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俾斯麦_三次战争_的性质_关勋夏

收稿日期:2002-09-08

作者简介:关勋夏(1928-),广西武鸣人,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

No.3,2003JOURNAL OF SOUTH C 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3年6月Jun.,2003

略论俾斯麦/三次战争0的性质

关勋夏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对于俾斯麦在1864-1871年先后组织和发动的/三次战争0: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和德法

战争,不应贬之为/王朝战争0。总的来说,俾斯麦/三次战争0的性质,是进步的、民族解放的、革命的

战争,对德国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关键词:俾斯麦;德丹战争;普奥战争;德法战争

中图分类号:K 51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3)03-0076-06

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年)是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容克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外交家,一位自称为/穿军服的文职官员0,[1](P 34)竟然能够在1864-1871年的8年间,持续组织和发动了三次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大业。俾斯麦曾引以为荣地说:/我曾经历过三次战争:丹麦战

争、波希米亚战争和法兰西战争0。[1](P 206)对于俾斯麦组织和发动的/三次战争0的性质,长期以来

众多的中外论著,贬之为/王朝战争0。这种流行的观点成了一种/公式0,一种/迷信0,不利于对俾斯麦/三次战争0的性质作出正确的评论。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俾斯麦/三次战争0的性质作出公允的评论。

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是俾斯麦/三次战争0的/第一幕0。俾斯麦称之为/丹麦战争0。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民族战争。理由是:

第一,这次战争是1848-1850年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反对丹麦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1848年3月21日,霍尔施坦公国的德意志人发动反对丹麦统治的民族解放起义。3月23日,起义者在基尔成立了临时政府。它宣布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独立,并向丹麦宣战,从而爆发了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军队与丹麦的战争。普鲁士支持基尔政府的民族解放战争,因而爆发了普丹战争。恩格斯指出:/对丹麦的战争是德国进行的第一次革命战争。0[4](P 463)但是,由于欧洲各大国英、俄、法站在丹麦一边进行干涉,普鲁士遭到了失败,被迫撤军。基尔政府的军队被丹麦击败,解除了武装。

但是,1864年的德丹战争的结果就大不相同了。普鲁士获得了胜利,把什列斯维希-霍尔

施坦的德意志人从丹麦的统治下/解放0出来,并且开始打破欧洲列强对德意志民族统一运动的横蛮干涉,洗刷了德意志民族历史的屈辱,保卫了德意志民族的领土不受侵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获得了-解放.,列强使德国受辱于丹麦的华沙议定书和伦敦议定书也被撕毁,抛在列强的脚下,列强也默不作声。,,任何一个统治者不会想到去侵犯德国领土了。0[5](P490-491)这就表明了这只德意志/奶牛0,长期以来被欧洲大国任意欺凌、榨取和宰割的局面,已经开始改变,而呈现出独立自主的/全民族的0德意志曙光。德丹战争成为俾斯麦夺取德意志民族运动领导权的转折点,是他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最初步骤。

