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国师德标兵事迹摘选

第一章全国师德标兵事迹摘选

用“爱”给残疾孩子蓝天

成振莲,女,40岁,山西省吕梁地市聋哑职业学校小教高级教师。曾被评为“吕梁地区优秀班主任”、“吕梁地区教学能手”、“吕梁地区教师职业道德标兵”、“吕梁地区骨干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山西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山西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和荣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江民特教园丁奖”。

在央视2005年春节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1个聋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感染了无数观众,让国人陶醉,让世界震撼,引起轰动效应。与此同时,一个参加该节目的聋哑男孩的名字也开始传遍吕梁大地,他就是从吕梁聋哑职业学校走出的高亭同学。高亭成为不仅是吕梁,也是山西首位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并参加重要节目演出的演员。而培育他成长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就是曾被评为“吕梁地区优秀班主任”、“吕梁地区教学能手”、“吕梁地区教师职业道德标兵”、“吕梁地区骨干教师”、“山西省优秀班主任”、“山西省优秀科技辅导员”、“山西省特殊教育先进个人”和荣获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颁发的“江民特教园丁奖”的成振莲老师。

从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成振莲老师一直工作在特殊教育教学第一线, 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努力以一个教师的爱去理解、宽容、尊重和照顾每一个残疾孩子,饱尝了做特教教师的酸、甜、苦、辣,牢牢树立起为特殊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深刻领悟到“特教教师”这一职业的真正内涵就是用关心、耐心、细心、悉心、恒心去润泽学

生的心田,用奉献来托起这份沉甸甸的重任,用“爱”撑起残疾孩子的一片蓝天。爱,在奉献的细节里付出耳聋学生是属于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听觉障碍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教育他们成人成才,需要聋校教师付出常人难以体会和理解的艰辛。

成振莲老师在这些孩子身上付出了胜似学生母亲的关爱。她刚来聋校时二十出头,自己又是家中最小的唯一女孩,在家也像个孩子的她,自从当上了聋孩子的班主任就完全没有了娇惯的样子。着眼于生活,从小事做起,她教学生们洗衣叠被;带他们到校外活动;带好吃的分给学生;拿自己买的玩具和学生们一起做游戏;帮学生们补破了的衣服;经常把自己的衣物带给学生们穿;自己买车票送学生回家;连续几昼夜在医院陪侍生病的学生。每周末,她都记下学生缺少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再利用双休日为学生购买齐全。每当学生拿到这些用品时,都会高兴地对老师说一声“谢谢”。也许聋孩子说不出更甜美的话语,可是一句含混不清的“谢谢”就足以让她感到欣慰。就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点滴小事中,成老师用一颗爱生、爱岗的强烈责任心、事业心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成为残疾学生的母亲、姐姐和朋友,让聋生在学校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获得了心理上的自信,也使每位学生知书达理、明辨是非、遵纪守法。成老师性情沉稳、性格倔强,每做一件事都抱有做到底做好的信心和决心,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靠自己的努力付出去克服和战胜。

自成家以来,她的丈夫一直在外地上班,家离学校又远,但她总是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风里来雨里去,准时走进课堂,没有因为自

己的家务事耽误学生一节课。她经常在学生们上完晚自习入睡后才离开学校,等她回到家里,经常看到自己的孩子已趴在书桌上睡着了……多年来,她临危受命,数次承担起差班、乱班班主任的重担。她都以自己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和博大爱心迅速扭转混乱局面,使班风班貌呈现出新气象。所带班有的被评为“青年志愿者活动先进集体”,有的被评为省、市“先进班集体”。爱,在敬业的岗位上升华残疾儿童由于缺乏与家庭、社会的交流沟通,普遍存在性格孤僻、猜疑多嫉、情绪低沉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以情动人,用情感化,只有达到师生的情感交融,才能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

