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在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最新在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最新在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

会”上的致辞

在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十一月的花城广州,花团锦簇,清新爽朗。今天,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华文作家朋友们,会聚共享文学时空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共襄盛举,更是喜气洋洋。在此,我谨代表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代表李海峰常务副会长,对莅临会议的各位嘉宾、各位新老朋友,对来自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华文作家朋友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热烈的欢迎。

人们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同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在发展。中华民族是勤劳而又智慧的伟大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辛勤的汗水与聪明才智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从近代到当代,移居海外的中国人,不仅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带到海外,更把灿烂的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以肯定地说,遍布世界的华侨华人,不仅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友好往来做出了独特的重要贡献。

无论是早期漂洋过海、最终依依、恋恋不忘、落叶归根的老一代华侨华人,还是生于海外、长于海外、落地生根的新一代华人,无不激励于中华文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无不鼓舞于关心担当设计的民族精神,无不承受着天人合一、和

而不同的中华智慧。他们崇尚厚德载物,追求高尚的人格,怀抱着一份思乡恋土、期盼团圆的乡亲、乡谊。这些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灵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民族记忆和心理体验,无论身处何方,总会不失时机地发酵,带给海外华侨华人拿起笔踏入文学的冲动,以诗抒怀,以文发声,讲出自己在异域的情感和经历。所以,华文文学是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自觉的真实体现,更是海外华侨华人生存意志的鲜活的体现。这次大会,我们专门编辑了一本世界海内外华文作家的论文集,大概有三百二十一位海内外华人作家讲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用诗歌、散文、微型小说和平稳的各种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说明了对中华文明、对中华文化的深厚情义。大家可以看看,这么厚厚的一本,非常生动,代表世界各大洲华侨华人的心声,非常地生动感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华文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愈得到海内外读者和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不断加深和扩大,现在国际上很多重大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中国人在里面参与,可能都会解决不了。所以,现在很多重大的国际问题,我们中国在里面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全球范围内的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这种独特的机遇,为世界华文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与建设,早已成绩斐然,日趋成熟和繁荣。我们欣喜地看到,时至今日,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

今天,在场的除了我们来自海内外的世界华文文学作家和专家学者以外,还有我们暨南大学的华文学院的学生。我想开会的过程,各位专家、作家的讲演对他们来讲都是一次很好的教学经历。此次研讨会是由大陆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和祖国宝岛台湾的世界华文作家协会首次携手合作举办的。来自海峡两岸四

地以及海外三十多个国家的四百多位华文代表作家与会,规模空前,这无疑是两岸文学界的一大盛事。我有幸参加了两届在中国大陆举行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那么,两年一届,前面一次是在广西的南宁,去年是在湖北的武汉和三峡。那两次盛会,我印象大概只有三百人左右的规模。所以说我们这一次研讨会人数的规模,人数的层次,对外的影响力,以及在海外报名的踊跃程度都是空前的。刚才我们讲,(与会代表作家)将近五百位,四百多位。如果不是由于场地和名额的限制,我想这个数目还要突破六百、七百。所以这一次大会,是我们有史以来召开的世界华文文学界规模空前的一次聚会。

研讨会以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为主题,富有时代意义,更富有文化意义。我相信此次研讨会将进一步总结世界华文文学创作和研究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总结世界华文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推进和提升世界华文文学的整体创作和研究水平,为世界华文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尽一份责,发一份光。

近年来,我们中国政府和涉侨部门非常关注我们海外华侨华人在文化、教育、媒体这些方面事业的

发展。大家知道,今年的九月份,我们在中国的重庆召开了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刚才讲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有华侨华人的地方就有世界华文文学,同样,有我们海外侨胞的地方,就有我们世界华文媒体的存在。我们海外侨胞有三宝:一个是社团,华侨的社团以及各种同乡会;一个是侨校,华侨的学校,教育我们海外华人的子女后代;再有一个就是侨报。今年九月份重庆的第六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也创造了近年来华文媒体盛会的人数之最,规模之最,它的气氛热烈之最。大概全世界将近90%的华文媒体的领军人物都参加了此次论坛。来的不是普通编辑记者,来的都是主编、社长、董事长,领军的人物。

