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与文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隐喻与文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隐喻与文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隐喻与文学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解读《喜福会》中"人"隐喻的语篇功能——徐珊1,普晓敏2,黄颖 3 (1.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湖北十堰442700 ;2.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湖北十堰442700 ; 3. 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 摘要: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 已有的研究更倾向于在词汇或句子层面上进行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鲜有小说层面上的研究. 本文以《喜福会》为例,从小说语篇这一宏观层面对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进行探讨,旨在拓展文学语篇研究的领域,丰富对隐喻的理解,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 关键词:隐喻;文学语篇;衔接;连贯 1. 引言Lakoff 与Johnson (1980 )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被称为隐喻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它掀起了人们对认知隐喻的研究热潮. 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 目前国内对隐喻功能的研究成果颇丰. 束定芳(2000 :112 )认为隐喻的功能有:(1 )修辞功能;(2 )语言学功能;(3 )认知功能;(4 )社会功能. 胡壮麟(2004 :219 )把比喻的功能分为四类. 与此同时, 隐喻的语篇功能, 尤其是语篇衔接与连贯功能,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其实,早在1980 年Lakoff 和Johnson 就论述了隐喻的连贯功能. Hoey 在《语篇中的词汇模式》一书中论述了隐喻的语篇组织功能. 在国内, 张玮等(2008 )解释了语篇的隐喻性特征对于语篇连贯研究的重要意义. 何兰(2009 )探讨了隐喻理论对于认识篇章的连贯及篇章所传递的中心信息方面的重要性. 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可体现为单词, 词组,句子,也可体现为小说,散文或诗歌.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学者们更倾向于在词汇或句子层面上进行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鲜有小说层面上的研究. 我们认为,从小说语篇这一宏观角度对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进行探讨, 可以拓展语篇研究的领域,丰富对隐喻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文以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为例,从中收集了279 则隐喻,包括"生活如登山","人是建筑物","婚姻是花园"等等.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以"人"作为目标域的隐喻(下文简称为"人"隐喻)在数目上占绝对优势. "人"隐喻的大量使用源于作品的主题———母女关系.通过"人"隐喻,作者精心刻画了一组组生动的人物形象, 展示了人物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从而构建作品主题. 按照不同的始源域来划分,"人"隐喻的分布如下图: 始源域植物动物五行(金,木,水,火,土) 其它( 建筑物,花瓶等) 数目百分比不难看出,"人是动物","人是植物","人是五行" 是作品中三则

最重要的"人"隐喻. 因此,本文将从这三则隐喻入手, 探讨隐喻在文学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功能. 2. "人"隐喻在《喜福会》中的衔接与连贯语篇得以存在的前提是其自身的连贯性. 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 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织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朱永生:83 ).可以说,连贯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而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Lakoff 和Johnson (1980 )对隐喻和隐喻表达作了明确的区分.前者是我们概念系统的一部分,它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维,语言和行为. 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 它可以是一个词或短语,甚至可以是一幅油画,一座雕塑.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正是隐喻在思维层面的系统性,实现了语篇在意义或概念上的连贯性; 而相关的隐喻表达使得语篇获得了词汇层面的衔接. 2.1 "人是植物" "人是植物"贯穿于《喜福会》作品的各个章节,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更是在整个语篇中承担纽带的作用,促进语篇的连贯性,以下列隐喻表达为例: (1 ) …so that the fluffy skirt of her white dress cascaded slowly to the floor like the petals of a large carnation. (The Joy Luck Club:135)

(2 )she finally explained that I was late -blooming , like Einstein … (ibid:38) (3 )A girl is like

a young tree. But if you bend to listen to other people …And then you will be like a weed …(ibid:191) (4 )"and finally, I saw him plant a seed in a servant girl 's wom