成振莲老师在多年学习、钻研、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聋教育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尤其要注重学生情感教育,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要积极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的理念。为此,她在班级里根据学生情感需求及学习发展实际创设了活动角、语言角、图书角等,创设彼此交融的情景,不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而且使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她经常为教师们开出高质量的示范课和新课程标准与特殊教育教学的专题讲座,她的经验得到了重视和推广。她撰写出10余篇论文,其中《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探讨》、《培养学生自学语言能力之管见》等6篇论文获省级奖。她为每个学生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为每个落后的同学补习功课。她所教班的学生成绩平稳,从未因学习跟不上而出现过流失现象。由于她的教法非常适合聋孩子的学习实际,教学成绩显著突出,多年来她所教的班级都是学校的样板,每有重大活动总有她公开教学的身

影,在市、省级的教学观摩比赛活动中为学校赢得荣誉。

2004年,学校把一个基础特差的五年级班交给了她,在接手后,经常义务给同学们上早自习和晚自习,每天要比其他老师多工作两个多小时,同时也牺牲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日。高强度的工作,对她的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连续几个学期她都有咽炎发作,经常吃药打针。但她没请一天假,一熬到假期就进医院住院休整。一次因为她的“耽搁”,病情加重,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是她却采取了每天中午和晚上两次打吊瓶的方式治疗。结果,本来可以短时间康复的疾病,打了二十余天的吊瓶才治好。正是由于她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这个班的学生明显进步,学习成绩已直逼同年级好班的水平。爱,在悉心的关怀中成长。爱与人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普通教育离不开爱,特殊儿童的发展更需要爱来浇灌。进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高亭同学来自贫困山区,刚进校时,他由于听力障碍,再加上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显得异常无知。要教育好这样的学生,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性格倔强,勇于挑战的她,毅然挑起了开启高亭蒙昧心灵的重任。为此,她通过书信、电话与家长沟通,认真研究了高亭的致病史,详细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并及时了解他在节假日回到家中的表现,逐渐掌握了其心理特点,然后对症下药地教育他。为了改变他孤僻的性格,鼓励他加入了学校舞蹈队。为排练好每个舞蹈,高亭两膝盖磨破了皮,印出了滴滴鲜血,成老师一边为他敷药,一边自己流出了心疼的泪水。面对这一切,高亭同学加倍训练,把对老师的感激融进了自己的奋发有为中。2004年,获得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招生的信息,成老师和律动

老师带着高亭来到了中残艺术团。当高亭以出色的演技征服考官,被决定当场留下的时候,成老师异常兴奋,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当着众多考官和演员的面,她禁不住热泪滚滚,泣不成声,令全场人动容。现在,高亭和成老师经常联系,无论国内国外,每到一地,他总要给成老师发一个问候和演出信息。也许,这就是一个聋哑孩子对老师爱的付出的最好回报,成老师为此感到无限幸福和满足。

去年以来,成振莲在承担语文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承担起职教的管理工作。职业教育管理,对成老师是个新挑战。为了抓好这项工作,她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素质”为宗旨,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工作思路,积极组织开展起各种细致入微、学以致用的技能竞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增强了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良好氛围,为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做出了新的贡献。伴随着残疾孩子们的成长,伴随着学校的发展,成振莲老师为特殊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情,也收获了聋哑孩子和家长们对她的信赖和爱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博得了党和政府及社会的高度评价,成为吕梁乃至全省、全国特教园中的翘楚。但成老师并不满足,她常说:“聋生的健康成长和为每个残疾孩子撑起一片蓝天是我最大的心愿”。这质朴而充满激情的话语充分表达了她作为一个特教工作者的愿望和决心,也使我们有理由相信,成老师一定会在特教园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绽放异彩!