那么,接下来的十月份,我们又在中国的西安召开了第二届世界华文教育大会,(与会的)也是全世界,就及海内外,也包括我们台湾宝岛的从事华文教育的校长、董事长、理事和领军人物。涉侨的侨领,比如我们菲律宾的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崔永斋先生,也是将近八十高龄从头到尾参加了华文教育大会的。九月份的华文传媒论坛,十月份的华文教育大会,和我们十一月份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我想这几次大会的相继召开不是一次偶然的巧合。它表明了我们海外侨胞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需求的日愈增长。无论是汉语热、中国热,还是媒体热,我想这对扩大我们的话语权、扩大我们中国的影响,促使世界客观公正地认识我们的中国,意义都非常重大。

这次的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是提高华文文学的创作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重要阶段,这与我们国内的整体布置和安排都是息息相关的。特别是昨天,我们中国作协在进行换届会议,中央的领导几乎全部参加,表明了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对华文艺术、华文文学界的极大关注。我想我们今天的会议也是对北京召开的作协会议的一个呼应。

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以激发人们艺术创作的激情和灵感。研讨会后,主办方将安排与会代表,这个主要是指海外的几百位代表,深入生活,参观广州的辛亥革命史迹,接着还到福建的闽南、厦门,还有漳州、泉州参观考察。今年正好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以及海外侨胞都以不同的形式纪念辛亥百年。广州拥有丰富的辛亥革命的史迹,各位代表身临其境,必会深受激励与鼓舞。而闽台之间地缘近、血缘亲、文缘深、商缘广、法源久,我们80% 的台湾同胞的祖籍地都在福建。闽台之间本来就是同根、同祖,亲密无间。其中包括乡音在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一定会让各位代表不虚此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同时也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化,并保留着各个民族自身文化丰富多彩的特色。中国西部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尤其是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省区,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一直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欢迎海内的作家朋友们,你们有机会也到西部去深入生活,旅游观光,亲身感受西部雄浑壮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有和共同创作的。有关的专家经过调研,讲得非常地生动,就是:没有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就没有我们中国的文明史发展,就没有我们的中华文化。新疆占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六分之一的领土,西藏、内蒙、广西、宁夏、云南等少数民族,如果这些民族都从我们中国的版图中分离出去,中国将支离破碎,几千年形成的中华民族将不复存在。所以,我们民族的团结和民族的强盛对我们中国至关重要。我想这是我们这次能够开展这次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的一个重要基础。所以我们才吸引了全国、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作家参加了这次盛会。

我想,今后,这种活动的平台,还会继续地举办下去。也许今后的规模会更大。我们会搭建更多的平台给我们海内外的作家、学者,特别是海外的侨胞,提供更多的联谊、沟通、合作和发展(机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今天,在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位、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节点上,中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继续保护好中华文化,并将它发扬光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所有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责任与神圣使命。

