提。对于本首诗,在

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学生进行朗读,相机指导学生把生字“焚”读准、读懂。“焚”这个字是前鼻音,以往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很容易读成后鼻音。在我看来,词语教学在高年级段依然要扎扎实实。同时,对于“粉骨碎身”这个词,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不大一样,学生感到不明白,这很正常,因为我读这首诗时,对为什么是“粉骨碎身”也很疑惑,我通过查资料整合了其中的原因,所以提出来强调,一是提醒学生读正确这个词。二是通过直接告诉的方法,让学生能消除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这个词的了解。 第二步,理解诗意 学习一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含义无疑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司空见惯的石灰,不要说学生,就是我自己,如果不看相关的资料,对于采制石灰的过程也不是很清楚的。如果能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当然能有助于诗歌的理解。试教时,我用“石灰的自述”介绍了一段文字,让学生自己读了一下。课后,我发现如此的做法不仅是蜻蜓点水,而且冲淡了语文课的味道。那如何让学生用语文的学习方式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中了解石灰的采制过程呢?于是,我反复读教材,读着读着,惊喜地发现“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正是石头锻造成石灰的三个步骤。我就紧扣这三个词语,通过指导学生把词语所蕴含的意思给读出来。在进行简单的小结后,指导学生理解并读好“若等闲”和“全不怕”,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采制石灰的过程,同时对诗歌的前三句也就能准确地理解了。让学生交流对石灰是否有新的认识,学生通过

高中语文获奖说课稿(共5篇)

篇一:高中语文省级说课一等奖《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李清照词两首》说课稿 嘉峪关市一中张红丽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李清照词两首》,这是高一第二学期后半学期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这一单元选编的是宋词,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声声慢》放在最后,属略读篇目,安排一课时完成教学。《醉花阴》是作者南渡前的作品,抒发“相思闲愁”,《声声慢》是作者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将重点赏析,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本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深入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学情介绍 通过本单元前面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对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已有了大体认识,对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已有所掌握,这一点对学生学习本课是很有利的,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如果不了解词人的人生遭遇就很难把握两首词中深层的感情内涵。 针对学生学习本课的不利因素,我安排学生在课前 1.回顾以前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 3.利用早读熟读成诵,初步感知两词。第三部分——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地位、学情特点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①背诵这两首词,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②通过反复诵读,对比探究,品味意象,体会“闲愁”与“悲愁”的区别,熟悉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因《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这两点所以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二,同时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③体会真情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三。 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学目标,及《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课将通过诵读法、情境 法、对比探究法来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说完了教法与学法,紧接着我将要说的是“教学过程”,分五步走。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播放《菊花台》歌曲,学生欣赏完我会问:为什么说“菊花残,满地伤”?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对《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比较熟悉,可能会想到铺满皇宫的菊花,宫廷军变的失败,生命的凋残消逝??我会顺势总结到:菊花在影片中象征①对已逝辉煌的伤感②对生命凋残的悲悼。“花”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古人有以花

中班诗歌说课稿:家中班诗歌梦与梦想说课稿

中班诗歌说课稿:家中班诗歌梦与梦想说 课稿 一、分析教材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概括事物的依属关系,诗中大胆的想象一下子调动起幼儿亲切的感觉,帮助他们从全新的视角想象周围的世界。结尾处用一句“快乐的幼儿园是小朋友的家”将幼儿从想象拉回到现实,更贴切地联想到自己,给幼儿以有趣有余蕴的感觉。这首诗歌文字形象,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幼儿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适合中班教学。 根据中班语言教育目标,教材特点及本班幼儿新生多年龄偏小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活动的教育目标是: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语言和画面,把握这首诗歌的内在情感脉络。 2、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想象事物之间的关系。 3、学习仿编诗歌,体验创作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本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为上这节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幼儿缺乏仿编诗歌的经验,基于这一点,确定教材的重点为理解,掌握诗歌内容,难点为学习仿编诗歌,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本活动采用了观察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语言、游戏、操作探索等活动,优化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㈠观察感知,积累经验 这是一个课前准备的环节,需要在日常活动中逐步完成。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只有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才能

初中语文 说课稿 模板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让学生在上课之初就充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情境激学法 播放录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3、讨论-比较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

中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范文最新推荐------------------------------------------------------ 中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古诗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那么相关的说课稿又又应该要怎么进行制定呢?下面是小编推荐给大家的中学语文古诗说课稿,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1 / 6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诱导探讨法为主

高中语文说课稿

高中语文说课稿(通用定)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单元第课。本单元均属(文体)。本 单元是学生进入高中后次接触单元,侧重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是在进一步落实必 修阶段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与高考的衔接。)相比于本单元的其它两篇文章分别侧重 于和,本文侧重于。 本文主要叙述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文章(特色)。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及前面必修阶段的学习中,已经了解积累并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但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个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欣赏、鉴别、评价语言和文学作品。加之学生生活体验少,与作品的背景有一定的时代隔膜,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依据《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出于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考虑,结合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家及作品。 2.梳理故事情节,理清文章层次。(文艺评论: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3.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所引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 4.背诵文中优美句段。 5.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恰当的点拨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掌握鉴赏 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自身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或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将具体的语言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小说主题。 或:鉴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或:体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2.掌握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基于教材……的要求) 难点:深入理解文中作者抒发的情感。(基于学情的考虑) 五、说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和《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要求,本节课将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采用诵读法、合作交流法、启发法、点拨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