丹心映雪域赤诚育桃李

李在良,男,汉族,1972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 1996年7月志愿申请进藏工作,在拉萨中学任教至今,西藏自治区外语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10年来,李在良同志以自己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教态和扎实的作风在平凡的三尺讲台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雪域高原的大地上,用自己的一片丹心和赤诚,谱写了一曲曲教书育人的动人乐章。日月入怀,奋发进取。李在良同志志存高远,积极进取,立志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全部聪明才智。

还在上大学期间,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正式党员,担任了校学生会副主席、外语系学生会主席等职务,把学生会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也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教育、管理功夫。临毕业前,他第一个志愿报名进藏支援边疆教育事业,四川省电视台、四川宜宾电视台曾以优秀大学生进藏支援边疆教育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西藏基础教育领域的英语教学十分薄弱,李在良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实现西藏基础教育的“三个面向”,全面推进西藏学生素质教育,英语教学是很重要的一环。经过认真的思考,他认为应该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奋斗。于是,他来回奔波,上下呼吁,亲自筹建组织。

1998年,西藏外语学会成立。李在良同志一直担任学会的副理事长、秘书长并主持学会的日常工作。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他克

服重重困难,为学会做了大量工作:8年来,他外引内联,争取机会使区内教师、学生到国内外交流、学习达80多人次;组织举办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7次、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6次,参赛学生累计20000多人次,覆盖面达到全自治区5个地市,这在西藏教育史上尚属首次,有力地推动了西藏外语教学。

对于组织上分配的工作,李在良同志从不挑肥拣瘦,拿得下,挑得起,做得好。到西藏参加工作10年,他连续10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一度时期,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这在西藏教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10年里,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没有一个学生受到过学校的纪律处分,没有流失过一个学生。他曾做过学校政教科的干事,担任过七年教研组长,2004年以来担任年级组长。无论是搞教学还是做管理,李在良同志都能团结一班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把搞好教学工作服务于西藏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由于李在良同志担任班主任工作出色,不少家长想方设法把孩子插进他的班级,因此他所在班级的学生总是比平行班的学生要多出很多。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染上不少恶习,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差生”。

李在良同志从不把这类学生视作其包袱,而是以他丰富的知识来指导学生学习,以崇高的人格来感化学生。说来也怪,在其他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差生”、“坏孩子”,一到了李老师班里,情况就发生了变化。2003年,有三个藏族学生一直是全年级令人头痛的学生,临到文理分科时,没有一个班级愿意接受,李在良老师得知情况后,主

动接受了这三名学生,通过李老师的耐心教育,一年后,三名学生都以高分考进了他们理想的大学,其中一位学生的阿妈流着泪,感谢老师,逢人便讲:“要不是李老师,我儿子不要说考大学,恐怕高中都毕不了业。”李在良老师就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家长们的真心拥戴。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在良同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把做好教育工作同西藏的长治久安、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联系起来,把学生的成人成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创造了多少个第一。10年来,李在良同志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属于藏汉族学生混编班,最多的时候藏族学生达到35人左右。他带过四届高三毕业班的班主任,其中两届培养出了西藏自治区高考状元。2004年高考,他所带的文科班里的格桑曲宗同学,以总分578分(其中英语138分,为当年全区英语单科第一)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该年度西藏自治区高考文科状元,创下了藏族学生在西藏高考历史上的最高分。2001年高考,他所带的理科班里的何鑫同学,以总分659分(其中英语140分,为当年全区英语单科第一)的突出成绩,获得了该年度西藏自治区高考理科状元。四年培养出两个高考状元,不仅在西藏,就是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不仅如此,李在良同志在自己的专业学科教学和班级总体发展上也成绩赫然。他积极探索在民族地区提高英语教学成绩的有效方法。他常说,在民族地区搞教育,就是要提高民族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所担任班主任的四届高三毕业班中的藏族学生100%的升入大学本科,其中2004年的班级里的24名藏族学生中有23名升入重点

大学本科,创下了拉萨中学高考历史上同类情况的最高水平。他所担任班主任的四届高三毕业班,高考升学率均在95%以上,其中2001年、2004年的高考升学率达到了100%,2004年本科率达到了92%。他本人所带的英语高考成绩均在80分以上(这在西藏教学史上可是了不得的成绩),一直保持了学校的高考英语单科成绩第一名。

