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的_消费社会_思想述评

鲍德里亚的_消费社会_思想述评
鲍德里亚的_消费社会_思想述评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述评

贺旭辉

1,2

(1.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2.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枣庄 277160)

[摘 要]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核心思想是: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提出“符号价值”,特别关注

商品的符号性质;个人和集体的财富的增长是与危害的增加同步的;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的本身;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没有限制的,而财富的增长是有限的;广告“通过他人来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的欲望”,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人际关系冷漠化等是消费社会的特征,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和缺陷。

[关键词]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物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6)03-0050-04

法国当代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西方消费社会,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是对当代社会学的一大贡献,书中以消费为中心,以其独特的见解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如何在所谓“消费社会”中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消费社会》可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相提并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指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消费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正在以其不可抗拒的魔力,向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渗透,它潜藏着控制力量,它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后果。现在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鲍德里亚想要世人从虚幻的消费中醒来,摆脱温柔的富裕的陷阱,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不要丧失精神的自由和创造力,这对中国构建节约型的和谐消费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及缺陷。

消费社会思想的核心内涵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受到物的包围,并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对于消费社会,鲍德里亚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论

述是从货架上丰盛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的。首先强调的是物的丰盛和商品的系列化与系统化,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

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P 1

)

,按照鲍德里亚

的意思,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传统的工业化社会是生产的社会,而当代进入了消费社会。鲍德里亚发现,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能指,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望,进而使消费成为非理性的狂欢。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行为,它所起的也不仅仅是一种享受功能。在鲍德里亚看来,它是一个系统,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沟通体系,是一种交换结构,它起到一种社会组织的功能。

鲍德里亚提出“符号价值”,从“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性与休闲”三个方面,揭示了消费神话的产生原因与过程,分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结构。鲍德里亚的独到之处在于“符号价值”的提出,他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贯穿《消费社会》的一个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消费社会》前言所指出的“砸烂这个如果算上是猥亵的,但算得上物品丰盛的、并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持着的恶魔般的

[收稿日期]2006-03-20

[作者简介]贺旭辉(1963-),男,山东莱阳人,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

2006年6月第23卷 第3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Z AOZH UANG UNIVERSITY Jun.2006

V ol.23NO.3

世界,这个时时威胁着我们每一位的世界。”[1](P4)在消费社会,消费品也构成了一个符号体系,消费品不再是人们需要的反映,消费品可以永无止境地刺激人们的欲望。大众媒介作为一种诱惑工具,促成了消费的全面和深化,使消费的范围无处不在,个体凝固为媒介的终端接受器。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当大众传媒推波助澜,把消费当作人类的一种根本存在的目的时,消费所起作用,必定是对人类精神的一种毁灭。

浪费与增长成为消费社会生产力。浪费原本是指正当的和合理用途之上的多余的消耗,另外对浪费的指责还有道德方面的功用。在以往时代,君主贵族都是通过无益的浪费来证明他们的优越感的,甚至包括他们对宝贵财富的竞相破坏也是一种特殊的证明手段。在鲍德里亚看来,个人与社会一样,只有在浪费时,或者在必需物品之外还有剩余可供使用、消费或挥霍时,才会感到不仅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因此,他从更为广泛的社会角度入手分析,在消费社会中,浪费远远不是非理性的、疯狂的或精神错乱行为,它具有积极的作用。似乎人们的一切日常活动都是以消费为形式和目的的。生产是为了消费,更多的生产是为了更大的消费,要消费什么就生产什么。消费的存在和维持是一切社会活动运转的先决条件。消费范围的扩大,消费地位的提升,消费模式的变化等都表明现代意义上的消费已成为社会运行结构中的核心。鲍德里亚认为:个人和集体的财富的增长是与危害的增加同步的。危害的产生至少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产生的后果;另一方面,它产生于消费结构的本身。由增长所带来的危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必须由新的增长来弥补。无论财富的绝对量增长多少,都无法消除社会上的矛盾和不平等。他认为“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的本身。”[1](P39)

鲍德里亚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首先,创造财富的节奏与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有关,而激发需求的节奏则随社会区分逻辑的变化而变化。其次,在物质增长的社会里,由社会区分和地位要求所激活的需求和向往,其上升的速度总是比财富的增长速度要快。物质的增长不仅

意味着需求的增长,以及财富与需求之间的某种不平衡,而且还意味着需求增长与生产力增长之间这种不平衡本身的增长。再次,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没有限制的,而财富的增长是有限的;物的文化系统是难以确定的,而对物的量的吸收是一定的。消费的本质由社会秩序代替生理秩序、日常生活。为了扩大需求,广告的窍门和战略目标就在于“通过他人来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的欲望。”[1](P53)这是广告的深层动机。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需求是以总体的支配性面貌出现的。

消费社会的特征

消费社会已经是相对发达的物化社会,日常生活商品化,消费者受到物的包围,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人际关系冷漠化。“蛋糕”做出来了,就要着手分配。在分配上,人们面临三个问题:分给谁,分多少,如何分?分给谁与分多少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如何分则是一个技术问题,但由于与人的物质利益相关,因而具有特定的公平与效率的含义。人们生产产品的目的主要是生存,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是克服短缺经济,生产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在那种物品相对匮乏的社会中,严格意义上的消费品主要为少数人所垄断,消费是特权的象征,而普通人则与消费无缘。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生产技术的重大革新使消费模式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消费品不再主要为少数人或统治集团所独占,有人称之为“消费民主化”;二是工业品的生产主要以大众为消费对象。进入20世纪,流水线生产模式被广泛采用,大批量的生产使大众消费成为现实。如今,现代通信工具和计算机网络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丰裕社会”。简而言之,一切社会行为均可以通过物化的形式来表达,可以按照交换原则进行“消费”。在过去的社会,人们认为许多东西是不能出让的,像德行、爱情、信仰、知识和良心等,但到了消费社会以后,“一切都可以购买,一切都可以出卖”,人际关系出现冷漠化。

消费社会的突出之处在于大众消费,且消费的大量是科学技术,符号的编码为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消费不仅是一种满足行为,而且是一种沟通行为,消费体系是一种

