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大全四篇(可供参考)

医师节最美乡村医生事迹材料大全四

【篇一】

春风化雨细无声,只为悬浮济苍生。武陵山腹地,xx省湘西州保靖县迁陵镇昂洞村有一位“最美乡村医生”。

她二十四年如一日,奔走于乡间的家家户户,送医送药、访贫问苦,行医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为病人和患者节约、减免医药费20余万元。

她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将深山里医疗设施简陋的昂洞村卫生院变成了被外界誉为“最潮”的乡村卫生院,一所真正的慈善医院、爱心医院。

她用自己最美的青春年华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用自己的双手医治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的双脚测量出了爱与生命的距离。

她就是xx,一位普通而平凡的乡村医生,党的十九大基层代表之一,她一直坚守在乡村医疗卫生第一线,为村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1993年7月,xx从卫校毕业,嫁到了湘西州保靖县水银乡马福村。当时的xx,面临着择业的选择,她本可以到村外条件较好的医院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她还是毅然地选择留在马福村当一名乡村医生。

马福村偏远闭塞,贫穷落后,村民们看病十分困难。xx 亲眼看见一位患者因为村里没有卫生室,医治不及时,最后病死家中。这让xx很受刺激。“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实在太差了,我当时就想,毕业了要在这里办一间卫生室,让生病的村民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在条件十分艰苦、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xx与丈夫两人东拼西凑了8000元,购置了简单的医疗设备和200多种常用药,加上村民提供的两间房子,马福村卫生室终于成立了。后来,在各方面条件成熟后,她又先后4次扩大村卫生室的规模,实现了“村民小伤小病不出村”的目标,保障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就地治疗。

乡村医生是个苦差事,最苦的就是出诊。马福村有10个自然寨,寨与寨之间基本是山高坡陡,交通闭塞。但是只要村民有需要,xx便会风雨无阻,随叫随到,平易近人的作风深受乡亲们喜爱,马福村的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她为村里的“1 20”。

2010年5月,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xx成为了保靖县迁陵镇昂洞村卫生院院长。刚上任时,昂洞村卫生院医疗、生活设施之简陋,超出了她的想象。不到400平方米的危楼年久失修,可使用的病床只有4张,没有电梯病人爬楼不方便,医疗设备陈旧,就跟诊所差不多。

xx决心改变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医生流动性大,就诊患者少”这一现状。她联系到了慈善组织香港沃土发展社,和当地政府一起筹划重建卫生院。2012年,新的卫生院在不破拆旧楼的前提下开工。两年后,总面积1400多平方米的新昂洞卫生院投入使用。

镂空采光式青砖墙体,盘旋式无障碍通道,开放式公用天井,一座充满现代设计元素的乡村卫生院出现在了人们眼前。目前,昂洞卫生院已成为湘西州首家公立性基础慈善医院和残疾人社区康复指导站。

“新楼建好只是第一步,通过这幢开放式的建筑,新的乡村公共卫生管理理念也将被一同推广。”xx说。

随后,xx从改善医疗条件入手,多方筹集资金,建成了高标准的预防接种门诊室。她还积极发挥自己的中医专长,在保靖县乡镇卫生院率先增设了中医门诊,设立了10余平方米的清创缝合小手术室,改善了昂洞卫生院的医疗条件,

吸引了周边乡镇村的村民到昂洞卫生院治病,xx和卫生院的名声在周边乡镇村群众中迅速传播开来。

xx说:“留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在病人眼里,我不仅仅是医生,更多时候还扮演了孩子、父母的角色,昂洞辖区四成以上的村民外出务工,空槽老人和留守儿童群体就医是基层医疗的重中之重,平时在治病的同时,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与关心。”

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她代表的是农村老百姓,也代表妇女儿童、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说出他们的心声。xx说:“近几年来,乡村医疗的环境设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次会议上,我希望国家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一些有力的医疗政策,让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更好更快地发展,让基层医生做好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篇二】

他是一位普通的村医,半个世纪守护乡邻健康,久久为功,不离不弃,演绎创造着奋斗人生的幸福传奇;他不是党员,却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秉持“人民至高无上患者是我亲友”理念,把为人民健康服务作为永恒追求;他经常告诉村民有钱没钱先来治病,以一名医者的拳拳仁心接济着每一位贫困患者……