李在良同志工作中取得了如此成就,这与他勤勉工作和良好的师德是分不开的。他一直实施着他的“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成就教育”、“励志教育”。多年来,经他资助过的贫困学生就有30多人(包括资助现金、衣物、学习用品等);与学生谈心累计达2000多人次;家访累计达240多次。1997年,班上一名同学厌世弃学,他先后6次家访,深入细致的做学生和家长的工作,终于使这位同学回心转意,重返校园,考入大学,现已成为西藏的一名税务干部。

1998年,高考在即,一名藏族学生突患痢疾,父母远在日喀则地区,是李在良老师守在学生身旁拿药护理,直到第二天父母赶来照看。像这样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具体有多少,实在无法统计。身教重于言教。李在良同志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诚信、守时、好学上进、讲究礼仪、言谈举止文明大方、不沾染任何劣习,为学生树立了优秀的楷模,学生们私下里把它当作自己身边的崇拜对象。每一届毕业告别的场面是十分动人的,家长和学生们向李在良老师献上洁白的哈达,大家哭成一片,李在良老师更是泪流满面。泪水里包含着感动、理解与喜悦。

一个人干着五个人的工作“奉献第一,教育第一,学生第一,教

育工作无小事”,是李在良同志的人生信条。他的工作量之大,之艰辛,不仅在高寒缺氧的西藏,就是在全国的同类学校也是罕见的。由于西藏教育的特殊情况,他长期担任三个班的英语教学任务(有时多达四个班),周总课时量在40节以上,又一直担任着班主任(最多时同时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教研组长,2004年起担任年级组长,同时还兼任着西藏外语学会的日常工作。按工作总量计算,他一个人每天干着近5个人的工作。为了把每一项工作做好,李在良同志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工作上。1998年,他由于放不下正在带着的毕业班的教学工作,狠着心把妻子孤零零一个人留在内地生产。直到孩子一岁的时候,他才见到第一面。他高兴地去抱孩子,孩子却大声哭叫着怎么也不让他抱。一个在工作中东挡西杀的坚强的男子汉,这时候只能背过身去流下歉疚的泪水。

李在良同志谦虚热情,有着很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亲和力。无论是做教学工作还是管理工作,也不管工作量有多大,只要是他经手在干,成绩就一定会是最好的。尽管工作中头绪多、难度大,但他从没有旷过一节课、误过一件事,许多时候忙得顾不上吃一口饭、喝一口水,同事们都说他是“铁人”。确实是这样,每天李在良同志都是满面春风对学生,神采奕奕上讲台,尽量用他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和周围的同事。现在李在良同志已是一位年青的老教师,他总是毫无保留的把他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近几年经他指导的教师大都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

是李在良同志最喜爱的座右铭。他经常说:“教书育人,是一个人民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一个人民教师的本分”。正是如此,他才能在短短的十年里,硕果累累,誉满西藏教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李在良同志正在用自己实际行动为“三个代表”作最好的诠释,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书写着“师德”两个闪光的大字。

丹心一片育新蕾

刘福颖,女,汉族,1970年9月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东堤头中学一级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天津市劳动模范。

自1993年从天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 刘福颖同志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天津市北辰区最偏远的一所农村初中校东堤头中学。当时简陋的校舍,破旧的桌椅,落后的成绩、居高不下的辍学率…让她这个老毕业生感到辛酸。

刘福颖暗下决心:我一定尽自己所能,让母校重铸辉煌,让家乡的孩子们不出家门也能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她十三年如一日在边远农村校呕心沥血,辛勤耕耘,舍小家顾大家,奉献着青春热血,收获着幸福快乐,用她那份责任与爱心撑起家乡教育的一片蓝天。

刘福颖同志从教十三年,做了十二年的班主任。“以诚感人,以爱育爱”是她工作的信条,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钻研教法、研究心得、走村串巷进行家访…。她每接新的班级都深情