贺旭辉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述评

社会控制,超前消费和一掷万金成为贵族精神的表征。需求是无止境的,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物质的增长不仅意味着需求增长,以及财富与需求之间的某种不平衡,而且意味着在需求增长与生产力增长之间这种不平衡本身的增长”[1](P52),在丹尼尔?贝尔看来,大众消费的出现要归功于技术革命,特别是对电器(如洗衣机、电冰箱、吸尘器等等)的大规模使用。它还得益于三项社会发明:一是采用装配线流水作业进行大批量生产,这使得汽车的廉价出售成为可能;二是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鉴别购买集团和刺激消费欲望的科学化手段;三是分期付款购物法的传播和应用,彻底打破了担心负债的传统顾虑。

顾客是上帝,愈来愈尊重消费者权益。1962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的第一个消费咨文中,阐明了消费者的4项基本权利:安全的权利、知晓的权利、选择的权利和听取的权利。在西方社会中关于消费者的作用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是“国王”,以我们通用的术语来说即“顾客是上帝”,因为在市场中消费者的货币选择权决定了生产者的成功与否,消费者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层面上,“消费者主权”概念被提出。另一种观点完全相反,认为消费者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足轻重,他们无力做出明智的选择。“消费者主权”指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一点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就有所阐述。在产品绝对匮乏的传统社会,生产者占据着明显的优越地位。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论商品的质量如何,一旦商品到手,只有被动地消费商品。即使在工业社会的最初时期,消费者的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20世纪初,经过生产技术的改造,产品供应大大地超过了市场消费者(不包括潜在的消费者)的需求,社会产品显得相对过剩和饱和。此时,生产和消费开始逐渐发生逆转,不再是生产者决定生产,而是由市场决定生产和产量,市场又由众多消费者的需求所构成,于是,“消费”得到重新定位,尊重消费者权利、消费者申张权益的活动愈来愈突出。

妇女及青年男性、儿童成为消费的主角,且消费的是不同符号的商品。在传统社会中,妇女主要承担生儿育女和管理家务的职责;在工业化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妇女在管理消费方面更为突出,煤气、液化气、电炉子、吸尘器、电冰箱等用具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妇女逐渐成为社会消费的中心。在现代西方社会大都市中购物中心的大量出现,尤其是女性专卖店的涌现,可以说为女性购物提供了十分适宜的场所。事实证明,在百货商店中为女性服务的部门总比专为男性服务的部门拥挤。在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妇女的消费中心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在现代社会中,大量商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女性、青年男性、儿童,而购物主体显然也是女性、青年男性。

消费的集体与个体关系中,个体优先并追求“个性化”消费。个性化消费首先表现在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购物品,并具个人特色地消费物品,其次是根据个人喜好来消费闲暇。人们往往喜欢通过消费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通过对商品的追求和获得来表达其个体的特殊身份,来表达他们的情感满足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求。消费者总是怕“错过”什么,怕“错过”任何一种享受。个性化消费特别体现在着装方式、住房、交通工具上,这些个性化的消费满足了个人的欲求,促进了社会分层。

消费社会的问题及缺陷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是盲目的或被操纵的,消费者个性,或者说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和主权实际上是一个骗局。人们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让社会学家们更为不安的是消费社会的价值观念。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已成为消费社会中商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动力与目标,随着制度性的保障、信用或信贷消费的出现,花钱的方式越来越便捷。超前消费、及时行乐和享受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社会大众消费时髦的生活方式,而广告在其中推波助澜,极大地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推动着所谓的“时尚”,时尚助长了纵欲、享乐和奢华的社会风气。在消费社会中,人的一切行为乃至人本身都发生了异化或蜕变,人不仅作为劳动力,而且表现为形形色色的商品。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复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依靠消费而生活的人,可以说是经常置身于自我解体的危险之中。

现代西方社会无法克服消费与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把消费作为经济的终极目的似乎没有什么疑义,消费至上的原则在古典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者和现代经济学家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理论分歧。但是,要满足人们消费这一终极目的,仍必须依靠社会的大生产。就具体的表现来说,往往是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相矛盾,消费者希望得到较低的价格,而生产者期望得到最大的利润。在现代社会大量的流水线产品如何实现其价值,显而易见的一个手段是刺激消费,为此大小公司不惜投巨资于广告宣传,从而使产品成本大幅度攀升,产品价格也相应上升。然而,有限的收入仍制约着消费者的购买力,消费欲望并不能代替购物实践,结果自然是消费不足、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消费者主权的强调也加大了生产成本和风险,对于挑剔的“上帝”,生产者难于驾驭,生产者控制消费者需求的手段主要通过广告和其它巧妙的销售技术。

造成生态危机和不和谐的个人满足。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受狭隘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支配,工业文明在某种层面上已经走上了一条不计资源成本并把自然之物人为化的过程,出现了高消费和盲目消费的现象,造成了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巨大破坏与伤害。现代社会鼓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导致浪费,而浪费却被认为是合理的。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在社会中发挥着魔力般的作用,人们追求物质财富似乎无可挑剔。在西方社会,很多人试图改变生态环境以生产符合人们消费需求的物品,但浪费现象十分惊人。在这个社会中,浪费式消费变成了一种日常义务,鲍德里亚也看到了这一问题,说:“按照这种社会学的观点,所谓的需求可以根据一种符号和差别的社会客观的要求来进行重新组织,它把消费不再说成是已一种’和谐的’个人满足的功能,而是称作一种无限的社会活动。”[1](P64)过多地强调物质的消费,使人们不自觉地参与到浪费中去。大量的证据似乎可以说明消费与生态危机之间的联系,过度消费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敌。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季桂保.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9,(2).

[责任编辑:李鲁祥]

Consumption Community Core Idea of Jean B audrillard is Commented

HE Xu-hui

(1.Shanghai University C ommunity Department,Shanghai200444,China;

2.Z aozhuang University P olitics and Law T ogether with History Department,Z aozhuang277160,China)

Abstract:Jean Baudrillard consumption community core idea is:Be living to consume in the community,People forfeit self in being liv2 ing to the matter enjoyment;Propose″S ign value″,Particularly concern g oods sign nature;Synchronism ading against endangers of the increase of the richness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The unequal meritorous service be able to be of increase in itself;People communi2 ty″Demand″The increase does not there is the limit,But the increase of richness is finite;Advertisement″C ome to arouse every one to the wish dieing community mythology by means of other people″,C ontinuously manu facture the fresh wish necessaries in the interest of the people、C old and detachedization of interpers onal relationships and s o on are the features consuming the community,Als o there are problem and fault in the consumption community.

