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普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小说中浓郁的民俗文化描写淡化了其中的政治功利色彩,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自身的民俗体验、亲历的家国之痛和真切的政治要求,因此,审美和意义在其笔下得到一次自然的契合,这也构成东北作家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崛起的特殊意义。

[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萧军,意思为“小小红军”)。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

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穆木天]

穆木天(穆敬熙)(1900—1971),吉林伊通人。创造社成员。1923年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国文学。曾一度在吉林大学执教。初以诗歌创作为主,后来主要翻译巴尔札克、纪德等人作品,翻译出版了巴尔札克的《欧贞尼·葛郎代》、《从妹贝德》、《从兄蓬斯》、《二诗人》等,并著有《法国文学史》。

[萧军]

萧军(刘军、田军、刘鸿霖)(1907—1988),辽宁义县人,一说辽宁锦县人。曾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宪兵教练处为学员。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得到鲁迅的赏识而被编入《奴隶丛书》出版。抗战期间,曾两次到过延安,写了不少杂文,也曾被批判。其他长篇小说有《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等。晚年从事戏曲创作与文物研究。

[骆滨基]

骆滨基(张璞君)(1917—1994),吉林珲春人。9.18事变时,他还是个少年。抗战那年,他开始文学创作,崭露头角。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取材爱国青年刘强参加大森林中组成的抗日游击队的艰苦斗争,生活气息极浓。其他小说作品甚多,曾遭国民党政府逮捕,经多方营救而幸免于难。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的创作普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小说中浓郁的民俗文化描写淡化了其中的政治功利色彩,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含量和审美价值。在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自身的民俗体验、亲历的家国之痛和真切的政治要求,因此,审美和意义在其笔下得到一次自然的契合,这也构成东北作家群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崛起的特殊意义。 [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萧红萧军,意思为“小小红军”)。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40年去香港。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马伯乐》,但质量不高。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如《牛车上》、《小城三月》等。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并从事进步学生运动。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鴜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坛的位置。1938年5月,端木与萧红在武汉结婚。1942年萧红在香港病逝后,端木旅居桂林,后又辗转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积极投身于新品有长新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

2020年(发展战略)南阳带出发展新天地

(发展战略)南阳带出发展新天地

“带”出发展新天地 宛言 如果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南阳无疑就是河南的缩影。 南阳,说到浓郁的楚风汉韵,古老的“南均”、“帝乡”,很多人均如数家珍、津津乐道;说到于全省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总量第三,很多人均倍感欣慰、颇为自豪。 改革开放以来,南阳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跳出南阳见南阳,最大的问题就是“大而不强”。 经济总量较大,人均偏低。尽管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但人均GDP和财政收入这些核心指标,仍赶不上全省平均水平。和先进地市相比,发展速度不快,差距呈拉大趋势,面临着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 经济结构不优。三次产业结构仍属于低度化的“二三壹”,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工业实力不强,大块头企业不多,对经济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支撑拉动作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仍没有完全摆脱“望天收”的情况。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存于着“小马拉大车”的尴尬。 更深层的问题是,干部群众盆地意识、农本意识较浓,市场意识、开放意识较淡,工作中框框套套、陈规陋习多,敢想敢干、大胆开拓少,思想解放这个总开关仍没有完全打开。就工作方法来见,领导科学发展的办法不多,破解发展

难题的招数不多,弯道超车的本领不强。就工作作风来讲,抓工作仍缺乏壹种实劲、韧劲和狠劲,缺少壹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和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要求比,工作作风仍存于不少不适应的地方。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幕已经拉开。面对省委、省政府的重托,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激烈竞争局面,面对大而不强的现状,南阳,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承担着既要“思”、又要“行”的双重使命。 如何既能赶得快,又能转得好?必须抓重点、抓关键、带全局。就是要狠抓重点环节,集中力量破解难题、突破瓶颈,带动整体工作全面发展。于总结提炼过去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南阳把破题的钥匙定位于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服务带动“四个带动”上,且于全市组织实施。 “四个带动”是壹种工作方法,就是用项目的理念谋划工作、推动落实,用品牌的理念拉高标杆、提升质量,用创新的理念开拓思路、增创优势,用服务的理念凝聚人心、形成合力。 “四个带动”是壹种运作抓手,通过项目、品牌、创新、服务的带动作用,抓纲带目,着力解决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促进工作落实。 “四个带动”是壹个发展载体,以此扩总量、调结构、