他,就是xx县岭背镇小禾溪乡村医生xx。

现年70岁的xx,从1965年开始在本村从事赤脚医生职业,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多。中途曾经有调往乡卫生院和县医院工作的机会,都被xx婉言谢绝。他说,尽管去县乡工作,个人发展空间大,收入也会更好,但村里大人小孩一有风寒感冒都习惯了找自己。正是村民们对他的期望和信任,让xx心怀恻隐,不忍撂挑子离去。

3月28日,村民欧阳发患颈椎综合症突发不适,便给xx 打电话要求上门看病。接到求医电话后,xx一个大早出了门,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在欧阳发家,笔者见到了这位年过古稀的医者。只见他身材魁梧,嗓音洪亮,中气十足,肤色黑中透红。欧阳发告诉笔者,他们家祖孙四五代人都在xx手上看病,就是因为他医好、医术精,大家都信赖他。

解放前出生的xx,年轻时经历共和国“三年困难”,目睹不少村民有病轻易不敢看医生,小病拖,大病熬,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在行医初始,xx就给自己订下了“三个不”即不开大处方、不催要医药费欠账、不拖着病人治疗的原则,作为职业信仰一直践行至今。行医50多年的他,至今还住在一座只有一层楼的小平房,几样简陋的家具,一个斑驳陈旧、用了二十几年的小药箱,见证着xx老人的行医初心。x x说,全村一两千人,还有附近的乡亲都那么信任自己,不管是身体出了毛病,还是家里有了困难,都会向自己敞开心扉,及时相告。对村民们的这种拥戴与托付,xx倍觉欣慰,

也深感保一方村民健康的使命重大。他常常对乡亲村民说,健康最重要,有钱没钱,先来看病,早发现早治疗,千万不要贻误治疗时机,小病拖成大病。

能吃药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贫苦出身的xx,总是设身处地替村民着想,用最少的花费给病人看好病,从不搞“小病大治”。对于经济拮据、赊欠医药费的村民,xx也从不催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自己的四个小孩先后读高中、上大学,正是要用钱的时候。尽管如此,xx也还是坚持不向村民催收医药费,而是选择向银行和亲友借贷。有些赊账过了一二十年,xx还是按照原来的数额收取,赊欠医药费的村民自己都过意不去。几十年来,xx的医药费赊账累计达到十多万元。面对家人的偶尔埋怨,xx总是这样安慰:有人来看病,就是对我们的求助和信任。我们必须要一视同仁,才对得起这份信任。朴素的话语,折射出医者仁心的善良与温暖。

村民刘贱发早年是个五保户,与母亲古兰娇艰难度日。x x很清楚他们家没有余钱看病,但每次刘贱发家里有个头疼脑热,xx依然“有求必应”,从未缺席,十多年间从没收取过医药费,甚至连账都没有做。迫于条件限制,对一些在村卫生所无法诊疗的病人,xx总是及时上转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院,从不“拖着治”。个别村民一时手头紧张没钱去医院,xx便想方设法帮他们准备盘缠、筹备一些医药费,尽管他自

个并不宽裕。由于常年累月接济一些贫困户就医看病,xx为此还获得了“扶贫专业户”的美誉。从1971年开始建起的三沓村民看病赊账,白纸黑字记录着医者xx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品格与境界担当。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xx对全村80岁以上老年人及0-6周岁儿童分门别类建立健康台帐,作为健康管理重点人群,予以特别照护。今年元月的一个晚上,时值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天寒地冻,北风凛冽。95岁的村民邓冬秀因患尿储留,疼痛难耐,便叫家人打电话给xx,彼时已是凌晨三点。病情就是命令,xx接到电话后,立马拉起妻子,顶风冒雨,摸黑赶赴病人家中。事后,老人的家属感慨,这么冷的天,没想到打电话之后不到二十分钟医生就到了。xx 的妻子谢观秀介绍说,1947年11月出生的老伴,也已经是70周岁的老人了。但他工作起来常常废寝忘食,只要接到出诊电话,总是风雨无阻,全然不顾自身年事已高。镇卫生院院长黄斐表示,xx类似凌晨导尿这样的出诊案例还有不少,他的事迹诠释了“人民至高无上患者是我亲友”信念的真谛,全院职工都要向他学习。

