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内分泌疾病病人的护理

07内分泌疾病病人的护理
07内分泌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七章内分泌疾病病人的护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补充:

甲状腺解剖生理概要

甲状腺位于颈部下端的气管前方,呈蝶状,常5cm,宽3cm,重约20~25g。

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新陈代谢率高,每分钟血流量是其重量的5倍。分泌2种激素即: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起作用:

1.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

2.对蛋白质、糖、脂肪代谢的影响

(1)蛋白质:正常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激素过多时,加速蛋白质的分解,特别是促进骨骼肌蛋白质的分解,使肌酐含量降低,肌肉收缩无力,尿酸含量增加,并可促进骨的蛋白质分解,从而导致血钙升高和骨质疏松,尿钙的排出增加。

激素分泌不足时,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收缩无力,但组织间的粘蛋白增多,可结合大量的正离子和水分子,引起粘液性水肿。

(2)糖:促进小肠粘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因此有升高血糖的趋势。但是T3、T4还可加强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也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3)脂肪: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增强儿茶酚胺与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也能兴奋交感神经系统。

甲状腺毒症(thyrotoxicosis):指组织暴露于过量甲状腺激素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症。根据甲状腺的功能状态,可把甲状腺毒症分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类型和非甲状腺功能亢进类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分泌甲状腺激素(TH)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症。

特征:甲状腺肿大、眼征、基础代谢率增加和自主神经功能失常。

分类:

1、甲状腺性甲亢

(1)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Graves病)

(2)多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

(3)毒性腺瘤(单发或多发,Plummer)

(4)多发性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综合症伴甲亢

(5)甲状腺癌(滤泡性腺癌)

(6)新生儿甲亢

(7)碘甲亢(Iod-Basedow病)

(8)TSH受体基因突变致甲亢

2、垂体性甲亢(TSH甲亢)

(1)垂体TSH瘤或TSH细胞增生致甲亢

(2)垂体型TH不敏感综合症

3、伴瘤综合症和(或)HCG相关性甲亢

(1)恶性肿瘤伴甲亢

(2)HCG相关性甲亢

4、卵巢甲状腺肿伴甲亢

5、医源性甲亢

6、暂时性甲亢

(1)亚急性甲状腺炎

(2)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各种病因所致的甲亢中以Graves病最多见,本次课主要讲解Graves病。

Graves病

Graves病(简称GD)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或Basedow病,是一种伴TH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①甲状腺毒症;②弥漫性甲状腺肿大;③眼征;④胫前粘液性水肿。

本病在普通人群众中的患病率1%,发病率约为15~50/10万,女性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4~6,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20~50岁为多。多数起病缓慢,老年和小儿病人症状多不典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目前公认本病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按对自身免疫器官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分类,本病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也可与非器官免疫性疾病如SLE、类风湿性关节炎、重症肌无力等伴发。

1.遗传因素:GD有明显的家族性倾向,并与一定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类型有关。

2.免疫因素

(1)体液免疫:GD的发病与甲状腺兴奋性自身抗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最明显的体液免疫特征是在病人血清中可检出甲状腺特异性抗体,即TSH受体抗体(TSH receptor antibodies,TRAb),也称TSH结合抑制性免疫球蛋白(TSH-binding inhibitory immunoglobulin,TBⅡ)。

TSH受体刺激性抗体(TSAb) TSAb+TSH受体TSH生物效应,

是GD的直接病因。

TRAb分为三类TSH刺激阻断(结合)性抗体(TSBAb) TSBAb +TSH受体则阻断TSH

与受体结合。抑制甲状腺增生和激素产生。

甲状腺生长免疫球蛋白(TGI)TGI+TSH受体仅刺激甲状腺增生。

GD患者可有TSAb 和TSBAb并存,其甲状腺功能的结果取决于何种抗体占优势,临床上GD患者自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与血清TSBAb有关。TGI仅引起甲状腺肿大,不引起功能亢进。

(2)细胞免疫:研究发展较快。辅助性T细胞(Th)根据分泌的细胞因子不同,分为:Ⅰ型辅助性T细胞(Th1):导致细胞免疫反应。

Ⅱ型辅助性T细胞(Th2):导致体液免疫反应。

一种观点认为GD是Th2型疾病,即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疾病。但来自GD眼病眶后组织的T细胞却主要产生白介素-2(IL-2)、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属于Th1型疾病,即由免疫反应致病。

3.应激因素:感染、精神刺激、创伤等应激因素作用于免疫系统,诱发体内的免疫功能紊乱,可引起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的功能和数量减低而加重器官特异性Ts细胞损害,以致减低了对甲状腺Th细胞的抑制。

特异性B细胞Th细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

【临床表现】

一、甲状腺毒症表现

1.高代谢综合症TH分泌过多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促进物质代谢,产热和散热增多。

基础代谢率:明显增高,表现为乏力、怕热、低热、多汗、皮肤温暖而湿润。危象时高热。

糖:TH促进肠道糖吸收,加速糖的氧化利用和肝糖原分解,使病人发生糖耐量减低或使糖尿病加重。

脂肪:TH促进脂肪合成、分解与氧化,加速胆固醇合成、转化和排泄,使血总胆固醇降低。

蛋白质:分解加速致负氮平衡,可有消瘦、尿肌酸排出增多。

2.精神、神经系统主要是神经过敏、兴奋性增高。病人易激动,烦躁多虑,多言多动,注意力分散。偶表现为寡言、淡漠。也可有手、眼睑和舌震颤,腱反射亢进。

3.心血管系统

心率快:甲状腺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心动过速,在休息和睡眠时心率仍快。

心律失常:可出现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为多见。

心音:心尖部第一心音亢进,有I~II级收缩期杂音。

脉压差增大:病人可出现收缩期动脉血压增高,心输出量增多,舒张压稍低或正常,脉压差增大,出现周围血管体征。

甲亢性心脏病:甲亢病人出现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等表现时,称为甲亢性心脏病。

4.消化系统

食欲亢进,体重却明显下降为本病特征。

大便次数增多:过多甲状腺素可兴奋肠蠕动以至大便次数增多,含有较多不消化的食物,有时因脂肪吸收不良而呈脂肪泻。(一般不会出现便秘)

肝脏:甲状腺激素对肝脏也可有直接毒性作用,致肝大和肝功能损害。

5.肌肉骨骼系统

肌肉:多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和肌萎缩,称慢性甲亢性肌病。部分病人伴周期性麻痹,原因不明。也可伴重症肌无力。

骨骼:甲亢可影响骨骼脱钙而发生骨质疏松,还可发生指端粗厚,外形似杵状指。

6.生殖系统女性病人常有月经周期延长,甚至闭经(一般不是月经过多)。男性多阳萎,偶见乳房发育。

7.造血系统本病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偏低,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及单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寿命也较短,可出现紫癜。血容量增多,可出现轻度贫血。

8.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激素过多除可影响性腺功能外,肾上腺皮质功能于本病早期常较活跃,而在重症病人,其功能呈相对减退,甚或不全;垂体分泌ACTH增多,血浆皮质醇的浓度正常,但其清除率加速,说明其运转和利用增快。

二、甲状腺肿大(肿大程度与病情程度不呈正比)

多呈程度不等的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血管杂音:由于甲状腺的血流量增多,故在上下叶外侧可闻及血管杂音和扪及震颤。

三、眼征本病有二种特殊的眼征,单纯性突眼(又称良性突眼)和浸润性突眼(又称恶性突眼)。突眼程度与病情程度不呈正比

1.单纯性突眼:占25%~50%

①眼球向前突出,突眼度小于18mm。

②瞬目减少。

③上眼睑挛缩,眼睑裂隙增宽。

④眼向下看时,上眼睑不能下落。

⑤眼向上看时,前额皮肤不能皱起。

⑥两眼看近物时,眼球内侧聚合不能或欠佳。

主要因交感神经兴奋和TH的β肾上腺素能样作用,使眼外肌群和提上睑肌张力增高所致。

2.浸润性突眼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约占5%,可单独存在而无甲亢,主要由眼外肌群和球后组织体积增加、淋巴细胞浸润和水肿所致。突眼度一般在19mm以上(有时可达30mm),双侧多不对称,除前述眼征外,常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复视、斜视、视力减退,眼球活动度变小甚至固定;严重突眼者眼睑闭合困难,球结膜及角膜外露引起充血、水肿,易继发感染形成角膜溃疡、全角膜炎、甚至失明。

【特殊临床类型及表现】

一、甲状腺危象

属甲亢恶化的严重表现,病死率较高,其发病原因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反应减弱,大量T3、T4释放入血有关。

1.主要诱因:

①应激状态,如感染、精神刺激、创伤、131I治疗早期、甲亢手术前准备不充分等。

②严重躯体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低血糖、败血症、脑血管意外、急腹症或严重创伤等。

③口服过量TH制剂

④严重精神创伤

⑤手术中过渡挤压甲状腺

2.临床表现:

(1)高代谢:高热(39℃以上),大汗淋漓。

(2)心血管:脉率快(140~240次/分),常有心房扑动或纤颤;

(3)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泻,或因大量失水导致虚脱、休克。

(4)神经系统:病人极度烦躁、最终昏迷。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多,T3、T4升高,血TSH明显降低。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简称甲亢性心脏病)约占甲亢患者的10%~22%。

见于男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的病人。主要表现为房颤和心力衰竭。甲亢毒症患者中10%~15%可发生房颤。

三、淡漠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多见于老年患者。起病隐袭,无明显高代谢综合征、甲状腺肿及眼征。

主要表现:神志淡漠、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消瘦。有时仅有腹泻、畏食等消化系统症状,或仅表现为心血管症状,如原因不明的心房颤动。年老者可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易与冠心病相混淆。本型由于甲亢长期未能得到及时诊治,易发生甲状腺危象。

四、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有两种临床情况:

①妊娠合并甲亢;

②HCG相关性甲亢。

妊娠甲亢病人,其高代谢症状较正常孕妇明显。甲状腺肿大,常伴有震颤和血管杂音。血清TT3、TF4、FT3、FT4均增高。TSH<0.5mU /L,血清TSAb阳性。HCG相关性甲亢,由于大量HCG(或HCG类似物)刺激TSH受体而出现甲亢,血FT3、rr4升高,TSH降低,血清TSAb阴性,但HCG显著升高,妊娠中止或分娩后消失。

五、胫前粘液性水肿属自身免疫性病变。在GD中约占5%,与浸润性突眼可同时

或先后发生,亦可单独存在。

多见于胫骨前下1/3部位,也见于足背、踝关节、肩部、手背或手术瘢痕处,偶见于面部。皮损为对称性,早期皮肤增厚、变粗,有广泛大小不等的棕红色或红褐色或暗紫红色突起不平的斑块或结节,边界清楚,直径5~30mm,大小不等。皮损周围的皮肤可有感觉过敏,或伴痒感。后期皮肤增厚如橘皮或树皮样。