80后作家群文学创作理念

80后作家群文学创作理念 “80后”是最近新出现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现在正成为一代青年,有成为主力军的趋势。他们在各方面都开始引人瞩目。而最惹眼的是,一大批写手从他们之中涌现,成为一种文学现象。 一、“80后”作家群的出现原因 1.《萌芽》和“新概念作文”是培育园地 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萌芽》杂志很受“80后”的欢迎。1999年1月,由它发出的别出心裁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由原来的无心插柳变成了柳成荫。在一些著名作家和高校学者的评选下,从最开始简单的作文比赛和被名校录取到现在捧红一批又一批的“80后”写手,它所带来的效应是出乎意料的。大家发现原来作文可以走出课堂模式,随意发挥和创造,有自己的独特思维和语言风格就可以。于是大批的“80后”涌进了这个“新概念”。“新概念”成为“作家生产线”。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都是这个队伍中走出的闪耀星星。还有太多的人或许没有他们那么惹眼,但是他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并通过各种出版渠道跻身于“作家”行列。

2.网络文学的发展 网络文学的发展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势头。自从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络一炮走红后,人们开始将视线转移到网络。网络给原创文学提供了一个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写作。新浪等网站举行的文学大赛都显示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很多畅销书的封面看见“本年度网络人气小说”“年度新浪网点击率最高文学”的字样。 据《扬子晚报》2006年4月5日报道,19岁的男孩林千羽凭借处女作《逍遥,圣战传说》一举拿下了2006年新浪原创文学大赛前半段文学状元的桂冠。北京朝华出版社宣布,将用100万元打造林千羽,让他成为“80后”写手中新一代领军人物。在这个自由的土壤上,“80后”写手们从中涌现了出来,蓬勃发展,不断壮大了“80后”作家群的队伍。 3.文化消费能力的增强 在11月25日举行的2005北京文艺论坛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年轻一代的文学消费能量不可忽视。 他认为,“80后”一代的特点就是文化消费能力特别强,“他们是独生子女,赶上了我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时期;他们要买书,于是郭敬明变成

论南阳作家群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

第28卷第4期Vol.28No.4 中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ZHONGZHOU UNIVERSITY 2011年8月Aug.2011 论南阳作家群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 谢春红 (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44) 收稿日期:2011-06-15 作者简介:谢春红(1977—),女,河南南阳人,中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前后异军突起的南阳作家群在当代文坛曾数次掀起文学浪潮,使南阳作家群名声在外, 成为南阳这个城市鲜亮的文化标签。南阳作家群的创作以其源于民间、扎根乡土的本色无形中带动了文学对地域文化的展现,他们的作品中折射出悠久厚重的南阳本土文化,为读者构筑出别具风情的地域文化景观。 关键词:南阳作家群;作品;地域特色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715(2011)04-0050-02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 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圈。当这些形形色色的地域文化形诸文学时, 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独特的地域色彩。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文学而言,越是地域的, 也就越具有文学的个性,也就越具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不容易看到的最陌生与最为独特的一面。地域性不仅是作家们的起点,更是他们的文学故乡。南阳作家群的创作以其源于民间、扎根于乡土的本色无形中带动了文学对地域文化的展现,无论是乔典运、周大新、秦俊的小说,还是周同宾、廖华歌的散文,汗漫等人的诗歌,他们的作品中都折射出悠久厚重的南阳本土文化。他们用自己感知世界的方式来辐射社会,借助作品独特的地域特色打动和吸引着更多读者,彰显着南阳作家群创作的艺术个性,为读者构筑出别具风情的地域文化景观。 一、说南阳话— ——方言的运用方言词汇进入文学创作是很自然的一种现象,比如老 舍小说对“京味”语言的吸收,赵树理小说对陕西方言的活用都说明了方言在丰富小说的表现力上有着不可估量 的价值。南阳作家作品中也有不少南阳方言词汇,有不少词虽与普通话没有相对应的词, 但却能体现南阳人的语言习惯,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未穷的效果。 可以说,南阳作家的创作中多多少少都会使用到本地的方言。如张一弓《黑娃照相》中“美国大总统他屋里人 穿的那花毛衣,就是用这兔毛做的”,黑娃嘴里的“屋里人” 就是南阳的方言对夫人、妻子的称谓。象“乡亲们说她好,不像有的人孩子在外边干个芝麻子大的事就烧不及了。她说,有啥烧,怕还怕不及哩。”(乔典运《妈妈》)“烧”也是典型的南阳话,就是普通话里骄傲自大的意思, 后面又用“不及”来形容“烧”的程度,就是很、非常的意 思。李克定《祖坟》中“别听那些鬼话,诓你呢。”用南阳话 的“诓”表示骗的意思。“圪蹴”表示蹲的意思(周大新《小诊所 》),“抬杠”表示拌嘴(田中禾《五月》)等。对南阳方言的运用,周同宾可谓最为娴熟。他的《皇天后土》 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地道的南阳方言的大量应用,他以口述实录的语体把南阳方言成功写入散文中, 展现了南阳方言的风采,尤其是方言词汇所蕴涵的文学底蕴。综观整个文学史,南阳方言还是第一次以这么大的容量,如此全方位地、不加雕饰地在纯粹的散文中加以表现。《皇天后土》中,方言俗语的生活气息浓厚,生动形象,因为它描述的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生活场景,比如“这个混帐天,我日你八辈奶奶!哪来那么多雨,下下下不到头儿。下八天了,云彩不离缝儿,糊天上了。日头沤烂云 彩里了 ……”(《骂天》),再如用“黄鳝泥鳅一般粗”(《属狗》 )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形容女子容貌差“猪不吃南瓜”(《疯话》),形容人长得丑“歪瓜疙瘩梨” (《疯话》),形容一代不如一代“黄鼠狼生窝老鼠娃一窝不如一窝”,形容人抠唆“钱掉在地上八面吹灰”等等,这样的语言增强着作品的表现力,真实而准确地写出了南阳人的生存状态, 使周同宾的散文拥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二、描南阳景、述南阳事、写南阳人— ——地域性的题材南阳作家的创作形成了其特有的地域特色,其重要原因就是从南阳盆地里找到了他们的艺术之根。周大新这位18岁就离开家乡的作家每年都要回故乡探望、考察,他的内心与他的笔触从未远离故土, 他是身在异乡,心在南阳,心系故乡人民,把故乡视为自己创作的源泉所在。在 接受采访时他说 :“我所有的小说都以我的家乡作为蓝本,家乡对我意味着,我身体成长的地方,精神成熟的地 方。”事实上,这个创作群体中的作家们,不管是已经远离 · 05·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