b …"(ibid:65)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发现至少有 5 则隐喻:(1 )人是康乃馨;(2 )人是花;(3 )人是树;(4 )人是草;(5 )人是植物. 不难发现,"人是植物" 的隐喻表达在语篇层面上的延伸形成了一个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具体衔接手段表现为词汇同现.一个有关" 植物" 的词汇链形成—petals, carnation, blooming, ——31 37 26 15 28% 34% 24% 14% tree, weed, seed, plant, etc. ,衔接语篇的各个章节. Langacker (1991 :278 )提到"认知语法把意义和概念化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等同起来",因此,概念隐喻是语义层的范88 畴.从意义角度来看,这些"人"隐喻形成了一个以"人是植物" 为上位概念的系统,实现了语篇的连贯性.具体而言,"人是康乃馨"蕴含"人是花";而"人是花","人是草"和"人是树"三者都蕴含了"人是植物",如下图: much fire and you had a bad temper. Too little wood and you bent too quickly to listen to other people 's ideas …Too much water and you flowed in too many directions …(ibid:31 ) 从以上的例句中,我们清楚地发现"人是五行"这则隐喻. 根据五行理论,世间万物包括人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 而五行的不平衡导致人会有各种各

样的缺陷. 因此, 不难理解,《喜福会》中大量出现imbalance, balance 这两个概念的表达, 如: as if something were out of balance; …you are not in 2.2 "人是动物" 正如画家用油墨在画布上勾勒出大自然的美景, 文学家们用隐喻在作品中塑造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而且, 一组组隐喻如散落的珍珠项链串联起作品的各个部分, 起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作用. 以"人是动物"的隐喻表达为例: (5 )…that my brother and I had fallen out of the bowels of a stupid goose …(ibid:42) (6)And really,he(a psychiatrist) is just another bird drinking from your misery.(ibid:241) (7)"…scurried to the deep caves to hide like wild animals " (ibid:22) 例(5 )(6 )(7 )中,我们发现"人"分别被喻为"鹅","鸟", "动物". 小说中由"人是动物"衍生的隐喻不计其数,如"人是牛","人是孔雀"等等.不难看出,这些"人"隐喻在语篇层面上的衔接表现为词汇复现和同现. 词汇层面形成了一个以balance; …things not being balanced; She is too balanced to have baby, etc. 通过词汇复现,"人是五行"实现语篇在词汇层面的衔接. 从意义的角度看,"人是五行"在语篇中不断延伸,作品中出现大量的"XX 水过盛","XX 木不足"等衍生隐喻,构成语篇的连贯. "人是植物","人是动物","人是五行"贯穿于整部作品之中,三者共享一个目的域———"人",实现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多视角刻画,展示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融合,体现作者游刃有余的创作技巧. 不难发现,这三则隐喻都蕴含了"人是自然物质"这一概念,从宏观角度上看,可以说"人"隐喻在作品中形成了一个巨大,深层的网络,是语篇整体意义的无形框架,而"人"隐喻表达则在语篇中形成了一个有形的网络,使语篇流畅自然,浑然一体. animal 作为上义词,tiger, goose, horse, rabbit, peacock 等作为下义词的纵向的衔接系统. 一个与"动物"相关的词汇链也应运而生—scratch, bowel, short -tail, lay the egg, perch on, ——deep cave, etc., 从横向上衔接各个章节. 在意义层面上,一个以"人是动物"为上位概念的系统隐藏在语篇深层,实现语篇的连贯性. 具体来说,"人是牛/ 马/ 兔/ 老虎"和"人是鸬鹚/ 鹅/ 孔雀"分别蕴含"人是哺乳动物"和"人是鸟"这两个概念,而后者都蕴含了"人是动物"这一概念,如下图: 3. 结论基于分析,我们发现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选用一个与作品主题相关的中心隐喻,通过这一中心隐喻,支配若干个由它衍生的次要隐喻,帮助构建作品主题,实现语篇的连贯性. 正是隐喻在思维层面的系统性, 实现了语篇在意义或概念上的连贯性;而相关的隐喻

表达使得语篇获得了词汇层面的衔接. 参考文献: [1] Lakoff.G,M.Johnson.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Langacker.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 ol.II [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3] Michael Hoey.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4] 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何兰. 隐喻理论与篇章教学[J]. 安顺学院学报,2009,(1):73-76. [6]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张玮, 张德禄. 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J]. 外语学刊,2008,(1): 99-103. [8] 朱永生, 严世清. 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3 "人是五行" 梁启超曾说阴阳五行"二千年蟠据全国人之心理且支配全国人之行事".五行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从中医, 气象到民俗等等,文学作品中也不乏五行的身影.以《喜福会》中部分"五行"隐喻为例: (8 )Each person is made of five elements, she told me. Too 89