K ey w ords:C onsumption community;Jean Baudrillard;G oods

贺旭辉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述评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鲍德里亚研究综述 国内 鲍德里亚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各个领域均有涉猎。除了上文提到的哲学、社会学外,甚至在艺术领域他也有所建树。鲍德里亚一生写了很多著作,其中又以《物理系》、《消费社会》等著作为大众所熟知。就目前出版的资料来看,国内对他的研究总体状况是专著少,论文多。研究专著有:仰海峰的《走向后马克思主义:从生产之境到符号之境一早期鲍德里亚思想文本学解读》、伍庆的《消费社会与消费认同》以及夏宝的《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读》等。除专著以外更多的还是一些发表于各学术期刊中的一些研究论文,其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后现代理论等思想方面。总的来说,国内学者们对于鲍德里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研究。 国内哲学界很多学者把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究纳入到对其早期思想的研宄中,在研宄鲍德里亚早期思想的过程中阐述对《物体系》的理解。国内学界的一些学者把鲍德里亚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一一早期、中期和晚期,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认为: "鲍德里亚的思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之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展开对消费社会的枇判分析,……;第二阶段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马克思思潮,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第三阶段是同一切现有思潮决裂”气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夏莹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并非终止于1976 年,因为在进入80年代,甚至接近90年代之后的一些著作中,如《诱惑》、《拟像与仿真》都还同样具有批判理论的基本特质,应当说,这些都还应归属于其早期思想” 《物体系》属于鲍德里亚的早期作品,学者对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探讨鲍德里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早期思想是否继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支持者认为鲍德里亚的早期思想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传统之下,代表学者有:仰海峰《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夏董《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孔明安《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究》、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高亚春《符号与象征一一波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研究》等等。反对者认为鲍德里亚从早期开始就己经脱离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判视域, 代表学者是张一兵。张一兵对鲍德里亚有很多研究?,但从总体上讲,张一兵是一位反鲍德里亚者。他认为鲍德里亚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以及莫#f ?巴塔耶的象征交换理论来建构自己的思想④,所以得出鲍德里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从一开始就脱离了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看,国内学界对鲍德里亚《物体系》的研宄主要有三个视角: 第一,从宏观的角度同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对《物体系》进行梳理。仰海峰在《走向后马克思:从生产之镜到符号之镜:早期鲍德里亚思想的文本学解读》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的著作,围绕物、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说明当下资本主义是符号编码下的消费社会,最后得出了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存在根本性的错误的结论'L。对《物体系》的研宄,仰海峰主要从“物体系的功能变迁”、“物体系时代的动机”以及“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批判”?角度来探讨,目的在于为消费的出场做铺塾;孔明安在《物?象征?仿真:鲍德里亚哲学思想研宄》中梳理了鲍德里亚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思想,围绕“物、消费、生产、象征、仿真、内爆和超真实”展开。同时还探讨了鲍德里亚的传媒、女权等等思想,得出其早期的思想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而“象征交换”原则贯穿了其社会批判的始终?。 第二,从消费的视角来研宄鲍德里亚。夏莹在《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基于早期鲍德里亚的一种批判理论建构》中以“异化”的方法来批判的解读鲍德里亚的消费思想、文中围绕鲍德里亚的消费展幵论述。在夏莹看来批判的精神是鲍德里亚的核心精神,鲍德里亚把马