中原历史名人与新世纪的中原 地处中原,位居“天下”之中的河南,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中原成为天下士人向往与交流的中心。中原,长时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当时最先进文化的代表与象征。中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是历史上许多名人诞生与成长的地方。中原历史名人的界定包含两重含义:一是籍于中原,根在中原的名人,他们可能有相当一段时间流寓在外,但在思想行为方面,仍然具有较多的中原特性;一是籍于中原以外地区,但长期在中原地区活动并在中原地区留下大量的活动遗迹,他们的思想行为已经与中原结下较多的文化情结,值得中原引以为豪。中原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的表现之一,便是拥有丰厚的历史名人资源,这种有别于其他省区的独特的资源特点,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新世纪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桎梏。认真、科学而又有序地挖掘中原历史名人资源,不能仅仅单纯理解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功利目的,而且应与“以德治国”的新思路相吻合,为新世纪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全面振兴开辟更加广阔的天地。一、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据著名学者丁文江先生对“二十四史”中立有列传的历史人物的籍贯进行考证,共有5700余人。其中西汉时期,河南籍名人39人,占19%,在各省中名列第二;东汉时期,河南籍名人170人,占37,名列第一;唐代,河南籍名人219人,占17%,名列第三;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24人,占22%,名列第一;南宋时期,河南籍名人37人,占6%,名列第四;明朝,河南籍名人123人,占7%,名列第四;汉唐宋明,河南籍名人912人,占总数的15.8%,名列第一。王天兴先生等主编的《河南历代名人辞典》,收录自传说时代至现代的名人3730人,其中清代及以前3057人,各代分别为:先120 ,秦汉时期422人,魏晋南北朝时期365人,隋唐五代时期548人,宋辽金元时期756人,明清时期846人。姚泽清先生收录的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与杰出贡献的198名河南历史名人,其中春秋战国时期有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商鞅、吕不韦、苏秦、尉缭、范蠡、孙叔敖等18人;秦汉时期有李斯、陈胜、陈平、张苍、贾谊、杜诗、邓禹、许慎、张仲景、蔡文姬等54人;魏晋南北时期有钟繇、司马懿、阮籍、向秀、干宝、谢安、谢灵运、范晔、范缜、江总等39人;隋唐五代时期有张巡、玄奘、姚崇、一行、杜甫、吴道子、韩愈、李商隐、李贺、王审知等44人;宋元明清时期有吕蒙正、韩琦、程颢、程颐、郭熙、李诫、岳飞、许衡、史可法、吴其浚等43人。实际上,北宋及以前的绝大多数历史名人,即使不是河南人,也在河南长期活动并保留有大量遗迹与传说。从考古发现看,河南的史前文化谱系不断,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与河南密切相关;自夏代到北宋近3500年间,共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河南,七朝古都中安阳、洛阳、开封名列其中;用于体现河南历史文化丰厚的地上与地下文物达3万处以上,其中世界级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单位5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座;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达130余万件;地下文物居全国首位。与名人相关的100大姓中。源于或部分源于河南者达73个,占海内外华人总人口的85%以上。