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

新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

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

转喻与隐喻

转喻与隐喻之相关概念剖析 转喻(Metonymy)是指当甲事物同乙事物不相类似,但有密切关系时,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乙事物的名称来取代甲事物,这样的一种修辞手段。转喻的重点不是在“相似”;而是在“联想”。转喻是认知的一个基本特征,人们利用某事物熟知的或容易感知的方面来代替该事物整体或其他方面。一般我们都知道,人的大脑不是无限的认知数据库,对事物认识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事物用一个准确的术语或专有的解释去描述,而是通过大脑的创造性,把自己已有的认识与面临的新的认识对象结合起来,加以对照,找出公共的特性,用旧有的思想去解释、认识眼前的新事物,这种用一事物去指称另一相关的事物就叫做转喻。 凸显原则:我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容易注意到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凸显原则,而转喻就是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这一凸显原则。一个事物、一件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的,具有很多属性,而人在认识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该物最突出的、明显的、容易记忆和理解的、留下深刻印象的属性所吸引,即凸显性。立足于这一突出的特性,我们就会以其为参照点,在该领域内(或同一认知模式里)激发另一成分。同时也可以说,,转喻是一个思维过程和投射过程,是一种描述事物的修辞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思维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只是这一过程是前一事物对照引出后一事物,从原有的经验结构、认知思维到语言表达的结果。

关联原则: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其实质上是一种联想认知,遵循关联原则,也就是要理解转喻就必须依靠语用推理。例如:He is fond of the bottle.他喜欢喝酒。用bottle装酒的瓶子,表示wine酒,二者之间有相关联性,用容器代表了所装的物体。这种例子是相当多的,如:head头代指动物的数量,刀剑代指战争等等。这种关联性往往能帮助我们表述认识的更多的事物,但人的认识又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就会有从A→B→C的关联渐递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转喻具有临时性(对突然间面临的事物即刻做出解释)、创造性(思维的创造)、转借性(用A的特征指代B)、开放性(认知领域很广泛)、和多维性(所选择的属性方面)。 转喻的类型:①以部分代整体,如:The company needs more creative heads.②以地点代替机构,如:The White House’s current occupant is Barack Obama.③以地点代替事件,如:Watergate(水门事件) changed our politics.④以机构代替负责人,如:China and America attended the meeting.⑤以产品出品人代替产品,如:李宁代指“李宁”体育名牌⑥使用物体代替使用者,如:The buser are on strike.⑦控制者代替被控制者,如:Nixon bombed Hanoi.⑧容器代替物体,如:I’ll have a glass.(再来一杯)。 转喻作为一种语言创新运用的重要方式,它大大的提高了语言现有词汇的使用效率,增加了语言的内涵,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使语言富有趣味性、审美性、形象性、简洁性和经济性,同时,也扩大了我们的认识领域,促进了对新事物的有效了解。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文学理论教程 论文题目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学生徐亚婷 学号20124998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1班 授课教师钱少青 关键字: 含义发展过程主题特点相同点 2014年6月25日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徐亚婷 20124998 摘要:为了了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学的含义、发展情况、特点、主题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的研究,从中获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的相关知识。 关键字:含义发展过程主题特点相同点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含义 (一)网络文学的含义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二)传统文学的含义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说,狭义上指区别于网络文学这一方块而言的文学体裁与样式;广义上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之,相对于新的文学流行方式而说,过去流行的文学方式就是传统文学。 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情况 (一)网络文学 文学因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文学经过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现代派先锋文学等等,进入90年代,文学面对商品化的市场竞争,很多作家开始写起了“俗文学”、“亚文学”,另有一些作家弃文从商。“快餐文化”迅速膨胀,抢占了大众文化市场。并且随着电影、广播、电视的出现,它们直观快捷的传播方式使它们很快的在市场赢得先机。互联网的快捷为网络文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据调查表明,自1994年3月中国以“.cn”为功能变量名称加入国际互联网后,同年就有了电子文学月刊“新语丝”。截止2001年6月30日,我国已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241个。 (二)传统文学 传统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包括萌芽时期、农耕时期、工业时期和高科技时代。原始社会是文学的萌芽时期,诗乐舞一体,文学与文章一体,口耳相传为主,是一个神话与史诗的时代。农耕时代的文学具有阶级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逐渐与实用脱离并具有了审美