六、T3型和T4型甲状腺毒症

T3型毒症仅占甲亢的5%,在碘缺乏地区和老年人常见。表现与寻常型甲亢相同,但症状较轻。

T4型毒症:仅有血清T4增高的甲状腺毒症称为T4型毒症,主要収生在碘致甲亢和伴全身性严重疾病的甲亢患者中,血清T3正常。

七、亚临床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特点:T3、T4正常,TSH降低。

八、甲状腺功能“正常”的Greves眼病

九、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周期性瘫痪:常以双侧对称性肌无力起病,活动后加重,伴肌痛或肌僵硬感。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1.血清甲状腺激素的测定(与病情成正比)

(1)血清总甲状腺素(TT4)、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测定一般均高于正常。在甲亢与甲亢复发早期,因TT3常较TT4上升快,故可视其为诊断和治疗、观察的敏感指标,也可作为T3型甲亢诊断的特异指标。

(2)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测定FT4、FT3是血清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甲状腺激素,不受甲状腺结合球蛋白(TBG)变化的影响,直接反应甲状腺功能状况,较TT4、TT3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3)血清反T3(reverse T3,rT3):rT3无生物活性,是T4在外周的降解产物,其血浓度的变化与T3、T4保持一定的比例,尤其是与T4变化一致,可作为了解甲状腺功能的指标。GD早期或复发早期可仅有rT3增高。

3.TSH免疫放射测定分析(sTSHIRMA)灵敏度高,广泛用于甲亢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诊断及治疗监测。甲亢者因TSH受抑制而减少。

4.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甲亢时血清T4、T3增高,反馈抑制TSH,故TSH不受TRH兴奋。静脉注射TRH400ug后TSH升高者,可排除本病;如TSH不增高,

则支持甲亢的诊断。

5.甲状腺摄131I率本法诊断甲亢符合率达90%,但不能反映病情严重度与治疗中的病情变化,可鉴别不同病因的甲亢。正常值:用盖革计数管测定法,3h及24h值分别为5%~25%和20%~45%,高峰在24h出现。甲亢者3h>25%,24h>45%,且高峰前移。

6.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测定本病病人血中TSAb阳性检出率可达80%~95%以上,对本病有早期诊断意义,可判断病情活动、复发,还可作为治疗停药的重要指标。

BMR成正比(补充内容)

【诊断要点】

病史+临床表现拟诊+辅助检查

【治疗要点】

一、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和各种支持治疗。

二、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

1.适应症:(1)病情轻、甲状腺轻度至中度肿大者。

(2)20岁以下,或孕妇或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等不宜手术者。

(3)术前准备。

(4)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复发而不适宜131I治疗者。

(5)作为放射性131I治疗前后的辅助治疗。

2.常用药物: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类

硫脲类:有甲基硫氧嘧啶(MTU)、丙基硫氧嘧啶(PTU)等

咪唑类药物:甲疏咪唑(Mn)及卡比马唑(CMZ)等。

用药后需经数日方可见效,至症状缓解、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时开始减量。至最小维持量,即硫脲类50~100mg/d,或咪唑类5~10mg/d,继续服用1.5~2年,无反复可考虑停药,T3抑制试验和TRH兴奋试验正常后停药则更稳妥。

3.药物副作用主要为粒细胞减少,在初用药后2~3个月内多见,如白细胞低于3×109/L或中性粒细胞低于1.5×109/L,则应考虑停药;如伴发热、咽痛、皮疹等应警惕粒细胞缺乏症(致死),须立即停药。此外,药疹较常见,可用抗组胺药控制,不必停药,但应严密观察。如发生中毒性肝炎,应立即停药抢救。

三、辅助药物

β受体阻滞剂:抗甲状腺药物并不能迅速控制病人的症状,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故在抗甲状腺药物开始治疗的1~2个月内可联合使用普萘洛尔10~20mg,一日三次,用药过程中须观察心率,防止心率过于减慢。

复方碘溶液:仅用在术前准备和甲状腺危象。

甲状腺素片:如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症状虽缓解但出现甲状腺反而增大或突眼加重时,可酌减抗甲状腺药物剂量,并加服甲状腺素片,以稳定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避免T4、T3减少后对TSH反馈抑制的减弱。甲状腺素片须从小剂量开始,防止剂量过大引起心绞痛。

四、放射性131I治疗

1.适应症:(1)中度甲亢,年龄在25岁以上者;

(2)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而不能使用,或长期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者;

(3)合并心、肝、肾等疾病不适合手术或术后复发,或不愿手术治疗者。

(4)某些高功能结节者。

(5)非自身免疫性家族性毒性甲状腺肿者。

2.禁忌症:(1)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2)年龄在25岁以下者。

(3)严重心、肝、肾功能衰竭或活动性肺结核者。

(4)外周血白细胞少于3×109/L或中性粒细胞少于1.5×109/L。

(5)重度浸润性突眼征。

(6)甲状腺危象。

(7)甲状腺不能摄碘者。

2.并发症:(1)甲状腺功能减退:分暂时性和永久性。

(2)放射性甲状腺炎,见于治疗后7~10天,个别可诱发危象。

(3)可能导致突眼恶化。

五、手术治疗: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愈率可达70%以上,但可引起多种并収症。

1.适应症:(1)中、重度甲亢,药物治疗无效。

(2)甲状腺巨大,有压迫症状者。

(3)胸骨后甲状腺肿伴甲亢者。

(4)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者。

2.禁忌症:(1)较重或収展较快的浸润性突眼。

(2)有严重心、肝、肾等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者。

(3)妊娠早期及晚期。

(4)轻症可用药物治疗者。

3.并収症:创口出血、呼吸道梗阻、感染、甲状腺危象等。

六、甲状腺危象的防治:去除诱因,积极治疗甲亢是预防甲亢危象的关键。

1.抑制TH合成:首选PTU,首次剂量600mg,口服或胃管注入,继而口服PTU200mg,3次/日。症状缓解后减为一般治疗。

2.抑制TH释放:服PTU后1~2小时后服用复方碘溶液(负反馈),首剂30~60滴,以后每6~8小时5~10滴,一般使用3~7天停药。

3.抑制组织T4转化为T3和(或)T3与细胞受体结合:心得安30~50mg ,每8~8小时口服一次。氢化考的松100mg+5%葡萄糖静脉滴注。

4.必要时血液透析

5.对症支持治疗

七、浸润性突眼的防治

1.保护眼睛。

2.激素:泼尼松10~20mg,3/次,口服。

3.严重突眼,球后注射治疗。

4.使用抗甲状腺药抑制高代谢综合症。

5.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

八、脛前粘液水肿的防治:轻型不需治疗。重者可用倍他米松软膏外敷,每晚一次,疗程一年左右,疗效较好,但停药后易复发。

【护理评估】

询问病人起病的时间、主要症状及特点。

1.病史评估病人患病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身体评估:精神状态、营养、皮肤和粘膜、眼征、甲状腺、心脏等。

3.辅助检查

【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代谢增高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蛋白质分解增加、甲亢性心脏病、肌无力等有关。

3.自我形象紊乱与甲亢所致突眼,甲状腺肿大或手术引起的疤痕等形体改变有关。

4.潜在并发症:

(1)甲状腺危象与代谢紊乱、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有关。

(2)有窒息的危险与甲状腺术后并収症有关。

【预期结果/评价】

1.病人体重增加,无明显消瘦。

2.能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时无明显的不适。

3.病人对疾病及手术带来的变化能够适应和接受。

4.病人知道避免应激的措施,一旦发生甲状腺危象可被及时发现与处理。

5.病人术后呼吸道通畅,未发生窒息。

【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1.解释情绪、行为改变原因,提高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让病人及其亲属了解敏感、急躁易怒等是甲亢临床表现的一部分,可因治疗而得到改善,以减轻病人因疾病而产生的压力。

2.减少不良刺激,合理安排生活。保持居室安静和轻松的气氛,限制探视,避免外来刺激。护士应为病人实施计划性的集中治疗与护理,以免过多打扰病人。忌饮酒、咖啡、浓茶。帮助病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白天适当活动,夜间保证充足睡眠。

3.以平和、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与病人共同探讨控制情绪和减轻压力的方法,指导和帮助病人处理突发事件。

(二)饮食护理

饮食:应补充足够的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矿物质丰富的饮食(限制碘摄入)。

主食应足量,可以增加奶类、蛋类、瘦肉等优质蛋白,蛋白质1~2g/kg/D,以纠正体内的负氮平衡,两餐之间增加点心。多摄取蔬菜和水果,尤其是复合维生素B。

成人每日总热量应在12552~14644kJ(?)以上,

饮水:并给予充足的水分,2000~3000ml/day,以补充出汗、腹泻等丢失的水分。但心脏病应避免大量饮水。

注意:禁忌摄入刺激性食物及饮料,如浓茶、咖啡等,以免引起病人精神兴奋。

忌食生冷食物,减少食物中粗纤维的摄入,以减少排便次数。

少食卷心菜如甘蓝等致甲状腺肿食物及含碘丰富的食物。

(三)活动与休息

环境安排:安静、避免嘈杂。室温凉爽而恒定,因病人BMR亢进,怕热,因此应安排通风良好、室温略低的房间,使病人得到充分的休息。

适当活动,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协助病人完成日常生活的自理。

(四)药物治疗的护理

指导病人正确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自行减量。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一般T4的半衰期为1周,加之甲状腺内储存的甲状腺素释放约需要2周的时间,A TD发挥作用多在4周左右,应告知病人。

观察药物副作用:

(1)粒细胞减少:第1个月每周复查血象一次,发生在用药后的2~3月内,严重者可致粒细胞缺乏症,注意观察血象,如伴有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给予升白细胞药物。

(2)药疹:可用抗组织胺药,不必停药,如皮疹加重,应立即停药,以免发生剥脱性皮炎。

(3)若发生中毒性肝炎、肝坏死、精神病、胆汁淤滞综合症、狼疮样综合症、味觉丧

失等,应立即停药。

(五)放射性131I治疗的护理

利用甲状腺高度摄131I的能力,放射性131I被甲状腺摄取后,放出β射线照射破坏甲状腺组织,从而减少甲状腺素的合成与释放,达到控制甲亢症状。病人服131I治疗时应做好以下护理:

1.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一个月内避免服用含碘的药物和食物。服药后第一周避免用手按压甲状腺,避免精神刺激和感染。

2.主要并収症有甲状腺功能减退、放射性甲状腺炎、突眼恶化及个别因术前准备不充分而诱収甲状腺危象,故应密切观察病情。如有収热、心动过速、大量出汗、神经过度兴奋等,需考虑有甲状腺危象的可能,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做好抢救准备。

3.病人的排泄物、衣服、被褥、用具等须待放射作用消失后,再作清洁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六)甲状腺危象的护理

防治感染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是防治危象发生的关键。一旦发生,主要抢救措施有:

l.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氧气吸入,有高热时应进行物理降温。

2.遵医嘱使用丙基硫氧嘧啶,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转化;使用复方碘溶液,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释放;使用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降低周围组织对甲状腺激素的反应;使用氢化可的松,以拮抗应激。

3.保证病室环境安静、凉爽,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并记录。昏迷者加强皮肤、口腔护理,定时翻身,以预防压疮和肺炎的发生。