其中可以确指的常见姓氏的起源地为:林(淇县、卫辉、洛阳),郑(荥阳、开封、新郑、新密),李(洛阳、鹿邑),杨(灵宝),于(沁阳),许(登封、许昌),卢(卢氏、洛阳),杜、程、贺、褚、解(洛阳),钟(长葛),廖(唐河、固始),白(南阳、息县),江(正阳、民权),戚、孟(濮阳),尹(洛阳、宜阳),文(开封、许昌、濮阳),殷(淇县、安阳),王(洛阳、开封、淇县、卫辉),黄(潢川),何、韩、游、轩辕(新郑),谢(南阳、太康、唐河),韦(滑县),傅(安阳),蒋(淮滨),潘(固始、中牟),范、顾、姚(范县),孙(濮阳、淮滨),熊(新郑),康(禹州、淇县),史(南乐),龙(偃师),常(开封、新郑),庄(商丘),葛(宁陵),张、柳(濮阳),周(洛阳、汝南),郭(陕县、荥阳),朱(柘城),沈(沈丘、平舆),蔡(民权、上蔡、新蔡),戴(商丘、民权),方(洛阳、登封),陆(洛阳、嵩县),毛(宜阳、济源、原阳),段(荣阳、辉县),武(商丘、安阳),刘(洛阳、鲁山、偃师),梁(开封、汝州、洛阳),唐(方城、唐河),袁(商水、太康、洛阳),吕(新蔡、南阳),魏(开封),夏(巩义、登封、杞县、偃师、淮阳),石(淇县),孔(新郑、商丘、淮阳、濮阳),邱(洛阳、淮阳),侯(新郑、洛阳),雷、禹(登封),温(温县、洛阳),陈(淮阳、平舆、长葛),胡(淮阳、洛阳、舞阳),宋、华(商丘),冯(荥阳),邓(邓州、新野),苏(辉县、温县),叶(叶县),秦(范县、洛阳),邵(汝南、济源、安阳),汤(偃师、商丘),赖(息县),古(洛阳、鹿邑),管(郑州),丁(开封、商丘),单(洛阳、孟县),娄(洛阳、杞县),樊、苗(济源),骆(淇县、内黄、洛阳),司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要目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要目 第1期(2013年2月) (《光明日报》3月8日第18版、3月12日第14版,《中国社会科学报》3月27日A08版) 当代文化 论我国文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张炯文化软实力建设刍议………………………………………………………………………陶东风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曹胜高文明探源 由“禹兴西羌”说论及大禹传说的发生与重构…………………………………………周书灿新世纪以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高江涛古文字与古史研究 关于《史记·商君列传》中两条律文句读问题商榷……………………………………朱绍侯是“司母戊鼎”还是“后母戊鼎”………………………………………………………常玉芝思想文化 葛洪心灵养生论……………………………………………………………………………葛荣晋理学权说析论………………………………………………………………………………岳天雷都城文化 杜甫与洛阳京城文化………………………………………………………………………葛景春论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军事意义及影响………………………………………………袁宝龙民间文化 论作为身体实践的民间节日………………………………………………………………韩雷民俗传承:行政力量、生活逻辑与哲学玄思……………………………………………韩宇宏区域文化 论淮河流域文化的特征……………………………………………………………………吴圣刚太行山的文化定位与开发战略思考………………………………………………………张新斌文史新论 韩愈及其同道者的文学观之辨正……………………………任访秋(原著)、解志熙(校订)从建安辩论到魏晋清谈……………………………………………………………………顾农论《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卫绍生 第2期(2013年4月) (《光明日报》5月3日第10版,《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22日5版) 思想文化 春秋时期的人文思潮与道德意识…………………………………………………………陈来从《尚书》中走出来的哲学流派………………………………………………………欧阳祯人“五四”的反思与文化自觉学术研讨会综述……………………………………………孟舜文明探源 试论我国上古宗教艺术中的“彊良”主题………………………………………………刘源中原早期城址研究…………………………………………………………………………马世之文史新论 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形成……………………………………………………刘成纪