第二,德丹战争初步解决了1525年伟大农民战争失败以来,三个多世纪德意志民族生存与民族完整性问题,特别是开始实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德意志资产阶级的民族愿望。这不仅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德意志人民的利益,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19世纪初,随着德意志特别是普鲁士资本主义工农业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民族愿望高涨起来。他们公开要求尽快结束德意志的分裂状态,实现民族统一。1858年资产阶级自由派的5普鲁士年鉴6,1859年成立的资产阶级政党/民族同盟0,1861年成立的资产阶级/进步党0,都在自己的纲领中规定为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而斗争。本来,在资本主义上升时代,民族运动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资产阶级应当是高擎民族运动旗帜的旗手。但是由于普鲁士和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力量微弱,而且它们登上政治历史舞台较晚,/它那形影不离的同伴)))无产阶级已经开始胜过它。0[6](P451)资产阶级害怕无产阶级及其革命运动,甚于害怕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因而它毫无毅力,缺少进行独立政治统治和完成民族统一大业的能力。它们就只能寻找同盟者,把统治权和民族统一运动的领导权,部分地或完全地拱手让给他们。俾斯麦把德丹战争作为消除各邦分立状态和统一德意志的/过渡0,虽然走的不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道路0,而是/铁和血0[6](P230)的自上而下革命的道路,但毕竟开始实现了资产阶级渴求的民族愿望。正如恩格斯所说:/俾斯麦在两公国里是违背德国资产阶级的意志而实现了它的意志。他赶走了丹麦人,他向外国发出挑战,而外国也没有动一动。,,丹麦战争已经实现了一部分民族愿望。0[5](P490)又说:/正是由于资产阶级渴望消除由小邦造成的交往阻塞状态,渴望在世界市场上同它的国外竞争者争得同等地位,才引起俾斯麦的革命。0[5](P515)所以,这一/俾斯麦的革命0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德丹战争不仅把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从丹麦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而且还粉碎了奥地利组织一个易北河公国,并由奥古斯滕堡出任大公,以阻挠德意志统一的企图,从而使普鲁士的传统政策、俾斯麦为/普鲁士和德意志民族利益得到保证的0[1](P7)/二月条件0得以实现。/二月条件0规定: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作为一个邦国必须与普鲁士结成军事同盟;必须加入普鲁士领导的/关税同盟0,海军则加入普鲁士编制,基尔港成为普鲁士的海军基地;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开凿流经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的运河,即基尔运河;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据点划归普鲁士。/二月条件0的措施是革命的。它沉重地打击和挫败了阻挠德意志民族统一的分立主义,使寄望于分立主义的德意志各小邦一无所获,两手空空;使奥古斯滕堡要成为分立主义的易北河公国君王的希望成为泡影。俾斯麦说:我反对/在基尔建立一个新的在投票时反对普鲁士的大公国0。[1](P217)恩格斯评论道:俾斯麦/在实行传统的普鲁士政策,,的情况下,以把德国人从丹麦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借口,把什列斯维希北部大约20万丹麦居民并入德国,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一无所得的人是德意志各小邦和德国资产阶级在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的王位候补者)))奥古斯滕堡0。[5](P490)这为俾斯麦战争实现德意志/以普鲁士为首的统一0,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四,德丹战争增强了普鲁士的实力,为埋葬奥地利所操纵的/德意志联邦0这具反动的政治

僵尸,进一步推进德意志民族统一奠定了基础。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对丹麦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试验普鲁士军队的战斗实力,收回丹麦所霸占的德意志人的领土,而且还为了窥测奥地利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术,以便采取相应的军事手段,用速射的后装针发枪对付奥军的前装枪的刺刀冲锋,在下次战争中迅速打败奥地利。恩格斯指出:/普鲁士在这场战争中还抱着一个附带的目的,就是把它从1850年起按新原则训练并在1860年改组和加强的军队在敌人面前试验一番。,,同时,有机会发现了,奥地利从意大利战争中和从法国人的战斗方法中只取得了下面的教训:射击是根本不适用的,真正的士兵必须立即用刺刀冲刺敌人;于是就把这一点牢牢地记住了,因为再好不过的事情莫过于敌军在后装枪枪口前面采取这种战术。0[5](P489-490)

俾斯麦在联合奥地利对丹麦的战争中,精心设计了一个打击奥地利的谋略,那就是普奥对丹麦的维也纳和约和普奥的/加施泰因协定0。维也纳和约规定,普奥对易北河三公国的领土共同拥有充分主权。/加施泰因协定0则规定普奥两国对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两公国的领土,实行行政/分割0:霍尔施坦归奥地利管理;什列斯维希则归普鲁士管理。各自设立行政当局。但是,奥地利管理的霍尔施坦是与奥地利领土截然分开的/飞地0,四面受普鲁士和它所控制的公国的包围。这使奥地利对霍尔施坦的行政管理权毫无保障,并且经常处于摩擦、冲突和危险之中。只要时机成熟,俾斯麦随时都可以找到对奥地利作战的借口。恩格斯评论道:/和约规定两个公国交给奥地利和普鲁士共管;因此,就形成一种纯粹暂时的局面,这种局面不能不使冲突接二连三发生,使俾斯麦完全能够随心所欲地对奥地利进行严重打击。0[5](P490)所以,俾斯麦这一谋略是革命的、非常成功的。这使俾斯麦能够后发制人,打一场奥普战争,去实现他统一德意志的第二步骤。