小学语文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与内容 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第二阶段(3-4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御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

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5-6年级) (1)有较强的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3(.(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想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境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文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头”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

“头” 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本文主要对《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上刊载的李瑛、文旭教授《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文中的一些结论提出商榷。通过对该文中一些立论的辩驳,进一步讨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区别, 隐喻和转喻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中的作用以及多义词词义的扩展方式,强调从历时的角度探讨多义词词义扩展机制以及词义演变认知过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多义词;转喻;隐喻;历时;认知 一、引言 李瑛、文旭教授在《外语教学》2006年第3期上发表了《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一文(以下简称李文)。该文以英汉head(头)的词义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多义词词义延伸的思维结构和呈现方式,并得出了四点结论。笔者对文中两位作者的一些结论持有不同的看法,不揣愚陋,提出几点质疑求教于读者并与两位教授商榷。 二、隐喻和转喻在词义延伸中发挥的作用 李文选取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词典中所列的12 个“head”的名词义项为语料,通过分析发现,在12个义项中,本义1项,转喻3项,隐喻与转喻交叉的2项,隐喻6项,由此得出结论:“隐喻性义项多于转喻性义项。以隐喻思维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多于以转喻为基础所产生的词义,即在词义延伸中隐喻的作用大于转喻”。 我们对李文的这一结论及其推理过程有三点质疑。首先我们不能完全赞同李文对这些义项的划分。例如,李文认为义项“智力,思维”属于隐喻和转喻的交叉,而我们认为这是转喻的义项。首先我们有必要来看看国内外学者是如何区分隐喻和转喻的。完形心理学依据知觉过程中信息的组织原则来区别隐喻和转喻。其中相似原则和顺接原则为隐喻的认知原则,接近原则和突显原则则是转喻的认知原则(赵艳芳,2001:97-99)。沈家煊(2004:243)认为,转喻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相关的概念,是重新分析;隐喻是从一个概念投射到另一相似的概念,是类推。林正军(2005:366)通过总结Lakoff,Johnson,和Gibbs等认知语言学家的观点认为,“转喻建立在邻近性(contiguity)原则基础之上,体现同一认知域中两个元素的相关性;而隐喻建立在相似性(resemblance/similarity)原则基础之上,涉及到两个认知域,强调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因此,我们认为,隐喻和转喻的本质区别在于相似性还是相关性。就“头”的原义与义项“智力,思维”之间的关系而论,两者之间并无相似性可言,而是以“头”这一事物指代其“思维”属性,其语义延伸是从一个概念过渡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并非李文所说的“从一个域投射到另一个域”。赵艳芳(2001:119)也认为从“头部”到“智力,思维”的词义演变是转喻的思维方式。 其次,李文仅依据对“head”的12个名词义项的分析就得出这一结论,显然是失之偏颇的。我们认为,研究认知思维在词义延伸中的作用,必须尽可能地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所有的义项。尽管我们无法穷尽多义词的所有义项,尽管多义词的某些义项已经废弃或过时不用了,但仅选取其中某些义项进行分析就轻易下结论,是不够严谨的。有鉴于此,我们利用Shorte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中head的所有义项作进一步的分析。据统计,该词典共收录了head 名词义项32个,形容词义项2个,动词义项14个,并且按照语法和语义特征把所有的名词义项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共7义项,与本义的关系基本上为部分与整体、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关系,为转喻义项;第二部分共18义项,其语义基本上表示与“人体的头部”形状或所处的位置相似,以隐喻为主,也有隐喻和转喻交叉的义项;第三部分共7义项,为“头”的功能意义上的延伸,前2项为转喻,其余为隐喻和转喻交叉的义项。可见,单从名词义项来考察,隐喻性义项确实多于转喻性义项,但是如果加上形容词和动词义项,情况就不一样了。“不同词性之间的转化是转移思维的结果,因为同义而不同词性是突显事物不同的方面而已”。

