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解读3心血管药物治疗的选择

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解读3心血管药物治疗的选择
小儿、新生儿感染性休克血液动力学支持临床实践指南解读3心血管药物治疗的选择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新生儿休克诊疗指南

新生儿休克诊疗指南 新生儿休克的判断:新生儿休克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对于休克的诊断,首先要明确是否存在休克状态,并判断休克严重程度,同时作出病因诊断,确定休克类型,然后评价脏器功能损害情况。确定新生儿休克及其严重度往往采用新生儿休克评分法判断(表1-7)。 表1-8 新生儿休克评分方法 评分皮肤颜 色皮肤循 环 四肢温 度 股动脉搏 动 血压 (Kpa) 0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8 1 苍白较慢发凉减弱6-8 2 花纹甚慢发冷触不到<6 注:皮肤循环:指压前臂内侧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正常<3秒,较慢为3-4秒,甚慢为>4秒 四肢温度:发凉为凉至膝肘关节以下,发冷为凉至膝肘关节以上 新生儿休克评分:轻度:5分,中度:6-8分,重度:9-10分【实验室检查】 1、血气分析、乳酸、电解质、血糖、肝肾功、心肌酶谱

2、血常规,CRP,超敏CRP,降钙素,I/T、血培养 3、DIC筛选及确诊实验 4、胸片、心电图、心脏彩超 【治疗】 1、病因治疗 2、一般治疗:减少搬动,维持正常体温。 3、扩容(NS20ml/kg,半小时内给入,最大不超过60ml/kg,急性失血者,需立即联系输血治疗) 4、纠正酸中毒:应当在有效扩容的基础上进行纠酸;对于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改善循环、保证热量供应,减少乳酸和丙酮酸的产生甚为重要,是治疗的首选手段。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必须在有效扩容和纠正酸中毒的基础上应用。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其中多巴胺剂量多选用中小剂量(5-10μg/kg.min),有效扩容仍不能维持正常血压,可考虑使用大剂量多巴胺(>10μg/kg.min),如多巴胺剂量超过15μg/kg.min仍不能维持正常血压者,可使用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滴注,剂量从0.05μg/kg.min开始,最大不超过1μg/kg.min。多巴胺无效或有心源性休克,可用有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多巴酚丁胺,常与多巴胺联用,一般从5μg/kg.min开始,最大不超过15μg/kg.min。 6、呼吸机支持治疗

新生儿休克56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休克56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因,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56例新生儿休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是引起新生儿休克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心源性休克;56例患儿中死亡11例均为中重度休克患儿。结论新生儿休克病死率高,应严密监护高危新生儿,早期发现及治疗,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新生儿;休克 休克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全身器官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细胞缺氧缺血、代谢紊乱和脏器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危重临床综合征。新生儿休克的病因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早期症状不明显,如未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迅速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为探讨新生儿休克的病因,提高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现对我院NICU病房中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休克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6例患儿中男35例(625%),女21例(375%);

年龄0~3天26例(464%),3~7天19例(3393%),7~28天11例(197%);孕周28~37周37例(661%),37~42周19例(339%);体重1 000~1 500g 15例(268%),1 501~2 500g 30例(536%),2 501~4 000g 11例(196%)。死亡11例,占196%。 12 休克程度及评分方法采用金汉珍等[2]编写的《实用新生儿学》新生儿休克的评分标准对患儿进行评分及分度。将新生儿休克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休克35例,中度休克13例,重度休克8例。 13 休克的病因休克的病因:感染性休克23例(411%),低血容量性休克11例(196%),心源性休克16例(286%),窒息性休克6例(107%)。导致休克的基础疾病:败血症17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例,出生窒息9例(轻度窒息2例,重度窒息7例),肺出血7例,颅内出血1例,消化道出血2例,胎胎或胎母输血2例,心律失常1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吸入性肺炎5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8例,湿肺症2例,肺炎合并心力衰竭2例,破伤风1例,气胸1例。 14 临床表现皮肤颜色苍白或花纹56例(100%),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54例(964%),外周脉搏减弱46例(821%),四肢皮肤温度降低49例(875%),呼吸暂停或呼吸不规则35例(625%),反应低下32例(571%),心率改变25例(446%),血压下降21例(375%),尿量减少11例(196%)。 15 抗休克治疗予保暖,畅通气道,吸氧及治疗原发病,扩容