1866年,俾斯麦发动的普奥战争,即/德国内战0、/兄弟阋墙之战0,是他/三次战争0的/第二幕0。俾斯麦称之为/波希米亚战争0。它是俾斯麦的革命战争。

战争的性质决定于战争的目的。因此,必须先考察俾斯麦发动德国内战的目的,才能断定这场战争的性质。俾斯麦的目的就是他在1862年所说的:/解散德意志联邦,把小邦置于我的影响下,从而实现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0[11](P430)在德国内战前夕,有人询问俾斯麦的对德国政策,/俾斯麦回答说,他将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把德意志联邦毁灭。0[5](P497)后来,俾斯麦在5思考与回忆6中强调说:/德意志诸邦相互关系的戈尔迪之结不能用脉脉含情的二元办法解开,只能用军刀斩开。0[6](P101)/用刀剑劈开德国政治的戈尔迪之结,,问题的最终解决则正是在战场上。0[6](P246)他还说:/通过统一为德意志民族创造一种适合本民族历史重要性的生存条件的可能性,这种愿望就构成了为进行德意志的-兄弟阋墙之战.辩护的主要论据。0[1](P53)可见,俾斯麦打内战的目的是为了革命,用战争)))暴力手段实现德意志统一。恩格斯评论道:/1866年战争不是别的,正是内战。但是,任何内战都是革命战争。这次战争是用革命手段进行的。0[5](P235-236)又说:/俾斯麦是如实看待1866年德国内战的,就是说,把它看做革命;所以他决心用革命手段进行这场革命。而他也就这样干了。0[5](P493)

俾斯麦进行德国内战所采取的/革命手段0是非常坚决和十分成功的。

第一,宣布奥地利所控制的德意志联邦议会被解散了。1866年6月11日,奥地利要求德意志联邦议会投票赞成它发出的号召:联邦军队应对普鲁士作战。6月14日,联邦议会对巴伐利亚关于选出联邦军队司令,动员各中小邦军队的提案进行表决,结果以9B6票通过。普鲁士的代表依照俾斯麦的指示在联邦会议发表声明:6月14日的投票表明德意志联邦议会已被解散。俾斯麦发出号召:德意志各邦应追随普鲁士组织一个新联邦。恩格斯认为,俾斯麦/对联邦议会的

做法是革命的0。[5](P493)德意志联邦及其议会是由奥地利所操纵的反动政治僵尸,长期以来在德意志推行政治分立主义,严重地阻碍了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用暴力手段制服了奥地利,判处了德意志联邦及其议会的死刑,立即实实在在地把它/毁灭0,把它彻底埋葬了。这当然是非常革命的。

第二,俾斯麦把奥地利逐出了德意志。俾斯麦承认,对奥地利战争是/争夺德国霸权的斗争0,[6](P219)是/一场普鲁士征服性战争0。[1](P53)他/征服0了奥地利,夺得了德意志霸权,把奥地利驱逐出德意志。这种/革命手段0是非常成功的,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这就意味着/奥地利却始终是德意志的一个最反动、最厌恶现代潮流的邦0,[5](P478)再也不能在德意志称王称霸了。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的/独立大国0的特殊利益,已经作为牺牲奉献在/小德意志计划0,即奥地利除外的德意志统一的祭坛上了。奥地利再也不能与法国和俄国相互勾结分割德意志,而使之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了。俾斯麦打赢了这场内战,也就结束了德意志长期以来因封建分立主义而饱受欧洲大国凌辱和宰割所造成的灾难,进一步争得了德意志民族独立生存的自由。所以,俾斯麦在这场内战中成为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0。