地承诺:“也许我不能保证你们每个人都上大学,但我能保证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在班主任工作中她非常重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学生眼中,她是严师,事无巨细,带头做起。平时刘福颖总是不声不响地弯腰捡起地上的果皮、废纸,为学校操场拔草她也是第一个脱下鞋,在烈日下带头走进烂泥里。有一个学生在给刘老师的周记中写到:“您虽然不说什么,但您用行动告诉我应该怎样去做”。新生入学后她和学生一起制订《班级公约》,商讨班级管理的策略,建立小组评比制、卫生责任制、班干部轮换制等,让学生既感到有章可循又感到老师对他们人格的尊重。以丰富的班级活动凝聚学生,把班集体建成温暖的家。如:为了培养七年级新生劳动观念和合作意识,开展了“我是家长好帮手”的劳动技能竞赛。为了提高八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在班内召开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的辩论会。为了缓解九年级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开展了“爸爸、妈妈请听我说”的致家长一封信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每接一个新班,她首先要做的就是走访每一个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从接班到学生毕业,每一个学生家里她都去过,有的学生家里她甚至去过4、5次,并且坚持做到学生有进步必访、学生家庭出现变故必访、学生在校发生问题必访,每年家访率均达到100%。家访密切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赢得家长对她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为了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每学期在班内刘老师都要开展师生通信活动,让孩子们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用心去答复每一名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就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她还利用网上聊天的形式疏导孩子们内心的疑问,她珍视与学生这份情感,因此从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中,学生都能感受到刘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十余年的班主任工作让她体会最深的是:“只要你全心全意爱学生,学生也会同样爱你”。刘福颖同志更像是慈母,在班级管理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的育人理念,用学生能够接受的制度规范学生,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的人格尊重。刘福颖老师班里来了一个很特别的女同学,她的父亲游手好闲,时常惹事生非,监狱已经是几进几出,在村里谁也不敢惹他。有些老师担心这样家庭的孩子不好管理,因此哪个班主任也不愿意要她,最后刘福颖把她接到了自己的班里。刚入学时,她上课坐不住,经常说话,下课打架骂街,让同学们望而生畏。在刘老师与她的接触中发现,她不仅乐于助人、而且文笔很好,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刘老师主动接近她,诚恳的指出她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对她提出具体的希望和要求。多次进行家访,和家长实现了平等沟通,刘老师又主动给她创造在同学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帮她在同学面前树立威信,用各种方式鼓励她。在刘老师的爱心与真诚的感召下,这个学生彻底改掉了不良习惯,不仅被学校评为优秀班长,而且还被评为区级优秀学生干部。

有个叫李国成的学生,患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给他治病,家里已经一贫如洗,李国成情绪低落,几乎丧失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刘老师多次与他谈心,鼓励他战胜病魔,自强不息,并经常拿出自己的钱帮助他。刘福颖用自己的行动和真情教育学生们:班级是个家庭,社

会是个家庭,人要富于爱心。学生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以各种方式帮助李国成。在他住院治病期间,同学们轮流为他写听课笔记,厚厚的笔记及一封封的慰问信源源不断的寄到他的病床前,让他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李国成在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中看到人活着的意义,他把这种关爱化为学习的动力,虽有两个多月没来上学,但期末成绩名列年级第三。他以中考602.5分的成绩升入了市重点中学,圆了他的上学梦,“活着真好”道出了这位学生的心声。

张东兴同学,母亲有病,家庭生活困难。一天,刘福颖发现这个学生情绪低落,一问才知他的父亲患了晚期胃癌,家里不想让他上学了。看着孩子那无助的眼神,刘福颖的心如刀割一般地难受,于是她和张东兴一起来到了他家,把身上仅有的180元钱掏出来放在床上,对他的父母说:“您安心养病,孩子由我和同学们来照顾”。从此照顾张东兴的任务就落到刘福颖师生的肩上。她们先后为张东兴捐款一千多元,使他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张东兴在给刘老师的信中说到:“您是我至今为止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是您的呵护和帮助使我快乐的渡过了初中生活,我没有感受到因为家庭贫困而带来的一丝烦恼。最让我不能忘的是您说话的语气:严厉的时候像铁钉,让我意识到错误必须改正。温和的时候像流水,让我知道老师是爱我的。我一定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您和同学们,长大以后也要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有用的人。