小学语文学段目标与内容

小学语文学段目标与 内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段目标与内容 识字与写字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第二阶段(3-4年级)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御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5-6年级) (1)有较强的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阅读 第一学段(1-2年级)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想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境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文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隐喻与转喻

的。应该说明的是,写实或再现类型以转喻或典型化为主,并不完全排斥隐喻的成分;同样,写意或表现类型以隐喻为主,也并不完全排斥转喻或典型化的成分。正是两种成分不同的对比关系,在两种类型的极点之间产生多样的中间状态。 一、转喻——典型化 写实类型的舞台设计主要使用典型化的方法。所谓典型化就是以个别直接体现一般。具体地说,它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环境再现的具体性、真实性。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中,典型化强调的是个别、个性。对于舞台设计来说,它的出发点是为剧中人物创造具体的、真实的环境。王文冲在介绍他设计《茶馆》的经验时写道:“一九五七年底,听老舍先生读完剧本后,我非常喜欢这个戏。为了搞设计,我参看了一些有关那个历史时期的资料,也和导演夏淳同志到过几处老茶馆的旧址,可惜,有的已盖成新居,有的只剩下一片瓦砾,一点痕迹也不存在了。我们走访了几位当年坐过茶馆的长者,听了他们的口述,加上手头资料和我久居北京时对生活的理解,不久,初步创作出了一些草图。金受申先生看后说:‘这是北京大茶馆,不一定是‘和泰’或‘广泰’,但这是北京老茶馆,二荤铺的样式。”(《首都舞台美术家资料选》第2页)《茶馆》三幕戏的动作地点都是“裕泰茶馆’,对写实类型的舞台设计来说,最重要的是创造出一个具体的,真实的北京老茶馆。其真实性足以使当年坐过茶馆的老人给予认可。(图1) 1.《茶馆》设计:王文冲 再现的真实性要求舞台设计在剧场的条件下尽可能接近现实的原生状态,或者用自然主义的话来说,“接近自然”。为了创造出独特的生活气息,细节的真实是决不可少的。美国舞台设计者凯洛格在《蒸气浴》中创造了一间真正的土耳其浴室。评论家们津津乐道于浴室里生锈的水管和褪色的瓷砖。有人甚至说“能闻到汗水和冬青油的气味。”为了真实,设计者专门去伦敦的波特契斯特浴室搜集资料,拍了许多照片。她的目的并不是想复制一间土耳其浴室,而是去寻找对浴室的感觉,或者说,感受浴室特有的生活气息或场所精神。她说:“当你了解了气氛、现实、肌理、色彩、空间、气味时——当你了解到某个空间中所有的一切时,你才能真正地将它放在舞台上,即使你不打算用写实的方法来处理它。”(《American Set Design》第60页)(图2)没有细节的真实就没有独特的生活气息。水管生锈的细节是浴室的特有的特征。自然,典型化也排斥为细节为细节,堆砌细节,象贝拉斯库那样将小东西填满墙壁。选择富有表征性的细节,剔除偶然的,不必要的细节只能加强再现的真实性,而不会削弱它。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摘要: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它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本文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了解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中发现相似点,创造新奇的隐喻,来表达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隐喻;认知;钱钟书 引言 对隐喻的使用和研究兴趣自古就有。亚里士多德曾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出过讨论并指出“成为一个隐喻大师是最了不起的事”。但传统研究对隐喻的认识仅停留在词语层面上,将其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修辞方式。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以及对隐喻探索的逐步深入,现代隐喻理论认识到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们理解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束定芳,2000)。隐喻存在人们日常的思想中、语言中,同时也被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是作者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构成文体风格的重要媒介。 本文试以束定芳对隐喻功能的分类为基础,从认知角度对钱钟书作品中的隐喻进行解读,以期加深读者对其语言风格及文字魅力的感受,同时能够为整部作品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隐喻的认知研究 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研究的束缚,进入认知学研究的新阶段。他们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也是隐喻性的(lakoff johnson,1980)。人们通过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利用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国内也逐渐兴起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热潮。有学者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本质和工作机制,如赵艳芳(1995)、束定芳(2001,2002)等,也有学者对英语和汉语中的隐喻认知进行对比研究,如陈家旭(2006,2007)、王寅(2003)等,还有不少学者开始将隐喻的认知功能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从不同的方面探讨隐喻能力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如严世清(2001)、汪少华(2005)。 束定芳(2000)在其著作《隐喻学研究》中对隐喻功能进行了分类,其中从认知角度看,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和组织经验的工具,可以提供认知事物的新视角,能够利用两个领域间的相似性达到类说推理的目的。本文将参考束定芳先生提出的隐喻认知功能,具体从三个方面对钱钟书先生的小说、散文中出现的隐喻进行探析。 钱钟书作品中隐喻的认知解读 1.通过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来理解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基于经验的由始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过将始源域的某些特点和结构映射到目的域的事物上,形成相应的认知图式,人们就可以参照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和体验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因此,隐喻能够描写新的,几乎难以描写的经验和思想(胡壮麟,2004)。语言大师通常擅长将抽象的概念通过隐喻转化成具体的或为人们所熟知事物或经历,让读者有更深刻或切身的感受。例如,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一个偏见》) 在这句话中,作者将抽象的概念“偏见”比作人们熟悉的“放假”,并通过“家常日用”和“星期日娱乐”的对比,说明不管人有无思想,都会存有偏见,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之后又用一比喻,将始源域的没有私人空间,或私下还要装模做样,映射到目的域,形象地说明如果不