(七)浸润性突眼的护理

1.保护眼睛,防治结膜炎、角膜炎等。外出戴深色眼镜,减少光线和灰尘的刺激。睡前涂抗生素眼膏,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纱布或眼罩。眼睛勿向上凝视,以免加剧眼球突出和诱发斜视。

2.按医嘱使用药物。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0~20mg分次口服,至见效后减至维持量,以后逐渐停药。也可酌情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也可以甲状腺制剂与抗甲状腺药合用,以调整垂体-甲状腺轴。最后也可采用球后放射治疗,以减轻眶内或球后浸润。

3.指导病人减轻眼部症状。高枕卧位和限制钠盐摄入可减轻球后水肿,改善眼部症状。适量使用利尿剂也可减轻球后水肿。

4.每日做眼球运动以锻炼眼肌,改善眼肌功能。定期眼科检查,以防角膜溃疡造成失明。

【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保持身心愉快,避免精神受刺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维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2.向病人宣传有关甲状腺疾病的知识和眼睛的保护方法,使病人学会自我护理。指导病人衣领易宽松,避免压迫肿大的甲状腺,严禁用手挤压甲状腺以免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加重病情。

3.向病人解释长期服药的重要性,指导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服用抗甲状腺药物者应每周查血象一次,每隔1~2个月做甲状腺功能测定。每日清晨起床前自测脉搏,定期测量体重,脉搏减慢、体重增加是治疗有效的重要标志。如出现高热、恶心、呕吐、大汗淋漓、腹痛、腹泻、体重锐减、突眼加重等提示甲状腺危象的可能,应及时就诊。

糖尿病

补充胰岛素的作用:

1、糖:促进葡萄糖的利用及肝糖原的合成,抑制糖异生,促进三羧酸循环而使血糖下降。

2.蛋白、脂肪:促进蛋白、脂肪、DNA、RNA等合成,抑制脂肪、糖原及蛋白的分解,以调节血糖的稳定。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疾病群。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

引起糖、脂肪、蛋白质、水及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异常。

临床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久病可致多系统损害。

流行病学: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病人数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使其诊断率提高而迅速增加。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目前有超过1.5亿糖尿病患者,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加一倍。

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3千万,居世界第2位(第一位是印度,第三位是美国)。

糖尿病已成为发达国家中继心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为此,卫生部早于1995年制定了糖尿病防治纲要以指导全国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并于2003年11月启动《中国糖尿病指南》的推广工作。

【糖尿病分型】

糖尿病的分类经多次修改,目前分成四大类型,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1、1型糖尿病(T1DM):有2种亚型,即免疫介导和特发型DM。1型糖尿病的病人有胰岛B细胞的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呈酮症酸中毒倾向,病人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T2DM):占据本病群体之大多数(95%),难以精确下定义。2型糖尿病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这些病人在疾病的初期甚至终生都不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本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成年,因肥胖、肥胖以及缺乏体力活动而增高,遗传易感性较强;很少自发性发生酮症酸中毒,却易发生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

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

胰腺外分泌疾病

3、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内分泌疾病

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

感染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其他

4、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不论是否用胰岛素或单用饮食治疗,也不论分娩后这一情况是否持续,均认为是GDM。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一、1型糖尿病:分6个阶段

1、第一期――遗传学易感性

2、第二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3、第三期――免疫学异常

4、第四期――进行性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

5、第五期――临床糖尿病

6、第六期:在T1DM发病数年后,多数患者胰岛B细胞完全破坏,胰岛素水平较低,失去对刺激物的反应,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明显。

二、2型糖尿病

1、遗传易感性:T2DM有较强的遗传性,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可由多基因变异引起,在病因和表现型上均有异质性。

此外,其发病也与环境因素有关,包括人口老龄化、营养因素、中心性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都市化程度、子宫内环境以及应激、化学毒物等。

子宫内营养环境不良可致胎儿体重不足,而低体重儿在成年后肥胖则发生糖尿病抵抗的机会大增。此外,“节约基因型(thrifty genotype)”学说认为,人类在进化、生存的斗争中,逐渐形成“节约基因”,使人在食物不足的环境下,节约能量,以适应恶劣环境。当食物充足时,此基因继续起作用,过多能量堆积使人肥胖,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成为诱发糖尿病的潜在因素之一。

2、胰岛素抵抗和B细胞功能的缺陷:

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胰岛素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包括两者的相互作用)是普通T2DM发病机制的2个要素,有不同程度的差别。

IR可引起一系列后果,由于胰岛素对靶组织的生理效应降低,胰岛素介导下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的效应减弱,同时对肝葡萄糖输出(HGO)的抑制作用减弱,HGO增加,为克服这种缺陷,胰岛B细胞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以维持糖正常代谢,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仍然不能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最终导致高血糖。

另一变化使胰岛素分泌异常。正常人IV葡萄糖所诱导的胰岛素分泌呈双峰。第一相高峰在头10分,随后下降,如继续持续滴注葡萄糖,在随后的90分逐渐形成第二个峰,胰岛素分泌率持续增长,达平顶后维持一段时间。T2DM患者胰岛素分泌反应缺陷,第一分泌相缺失或减弱,第二个胰岛素高峰延迟,并维持在较高浓度而不能回到基线水平,因而一些患者可能在餐后出现低血糖。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糖可逐渐升高。开始时,餐后高血糖刺激胰

岛素水平升高能使空腹血糖恢复正常,但随着胰岛B细胞功能的缺陷发展,会发展为空腹高血糖。持续高血糖的刺激促进高胰岛素血症的发展,使胰岛素受体数目下降和(或)亲和力下降。至于IR和B细胞功能缺陷哪个原发,未明了。目前多数认为IR早已存在,但B细胞功能缺陷不能代偿时才出现T2DM。

有研究指出,从血糖升高致出现症状的时间平均为7年,此期间,对糖尿病的初级预防很重要,生活方式改变、均衡饮食、提倡体力活动,改变不良环境因素均有助于延缓糖尿病的发生,降低患病率。

3、IGT(糖耐量减低)和TFG(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IGT(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是葡萄糖不耐受的一种类型,现普遍视为糖尿病前期。

IFG(impared fasting glycaemia):指一类非糖尿病性空腹高血糖,其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但低于糖尿病的诊断值。

IGT和IFG两者均代表了葡萄糖的稳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表明其稳态(调节)受损。

正常空腹血糖的维持取决于有足够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能力,以及肝对胰岛素足够的敏感性以控制肝葡萄糖的输出,这些代谢机制异常则表现为IFG。在OGTT试验中,对碳水化合物吸收的正常反应是既要抑制HGO,有要加强肌肉和肝对葡萄糖的摄取,这就需要对胰岛素的释放迅速增加,以及肝和肌肉对胰岛素有足够的敏感性。IGT与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有关,尤其在骨骼肌(餐后葡萄糖转移后的主要储存部位)。目前认为IGT和IFG均为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标志。

4、临床糖尿病:此期可无明显症状,或逐渐出现症状,或出现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血糖肯定升高,并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一、代谢紊乱症候群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疾病,早期可无症状。当疾病逐渐进展时,可出现“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的典型症状。常伴有软弱、乏力、女性外阴瘙痒等现象。

1、多尿因血糖升高,大量葡萄糖从肾脏排出致尿渗透压增高,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大量水分随糖排出形成多尿。病人排尿次数和尿量明显增多,每日尿量可达3000~5000ml,甚至可达1O000ml。

2、多饮因多尿丢失大量水分而出现口渴、多饮。

3、多食因胰岛素不足,使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而自尿中丢失。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病人多有饥饿感,从而导致食欲亢进、易饥多食。

4、消瘦病人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加之失水,引起体重减轻、乏力和消瘦。

二、反应性低血糖:

有的T2DM患者进食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餐后3~5小时血浆胰岛素水平不适当地升高,其所引起的低血糖可成为这些患者的首发表现。

三、其他:①各种疾病手术治疗,在围手术期化验发现血糖高。②并无明显症状,仅在健康检查时发现高血糖。③患者无糖尿病症状,仅因并发症或伴发病而就诊,化验发现血糖高。

【并发症】

一、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icdosis,DKA)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经β氧化产生大量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这些酮体均为较强的有机酸,血酮继续升高,便发生代酸而称之。

1、诱因:T1DM有自发DKA倾向,T2DM病人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DKA。

常见的诱因有:感染(以呼吸道、泌尿道感染最多见)、胰岛素治疗中断或剂量不足、饮食不当、妊娠和分娩、创伤、手术、麻醉、AMI、心力衰竭、精神紧张或严重刺激引起的应激状态等。有时亦可无明显的诱因。

2、临床表现:早期酮症阶段为原来糖尿病症状加重;酸中毒出现时表现:

1)消化系统: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2)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有酮味(烂苹果)

3)循环系统:脉细速、血压下降

4)神经系统:常伴头痛、嗜睡或烦躁,最终各种反射迟钝或消失,病人昏迷。

后期严重脱水,尿量减少、皮肤粘膜干燥、眼球下陷、、四肢厥冷,也有少数病人出现腹痛等急腹症表现。

3、实验室检查:

(1)尿:肾功能正常时,尿糖强阳性、尿酮体强阳性;当肾功能严重损害时,尿糖、尿酮体阳性程度与血糖、血酮不符。有时尿中出现蛋白质和管型。早期尿量增多达3000ml/d 以上,当严重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尿少甚至尿闭。

(2)血:血糖增高,多为16.7~33.3mmol/L(300~600mg/dl),有时可达55.5 mmol/L (1000mg/dl)以上;

血酮增高,多在>4.8mmol/L(50mg/dl);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轻者为l3.5~18.0mmol/L (20V ol%),重者9.0mmol/L(30~40V ol%)以下。

PaCO2降低,血PH降至7.35以下。碱剩余负值增大(>-2.3 mmol/L),阴离子间隙增大,血钾正常或偏低,血钠、氯降低,血脂升高。血尿素氮和肌酐常偏高。部分病人血清淀粉酶升高。WBC和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二)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yperosmolar nonketotic diabetic coma)

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种临床类型,多见于50~70岁老年2型糖尿病病人,发病前多无糖尿病病史或症状轻微,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急症。

常见诱因:感染、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脑血管意外、严重肾脏疾患、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某些药物的使用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噻嗪类利尿剂等所致。少数从未诊断糖尿病者因输入葡萄糖,或因口渴而大量引用含糖饮料等可诱发。

表现:病人有严重高血糖、脱水及血渗透压增高而无显著的酮症酸中毒。

起病时先有多尿、多饮,但多食不明显,或反而食欲减退,失水程度随病情进展而加重,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幻觉、定向障碍、昏迷。病死率高达40%。

实验室检查:尿:尿糖呈强阳性,早期尿量明显增多,晚期尿少甚至尿闭。

血糖常高至33.3mmol/L(600mg/dl),血钠高可在155mmol/L,血浆渗透压高可达330~460 mmol/L。无或轻度酮症,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白细胞明显升高。

(三)感染:

皮肤:疖、痈等化脓性感染多见,可致败血症或脓毒血症。足癣、甲癣、体癣等皮肤真菌感染也较常见,

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和膀胱炎为泌尿系最常见的感染,尤其多见于女性,常反复发作,易转为慢性肾盂肾炎。女性病人常合并真菌性阴道炎。

