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人大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人大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人大版

国际政治学概论

宋新宁陈岳(整理lujun154)目录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

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二章世界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

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与准则

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

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

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第四节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第六章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第三节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

第七章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

第一节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

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

第八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

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

第九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文化因素和国际政治

第三节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宋新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导论: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什么是国际政治学

1.国际政治学的定义

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国际政治学的辨析

国际政治学的特定内容就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这种政治关系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不是研究一国之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如果说国际政治学和政治学是一种种属关系的话,那么国际政治学和其他分支则是一种平行关系,他们之间既有领域划分的不同,又有相互之间的渗透。

在中国,国际政治学广义的包含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和当代国际政治问题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狭义的理解,国际政治即指有关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学说。

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1.概念:

我国认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国际社会中各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2.概念的涵义

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四层内容:

(1)国际社会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各个人类共同体或国家间相互交往关系的总和,他是国际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不是一般的国际社会,而是国际政治社会,即国际社会内各构成要素或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交往关系的总和。

(2)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国际政治学研究他们的对外政策、对外行为和对外关系,研究他们内部之间以及和其他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即把他们放在整个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整个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3)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作为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行为体间的政治关系。

(4)国际政治的一般规律是一个抽象、具体的规律。

上述四层内容并不是孤立无关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行为主体是研究的逻辑起点,政治关系是研究的主要内容,探寻一般规律是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2.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3.坚持政治与经济有机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方法

4.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立场

学习和借鉴人类宝贵的政治方法论遗产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政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确立和发展,奠定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各国从经济上联结成为一体,从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政治社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统一的资本主义全球国际关系体系。

3.国际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与帝国主义时代激烈的国际斗争,尤其是一战的爆发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战惨烈和损失空前,冲击了近代史长期以来的欧洲中心地位,战后苏俄诞生,这一切对国际社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对各国的政治家和思想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渊源(P15——P18)

1.哲学

2.政治学

3.世界史学

4.国际法学

5.地理学

6.政治经济学

三.国际政治学的发展阶段(P18——P22)

1.国际政治学的创立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2.西方完整的国际政治学的确立时期(第二次大战后初期至六十年代)

3.国际政治学在全球范围内大发展的时期(70——80年代)

冷战结束后的新发展(90年代以来)

第三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国际政治理论(P22——P38)

第四节当代国际政治学理论(P38——P54)

参见李少军的《国际政治学概论》总结或《国际关系考研宝典》上册或者参考“国际关系论坛”上孙学峰博士的《国际关系理论复习全集》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第一节国际社会及其特征

一.国际社会的形成及其基础

1.国际社会形成的基础

(1)首先是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物质生产条件

国际社会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联系的。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既是国际社会的基础,也是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其次是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行为主体和行为者

所谓行为主体,即独立的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包括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所谓行为者,是指那些虽不具有行为主体资格,但却能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进行活动的群体和个人。

(3)再次是国际行为或国际行为达成一致的结构状态,即国际社会主要成员发生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并形成一定的结构。包括经济上——世界经济体系,政治上——国际政治体系、国际政治格局。

2.国际社会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2)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以后,国际社会才在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和列强角逐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3)19实际末20实际初,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将世界瓜分完毕,国际社会基本形成。这个时期没有完全形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主权——民族国家”社会体系,所以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全球社会。

(4)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范围的主权——民族国家体系才成为真正全球意义上的社会体系,才使得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完整完全的社会。

二.国际社会的构成及其特征

1.国际社会的构成

(1)国际社会最主要的构成因素是国家。国家是决定国际社会的形成、左右国际社会的发展、支配国际社会中其他非国家因素的轴心。

(2)非国家行为主体

(3)其他国际社会成员

2.国际社会构成要素间的发展不平衡性

国际社会成员的多元性、多样性,就决定了各个成员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和发展不平衡性。

3.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

(1)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

国际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以某种形式和方式将其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他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主权国家的活动,不论其作用和影响的大小程度如何,都会对国际社会发生一定的

作用和影响。

(2)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在国际社会,主权国家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主权的基本特征,即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和对外的独立自主权,决定了国家间各自独立、相互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国际权威或世界政府,所以国际社会不象国内社会那样具有最高的权威或强制中心,任何规则都缺乏有效强制实施的工具。

(3)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A人类共同的经济生活将国际社会各个成员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联系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并在次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往来,构成了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

B国际社会成员尽管处于无政府状态下,其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也要受到时代发展、力量对状况、国际行为准则的制约。

(4)国际社会的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A国际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和演变的。

B国际社会受到时代发展的制约,而时代发展的渐进性和相对稳定性,就决定了国际社会的相对稳定性。

总之,国际社会是一个超越一国范围、由既松散而又复杂多变的社会因素联结起来的大结构,是一个既错综复杂,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有序地向前发展的社会系统。

第二节世界体系及其特征

一.世界体系及其形成

1.概念

所谓世界体系,指的是在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既矛盾又统一的有机整体。

2.形成

世界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始于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其中世界政治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基本上是同步形成的,但以经济为基础和条件。世界体系的形成决非偶然,而是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A首先是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B其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

C殖民政策的出现是世界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

世界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殖民体系的建立。

3.构成

世界体系主要由:

A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生产体系

B以不平等交换为基础的世界贸易体系

C以垄断资本为基础的世界金融体系

D以统治剥削基础的世界殖民体系

所组成

二.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

1.世界体系的发展演变(P65——P67)

(1)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在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战局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国际性,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规律也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世界现象。随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这个体系把世界区分为帝国主义大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两种不同类型的根本对立的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2)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到1945年二战结束。

这是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

A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及帝国主义大国之间的相互争夺依然存在。

B但又增加了社会主义国家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对抗,以及它同弱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从宏观来看,这仪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仍然占有绝对优势,整个世界也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矛盾统一体,但战争与革命、强权与民主的对抗贯穿始终。

(3)从二战结束到90年代初

这是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世界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

A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为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

B亚非拉地区逐渐摆脱了殖民统治,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世界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两种体系的并存开始演变为三类国家体系的统一体。

C虽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际政治的垄断被打破,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D在世界体系中,两大社会制度、三类国家体系、多种经济制度内外都在寻求并存、共处,竞争的方式逐渐从军事反面转到了经济与科技方面,他们之间都在相互渗透、相互开放,相互依存不断加强,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和一体化倾向。

(4)冷战结束后。

A冷战结束、苏联接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西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B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

C冷战结束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多元化。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全球化和区域化两大趋势齐头并进、相互作用。一球多制、多元共存是当今世界体系的最显著特征。

2.世界体系发展变化的原因

(1)新科技革命的发展

(2)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影响

(3)第三世界的崛起

(4)资本主义的两重性——既有腐朽性,又有进步性。

三.世界体系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世界体系的整体性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是各行为主体单个力量相互作用而融合成的整体力量,是各行为主体意志和愿望相互冲突、相互制约的集中表现,这种整体合力不是人为的,不以某个行为主体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2.相互联系性

(1)从世界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来看,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世界经济和世界政治的关系及其表现:

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的基础,世界政治是世界经济的集中表现。主要体现在:

A世界经济是世界政治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对其起决定作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所有现象都可以从世界经济中发现动因,世界经济领域的重大变化,势必会影响世界政治的发展。

B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也有反作用,二者互为因果,彼此制约。它能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也能阻碍或破坏世界经济的发展。

