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HUANGZHoNG(JournaIofWuhanConservatoryofM砸ic,China)

胡亮

浅谈竹笛流派之“

文章编号:1003—772l(2004)增刊一0104一03新派"

摘要:在众多竹笛流派当中.“新派”是近期出现但比较重要的竹笛流派之一,本文对“新派”竹笛演奏风格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着重描写了“新派”演奏艺术流派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并对这种流派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作了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竹笛;新派;演奏

中图分类号:J632.1

中国笛子从我国古代河南贾湖骨笛,河姆渡骨哨发展到现在的八孔笛、七孔笛、十一孔笛及加键笛已存在7000一8000年的历史.竹笛作为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充分展示了它的艺术魅力.经过无数人的努力.由当初给戏曲和曲艺伴奏的乐器发展成为现在经常在舞台上独奏的民族乐器。当中不光有老一辈竹笛演奏家的努力也有后起之秀的推动。[13和所有民族乐器一样,中国竹笛受各地区民间歌曲、民问戏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各种民族音乐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竹笛形成了两大基本派别“南派”和“北派”。

“南派”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为代表。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艺术时间当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派”善于吹奏为河北梆子、河南梆子伴奏而得名的梆笛.其音乐素材大多来自北方地区的民歌与戏曲曲牌,代表作为《喜相逢》、《五梆子》、《荫中鸟》等。“北派”的演奏艺术风格粗犷豪迈,较多用吐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而“南派”和“北派”则大相径庭,大多数南派竹笛演奏家善于吹奏为昆曲伴奏而得名的曲笛,音色并不象梆笛那样尖锐明亮.而偏重于圆润浑厚。代表作如《鹧鸪飞》、《早晨》、《三五七》等。作品大多取材于江南丝竹音乐,常用技巧有颤、叠、赠、打等。“南派”与“北派”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笛坛的最主要两大派别,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50年代末,著名竹笛演奏家刘森以他独特的激情与新生活气息的演奏开拓了一条崭新的艺术道路,在中国笛坛独树一帜,创立了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吸引力的演奏流派一“新派”。何谓“新派”,顾名恩义.“新派”就是有别于传统的“南”、“北”二派特点的文献标识码:A

派别。它既不象“北派”演奏那样粗犷豪放,也不象“南派”那样婉转细腻。它的演奏特点是极富歌唱性和抒情性,它在竹笛表现力和技巧、演奏姿势中的许多方面突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的局限。如用指尖的持笛手形,大大满足了演奏半音的需要.为六、七孔竹笛演奏外国乐曲以及与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西洋管弦乐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首次将超高音、气滑音、弹跳音运用在笛曲,不但扩展了竹笛的音域而且丰富了竹笛的演奏技巧。可以这么说“新派”演奏流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南、北”二派垄断竹笛流派的现状,给中国笛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它的出现吹响了竹笛技术革新的号角,大大推动了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

一、“新派"竹笛演奏特点

1.气息运用方面:在我国传统的“南、北”二派当中,“南派”演奏家如赵松庭、陆春龄吹奏用气比较均匀平稳,气息震动的频率并不是太高.讲究的是婉转细长,音色要求细腻轻柔。与“南派”不同在于“北派”演奏家如冯子存等用气起伏较大,吹奏要求音色饱满。特点是高亢明亮,热情风趣。而“新派”创始人刘森先生在气息运用上较少运用水平状的气息线条.而采用带有一定密度的气颤音。因此,他的演奏充满歌唱般的激情,假如说南方竹笛演奏大都是平湖秋月的话。那么刘森的演奏气息更像江河波涛汹涌。刘森的气息运用方法突破了原有的气息运用方法,并对竹笛的音色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23如他较多运用气冲音和气滑音,这些技巧运用无论在“南派”或是在“北派”

作者简介:胡壳(1980~),男,文学硕士,天津音乐学院民乐系助教(天津300171)。

收稿日期:2004一04—26

 万方数据

胡亮: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105

都比较罕见。在独奏曲《牧笛》引子当中,成功的运用了这两种技巧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著名竹笛大师赵松庭曾说过:“刘森气滑音堪称一绝.它所出来的艺术效果是指滑音无法媲美的。(《民乐报》P2)正因为刘森在竹笛音色技巧方面的过人之处.“新派”竹笛的艺术演奏风格才得以奠定。著名竹笛制作家周林生是这样评价刘森先生的演奏:“音色象银子般的灿烂纯净,气息象烈火一样炽热奔放”。