海外华文作家是华夏儿女中的一员,你们作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吸收世界各民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一、写出下列作家的主要作品一部,并指出作家所属地区或国别、作品的体裁 鸥外鸥:香港诗人,诗歌《和平的基石》吴浊流:台湾作家,小说《亚细亚的孤儿》 铁抗:马华(马来亚华文)作家,小说《试炼时代》金庸:香港作家,小说《神雕侠侣》洛夫:台湾诗人,诗歌《石室之死亡》白先勇:美华(美国华文)作家,小说《孽子》聂华苓:美华作家小说《桑青与桃红》朱西宁:台湾作家,小说《秋风秋雨愁煞人》 林海音:台湾作家,小说《城南旧事》陈映真:台湾作家,小说《夜行货车》 二、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台湾新文学的诞生跟中国大陆“五四”新文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台湾新文学也是在大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在本质上始终追求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倾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台湾文学又具有某些与大陆新文学稍异的个性,显出其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和强烈的兼蓄性等特点。 2、抗战时期的香港文学呈现什么样的基本格局? 抗战时期,内地硝烟弥漫,惟有香港成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一块安静的乐土,从而成了全国抗战文学的一个中心,除了本地青年作者如谢晨光、侣伦等崭露头角之外,许多内地作家纷纷南下,他们有暂时寓居或把香港作中转站的,如郭沫若、郁达夫、巴金、胡风等;有暂时寓居但时间较长的,如茅盾、戴望舒、夏衍等;也有由暂时寓居转为长期定居的,如许地山、萧红等。他们在“团结抗战”的旗帜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成立了“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等。 3、余光中中西兼容的现代诗追求有哪些基本特征? 余光中的中西兼容的现代诗最基本的特征是题材与风格的变化多端。他的诗歌题材浩阔、包罗万象,冲破了现代诗题材范围的栅栏,生老病死、战争爱情、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咏史怀古等人性、生活、社会、历史等皆被遣入笔端,其中多且好的是思国怀乡诗,如《大江东去》、《乡愁四韵》、《呼唤》等;他的诗歌风格是现代诗质中总呼啸着古典的音响,古朴而典雅,古诗佳句的镶嵌、古典节奏色彩与现代白话文体的搭配,愈见其华丽缤纷、音调铿锵。如脍炙人口的《乡愁》。 4、五六十年代台湾各流脉小说各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其文学史整体价值是什么? 50年代前期,在国民党反共政治路线的指引下,台湾出现了反共文学,称为“战斗文艺”,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陈纪莹的《荻村传》、姜贵的《旋风》等,极端政治化的宣传倾向使这类作品肆意歪曲历史并严重脱离生活真实,从而走进口号化、概念化、公式化绝境;乡愁文学几乎与“战斗文艺”同时产生,以回忆大陆乡土和亲人为内容,小说方面代表性作家作品有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孟瑶的《心园》等,这类作品由于抒发了故国情、民族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而呈现出动人的艺术魅力;与乡愁文学同时兴起的还有乡土文学,小说方面的代表作家作品有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钟理和的《笠山农场》等,这些作品植根于台湾的土地,具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和浓烈的乡土色彩,创立了清新淳朴的民族风格和本土风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台湾兴起现代派文学,现代派小说以王文兴、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代表作品有《寒流》、《永远的尹雪艳》、《魔女》等,这些作品多数都融入了较多的写实因素,只是保留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它们的文学史整体价值在于使小说创