C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之间是相互渗透的。一系列全球问题综合了世界政治与世界经济因素;另外,出现了世界经济日益政治化,世界政治日益经济化的趋势。

(2)世界体系各行为主体也是相互联系的。表现为彼此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

3.不平等性

世界体系形式上看似乎是有平等行为主体组成的,然而它一开始就不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合理,最充分地体现在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上。

现在虽然殖民体系分崩离析,但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其核心就是发达国家居于垄断地位,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世界体系的不平等,构成了其内部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第三节国际政治系统与格局

一.一般系统与国际政治系统

1.系统的一般性(P71——P73)

2.国际系统

国际社会就其一般特征而言,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即国际系统。

我们可以把国际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政治系统,二是国际政治系统。

3.国际政治系统

国际政治系统实际上是一般政治系统的延伸与部分重合。作为一种国际系统,它是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构成要素主要是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以及彼此间相互作用所结成的一定的结构状态。和“国际社会”基本相同。

广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指国际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集合体,也称为国际关系体系。狭义的国际政治系统,主要特指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状态,即我们所说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类型和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及其构成

(1)概念

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换言之,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政治力量的对比状态。

(2)辨析

国际政治格局与一般或广义国际政治系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国际政治格局的构成要素并不是所有的国际行为角色,而是“国际政治力量”。

国际政治力量,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独立的发挥作用,并对国际政治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巨大影响的政治单位。这些政治单位可以是主权国家、国家集团或国家联合体。

政治力量与一般国际行为主体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能力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力,构成国际政治力量的往往是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或综合国力强大的大国。

2.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类型

(1)一元格局,或称单极格局。即某一个主要的大国或政治力量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的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都不能够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一国独霸世界。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大集团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制约,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3)多极格局。即多种政治力量相互制约,各种政治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各自独立、基本平等,相互之间不存在联盟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即“均势”模式。

(4)两极多元格局。是一种由两极向多极,或由多极向两极的过渡性格局形态。

3.国际政治格局的一般特征

(1)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是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总是一定时代条件下的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2)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世界经济格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彼此间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国际政治格局与国际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

A国际经济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政治格局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B国际政治力量的形成,与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及其在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C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演变直接影响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两者的演进呈同向性发展的趋势。(例如正是英国世界工厂的经济格局的形成,才出现英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特殊地位。19世纪的欧洲均势是以资本主义多元经济中心的形成为先导。)

D国际政治格局一旦形成,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经济关系就具有相当的制约性。(例如两大阵营形成以后,政治敌对,经济往来就受限)

E国际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格局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例如国际政治多元化形成于世界经济多元化,同时又反过来推进经济多元化。)

(3)国际政治格局总是同一定形式的国际秩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国际秩序,主要指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结构状态,而不是政治力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国家间关系包含世界上所有的主权国家,范围比大于政治力量。

(4)国际政治格局在其演化、变化的过程中,总是相互交错,呈过渡性特征的。国际政治格局也是一种过程的集合体,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国际政治格局就是一种力量均衡(或均势)状态。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力量之间的对比达到一定程度的均衡,形成一定的相互制约制约关系,构成一定的格局形态。

三.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进

1.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

(2)以大国和强权为中心

(3)战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主要围绕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而展开的

(a)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阶段(17)世纪。

(b)两大集团的争斗与对抗阶段(1789年——1815年),即拿破轮帝国与反法同盟的对抗时期。

(c)多极均势阶段(1815年——19世纪末)维也纳体系下的“欧洲协调”体制。

B垄断资本主义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a)欧洲列强间的两极对峙和帝国主义战争阶段(19世纪末——1918年)

(b)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力量重新组合阶段(1918年——1939年)

(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两极多元到两极阶段(1939年——1945年)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征

(1)二战使欧洲的中心地位不复存在,英法等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极大削弱,美、苏取代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主要力量。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阶段

A两大阵营尖锐对峙时期(战后初期——50年代)

B国际政治力量的分化和重新组合时期(60年代),特点:

(a)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日、西欧崛起,美国相对衰落,霸权受到挑战。

(b)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逐步走向解体。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大批涌现。但第三世界尚未真正发挥有效影响。

C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约时期(70——80年代),特点:

(a)两极依旧存在,美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际事务中的中心问题。

(b)多种力量竞相发展、超级大国已不能再任意主宰国际事务,两极的作用已经大大降低。力量中心的多元化开始形成,但其他力量中心尚不能超级大国完全并立,两极与多元并存。

3.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1)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重新组合和结构调整

A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力量对比状况正在出现变化,美、日、欧三边关系正朝着有利于美、欧,不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

B中国进一步加快了改革与开放的步伐,政治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C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下降

(2)各种力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关系更加复杂多样。

(3)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依旧存在

4.未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多极化格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江泽民

未来格局发展的基本特征:

(1)国际政治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在减弱“极化”世界的趋势。冷战时期的“极”更多地表现为“斥”,而多极化中的“极”更多表现为“异”,相异的同时带有吸引力、影响力、作用力。

(2)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竞争将异常激烈。包括两种社会制度国家、三类国家之间及其各自内部的竞争。竞争的内容将主要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竞争方式主要以和平方式进行,但并不排除战争,甚至是世界战争的可能性。

(3)区域化的趋势将加强,区域化的区域界限将进一步扩展。主要将表现为欧洲一体化、亚太经合组织、跨大西洋联盟以及第三世界区域内和跨区域间的合作的加强。

第三章国际政治的基本动力

第一节,国际政治的一般动力

一.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1)生产力的发展是国际政治的根本推动力

(2)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政治体系和格局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国际社会的内在矛盾对国际政治的影响(P94——P95)

三.国际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内容(P95——P96)

四.国际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1.竞争与冲突是国际相互作用最一般的两种有紧密联系的形式

(1)国际竞争是指各行为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其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并努力超过对方。它是国际关系中一种最普遍的相互作用形式,存在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所有的领域和所有国家间关系中。

国际冲突是指行为主体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它也是国际关系中最常见的一种相互作用形式,突出的表现为在国家间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其目的不仅是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且在于压倒、削弱或损害对方,即往往形成“零和博弈”。其极端形式即为战争。

(2)国际竞争与冲突的联系

A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竞争的一种形式,即对抗性、敌对性的竞争。

B竞争往往会在一定条件下发展成为冲突。同样,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也可以使冲突转化为竞争。

C竞争和冲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竞争中存在着冲突的因素,冲突本身又是竞争的一种形式。

2.国际合作是国际相互作用的另一种基本形式

(1)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国际领域或双边关系中所进行的协调、联合行动乃至联盟或一体化。

(2)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与冲突的关系

A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并不绝对的相互排斥。竞争中有合作,竞争有时会促进合作,无竞争也无所谓合作的必要;合作中有竞争,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会推动竞争更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竞争与冲突应建立在公平、合理、平等的共同基础上。

B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看上去迥然不同,但实际上也往往彼此交织在一起。冲突并不完全排斥合作,敌对国家在特定情形下也能进行合作;合作中有冲突,合作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不能完全消除冲突。绝对的冲突或绝对的合作目前是不存在的。

第二节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与实力

一.国际行为及其基本特点

国际行为是指国际行为主体,特别是国家行为主体的对外行为及其相互行为。

1.国际行为的基本方式

(1)外交方式。即各国政府通过其驻外使节或者政府官员通过谈判和协商来调节和处理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2)经济方式。即通过制定和实施一定的经济政策,采取某种经济行动,影响他国的对外行为或相互关系。