引起脑性瘫痪的病因有哪些

引起脑瘫的直接病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很多原因可以构成高危因素,简单的可将其分为先天因素和妊娠期、分娩时、新生儿期的伤害因素,大致归纳如下: 1.遗传因素 受精卵含有父母双方的DNA遗传物质,它们组成基因呈直线排列在染色体上,当染色体出现数目畸变或结构畸变,基因突变或先天性代谢缺陷时就可产生先天性畸形,表现出个体的发育异常,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遗传因素在脑性瘫痪中影响越来越大,某些患儿可追溯出家族遗传病史,在同辈或上辈的母系及父系家族中有脑瘫,智力障碍或先天畸形等。 2.妊娠期因素 (1)母体遭受感染:母体在胚儿期遭受风疹、巨细胞病毒、弓形体病、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感染通过胎盘侵及胎儿产生先天性感染与畸形。 (2)妊娠时的环境因素: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如物理、化学或生物因子的影响,尤其对8 周以内的胚胎更为敏感,引起胚胎的分化发育障碍,产生先天性畸形。 a 物理因素最常见的物理性致畸因子有射线、机械因素、高温、严寒、微波、缺氧等

1)射线X线和放射性同位素的α、β、γ射线对人胚神经系统发育有致畸作用,当小于3个月的胎儿受辐照的剂量超过25cGy时,可增加胎儿畸形或死亡的危险。 2)高温对早期胚胎神经系统发育有致畸作用。当受精后20~28天期间,孕妇如发烧至39℃以上时,胎儿容易出现后头部脑疝畸形,而在妊娠4~14周时孕妇接触高温后,胎儿出生后可出现精神呆滞,肌张力低下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b. 化学因素许多药物和环境污染物对胎儿发育有致畸作用。这和药物的性质、毒性、剂量、给药方式、作用时间等有关。也和胚胎月龄有关致畸药物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抗肿瘤药、抗凝血药、有机汞、酒精等。 (3)母体患慢性疾病:妊娠期的低氧血症、营养障碍,是直接或间接导致脑性瘫痪的原因。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心力衰竭、大出血、休克、重度贫血、胎盘异常、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 3产时因素 (1)滞产:如头盆不称、骨盆狭窄、胎位不正、高龄初产、巨大儿、子宫收缩乏力等使产程延长,发生滞产,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未能及时处理者; (2)手术操作不当:如高位产钳、胎头吸引、臀位产后出头困难;

危重新生儿诊治技术学习班(16节课)答案

危重新生儿诊治技术学习班(16节课)项目负责人:康文清省级I类10分负责人单位:河南省儿童医院 负责人职位:主任医师 项目编号:2020-06-03-2002

一、新生儿真菌感染的防治进展 判断题: 1、新生儿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白色念珠菌。 对错 2、近平滑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是属于非白色念珠菌属。 对错 3、早产儿需要常规给予氟康唑预防深部真菌感染 对错 二、新生儿常见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处理 单选题: 1.新生儿期常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包括: A完全性大动脉转位B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 C肺动脉闭锁或重度肺动脉瓣狭窄D主动脉缩窄或主动脉弓离断 E以上都是 判断题: 2.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发生肺静脉梗阻时需要急诊手术。 对错 3.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最佳手术时机是生后2周内。 对错 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预防及治疗 判断题: 1. 对于需要氧疗的早产儿,SPO2应控制在90%以上,最好超过95%。

2. 肺部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肺泡形成障碍是BPD发生的主要原因,所以积极防治肺部感染是治疗BPD的关键。 对错 3. BPD患儿的肺部感染常为院内感染。 对错 四、早产儿视网膜病的诊治进展 判断题: 1. 37周的新生儿不会发生ROP。 对错 2. ROP的发病机制分两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血管增生;第二阶段,视网膜血管闭锁。 对错 3. ROP的治疗,激光适合所有分期的ROP疾病。 对错 五、MRI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 判断题: 1. 颅内出血在核磁T1WI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

2. 脑梗死在核磁T1WI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 对错 3. 脑软化在核磁T1WI表现为低信号,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 对错 六、通过尸解确诊的新生儿死亡病例 判断题: 1. 凡发生医疗事故或事件,临床诊断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必须进行尸体解剖。 对错 2. 临床诊断不等同于死检发现的诊断。 对错 3. 尸体解剖应该在死亡后24小时内进行。 对错 七、先天性代谢缺陷病 判断题: 1. 新生儿期起病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往往比较严重。