文明的挽歌_鲍德里亚_象征交换与死亡_的解析

第48卷 第2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 o.l48 N o.2 2008年3月Jili n U n i versity Journa l Soc i a l Sc iences Ed iti on M ar.,2008 当代西方哲学研究:鲍德里亚专题 文明的挽歌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的解析 孔明安 [摘要]法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向来以思想独特和怪异而著称。在!象征交换与死亡? 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对死亡的原始象征意义的回溯考证和注解,从中引申出象征交换概念的特 征,并运用这一特征来分析现代西方近代社会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潮及其特点,得出了与西方人道主 义为主流的西方文明背道而驰的#死亡观?,从而在20世纪之末奏出了与西方当代文明社会极不 协调的一曲#文明的挽歌?。 [关键词]鲍德里亚;象征交换;死亡;互惠性;人道主义 [收稿日期]2007-12-20 [作者简介]孔明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732)。 #象征交换?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鲍德里亚(J B audrillard)的一个核心概念;!象征交换与死亡?则是鲍德里亚的一部重要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鲍德里亚著作甚多,但相比较而言,尤以!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哲学色彩和理论性最强,但也最为难以理解和把握。在该书中,鲍德里亚提出了著名的#象征交换?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对现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全面性的考察批判。不仅如此,从象征交换这一概念提出之后,鲍德里亚始终将象征交换原则作为一个普遍性的原则,用以诠释和注解现代文明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象。因而,我们可以说,象征交换的礼仪或规则,贯穿了鲍德里亚中后期的思想。如果说在鲍德里亚前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象征交换的思想还不明显的话,那么,从!生产之境?开始,特别是其!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的出版,象征交换理论就构成之后鲍德里亚思想的核心。这不仅包括鲍德里亚在!象征交换与死亡?一书中对象征交换理论的反复细致的阐述和论证,而且之后的大众媒体批判理论,诱惑理论,以及后期有关科技哲学的思想中,都隐含着象征交换理论的影子。特别鲍德里亚晚年整理出版的!不可能的交换?一书,也是他对其象征交换理论在新千年的应用性的阐释和论证。当然,过多的论述显然是本文不能企及的,我们在此只是强调象征交换理论在鲍德里亚思想中的重要性地位而已。 但令人遗憾的是,鲍德里亚所提出的象征交换理论及其对现代社会想象的解释,给出的并不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论调。正如英国学者M 甘恩(M G ane)将鲍德里亚的文化观解读为#鲍德里亚的兽性?一样,通过对!象征交换与死亡?的研读,我们看到的是,鲍德里亚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奏出的是一曲文明社会的哀叹调。下面,我们试图从象征的概念及其特征,象征交换与死亡的关系,以及象征交换与文明社会的关系等角度来对鲍德里亚的思想做一探讨。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 [摘要]法国著名哲学家鲍德里亚从物-符号消费-符号价值等概念,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符号价值体系,并探索这一体系和经典政治经济学的价值体系之间的联系,试想通过对符号拜物教的批判来摒除消费异化。他在揭露资本在消费领域运行的固有本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对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曲解。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消费和生产之间互动互促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摆脱符号化消费和异化消费的困扰,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追求,在全社会建立合理消费、适度消度的新常态,才能促进社会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批判理论;物;符号消费;科学消费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20世纪西方社会文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中。他继承了西方悠久的人文批判精神,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提出的消费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重新审视这一理论,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把握后现代思潮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为时下消费文化实践中所存在的复杂的意识形态控制与反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理解西方和我国的社会领域中出现的诸多新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内涵 (一)消费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物 在受到马克思对商品分析的影响,鲍德里亚选择了物作为他的研究突破口。但这个所谓的物既延续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拜物教批判,又受到了导师列斐伏尔日常生活理论的直接影响。鲍德.里亚的逻辑思维首先从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常见的物开始,并将人类制造的繁多物品进行分类和分析,并由繁多的物所组成的这个系统,作论著《物体系》来研究。并将差异的物,即所谓的个性化的物,通过命名和指称的方式加以区别。在消费社会中,由于物的功能性不断扩大,物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事物,并且指出:掌握它的人可以根据掌握者的意志任意的确定物的意义。也就是说,每种物都有特定的意义指向,“A物—A意义”。这时,物的自主性很低。但是,人的消费的目的不仅仅是消费物的使用价值本身,更重要的在于物所涉及的关系和隐藏在其背后的重要意义。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2006年第2期(总第181期) 学术论坛 ACADEMICFORUM NO.2.2006 (CumulativelyNO.181) 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 ——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梅琼林 (武汉大学{毛介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作为西方批判学派的主要人物,鲍德里亚对现代消费社会进行了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了实际蕴涵的更深层的“符号”消费。文章分析鲍德里亚的理论转变,从而探求他的符号消费构建的消费文化的本质。 [关键词]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符号价值;消费文化;品牌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02—0181—04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学术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急剧变革的过程。尤其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化和高科技的发展,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购物中心以及电影、电视和报纸等大众传媒在法国的迅速出现,标志着法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消费社会。消费社会的新特征正在深刻地改变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急剧推动着社会变化,催成新型的社会秩序的形成。许多法国理论家把这种新型的社会转型称之为“消费社会”、“技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等等。在这场急剧变革的思想运动中,鲍德里亚开始关注和研究新的消费社会的特征。他从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商品和物的研究开始,逐渐进入对现代消费社会的研究,并逐渐开始偏离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消费社会的理论。他从物的消费进入符号消费的领域,建立了以符号消费为主导的符号政治经济学体系,并从人们对“物”的消费行为中,看到物或商品对人的本性的支配与异化,看到深层的“符号”消费。 一、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1968年出版的《物体系》是鲍德里亚的学术生涯的第一部著作,从此他“对消费社会中客体、符号以及符码提出了一系列激动人心的分析”[1J(P1㈣。鲍德里亚深受当时浓厚的后结构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物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建构一个日常消费活动中的异化批判,中心是为了导出“物”向符号的转变。这里的“物”主要指的是与商品有关的、在^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人经常打交道、和人发生生活关系的物品,如汽车、冰箱、洗衣机、电视和家具等等。 虽然,鲍德里亚提到的“物”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常谈到的、对人产生支配并造成了人的异化等意义上的“物”或商品没有太大区别,但不同的是,鲍德里亚对符号理论的运用是从新的角度去认识消费主义的特征。他认为,在消费体制的引导下,人们对物品的符号性追求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对物品本身的功能性需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和经 [收稿日期]2006—01—03 [作者简介】梅琼林(196卜),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媒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科评论组成员,研究方向:传播学。

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分析

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分析 /h1 鲍德里亚在对西方消费社会的分析中以独特的符号学视角,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牧师”.从时代背景来看,鲍德里亚选择消费作为分析的基点与20 世纪60 年代西方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相关。从现实状况来看,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分析对于今天我们矫正奢侈的消费观念和媚俗文化的袭扰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消费社会”概念的提出 “消费社会”作为一个概念,首先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早在鲍德里亚以前,就有一些理论家提出了相关论述。如鲍德里亚的导师列斐伏尔提出了“被消费控制的官僚社会”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的意识形态和创造性行为的意义已经变成了消费意识形态; 与鲍德里亚同时期的理论家里斯曼认为,资本主义正在经历“由生产时代向消费时代过渡”的革命; 布尔加雷斯认为,我们处于一个“丰裕社会”中; 对鲍德里亚影响颇深的德波从更深层面上认为消费创造了一个“景观无线积累的社会”.这些理论家从不同角度对于同一个社会形态的论述均对鲍德里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消费社会”概念的提出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消费在生产体系中地位的转变经历了一个很长的阶段。工业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稀缺性”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时消费作为一种消耗受到传统重商主义的抑制。19 世纪随着生产力的

发展,产品的稀缺状况逐步得到改变,同时科技的进步及成果转化导致了产品的相对过剩。这样生产者的过剩与产品过剩导致的间歇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消费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对此,西斯蒙第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第一次提出了生产与消费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此时消费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消耗而存在。20 世纪初,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福特主义的兴起使得商品生产速度得以大幅度提升。这种生产线的大量产出要求快节奏的消费。由此,消费不再是一种消耗,而变成了生产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0 世纪60 年代西方社会开始进入后福特主义时代,也就是丹尼尔·贝尔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此时服务业作为一种小规模、灵活性的产业模式大量兴起。服务业对固定资本的要求显着降低,对人力、智力的要求大大增加,这就使得生产者的过剩得到扭转,生产者的收入也有了一定提高。同时服务业又是一种快速生产和快速消费的产业,甚至,很多时候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根据消费的需求来进行生产。所以消费的作用就超过了生产,真正成为“作为生产的消费”.由此,消费在生产体系中的主导型地位确立。 基于上述原因,鲍德里亚提出,当今资本主义“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可能的使用时间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29.商品的死亡就意味着商品在消费的过程中被否定,也就是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新的欲望的形成。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从根本上依赖这种消费需求的不断产生,所以,鲍德里亚指出,在当今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到处让位给消费主人公”,“消费本身构成了生产体系的替代性体系,消费在今天已经成为主导性逻辑”.即消费不仅主动地作用于生产,而且成为一个体系并结构性发挥作用。他认为这就意味着消费社会的到来。 与卡恩、鲍曼等相对客观的描述不同,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具体表述受到了法兰克福