(3)军事方式。即通过对外实行暴力或者威胁使用暴力来支持或打击特定的行为对象。

(4)信息手段。即通过宣传媒介或其他宣传方式,影响对象国的公众舆论或公众思想,来向该国政府施

加压力,借以影响该国的对外行为。

2.国际行为的制约因素

国际行为的方式多种多样,均受到行为主体本身的条件、发生行为的对象和行为所及的问题和领域的限制。制约国际行为的主要因素包括:

(1)任何国际行为都是为一定的利益和目标服务的。国家对外行为的目标就是依据各自的利益而制定并实施的。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也要受到实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支配。

(2)国际行为总是在一定的范围或领域内进行的。国家对外行为的区域性取决于对外行为的对象,因此可分为双边、多边、区域、全球性行为。国家对外行为所涉及的领域,也因为行为的方式和所涉及的问题不同而相异,同样可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性。非国家行为主体越来越注重于涉及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

(3)国际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基础的。行为能力的大小与实力的强弱是紧密相连的,行为主体实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其行为方式的取向。

二.国际政治中的权力关系

1.权力的界定

(1)定义

在我们看来,国际政治中的权力主要是指,在国际政治互动关系中,一个国家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行为的能力。

(2)定义的含义

A由于权力主要是一个政治的或政治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强调这是一种影响国际政治关系,或国家政治关系的因素。

B作为一个关系范畴或互动范畴,权力只有在相互作用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对权力的双方或者各方形成一定制约。

C权力体现的是一种能够对其他行为主体施加影响的能力,所以一定的物质实力是必须的,但实力并不完全等于能力。能力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的。

D权力关系是一种政治关系,表面上体现的是一种单向的施行过程,即一方影响或改变另一方的行为。而实际上,这种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权力所包含的要素涉及到的一些相近似的概念

A影响力。

在多数情况下与权力是相同的。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手段,严格的说,影响力所涉及的互动关系不包括采取武力,是非暴力的和平方式。

B武力和暴力

武力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在无法有效的对他人施加影响时所使用的最后手段。

C能力和实力

能力和实力表明的是一个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对外施加影响的物质手段,是国际政治中权力关系的物质基础。能力所表明的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他人,实力则表明的是行为主体本身所拥有的物质力量。

2.权力的属性(P102——P104)

(1)权力的相对性

权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现为:

A权力在投入使用时,总是根据其所施用的对象来进行界定的,即大国相对小国、强国相对于弱国。

B权力虽可进行物化和计量,但是权力构成的不同部分之间的可比性是相对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作为权力构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C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力地位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2)权力的两重性

权力既是一种国家追求的目的,又是一种实现其国际利益的手段。

(3)权力的强制性

权力的强制性包括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以及包括影响力在内的各种非暴力手段和方式,在正常的权

力关系中,权力的强制性主要体现为不按国际规则办事就会受相应的惩罚。

(4)权力的利益性

A首先是指权力作为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即在国际政治中,其运用是与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联系在一起的。

B其次是指国家在国际政治中为实现自身特定的利益而自觉运用权力来影响和改变其他国家行为。

三.国际政治的实力基础

在国际政治中,实力是指行为主体所拥有的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力量,以及他们维护自身权益,推行对外战略和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包括有形的或物质构成和无形的或精神构成。

国家实力,又称之为综合国力,是指一国所具备的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实际上就是一国所拥有的全部实力。

1.国际实力的有形构成

地理条件、人口、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

2.国际实力的无形构成

社会制度、政治体制、政治局势、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3.国际实力的综合评估(P107——P108)

在估价一个国家的实力时,必须将有形和无形构成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即常说的“综合国力”。

4.国家实力的作用

(1)国家实力对国际行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力的影响上。所谓行为能力即行为主体在国际事务中维护其自身利益、达成其对外目标、影响其他行为主体行为的能力,是一个行为主体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大小的主要表现。

(2)国家的实力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制约作用的主要表现:

A它是制定对外战略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在对外决策时,必须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地位,自己与行为对象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力量对比状况。过高或过低的估计,都会导致决策的失误。

B它是实现国家对外目标的重要手段。对外目标的实现需要凭借一定的实力,采取一定的行为手段,因此,要实现一定的对外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

C它是决定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实力地位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采取何种方式(经济、政治、军事或综合方式),起着重要的作用。实力地位不同则采取的方式不同。

第三节国际政治中的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及其内涵

1.政治国家、民族国家与国家利益(P109——P111)

2.国家主权与国际利益(P111——P115)

3.国家利益的内涵

(1)定义:

本书的观点:国家利益是指一个国家内有利于其绝大多数居民的共同生存与进一步发展的诸因素的综合。

(2)国家利益的构成

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安全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

“四个利益”的相互关系(P116——P117)

二.国际利益及其特征(P117——P123)

1.国家利益的客观性和抽象性

2.国际利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国际利益的主观性:国际利益概念本身、国家利益判断上、国际利益解释上、国际利益实现的主观性。

3.国际利益的全民性和阶级性

三.国家利益的作用

(1)制订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2)调整国家对外行为的基本着眼点

(3)解释和证明国家对外政策合理性的重要工具

第四章国际政治的法律规范有准则

第一节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际法及其形成和发展(P126——P129)

国际法,又称国际公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是国际社会中用以调整国家间相互关系,规定国际的权利与义务的原则和制度的总称。

二.国际法的基本特征

1.国际法的主体,只包括主权国家和政府间国家组织。(国际法主体与国际行为主体不完全相同,前者是指具有国际法律行为能力的实体,强调的是主体的法律地位;后者是指具有一般国际行为能力的实体,强调的是国际行为。国际法主体必然都是国际行为主体,而国际行为主体,并非都具有国际法主体的资格。)2.国家法的主要渊源是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以及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的决议。

3.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非强制性。

4.国际法反映的是各类国家共同利益的一种结合,表现出“超阶级性”的特点。

三.国际法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P132——P135)

第二节国际准则的形成和发展及其特点

一.国际准则及其形成和发展(P135——P137)

国际准则是各个国际行为主体在实施其对外行为、处理对外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

国际准则与国际法或国际法原则从根本上讲上一致的。国际法侧重于国际交往中的法律规范,国际准则侧重于所有国际行为主体在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国际准则的基本特点

1.时代性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道德范畴,国际准则明显的反映出各个时代国际社会存在的现实和国际国际社会中居支配地位的国家、阶级和法的本质特征。

2.共识性

3.制约性

国际准则一经某种形式确定下来,就队国家的对外行为和相互行为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1)人类基本的国际道德观念的无形影响。国际准则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具有潜在的、无形的社会力量,使各国在考虑自己的对外行为、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时,自发地受到其约束。

(2)作为国际舆论工具的制约作用。

(3)对危及国际安全的行为予以制裁的重要依据。国际制裁采取行动的主要依据,一是国际法,二是国际准则。

4.非强制性

原因:

(1)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缺少强制机关。

(2)作为国家间相互关系的一般道德规范和普遍原则,对于如何实行以及是否违反国际准则,它是不象国际法那样明确具体,也难以达成共同的、一致的明确解释。

(3)在无政府状态以及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条件下,对公然违反国际准则的行为的制裁也是有限度的。

第三节国际法原则与国际准则的基本内容(P140——P148)