(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一)“东北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答:(1)“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如下: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东北开始涌现一批创作以抗日为主题的小说家。他们是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白朗、罗锋、骆宾基等人,时称为“东北作家群”。 (2)“东北作家群”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如下: 1932年1月,李辉英发表以反日爱国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长篇小说《万宝山》;不欠(久),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丰年》、《人间集》,集子中的小说太多描写东北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萧军、萧红在哈尔滨出版短篇小说合集《跋涉》,受到东北文坛重视。1934年,萧军创作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红完成中篇小说《生死场》。同年10月,他们到达上海。次年,这两部小说由鲁迅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出版。同年,舒群、罗烽和白朗也先后流亡到上海,着手创作抗日题材的文学作品,舒群创作了短篇小说《没有祖国的孩子》、《战地》和中篇小说《秘密的故事》,罗烽创作了短篇小说《第七个坑》,白朗创作了短篇小说《生与死》,这些小说都反映了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精神。端木蕻良创作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于1935年在上海出版。他于1936年初到上海,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并发表了《紫鹭湖的优郁》、《浑河的急流》等短篇小说。骆宾基于1936年5月到上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边陲线上》。于是,1936年在上海形成了一个东北作家群体。同年,上海的《作家》、《中流》、《文学》、《光明》、《海燕》和《文学界》等文学刊物,比较集中地刊载了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东北作家的作品。萧军出版了短篇小说集《没有祖国的孩子》,上海生活书店为东北作家群出版了《东北作家近作集》,收有李辉英、舒群、罗烽和白朗等人的作品。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后,东北作家相继离沪。他们除创作反映内地生活的作品外,仍创作了不少反映东北地区社会生活的作品,如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军的长篇小说《第三代》、骆宾基的长篇小说《混沌》等,保持了东北作家创作上的特有气质。 列举了代表作家与作品,内容比较完整,只要将作家与作品并列即可,这样一目了然,不用大段地书写。 (二)“北方作家群”的小说创作,有哪些主要作家与代表作? (1)“北方作家群”主要作家如下: 答:30年代,在中国北方城市,主要是北京,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关艺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这一派艺术倾向比较复杂,大体上一面揭露社会不平,一面又惧怕革命与破坏,把人生理想寓于自然,人性美,尤其是乡土的人情美之中。他们在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理论、批评方面都有建树。就小说家而言,除前期的老舍外,另有沈从文,废名‘芦焚,萧乾等人。 (2)“北方作家群”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如下: 沈从文于1924年开始写小说,30年代为其创作最丰盛的时期,到抗战爆发前,出版了《好管闲事的人》、《石子船》、《旅店及其他》、《老实人》、《月下小景》、《八骏图》等20部小说集,成为当时新文学领域中小说创作数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_1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 东北作家群· 端木蕻良(之一) >我们现代文学研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 个根本的变化。 这 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 鲁迅的著作中发 现了与政治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 国国民性的批判和 对中国社会思想发展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 独的和绝望的抗争 ,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哲学;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 沫若的作品,不但 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联系,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 现了种种难惬人意 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 何其芳、冯至、《 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 秋,重新发现了周 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