2.手指运用方面:“新派”在继承北方传统的运指方法基础之上又有许多独创之处[3]。在近代,刘森先生是率先用按半孔的方法来演奏半音阶和外国名曲,如《云雀》《霍拉舞曲》等.他还研究了许多超高音的指法,在独奏曲《牧笛》当中他首次运用了超高音。突破了竹笛现有的音域,把竹笛现有的音域从传统的十六度扩展到十八度,为竹笛演奏、创作现代乐曲和交响乐队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这种方法在他亲授的弟子们的演奏中均可得到体现。如著名竹笛演奏家简广易率先用六孔竹笛演奏了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攻克了竹笛演奏高难度半音的难关[4]。在此曲中.频繁出现的半音阶级进,演奏家吹奏如西洋长笛那样准确无误,为最大限度表现原曲的音乐内涵.多次运用超高音进行演奏。此曲演奏的成功为将来演奏难度更加高的协奏曲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竹笛演奏家李增光先生把“新派”的高难度运指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他在演奏作曲家莫凡写的管乐协奏曲《敦煌印象》第二乐章“飞天”当中.连续的超高音、弹跳音、气冲音吹奏和大二度半音阶级进,不但把竹笛演奏的难度提高了。而且还首次把“新派”的演奏风格运用到协奏曲当中。为推动“新派”竹笛演奏艺术风格的成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运舌方面:“新派”演奏家们的吐音既不象“南派”演奏家那么小巧也不象“北派”演奏家那样豪放.它的颗粒感极强,尤其在双吐方面,“T”、“K”的运用具有很好的独立性和均衡性。如刘森的点舌音就是一种介于吐与非吐之间的吐音,在刘森演奏的《牧笛》、简广易演奏的《牧民新歌》录音当中可充分体现。[6]

二、“新派"竹笛演奏流派的形成和发展

一种流派的形成离不开当地人民的语言、思想感情以及生活环境.流派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地理、民俗、民间音乐等因素影响很大。竹笛演奏流派和其他吹管民族乐器一样,气质、方法、技巧、气息、运舌和地域因素决定了它的派别的种类。“南派”和“北派”的流派形成都是在充分吸取了当地的民间戏曲音乐、歌舞音乐等音乐素材的基础之上再加上老一辈艺术家的辛勤努力形成的。其中老一辈艺术家的创作和演奏起了核心作用。如著名的“南派”竹笛大师赵松庭就是充分吸收了浙江婺剧音乐的精华.再加上本人的加工创造,编写了大量的“南派”代表性乐曲,如《鹧鸪飞》、《早晨》、《三五七》等。从而奠定了“南派”中“浙东派”竹笛的演奏风格。“北派”的代表人物冯子存本身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民间艺术家,他很熟悉北方的民间小调、小曲和二人台音乐,所以在他创作的独奏曲《喜相逢》当中充满了浓郁的二人台音乐韵昧,容易流传和被广大观众所接受、认可。这首独奏曲在全国第一届民族器乐调演当中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成为中国竹笛登上独奏舞台的有利证明!而“新派”和“南派”、“北派”的形成发展并不完全一样。“新派”创始人刘森吸取了“南”、“北”二派发展成功的经验。他善于创新,并不局限于某中特定的民族音乐的范畴,而是另辟新径。在传统音乐借鉴方面,他较多采用舞蹈音乐的素材,用它来表达旋律的抒情性、叙事性和歌唱性。如《牧笛》中的慢板。由于刘森先生有着和起他竹笛艺术家不一样的特殊艺术经历(他曾是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的得意门生,他还严格正规的学习了西洋作曲理论、乐队指挥。他是竹笛艺术界中的奇才).所以他所创作的乐曲和所演奏的风格肯定是其他派别所不具备的。在西洋音乐借鉴方面,他移植、创作、演奏了大量乐曲,如《霍拉舞曲》、《云雀》、《天鹅》等。“新派”的演奏脱胎于“北派”但不同于“北派”,他借鉴了北派演奏富于戏剧性、民间风味非常浓烈的特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极富歌唱性的器乐表现手段。他还编写了大量当时流行于全国,被许多热爱竹笛的青少年广为练习的乐曲如《牧笛》《山村小景》,促使了“新派”竹笛演奏流派的形成与发展。经过刘森先生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在50年代末中国竹笛流派又增添了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一派一“新派,,【”。