小儿休克应急预案

小儿休克应急预案 1、平卧位,下肢应略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适当抬高,以利于静脉血回流。如有呼吸困难可将头部和躯干适;抬高,以利于呼吸。给吸氧,必要时人工辅助通气。 2、保持呼吸道通畅,尤其是休克伴昏迷者。方法是将患儿颈部垫高,下颌抬起,使头部后仰,同时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和分泌物误吸人呼吸道。 3、补充血容量,及时恢复血流灌注,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必须迅速建立1—2条大管径的静脉输液通道,快速输入2:l等张含钠液扩容,并同时采血配血。纠正酸中毒,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注意患儿的转运。对休克患儿搬运越轻越少越好,尽可能就地抢救。在运送途中,应有专人护理,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 5、对有可能或已经发生休克的伤病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外伤病员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急救处理。活动性大出血者要确切止血;骨折部位要稳妥固定,并予止痛;软组织损伤应予包扎,防止污染;呼吸道梗阻者需行气管切开。 6、必须充分做好手术患儿的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全面了解内脏功能。还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措施。 一般护理 1、注意给体温过低的休克患儿保暖,盖上被、毯。伴发高热的感染性休克患儿应给予降温。 2、在禁食期间,由静脉供给全胃肠外营养,以后根据病情逐渐供给胃肠内营养: 3、严重感染患儿,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积极清除原发病

灶(如引流排脓等),对某些可能并发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治疗。血液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应在抗生素使用前采样。 4、严密观察患儿的脉搏、血压、呼吸及尿量等情况,并随时记录。要特别观察患儿的精神症状,因为精神症状可反映患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的血液灌注量与供氧量,对病情的判断具有整体性意义。 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时应保持匀速输入,并观察药物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6、烦躁不安者可予镇静剂。 7、对年长儿做好心理上的安抚,休克患儿的意识常是清醒的,对突然的病情变化可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如害怕、恐惧、焦虑等,这些反应与休克之间会形成负反馈的恶性循环。护士要选择适当的语言来安慰患儿,耐心解释有关病情变化,以稳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痛苦。同时做好患儿家长或陪伴人员的安慰工作。 8、做好对家长的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耐心做好家长的病情解释工作,让家长了解患儿的病情,检查与治疗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使家长配合治疗。指导家长做一些基本的护理如给患儿适当的保温,保持合适的体位。在适当时候对家长进行儿童意外防范、紧急事件处理方面的医学常识教育。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小儿感染性休克观察护理体会