第三,俾斯麦在内战中建立和领导了/北德意志联邦0,把大半个德意志统一起来了。他实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改革。

首先,俾斯麦实施了/普选制0。这是他为了进行内战而采取的/革命手段0。这不仅争取了农民,拉拢了部分工人,而且还折服了从1848年革命以来就一直期待/普选制0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俾斯麦说:/考虑到在反对外国的优势力量的斗争中,在极端紧急而不得已的场合下也可以采取革命手段的必要性,我已在1866年6月10日的通电中毫不犹豫地把自由派当时最大的权术)))普选制扔到炒锅里,,,采用普选制是反对奥地利和其他外国的斗争的武器,是争取德国统一的斗争武器。0[1](P46)这种改革比之反动封建专制统治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和革命性。恩格斯称之为/革命普选制0。[5](P493)

其次,俾斯麦与议会/和解0,加紧整军经武。俾斯麦在内战中的萨多瓦决定性会战中不仅打败了奥地利,而且还打败了德国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民族统一愿望将完全如愿以偿了。这使他们甘愿拜倒在俾斯麦跟前,消除了1862-1866年/宪法冲突0的怨恨。俾斯麦则以退为进,于1866年9月向议会提出所谓/豁免责任法0。俾斯麦这种姿态,给会议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派架起一座金桥,渡向/和解0的彼岸。资产阶级的议员对此感激涕零。议会以230B75票的多数通过/豁免责任法0,豁免了俾斯麦在/宪法冲突0时期未经议会立法就开支经费的责任。并且追加军费预算,把1866年的财政拨款增至1154亿塔勒。从此,俾斯麦在北德意志联邦加紧整军经武,推行普鲁士后备军制度和军训制度,使它的军队每年/增加十多万训练有素的士兵0。[1](P42)1870年,德法两国训练有素的士兵之比为95万人B55万人,德国占了优势。

再次,俾斯麦实施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其中包括统一度量衡,取消封建行会残余,放宽组织股份公司的条件,发展企业和金融事业,发展对外贸易,等等。结果在短短的几年中,北德意志联邦的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加,超过了法国。1866-1870年,北德意志联邦煤和生铁的产量增长了30%。[7](P169-172)1870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在世界所占的比重为13%,比法国(10%)高出3%。[8](P52-53)1870年,德国的几项重要工业发展水平都超过了法国:煤产量为2600万吨,比法国(1300万吨)多一倍;[9](P86)机械功率为90万马力,比法国(331万马力)多将近两倍;[9](P86)铁道长度为1195万公里,比法国(1175万公里)多2000公里。[10](P95)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大满足了德国资产阶级发财的愿望,它们就更狂热地支持俾斯麦用/铁和血0统一德意志的政策,使俾斯麦极其顺利地把这一政策贯彻到底。于是,俾斯麦/三次战争0的最后一幕即将开始。主人公俾斯麦在战争的历史舞台上又要粉墨登场了。

1870年德法战争爆发,这是俾斯麦/三次战争0的/第三幕0。俾斯麦称之为/法兰西战争0。它是进步的德意志民族战争,是俾斯麦特种的革命。

德法战争是俾斯麦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和拿破仑第三的法国同时发动的。但这两者发动战争的政治目的是截然不同的。拿破仑第三是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第二帝国反动统治,掠夺莱茵河以西的德意志人的土地,反对德意志统一。其政治目的是极其反动的、波拿巴主义的。与此相反,俾斯麦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是为了实现德意志/完全统一0,建立德意志帝国。其政治目的是进步的、革命的。