三、“新派"竹笛演奏流派

的影响和发展道路展望

“新派”竹笛演奏流派在中国笛坛的影响是重大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刘森先生作为“新派”的创始人和先行者,是中国笛坛公认的高手,他的一些独特的技巧、音色和演奏风格被行家所认可。他培养了一大批“新派”的竹笛演奏家,为“新派”竹笛演奏流派艺术生命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生力军。如内蒙歌舞团笛子演奏家李镇、广播民族乐团的简广易、李增光、上海歌舞剧院的孔庆宝、武汉的黄尚元、著名的竹笛制作家周林生、二炮文工团的武长青等,他们在各自的表演艺术道路上都很好的继承并发扬了“新派”的艺术风格,并获取了巨大成功.这种现象在竹笛演奏流派当中是较为罕见的。【81

2.著名竹笛演奏家简广易、李镇、李增光等人作为“新派”演奏流派发展的生力军,创作、演奏了大量的竹笛独奏曲,把“新派”演奏流派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如简广易创作演奏的《牧民新歌》、李镇创作演奏的《走西口》、李

 万方数据

106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增光演奏的《绿洲》。在这些艺术家演奏的乐曲当中不难听出鲜明的“新派”艺术演奏风格。由于“新派”与“南”、“北”派相比在音色、音质、棱角、韵味、底气、音波、渊源流传方面均有很大不同,所以在五十年代末,极富魅力的刘森创建的“耨派”曾经吸引了无数热爱笛子的青少年,刘森本人也被誉为“笛坛怪杰”.成为广大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9]‘‘新派”由刘森先生从50年代末创始至今,影响巨大,它在中国笛坛中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音乐无国界.如何使民族器乐在外来音乐、本土音乐碰撞、交融中茁壮成长,是我们新一代民族音乐工作者长期思考的问题,和任何一种竹笛流派一样,“新派”竹笛演奏艺术只有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吸取有利于本流派发展的一切音乐素材其中包括外国的音乐素材,以开放的姿态去接受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新生事物,这样“新派”竹笛演奏艺术流派的生命才会更好的延续下去.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我们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新派”竹笛演奏家在舞台上活跃的身影,这些演奏家们正以积极的姿态,以自己对“新派”竹笛演奏艺术流派的感悟和责任.创作、演奏了大量带有明显“新派”艺术风格的乐曲.培养了大批的学生、继续对“新派”竹笛演奏艺术流派的发展进行着大胆的探索、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结语

刘森先生在十年动乱中退出笛坛,对广大竹笛爱好者来说是一件极其惋惜的事情,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弟子们正把他所创始的演奏流派发扬光大。刘森对艺术严谨的态度和音乐素材加工、创作的手法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任何一种竹笛流派的发展与成熟.都需要一代或几代人的努

(上接第10l页)

抹音时我们一般都用左手中指带上滑音指套.在左端滚轴的弦根处横向滑抹,通过右竹击弦,使余音产生曲线变化和悠扬韵味。在滑音的过程中,以腕关节为根基.肌肉一定要是放松状态,始终要注意动作有机贯穿和外观形态舒展柔美。滑抹音一般多用于慢板抒情、婉转如歌、民族韵昧较强的作品,同时还可以模拟鸟叫声、风呼啸声的特技效果。滑抹音使得扬琴这个“直嗓子”的“歌喉”,在独奏中也能揉弦和拐软弯了,从而使乐曲婉转动听韵味更浓郁了。在乐曲《苏武牧羊》中滑抹音万为重要.轻松自如的用滑抹音在演奏慢板时,增强了演奏中的诗音和耐人寻味的力。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新派”竹笛演奏艺术流派能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使“新派”竹笛演奏艺术流派这朵美丽的鲜花在民族器乐之林开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注释:

在文章的第一、二部分写作中,部分内容参考了周林生的《刘森演奏风格之我见》一文,华音网站,网址.http//www.huain.Com.