小儿感染性休克观察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6-06-08T15:05:47.173Z 来源:《健康前沿》2016年2月作者:赵婷 [导读] 小儿感染性休克给予观察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儿生命安全。 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感染性休克观察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到2015年11月所收治的59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给予相关观察护理,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儿中,治愈患儿57例,所占的比例是96.6%;死亡患儿2例,所占的比例是3.4%。结论:小儿感染性休克给予观察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儿生命安全。 【关键词】小儿;感染性休克;护理 小儿感染性休克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发展迅猛,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目前,尽管重症监护措施及临床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但是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仍达15%-40%[1],是儿科重症监护室死亡常见原因之一[2]。据资料说明,良好的观察护理可保证治疗效果,确保患儿生命安全[3]。现笔者选取我院近一年所收治的59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4年1月到2015年11月所收治的59例感染性休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35例,所占的比例是59.3%,女性患儿24例,所占的比例是40.7%;年龄最小的是5个月,最大的是11岁,平均年龄(5.2±0.4)岁;从休克距离到院就诊时间最短的是4h,最长的是11h。 1.2 护理方法 1.2.1 观察护理 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每隔30min测量一次体温、血压、脉搏等,并定期测量中心静脉压,行动脉血气分析,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四肢温度及面色变化,并准确记录出入量。注意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休克代偿期患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加快、体温不稳定、脉压小、血压增加、烦躁不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反应迟钝等;休克代偿期可逆阶段患儿主要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数、体温骤降、意识模糊、无尿或少尿、口唇紫绀,在此期间,在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同时,还要重视患儿尿量变化及出血倾向;休克失代偿期不可逆阶段:在具备上述症状外,神志不清、代谢性酸中毒、呼吸困难、有出血倾向,病情严重者,便血、呕血。在此期间,在注意患儿呼吸节律、频率的同时,及时检查患儿的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及血小板计数,及时掌握患儿的血凝症状。 1.2.2 基础护理 取患儿休克体位,将头抬高15°,抬高下肢15-20°,促使呼吸及回流,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翻身和搬动。为患儿创造安静的病室环境,若患儿有抽搐、烦躁,需严格按照医嘱,给予患儿止痛剂、镇静剂。做好患儿保温措施,当体温过低或过高,给予合理措施。注重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预防并发症。患儿在治疗期间输药较多,需注意血管活性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滴药速度、滴药浓度,同时观察药液是否出现外渗,并做好详细记录。 1.2.3呼吸道护理 帮助患儿选择侧卧位,保持颈部后倾,确保呼吸道通畅。在使用镇静剂的时候,由于分泌物增加,鼻痂容易堵塞后鼻道,需及时清除,随时吸痰,若痰液粘稠,在必要的时候,可给予雾化吸入,行鼻导管吸氧,每隔3-4小时,拔出吸氧管,注意导管开口是否出现阻塞,并密切观察给氧反应及效果[4]。 1.2.4 预防感染 在病情允许情况下,积极处理原发感染病症。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需针对药敏结果,结合临床经验,合理选择抗生素。本组患儿按照医嘱给予血培养,在使用抗生素之前,留取标本,若是该抗生素已使用过,需在使用下一剂抗生素前,留取标本[5]。2结果 本组患儿中,治愈患儿57例,所占的比例是96.6%;死亡患儿2例,所占的比例是3.4%。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常见并且病情危重的疾病,是指菌痢、肺炎、流脑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致病菌及其所释放的内毒素侵入人机体,造成毛细血管血流灌注不足,表现为微血管痉挛,致使代谢紊乱、组织器官缺氧缺血,最终引发重要生理器官发生功能组织障碍[6]。 临床上对于小儿感染性休克患者,需争分夺秒给予综合治疗,积极控制感染,排除病因,促使血液有效循环,改善机体组织血液灌流,调整血管舒缩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同时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加强护理措施,保证治疗效果,挽救患儿生命安全。参考文献 [1] 陶红伟,张萍,林慧明. 1例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致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z1): 144-146. [2] 马兰. 1例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致MODS患者的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z2): 86-87. [3] 徐静华,张慧,胡建. PICCO容量指标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和护理[J]. 护理与康复. 2012, 11(8): 736-738. [4] 庞艳,王良梅. 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15): 1389-1390. [5] 赖云青. 外科急腹症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18): 20. [6] 高娟. 心脏直视术后早期继发感染性休克的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 2015(22): 2099-2100.

新生儿休克诊治

新生儿休克诊治 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主要表现为氧的输送不足和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不是单纯的心输出量不足,因此,不能以血压是否降低来判断休克的有无。国外有人将精神萎靡、皮肤苍白、肢端发凉、心率增快、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 5 项作为新生儿休克的早期筛查指标。 新生儿休克的临床表现按出现早晚的顺序为:① 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灰,失去正常新生儿的粉红色;② 肢端发凉,上肢达肘部,下肢达膝部;③ 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足跟部>5s,前臂>3s :④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摸不到;⑤ 心音低钝,心率增快超过160次/分或小于100次/分;⑥ 反应低下,嗜睡或昏睡,先有激惹后有抑制,肢体肌张力减弱;⑦ 呼吸增快,安静时超过40 次/ 分, 出现三凹征,有时肺部可听到湿啰音;⑧ 周身尤其是四肢出现硬肿;⑨ 血压下降,收缩压足月儿<50mmHg,早产儿<40mmHg,脉压差变小;⑩ 尿量减少,连续8小时尿量< 1ml/kg/h 表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上皮受损,可导致急性肾衰及电解质紊乱。前 5 项为早期轻症患儿,血压下降则是晚期重症休克的表现,此时治疗已经很困难。 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如怀疑休克应及时做如下检查:

⑴血气分析: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难以纠正的酸中毒是休克时微循环障碍 的重要证据,可根据pH 值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通常休克患儿的PCO2 并不升高,如PCO2 升高或突然升高应考虑合并肺水肿。如PCO2 升高,而PO2 下降,应警惕休克肺的可能。 ⑵血清电解质测定:休克时组织缺氧,钠泵功能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高,钠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钾逸出。 ⑶血糖,尿素氮,肌酐、肝功能 ⑷尿渗透压、尿钠、尿比重 ⑸全血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 C 反应蛋白血尿细菌培养等 ⑹DIC筛选及确诊试验。 ⑺血管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测定:新生儿休克时血管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大量产生,外周血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腺苷等明显升高,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休克的病情发展。 2 .胸片可了解确定有无肺部病变;是否有心衰、肺水肿存在;心界是否扩大,决定是否应用利尿剂;确定是否合并ARDS。

小儿脓毒性休克

小儿脓毒性休克 一、定义:为脓毒症引起的循环功能障碍(sepsis+car-diovascular dysfunction),属于重症脓毒症的范畴。 二、脓毒症时循环功能障碍的标准应该具备低灌注(伴或不伴血压降低)或低血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以下就是据此提出的一些参考指标: (1)意识改变,烦躁不安或萎靡、表情淡漠,意识模糊,甚至昏迷、惊厥; (2)皮肤改变,面色苍白发灰、肢端紫绀,皮肤花纹、四肢凉(暖休克可有面潮红、肢暖、干燥); (3)心率、脉搏,外周动脉搏动细弱、心率增快; (4)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 (5)尿量减少,<1 ml/(kg?h); (6)中心与外周温差>3℃; (7)代谢性酸中毒或动脉血乳酸增加(除外其他缺血缺氧及代谢因素); (8)血压下降,且<该年龄组第5百分位或收缩压<该年龄组正常值2个标准差以下。 上述项目当中1~7项实际是低灌注的指标,以上8项中,符合第8项即可明确诊断;符合前6项中3项以上+第7项也可诊断;符合前6项中3项以上为早期休克。其中若仅有第7项则应考虑为隐性低灌注,也应给予改善脏器灌注的干预治疗并作为休克前的一个征兆,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休克一经诊断就为重症,只是病程早、晚期之分,有时轻症转瞬即变为重症,因此建议不对休克分轻重。因为脓毒性休克的预后关键取决于早期治疗,一旦到了晚期或休克持续时间过长,则现有的治疗手段很难逆转休克,病死率很高, 三、小儿脓毒性休克的治疗 一旦诊断脓毒性休克,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恢复脏器灌注和维持血压正常,在最短时间内逆转休克,并开始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防治, 1.扩充血容量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中心静脉为佳),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是逆转脓毒性休克,降低病死率的最关键措施,尤其头 1 h的液体复苏与预后关系密切。 (1)头1 h的液体复苏常用生理盐水、林格液等晶体液,也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明胶、5%白蛋白等胶体液。首剂20 ml/kg,于10~20 min内输入,然后根据血流动力学(脉搏、心率、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尿量、中心静脉压等)评价决定是否继续补液,若循环状况无明显改善,可再予第2剂、第3剂,每次10~20 ml/kg,10~20 min内输入,头1 h最大量可达60 ml/kg(个别甚至更多),头1 h补液既要注意补液不足,又要注意心肺功能情况,条件允许应做中心静脉压监测。证据表明大量输液不会增加脑水肿及ARDS的发生率。 (2)继续补液与维持输液由于毛细血管的持续渗漏等,脓毒性休克的液体需要量增加可能持续数天。因此要继续补液和维持补液。继续补液可用1/2~1/3张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常规