呼吸系统:肺结核发病率高,进展快,易形成空洞。

二、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主要累及大血管与微血管。1型糖尿病早期少见,2型可在确诊糖尿病前已经存在。

(一)心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且突出的并发症。

基本病理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改变。

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与糖尿病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未完全明了,已知动脉粥样硬化的某些易患因素如肥胖、高血压、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异常在糖尿病(主要是T2DM)人群中的发生率均高于相应的非糖尿病人群。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与LDL和VLDL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此外,胰岛素、性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水平异常、高血糖、血管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功能异常等亦直接或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1、大动脉的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和肢体动脉硬化。病人表现为心慌、心前区疼痛、浮肿、腰痛等;下肢动脉硬化者可有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严重供血不足可致肢端坏疽。目前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

心脏病变: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统称为糖尿病心脏病。

由于心肌内微血管病变和心肌代谢紊乱导致心肌广泛性灶性坏死,称糖尿病心肌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猝死。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引起心律失常。

2、微血管病变:微血管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直径在100u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主要表现在视网膜、肾、神经、心肌组织,其典型改变包括微循环障碍、为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1)糖尿病性肾病是T1DM的主要死亡原因。包括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肾动脉硬化病和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一,大多数病人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

病理改变:①结节性肾小球硬化性病变,特异性高。

②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性病变,最常见。

③渗出性病变,也可见于肾小球肾炎,故特异性不高。

④肾小球间质病变,常见于糖尿病肾病晚期,常与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并存。

表现:典型表现为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晚期伴氮质血症,最终发生肾衰竭。

(2)眼部病变病程超过10年的,半数以上可出现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病人失明的主要原因。早期为视网膜小静脉扩张和微血管瘤,随后可出现视网膜出血、水肿、微血栓、渗出等病变,后期因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剥离而失明。还可引起白内障、青光眼、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严格控制糖尿病是防治视网膜病变的基本措施,应努力使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接近正常水平。若从糖尿病初期就能始终严格控制血糖,可显著推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3)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多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最为常见

早期感觉神经:现为对称性肢体隐痛、刺痛或烧灼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通常下肢较上肢严重。肢痛前常有肢端感觉异常,呈袜子或手套状分布。

后期累及运动神经,可出现肌力减退、肌萎缩和瘫痪;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

自主神经病变也较常见,表现为瞳孔改变,排汗异常,腹泻或便秘,体位性低血压,持续心动过速及尿失禁、尿潴留、阳痿。

(4)糖尿病足WHO将糖尿病足定义为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踝关节或踝关节以下的部位)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足部溃疡多见,由于皮肤小动脉病变使供血不足,神经营养不良和外伤所致,溃疡较深,无痛,不易愈合。糖尿病足是截肢、致残主要原因,花费巨大。

【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1.尿糖测定:肾糖阈正常的情况下,当血糖达到8~10mmol/L,出现尿糖阳性。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轻症者尿糖可阴性但餐后尿糖均为阳性。随血糖升高的程度而尿糖增加,但尿糖受肾糖阈的影响。每日四次尿糖定性检查和24小时尿糖定量可作为判断疗效指标及作为调整降血糖药物剂量的参考。尿糖定性目前多用尿糖试纸。

2.血糖测定:空腹血糖≥7.0mmol/L(≥l26mg/dl)和(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 (≥200mg/dl)为诊断糖尿病的主要指标。正常空腹血糖范围为3.9~5.6 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本试验用于空腹血糖高出正常范围,但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标准者。口服75g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超过≥11.1mmol/L(≥200mg/dl),1/2或1h血糖也超过≥11.1mmol/L(≥200mg/d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如空腹血糖<7.8mmol/L (<140mg/dl),2h血糖水平≥7.8mmol/L(≥140mg/dl),<11.1mmol/L(<200mg/dl)则为糖耐量异常。

4.糖化血红蛋白A1和糖化血浆淸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测定可反应取血前4~12周血糖的总水平,可以补充空腹血糖只反应瞬时血糖值的不足,成为糖尿病控制情况的监测指标之一。人血浆淸蛋白也可与葡萄糖发生非酶化的糖基化反应而形成果糖胺(FA),其形成的量与血糖浓度有关。FA测定可反映糖尿病病人近2~3周内血糖的总水平。亦为糖尿病病人近期病情监测的指标。

5.血浆胰岛素和C-肽水平测定有助于了解B细胞功能(包括储备功能)。

6.其他:未获控制的糖尿病病人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多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常降低,并发肾脏病变者可有肾功能改变。

【诊断要点】

目前仍以血糖高作为诊断依据。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提示,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不困难。

1980年以来,国际上通用WHO的诊断标准,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修改糖尿病诊断标准的建议如下:

1.空腹血浆葡萄糖(FPG)的分类:

正常:<6.0 mmol/L(110mg/dl)

空腹血糖过高(未达到糖尿病,简称IFG):6.0 mmol/L~<7.0 mmol/L(≥110mg/d~

<126mg/d)糖尿病:≥7.0 mmol/L为(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空腹的定义:是必须8小时没有热量的摄入。

2.OGTT中血浆葡萄糖(2HPG)的分类:

正常:<7.8 mmol/L(140mg/dl)

糖耐量减低(IGT):≥7.0mmol/~<11.1mmol/L(≥140~200mg/dl)

糖尿病:≥11.1mmol/L(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3.糖尿病诊断标准: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200mg/dl),或FPG≥7.0 mmol/L,或OGTT中2HPG≥11.1mmol/L。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不主张第三次OGTT。

随机是指一天当中的任意时间而不管上次进餐的时间。

1999年10月我国糖尿病协会决定采纳新的诊断标准。在作出糖尿病的诊断时,需排出:

①其他原因所致的尿糖阳性,如甲亢、胃肠吻合术后,因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吸收快而引起餐后1/2~1h出现尿糖。此外,应激状态时,胰岛素对抗激素(如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某些非糖类糖尿(如果糖、乳糖等),以及大量维生素C、青霉素、丙黄舒也可引起尿糖假阳性。

②药物对糖耐量的影响:如噻嗪类利尿药、呋塞米、糖皮质激素、口服避孕药等可引起糖耐量减低,血糖升高,尿糖阳性。

③继发性糖尿病:如库兴综合症、嗜铬细胞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长期服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可引起类固醇糖尿病。

【治疗要点】

目前强调糖尿病应坚持早期、长期、综合治疗及治疗方法个体化的原则。通过控制饮食、运动疗法、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达到控制高血糖、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糖尿病症状、防止和延缓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一)糖尿病健康教育

是重要的基本治疗措施之一。糖尿病现代综合疗法已远远超出了以往传统的治疗观念。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其他治疗的关键。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有利于疾病控制达标,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耗费和负担,使病人受益。应对患者和家属耐心宣教,使其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持之以恒。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学会测定尿糖。

如有条件,学会正确使用便携式血糖计,掌握饮食治疗的具体措施和体育锻炼的具体要求,使用降低血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胰岛素注射技术。从而在医务人员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并达标,坚持随访,按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二)控制饮食

对糖尿病病人实施饮食治疗是一项基础治疗措施。不论病程久暂、病情轻重,也不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都应首先坚持饮食疗法。合理地调节和控制饮食,可以减轻胰岛的负担,有利于控制病情。

主食提倡用粗制米、面和适量杂粮,忌食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

(三)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增强胰岛素的作用,病人每天要规则地进行中等量的体育锻炼,能显著改善体内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根据年龄、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指导病人进行长期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四)自我监测血糖

自我监测血糖是近10年来糖尿病患者管理方法的主要进展之一,为糖尿病病人和保健人员提供一种动态数据,应用便携式血糖计可经常观察和记录患者的血糖水平,为调整药物提供依据。

(五)用药治疗

1.口服降糖药

(1)磺脲类主要作用机制是刺激胰岛素分泌,也可通过生长抑制素抑制胰高血糖素

分泌,从而降低血糖,适用于有一定胰岛功能、经饮食控制效果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常用药物及用法如下:①甲苯磺丁脲(D860):常用量为0.5~1.5g/d,分2~3次餐前半小时口服,最大剂量为3g/d;②格列本脲(优降糖):一般剂量为2.5~10mg/d,分1~2次餐前半小时口服,最大剂量不超过20mg/d;③格列齐特(达美康):治疗剂量为80~240mg/d,分1~2次餐前半小时口服。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病人,其他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偶有药物过敏如皮肤瘙痒和皮疹。

(2)双胍类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加速无氧糖酵解和抑制葡萄糖异生。适用于症状轻、体形肥胖的2型糖尿病,与磺脲类合用可增加降血糖作用。常用药物有甲福明(二甲双胍),每日剂量500~1500mg,分2~3次口服。双胍类主要副作用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口干苦、金属味,偶有过敏反应。因双胍类药物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食物中的淀粉、糊精和双糖(如蔗糖)的吸收需要小肠粘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AGI抑制这一类酶可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可作为T2DM第一线药物,尤其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者。T2DM 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AGI有助于降低餐后高血糖。常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拜糖平)、优格列波糖(倍欣)。

(4)胰岛素增敏剂:本类为噻唑烷二酮(TZD),也称格列酮类药物,主要作用是增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

2.胰岛素适用于1型和2型糖尿病经口服降糖药无效的病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合并重症感染、急性疾病或消耗性疾病的糖尿病,外科治疗的围手术期或妊娠和分娩时。

对出现抗胰岛素抗体而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者,可考虑使用人胰岛素,但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随之增加,应严密观察。根据胰岛素作用起始时间、作用高峰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速)效、中效和长(慢)效。2型糖尿病可选用中效胰岛素,每天早餐前使用,开始剂量为4~8u,根据尿糖和血糖测定结果,每隔数日调整剂量或剂型。1型糖尿病病人多需强化胰岛素治疗,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一般采用餐前注射。常见的几种胰岛素的作用特点见表如下:

胰岛素制剂类型及作用时间

作用类别及制剂开始产生效应(h)作用强度高峰(h)作用持续时间(h)注射时间

短效普通胰岛素(RI)1/4~1/2 1~3 5~7 餐前1/2h,每

日3~4次

中效中性鱼精蛋白锌2~4 8~12 18~24 早餐或晚餐前胰岛素(NPH)1h,每日1~2次

长效鱼精蛋白锌胰岛素3~5 14~2025~36 早餐或晚餐前(PZI)1h,每日1次胰岛素的应用,除了解其适应症及各种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外,尚需注意以下几点:

胰岛素不宜冰冻,使用期间宜放在室温20℃以下 使用时注意剂量换算及有效期 剂量必须准确,采用1ml注射器抽药 注射时间准确,正规胰岛素须在饭前30分钟皮下注射,鱼精蛋白锌胰岛素须在早饭前1小时皮下注射 注射部位应经常更换,以防局部组织硬化影响吸收,局部消毒应严密以防感染