[参考文献]

[1]俞逊发.中国笛子[M].台北:台北子音出版社,2000,P15—55.

[2]赵松庭.笛艺春秋[M].浙江l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85。P23—34.

[3]阎黎文、俞逊发.中国竹笛名曲荟萃[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5,P2—67.

[4]王铁锤主编.中国笛子曲集1949—1979[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P1—34.

[5]戴亚.竹笛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4).19—23.

[6]林克仁.中国箫笛[M].南京;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65.林克仁.中国竹笛流派纵谈[J].笛韵网站.网址。http//www.diyun.com.

[7]周林生.刘森演奏风格之我见[J].华音网站。网址.http//www.huain.com.

[8]张维良.中国竹笛教学回顾与展望[J].中国音乐.1996:(3).26—33.

[9]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精选(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P12—35.

赍任编辑、校对:孙凡

感染力,也为表达乐思增色添彩.在乐曲中充分体现了“曲直相兼,以曲为美”的中国扬琴的审美特点。

扬琴.在中国乐器中.兼具广泛的世界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有着比其它民族乐器更加广阔的发展领域。它经过先辈乐师的演绎和积累,风韵多彩,别具地域性、民间性、特种性、风格性、传统性的特征。被誉为“民乐中的钢琴”的扬琴面临着无限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如何将其身的优势加以发挥和利用,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是扬琴专业人士及爱好者多年一直奋斗的目标。

责任编辑、校对:章滨

 万方数据

浅谈竹笛流派之"新派"

作者:胡亮

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HUANGZHONG(JOURNAL OF WUHAN CONSERVATORY OF MUSIC,CHINA)

年,卷(期):2004,(z1)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俞逊发中国笛子 2000

2.赵松庭笛艺春秋 1985

3.阎黎文.俞逊发中国竹笛名曲荟萃 1995

4.王铁锤中国笛子曲集1949-1979 1992

5.藏亚竹笛与西洋管弦乐队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2003

6.林克仁中国箫笛 1995

7.林克仁中国竹笛流派纵谈

8.周林生刘森演奏风格之我见

9.张维良中国竹笛教学回顾与展望 1996(3)

10.曲广义.树蓬笛子教学曲精选(上、下) 1994

11.周林生刘森演奏风格之我见

相似文献(0条)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05459821.html,/Periodical_hz-whyyxyxb2004z1029.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7日

论竹笛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乐器鉴赏课程结课论文 本科课程期末论文 竹笛演奏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的提高 课程: 教师: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4年12月10日

摘要 在竹笛的演奏与学习过程中,演奏技巧往往影响观众最直接的听觉感受。而演奏者本身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则是影响演奏水平的重要隐性因素。好的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无疑会帮助塑造更佳的艺术作品。本文就竹笛演奏的隐性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层次探究,给予内心感觉与艺术修养两个因素以细致分析,并研究其相互关系作用,最后就如何提高演奏的内心感觉层次与艺术修养惊醒了深刻讨论。 关键词:竹笛演奏内心感觉艺术修养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竹笛演奏概述 (3) 1.1 民族乐器竹笛简述 (3) 1.2 竹笛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 (3) 1.2.1 竹笛的艺术特征 (3) 1.2.2 竹笛的演奏技巧 (4) 第二章关于竹笛演奏者内心感觉的探究 (4) 2.1 内心感觉对竹笛演奏的影响 (4) 2.2 竹笛演奏中关于内心感觉水平提升的分析 (4) 第三章关于竹笛演奏者艺术修养的探究 (5) 3.1 艺术修养对竹笛演奏的影响 (5) 3.2 竹笛演奏中关于艺术修养提高的分析 (5) 结论:7 参考文献 8