2003年元旦,东堤头中学九年级四班的教室里格外热闹,教室的墙壁上挂着市级三好班集体的奖状,此刻这里的联欢会达到高潮:

全班同学整齐地站在教室里,他们每人手里都捧着一盏闪光的红烛,用一种充满敬意的目光深情地注视着他们的班主任,轻声唱起:“再有半年我们将要离开您,时间这么短,我们怎么舍得您…”歌声里,那个女生班长将一块写着“老师、导师、恩师”的牌匾送到刘福颖老师的手里,烛光把教室映得通红,此情此景,让刘福颖热泪盈眶。透过泪水看着孩子们那一张张诚挚的面孔,她感到无比欣慰,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是多么的幸福。

刘福颖用爱心为学生们搭起了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同样,她在教育教学领域也闯出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带班特色。她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更新观念,积极创新,探索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形成了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灵活善变的教学方法,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踏实严谨的教学态度等教学特色,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她的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在本区同类校中名列前茅,她的论文《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获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她还领导参与了学校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和谐教育实验的子课题研究,2006年4月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她的论文《师生互信创造教育契机》发表在天津教育报上。

刘福颖同志担任了七年的年级组长,经历东堤头中学由弱变强的全过程,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在工作中始终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每一个人,她和她的同事们不断创造着东堤头中学一个又一个奇迹,中考连续五年名列全区榜首,把一所全区倒

数校,变成当地远近皆知的一所“名校”。她所带的年级组在2000年、2003年、2004年分别获区级先进年级组的荣誉称号。2004年刘福颖同志又以超出常人的精力,担负起学校的德育主任的重任,同时接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课。她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德育工作,从班主任培训到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丰富多彩的德育特色活动到一节节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都留下她开拓创新的思路。她利用公休日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用孩子们的歌声和爱心抚慰老人们孤独的心;她还把学生带到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变化的小康村,请村里的老干部讲党的富农政策给家乡带来的种种益处,激发孩子们对党、对家乡的热爱。2005年学校德育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不仅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而且被命名为天津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北辰区育人环境特色校。

刘福颖始终牢记陶行知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她把:“爱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给每一个孩子创造成才的条件”作为她教育工作的出发点。真心关爱每一个孩子,耐心教育每一名学生,处处为学生发展着想,这就是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部写照。刘福颖先后被评为北辰区十佳教师、北辰区师德标兵、北辰区十佳班主任,区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天津市女职工建功立业先进个人、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福颖同志殚精竭虑,给每一个孩子创造着成功的机会,给每个

孩子搭建着张扬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她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去严格管理学生,她用爱的心灵去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她用深情的眼神去注视着学生,她用最宽广的胸怀去包容着学生,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教育和自我管理。当地老百姓传诵着这样一句佳话,“爱自己孩子的人是人,爱别人孩子的人是神”。教苑苦耕耘,青春放异彩。刘福颖同志以顽强拼搏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出色的工作业绩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她扎根农村教育事业,用青春热血谱写着人生壮丽的诗篇!

爱生如子的好教师

王玉贵,男,汉族,47岁,中共党员,山东省阳信二中副校长,滨州市阳信县商店镇柴家村人。王玉贵数次获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省优秀辅导员奖,他先后获得县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县市优秀共产党员、“滨州市高考先进个人”、滨州市劳动模范、滨州市优秀园丁、“山东省人民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2005和2006年度瞩目滨州十大人物、首届“感动山东2006年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闻一多先生在《红烛》诗中写道。阳信二中副校长、共产党员王玉贵,如同这样一支红烛,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默默奉献多年。9月8日,在全省庆祝第21个教师节大会上,他被省政府授予作为

教师的最高荣誉——“山东省人民教师”,享受省级劳模待遇。

面对十几个歹徒的砍杀他挺身护住学生

3月12日夜里10点多,阳信二中晚自习结束了。

副校长王玉贵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学楼前,看看学生是否都已回宿舍休息。

这时,王玉贵听到教学楼东部二层有打斗声。他迅速跑过去,见有十几个染着红、黄头发的青年,正在殴打两名学生。王玉贵冲上去,护住了学生,可歹徒的拳头、棍棒、砍刀一齐落在他身上。