一.主权与民族自决原则

二.互不侵犯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互不侵犯原则就是指各个国家不得以任何借口以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或炫耀武力及其他方式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各国均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三.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互不干涉内政原则是指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任何其他国家的内政或外交事务。

四.平等互利原则

五.和平共处原则

和平共处原则是上述西项原则的总结,既是它们的基本目的,又是它们的必然结果,五项原则是紧密相连的。

第五章,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第一节国际行为主体的一般特征

一.国际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国际行为主体是指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影响和作用的一系列实体。构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实体应当具备以下基本要素:

1.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

2.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3.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并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实力。

二.国际行为主体的类型

1.国家行为主体。

2.非国家行为主体。二战后范围扩大,不仅是政府间国际组织,而且包括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政党组织、国际范围内的政治运动、国内的政治集团、个人、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等等。

第二节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一.国家作为国际行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1.成为国家的三要素:

(1)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

(2)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

(3)拥有至高无上的主权

2.国家在其对外行为和其它国家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出阶级性和社会性(民族性)的两重性。

二.国际主权及其发展

1.主权定义

国家主权就是指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全力。

2.国家主权的基本属性

(1)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即国际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和事物以及领土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2)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即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3)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即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而对外来的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力。

3.主权被分割的三种情况:

(1)主权被霸权主义的外部力量强行干涉和分割

(2)传统的国内事务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

(3)主权国家对自身主权的让渡和分享

4.国家主权并未过时的理由

(1)尽管全球化的发展对当今国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主权国家仍然是当前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主体,互不侵犯主权还是大多数国家所坚持的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尽管国内事务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制约的现象非常普遍,但依据仍然是现有的国际法体系,方式主要是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平等的协商和交涉

(3)尽管主权让渡的现象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频繁,但主权让渡具备自愿性、平等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自愿是让渡的前提和基础,国家保留必要时收回让渡的权利;平等是让渡的程度和方式,也是主权平等原则的体现;共享是让渡的归属和结果,让渡不是主权的丧失,而是在共同体内共享更大的主权。

三.国家实力与国家类型

综合国力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国际地位为尺度可以将世界各国划分为:

1.超级大国,指不仅是地理和人口上的超级大国,更重要的是在综合国力上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广泛

参与全球性的国际事务,并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国际关系都产生决定性影响,拥有最强的国际行为能力的极少数国家。

2.大国,则是指在综合国力上虽具有强大的实力,但不处于世界的首要地位,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本地区的范围内的国家,因此也称为地区性大国。

3.中等国家,主要是指综合国力处在世界的一般水平,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主要涉及周边邻国的国家。

4.弱小国家,则是指那些无论在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影响上都是轻微的国家。

第三节非国家行为主体及其特征

非国家行为主体是指那些主权国家之外的,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职能作用的政治、经济实体。

一.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形成(P156——P157)

二.非国家行为主体的基本类型

1.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其政府、政党、民众和团体基于特定的目的,以一定的协议或法律形式而设立的组织机构。主要分为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两大类。

世界性政党是由不同国家的政党组成的国际组织,也称跨国政党。

世界性运动是由一定的国际组织发起和领导的、为特定的宗旨进行的、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世界范围的活动,包括世界和平运动、绿色和平与环境保护运动和国际恐怖主义运动等。

2.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建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的国际垄断组织。

三.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1.非国家行为主体与国家行为主体的联系与区别(P156)

2.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行为特点

(1)参与国际事务的间接性

非国家行为主体不具有强制推行其对外政策的手段,因此它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的政府或领导人施加影响来间接进行的,主要方式是会议、决议、舆论、游说等。

(2)对外行为的跨国性

非国家行为主体的构成是多国的,其活动领域是跨国的,不代表单个国家、党派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3)职能作用的协调性

由于上述两个特点,非国家行为主体成为协调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渠道,是国际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发挥主权国家难以发挥的作用。

第四节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一.个人是国际政治中的特殊行为者

因为个人在国际政治中事实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义上的行为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的各项事务,从而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因而可以将某些特定的个人因素视为国际政治的特殊行为者。

在国际政治中的个人因素主要指那些对国家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对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起着重大制约作用的历史人物。

二.个人对国家对外行为的影响

个人对国际政治的制约作用是十分明显和相当直接的,这种制约主要表现在:

1.领袖人物的素质影响着行为主体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国际实力的精神因素同领袖人物的个人素质密切相关。领袖人物通过社会影响使自己的思想体系化为社会流行的群众心理,变成大众的行动。这样就对社会结合程度、政治稳定、民族的凝聚力与国民士气等因素起到相当大的制约作用,从而对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影响。

2.领袖人物直接影响着国家对外决策的性质与内容

这是个人影响国际政治最主要的方面。决策者个人对国家和跨国组织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订起着相当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各个领袖人物自身不同的特点,他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也会产生差异,因而对国家对外目标和行为方式的抉择也会不同。

三.个人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制约

1.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冲突与合作等基本形式,除了全面战争状态外,很少表现为一种全体国民之间的相互关系状态,而主要表现于领导者和领导集团即政府间的相互关系状态。

2.国际政治中的特殊个人对于协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起着独特的作用。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一旦形成在短时间内不易改变,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个人之间的关系则表现的较为灵活。这些个人应该具备强有力的影响能力和超越当事国利益的名义和身份(如下野著名政治家、联合国秘书长)。

3.此外,历史人物对于加速或延缓国际政治的发展进程、改变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方向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第六章国家间关系的基本类型

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与条件(P165——P170)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基础(P165——P166)

2.资本的国际运动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P166——P168)

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决定性作用(P168——P170)二.垄断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

1.垄断的发展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特征(P170——P173)

2.垄断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影响

(1)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使国内少数垄断财团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决策过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更加直接的代表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2)垄断的形成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政策更具有侵略性和扩张性。

(3)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的进一步发展,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和休战得以实现。

3.垄断条件下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垄断,这在国际关系中也非常明显,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占据垄断地位。在垄断形成的基础上,国际社会较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两大典型现象: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区分;帝国主义战争。

三.垄断条件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特征

1.战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特点

(1)首先,以欧洲为中心,这也是整个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

(2)其次,战争与协调交替出现,以战争为基本形式。

2.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发展

(1)第一个阶段是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战后初期至50年代)

(2)第二个阶段是西欧、日本争取自主地位的时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

(3)第三个阶段是三足鼎立、确立平等伙伴关系的时期(70年代至80年代)

(4)第四个阶段是冷战结束后(90年代以来)

3.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特点

(1)经济冲突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相互争斗的主要内容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

(3)在冲突中协调、在合作中争斗

(4)和平竞争是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历程(P183——P187)

1.友好合作时期(战后初期至50年代末)

标志:社会主义阵营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1)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1949年1月,在莫斯科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3)1950年2月,中苏签定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1955年5月14日,苏联同其他七个东欧国家于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6月4日华沙条约组

织建立。

2.分化、动荡和冲突时期(60年代至80年代初)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苏联在对外政策中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社会主义阵营从成立之初,内部就存在着矛盾和冲突的隐患。苏南冲突、1956年苏波、苏匈矛盾、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3.调整、改善和谋求新的合作时期(80年代中后期)

二.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P188——P191)

1.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1)主权关系是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2)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制约着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发展

(3)社会文化、历史传统对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2.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原则

(2)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三.社会主义国家间的互助与合作(P191——P192)