第一章竹笛演奏概述 1.1 民族乐器竹笛简述 竹笛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竹笛发音动情婉转,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竹笛一般分为曲笛和梆笛: 曲笛: 因伴奏昆曲而得名,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管身粗而长,音色浑厚而柔和,清新而圆润,广泛流行在中国南方各地。最适于独奏或合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 梆笛: 因伴奏梆子戏曲而得名,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亢明亮。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 1.2 竹笛的艺术特征与演奏技巧 1.2.1 竹笛的艺术特征 在中国民族乐器大家庭中,由于竹笛具有独特的发音原理和制作方式,因而具有多个音色特征,在此做以简单分析: 竹笛,作为以竹管制作并与气鸣发声原理相结合的乐器,由于其制作材料与制作原理的特殊性,可以制作出十二支以上调性不同,大小不一的竹笛;在竹笛的膜孔处贴上笛膜,使竹笛发出的音色清脆明亮,并让竹笛发出的音量也得以增强。竹笛演奏者正确地选用笛膜与调整笛膜的松紧,可以对竹笛因其具有笛膜而带来的独有音色特征予以把握;在竹笛的吹奏过程中,吹奏气息的速度、口型控制的松紧以及下唇遮盖吹孔的多少都会阐释竹笛丰富的由演奏控制的音色特征。 综上所述,竹笛具有三个其独有的音色特征: (1)竹笛具有多调性的音色特征; (2)竹笛具有“贴膜变声”的音色特征; (3)竹笛具有由演奏者技巧控制的音色特征。 丰富的音色特征带给竹笛艺术表现的是其丰富的艺术特征。竹笛独有的材质与制作工艺使得竹笛在民乐与地方戏曲演奏上具有稳执牛耳的地位。丰富的调性则赋予了竹笛丰富的表现力,演奏者往往通过多个调性竹笛的适时切换,以达到乐曲感情最充分的表现,这在传统戏曲与现代民乐的演奏中屡见不鲜;与此相同的是,竹笛的“贴膜变声”音色特征也通过其可控的音色,赋予了竹笛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浅析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一、课题论证 1、本选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动态: 赵松庭是南派竹笛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吴樟华和周立波写的文章《赵松庭笛艺研究六十年》整理了各个时期对赵松庭笛艺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各个时期对赵松庭笛艺的研究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笛曲创作、演奏风格、笛艺教学、笛子制作等角度来对赵松庭笛艺进行探讨的,取得了丰硕而显著的成果。还有一些文章通过对赵松庭笛曲的研究来分析南派竹笛的艺术特色,1995年2月文音的《赵松龄赵松庭在<声学学报)发表论文分析同管双笛本征频率》,2002年3月耿涛的《论中国竹笛名曲(鹤鸽飞>的艺术表现特征》,2004年3月张帆的《笛曲<三五七>的娶剧音乐渊源》,2005年1月陈正声的《赵松庭制笛公式评析》,2009年缪仪琳的《赵松庭的笛乐艺术一笛乐的创作理论与教学》,还有2009年8月陈明将陆春玲先生的同名作品对比研究的:《陆春龄与赵松庭竹笛音乐风格之比较一以<鹤鸽飞>为例》,2011年2月陈晓光的《从<二凡)、<三五七>看赵松庭先生的演奏风格》,2011年4月侯升平、高春华的《同为“鹤鸽”曲境异一论<鹤鸽飞)的艺术魅力》,2013年7月黄涌国的《应用频率计算制作笛子的几个问题一纪念赵松庭先生(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发表四周年》,2014年陶冶的《赵派宗师赵松庭笛子艺术教学研究》等。 国外研究动态: 竹笛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器乐曲,民族特色鲜明,国外对本选题暂无研究。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 (1)经过高中和大学的学习,对《幽兰逢春》和《姑苏行》有一定的了解个人也很喜欢南派竹笛的风格。 (2)竹笛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大流派,南派竹笛在竹笛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3)《幽兰逢春》和《姑苏行》是竹笛经典曲目,在南派竹笛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意义: 通过该两首曲笛的研究归纳总结出竹笛南派的艺术特色,加深了我对南派以艺术特色的理解;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演奏南派竹笛曲。 二、方案设计 1、研究的基本内容