革命分子 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 研究者、港台的研 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 现了沈从文的小说 、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 研究的视野……在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 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 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 东北作家群的,他 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 效的是东北师范大 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 的专著出版,对东 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东北地区自己 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 书。 但所有这一切 ,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 在当今的社会上,人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押题试卷一(14页)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押题试卷一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说在恺撒被刺杀的前夜,当时人们曾经注意到,有一颗硕大的流星陨.(yǔn)落在西北方向,而西北方向正是恺撒当时的府邸所在,于是当时有不少流言,认为恺撒即将遭到不测。 B.无论生活在省内或省外,中原作家都会把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的人民的生活当作创作源泉,从中汲.(jī)取写作灵感,再现中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C.试想,如果他们为一时之誉而急躁,那就不会有《离骚》《红楼梦》等光照千秋的扛.(káng)鼎之作了。古往今来,那些留得住的精品力作,哪一个不是远离浮躁、讴心沥血铸就的! D.改革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chánɡ)机制,支持农村偏远地区宽带建设,是补上公共产品和服务“短板”、带动有效投资、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举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路是人类向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 有嶙峋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 ..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醍醐灌顶,让你心生敬畏。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岂不惊出一身冷汗?[甲]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顿然醒悟,如梦中人的夜游,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

作家民俗文化创作取向研究

作家民俗文化创作取向研究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原在很长的时期,一直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数千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原持续积淀,形成了 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并逐渐向中华大地辐射,构 建起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优秀文化体系。所以,中原文化在一定意义 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精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河南 地处中原,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主流文化和主 导文化的发源地。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其 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传统———以农耕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文化体系。 由此来说,中原文化又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有着其自我丰富的内 涵和外延,并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因为中原文化 的历史积蕴,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历代辈出,尤其是1980年代以来, 刘震云、刘庆邦、李佩甫、张宇、李洱、乔典运、周大新、郑彦英、 杨东明等“文学豫军”的快速崛起,并将一篇篇震撼人心、凝聚着其 乡土情结的作品,表现在中国当代文坛,同时也体现出河南作家独特 的创作取向和价值追求。 这些从中原大地走出的河南作家,都以前生长于中原这块黄土地,虽 然在其成年后相继都离开了故土,走向城市,开始新的生活,但这些 作家在创作上仍然以家乡为中心来取材,站在城市现代文明的视角, 反观父老乡亲生存下的当代乡村,以文学追忆的方式来寄托自我对家 乡的无限眷恋与怀念。所以,在他们的乡土作品中,充满着浓浓的乡 土情结,每篇文字的字里行间都隐含着对故土的难舍之情。正如作家 刘庆邦所言:“我的故乡在豫东人平原。我以前说过,那块地方用粮食,用水,也用树皮和草根养活了我,那里的父老乡亲、河流、田陌、秋天飘飞的芦花和冬季压倒一切的大雪等,都像血液一样,在我记忆 的血管里流淌,只要感到血液的搏动,就记起了那块生我养我的土地。”1当代河南作家坚持写乡土,写家乡,写故乡的人、事、景、情,通过一个个带有浓郁家乡风俗和地域特色的父老日常生活故事的讲述,阐释着自我独特的乡土情感。不过他们都是文化守成者,都表现出对

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 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 (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 (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4)主要文学活动: ①创办刊物。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 (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 2、普罗小说: (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3)代表作:华汉长编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蒋光慈第一步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最后一部长篇《咆哮的土地》(后易名《田野的风》),是普罗小说中的重要作品。 3、左联青年作家群:普罗文学后崭露头角的一批追求进步的青年作家,代表作家及作品:丁玲: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长篇小说《韦护》《母亲》; 张天翼:《小彼得》《从空虚到充实》《畸人集》等短篇小说,《清明时节》《鬼土日记》等中长篇小说,《包式父子》(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最有深度); 艾芜《南行》《山峡中》;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叶紫《丰收》;沙汀等 4、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小说流派。 (1)特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截取横截面方法来解剖社会;强调对社会

京派作家

京派作家 1来源:A由沈从文引发的关于京派和海派的争论,京派名称由此而来。 B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主要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京派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C京派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2作家及作品代表:沈从文,周作人,杨振声,废名、俞平伯,叶公超,林徽因,陈西滢,凌叔华,萧乾,、李健吾、朱自清,朱光潜等,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 3作家组成:京派作家基本由三部分人组成: 一是20年代末语丝社分化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 二是新月社留下的或与《新月》月刊关系较密切的一部分作家。 三是清华、北大、燕京等大学的师生,包括一些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 其中主要的小说作家有废名、凌叔华、沈从文、林徽因、芦焚、萧乾、汪曾祺等 4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倾向于自由主义,提倡纯文学,既反对文学政治化,又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崇尚自然,表现乡土是他们的共同倾向。古典化和抒情化的审美情趣。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人情美;扬抒情写意小说的长处。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5语言特征:朴素,简雅,清隽淡远。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期末考试(20) 姓名:吴佳文班级:默认班级成绩: 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废名的作品是()。1.0 分 A、 《竹林的故事》 B、 《南行记》 C、 《春桃》 D、 《酒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少女的特点是()。1.0 分 A、 热情奔放 B、 恬淡自守 C、 孤高自傲 D、 愚昧无知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下列不属于叶圣陶的作品是()。1.0 分 A、 《多收了三五斗》 B、 《狗日的粮食》 C、 《潘先生在难中》 D、 《倪焕之》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不包括()。1.0 分 A、 《家》 B、 《春》 C、 《秋》

D、 《冬》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子夜》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1.0 分 A、 喜剧大团圆格局 B、 时代感强烈 C、 零度写作 D、 语言风趣幽默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关于《围城》的三重意蕴,下列选项错误的是()。1.0 分 A、 《围城》描写了抗战时期古老中国的城乡世态。 B、 《围城》是社会心理的沉淀,以漫画形式揭示了新儒林的众生相。 C、 《围城》带有哲理层面的反思,通过方鸿渐这个人物揭示了人生的盲目性。D、 《围城》探讨了国民劣根性,描写了小市民阶层的悲剧日常。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关于左翼文学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1.0 分 A、 左翼文学的政治意识强烈 B、 左翼文学面向底层,描写阶级斗争 C、 左翼文学注重现实影响,追求力的美学 D、 左翼文学主张文学高于现实,其代表作品仍然呈现出浪漫梦幻的气质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8《菊英的出嫁》的作者是()。1.0 分 A、 蹇先艾 B、 台静农 C、 彭家煌 D、