1.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相同的意识形态、经济制度、生产目的,对外关系上都追求独立自主、和平反霸。

2.社会主义国家间相互合作的多种形式

四.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冲突与战争

1.社会主义国家间矛盾与冲突的类型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政治冲突;经济冲突;边界和领土纠纷;军事冲突或战争。

2.社会主义国家间战争的原因

(1)社会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由此产生的利益冲突

(2)某些国家所推行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政策中推行霸权主义的根源:

A第一,历史根源。大民族主义、扩张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历史影响。

B第二,思想理论根源。某些国家错误的理解,甚至歪曲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

C第三,社会政治根源。长期以来,特别是二战后,苏联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长期处于特殊地位,滋生了优越感。

第三节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

一.第三世界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础

1.殖民统治的历史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影响

2.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政治不平衡发展

表现: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趋向(P199——P201)

1.战后初期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盟外交

2.60——8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外交

3.9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对外关系的特点

三.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

1.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复杂矛盾

民族或种族矛盾、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纠纷、经济矛盾

2.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

造成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战争的因素

(1)第三世界国家间所固有的相互矛盾不断发展的产物

(2)殖民主义长期统治留下的恶果

(3)超级大国之间的全球争夺和直接插手干预

(4)第三世界国家内部出现的大国主义和民族扩张主义以及某些特定的政治需要

3.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

(1)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

A第三世界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遭遇

B第三世界国家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政治上反帝、反殖、反霸;经济上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独立;全球范围内,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很大的互补性

(2)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多种合作的渠道和方式

领域上有政治、经济的;范围上有全球、地区的;方式上有通过国际组织、国际会议、双边多边的。

(3)合作形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就合作的程度与水平而言,主要包括下列主要形式

A第一种形式是相邻国家间的一般协调性双边或多边合作关系,这是第三世界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初级形式,也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B第二种形式是地区性综合经济合作关系,主要是一些地区性国家间的合作形式,特别是一些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旨在全面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发展相互间的工农业、贸易、金融、科技等各方面的合作。

C第三种形式是专业性地区或跨地区的经济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主要是在某一特定的经济领域内进行的,包括原料和能源输出、货币金融和银行、关税等专门性行业。

D第四种形式是地区性政治合作关系

E第五种形式是全球性政治、经济合作关系。主要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所面临的共同性政治经济问题而进行的全球性合作。政治的如不结盟运动,经济的如七十七国集团。

F第六种形式是政治经济一体化。这是现阶段国家间相互合作的最高形式,即主权国家之间通过政治、经济上的联合,逐步结成统一的共同体,实现联邦或邦联。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第三世界国家间的相互合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A发展不平衡

B由于第三世界国家情况各不相同,彼此差异较大,因此如何真正实现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相互合作是面临的严重问题

C外部势力的介入

第七章跨国政治与跨国组织

第一节跨国政治与跨国行为(参考前页非国家行为主体部分)

一.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1.跨国政治的定义

跨国政治是由各种跨国行为主体在世界范围内所从事的超越国界的一系列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总和。国际政治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就是跨国行为主体。

2.跨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跨国政治作为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间关系的补充和延伸,主要反映的不是主权国家间的直接相互关系,而是不同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及个人的集合体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关系,反映的是各种非国家的实体对国家间关系,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二.跨国组织及其发展(P211——P213)

跨国组织是指有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政党、团体和个人组成的,在两个以上国家活动的组织机构,他们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

跨国行为主体则是能够通过自己超越国界的行为影响国际政治发展的跨国组织。因此跨国行为主体是跨国组织的一部分,是其中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特定职能作用的国际行为主体部分。

三.跨国行为及其特点

1.跨国行为的定义

跨国行为是指跨国行为主体为影响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以及协调国家间相互关系而进行的各种政

治活动,既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与主权国家之间的相互行为,也包括跨国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行为。

2.跨国行为的形式的种类

(1)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行为,直接对某一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施加影响。

(2)通过其组织或机构的成员,对其所在国家的对外政策施加影响

(3)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行动,协调跨地区国家间或地区性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4)跨国组织通过自身的机构或会议,以及各种宣言、决议等文本形式,为国际社会制定共同的行为规范和相互关系准则。

3.跨国行为主体的特点:

(1)对国际事务施加影响的间接性

(2)利益的超国家性和多元性

(3)跨国行为在当今国际政治中表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

第二节国际组织与国际政治(参考前页非国家行为主体部分)

一.国际组织的形成与发展(P215——218)

1.多边国际会议的出现是国际组织产生的萌芽阶段

2.现代国际组织的形成时期

3.国际组织的成熟发展时期

现代国际组织发展的特点:

(1)国际组织的种类日益增多

(2)国际组织作为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3)国际组织的数量急剧增加

(4)国际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哟今年感不断增强

二.国际组织的类型与特征

1.国际组织的类型

(1)从成员性质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两大类

(2)从目的和职能来看,国际组织可以分为一般性政治组织(联合国、欧盟、北约、华约)和专业技术性组织(世界教科文、卫生、气象组织)两大类

(3)从成员构成的地域范围来看,国际组织又可以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地区性组织两大类

2.国际组织的特征

(1)跨国性。

A首先是国际组织成员的跨国性

B其次是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和影响作用的跨国性

C最后是国际组织自身利益的超国家性

(2)协调性。

国际组织对于协调国家相互关系,促进国家间的了解与合作,有着不同于主权国家的独特作用。

A首先,国际组织为国家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如各种国际会议和论坛),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了解

B其次,国际组织通过制订一系列行为规范和准则构成当今国际法体系的重要渊源,对国家间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协调作用。

C最后,国际组织往往以协调国际冲突为宗旨和使命,为解决地区冲突做了积极贡献

(3)间接性。

国际组织一般不拥有保障其决策得以执行的物质手段(强制机关),因而国际组织主要是通过对主权国家政府施加影响来间接作用于国际政治体系

(4)从属性

当今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仍然占据支配地位,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跨国政治只能是国家间政治的补充形式。

三.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1.国际组织的地位

实践证明,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已经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和直接承受国际法权利与义务的能力,已经具备了国际法主体的资格。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除极少数重要组织以外,一般尚不具备国际法的主体地位。

2.国际组织的作用

(1)国际组织是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2)国际组织是促进发展、推动合作的积极因素

(3)国际组织是推进国际政治民主化的有力手段

综上所述,国际组织在战后国际生活中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当然,由于国际组织的从属性和发挥作用的间接性,他们不可避免的受到国家政府决策的影响,特别是强权政治,也可能起到不良的作用。

第三节跨国公司及其政治行为

跨国公司是指那些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控制子公司,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形成的一种国际垄断组织。

一.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P224——P225)

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垄断阶段的产物。

二.跨国公司的类型及其行为特点

特点:

1.跨国公司依仗自己巨大的经济实力对国际政治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

2.跨国公司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影响母国和东道国的决策过程,进而影响母国与东道国关系的发展3.跨国公司利用超越国家主权和法律之上的特殊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行为能力

三.跨国公司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1.跨国公司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深了整个世界相互依存的发展趋势。

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加深了南北之间的矛盾,成为维护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工具。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状况反映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规律,跨国公司的发展并未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也加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能力。

第八章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

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一.自然环境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影响

1.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较容易发展成大国和强国。

2.人口状况

人口是从事经济生产和进行战争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一国成为大国的先决条件之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口的多寡和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国家实力的决定性因素。