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应先抽正规胰岛素,后抽长效制剂,以免影响正规胰岛素的速效特性 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并告知防治方法,一旦出现应立即口服糖类食物或静注500g/L葡萄糖液 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每天3次饭前和夜间各收集小便1次,检查尿糖。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

①低血糖反应:与胰岛素使用剂量过大、饮食失调或运动过量有关。表现为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检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类食物或静脉推注50%葡萄糖20~30ml。确保胰岛素的有效使用剂量和时间、定时定量及适量运动是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关键,包括胰岛素贮存温度不可<2℃或>30℃,避免剧烈晃动。病人应学会按规定的时间和量进餐并合理安排每日的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若就餐时间推迟,可先食些饼干;

②胰岛素过敏:主要表现为注射局部瘙痒、荨麻疹,全身性皮疹少见,罕见血清病、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

③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可使胰岛素吸收不良,但临床少见。停止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恢复。经常更换注射部位,避免二周内在同一部位注射两次,可防止注射部位组织萎缩或增生。

人工胰由血糖感受器、微型电子计算机和胰岛素泵组成。葡萄糖感受器能敏感地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将信息传给电子计算机,指令胰岛素泵输出胰岛素,模拟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模式。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未广泛使用。

3.胰腺和胰岛移植:成功的胰腺或胰岛移植可以纠正代谢异常,并渴望防止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胰腺移植因其复杂的外分泌处理和严重的并发症而受到限制,尚处在临床实验阶段。

4.糖尿病合并妊娠的治疗:饮食治疗原则同非妊娠者。整个妊娠期间监测血糖水平、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单纯饮食控制不佳者应采用短效和中效胰岛素,忌用口服降糖药。由于纫36周前早产婴死亡率高,38周后胎儿宫内死亡率增高,因此,妊娠32~36周宜住院治疗直至分娩,必要时进行引产或剖腹产。产后注意新生儿低血糖症的预防和处理。

5.糖尿病酮症赛中毒的治疗

(1)输液:通常使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和速度视失水程度而定。如病人无心力衰竭,开始时补液的速度应快,

在2h内输入1000~2000ml,以便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和肾功能。

从第3~6h约输1000~2000ml。

第一个24h输液总量约4000~5000ml,严重失水者可达6000~8000ml。

如治疗前已有低血压或休克,快速输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压,应输入胶体溶液。

由于治疗初期血糖浓度已很高,不能给葡萄糖液,当血糖降至13.9mmol/L (250mg/dl)时改输5%葡萄糖,并加入胰岛素。

(2)胰岛素治疗通常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方案,将速效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滴。

(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4)防治诱因和处理并发症

6.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治疗上大致与酮症酸中毒相似。

【主要护理诊断/问题】

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求量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与血糖增高、脂质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和微循环障碍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感觉障碍、皮肤营养不良有关。

4.潜在并发症:

(1)酮症酸中毒与代谢紊乱,酮体在体内堆积有关。

(2)低血糖与胰岛素使用不当,饮食不当有关。

(3)糖尿病足与足部缺血性溃疡、营养不良性皮肤溃疡有关。

【预期结果/评价】

1.病人症状缓解,体重增加,血糖控制良好。

2.病人尽可能不发生感染,如病人发生感染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3.病人尽可能不发生酮症酸中毒,如发生酮症酸中毒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4.饮食合理,正确使用胰岛素,无低血糖发生。

5.学会足部护理的方法,尽可能不发生皮肤破损。

【护理措施】

(一)控制饮食

1.每日热量计算病人的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计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参照理想体重和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成年人休息者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予热量10.5~12.5MJ(25~30kcal),轻体力劳动者12.5~14.6MJ(30~35kcal),中体力劳动者14.6~16.7MJ(35~40kcal),重体力劳动者16.7MJ以上(40kcal以上)。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应酌情增加,肥胖者酌减,使病人体重恢复至理想体重的±5%左右。

2.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配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成人按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0.8~1.2g计算,儿童、孕妇、乳母、营养不良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可增至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g,脂肪每日每公斤标准体重按0.6~1.0g计算,其余为碳水化合物。按上述计算蛋白质量约占总热量12%~15%,脂肪约占30%,碳水化合物约占50%~60%。

3.三餐分配:按食物成分表将上述热量折算为食谱,三餐分配一般为1/5,2/5,2/5或1/3,1/3,1/3。三餐饮食内容要搭配均匀,每餐均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且要定时定量,这样有利用减缓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岛素的释放。按此食谱食用2~3周,血糖可下降,如血糖控制不理想应作必要的调整。

4.糖尿病病人饮食注意事项:

(1)严格定时进食。

(2)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

(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冷饮、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

(4)病人进行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应补充适量食物,防止低血糖。

(5)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

(6)每周定期测量体重一次,衣服重量要相同,且用同一磅秤。

(二)适当运动

1.锻炼方式步行、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游泳及家务劳动等需氧运动,对糖尿病病人均适合。

合适的活动强度为病人的心率应达到个体50%的最大耗氧量,个体50%最大耗氧量时心率=0.5(个体最大心率-基础心率)+基础心率,其中个体最大心率可用220-年龄粗略估计,基础心率可以早晨起床前测得的脉率估计。

活动时间为20~40分钟,可逐步延长至1h或更久,每日一次,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者最好每日定时活动,肥胖者可适当增加活动次数。

2.注意事项低血糖、酮症、诱发性心血管意外或运动系统损伤等是其副作用。为了防止上述副作用的出现,在体育锻炼时要注意下列事项:

①运动前评估糖尿病的控制情况,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及所采用的运动量。如血糖>13.3mmol/L或尿酮阳性者不宜作上述活动。

②运动应尽量避免恶劣天气,天气炎热应保证水的摄入,寒冷天气注意保暖。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及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时食用。身体状况不良时应暂停运动。

③2型糖尿病有心、脑血管疾患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按具体情况妥善安排,收缩压>24kpa(180mmHg)时停止活动,活动时间宜安排在餐后1小时,活动要适量,2型糖尿病仅靠饮食控制者或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者活动前通常不需添加额外食物;

③运动时随身携带糖尿病卡,以备急需。

④运动后应做好运动日记,以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三)用药护理

1.口服降糖药护理

(1)磺脲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同时还有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皮肤瘙痒、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损害、再生障碍性贫血、容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

(2)双胍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有腹部不适、口中金属味、恶心、畏食、腹泻等,偶有过敏反应。因双胍类促进无氧糖酵解,产生乳酸,在肝、肾功能不全、休克或心力衰竭者可诱发乳酸性酸中毒。

(3)а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或腹泻,经治疗一段时间后可减轻。单用本药不引起低血糖,但如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仍可发生低血糖,进食双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此药在肠道吸收甚微,故无全身不良反应,但对肝、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不宜用于有胃肠道功能紊乱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

(4)胰岛素增敏剂:不宜用于治疗T1DM、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

(四)预防感染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洁,尤其要加强口腔、皮肤和阴部的清洁,做到勤洗澡、勤换衣。

2.衣服选择:质地柔软、宽松,避免使用各种约束带。

3.注射胰岛素时局部皮肤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4.皮肤有外伤或感染时,不可任意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五)糖尿病足护理

1.观察与检查:观察足部颜色、温度、动脉搏动。

足部有无病变:如鸡眼、甲沟炎、甲癣、水泡等。

2.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1)足部保暖。

外科常见疾病_护理常规

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急性穿孔 1、术前护理 (1)、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病人取半卧位,如有休克应取平卧位。 (3)、留置胃管、保持有效的胃肠减压。 (4)、禁食、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如有休克,应按休克处理。(5)、严密观察病情,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腹痛部位、性质、有无加重。(6)进行术前备皮等工作。 2、术后护理 (1)、按外科手术后及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 (2)、回病房后立即接好各种引流管,如胃管、腹腔引流管等,注意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及量。 (3)术后继续禁食,补液,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4)、血压平稳后改半坐卧位,以利腹腔内渗液的引流。观察伤口出血,渗液情况,如敷料渗湿应及时更换。 (5)术后如有发热,腹泻及上腹疼痛,应通报医生作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腹腔脓肿,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二)、急性大出血 1、术前护理 (1)、严格执行饮食护理和管理。 (2)按外科一般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3)、严密观血压、脉搏、呼吸、必要时吸氧。 (4)、记录咯血与便血的量,遵医嘱用止血药或输血等。 (5)、输液速度不宜过快,以血压略低于正常值为宜,避免因血压过高引起再出血。 (6)、病人应安静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术后护理 (1)、按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护理。 (2)、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及观察有否继续出血。 (3)、注意观察胃管引流液的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4)、术后48小时,肠蠕动恢复并有排气排便,可拨除胃管,先饮少量水,如无腹胀、腹痛、术后72小时可进流质。 胃切除术前后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按一般外科手术前护理常规护理 2、术前一天过流质饮食,术前12小时禁食。 3、术前留置胃管,抽空胃液。如幽门梗阻者,应于手术前三天开始洗胃。 4、需行结肠或空肠代胃者,术前三天应开始准备肠道(包括进流质饮食、服用新霉素或红霉素、术前清洁灌肠等。) 5 需要继续剖胸手术者,术前应做口腔护理并辅导病人练习腹式呼吸及咯血。 二、术后护理 1按外科麻醉后及手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肾内科护理常规

肾内科病人的护理常规 一、肾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护理常规 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护理常规 四、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护理常规 五、肾病综合征病人护理常规 六、尿路感染病人护理常规 七、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护理常规 八、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护理常规 九、血液透析病人护理常规 十、腹膜透析病人护理常规 一、肾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应安静、舒适,整齐清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病室内温度宜22~24℃,湿度50~60%。 2、疾病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当四肢水肿严重时,应抬高肢体20~30°,待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基本正常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3、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可给予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低磷、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4、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病人血压的变化;定期测量体重,观察水肿的部位、特点、程度,详细记录24h尿量,必要时记录24h出入量。观察并记录尿液的颜色、性状、尿量及排尿时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等情况。 5、正确指导病人留置各类标本和检查。如:尿常规、尿细胞学、尿筛选、尿培养、肾脏和膀胱B超、肾盂造影等。 6、用药护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时,应特别交代病人及家属不可擅自加量、减量甚至停药。长期使用利尿剂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大剂量冲击疗法时,病人的免疫力及机体的防御能力受到很大抑制,应对病人实行保护性隔离,防止继发感染。