感染性休克的护理常规 一、概述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也称脓毒症休克或中毒性休克。尽管目前临床治疗及重症监护措施更加完善,但小儿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仍高达10%^50%,是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良好的监护技术,做好液体复苏是早期逆转休克的关键,能明显降低感染性休克早期病死率。 二、病情观察 1. 看神志、口唇、皮肤颜色、浅静脉、末梢循环充盈情况,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通过 神志可以反映中枢神经血液灌注和缺氧情况;通过口唇、皮肤颜色、浅静脉、末梢循环充盈情况的 变化可以早期发现休克,当皮肤苍白范围扩大表明休克加重,当皮下瘀斑,针眼渗血,提示有DIC 可能;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反映患者有无酸中毒,有无休克肺的发生。 2. 听呼吸音、呼吸道通畅情况,反应患者的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痰堵,有无误吸。 3. 摸脉搏。皮肤温度、冰凉范围扩大、温度降低表明休克加重;休克代偿期,脉搏增快,但血压正常,因此脉搏是判断早起休克的可靠依据。 4. 监测心率、心律和血压。均为重要的监测项目,血压作为休克的标志,同心率和心跳强度结合可以判断失血量分级和休克程度,经皮氧饱和度、体温、尿量和肛指温差,对于患儿尿量的监测,应放置导尿管记录尿量。正常小儿尿量为2~3ml/(kg ? h),如<1ml/(kg ? h),即为少尿,提示有循环血量不足,肾脏低灌注。中心静脉压(CVP监测。扩容后休克仍未纠正,或者原已存在心功能不全难以掌握扩容液量时,应进行CVP监测。CVP正常值为5~12cmHO如动脉血压和CVP氐,提示循环血量不足:如血压低而CVP高于正常,提示右心功能不全或输液过量。 三、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 1) 监测脉搏、血压、呼吸和体温:脉搏快而弱,血压不稳定,脉压差小为休克早期。若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脉搏细弱均为病情恶化的表现。根据病情每10?20min测1次脉搏和血压。每 2?4h测肛温1次,体温低于正常者保温,高热者降温。 2) 意识状态:意识和表情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注量,若原来烦躁的病儿,突然嗜睡,或已经清醒的患儿又突然沉闷,表示病情恶化;反之,由昏睡转为清醒,烦躁转为安稳,表示病情好转。此外,尚应了解不同年龄意识变化之特点,如婴儿中枢缺氧可迅速嗜睡或昏迷;幼儿常先呻吟不安或烦躁,渐至意识丧失,而儿童常呈间歇躁动等开始。医护人员应了解其特点,密切观察, 及早发现变化。 3) 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面色苍白、甲床青紫、肢端发凉、出冷汗,都是微循环障碍、休克严重的表现。若全身皮肤出现花纹、淤斑则提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 详细记录尿量:尿量是作为休克演变及扩容治疗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2)输液过程的护理迅速扩容、纠酸是抗休克的关键。 1)溶液选择及用量:轻型病例输1/2张液(2:3:1液)每小时8?10m1/kg,休克纠正后减慢速度,以后用1/3?1/5张维持液,直到病情稳定。重型病例采用三批输液:①用2:1等张 含钠液10?20m1/kg (总量不超过300m1,在30?60min内静脉推注。对疑有血液高凝状态者,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10?15m1/kg,滴速同上。②继续输液用1/2?2/3张含钠液30?50m1/kg,于6?8h内输入。③维持输液用1/5张含钠液50?80m1/kg,见尿后补钾,氯化钾剂量0.1g/kg.2 输液过程的护理:应注意输液速度与量,输液过速或过量可造成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输液速度过慢或量少则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教学教材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是大脑在尚未成熟阶段,受到损害 或损伤,导致以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它是一非 进行性的、不可逆的病变,在新生儿中发病率颇高,是儿童时期一种主 要的致残性疾病。 脑性瘫痪的病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如:TORCH是指 可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 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T(Toxopasma)是弓形虫, R(Rubella.Virus)是风疹病毒,C(Cytomegalo.Virus)是巨细胞, H(Herpes.Virus)即是单纯疱疹I/II型、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 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 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 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 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脑性瘫痪临床表现及分型 ?脑瘫的症状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中枢性运动障碍的体征 等。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 才能表现出来。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 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伴随疾病有时 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脑瘫分型;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松弛型、不随意运动 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脑性瘫痪的治疗 治疗计划:应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目标,尽可能减少继发性关节畸形和软组织挛缩,尽量推迟或避免手术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 ?物理治疗:通过增加关节活动度,调整肌张力,提高运动控制能力、协 调能力、力量和耐力等来改善运动功能,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术包括:体位性治疗、软组织牵伸、调整肌张力技术、功能性主动活动强化训练、肌力和耐力训练、平衡和协调控制、物理因子辅助治疗(理疗)等等。 ?作业治疗:主要包括手的精细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支具 和辅助具的制作及生活环境设施的简单改造等等。 ?矫形器的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节异常 活动、提高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功能等目的。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言语治疗: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类型进行治 疗,如下颌、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

