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关于打造全国示范性脱贫攻坚XX模式思考

工作总结:关于打造全国示范性脱贫攻坚XX模式思考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总体部署,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交出了脱贫攻坚的答卷。2011-2016年,全市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26.96万人,完成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16个贫困乡镇按照省定标准“减贫摘帽”,实现所有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完成4个片区县(桐梓、赤水、湄潭、凤冈)和416个贫困村按照国定标准实现脱贫退出。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把脱贫攻坚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称赞花茂村“让大家找到了乡愁”。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具体目标任务,我市将持续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着力“打造全国示范性脱贫攻坚XX模式”,不断推动脱贫攻坚在全省和全国走前列、作表率、作贡献。

二、打造脱贫攻坚XX模式面临挑战

虽然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基本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一是贫困人口快速减少,但是贫困程度深和脱贫难度大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我市14个县(市、区)和新蒲新区、南部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现象。按照国定退出标准,目前全市还有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习水、正安、务川、道真)未退出,

455个贫困村未出列,35.52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全市贫困发生率(5.25%)低于全省(10.6%),高于全国(4.6%)。贫困人口居住条件恶劣、总体素质偏低、致贫原因复杂,导致自身致富能力较弱,实现同步小康难度大。

二是全面小康进程较快,但是区域性和插花型贫困并存,全面小康和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没有根本转变。2016年全市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9%,14个县(市、区)小康实现程度均超过80%。从总体看,我市贫困状况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和乌蒙山片区县(市)。而未被纳入扶贫规划的部分县(市、区),贫困现象非成片分布,而是插花型、点缀式分布,看似贫困人口不太集中,但是脱贫难度仍然很大,实现全面小康任务仍然艰巨。

三是经济发展不断提速,但是致贫因素多和返贫压力大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国家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系统要求统计的各类致贫原因,在我市均有涵盖。有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难度。特别是缺技能、缺资金的贫困户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对于财政本就贫弱的各级政府而言,困难不小。

四是发展条件持续改善,但是自然环境复杂和制约瓶颈突破难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由于广大贫困地区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加之贫困地区财力弱、投入不足,导致以交通、水利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市还有100多个行政村3000多个村民组未通硬化路,46万农村人口还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贫困地区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贫困地区群众的用电、上网、住房等方面问题依然突出。

五是产业发展卓有成效,但是扶贫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和群众收入渠道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由于贫困地区工业发展起步晚、水平低,工业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的拉动效应不明显。广大贫困地区群众主要依靠外出务工,一半的收入来自打工,收入构成单一。贫困家庭通过产业带动发展增加收入的占比不高,实现增收脱贫非常困难。

六是群众观念有所更新,但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和贫困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我市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年。由于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不足,思想相对保守,开拓进取精神不足,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扶贫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还产生抵触情绪,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

三、打造脱贫攻坚XX模式建议

打造全国示范性脱贫攻坚XX模式,要下好“精准示范”这盘棋,持续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确保2019年完成所有贫困村退出,2020年完成全部贫困人口脱贫。要把脱贫攻坚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统筹推进脱贫攻坚进程,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产业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

(一)对标“六个紧扣”精准示范

一是紧扣“扶持谁”,在精准对象上作示范。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和精准识别“回头看”活动,建立完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信息平台,做到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县有账、市有库。完善贫困监测体系,实行动态管理,脱贫销号、返贫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