战争的政治目的决定战争的性质。只要把拿破仑第三的政治目的与俾斯麦的政治目的相比,就不难断定前者是反动的王朝战争,而后者是民族解放的战争、进步的战争。正如列宁所说: /1870-1871年的战争是德国的解放和统一的资产阶级进步政策(延续了几十年)的继续。0[12](P157)俾斯麦要利用在德国内战所树立的/军威0和/优势0,以及高涨的德意志民族情感去进行这场战争。俾斯麦说:/面对法国的态度,我们的民族自尊感迫使我们去从事战争,如果我们不能估计这种情感的要求,那末我们势必失去1866年我们在完成民族发展道路上所取得的一切优势。,,我确信,我们祖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朝代、不同种族在感情和生活习惯上的差别而形成的南北之间的鸿沟,只能通过反抗数百年来对我国进行侵略的邻国的全民族战争来有效地填平。0[1](P68-69)又说:/我从不怀疑,在建立德意志帝国之前,必须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0[1](P85)

狡黠的俾斯麦做好对法战争准备之后,没有立即发动战争,而要当一个/被侵略者0[1](P70)后发制人。他利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表/埃姆斯电报0删节稿,激怒拿破仑第三于1870年7月19日首先挑起战争。俾斯麦如愿以偿了,德国成了/被侵略者0,处于防御地位。这样,俾斯麦首先在政治上就打赢了这场战争。

对于德法战争的第一阶段,即在1870年9月1日拿破仑第三在色当战败投降前,马克思不止一次指出,战争是/德国的民族战争0。[13](P12)恩格斯也不止一次称之为/一场真正的民族战争0。[13](P45)虽然德法战争是由俾斯麦与拿破仑第三共同挑起的,但最先发动进攻的是后者,而前者处于防御地位。在德法战争的第一阶段,对于拿破仑第三来说的确是反动的王朝战争、侵略性的征服战争。恩格斯在1870年7月31日写道:德法战争/是法国人首先进攻德国领土的。,,因而,从法国方面来说,战争更具有波拿巴主义的性质。0[13](P7)亦即反动的、反革命的王朝战争。拿破仑第三仓促发动非正义的战争,失道寡助,这是波拿巴王朝在战争中败亡的主要原因。

但是,对于俾斯麦德国来说,这场战争就不能说是/王朝战争0,不能与拿破仑第三的/王朝战争0相提并论,而客观上是进步的民族战争,德国的解放战争,/争取民族生存的战争0。[13](P8)正如恩格斯在1870年8月15日所说的:/包括各个阶级在内的德国全体人民群众已经了解到,问题首先是在于争取民族生存,因此,他们立即表示投入这场斗争的决心。0[13](P41)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得道多助。北德意志联邦人民迸发出来的高昂民族热情,把这场战争看做是争取德国独立和解放的战争而予以坚决支持,这是俾斯麦能够打赢这场战争的主要原因。恩格斯评论道:与拿破仑第三相反,/俾斯麦不仅在军事上已做了充分的战争准备,而且这一次他实际上有人民作为后盾,因为,,人民只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这是一场不仅为了莱茵河地区,而且为民族生存的战争。0[5](P501-502)

在德法战争的第二阶段(自1870年9月4日起至战争结束),法国革命推翻了拿破仑第三政

权,组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共和,战争本应结束。但是,俾斯麦和德国统治集团,违背了他们在战争开始时所发表的关于战争只反对拿破仑第三而不是反对法国人民,/愿意和法国人民和平相处0的宣言,继续挥师挺进,直搏巴黎,要向法国索取/物质保证0。俾斯麦声言:/必须占据土地、要塞和边界,用以保卫自己,永远不再受敌人的侵犯。0[14](P61)俾斯麦不允许法国获得不赔款、不割地的光荣和平,而强迫法国接受屈辱的、苛刻的条约,勒索50亿法郎赔款,割去法国亚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省的一部分,满足了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兼并领土的野心、容克的/夏洛克式0的贪欲。这是必须受到严厉谴责的。然而不应因此就断定这次战争对俾斯麦德国来说是/王朝战争0。因为这种对法国的掠夺和/王朝战争0的因素,在战争中所占的比重是次要的,并未能改变德国在整个德法战争中的民族战争性质。从总的方面来说,俾斯麦进行的德法战争是民族的、进步的、革命的战争。俾斯麦通过暴力)战争的特殊手段,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是历史的必然,是德国巨大的历史进步。所以,恩格斯说:德法战争对于德国是/1870年的革命0[5](P378)/德意志帝国是革命的产物,当然,这是一个特种的革命,但毕竟还是革命。0[5](P236)列宁也说:/1870-1871年的战争,,加速了德国向民主、向资产阶级进步方向的发展。0[12](P157)又说:/在普法战争中,德国掠夺过法国,但是这没有改变这个战争的根本历史意义,因为这次战争把数千万德国人民从封建割据状况、从俄国沙皇和拿破仑第三这两个暴君的压迫下解放出来。0[15](P280)。