3.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大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一国拥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奠定了它成为政治经济强国的基础。同时控制重要战略资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倍受重视。

二.自然环境对国家对外行为和政策的影响

1.从地理因素的各方面来看(略)

2.从人口状况来看

一个国家拥有相当数量与质量的人口,不仅提高了其综合国力,增强了国际政治的行为能力和影响作用,并进而促进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发挥影响,往往奉行具有独立色彩的外交政策。

3.从自然资源来看

一个拥有丰富而全面的自然资源的国家在对外政策上就不怕国际上的孤立与制裁,其独立性更为明显,外交上的选择余地也因此扩大。

自然环境对一国的对外决策和对外行为具有制约作用。自然环境不仅直接影响了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实力地位,而且对一国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客观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因而也就限制了其国家利益的具体内容和

实现手段,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和对外行为的特点。

三.自然环境对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1.由于自然环境对一国综合国力的影响,自然环境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基本状况也就影响了一定时期内各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从而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发展与演变产生制约作用。

2.由于地理位置对国家行为能力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制约作用,大凡地处海峡、海道以及陆上战略通道等战略要地的国家和地区,因其扼守着大国谋求世界霸权的咽喉,往往成为国际政治争夺的热点地区3.对自然资源的全面争夺是国际政治的一个重要内容

4.由于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与应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成为全球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第二节经济因素与国际政治

所谓经济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实际上是将通过国际经济关系而联结成的世界经济体系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并将其作为国际政治的外部环境来分析它对国际政治关系的影响与作用。

一.世界经济是国际政治的基础和前提(参考总结P5页)

1.国际政治是在世界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结构决定了国际政治的基本力量构成。例如:帝国主义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运行,促使了当时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形成。同时也加深了两大阵营间尖锐对峙的国际政治态势,构成了冷战的经济基础。

3.国际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性质和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所决定的

二.经济实力是国际政治力量构成的核心

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核心的内容。首先,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次,经济实力对国家实力的影响不仅在于它是国力构成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且还在于它对国力构成的有形和无形要素都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越强,综合国力就越强,其行为能力和作用也就越大。

国际政治各种力量对比的消长和彼此间相互关系的结构状态,也是由它们各自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彼此间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的。

三.经济因素在国家对外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1.经济利益是国家对外目标的核心。国家利益是一国对外政策所追求的基本目标,而经济利益既是生存的基本条件,又是发展的重要保障,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它也是国家对外政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2.经济利益的矛盾与差异是导致国际政治对抗与冲突的根源。各国间的经济利益总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本身也呈现出多样性。无限制地追求一国的经济利益势必损害其他国家的经济利益,这就是国家之间经济利益上的差异与矛盾。

3.经济方式是国际关系中为实现政治目的而常用的手段。一是利用贷款、投资或无偿提供货币和商品等方面的经济援助,扩大和加强自己的势力范围。二是在利用经援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的同时,削弱和限制对手的发展。

四.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1)国际经济关系是构成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战后,国家利益的内容更多的表现为经济上的发展,国家利益的实现更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国际关系由“高级政治”向“低级政治”发展,因此,国际经济关系构成了当今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反映了国际政治的基本现实。

(2)国际经济关系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还往往直接从属于国际政治关系。国际经济关系的主要方面是国家间的对外经济关系,其实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国家利益,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谋求提高本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因此国家的经济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谋求本国利益而建立的政治关系,是当今国际政治的新内容。

(3)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作用更加突出。首先,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的南北问题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日益突出。其次,冷战结束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把增强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作为基本国策,国

际竞争的重点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再次,经济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深入发展一方面对国家主权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为某些发达国家推行“经济霸权主义”和“信息霸权主义”提供了机会。

第三节科技革命与国际政治

一.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其内容(P248——P249)

二.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和对外行为的影响

1.科技因素对国家实力地位的作用:

科技因素通过对构成一国综合国力诸要素的制约作用来制约国家的实力地位,以此来限制国家对外目标的选择范围和对外政策的实施手段。这种制约作用的体现:

(1)科技因素改变了自然环境这一国力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因素。

(2)科学技术对国际经济实力的影响。谁掌握了重要的科技成果,谁就能在国内经济生产中取得重大成就,极大的提高本国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从而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增强自己的影响,最终提高和加强自己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地位与作用。

(3)科学技术对国家军事力量的作用。科技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国国家军队的武器性能和质量直至军队的战斗力,从而对国家的军事实力产生直接影响,而军事实力是国际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

(4)最后,科技因素对国力构成的精神要素的影响。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国民的士气和政府的组织能力以及国家的凝聚力。

2.科技因素在国家对外策略和对外行为中的比重日益提高的表现:

(1)科技因素本身作为国家对外行为的一种基本手段,为国家的政治目的服务。

(2)科技发展战略是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

三.科技因素构成当今国际关系的新内容

1.科技战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各个国家政府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各个国家纷纷调整战略,加快科技领域的创新和进步。发达国家全力追求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也力图抓住这一机遇,力争迎头赶上,这场科技战的后果最终将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秩序产生重大影响。

2.科技因素使得战争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复杂。

3.科技革命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国际政治的全球化,并大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的新内容

(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世界经济国际化的趋势深入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导致各国之间政治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交通和通讯的变革,使地球变成地球村,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构成了国际政治全球化的基础。

(2)另一方面,新科技还开拓了新领域和新空间,产生了一系列直接威胁到全人类生存利益,并只能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的经济及社会问题,同时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产生了世界范围内普遍的政治运动和政治倾向(如世界和平运动、绿色政治倾向等)。国际政治本身呈现出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国际政治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军事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军事因素的构成及其与国际政治的相互关系

1.军事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制约作用:

国际政治中的军事因素反映的是各国的军事实力状况和对外军事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国际军事关系。

(1)战争。在国际政治中,战争主要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它是政治的继续,是解决国家间政治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2)武装冲突。武装冲突是指国家间为解决彼此争端而采取的一种剧烈的军事对抗行动。在国际法意义上,武装冲突通常是指不构成战争状态军事对抗行动。没有开战的正式方式、没有宣战、只有实际上的战斗。与战争相比,其特点是战斗活动地区有限、持续时间短、对抗规模及破坏性不大等等。

(3)军备与军事实力。它是指各国的军事编制及武器装备等,是军事因素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国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1.确立基本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所以,研究政治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识别各种既有观念的本质,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

全国2019年10月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D019·00312通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B. C.法家 D.墨家 2.提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观点的德国社会学家是 A.黑格尔 B.马克斯·韦伯 C.马基雅维里 D.康德 3.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A.伦理道德 B.执行政策 C.国家政权 D.政治活动 4.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权力结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官僚等级制 5.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国家与革命》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区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 A.统治形式 B.政府机构 C.统治方法 D.国家本质 7.毛泽东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 A.君主制 B.复合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8.面向全社会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日常管理的国家机关是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监察机关 9.西方封建社会领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是 A.购买 B.赠子 C.分封 D.继承 10.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主要在于 A.有主权性 B.有道德约束 C.有影响力 D.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11.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是 A.议事会 B.军事首领 C.陪审团 D.人民大会 1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联邦制 B.邦联制 C.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 D.共和制 1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 A.共产党的领导 B.依法行政 C.人民民主 D.法制建设 14.在阶级社会里,产生民族压迫的主要根源是 A.民族习惯 B.剥削制度 C.民族差异 D.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 A.集权制 B.三权分立与制衡 C.议会君主制 D.分封割据制