7、做好基础护理,满足病人基本需要。严重水肿者应避免肌内注射,静脉穿刺拔针后按压穿刺部位时间稍长,并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口腔清洁,每天可用温盐水漱口2~3次。 8、心理护理:关心病人,指导其避免疾病、病程、经济、压力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消除不良心理。 9、健康教育:病人出院后应避免过度劳累,饮食要规律,少食腌渍食物,做好个人卫生。定期到医院复查,不适随诊。 1、执行泌尿系统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病情稳定后可做一些轻体力活动,避免劳累和剧烈活动,待完全康复后才能恢复正常的体力劳动。 3、饮食护理:急性期应严格限制盐的摄入,一般<3g/d,对于特别严重病人应完全禁盐。每日进水量为不显性失水量(约500ml)加上24h尿量,进水量的控制应本着宁多勿少的原则。当出现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 4、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水肿的部位、特点、程度,详细记录24h尿量,必要时记录24h出入量。 5、临床症状的护理: (1) 血尿的护理:观察并记录尿液性状及尿量,指导病人正确留置尿标本,勤换衣裤,做好个人卫生。 (2)水肿的护理:观察水肿的部位和性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做好皮肤护理。 (3)高血压的护理:监测血压变化,及时处理。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波动。 6、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利尿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时,应观察药物疗效、副作用及监测电解质。 7、皮肤护理:保护好水肿的皮肤, 协助病人做好全身皮肤粘膜的清洁。对于水肿较严重的病人应避免着紧身衣服,卧床休息时宜抬高下肢,指导病人经常变换体位,用软垫支撑受压部位,并适当予以按摩。 8、肾穿刺活检术前、后护理。 9、心理护理:耐心进行有关卫生知识宣教,多关心、巡视病人,使病人心理稳定,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护理常规 1、执行泌尿系统疾病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室三年建设规划

内分泌科室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度) 一、三年建设目标:建设成省级重点专科,向国家级重点专科进军。通过三年的建设,力争使内分泌专科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专业与地域覆盖面广、具有中医特色突出、疗效显著、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服务规范、科研及教学水平一流、人才梯队合理、设备先进、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的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的中医内分泌疾病医、教、研基地。 二、三年建设具体任务和内容: 1、医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①中、西医双重诊断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②严格进行规范化的内分泌科单病种质量管理,逐年增加,不断优化诊疗方案,并在临床全面推广应用;有计划地制定内分泌疾病诊疗及护理常规,数量与质量每年滚动式提高。 ③开展消渴病的证的客观化诊断研究,以进一步提高中医特色诊断的准确率及可推广性。 ④中医治疗率、病床使用率、急危重症患者比例高于全国三甲中医医院相同病种的平均水平;平均住院费用、专科人均门诊费用、平均住院日低于本地区同一病种水平;接受其他医院转诊、会诊;出院患者随访率》20%。 ⑤在 2 个相关疑难病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上有较突出的疗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达到国内或国际领

先水平。 ⑥查房种类齐全,落实三级查房制度,不断提高中医查房质量;建立学术指导小组,保证医疗质量。 ⑦积极开展以病人为中心、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及相关领域的护理研究。 ⑧自制中药制剂品种数>2种,临床使用率》50%。 ⑨中医治疗率逐年递增。 2、主攻方向的研究和科研建设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病之一,发病率高达90 %,是糖尿 它又病足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致残率较高,目前尚未有特效药物,根据糖尿病周围神 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关键是痰瘀阻络,提出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理论,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研究复方糖痹胶囊及芪桃片益气化痰、活血通络,并配合非药物中医特色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和研究,总有效率达92.5%。临床疗效在国内同行处于先进水平。 今后所要做的主要工作: ①开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中医证型的微观和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完善诊疗常规。 ②研究有效中药单方、复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客观指标疗效较佳的方剂。 ③在进一步总结糖痹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的基础上,对糖痹胶囊配伍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汇总

一、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两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6.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始末消毒处理。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慢性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评估】 1.呼吸衰竭的程度、类型。 2.神志、血压、呼吸、脉搏、尿量等。 3.心理状态。 【症状护理】 1.呼吸困难的护理,及时给予合理的氧疗。 2.咳嗽、咳痰的护理 (1)危重病人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给予无力咳痰的病人吸痰。 (2)如建立人工气道要加强气道湿化,根据医嘱给予气道内滴药。滴药后及时吸痰。 3.睡眠障碍的护理:出现烦躁不安、睡眠昼夜颠倒者,应注警惕病人出现了呼吸衰竭早期症状的表现。 4.肺性脑病的护理 (1)观察生命体征:神志、血压、脉搏、呼吸及皮肤粘膜、球结膜、尿量的变化。 (2)保持皮肤、口腔的清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危重病人取半卧位。定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备好吸痰器和抢救物品。 (4)病情危重者需建立人工气道。 【一般护理】 1.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 2.急性发作时,护理人员应保持镇静,减轻病人焦虑。缓解期病人进行呼吸运动和适当身体活动。根据身体情况,让患者做到自我照顾和正常的社会活动。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 4.密切观察呼吸衰竭的程度及血压、脉搏、尿量和神志。 5.根据医嘱给予合理氧疗。 6.严格限制探视,防止交叉感染。 【健康指导】 1.指导病人缩唇腹式呼吸,改善通气。 2.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着凉。 3.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4.饮食采取少量多餐。进食高蛋白、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5.坚持适当的室外活动,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自身体质。可采取人工被动免疫,来增强机体免疫力。 心律失常护理常规 按内科系统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病情观察】 1.了解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 2. 监测心电图,判断心律失常的类型。 3.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的变化及有无心排出量减少的症状。 【症状护理】 1.用药护理:遵医嘱准确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疗效。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常规 1、按入院、出院护理要点执行。 2、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及其护理要点。 3、测量体温、呼吸、脉搏。 (1)一般新入院病人,4次/天,连测3天,如体温正常,则按分级护理有关要点执行。 (2)高热病人,按高热病人护理要点执行。 (3)某些专科疾病病人须观察体温时,按有关疾病护理要点执行。 4、按医嘱测量血压。 5、测量体重,病人入院时测量1次,以后每周测一次。 6、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应对其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并记录于护理病历上。 7、准确、及时留送各种标本。新入院患者应在次晨留取尿与粪便标本送作常规检验。 8、严重观察病情和药物反应,如有异常变化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积极协助处理。 9、凡危重病人应填写护理记录单,及时准确记录出入量、生命体征、病情变化、临时治疗与护理等内容,并按时作小结与总结。每日的出入量应记录在体温单上。 10、了解本病区内常规用药、急救药物(含专科疾病急救药物)的主要作用及副作用,熟练掌握其用法及注意事项。 11、保持本病区一般器材、急救器材(含专科疾病急救器材)、各种急救治疗包的性能良好,可供随时应急使用,并能掌握其使用或配合医生操作的方法。 12、加强与病人的交流,了解其心理需要、给予心理支持。病情允许时,应鼓励并指导病人自我护理,增强其治病与康复的信心。 13、针对病人的疾病进行健康指导,包括本病的预防、症状、治疗、饮食、休息、身体锻炼、保持心理健康等基本知识,以及出院后来院复查的时间等内容。

14、病区环境应清洁、整齐、安静、安全,空气新鲜,室温18~20°C、湿度50%~60%为宜。

危重疾病护理常规 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保持床铺的清洁,平整,定时更换体位。加强安全管理。 做好基础护理。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尿道外口护理,根据级别护理认真巡视病房。 抽搐昏迷时应设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认真执行各项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详细记录护理记录单,出入液体量及血压记录。 密切观察输液成分、速度、反应。巡视卡悬挂醒目,记录准确。 严密监测血糖的变化。 遵医嘱进行相关的辅助检查,做好特殊检查的宣教及准备工作,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 加强饮食合理供给。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汇总

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2012.9 1.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3.脑梗死护理常规 4.脑出血护理常规 5.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常规 6.癫痫护理常规 7.急性脊髓炎护理常规 8.多发性硬化症护理常规 9.重症肌无力护理常规 10.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病护理常规 11.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护理常规 12.脑炎护理常规 13.低钾性周围性瘫护理常规 14.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护理常规 15.面神经炎的护理常规 16.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重点评估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便明确护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康复护理,及时评价护理效果,并做好护理记录。 2、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病室定期通风,湿式清扫地面,温湿度适宜。 3、遵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并给予饮食指导。给危重患者喂食或鼻饲。给予禁食、高热、昏迷、危重患者口腔护理,2次/日。 5、保证患者适当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病情轻者可适当活动;危重患者、特殊检查后和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6、准确执行医嘱,观察药物治疗的效果及副作用。指导患者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7、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和干燥。对长期卧床、消瘦、脱水、营养不良、昏迷等患者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发生。 8、入院后,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无异常者,1次/日。评估大便,1次/日;3天未解大便者应做相应的处理;测量血压、体重每周1次,记录于体温单上。 9、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注意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性质、气味、颜色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10、保持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完好。

内分泌系统疾病及护理试题

内分泌系统疾病及护理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是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是 A 下丘脑 B腺垂体、神经垂体 C 甲状腺 D肝脏 E 肾上腺 2.胰岛素生理功能是 A 促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降低 B 促葡萄糖利用和转化,使血糖降低,促蛋白质合成 C 促蛋白质合成,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D 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 E 刺激骨髓红细胞生成 3.消瘦是指较正常体重下降为A 5%以内 B 8%以内 C 10%以上D 7% E 3% 4.肥胖是指体重超过理想体重为A 5% B 10% C 8% D 20%E 15% 5.抗甲状腺药物硫脲类、咪唑类的主要作用机制是 A 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 B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 C 抑制甲状腺激素释放 D 降低外周组织对甲状腺激素反应 E 使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降低 6.1型糖尿病临床表现特点下列哪项不妥 A 多发生于青少年 B 起病较急 C 症状 D 起病缓慢 E 常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 7.糖尿病患者体内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发生消瘦的原因是 A 口渴多饮 B 脂肪合成增多 C 无氧糖酵解增 D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多及失水 E促进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 .目前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为A 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B 酮症酸中毒 C 高渗性非酮症昏迷D 冠心病、脑血管疾病 E 糖尿病性肾病变 9.糖尿病患者注射普通胰岛素后一小时方进餐,此时患者出现头昏、心悸、多汗饥饿感,护士应想到患者发生哪些病情变化 A 胰岛素过敏 B 冠心病心绞痛 C 低血糖反应 D 酮症酸中毒早期 E 高渗性昏迷先兆 10. 现认为甲亢是哪种自身抗体所致 A. 甲状腺球蛋白的抗体(TAb) B. 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 C. 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 D. 甲状腺刺激阻断型抗体(TSBAb) E. 甲状腺细胞膜上TSH受体的抗体(TRAb) 11. 甲亢患者最具特征的心血管体征为 A. 水冲脉 B. 心律失常 C. 脉压增大 D. 毛细血管搏动症 E. 睡眠时心率增快