从地域文化差异分析中国竹笛南北音乐风格的不同

2012年第·7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32期 Jul2012 [摘要]]音乐风格是音乐意义产生的基础,音乐的韵味存在于风格之中,由于受地域的原因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影响,他们的艺术风格也就迥然各异了,所以它有多样性,丰富性及特殊性。地域文化 的差异是中国竹笛不同音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作 品。中国竹笛南北两派长期存在于不同的地域文化中,这种地理上的分界给人类的生产、活动造 成了分隔,因而,在竹笛的演奏风格、音乐作品及音响形态上都体现出相对独立性、差异性。本文 主要探讨地域文化的差异对竹笛音乐风格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竹笛;音乐风格;差异 [中图分类号]J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7-0167-02从地域文化差异分析中国竹笛南北音乐风格的不同 田斌1,田宁2 (1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沈阳110000;2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27) 竹笛,是具有中国古老传统的民族乐器,从古至今, 许多竹笛演奏家都为其艺术文化内涵的发展不断追求和探索,使其在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芒,成为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在上世纪50年代,冯子存先生以竹笛独奏的形式首次将其搬上舞台,并获得巨大成功,此后,产生了一批优秀的竹笛演奏家,北方代表人物有冯子存、刘管乐等,南方代表人物有陆春龄、赵松庭等,他们的演奏与创作充分体现出南北两派各自独特的演奏技巧和音乐风格。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是南北派竹笛音乐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以竹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其南北派的音乐风格,自古便不同,南派婉约、轻柔;北派遒劲、豪放。从人文方面继续深入探究,显而易见,这正是南北方不同地域人们性情差异的表现。南方人的性格细腻、温柔。因此其音乐风格抒情委婉、优美深情。而北方人的性格刚烈、泼辣、热情,所以音乐风格粗犷豪放,热情欢快。人的性情差异造就了音乐风格之差异。 文化的不同形成了颇有差异的音乐风格,这不仅仅是对竹笛而言,对于其他艺术表演方式也同样存在。以我国陕西民歌为例,依秦岭为分界线,使陕北与陕南地区的民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陕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偏向于内蒙古、宁夏、山西等地;而陕南民歌则体现出四川、河南等地的音乐风格。由于自然地域的分隔,使得不同区域的音乐文化独立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音乐艺术风格,在表现方式和音响形态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中国竹笛南北派音乐风格的形成中,地域文化的差异是主要因素。 有观点认为:1.地理与自然环境的特点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有很大影响。以竹笛曲为例:北派与南派所表现出的笛曲风格特点可比喻为宏伟长城与精致小桥的不同魅力。如北方的笛曲,多用来表现北方人民具有的热情、豁达、豪爽的性格特征;而南方的笛曲,则常常呈现出美丽富饶的水乡人民具有的委婉、细腻与娇柔的性格特征。二者风格差异明显,截然不同。2.人文地理的差异对音乐的形态产生有很大影响。在一个地域内,由于师承关系或对事物共同的审美偏好,常常使得这个地域内的许多音乐家在演奏和创作时,其音乐风格中具有某些共性,可以称之为“群体风格”,即俗话说的“流派”。如欧洲音乐在巴洛克时代,形成了威尼斯乐派、曼海姆乐派等带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流派。在中国,很多民族乐器的演奏都存在流派之分,如琵琶演奏,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南派”与“北派”之分。又如古筝,根据演奏手法和音乐风格处理的不同,分为山东派、河南派、广东派等许多流派。因此,师承关系的延续和群体风格的喜好对竹笛南北流派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南北派竹笛音乐风格的形成与体现 南、北笛曲风格的形成是由南、北方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态决定的,并与其当地特有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关系紧密。在我国南方常用的笛子称为“曲笛”,主要用于昆曲伴奏、江南丝竹小合奏以及南方各地乐种的合奏等,因曲笛的音质圆润、音色柔美,故非常适合表现节奏舒缓平稳,旋律委婉抒情,赋予歌唱性的曲调。在北方常用的笛子称为“梆笛”,主要用于内蒙古、山西等地的“二人台”音乐以及河北梆子腔音乐的伴奏,因梆笛的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豪放,所以能充分表现北方乐种热情奔放、跌宕起伏、活泼跳跃的戏剧性音调。 演奏中,南北派竹笛在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上有很大差异。南派在音乐风格上强调音色柔美圆润,旋律流畅呈波浪式起伏,节奏平稳舒缓赋予歌唱性,有如大家闺秀,委婉含蓄,情景交融。在演奏技法上,以气息的控制见长,细微处凝成一线,丝丝入耳;宽广时气息饱满,有如奔腾的河流。颤音、叠音、赠音、打音、倚音等手指技巧大量使用,细腻流畅。北派的音乐风格特点为音调高亢明亮、铿锵有力,旋律跌宕起伏、粗犷豪放,赋予戏剧性,表现出我国北方人民粗犷、朴实、豪爽的性格特征;演奏技法上,以舌的各种吐音使用见长,如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垛音、抹音、划音等技巧的巧妙运用,使旋律 167 ··