外国文学史笔记整理

艾略特非人格理论P128 卡夫卡《城堡》主题 “城堡”既非具体的城市,又非国家,它只是一种象征。因而有无穷的寓意: ( 1 )“城堡”象征与普通人疏远、敌对的冷漠无情的国家机器。 ( 2 )上帝 ( 3 )象征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目标 ( 4 )象征犹太人苦苦追求的国家、故乡、精神归宿。 ( 5 )象征“代沟”,K至死未能进入城堡,象征卡夫卡争取与父亲沟通的失败。 卡夫卡《城堡》的艺术贡献 (1)独特的叙述角度和叙述手法 卡夫卡叙述手法的特点,是将叙述者与主人公合而为一。《城堡》中的K既是主人公又是叙述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所见、所听、所想、所思)才能获得信息,再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场来向读者解释情节发展的前因后果。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城堡》中的K半夜被摇醒,要求出示居留许可证,其实也就象征着无所归依的现代人被摇醒说明自己的人生由来,解释自己的生存依据。 (3)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城堡》作为卡夫卡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表现了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造诣。整个小说像日常生活用语,简单而生动;又像法律用语,严密而精确,娓娓道来。尽管小说的主要情节是荒诞的,但卡夫卡对事物过程的描述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冷静而细致。解释事物的因果关系逻辑严谨,推理缜密,无懈可击,使读者难以摆脱作者的叙述逻辑。 约克纳帕塔法:译为河水静静流过平原。表现的就是约克纳帕塔法颓败的命运,旧的制度、旧的秩序不断瓦解、慢慢消亡的命运。也是《喧哗与骚动》的主题之一。 《喧哗与骚动》思想内容 小说写的是杰弗逊镇上康普生家族的没落,以及在没落过程中各个家族成员之间的遭遇和精神状态。 这个曾经出过将军和州议员、拥有大量田产和黑奴的庄园世家现在败落了。 《喧哗与骚动》叙述人意义 (1)白痴班吉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择白痴班吉来叙述故事,是有其深刻用意的。因为人生,尤其事美国南方社会中的人生,浑浑噩噩,就“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这正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作品的标题来自莎剧《麦克白》的一段台词:人生像一个白痴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无丝毫意义。 人生的毫无意义由于是通过班吉的混乱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更具有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班吉33岁,只有3岁孩子的智力,没有时间概念,过去和现在之间没有任何界限,都汇入一种混乱的意识流动中。但是,读者从班吉混乱的意识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他因为失去姐姐对他的关怀而感到的痛苦。 叙事结构:小说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由不同的叙事者讲述。尤其有特点的是第一部分的叙事者——白痴班吉的叙事风格。 班吉的叙事突出地反映了福克纳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精心营造,白痴的形象也寄托了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财政学笔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基础理论课。在学科属性上,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由于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分配活动,是政府为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直接经济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手段,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财政分配直接、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企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财政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财政理论学习,对财税专业的学员而言,可为学习《税收学》、《中国税制》、《国家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政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是学员经济学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充足财税专者,是不合格的经济管理者。学好《财政学》,对自考学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结构看,《财政学》包括财政的共性、社会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管理和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三章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益问题。 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 第四章税收概述 本章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上述重点中同时包含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 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 第五章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11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 第六章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242349011.html, 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 第七章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 1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的含义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 (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 (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 (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政治文化的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治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亚文化结构和内容结构等。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亚文化则是指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系统中某一政治人群、组织、团体或机构的特殊的子文化系统,它表明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政治态度的不同分布。 根据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内容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政治心理取向与行为模式、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 ①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客体和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评价,表

自考政治学概论(本科段)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________即城市国家。(古代城邦) 2、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_________,使用了政治概论。(《政治学》) 3、在古代中国,“政治”一词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籍中就已出现。(《尚书》、《论语》、《周礼》) 4、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的活动,即依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治国平天下) 5、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国家政权、国家政权) 7、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主要有:洛克的___________、卢梭的__________、孟德斯鸠的___________。(《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学科,本身就兼具政治学和法学的双重性质。(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 9、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儒、道、法) 10、由______创立的,_______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孔丘、孟轲) 11、儒家学派的主要典籍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论语》、《孟子》)两书。 12、儒家的政治学说首先是坚持“___________”的政治原则。其次,儒家学派提出“__________”治国之道,既所谓的“德治”思想。(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13、__________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____________一书。(韩非、《韩非子》) 14、法家主张“霸道”和“___________”。他把慎到的“____”、商鞅的“____”、申不害的“____”融为一体。(以法治国、势、法、术) 15、_____和_____各自坚持“德治”和“法治”以及“王道”和“霸道”两种治国原则。(.儒家、法家) 16、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则与儒、法两家相反,他们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实现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__________的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17、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________社会,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8、________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其代表作__________中提出了政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 19、亚里士多德的___________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政治学》) 20、神学政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神权高于主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于教权。(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1、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______________,他在《君主论》一书中,不仅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_________与________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马基雅维利、政治问题、伦理问题) 22、布丹在____________一书中,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共和六轮》) 23、莫尔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和康帕内拉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乌托邦》和《太阳城》) 24、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原则,抽象德强调个人自由。(孔斯坦、边沁\功利主义) 26、________________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 27、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基础上整理和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私有制

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资料-外新史考研复习笔记

新闻传播学考研攻略 第一章新闻传播业的诞生与发展 一、人类早期新闻传播活动 三个阶段 口头传播、——人类传播史上延续最久的时期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一座里程碑——马拉松 ——口头传播 标记传播 声光传播 图式传播——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 手写传播——官方公报,最早出现在古罗马,公元前59年, 《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新闻信,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私人——流行于上层社会 官方,政情、军情 印刷传播——印刷术的发明:毕昇,古登堡 二、近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 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17世纪 欧洲 德国——世界上最早诞生定期刊物的国家 世界上最早的周报:1609年《通告——报道或新闻报》与《报道》 最早的日报——1660年《莱比锡新闻》

德国最早出现近代报刊的原因 第一,活字印刷术 第二,邮政系统发达 第三,封建政治统治势力薄弱 英国 第一份日报——1702年《每日新闻》 初创期近代新闻事业的特点 第一,报刊从一般出版物中分离 第二,报纸与杂志逐渐区分开来 殖民地国家近代报刊 特点:早期近代报刊多数为殖民者所创办。 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 经济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得社会分工更加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增大 政治上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打破了长期停滞的封建秩序,加速了社会政治变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需要传播信息、宣传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的变革 社会物质条件上看:印刷和造纸工业日益发展;交通和邮政事业日趋发达;人口集中的城市逐步增多。 三、近代报刊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 英国 皇家特许制度:英控制印刷出版的措施。1528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经过特许,否则禁止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下令成立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规定只有经过女王特许的印刷商才能成为公司的会员,只有公司会员和其他特许者才能从事印刷出版。

财政学陈共习题(答案)

页眉 《财政学》 一、单选题 1.当资源配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称为(D ) A. 免费搭车现象 B. 边际效用递减 C. 市场失灵 D. 帕累托最优 2.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D ) A. 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 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 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完全竞争市场隐含的特征有( A) A.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完全信息 B. 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外部经济 C. 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 D. 存在规模经济 4.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 D) A. 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 行政管理机关 C. 司法检察机关 D.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5.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A )其社会边际成本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没有固定关系 6.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 ) A. 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 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7.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B )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8.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D ) A. 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 行政管理机关 C. 司法检察机关 D.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9.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 A ) A. 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 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10.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B )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1.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A )