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上篇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和研究现状 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和命名至今还是非常有争议的,并没有定论。因为它牵涉很多复杂的问题,一个作家也许会因为居住环境的改变、语言的转换等因素由此带来观念的巨大差异。本篇试图通过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探索它的意义何在。除此之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现状作以大致梳理,考察某些方法论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解读过程,在这些研究视野中,新历史主义为我们研究海外华文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一)海外华文文学命名的困难性及内涵 事实上,要给海外华文文学命名,是非常困难的。这中间牵涉的问题十分的复杂,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就字面上的意思来说,“海外华文文学”存在“海外”和“华文”两个概念。 1,从地域范畴上来限定 “海外”即当今之国外,更加严密的说指的是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当然,毫无疑问的是中国这个范围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这几个版块。这样,我们研究的对象就把港澳台文学排除在外。虽然港澳台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边缘文学”,但无论如何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而海外华文文学却并不隶属于中国文学。 在这里,“海外”一词更多的是从政治角度来加以限定的。本土的文化传统的一旦脱离它的母体,被置于异域环境中,它所受到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陌生的话语环境、扑面而来的文化隔阂、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这些由于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反差使得华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重新来应对陌生的居住环境。这种陌生的环境反过来影响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於梨华和严歌苓这两个杰出的华文作家都曾表明,如果没有移居海外,她们不可能对中西文化所带来的差异有那么深的感触,这是任何一个不曾脱离母体文化的人所能感受到的。 2,从语言上来限定 “华文”指的就是汉语,即运用汉语进行创作,汉语是否运用,是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文学(如英文文学,法语文学,俄语文学等)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世界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 (1) 二、所谓华文文学,是指用汉语言文学写成的文学作品,均称作世界华文文学。(1) 年4月22日创刊于美国旧金山。(3) le勒指新加坡),于 年创办。(3) (4) (6) (一)海外华文文学既具有与中国文学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又呈现出了与中国文学迥然不同的多姿多彩的独特风貌。(6) (二)海外华文文学大都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家们都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因此较少创作流行小说。(8) (三)语言运用上浓郁的本地色彩。(9) 八、海外华文文学,主要取决于作家的辛勤劳作与海外华人共同的努力,同时也取决于华语、 (10) 1920年7 (11) 十一、1924 生。代表: 活跃的理论家,又是有成就的诗人和小说家。(14) 14) (14)

盟的成立,是台湾新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标志着台湾进步作家的空前团结。(15) 17) 70年代大崛起做准备。1966 (18) 十五、完成于 民者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盘剥下,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31) 42-46)吴浊流说:“回想我写这部小说的动机,是因为我们在殖民地生存的本省知识阶段,任你如何能忍耐善处,最少限度也要遭受到像这部小说中的主角一样的精神上的痛苦。所以,我写这部小说来给有心的日本人看看,并且留给我们后代的人知道。”正是这种使命感推动者吴浊流冒着生命危险,写成这样一部在当时不可能发表的不朽作品。 貌,高度概括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等真实面貌,对日本殖民主义同志下的台湾人民的悲苦境遇,身心所受到的巨大创伤以及他们不甘忍受异族压迫、奴役,盼望祖国强盛的心愿,作了全景式的逼真描绘。整部组品充满着高涨的民族意识和强 廊中不可多得的杰出典型形象。为日据时期台湾爱国知识分子在悲苦境遇中的觉醒和抗争的典型人物: ①充满义无反顾的反抗精神。作为日本殖民地的“贱民”,胡太明对奴隶生涯有着切肤之痛,种族歧视、经济掠夺、文化奴役,将其逼上反抗的道路。他慷慨题诗:“志为天下士,岂甘做贱民?……同心来复旧山河,六百万民齐奋起,誓将热血为义死。”吐露了数百万不愿做奴隶的台湾同胞的心声。 ②既受日本当局歧视,又得不到祖国信任的“孤儿”形象。作为正直善良的读书人,胡太明苦闷不堪,想在纷乱的世上求得一个宁静的安生立地之所。抗日高潮中,他裹足不前被当做日本间谍而逮捕入狱,逃回台湾喘息未定又被当做间谍嫌疑而受到殖民当局的严密探视。“命中注定我们是畸形儿,我们自身并没有什么罪恶,却要遭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③成熟坚定的爱国者。亲眼看见一批“救国义勇队”的英勇战士面对日寇屠刀,大义凌然,为国捐躯,在血泊中倒下,他看到了台湾同胞潜藏着的不灭的民族精神,思想产生了生华。他由一个妥协者一跃而变成一个“狂人”,一个成熟的坚定的爱国者。最后,他踏上