中原油田作家协会2020工作规划

中原油田作家协会2020 工作规划 一、做好《中原》杂志的改版工作。继续做好《中原》杂志的组稿、编审、编辑、出版、发行、善后工作。根据《中原》一年来的出版、发行经验,计划将《中原》由纯文学期刊,改为文化性期刊。计划改版栏目设置1、文学版块。约占1/3 ,32 个页码,可以刊发45000 字左右。主要刊发以油田作者作品为主的小说、诗歌、散文、文学评论等。选发一些外地作者比较高水平的作品。目的在于推动、提高油田文学创作水平。 2、纪实版块。约占1/3 ,32 个页码,可以刊发45000 字左右。主要刊发以油田作者作品为主的,反映油田生产、生活、人文现象的报告文学、人物通讯、真人真事(故事)类作品。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期刊类媒体时效长,易保存的特点,客观记录油田发展轨迹。 3、企业文化版块。约占1/4 ,24 个页码,可以刊发35000字左右。主要刊发以油田各个单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文章,包括"经理"" 企业文 化研究"" 品牌建设"" 油区形象" 等。以期构建油田企业文化建设交流平台,直接为油田生产、生活服务。 4、美丽画卷版块。约占1/15 ,6 个页码。集中刊发油田职工的书法、美术、摄影、集邮类作品。充分展示油田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多才多艺的职工群体。

根据工作需要,充实编辑队伍。首先以中心作协会员为基本编辑力量,同时每期聘请油田多次获奖、获大奖作者3-5 人参与组稿、审稿、编辑。藉此提高整个作家协会的多层次能力。预计全年聘请编辑20 人次。 根据XX年出刊情况,需要办刊费用10万元。主要用于出版印刷费、稿费、编辑费劳务费、邮寄费等。 二、搞好作家协会培训工作 组织5-6 次专业培训学习交流活动。其中1、1 月上旬,组织《中原》总结、组稿、办刊回顾座谈会、迎新年笔会。探讨XX年出刊情况,组 织改版第一期稿件。邀请有关领导,编辑、XX年重点作者20-30人参加。时间半天。需要资料费等3000元。 2、3 月中旬,改版后《中原》组稿、发行研讨会。就改版情况,二级单位参与问题进行广泛协商。邀请有关二级单位领导,编辑、重点作者10-20 人参加。时间半天。需要资料费等3000 元。 3、5 月上旬,组织一次报告文学讲座。邀请著名专家1-3 人来中原油田讲学。时间1 天。组织作协会员和文学爱好者,及基层政工人员120-150 人参加。同时专家下基层辅导、采风1-2 天。需要讲课费9000 元,招待费、礼品费等6000 元。合计15000 元。 4、7 月中旬,组织一次诗歌创作、交流会。以本油田作者交流为主。邀请濮阳市、河南省有关作者参与。组织参加人员30-50 人。时间1 天。需要讲课费5000 元,招待费3000 元。合计8000 元。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 东北文学的历程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东北主要作家的创作 东北文学的发展历程 1919—1930,新文学阶段 1931—1945,沦陷时期文学 1946—1949,东北解放区文学阶段 新文学阶段(1919-1931) 1919年,《泰东日报》、《盛京时报》开始介绍新文学 1921年4月,《盛京时报》开始刊登本地作者的新诗 1923年以后,新文学社团出现 吉林:穆木天、郭开轩、刘政同组织的白杨社,《白杨文坛》 沈阳:梅佛光等组织的启明学会,《启明旬刊》 东北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有成就的作家如二萧等人,就在这种文学氛围中开始创作的 沦陷时期文学(1931-1945) ?在哈尔滨形成以中共党员和爱国作家为主体的北满作家群:金剑啸、姜春芳、舒群、罗烽、萧军、萧红、白朗、山丁等。《跋涉》是此期的主要成就。 ?1934年萧军、萧红、舒群等为逃避日伪迫害,相继南下 ?1934年以后,敌伪实行怀柔政策,允许报纸副刊出版,东北本土出现一些文学社团:追求完美技巧的冷雾社、因袭欧洲古典创作的新社、贴近现实的飘零社、讲求纯艺术的白光社。?1936年左右,在上海形成东北作家群 沦陷时期文学(1931-1945) ?1940年,东北文学进入繁荣阶段。 ?文丛派、文选主办的《文选》刊物 ?艺文志派主办的《艺文志》 ?1941年3月日本颁布《艺文指导要纲》,以“八紘一宇”的“建国精神”强化殖民统治,规定不许写黑暗,严禁流露悲观失望情绪 ?随着战争的升级,日本强迫作家创作“尚武增产”“勤劳奉土”的作品 东北解放区文学(1946-1948) ?1945-9,罗烽、白郎从延安回东北,罗烽参加东北文艺界的领导工作 ?1945-10,东北文工团从延安到达沈阳 ?1945-11,《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 ?1945-11-13,东北书店开业 ?1945-12-1,《东北文化》在长春创刊 ?1946-3-9,哈尔滨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 ?1946,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分会在哈尔滨成立 ?1946-12,东北文协主办《东北文艺》创刊,草明主编 东北作家群的崛起 ?1935年,罗烽、白郎、萧军、萧红等人流亡到上海 ?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出版,萧军《八月的乡村》(1945-7)、萧红《生死场》(1945-12)?1936年,骆宾基、端木蕻良、林珏等来上海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3现代小说.docx