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总结

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总结 作者:王亚玉 曾就读于河北衡水中学、河北省理科状元 学习的过程,有酸有甜,有成有败,有彷徨,有失望,也有快乐和充实,这是每一个奔向未 来的人必经的。但我们因为有理想,而走得坚定。在高考的硝烟散去后,我站在曾经梦寐以 求的位置,回望,我的无悔三年。 失败后仍要奔跑 刚刚走进衡中,我便遇到了原本料想过的失败——年级196名。面对这个名次,我不禁想起 了《红与黑》中于连的197名,有点自嘲的意味。失败时,我也会痛苦,伤心,哭泣甚至绝望,我望着高中三年不知道要走向何方。但请注意,不要让失败过夜,否则便是懦弱。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失败带来的悲观情绪,但这不会是主流。失败了,痛苦了,就该再站起来,毕竟,大家都在奔跑,你停下来,就会被践踏。第二天,你又是全新的自己,没有人说你必 须背负失败,而我说,你必须背负理想。高尔基说过,当上帝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老师才是课堂焦点 要绝对相信老师,就如同崇拜一般。上课时,老师就是焦点,听课要虔诚。即使是老师一句 不经意的话,也可能正是你遗漏的知识点,可能对你来说是难点或重点。老师的课,都是精 心准备过的,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连在里面。课堂,永远都是首要的。有的同学上课一边听课,一边做题。我是极其反对的,至少我从来不这么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十分注重做课堂笔记,记下来的比听过就算的来得更真切。我的每一张老师讲评过的卷子 都是有很多红字标记的。记笔记开始是一种要求,后来便是习惯。如果有时间,可以先记在 卷子上,课下整理在本子上,这样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时间整理,也可以直接写在本子上 (如果不妨碍听课)。另外,老师上课布置的内容和自己下课要整理的部分要记在小本子上 以免忘记,每天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计划。 每天你面对着很多卷子,这不是任务,而是机会,是阶梯。当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做题就是方法。当你没有学会取舍时,尽量多去完成。当你还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那就都当 做重点来记。我负责任地告诉你,在高一、高二,老师发的所有卷子都绝对有时间认真完成。先做衡中老师组的卷子,再做课外题。做题无疑能拓宽你的视野。高三最后阶段,英语老师 笑称,我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老班在高考壮行会上说,我们三年什么题都见过,高考就是 去见老朋友。 总结改过是关键 但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总结改错是关键。我们做过很多题,也错过很多。然而对于错题,有 些同学太草率,不能进行及时整理和巩固,甚至有些同学只一味做题,不注重总结,但事实 上题海战术并不是最佳方法,只做题不改错便是舍本逐末,是无效的。每天做的很多题都是 容易题或重复题。本来会做的题,又做对了,意义不大;本来不会的题,做错了,才应该更 加重视,寻找错误原因,积累下错题,并写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题错了也错得明白,错 得有价值。 每个人都应建立个性化的改错本,改错本是万万不能抄、不能补的。改错本上每一个错题都 应有它存在的意义,不是敷衍。每个错题都不能轻易放过,如果是因为马虎可以不积累,如

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自己整理的便于记忆)

第一章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5、西方政治学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③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 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 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 ①雅典国家 ②罗马国家 ③德意志国家 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公共权利的设立。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及更替 1、国家的历史类型最早亚里士多德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2、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 古罗马、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贵族制。表现为由元老院(古罗马)、长老院(斯巴达)掌权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1)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②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③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④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5、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6、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外国建筑史复习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18c下半叶~19c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1)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c60年代到19c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 (1)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一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而向罗马共和国借用英雄的衣裳。主要是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 (2)浪漫主义(Romanticism)——最早出现于18c下半叶的英国

(3)折衷主义(Eclecticism):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亦称“集仿主义”。 2)新建筑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 (1)“第一” l1775~1779年在英国塞文河上建造第一座生铁桥

l第一个完全以铁架和玻璃构成的巨大建筑是1833年出现的巴黎植物园的温室 l第一座依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起来的高层建筑是芝加哥保险公司大楼 l第一座真正安全的载客升降机是美国纽约由奥蒂斯发明的蒸汽动力升降机 l法国第一座完整的图书馆建筑是1850年法国建筑师拉布鲁斯特在巴黎建造的圣吉纳维夫图书馆,在这里铁结构、石结构、玻璃材料得到有机配合。 l1876年建造的巴黎廉价市场是第一座以铁和玻璃建造起来的具有自然采光的百货大楼。 (2)世界博览会的两次突出的建筑活动 l1851年英国伦敦博览会的“水晶宫”展览馆(Crystal Palace)——开辟了建筑形式与预制装配技术的新纪元 设计人:帕克斯顿 外形:为一简单阶梯形的长方形,并有一与之垂直的拱顶,各面只现出铁架与玻璃,没有任何多余装饰,完全表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本能,整座建筑只应用了铁、木、玻璃 l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埃菲尔铁塔(当时世界最高:328m)和机械馆(当时世界跨度最大:115m)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就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就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她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她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5、经济波动 (五)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手段 ①宏观调控 ②立法与行政手段 ③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 ④财政手段 2、政府干预失效 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 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六)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与供给渠道分类: 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 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①私人物品:排她性与竞争性 排她性:排她性就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她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她人消费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概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等,是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等多个本科专业均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接下来为你整理了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国家与阶级名词解释: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神权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及上天或上帝。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一、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的决策组织是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

务。 二、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三、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外国建筑史笔记[完整版] (1)

外国建筑史 第一章 18c下半叶~19c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1)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c60年代到19c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1)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一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而向罗马共和国借用英雄的衣裳。主要是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 国家主要式样实例主要建筑师及作品备注 法国罗马复兴巴黎万神庙 雄狮纪念碑 马德莱娜教堂部雷伟人博物馆 牛顿纪念碑 法国古典复兴建筑追求外观上的雄伟壮丽,内 部则常吸取东方各种装饰或洛可可手法—— “帝国式”风格 勒杜农村公安队宿舍 英国希腊复兴不列颠博物馆 爱丁堡中学 德国希腊复兴柏林勃兰登堡门 柏林宫廷剧院 柏林老博物馆辛克尔柏林宫廷剧院 柏林老博物馆 柏林百货商店 美国罗马复兴美国国会大厦 (2)浪漫主义(Romanticism)——最早出现于18c下半叶的英国 阶段时间风格实例 先浪漫主义时期18c60年代 ~19c30年代 模仿中世纪的寨堡 或哥特风格 追求非凡的区位和异国情调埃尔郡的克尔辛府邸 威尔特郡的风蒂尔修道院的府邸英国布赖顿的皇家别墅 哥特复兴(浪漫主义)19c30年代~70 年代 以哥特风格为主英国国会大厦 英国斯塔夫斯的圣吉尔斯教堂 伦敦的圣吉尔斯教堂 曼彻斯特市政厅 (3)折衷主义(Eclecticism):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亦称“集仿主义”。 国家时期代表建筑 法国19c中叶巴黎歌剧院巴洛克+洛可可 巴黎的圣心教堂拜占庭+罗马风 美国19c末与20c美国在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采用欧洲折衷主义形式,并特别热衷于古典

财政学第八版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