综上所述,把俾斯麦/三次战争0贬为/王朝战争0是欠公允的。这也许出自对俾斯麦/铁血政策0的憎恶,对他的/强权政治0、/铁锤政策0[6](P149)的愤懑,对他誓死效忠于霍亨索伦王朝的鄙视;也许是拘谨于某种/公式0。但是,这种憎恶、愤懑和鄙视只会妨碍对俾斯麦/三次战争0作出公允的评论。我们应当破除对俾斯麦/三次战争0性质的评论中的/迷信0。/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0[3](P425)我们应该抛弃对俾斯麦/三次战争0性质的评论的/公式0。因为/在历史研究中,专靠一些公式是办不了什么事的。0[2](P166)

俾斯麦/三次战争0的性质,总的来说是进步的、民族解放的、革命的战争。尽管这种/革命0是何等的/特殊0和不民主;这种/解放0是何等的保守和不彻底,但对于德国毕竟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

俾斯麦在/三次战争0中,显示了他是一位比他出身的阶级)))容克阶级的成员,站得高看得远的容克阶级革命家。同时他非常藐视资产阶级的懦弱无能,很有胆识地取代了它在民族运动中应有的领导地位,而竭力为普鲁士霍亨索伦皇家效劳,完成了德意志民族统一大业。所以,恩格斯称俾斯麦为/皇家普鲁士的革命者0。[5](P499)

正因为俾斯麦是剥削阶级的、皇家的革命者,具有轻视和仇视人民的阶级本性,使他在战争和革命中只能利用人民的力量,而不能完全依靠人民的力量;只能限制人民的力量,而不能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他只能实行自上而下的革命,而不能实行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而且他还采取了错误的兼并政策。恩格斯指出:俾斯麦对法国/不仅榨取了50亿战争赔款这样一笔空前巨大的款子,而且还从法国手中夺走了两个省)))亚尔萨斯和德意志洛林(包括麦茨和斯特拉斯堡),把它们并入德国。从这一兼并开始,俾斯麦,,就犯了他的第一个大错误0。[5](P505-506)这个/大错误0是一种罪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应该受到严厉的谴责和批判。

(下转第100页)

人教育的质量,并组织和督促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成人教育方面发挥龙头效应。在市一级,也应设置相应的成人教育领导机构。其职责是根据省的统一规划,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确定本市成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重点。在区县一级,构建农村县、乡、村的成人教育学校,并与社区建设有机结合,加快社区教育的实验和构建。

其二,如何真正发挥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功能。我省普通高校共52所,其门类包括有综合、理工、农业、师范、林业、医药、语文、财经、政法、体育、艺术、民族、职业技术等,可以适应各行业的成人学习需要。从2000年的统计数据看,成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共20114万人,其中有11173万人入读普通高校,约占总数的六成。另外具有研究生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还开办了许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面向各行业的在职人员。因此,要追求成人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和强化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功能是一项重要的条件。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广东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在规模上虽然有所发展,但在质量与效益上则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根源在于成人教育的特点不突出。普通高校要在成人教育方面有所作为,其办学理念的转变当是必须的。普通高校中面向成人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都应该改革,以求适应广东社会的发展和成人学习的需求。

其三,在各地高校调整布局中是否应发展部分成人高校,在社区教育中如何突出成人教育的功能。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感于在当前的学校布局调整中存在着重视普通教育而忽视成人教育的倾向。虽然普通高校应当承担起部分成人教育的责任,但从学习化社会的要求看,走普教化之路不能根本解决成人教育发展问题。成人教育发展有着其独特的规律,这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构建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简约的成人教育发展范型,各级政府必须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思考决策。

=责任编辑:王建平>

(上接第81页)

参考文献:

[1]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2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俾斯麦.思考与回忆第1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5.