网络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网络文学 学生姓名:罗建华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8秋季班 指导老师:钟老师 时间: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五日

浅析网络文学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 蔡智恒、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己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否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 由于文学爱好者的录入或者网站招徕用户的点击,网络空间存有大量业己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或者风靡一时的流行之作。对于这一部分文学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学设想。相形之下,"网络的原创文学"可能包含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批文学那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伊格尔顿曾经提议考察艺术的"生产工具"。对于文学说来,书写工具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

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

浅谈疾病、疾病隐喻与鲁迅的文学创作(一) 论文关键词:疾病;隐喻;鲁迅 论文摘要:疾病一直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疾病”穿越了鲁迅的所有文章和他整个一生,也被他赋予了各种精神意义。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在这些疾病意象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引言 疾病始终伴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基本斗争中,并因为人类文化上的缺陷,疾病被赋予了许多的隐喻意义,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题材,对作家以及文学思潮均产生重要影响。著名德国文论家维拉·波兰特说:“艺术与医学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基本的本质上不无根据的关系,古典思想将医学和艺术合而为一奉为和谐的最高目标。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同时是诗歌神和医药神,因为他是作为和谐之神供人祭祀的。”“医学在德语里有一种古老的表达,叫做‘治愈艺术’。医学在这里被理解为艺术(治病的艺术),艺术获得了医学的功能。”古往今来,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以医生和作家的双重身份来展开自己的研究和创作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范例。 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就像苏珊·桑塔格在其《疾病的隐喻》一书中所阐释的那样,作为生理学层面上的疾病确实是自然的事件,但在文化(或文学)层面上,它又从来都是负载着一定道德批评和价值判断的。因而,在鲁迅众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这些疾病意象的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鲁迅以社会治疗者的文化身份,从病理学的角度透视国人的精神状况,进行心理——精神的诊断和治疗,在精神——文化病理型的探察中,显示了强大的文化批判力量。《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孔乙己》《离婚》《祝福》等名篇佳作,都与疾病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通过对个体人物的深层心灵描写,揭示了这种文化病症的基本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正是基于这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在“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指导下,鲁迅从人学的角度,通过狂人、阿Q、祥林嫂、华小栓、孔乙己……这些或精神或生理残缺的艺术形象,这些不为“庸众”接受的“病人”,对人性的本质和精神状况进行深刻地观照和反思。 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大部分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从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在作家笔下,患病这一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由于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与思想,可以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由此看来,我们可以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在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病情结”。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因此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剂”。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只有回忆不复存在的事物时的