消费社会理论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理论(鲍德里亚) 一、形成条件 社会历史条件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着力进行经济社会的复苏,在社会结构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在所有制形式上,合作制经济开始大量出现,股份制经济和跨国公司也不断涌现。同时,在这一时期无产阶级的科学文化水平得到了提升,中产阶级也逐步增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强,服务行业日益兴盛。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的得到提升,商品数量不断增多,种类齐全,出现了物的极大丰富甚至过剩。 思想渊源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深受马克思的影响。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指出:“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是隶属于生产的,是存在于整个生产系统的。鲍德里亚认为,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生产消费理论是适用的而且是正确的,但是到了物质相对丰富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隶属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建立人际关系的模式。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物、人与集体和世界的关系,人们消费的也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人与物之间的一种结构关系。鲍德里亚还受到罗兰·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和亨利·勒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影响。巴尔特突破索绪尔的理论,给符号重新赋予了社会内涵,他认为,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正在对流行体系的社会进行着意识形态的控制,进而销售这些商品。勒斐伏尔是鲍德里亚的导师,他在《现代世界的日常生活》中揭露出,在日常生活的消费中,社会的消费不是以消费品的实际意义进行的,而是在社会关系的交往下逐渐形成的,物的消费演变成了符号的消费。与此同时,他指出消费实则是异化了,消费社会中的主体和客体发生着改变,物的存在变成了人们的需要,人们也为了追逐社会地位和名誉,

鲍德里亚的_消费社会_思想述评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思想述评 贺旭辉 1,2 (1.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 200444;2.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山东枣庄 277160) [摘 要]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核心思想是: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提出“符号价值”,特别关注 商品的符号性质;个人和集体的财富的增长是与危害的增加同步的;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的本身;人们社会“需求”的增长是没有限制的,而财富的增长是有限的;广告“通过他人来激起每个人对物化社会的神话的欲望”,不断为大众制造新的欲望需要、人际关系冷漠化等是消费社会的特征,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和缺陷。 [关键词]消费社会;鲍德里亚;物品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6)03-0050-04 法国当代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西方消费社会,其早期著作《消费社会》是对当代社会学的一大贡献,书中以消费为中心,以其独特的见解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如何在所谓“消费社会”中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操控。《消费社会》可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相提并论。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是指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物的极大丰富与系统化而兴起的一种社会形态。消费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正在以其不可抗拒的魔力,向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渗透,它潜藏着控制力量,它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一定的后果。现在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让?鲍德里亚想要世人从虚幻的消费中醒来,摆脱温柔的富裕的陷阱,在享受物质的同时,不要丧失精神的自由和创造力,这对中国构建节约型的和谐消费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消费社会也有问题及缺陷。 消费社会思想的核心内涵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受到物的包围,并在对物的享受中丧失自我。对于消费社会,鲍德里亚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份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论 述是从货架上丰盛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开始的。首先强调的是物的丰盛和商品的系列化与系统化,他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 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1](P 1 ) ,按照鲍德里亚 的意思,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传统的工业化社会是生产的社会,而当代进入了消费社会。鲍德里亚发现,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及其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能指,不断地刺激人的欲望,进而使消费成为非理性的狂欢。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满足人类物质需要的行为,它所起的也不仅仅是一种享受功能。在鲍德里亚看来,它是一个系统,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沟通体系,是一种交换结构,它起到一种社会组织的功能。 鲍德里亚提出“符号价值”,从“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性与休闲”三个方面,揭示了消费神话的产生原因与过程,分析了消费社会的深层结构。鲍德里亚的独到之处在于“符号价值”的提出,他特别关注商品的符号性质。所消费的不仅是一个物质的产品,而且也是一个象征的符号。大众传媒在消费社会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贯穿《消费社会》的一个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消费社会》前言所指出的“砸烂这个如果算上是猥亵的,但算得上物品丰盛的、并由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竭力支持着的恶魔般的 [收稿日期]2006-03-20 [作者简介]贺旭辉(1963-),男,山东莱阳人,枣庄学院政法与历史学系副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2005级博士研究生,主要 从事组织社会学研究。 2006年6月第23卷 第3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 L OF Z AOZH UANG UNIVERSITY Jun.2006 V ol.23NO.3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2010―2014: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被认为是法国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创造力最为丰富的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的理论90年代中期传入中国,对他理论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2010至2014年有许多篇关于鲍德里亚理论的文章被发表,其中有4441篇在知网上能被检索到,就通过从这4441篇文章入手对近三年鲍德里亚的理论研究成果做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一、鲍德里亚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战的结束后,西方世界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网络电脑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与此同时,在思想理论界,解构主义等新的思潮深深触动了各国学者,进而引发了思想理论界的地震。1968年法国发生了“五月革命”它促使一大批战后法国学者放弃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直接关注,转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影响进行深入的反思。很多思想家撰文论析了工业时代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指出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的新的组织原则。福特主义的大规模生产与消费模式已被一种新型的全球化的和更为灵活的生产

所替代。 二、关于鲍德里亚其人 让?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鲍德里亚生于1929年,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三、鲍德里亚的主要理论 学界普遍认为鲍德里亚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处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影响下,并结合符号学与精神分析理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分析。主要作品有《物体系》、《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鲍德里亚的现代理论时期;第二阶段由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变到后马克思思潮。这段时间他也被人称为其社会思想成型时期。在这一阶段,他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展开了较为尖锐的批评,成为后现代的理论先驱。代表作有《生产之镜》、《象征交换与死亡》等;第三阶段,他同一切现有的思潮决裂,最后同现实本身决裂,走向了主张物体支配一切的阶段。代表作有《诱惑》、《宿命策略》、《冷酷的记忆》等。 四、鲍德里亚理论研究综述 通看这4441篇文章我发现研究者对鲍德里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者关注鲍德里亚对经