(2020年更新)电大汉语言本科《世界华文文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河南电大汉语言本科《世界华文文学》(教考一体化)网上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库 1. 1956年9月,由台湾大学夏济安教授创办了()。 C. 《文学杂志》 2.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文坛()运动泛滥。 A. 战斗文艺 3.20世纪出现的留学潮有()次。 C. 3 4.70年代台湾文坛上出现了两次较大的论争,这就是()。 A. 乡土文学 5.白先勇、陈若曦、欧阳子等在台大读书时,共同组织创办了(《》) D. 《现代文学》 6.被称为“无根一代的代言人”的作家是()。 B. 於梨华 7.被称为香港文坛“多面手”的作家是()。 B. 也斯 8.被誉为“当今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金锁记》的作者是旅美女作家()。 D.张爱玲 9.陈瑞献被誉为新加坡()。 D. “全才作家” 10.陈若曦被称为()。 B. 传奇女作家 11.陈映真、王拓、杨青矗、黄春明等是()的生力军。 D. 乡土运动 12.陈映真被称为()。 D. 海峡两岸第一人 13.《丑陋的中国人》是()创作的。 B. 柏杨 14.“创世纪”诗社成员大部分为()诗人。 A. 军中

15.戴晓华的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充满着()意识。 D. 女性忧患 16.担任爱荷华“国际作家写作室”主持人的是()。 C. 聂华苓 17.杜国清、古贝等发起成立了()诗社。 D. 《笠》 18.菲华作家云鹤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 C. 《忧郁的五线谱》 19.高校教师阎真在新移民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A. 《白雪红尘》 20.高阳是台湾()大家。 D. 历史小说 21.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是()创作的。 A. 李敖 22.给新马华文作家方北方带来荣誉的长篇巨著是()。 C. 《风云三部曲》 23.古龙是台湾()代表作家。 B. 新武侠小说 24.虹影代表作品()。 A. 《饥饿的女儿》 25.华文文学活动已成为一种()的文学现象。 D. 世界性 26.华文文学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种文学。 C. 当今 27.黄东平的代表作是()。 B. 《侨歌》 28.黄孟文因多年致力于微型小说创作,被泰国公主颁发了()。 C. “东南亚文学奖” 29.既是活跃的理论家,又是颇有成就的诗人兼小说家的台湾文坛骁将是()。 B. 张我军 30.蒋濮在留学生文学题材上有了新开拓的小说是()。

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 ——台湾文学(中国属性) 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 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 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 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 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 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 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 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 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 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光复后,因社会历史的巨变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大多数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难以用作品做出准确的反映。 三、由于过去日本统治者长期实行同化政策,明令禁止使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文,造成多数作家不懂中文,只能用日文写作。 特点:承前启后的过度性,创作主题的批判性,作家队伍的复杂性。 钟理和,“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笠山农场〉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 1950年5 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家‘神圣’的任务。” 反共刊物有《文艺创作》、《幼狮文艺》、《妇女文丛》等。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其主要目标是反共代表作家有陈纪滢、潘人木、端木方、潘垒、姜贵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传》、《华夏八年》、《旋风》、《重阳》、《蓝与黑》、《荒原》、《如梦令》、《莲漪表妹》、《野火》、《大江东去》。