[7]加田哲二.德国社会经济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

[8]W.W.Rostow.The World Economy[M].Austin,1978.

[9]M.Beaud.A His tory of Capitalism1500-1980[M].N.Y.1983.

[10]J.Kuczynski.Die Geschichte der Arbeiler Dectschland:Band I[M]. B.1947.

[11]R.Blake.Disraeli[M].L.1966.

[12]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P.Bronsart V.Schecendorff.Geheimes Kriegslagebuch1870-1871[M].Bonn1954.

[15]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责任编辑:王建平>

Key words:infanticide;motherhood;ideology;interdisciplinary study

The Alienation Method of Translation:A Perspective of Kant.s Sensus Communis(by HU Zhao-yun)

Abstract:A ccording to Kan t.s exposition of human/common sense(sensus communis)0,human beings share a/consen-sus0in judgment and cogni tion,jud gment and cogniti on are of/universal com municability0and human common sense is of/u-niversal validity0.Therefore,different linguistic expressions can be transferred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through the alien-ation method of translation.With its unique ad vantages,the alienation method occupies a unique,irreplaceable posi tion in translation theorizati 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common sense(sensus communis);consensus;universal communicability;universal validi ty;alienation method of translation

A Survey of the Lexical and Gram matical Features of the Yue Dialect in the Xi J iang River Valley

(by GAN Yu-en,SHAO Hui-jun) Abstract:As an undeveloped dialectal mine,the Yue dialect in the Xi Jiang River Valley widens our vision with its lex-i cal and grammatical https://www.360docs.net/doc/263844297.html,pared with Cantonese in Guangfu Subgroup,it shows more ancient evidences in lexicon sys-tem,some words reflect earlier pronunciational features,and this dialect demonstrates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Neoteric Man-darin,Ancient Baiyue Language and M in Dialect.The author of thi s thesis discusses the strong word-building abili ty of some affixes,different systems of pronouns and auxiliary words,and delicate diversities in word orders.

Key words:the Yue dialect in Yue Xi;lex icon;grammar;features

The Pronoun System of Zhongshan Hakka Dialect(by GAN Jia-cai)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other Hakka dialects,the pronouns of Zhongshan Hakka dialect show its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in0CASE0.T he representation of plural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other Hakka dialects and has its own system.The author of this thesis intends to compare the Zhongshan Hakka dialect with the other Hakka dialects and Cantonese,and analyze the pronoun system to find out i ts rules.

Key words:dialect;Zhongshan Hakka;pronouns

On the Nature o f Bismarck.s/Thrice War0(by GUAN Xun-xia)

Abstract:Between1864and1871,Bis marck launched the/Thrice War0:/the Prussian-Danish War0(1864),/the Prussian-Austrian War0(1866),and the/Franco-German War0.They should not be simply labeled as/Dynastic Wars0. As a whole,the Bismarck.s/Thrice War0was progressive,national-li berating and revolutionary i n nature.It brought in great historic progress for Germany.

Key words:Bismarck,/the German-Danish War0;/the Prussian-Austrian War0;/the Franco-German War0

The/Athenian Sacrilege0before the Athenian Expedition to Sicily(by HAN Yi-min) Abstract:An Athenian aris tocratic clique mutilated nearly all statues of Herms to foil the expedition to Sicily i n415B.

C.Some democratic leaders made full use of this case to ruin thei r poli tical enemy-Alcibiades who had actively impelled the expedition to Sicily by attributing the mu tilation of Herms.statues and other sacrileges to the conspiracy of overthrowing the A-thenian democracy.At last,they allied wi th some oligarchs to exile Alci biades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and political horr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