鲍德里亚悖论

消费社会悖论与鲍德里亚困境 一、自我悖论 如里斯曼所说:“今天最需求的,既不是机器,也不是财富,更不是作品,而是一种是个性”。因此,处在消费社会的我们,每个人都在披荆斩棘的在“个性化”丛林中绝望地寻找着那些能够反映自身深刻特异性并使自己成为自己的那些差异,都把找到自己的个性并肯定它,当成自己最大的乐趣。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假如我是我自己,我还要‘真正地’成为我吗----或者说,假如我的身上还附着了一个假的‘我自己’,那么‘一小束明亮色调’是否就足以恢复存在之神奇统一?……而如果我是我自己,那么我怎么能‘比以往’更像自己:难道昨天的我不完全是我自己吗?”[1](P70)这便是消费生活中的自我悖论。我究竟能否成为我自己?我究竟在哪里?然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困境呢?难道是我们以前就处于这样的牢笼之中,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拟或它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什么是“个性化”,“个性化”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需要“个性化”? 鲍德里亚指出,“在这种‘个性化’中有一种类似于‘自然化’的效果。”[1](P72)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到处可以看到人类对环境的所进行“自然化”,其实质就是把自然扼杀后再把它重建。整片森林被砍伐,建造一片名为“绿色之城”的建筑群,然后种上几棵小树用以“制造”自然。其实,现实生活中,广告中到处宣扬的所谓“让你焕发出梦寐以求的自然光泽、天然光彩”的高档化妆品,不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因此,鲍德里亚说:个性化“与自然化、功用化、文化化等是同时代的。”[1](P72)那么,人们在这种对差异和个性化的追逐中是否实现了真正的自我,凸显了自我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之所以要披荆斩棘寻找“个性化”,其根源在于消费社会取消了人们之间的真实差别,作为矛盾性存在的真正个体已经不存在了。“这种具有坚实特征和特殊质量的绝对价值的‘人’,这种被这个西方传统锻造成主体组织神话的,具有其热情、愿望、性格……或平庸的‘人’,这个人在我们这个功用宇宙中缺

符号消费

消费符号 符号消费(Symbol Consumption) 什么是符号消费 所谓符号,是指能代表自身之外事物的事物,相当于A=B。A不仅仅是A本身,它还意味着它之外的另一个对象,即B。提到A,人们即能明白其所指的对象或意义B。对于消费的理解,是预先将消费现象设定为一个单面体,从单一的物质层面来认识消费行为。按照这样的认识方式,消费就是对物质财富的消耗,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消耗的物质财富。符号消费并不神秘,人们在符号的解码中获得丰富的乐趣,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符号消费是后消费时代的核心。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而且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 符号消费的解析 如果说消费的符号指的是通过消费来表达某种意义或信息的话,那么,符号消费是将消费品作为符号表达的内涵和意义本身作为消费的对象。它包含下面几个层次: 首先,作为消费品外观上的示差符号(物的第一层次符号),如造型、色彩、图案、包装等等,传达了产品本身的格调、档次和美感,已经成为消费的对象,成为消费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消费品的地位象征符号(物的第二层次符号),如消费品所代表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品位(即社会含义),以及与之相连的自鸣得意等心理体验,也是消费的对象和内容。 第三,消费品的消费环境,作为消费的空间符号,同样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在豪华的酒店进餐,不但食品是消费的对象,而且酒店的氛围和气派也是消费的内容。 第四,消费的仪式,如服务程式,作为一种符号,也可以是消费的一个内容。例如,餐厅服务小姐的服务,不但构成劳务消费品的一部分,而且构成饮食的附加消费仪式(即代表档次和身份的符号),而成为消费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不但消费物, 而且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符号消费的特征 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在“符号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除消费产品本身以外,还消费这些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摘要: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是对以生产为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人本主义关注,他重点考察的是生产逻辑下人与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错位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此三者本质的异化。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在他看来,消费社会同样存在着异化问题,并且也是受到企业的生产逻辑支配的。同时,他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认为消费社会的异化还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人与物都出现了符号化的倾向,成为一种非真实的存在。 关键词:异化;符号化;马克思;鲍德里亚 素有后现代主义大祭司之称的让·鲍德里亚,以其对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研究而闻名,鲍德里亚的研究是对后现代社会的社会本质的一种深刻认识。无论是从哲学还是从政治经济学,鲍德里亚都给出了独到而合理的解释。鲍德里亚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并用他自己创造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批判。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考察的是在一个生产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质被扭曲和被片面化的状况。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下社会的直观形态和运行机制相较于马克思所面临和思考的情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一社会中,异化问题将会以怎样的逻辑和表象继续存在,这是许多信奉马克思主义和受马克思美学影响的后来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普遍愿意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鲍德里亚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的早期著作《物体系》、《消费社会》中,异化问题一直是他关注的重心。从他的具体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 一、鲍德里亚的符号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了鲍德里亚理论的缺陷: “当符号政治经济学解构了价值理论,演变成一种观念体系,一种全部意识形态范围内能指和符码的形而上学的时候,符号政治经济学就彻底远离了现实,就不再是政治经济学。”①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论断,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商品社会,这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静态本质的静态认识。但资本主义社会怎样运行? 有学 ①夏莹,崔唯航.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社会现实——关于鲍德里亚对马克思批判的一种回应[J].哲学研究,2009( 7) : 12.