2013-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第六章内分泌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糖尿病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了解患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有无糖尿病家族史等。 2.评估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3.评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心理状态。 二、护理要点 1.严格饮食管理,给予糖尿病饮食。 2.指导患者进行运动疗法,注意运动安全。 3.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治疗,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低血糖。 4.做好糖尿病监测工作。 5.协助口腔及皮肤护理。 6.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系统规范化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三、指导要点 1.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知识,提高遵医行为。 2.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情绪稳定。 3.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管理。 4.交待患者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四、注意事项 1.遵医嘱给予糖尿病治疗,观察降糖药的副作用,及时处理低血糖。如出现心慌、脉速、出汗、饥饿感,甚至昏迷等低血糖反应时,及时报告医师并抢救处理。其处理是:立即平卧、测血糖<3.9mmol/L,通知医生,补充葡萄糖,意识清楚者给予含糖的饮料100ml或糖块2~4块;意识障碍者立即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20ml静脉推注。每15分钟监测血糖1次,直至血糖正常。 2.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监测生命体征、血糖、血酮、尿酮及电解质等情况,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第二节糖尿病酮症酸昏迷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糖尿病及其类型,有无糖尿病症状加重的表现。 2.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胰岛素中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等诱发因素。 3.评估生命体征、意识、面色、末梢温度及尿量,注意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及有无烂苹果味。 4.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糖、血酮等。 5.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及心理反应。 二、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 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快速补液及小剂量胰岛素持续输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3.给予氧气吸入,持续心电监护。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尿量等,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5.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末梢循环情况以及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决定输液量和速度。 6.遵医嘱检测血糖、血酮及生化指标,及时报告医师,做好记录。 7.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8.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 三、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不可自行减量或随意停用。 2.避免受凉、感染及过度劳累,积极治疗各种诱因。 3.交待患者当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加重时,立即就医。 四、注意事项 1.一旦发生糖尿病酮症酸昏迷应立即采取措施,医护配合,争分夺秒抢救患者。 2.补液是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关键措施。如治疗前已有休克,宜先输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休克,输液的同时给予小剂量胰岛素治疗,以每小时每千

内分泌科带教目标和计划备课讲稿

内分泌科带教目标和 计划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内分泌科实习生教学目标和计划 一、教学目标: 1. 熟悉本科室环境、布局,了解本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各班人员职责。 2.严格“三查、七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各基础专科护理操作严格规范。 3.掌握专科知识:糖尿病的分型,临床表现,急慢性并发症,治疗原则,护理要点。 4.掌握糖尿病降糖药物,抗甲状腺药及甲状腺素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 5.掌握胰岛素泵,胰岛素笔,血糖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6.掌握整体护理方法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掌握护理病历书写方法。 7.熟悉内分泌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健康宣教 8.了解内分泌科常见急症临床症状;配合抢救要点。 二、教学计划: 1.选取优秀的护理人员成立带教小组,设立总带教并实行一 对一带教,严格按照带教要求带教; 2.护生入科第一天,进行详细的入科宣教及入科评估(学生 学校、学历、轮转科室、动手能力); 3.合理排班,护生的排班与带教老师一致。

4.每周一次知识小讲座、本科生主讲业务学习一次,安排护 理查房一次。落实并予教学登记本登记签名。 5.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遇到的工作生 活上的问题,并帮助解决,听取实习生对科室的带教意 见。 7.做好合理的教学安排: 第一周:熟悉内分泌科环境,各班流程、职责;了解本科 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示范指导血糖监测,胰岛素注 射,胰岛素泵使用,各种标本的正确采集方法。 第二周或第二至第三周:指导学生熟悉本科常见病、多发 病的临床表现和专科护理技术;掌握本科常见病的入院宣 教;了解各类降糖药物、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素等的使 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三周或第三到第四周:熟悉我科常见急症临床症状,指 导学生如何识别、配合抢救及护理。熟练掌握胰岛素笔, 胰岛素泵,血糖仪的使用,能对糖尿病甲亢病人进行正确 有效的健康宣教。 8.及时完成出科考试,并登记;及时在实习鉴定手册签写符合实际的评语,签名。 9.做好出科护生的出科问卷调查,听取意见及时整改。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24章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第一节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病人入院后由接诊护士根据病情安排床位,及时通知医生,协助体检,新入院病人建立护理病历,并做好入院介绍。 2新入院病人由责任护士测量体温、脉搏、呼吸,以后每天测量4次,连续3天;体温正常者改为每天1次;体温超过37.5℃的病人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持续观察72小时。 3按医嘱给予饮食,指导病人按需进食,危重病人必要时给予鼻饲饮食。 4动态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听取病人主诉,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的变化以及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5新入院病人遵医嘱次日晨留取血、尿、粪常规标本并送检。 6每日记录粪便次数1次,便秘病人,遵医嘱绐予轻泻药或进行灌肠等处理;每周测体重1次,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7准确、及时执行医嘱,确保各项治疗计划落实。 8根据病人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的不同,给予分级护理,落实基础护理,危重病人做好重症护理,预防压疮、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做好安全防护。 1.开展健康教育,针对病人及家属需求进行健康指导,如疾病防治、饮食及用药指导、心理护理等。 第二节呼吸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呼吸系统疾病一般护理 1按内科疾病病人的一般护理。 2休息与体位:重症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轻症或恢复期可适当活动。 3饮食护理: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饮水。 4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注意观察氧疗效果, 5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病人正确咳嗽、咳痰,必要时给予吸痰。机械通气病人做好气道管理。 6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如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剧烈胸痛、意识障碍咯血等应立即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第七节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一、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内分泌系统包括人体内分泌腺及某些脏器中内分泌组织所形成的一个体液调节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基础上释放激素,从而调节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脏器功能、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多种生理活动和生命现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体内、外变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系由于内分泌及组织和(或)激素受体发生病理状态所致。 1热情接待病人,安排床位,做入院介绍。 2测量生命体征和体重,糖尿病病人还要测量身高和腹围,记录在病历上并通知医生。3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遵医嘱做好饮食、药物宣教。 4协助留取化验标本,做好各项检查前宣教。 5经常巡视观察病人情况,发现异常告知医生并及时处理,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6危重病人应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7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他们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更有利于维护病人健康。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从而分泌甲状腺激素(TH)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表现为基础代谢增加、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1.体位与休息将病人安置于安静、无强光刺激的房间,保证充分休息。合并甲亢心脏 病或甲亢危象等重症病人应遵医嘱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给予“三高一低”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碘饮食),鼓励 多饮水,禁止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以免引起病人精神兴奋。病人腹泻时应食用含纤维素少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3.心理护理关心体贴病人,态度和蔼,以减轻病人心理负担,避免情绪激动。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期测体重(一般每周1次),如发现病人有高 热、心率增快、烦躁、大汗、腹泻、呕吐等症状加重时,提示可能有甲亢危象,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5.药物治疗护理遵医嘱指导病人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白细 胞、血小板减少,皮疹、发热、关节痛及肝功能损害等。当白细胞低于3.0*109/L时,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隔离制度。 6.突眼症护理有恶性突眼、眼睑闭合不全者,应注意保护角膜和球结膜。日间外出可 戴墨镜,以避免凤、光、尘的刺激;避免用眼过度,保持眼部清洁,合理使用眼药水; 睡前可适当抬高头部以减轻眼部肿胀,还可涂眼膏、戴眼罩以防感染。 7.手术或放射性131I治疗的病人应做好术前宣教和术后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 8.健康宣教指导病人加强营养,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常规护理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空气新鲜。根据病症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至指定床位休息。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 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请患者积极配合。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按规定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3、根据患者的情况,做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识有一 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4、即刻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体重,观察舌象、脉象,询问有无过敏史, 做好记录。并通知医生。 5、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3天。若体温37.5℃以上者改为每日4 次,体温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两便次数一次。每周测体重一次,或遵医嘱执行。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重危患者按医嘱执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头 交接班。 10、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1、严密观察患者的神智、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2、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3、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性、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4、严格执行消毒隔度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肺胀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疾病。临床以胸中胀满,痰涎壅盛,喘咳上气,动后尤显,甚者面色、唇色发绀,心慌浮肿为主症。病位在涉及心、脾、肾。多由于久病废虚,感受外邪引发病。临床辨证分为寒饮束肺、痰湿壅肺、痰热郁肺、痰蒙心窍、肺肾气虚证。西医学中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有上述表现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病室空气清新,避免烟尘等刺激性气味,寒饮束肺和肺肾气虚应保暖防寒;痰热郁肺者室温宜凉爽,痰湿壅肺者,室内湿度偏低些。 三.重症患者应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坐位,注意预防褥疮护理,病情缓解会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四、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应记录出入量。 五、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六、密切观察神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喘息、浮肿、咳嗽、咯痰、舌象、面色、出汗、四肢、二便等变化。 若见以下情况,应立即报告医师,医护写作处理:

内分泌系统疾病护理常规

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内分泌系统包括人体内分泌腺及某些脏器中内分泌组织所形成的一个体液调节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在神经支配和物质代谢反馈调节基础上释放激素,从而调节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脏器功能、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许多生理活动和生命现象,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体内、外变化。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发生系由于内分泌及组织和(或)激素受体发生病理状态所致。 1.热情接待病人,安排床位,做入院介绍。 2.测量生命体征和体重,糖尿病病人还要测量身高和腹围,记录在病历上并通知医生。 3.准确及时执行医嘱,并遵医嘱做好饮食、药物宣教。 4.协助留取化验标本,做好各项检查前宣教。 5.经常巡视观察病人情况,发现异常通知医生并及时处理,同时做好护理记录。 6.危重病人应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7.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他们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更有利于维护病人健康。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指由多种病因导致甲状腺功能增强,从而分泌甲状腺激素(TH)过多所致的临床综合征。其特征表现为基础代谢增加、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1.体位与休息将病人安置于安静、无强光刺激的房间,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合并甲亢心脏病或甲亢危象等重症病人应遵医嘱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护理给予“三高一低”饮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碘饮食),鼓励多饮,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病人腹泻时应食用含纤维素少且容易消化的食物。 3.心理护理关心体贴病人,态度和蔼,以减轻病人心理负担,避免情绪激动。 4.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情绪变化,定期测体重(一般每周1次),如发现病人有高热、心率增快、烦躁、大汗、腹泻、呕吐等症状加重时,提示可能有甲亢危象,应立即通知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5.药物治疗护理遵医嘱指导病人按时按量服药,注意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皮疹、发热、关节痛及肝功能损害等。当白细胞低于3.O×l09/L时,应进行保护性隔离,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隔离制度。 6.突眼症护理有恶性突眼、眼睑闭合不全者,应注意保护角膜和球结膜。日间外出可戴墨镜,以避免风、光、尘的刺激;避免用眼过度,保持眼部清洁,合理使用眼药水;睡前可适当抬高头部以减轻眼部肿胀,还可涂眼膏、戴眼罩以防感染。 7.手术或放射性131I治疗的病人应做好术前宣教和术后病情观察,预防并发症发生。 8.健康宣教指导病人加强营养,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常州金林骨科医院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目录 一、内分泌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 二、糖尿病护理常规 (2)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常规 (3) 四、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护理常规 (5) 五、低血糖症护理常规 (6) 六、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常规 (7) 七、甲亢危象护理常规 (9) 八、甲状腺炎护理常规 (10) 九、尿崩症护理常规 (11) 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 (12) 十一、腺垂体功能减退症护理常规 (13) 十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护理常规 (14) 十三、高血钙危象护理常规 (15) 十四、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护理常规 (16) 十五、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护理常规 (17) 十六、嗜铬细胞瘤护理常规 (18) 十七、嗜铬细胞瘤致高血压危象护理常规 (19) 十八、低钾血症护理常规 (20) 十九、糖原累积病护理常规 (21) 二十、护理部相关专科检查护理常规 (22)