闻讯赶来的老师们忙拨打急救电话120,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脱下血衣,发现王玉贵被刺中了后背和腋窝,险些刺穿胸膛,有两个刀口,总长达19厘米,刀口深4厘米,整整缝了18针。

县领导来探望他,村里的百姓也结队来看望他。8月底,记者采访他,他说:“我受点伤不要紧,要是学生出了事,我怎么向他们的父母交待呢?”

“1:3000,我只好选择后者”

记者来到他的老家——阳信县商店镇柴家村。这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院里两棵大枣树,枝叶间缀满了红彤彤的小枣。1961年,王玉贵出生在这里。由于家里穷,他11岁才上学。

1979年,王玉贵高中毕业,被聘为村小学的民办教师。到第三年,他又考取了惠民师范,毕业后分到阳信三中任高中生物教师。中师毕业任高中的课,王玉贵感到压力很大。他一有空,就骑上自行车到县一中听课,去县教研室找教研员求教,上教育学院拜师。天道酬

勤。1986年,他第一次带的生物课高考成绩在全县中学名列前茅,县教育局给他发了奖状。期间,他还在滨州教育学院进修了专科,1996年又通过自考取得了本科文凭。

1998年,经过考试和考核,王玉贵被调入阳信二中任教。2001年,他被任命为分管业务的副校长。

当校长,王玉贵有个信条,就是“走出办公室”。不管是备课会、教学质量分析会、边缘生转化会、尖子生促进会,他都参加,并坚持听课。听上10分钟,他能和有关教师座谈1个小时,谈看法,谈建议。

同事形容他的特点是“不闲着”。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和师生一起跑操。晚上11点,他要最后巡查完校园,才安心入睡。二中每位学生的情况他都要摸个遍,教师有情绪他都细心体察,帮助解决像职称、住宿、带小孩、乘车这类工作生活难题。

王玉贵刚柔相济。与师生对话,他和声细语;论工作成绩,他毫不遗漏地表扬别人;用学校制度规范人,评优晋职人人服气;如果谁违反制度,他敢于当面批评。他说,批评不是冲着哪一个人,都是为了教育工作。

2001年,他女儿参加高考。但他和高三班主任吃住在校,无暇照顾女儿,女儿连盼着父亲在考试这几天用摩托车接送她的愿望都没实现。结果,阳信二中高考打了翻身仗,女儿却落榜了。女儿复读参加高考时,王玉贵又在邹平带队监考,只是在电话中给了女儿一些鼓励。他对记者说:“1:3000,我只好选择后者。”

当学生需要资助时他从不犹豫

出身农村,当年距高校一步之遥的王玉贵,更能深刻体会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这就不难理解,当他的1000余名学生考取本科,有的考取北大、清华时,他是那样欣慰。

他爱人至今没有工作,家里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还要赡养父母,惟一的经济来源就是他的工资。但学生需要资助,他从不犹豫。2004年,他从高一起负责的年级参加高考,信阳二中成绩辉煌,其中,阳信历史上培养出的首位清华学子孙维山,就曾因王玉贵的资助而免于辍学。孙维山一家人说,忘不了王玉贵这个恩人。

王玉贵对自己却很苛刻。妻子回老家看望父母,每次他都用自己的摩托车把妻子送到汽车站坐车,从不用公家的车。有学生逃学到网吧,王玉贵有空也会骑上摩托车去追回。他患有高血压,同事劝他多吃点菜,而他一忙起来,常常是用馒头、咸菜打发了。

王玉贵说:“能把自己的父母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把自己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那么,他做人,做教师,也就做到位了。”

扎根山区奉献教育

陶海林,男,汉族,1963年10月出生。海南省五指山市海南省工业学校讲师。陶海林老师是我省师德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代表,目前,全省教育系统积极响应省教育厅的号召,开展向陶海林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