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机制

欲望之镜:解读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机制 (王鹤翔0411372 哲学指导老师:夏莹) 【摘要】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的一个关注问题。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学入手,经过对拉康化的语言学梳理,详细分析了鲍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欲望问题。在消费社会中通过模范和系列的相互作用使得消费由对物的功能的使用和拥有变为了一种消费语言,而在系列能指链的形成过程中,随之产生了无限的欲望,从中便分析出消费异化的本质所在。 【关键字】欲望能指系列消费 【正文】 消费社会理论目前在学界已经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1鲍德里亚也因较早的对这一理论给予了系统的论述而在社会学、哲学界占有了一席之地。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中,他第一次在理论上对“消费社会”给予了一个界定:“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解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2 显然,在这一界定中,“消费”成为了“消费社会”之所以为消费社会的关键环节。消费在其中不再仅仅是一种日常化的经济行为,它担当起了“社会驯化”的责任。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消费为什么能够担当起这样一种责任? 这一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在于“消费”的内涵及其作用在社会中发生的转变,鲍德里亚对于这种转变做出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界定,消费: “1.不再是对物品功能的使用、拥有等等; 1对消费社会的探讨在西方世界得到了普遍的关注。除了鲍德里亚的一系列关于消费社会的论著之外,鲍德里亚的导师列斐夫尓在他的《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中提出了“受控消费的官僚社会”(the bureaucratic society of controlled consumption),消费已经作为社会基本运作方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在此之前的德博尓(Guy Debord)在《景观社会》(Spectacle of Society)中所提出的“景观社会”可以看作是消费社会的前身,而在其同时,后现代主义大家鲍曼在《后现代道德及其缺憾》中也提出了“消费者合作社”的概念,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也将消费社会放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逻辑”中进行了探讨。与此相关,法国学者巴塔耶(George Bataille)在《花费的观念》(the notion of expenditure)一文中提出的普遍经济学对消费所具有的新的文化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界说。布尔迪厄的《区隔》(Distinction :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中也以消费为视角来探讨人在社会中的区分与地位。除此之外之外,还有丹尼尓·米勒、蒂姆·爱德华兹、柯林·坎贝尓等等。这些理论家在研究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遵从着某种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消费社会理论研究上的不同派别。

鲍德里亚理论解析

第五章仿真、超真实、内爆 ----鲍德里亚的传播理论与思想 一、鲍德里亚传播思想概述 鲍德里亚的理论定位: 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他试图从历史和批判两方面来运动符号学;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符号学、心理分析和差异社会学等研究范式;他摒弃了意识形态等诸多社会因素,把传媒技术和人的最终迷失和堕落作为一对因果关系,因此被成为第一位反思型文化的思想家,为人们冷静地、理性地、重新审视新型文化提供了一条路线,但同时过分强调媒介的作用又使他极易落入课题主义的陷阱中,成为悲观的媒介技术论者。 他的理论充满了对同一体系、总体化的拒斥,崇尚差异性,强调瞬间感的话语。他的叙事体系缺少严密的理论论证、常常流于空洞的说教,而且行文时思想跳跃性强,文字怪诞;另外,对符号现象的分析室鲍德里亚的理论基点,符号结构体系支配着现实世界,拟像、仿真是符号结构支配的形式和手段,在后期,鲍德里亚甚至把符号结构用“全能符码”这一抽象概念描述。鲍德里亚的这种做法是以一种总体性去取代另一种总体性,理论上的悖论存在于他所信奉的那种反总体化观念中。 鲍德里亚理论的历史谱系: 早期的鲍德里亚著作《物体系》和《消费社会》的灵感来自其老师亨利·列菲弗尓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形成的可能性命题和罗兰·巴特的符号学。这使他处于后结构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网络中。这种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西方理论界在哲学、社会学方面发生的“语言学转向”。 鲍德里亚对巴特的借鉴集中于巴特关于物的符号意义的分析。 巴特修正了符号理论: ⑴从使用的目的性来定义物品,确定了物品的物质性;但一个物品时它的“功能”(本