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e2239895.html, 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贾颖妮 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4期 摘要:综览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无论是作家作品评论,还是文学现象的综合论述,都有新的开拓,理论建构也取得长足进步。具体而言,理论建构聚焦“华语语系文学”、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等议题,对相关研究范式展开学理性辨析。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互动研究能深入文学现场,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论述。汉诗研究反思启蒙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贬斥,不乏洞见。作家作品研究涉及面广,研究方法多样。文学社群研究重点关注马华新生代作家和泰国“小诗磨坊”,论述有新意。跨界研究从多个角度剖析马华文学。可喜的是,马来西亚学术兵团蓬勃发展,新加坡、泰国、越南的本地学者开始冒现,他们的成果有望开拓研究的新视阈。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文学;汉诗;跨界;小诗磨坊;马华新生代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8)04-0051-09 2016年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既得力于研究队伍的壮大,也得益 于研究资料的丰富和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开拓。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梳理本年度研究成果: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反思;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互动研究;汉诗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学现象、文学社群、文学史研究;跨界研究。本论文援引的文章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偶尔涉及会议论文和境外出版的专著。 一、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反思 王德威是近年着力倡导“华语语系文学”的学者。他的《华夷风起:马来西亚与华语语系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1期)一文不仅阐释了华语语系研究的理论价值,而 且认为马华文学恰可提供检验此一论述的特别视角。论文关注马华文学有待开发的两项议题:一是用后遗民/后移民/后夷民论述来阐释马华文学的丰富性,从而超越殖民、后殖民语境去思考华夷之间的多重变奏与转换,考察在“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选项之外,身份标记的游动不拘。二是引入华语语系论述来因应当前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摆脱多年来各方立场泾渭分明,局限于中国性/马国性等国族论述的弊端,思考马华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此外,王德威还与马来西亚旅台学者高嘉谦、胡金伦编撰了《华夷风:华语语系文学读本》(联经出版,2016年10月)。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地与景”呈现华语写作对地理空间、民情风土的敏锐感知。第二辑“声与象”触及华语写作的表述中介,即华语的混杂与在地化现象如何有效地传达出华人散居各地的社会感觉结构。第三辑“根与径”探讨华语语系文学对国族、疆域的打破,展现离散个体和社群身份认同的多方拉锯。第四辑“史与势”强调华语语系文学跨越国族历史的局限,在铭刻历史星散之余,亦随物宛转,参与历史的建构。该书共收录33篇作品,分别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欧美和非洲,呈现了华语语系文学的多元面貌,其中选入的新马

[世界,华文,文学,其他论文文档]论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回顾与展望

论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回顾与展望 ” 一在台港和海外,已有一些先行者着手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建设工作。如新加坡 文学史家方修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利用莱佛士博物馆捐赠的一批战前报纸合订本,编 写了三卷本的《马华新文学史稿》。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十大卷的《马 华新文学大系》,完成了“马华文化建设的一个浩大工程”。又如“香港新文学史的拓 荒人”卢玮銮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她利用十年时间,整 理出1937年至1950年间约三百位在港中国文化人的资料,以及《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星座》《大公报·文艺》的目录、索引。正如她自己所指出:“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可为将来香港文学史的编纂提供方便,也直接帮助厘清了许多错误观念。”(注: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 8年版,第69、74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卢玮銮教授还与郑树森、黄继持教授合作, 选编出版了“香港文化研究丛书”(包括《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文学资料册(1948~1969)》《香港小说选(1948~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 》和 《香港新诗选(1948~1969)》(五册)《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等。这些珍贵 资料的汇编出版,填补了香港文学史料上的一些空白,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大陆学人和出版机构也有不少相当重视世界华文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出版过一些 史料性图书,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包括小说卷、散 文卷、诗歌卷、戏剧卷、电影文学卷、报导文学卷和文论卷;鹭江出版社的《东南亚华 文文学大系》(50册),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五国当代 50 位华文作家的代表作品;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词典》;花城出版 社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词典》;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刘以鬯研究专集》;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的《阅读陶然》等。而且,大陆学者从事史料工作也有自己的优势。厦门 大学朱双一研究员就曾利用国内各大图书馆的书刊,在寻找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等 人早年作品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收获,获得一批珍贵史料。尤其是他抢救性地发掘出姚 一苇抗战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避免了遗珠之憾。史料工作的意义,正如黎湘萍在 为《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撰写《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时所指出:作为史学 研究基础的史料发掘和甄别,“展示了一种应该学习和提倡的认真研究真正的学术问题 的学风,这种学风在这个新兴的学科中,实在太缺乏了”,这类工作“将严肃的史料研 究方法引入了这门学科,给它注入了富于生命的学术活力”(注:朱双一:《我和台湾文学研究》,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29~31页。)。 二为了避免出现“资料垄断”的现象,让史料发挥最大效应,内地、台港澳及海外学人 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完备的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 短期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