名师高效资料 高考语文名师高效资料附答案解析 专题 03 现代小说 二十年后 [ 美 ] 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 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 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 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 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 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 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 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那 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 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 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方案-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之一) '\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一 \xa0 我们现代 研究,在 大革命结束之后的新时期里,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以重新发露它的意义和价值开始的:我们重新解读了鲁迅,从鲁迅的著作中发现了与 家、革命家的思想学说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发现了他对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和对中国思想 的追求,发现了他的孤独和绝望,发现了他对孤独的和绝望的抗争,并从他对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了他的 ;我们重新解读了茅盾和郭沫若的作品,不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与外国文学影响的 ,也从他们的作品中发现了种种难惬人意的弱点和不足;我们重新发现了徐志摩、李金发、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冯至、《九叶集》派的诗、《七月》《希望》派的诗,重新发现了胡适、梁实秋,重新发现了周作人、林语堂、废名,我们把他们的作品从尘封的“资产阶级文人”、“反革命分子”的档案馆里解放出来,使他们的作品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西方的研究者、港台的研究者帮助我们发现了张爱玲、苏青、徐@①、无名氏,我们自己则发现了沈从文的小说、新感觉派的小说,新武侠小说、新鸳鸯蝴蝶派的小说也进入了我们研究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曾对东北作家群的作品投射过关注的目光。新时期最早以东北作家群的作品为研究对象的大概是我的师弟王培元,他的硕士论文就是写东北作家群的,他后来编辑出版了《东北作家群小说选》;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卓有成效的是东北师范大学的逄增玉先生和河南大学的沈卫威先生,他们都有东北作家群研究的专著出版,对东北作家群各个作家的分别研究也在东北作家群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自己也曾出版过东北作家研究集刊类的刊物,出版过大型的东北作家的丛书。但所有这一切,在众声喧哗的当代文学研究的论坛上,都没有发生更大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上,人们热衷的是周作人、林语堂的散文,穆时英、施蛰存、张爱玲的小说。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并且是我们新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但假若我们从整体上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进行一次扫描,我们会发现,在我们每一步都似乎朝着一个理所当然的正确方和向前进的时候,当我们每个人都真诚地、认真地进行着自己的探索和研究,都在发露着我们现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我们却也在不自觉中遮蔽了很多东西。“十七年”被奉为主流的左翼文学受到了自那时以来最严重的冷淡,甚至鲁迅因与左翼更亲密的关系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怀疑乃至轻视,似乎左翼文学已经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似乎它原本来就是一次历史的失误。在“十七年”,“左”是坠在它胸前的一块荣誉奖章,而现在,“左”则成了打在它脸上的一块耻辱的印记,而“十七年”被贬为“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文学的作品则拥有最大量的读者,似乎他们才是当时最最正确的文艺方向的坚持者,其作品也体现了那个时期最高的 成就,不“左”在“十七年”是一块耻辱的印记,而现在则成了一个“光荣”的符号。左翼文学被遮蔽了,“东北作家群” 自然也就被遮蔽了,因为东北作家群是在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旗帜下陆续走向文坛的,他们的基本倾向从来都是“左”的。虽然上述那些研究者还在不断地阐释他们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但他们的作品却已经没有多少读者。假若我们现在问林语堂是谁?施蛰存是谁?只要有点文学常识的人都会给我们作出正面的回答,但假若我们问端木蕻良是谁?骆宾基是谁?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出来了。但是,只要真的读过端木蕻良、骆宾基作品的读者,只要不是以他们的政治态度而是依其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感受和衡量他们的作品,他们就一定是较之林语堂、施蛰存低一个等级或几个等级的作家吗?我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