义)和“剩余物”(它的引申义)的结合; ⑵要组成物品符号体系,要克服两个障碍: Ⅰ“自明性”难题----物品的物质性妨碍了在符号层次上区别物品的能指和所指。 巴特认为,“形式/主体”的区分是符号学的特殊用法,它帮助我们把所处理系统中实体的使用目的转移到一种符号系统中。从“功能/符号”中可以看到社 会无情的把使用的客体变成符号的过程; Ⅱ对物品的意义存在多种解读。 巴特建议,同一个物品的意义可以分出不少层次,我们可以在这些意义上,观察到符码化,并且可以构造一套类型学。 鲍德里亚采纳了这种策略,物品的功能性的追求不再满足于人的物质需要,它更着重的是物品的文化功能或符号意义上的满足功能,即“风格化”。 ③符号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源流 ⑴日常生活和亨利·列菲弗尓(Henvi Lefebvre) Ⅰ“日常批判”:通过创造一种关于日产生活中异化的现象学,通过对这些异化形式(如家庭、两性关系、劳动场所、文化活动、口头和其他的交往形式,社会的相互 作用制度以及意识形态中的异化形式)作精致、丰富的描述来进行批判。----鲍德里 亚的早期著作延续了列菲弗尓日常生活的批判思想; Ⅱ“符号消费”:列菲弗尓在想象投射层面上提出。----为鲍德里亚定下了理论走向的大纲,且鲍德里亚更大胆的全面介入符号学分析。 Ⅲ“不在场无罪证明”:当代社会不是一个完整合一的体系,而是分裂为许多“次体系”,并且一个体系可以为另一个体系作掩护,证明其不在场无罪的状态。如精英 文化和大众文化互为无罪证明。 “模拟程序”:互相给予对方合法性这种逻辑的补偿方式。 在思考这种相关逻辑时,应持反向辩证法(即过度的正面性反而是负面性的征兆)。这种反向辩证法谈的是对失去之物的代替。当参考指涉消失时,前来占据这 个空位的后设语言,就像媒体信息的大量传播取代了意义的零程度状态。----鲍德里 亚把符号消费的主要对象圈定为电视、电脑网络等现代化电子媒体,它们创造的符 号仿真社会取代了意义的缺席。 Ⅳ列菲弗尓作出语言:必须在理性批判(黑格尔和马克思)和神话及语言的价值建立(尼采)之间做出选择。----鲍德里亚选择了标志着尼采式的虚无主义道路,这也是 他作为后现代主义者所能走到的终点。 ⑵阿尔都塞和德博特、 二、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 消费社会与物体/符号体系 鲍德里亚在《物体系》和《消费社会》两本著作中对当今消费社会进行了狂翻的马克思主义批判,对商品的区域性分析是其符号批判理论的思考起点。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读书笔记 作为一个纯粹的理科生来说,从高二文理分科以后就很少接触这些很理论的研究,读这本书确实是有点费力的。这应该只能说是试读,不求完全了解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深刻的剖析,但求能从这些深刻的文字中得到一些启示。我想仅仅只是感受大师的魅力,努力靠近大师的思想也是很好的一件事。 一开始简单翻看了这本书,书如其名,主要都是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书中很多名词概念都不清楚,看着着实是有点头疼的。我又去网上查了一些对这本书的介绍和评价,想尽快得了解这本书的重点。“这部专著围绕消费这个中心对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社会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剖析,向人们揭示了大型技术统治集团是如何引起不可遏制的消费欲望,并在此基础上对阶级社会里的各个阶层重新进行了划分。内容包括物的形式礼拜仪式,消费理论,大众传媒文化等。”这是豆瓣上对这本书的简介,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不然可能看完了都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在表达什么。下面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书评,读了他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我建立了一点把这本书读下去的信心。 下面简单说说一些我有点理解的东西。 书中讲了一个概念:整个消费社会对消费者的异化。消费者通过消费创造了整个消费社会,却最终陷入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成为社会控制的木偶。是一种“再循环”。 鲍德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这里,所谓“物对人的包围”是指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这样,我们能理解当今的消费者在买进某个产品的同时,必须连带购进与之匹配的一系列产品,这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意义的齐备,为了意义的完整。消费者会由于喜欢某一类产品而扩大到所有同类产品,商家正是利用这种特性向消费者进行个性化推荐,科技的发展更是助长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当你在某宝上买过一件衣服,下次打开会发现出现的全部都是同款类型风格的衣服,甚至同类型的包,配饰,买过一支笔,下次处出来的就是类似的本子等等。 书中对商品的象征也有了很好的解释,“消费主义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更多是它们的符号象征意义”。鲍德里亚认为,符号象征价值衍生出品牌崇拜,若商品有了品牌,那么商品就会产生附加价值,即商品就被赋予了符号意义,某种程度上一个人的消费方式体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要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探要 张红岭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 [收稿日期]2008-02-29 [作者简介]张红岭(1978-),男,山东禹城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被誉为当代最重要和最具煽动性的精神创造者的鲍德里亚是近年来西方学界热烈讨论的重要 思想家之一。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揭示了消费社会中的消费异化所具有的符号特征以及在西方发达的消费社会中消费异化所内在包含的唯心逻辑和强制性格。 [关键词] 鲍德里亚 消费社会 消费 符号 消费异化 [中图分类号] B565.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7-0038-04 鲍德里亚是法国当代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的理论涉及领域广泛,论点新锐,是当代欧美理论界、舆论界影响巨大的公共思想家。鲍德里亚综合了20世纪的诸多理论成果,同时又将这些理论成果融于一体,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的知识界和思想界。因为理论影响的广泛而巨大,鲍德里亚被誉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开创者和引路人。鲍德里亚对整个现代社会的分析,是建立在“当代社会是消费社会”这一基本判定之上的,因而他的整个社会理论和哲学理论的基础是消费社会理论。本文拟考察鲍德里亚的“消费”概念和消费异化观点,以此解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要义。 一、消费社会的特征:符号 “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1] , 而且,“至少在西方,生产主人公的传奇现在已到处 让位于消费主人公”[2],由此,整个社会已经由“匮乏 的生产社会”[3]转变为“丰盛的消费社会”[4] 。“消费 社会”是鲍德里亚对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状况的基本判断,也是他在著作《消费社会》和《物体系》中所着力分析的主题。鲍德里亚的“消费”概念主要有以下两点内容。 (一)消费:从功能性到非功能性,从客观论述到 主观论述 从原来的“生产社会”转变为现在“消费社会”,从原来的“匮乏社会”转变为现在的“丰盛社会”,是鲍德里亚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状况的一个基本把握。在原来匮乏的生产社会中,消费从属于生产,生产决定消费的种类与形式;产品的消费具有实物性、功能性和使用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生产社会中,消费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功能和有用性的商品。这种被消费的商品的价值,是依据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劳动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其交换价值是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基础,依据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劳动的价值量来确定的。在鲍德里亚看来,以生产为主导的匮乏社会的消费的特征就是:消费的对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商品,其价值主要由社会劳 动量决定,遵循劳动价值的客观性。因此,功能性和 客观论述(劳动价值的客观性)就构成了以生产为主导的匮乏社会的消费特征。 然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丰盛社会”的来临,原有的消费特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来的“日 常消费品的社会地位愈来愈低”[5] ,人们的消费从物 质性、实用性和功能性中解放出来,消费所关注的焦点已经不是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所指称的符号意义和突出的个性特征。例如,几乎同样质料的 2008年第7期(总第157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 GXI SHEHU I KEXU E NO.7,2008(Cumulatively ,NO.157)

鲍德里亚的身体理论研究

鲍德里亚的身体理论研究 刘世波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89) 摘要:鲍德里亚认为,在整个消费社会中,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作为救赎物品的它,在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彻底取代了灵魂。身体作为有待开发的“处女地”,人们必须把它当做一种遗产来照顾,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和物品构成了一个同质符号网,它和其他功用性无性物品是同质的。同时,身体崇拜进一步取代了灵魂崇拜,成为了一种更具功用性的当代意识形态。女性解放、医学崇拜等一切关于解放和实现的神话,从一开始就唯“资本主义”目的马首是瞻,其依据只能是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所以,归根结底,身体作为经济支柱、作为个体的指导性心理一体化原则、作为社会控制的政治策略,其命运只能是紧密地渗透于生产目的之中。 关键词:同质化;意识形态神话;现象学分析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鲍德里亚通过对消费社会丰盛景观的详尽描述,对消费理论的深入剖析和反思,明确指出处在现代资本主义消费社会中人们的奴性境地。人们无时无刻不被引导、被塑型、被区分、被编码、被支配和奴役,无时无刻不处在消费意识形态的统治之下。然而,在本书即将接近尾声之际,鲍德里亚笔锋一转,将关注的焦点转向了身体。在笔者看来,鲍德里亚之所以如此关注身体理论,不仅在于鲍德里亚认为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它比负载了全部内涵的汽车还要负载了更沉重的内涵,”[1](P120)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作为消费品的身体的分析,更能突显作为主体的人们,在现代消费的资本逻辑面前是多么的苍白、脆弱与无奈。 一、同质化、外延化与功用化 处在消费社会的人们,无时无刻地不被提醒,“我们只有一个身体,必须对它进行救赎”,[1](P121)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束缚,对我们的身体进行“重新发现”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