提喻 转喻 隐喻

转喻、提喻、换称三种修辞手法的对比 三种关系类英语修辞手法———转喻、提喻和换称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常常容易使人混淆。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用法加以对比分析,就不难区分了。 转喻(Metonymy)、提喻(synecdoche)、换称(antonomasia)这三种修辞手法都属于关系类修辞,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用某一事物的名称指代另一事物的名称。目前国内有关英语修辞的教科书中就常将这三种修辞手法混为一谈,使得老师和学生对此模糊不清。其实,如果将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弄清,就不难区分了。下面就这三种修辞手法的定义、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作些比较: 1.转喻(Metonymy)的定义与用法 用某一事物的名称代替另一事物的名称的修辞手法叫做转喻或借代。这两种事物之间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A metonymy is a figure of speech that has to do with the substitution of the name of one thing for that of another with which it is closely associated.)转喻通常用下列几种方式指代: (1)根据人名或商品品牌名: Uncle Sam(山姆大叔)→Americans or the American government(美国人/美国政府) John Bull(约翰牛)→the English nation or a typical Englishman(英国/地道英国人) He is reading Shakespeare.他在读莎士比亚作品。 └→(Shakespeare’s works (用作者指代作品) He went in debt just to keep up with the Joneses.他为了与邻里攀比而负债。 └→neighbours(用“琼斯家”指代“邻里”) We drove a Ford to Hyde Park.我们驾驶一辆福特牌小轿车到海德公园去。 └→a car whose make is Ford(用品牌名指代实物) (2)根据实物名称: Finally she married money.她最终嫁给了有钱人。 └→a rich man (用“钱”指代“有钱人”。) I live near an airport and passing planes can be heard night and day.我住在飞机场附近,日夜可 以听到过往的飞机声。└→the noise made by passing planes (用“过往的飞机”指代“噪音”。) (3)根据动植物名称: the big apple(大苹果)→New York city(纽约市) Russian bear(俄国熊)→Russians or the Russian government(俄国人/俄国政府) British lion(英国狮)→England or the English government(英国/英国政府) The flower of the nation was sent off to war.该国的壮小伙子都被送去打仗了。 └→the strong young men the flower通常用来指代“精英”、“精华”等。在句中,它被用来指代“壮小伙子”。 (4)根据工具名: When the war was over, he laid down the sword and took up the pen. └→arms└→(writing 战争结束后,他放下武器,从事写作。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文章胜武力。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比较研究报告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比较 组长:王子洋 组员:岳翯男程虹人黄楠李哲 时间:2008.1.15-2008.1.17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 比较研究报告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发展推广,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学生。为了对中学生的阅读方向提出一定指导性的建议,同时为中学生的阅读取向做出一个参照,我们小组就“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价值比较【内涵价值】”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学生在良莠不齐的各类作品中找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同时避免把时间无谓的浪费在无意义的作品上面,通过有限时间内的阅读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内涵。阐明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各自的文学特点,帮助中学生从中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研究文献综述 这项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进行,主要采取搜索资料,调查问卷,投票及访问等形式。 国内许多网站的网友曾就网络文学问题专门开展过一定的讨论,但大多数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很难达到一定深度,也并未对中学生的阅读取向提出有指导性使用性的建议。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步骤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是撰写出一份有一定指导性权威性的研究报告,其中对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价值作出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原则是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价值取向,做到客观、有理、有力的说明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内涵价值。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搜索资料,调查问卷,投票,访问。 搜索资料主要针对目前已有的各种讨论分析资料进行收集并且分类,去粗取精,获得其中的精华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中学生做喜欢的文学体裁,最喜爱的作家作品,对网络熟悉程度,是否经常上网看小说等进行调查。 投票主要针对各人群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更喜爱网络文学还是传统经典文学)进行调查。 访谈主要是通过聊天工具,以谈话形式调查中学生对于网络文学以及经典文学的看法,并获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本课题的调查分为三步骤: 1.收集资料。包括调查问卷,投票,访问,文本资料等,在组员各自家中初步查找,在省图书馆进行资料的再收集。资料收集情况比较完整,在各个不同的人群中均取得一定的样本。 2.整理资料。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去掉主观性强,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资料,这项工作由组长独立完成。

第四学段级目标与内容版《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与内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七年级每分钟不少于400字,课本 p119)。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6.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8.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隐喻(metaphor)与转喻(metonymy)界面研究