业精于勤学无涯。为提高医术水平,xx自费订阅《赤脚医生杂志》《中国乡村医生》《新中医》《中国农村医学》《xx医药》等近十种医学报刊。他还利用参加培训、会诊各种机会,与同行广泛交流,悉心钻研农村各类常见病、多发

病治疗新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近年来,陆续有外乡镇甚至外县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前几年,xx还让子女们教会自己打字制表,使用电脑建起村民电子健康档案,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录入,并开通了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功能,成为全县卫生健康系统三千多号医务人员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xx稍有空闲,就会带上电子血压计、听诊器,跨上药箱,到各村小组挨家挨户进行健康体检,开展慢性病康复随访和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当同龄的村民含饴弄孙、安享晚年时,年过古稀的村医xx犹如焕发人生第二春,依旧奔忙在守护健康的村落乡间。接下来,他计划着加强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健康扶贫方面展现新作为、取得新成绩,确保全村贫困人口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用他自己的话说,“奋斗,没有年龄限制。只要乡亲们有需要,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篇三】

1968年从卫校毕业后至今,无怨无悔的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挥洒在华林村这片热土,五十多年来默默奉献,及时解除老百姓的病痛。今天的2017感动赣州健康卫士评选专栏带大家一起来认识章贡区沙河镇华林乡村医生李凤兰。

李凤兰今年73岁,是华林村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50多年前,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到华林存,乡村医生和其它医生不同,除了要坐诊,还要经常下乡随访,一般都是随叫随到。通常都是骑电动车出诊,几十年前,村里基本都是山路,一走就要几个小时。1969年,村里有个孩子高烧不断,李凤兰是爬着去给他看病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村里条件越来越好,都修了马路通了车。但是村里人大多文化不高,没太多的健康意识,每次到体检、打预防针的时候,李凤兰总是要挨家挨户通知,生怕会错过哪户人家。村里老人多,有100多名老人患有高血压,李凤兰经常去他们家随访,掌握他们的身体情况。

能得到村民的尊重与信任,在李凤兰看来是医生最大的荣誉。李凤兰早已经过了退休年纪,子女也经常劝她回家休息,但李凤兰知道村里很缺医生,能干一天是一天,曾经有三次回城工作的机会,李凤兰都放弃了。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到了2018年,李凤兰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多久,但她已经培养了她的儿子、媳妇和孙子,他们都学医从医,将继续追随她的道路。

记者手记

她,一个70多岁的老人,蹒跚的走在医疗卫生这条道路上,就这样在这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工作岗位默默的付出

了半大辈子。她,扎根农村,心系农村居民疾苦,用平凡而实在的行动去关心群众健康,保一方老百姓健康。

【篇四】

世有万千苦与痛,巧手医治百家病。

世代良方配良药,一片红心暖万家。

xx省赣州市寻乌县长安大道46号xx诊所,开办已有几十年,出身祖传中医世家的xx大夫是当地的名老中医,擅长各种疑难杂症和中风、癌症等慢性病的中医理疗调理,行医多年,医治患者无数。其子xx在放满了中药材的大柜子间穿梭长大,看着父亲抓药取药、闻着中药的特殊馨香,十多岁时就可只凭气味辨识数十种中药粉末,上百个小格子里的中药,他都能快速准确的找到。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xx 大夫也从小就立志从医,2000年他毕业于xx省卫生学校,2009年毕业于x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期间在父亲的亲身指导下,结合病例进行实际钻研学习,在疼痛科和皮肤科方面颇有建树。

秉承着刘氏家族严谨的门风和以人为本的先训,在十几年的临床实践中,xx大夫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从医风格。选择产品优中选优,既追求品质更注重价格,力求把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带给最需要的患者,在打造自己特色专科门诊的同时,也不忘时刻提升自己的全科知识,他说,能给最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