小儿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疗效的探讨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疗法治疗小儿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组采用清蛋白联合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液体复苏,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后两组的血Na+、Cl-、pH值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a+、C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行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首先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kg,25 min内快速静脉应用。一次剂量完成后,如果体征继续存在,继续给予15 mL/kg的0.9%氯化钠注射液滴注。观察组给予同剂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1 h以后给予0.5%的清蛋白0.5 g/kg 缓慢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及复苏24 h后血Na+、Cl-、pH值。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血pH值大于7.40,Na+值小于138.00,Cl-值小于105.00;有效:血pH值为7.20~7.40,Na+值为138.00~139.50,Cl-值为105.00~106.00;无效:血pH值小于7.40,Na+值大于139.50,Cl-值大于106.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Na+、Cl-、pH值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Na+、Cl-均明显降低,血pH值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Na+、C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pH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详见表1。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率为66.7%,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率为50.0%,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休克的分期观察与体会

新生儿休克的分期观察与体会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休克的诊断及分期方法,为临床治疗总结经验。方法:收集46例接受休克诊断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观察1~2 d后,运用休克评分法对新生儿进行病情诊断,且结合实际病情做分期处理。结果:46例患儿中,确诊休克的42例,诊断率为91.3%。对患儿进一步病情分期后,轻度期22例(52.4%),中度期15例(35.7%),重度期5例(11.9%)。结论:新生儿休克死亡率较高,在临床观察中要做好及时诊断,以尽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治疗。 关键词:新生儿;休克;诊断;治疗 新生儿休克在儿科临床观察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不仅病发因素复杂,且诊断难度较大[1]。因此,在临床观察中对出现相关症状的新生儿做出准确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2008年5月~2009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6例患儿资料,对新生儿休克的临床观察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46例新生儿资料为2008年5月~2009年5月于本院儿科接受诊断治疗的患儿资料,年龄1~28 d,平均7.25 d;其中,男27例,平均年龄7.85 d;女17例,平均年龄7.04 d。具体情况:1~7 d患儿17例(37.0%),8~14 d患儿15例(3 2.6%);15~21 d患儿11例(2 3.9%);21~28 d患儿3例(6.5%)。所有患儿在年龄、体重、病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临床诊断:对46例出现休克症状的新生儿进行仔细地临床诊断,确诊其具体病情。诊断依据主要参照我国卫生部门制定的新生儿休克的5项评分标准:四肢温度、皮肤颜色、皮肤循环、股动脉搏动、血压等,而皮肤循环情况主要依据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由此做出正确的病情诊断。 1.2.2 病情分期:待46例资料确诊之后,对患儿的病情做分期处理,主要分为轻度期(I期),中度期(II期),重度期(III期)等三个阶段,并详细统计处理(P<0.05)。 2 结果 医生在临床观察1~2 d后,对新生儿的身体症状进行了仔细观察,并结合新生儿休克评分标准(表1所示),进行了进一步诊断,最终确定42例新生儿患上休克。 表1 新生儿休克评分标准评分四肢温度皮肤颜色股动脉搏动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

新生儿休克诊治

新生儿休克诊治 【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主要表现为氧的输送不足和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不是单纯的心输出量不足,因此,不能以血压是否降低来判断休克的有无。国外有人将精神萎靡、皮肤苍白、肢端发凉、心率增快、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等5项作为新生儿休克的早期筛查指标。 新生儿休克的临床表现按出现早晚的顺序为:①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灰,失去正常新生儿的粉红色;②肢端发凉,上肢达肘部,下肢达膝部;③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足跟部>5s,前臂>3s;④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摸不到;⑤心音低钝,心率增快超过160次/分或小于100次/分;⑥反应低下,嗜睡或昏睡,先有激惹后有抑制,肢体肌张力减弱;⑦呼吸增快,安静时超过40次/分,出现三凹征,有时肺部可听到湿啰音;⑧周身尤其是四肢出现硬肿;⑨血压下降,收缩压足月儿<50mmHg, 早产儿<40mmHg,脉压差变小;⑩尿量减少,连续8小时尿量<1ml/kg/h表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上皮受损,可导致急性肾衰及电解质紊乱。前5项为早期轻症患儿,血压下降则是晚期重症休克的表现,此时治疗已经很困难。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如怀疑休克应及时做如下检查:

⑴血气分析: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难以纠正的酸中毒是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证据,可根据pH值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通常休克患儿的PCO2并不升高,如PCO2升高或突然升高应考虑合并肺水肿。如PCO2升高,而PO2下降,应警惕休克肺的可能。 ⑵血清电解质测定:休克时组织缺氧,钠泵功能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高,钠从细胞外进入细胞内,钾逸出。 ⑶血糖,尿素氮,肌酐、肝功能。 ⑷尿渗透压、尿钠、尿比重。 ⑸全血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C反应蛋白血尿细菌培养等。 ⑹DIC筛选及确诊试验。 ⑺血管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测定:新生儿休克时血管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大量产生,外周血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腺苷等明显升高,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休克的病情发展。 2.胸片可了解确定有无肺部病变;是否有心衰、肺水肿存在;心界是否扩大,决定是否应用利尿剂;确定是否合并ARDS。

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诊断及其治疗

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诊断及其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 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的120例 窒息新生儿,分为两组休克组30例和非休克组90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在皮肤 颜色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脉搏减弱、反应 低下、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以收缩压足月儿≤50 mmHg、早产儿≤40mmHg)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非休克组比较,休克组在皮 肤颜色改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脉搏减弱和反 应低下方面改变更明显,而在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 下降方面改变不显著。结论:皮肤颜色改变、CRT延长,肢端温度降低,反应低下 是新生儿窒息性休克的早期临床表现,是判断新生儿窒息性休克早期较敏感的诊断 指标,而神志改变、肌张力减弱、心率增快、尿量减少和血压下降不是。早期诊 断治疗预后良好。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休克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041-02 新生儿休克是新生儿期比较常见的急症,病死率仍高达50%~60%,是导致 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新生儿休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 容易延误诊治,临床最重要的问题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而窒息后引起的休克又 有其特点。现将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重 症监护病房临床诊断为新生儿窒息性休克30例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1研究对象:2009年1月~2010年6月在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重症 监护病房住院治疗的诊断新生儿窒息患儿120例.其中休克组30例和非休克组90例: 1.1.1休克组30例 : 轻度窒息3例,重度窒息27例;男20例,女10例;自然 分娩23例,破宫产7例;胎龄34~42(37.59±1.23)周,日龄0.25~17.5(7.60±1.64)h,出生体质量1 200~4 035(2 647±486)g,其中并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6 例,颅 内出血10例,肾功能损害4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5例。 1.1.2非休克组90例: 轻度窒息78例,重度窒息12例;男65例,女25例;自 然分娩70例,破宫产20例;胎龄33.28~41.72(38.19±1.68)周,日龄0.3~ 15.5(7.12±1.58)h,出生体质量1 350~4 150(2 511±508)g;其中并发缺氧缺血性脑 病8 例,颅内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0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1例,胎粪吸入综合征3例。 2组轻度窒息患儿血气分析均正常而重度窒息患儿血气分析有不同程度的代 谢性酸中毒。2组在性别分娩方式胎龄日龄和出生体质量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 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新生儿窒息: 符合新生儿窒息的诊断标准[2]。 1.2.2新生儿休克: 参考新生儿休克的评分法及分度根据Cabal休克评分法[3]。观察组轻度休克10例,中度休克17例,重度休克3例。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于入院后均按新生儿窒息进行常规治疗。

幼儿脑瘫的原因

幼儿脑瘫的原因 小儿脑瘫的原因 1、出生前病因 出生前因素为最常见病因,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 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同时,孕妇不良生成习惯, 如抽烟、喝酒、熬夜等都有可能造成小儿脑瘫。 2、围产期病因 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 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 的重要原因。 3、出生后病因 出生后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头部外伤、严重缺氧、持续惊厥、颅内出血及病 因不明的急性脑病等均可造成幼儿脑瘫。 4、脑瘫高危因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母 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儿童脑瘫的治疗方法 1、心理行为治疗 脑瘫儿童流口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脑瘫患儿有时伴发异常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自闭、多动、情绪不稳等症状。健康的家庭环境,增加与同龄儿交往,以及尽早进行心理行为干 预是防治心理行为疾患的关键。 2、言语治疗 脑瘫儿童流口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由医师和言语治疗师评定后,根据不同言语障碍 类型进行治疗,如下颌、口唇、舌肌、软腭等运动控制训练,以及理解和表达能力训练。 3、矫形器的应用 脑瘫儿童流口水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在康复治疗中常配合使用矫形器,以达到限制关 节异常活动、提高稳定性、协助控制肌肉痉挛、保持肌肉长度、预防畸形、辅助改善运动 功能等目的。矫形器的应用关键在于根据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最佳佩带时期和类型,因此,应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矫形师共同商榷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