研修计划 题目:隐喻(metaphor)与转喻(metonymy)界面研究 概要: 转喻和隐喻实际上代表了基于相同认知机制所从体现的不同认知形式。因此,如何从一个合理的思维角度处理两者的接口问题,对于认知语言学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颇为重要的论题。本文拟立足于转喻和隐喻之关系的起因、传统划界,从认知科学角度对两者接口做系统分析,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将隐喻和转喻的界面研究扩展到整个人类的认知交流过程中。本研究对隐喻和转喻的划界的研究有助于澄清语言哲学中的许多相关论题,丰富语言研究的认知科学转向,对于揭示语言活动的认知实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文献综述: 虽然隐喻和转喻的互动关系已经得到论证,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很容易地区分两个不同认知过程的影响,而且它们之间的类属性互不包容。但尽管如此,在隐喻和转喻之间还是存在一种真实的不确定性.转喻是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映射,两个认知域都包含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内,源域提供通往目标域的心理通道。Radden同时提出了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这一中间概念,并认为传统定义下的转喻和隐喻可以视为位于转喻—隐喻连续体轴上两端的原型范畴,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占据连续体轴上的中间模糊地带,它们体现了转喻和隐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随不同的观察视角更靠近某一端。而且,转喻和隐喻之间的区别不是离散的,而是标量的。 Radden认为, 转喻—隐喻连续体的建立机制可以从经验基础、语用含义、范畴结构和文化模式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以转喻为基础的隐喻包括四种情况,即两个概念域具有共同的经验基础,概念域由语用含义联系,概念域涉及范畴结构,概念域由文化模式互相联系,这四种隐喻可能同时发生在某个特定情形中。转喻和隐喻共有的经验基础首先为连续体的建立提供来源,例如,Lakoff概念隐喻MORE IS UP中垂直高度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就是基于经验基础的转喻关系。范畴结构也为隐喻的转喻基础提供了来源,范畴结构的范畴(整体)与范畴成员(部分)之间的相互指代关系本身就是转喻关系,因此,基本上所有的范畴都具有转喻系,转喻和隐喻是范畴语义拓展的两个基本途径,转喻甚至比隐喻更基本。此外,文化模式对隐喻的转喻基础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文化模式具有内在一致性、稳定性和约束性,其要素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并属于同一经验领域(Lakoff,1980;Radden,2000),例如,上—下空间隐喻中MORE IS UP和GOOD IS UP的文化价值就在人类的隐喻系统中根深蒂固(Lakoff,1980:23)。当我们理解思想和情感时,情感隐喻虽然突显的认知要素和选择的观察视角不同,如ANGER IS HEAT,ANGER ISFIRE等,但理解的认知基础是一致的,属于共同的经验领域,即不同概念隐喻中的ANGER都会导致某种生理反映。 其实,Ungerer(1996:130-136)在对情感隐喻的详细分析中早已注意到转喻和隐喻的互动现象,只是没用“连续体”这个术语而已。他认为,情感所引起的生理反映是情感隐喻的转喻基础,但转喻自身不能提供情感的概念结构,必须借助于隐喻所提供的概念潜势。研究还发现,情感理解对转喻和隐喻的依赖程度受到补偿原则的支配,不同的视角选择、不同的要素突显都会对此产生影响。不同的情感类型的理解会使依赖程度的标量发生变化,例如,ANGER的隐喻理解对转喻和隐喻的依赖程度趋于平衡,但FEAR的隐喻理解更依赖于转喻,而LOVE的隐喻理解则

语文各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 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绝大多数不同水准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从 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 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 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 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2004年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在作家 笔下,患病这个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 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 因为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 串的观点与思想,能够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 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由此看来,我们能够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有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 病情结”。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 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所以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 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剂”。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 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只有回忆不复存有的事物时的 惨痛激动,才是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和第一个理想家。”患有身心疾 病的作家更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疾病的痛苦、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灾难,而且他们的疾病题材更多地以表现自己所患的身心疾病为主。正是疾 病促使很多世界文坛巨匠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他们 作为患者的深切感受,这才增加了其作为艺术名医的天才和伟大。在 他们笔下,生活本身成了疾病的一种形式,艺术则变成一种诊断。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