内分泌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制订(修订)者:护理部审批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1、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执行。 2、休息与卧位:应根据不同疾病进行具体护理,轻者休息或卧床休息,危重或做特殊检查者绝对卧床休息。 3、生活护理:除常规生活护理外,还应注意身高、体重及准确记录出入量等特殊护理项目。 4、饮食护理:根据不同疾病给予各种治疗饮食并指导病人遵守膳食原则。 5、功能试验:了解内分泌疾病功能试验的意义及方法,做好各种物品准备及急救准备,向病人作必要的解释以取得合作,保证试验过程和标本采集准确无误。 6、用药护理:正确给药,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指导患者预防副作用的发生。 7、内分泌疾病危象的护理:了解危象发生的表现,以及不同危象的特异治疗及护理,积极配合医生抢救。 8、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精神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9、健康教育:根据病种及病情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了解疾 病的相关知识,学会自我管理,进行自我护理,遵医嘱定期门诊随访。

内科疾病病人护理常规试题

呼吸系统护理常规试卷 一、选择题(42) 1.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给予下列哪种饮食:(B) A、低蛋白、低热量、多种维生素易消化 B、高蛋白、高热量、多种维生素易消化 C、高蛋白、低热量、单一维生素易消化 D、高蛋白、低热量、多种维生素易消化 2.呼吸衰竭病人如出现兴奋、烦躁、谵妄时应禁用:(A) A、吗啡 B、氨溴索 C、肾上腺素 D、氢化可的松 3.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不过包括:(C) A、是一种物理检查方法 B、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病人易于接受等优点 C、在检查过程中病人会感到不适 D、侧重于了解肺部的功能性变化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适用于:(D) A、顽固性咳嗽 B、不明原因的喘鸣 C、取异物 D、肺炎 5.气胸做胸腔穿刺抽气减压时穿刺点的位置为:(B) A、肩胛下角线7~9肋间 B、患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 C、腋后线7~8肋间 D、腋中线6~7肋间 6.胸腔穿刺的适应症为:(C) A、自发性气胸 B、大咯血 C、胸腔积液 D、肺气肿

7.支气管造影的注意事项不包括:(D) A、术前向患者详细说明造影的目的 B、造影前4h及造影后2h禁食 C、痰多时术前应做体位引流 D、造影剂的配制应越稀越好 8.肺炎患者观察的生命体征中不包括:(C) A、呼吸 B、血压 C、尿量 D、神志 9.肺炎患者的护理措施不包括:(C) A、根据病情和医嘱,合理氧疗 B、按医嘱及时送痰培养、血培养 C、绝对卧床休息 D、给予高营养饮食,多喝水 10.肺炎患者出院时的健康教育错误的是(A) A、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B、增强机体抵抗力 C、季节交换时避免受凉 D、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11.肺炎高热时应:(C) A、遵医嘱予物理或药物降温,一小时后复测 B、年老体弱者连续使用退热药防止高热 C、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栏或适当约束 D、给予高热量、低蛋白、易消化的饮食 12.支气管扩张患者体位引流的时长为:(B) A、1~5分钟 B、5~10分钟 C、20~30分钟 D、30~60分钟 13.哮喘发作时禁用:(A) A、吗啡 B、氨溴索 C、沙丁胺醇 D、肾上腺素

耳鼻喉科疾病护理常规

耳鼻喉科疾病护理常规 目录 1、耳鼻咽喉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E1 2、耳鼻咽喉科手术一般护理常规…………………………………E2 3、鼻窦内镜手术护理常规…………………………………………E3 4、扁桃体手术护理常规……………………………………………E4 5、气管切开手术病人护理常规……………………………………E5 6、急性会厌炎护理常规……………………………………………E6 7、鼻出血护理常规…………………………………………………E7 8、突发性耳聋护理常规…………………………………………E8 9、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护理常规…………………………………E9 10、腺样体手术护理常规…………………………………………E10

一、耳鼻咽喉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评估病人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做好心理疏导。保证病人适当的活动和充分的休息。 2.保持病室清洁、整齐、安静、安全、舒适。 3.遵医嘱进行等级护理。给予饮食指导。 4.准确执行医嘱,指导病人正确服药,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5.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注意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的性质、气味、颜色及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6.严重鼻出血、呼吸道异物、喉梗阻、严重耳鼻咽喉部外伤病人入院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备好急救药物及器械,协助医生抢救。

二、耳鼻咽喉科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按耳鼻咽喉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术前护理 1.手术前测体温、脉搏、呼吸,如有异常报告医生。 2.饮食护理,全麻及咽喉部手术者遵医嘱禁食禁饮。 3. 教会预防咳嗽和打喷嚏的方法。 4.向患者说明手术的目的与要求,术后的注意事项,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配合。 5.做好术前准备:术前一日按手术要求做好个人卫生处置(洗澡、剪指甲、剃胡须等)。遵医嘱术前用药,并根据医嘱做好药物过敏试验、备血,女病人询问月经史。 6.喉部手术者准备写字板或纸笔。 7. 入手术室前,嘱病人排空大、小便;更换病员服,取下义齿及随身物品(项链、耳环、戒指、手表、发夹、隐形眼镜)。 8.根据麻醉及手术方式准备床单位用物如:氧气,吸引器等。 (二)术后护理 1.病人回病房后,根据不同手术及麻醉的要求采取不同的体位,如鼻部手术一般采取半卧位;耳部手术取平卧位或健侧卧位;全麻病人按全麻术后护理。 2.了解手术情况,按时巡视,观察耳部手术者有无面瘫,内耳手术者有无眩晕、呕吐及眼球震颤,咽部手术嘱病人将口内分泌物吐出勿咽下。如有呕吐、出血、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3.做好伤口局部护理和口腔护理;给予滴鼻剂滴鼻、喉片含服、含漱剂含漱等,并教会病人或家属使用方法,气管切开病人按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保持气管套管通畅。 4.及时执行术后医嘱。交代术后饮食与活动的注意事项:如鼻部手术,注意鼻腔出血及渗血情况,术后24小时给与冰袋冷敷鼻部。手术后24h内进冷流质,以后视情况改为半流质和软食, 5、喉部术后注意休息少讲话,勿用力咳嗽。如有出血勿咽下吐于杯中便于观察。 6.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与处理。 【健康指导】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文档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有无恶心、呕吐、厌食、极度口渴等表现。 2.有无呼吸困难,呼气中有无烂苹果味。 3.皮肤弹性,眼球有无下陷,精神状态等。 【症状护理】 1.呼吸困难的护理:绝对卧床休息,安排专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恶心、呕吐的护理:快速建立静脉通路,观察尿糖和酮体情况。 3.精神症状的护理: (1)加强病情观察,如神志状态,瞳孔大小及反应、体温、呼吸、血压和心率等,协助医师治疗。 (2)注意安全,意识障碍者应加床挡,定时翻身,保持皮肤完整性。 (3)遵医嘱给予胰岛素静脉注射治疗。 4.感染的护理: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清洁。 【健康指导】 l.指导病人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位置、剂量、尿液检查法等。 2.指导病人如出现神志恍惚、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极度口渴等需要立即就医。 3.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胰岛素,定期复查。 4.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适当运动,避免劳累过度。

低血糖 概念: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或50mg/dl,同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 【疾病相关知识】 1、诱因:药物过量、进食不足或未按时进食 2、低血糖指标:小于2.8mmol/L 3、症状:出汗、心慌、饥饿、软弱无力、面色苍白、肢体发冷、头晕、反应迟钝、步态不稳 【护理措施】 1、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 2、绝对卧床休息 3、监测血糖 4、不宜空腹运动 5、做空腹检查前,停用一切降糖药 6、外出随身携带含糖食物 【饮食指导】 1、清醒患者,应进食含糖食品或饮料 2、按时、按量、规律进食 3、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后,定时、定量进餐 【用药指导】 1、告知患者如何服药及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2、食欲欠佳时,及时通知医师调整胰岛素及药物用量 【心理指导】 1、消除害怕焦虑、恐惧心理 2、告知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 3、告知家人理解患者并多与之沟通,以排除不良情绪 【健康指导】 1、运动量不宜过大,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2、在医生指导下增减用药 3、外出时随身携带甜品及糖尿病生命卡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全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全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呼吸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疾病护理 【评估】 1、评估病人的发病年龄、生活习惯、心肺病史、吸烟史和职业粉尘接触史。 2、评估病人生命体征及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胸痛、喘息、声音嘶哑、消瘦。 3、对病人出现的呼吸系统常见症状进行评估。 【护理要点】 1、休息:在疾病急性期,如发热、频繁咳嗽、咳痰、呼吸困难时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定时通风,室内禁吸烟,避免尘埃和烟雾等刺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维持室温 18~20℃,湿度60%左右。 3、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的变化,有缺氧,二氧化碳储留的病人注意观察紫绀、球结膜充血、意识的变化。 4、根据病人出现的不同症状进行护理。 (1)咳嗽、咳痰的护理 ①详细观察咳嗽和咳痰的情况,准确记录痰量和痰的外观,及时正确采集痰标本。 ②教给病人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为病人实施拍背及胸部扣击疗法。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餐前进行。 ③痰液粘稠时进行雾化吸入,每日2~3次,吸入结束后为病人拍背助其排痰,并观察疗效。每日饮水1500ml。 ④对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病人在肺功能尚好情况下,采取体位引流。 ⑤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床边备吸引器、口咽气道及气管插管等抢救用物。 ⑥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患者采取经鼻或口咽气道吸痰术,防止痰堵窒息。口腔护理每日两次,保持口腔清洁。

⑦观察痰液潴留病人,唇甲紫绀,球结膜充血及意识的变化,根据血气指标判断病人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情况。 (2)咯血病人的护理 ①卧床休息: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减少交谈,保持安静,大咯血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②饮食:大量咯血禁食。小量咯血者进食少量凉或温的流食,避免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性事物及饮料。 ③保持大便通畅:便秘病人可服用润肠剂。 ④大咯血病人慎用镇咳剂,禁用吗啡、哌替啶等强镇静剂,以免抑制呼吸。 ⑤应用止血药物垂体后叶素时,注意观察有无恶心,便意,心悸,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并监测病人的血压变化。 ⑥咯血病人常规备床旁吸引器,并放置静脉留置针,以维持一条静脉通道,供抢救时使用。 ⑦年老、体弱、心肺功能不良与咳嗽无力患者出现大咯血时,易发生窒息,应加强巡视。 ⑧发生咯血时医护人员应守护在病人床旁,使病人有安全感,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⑨窒息的抢救:置病人头低脚高位,迅速将口、鼻腔内血凝块吸出,病人无自主呼吸时,给予人工呼吸,高流量吸氧,应用呼吸兴奋剂,监测血气分析,严重者气管插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3)呼吸困难病人的护理 ①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减轻呼吸困难。 ②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及不必要的谈话。 ③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节律、唇甲紫绀及神志的变化,了解缺氧的程度。 ④根据病人病情和血气结果,采取不同的给氧方式和氧浓度。Ⅱ型呼吸衰竭病人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Ⅰ型呼吸衰竭病人根据病情提供氧流量。 ⑤氧疗的过程中观察氧疗效果,注意吸入氧气的温、湿度,吸氧装置的消毒按卫生部的规定执行。 ⑥给病人讲解氧疗的重要性,取得病人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