浅析竹笛演奏中的吐音技巧

浅析竹笛演奏中的吐音技巧 (2010-12-26 09:18:15) 转载 标签: 文化 绪论 笛子是我国古老的民族管乐器之一,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它不但有独特的风格和极强的表现力,而且在演奏的技术、技巧上也有着深奥的学问和发挥余地。随着笛子的日益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演奏技巧,而这些技巧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都在乐曲的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一下吐音。 竹笛那明亮清脆、高亢流畅、婉转动听的音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与其演奏中的各种技巧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在笛子的众多技巧中吐音是尤其重要的演奏技巧。民间有“吹萧吐笛”的说法,这充分证明了吐音的重要性。 笛子吐音的发展主要是在建国后,越来越多的笛子学习者运用吐音,并且运用到独奏艺术中来。随着吐音技术的发展,很多演奏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逐渐分为南派的软吐和北派的硬吐。山东老艺人赵玉仁先生是碎吐的创造者。后来山东笛派的代表人曲祥先生对吐音技巧的运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他结合南北两方面的特点,把吐音灵巧的演奏推上更高境界。曲祥先生被誉为“吐音之王”。不管在速度,力度,清晰度,还是在灵巧度上都堪称一流。系统全面的吐音技术是他的吐音上最大的特点。曲祥先生将吐音南北融合,中西合璧,借鉴长笛的吐音进一步诠释了三吐的科学理论。后来又把笛子的吐音分为以下几类:单吐,双吐,三吐,碎吐,循环气双吐等。 吐音是用吐尖轻吐的一种技巧,是在长音中用“TK”将气断开,使其更有跳跃性,为连续吐音。舌,气并用的吐音为顿音,也叫顿吐。用符号“▼”表示。吐音的种类有很多,一般我们可以简单的将吐音分为舌起音、长吐舌、短吐舌等几大类,它的出现使曲子变的特别清晰,犹如形容琵琶里面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是一样的,它还好像弦乐器演奏时弓的作用一样, 长音类似长弓,单吐类似顿弓,双吐类似跳弓,三吐类似又顿又跳的弓,轻吐类似将音乐分开的弓,花舌类似碎弓[1],可见,在笛子的演奏中,吐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乐曲的表达也息息相关,我们要把它当成重点来加强训练。 在我们了解了吐音的基本情况和重要作用后,下面让我们来具体的了解一下吐音的种类以及怎样才能掌握好这一技巧: 一吐音的种类 (一)舌起音 舌起音,又叫软吐,是单吐音的一种,但舌起音却不同于其它种类的吐音,所以单独给它归一类。一般在吹奏连线中的第一个音或没有连线的音符时,舌尖轻重适度地吐奏一下,与发“提”字声音时的动作相似,将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听起来曲子干净利落,它常用于大连线和小连线较多的地方,运用舌起音增加了曲子的连贯程度而又不失清晰。例如: 《姑苏行》这首曲子,大量运用了舌起音使曲子听起来清晰、流畅、连贯。这一段尾声巧妙的运用了舌起音表达了游人沉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的思想感情。 舌起音的作用就在于使乐曲的音与音之间听起来连贯、流畅,在演奏时一定要把握好,看清连线,把每个音都吐清楚了,着重练习,以便更好的运用到乐曲当中。 (二)长吐舌 舌头堵住吹口时间短,离开吹口时间长的就是长吐舌。

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笛曲艺术特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 笛曲艺术特 学生姓名: 导师姓名: 院别: 系别: 专业: 年级: 学号: 完成日期

论文题目浅谈“江南笛王”赵松庭的曲笛艺术特色 论文摘要:赵松庭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笛子演奏家和教育家,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来,被公认为中国笛坛宗师,浙(赵)派 笛子艺术的创始人,誉为“江南笛王”。他将婺剧唢呐惯用的 循环换气法转换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竹笛演奏的表现力,形 成了刚柔并进的独特风格。本文主要研究了赵松庭的竹笛艺术 特色,从赵松庭的人物生平出发,分析赵松庭关于创作及改编 曲的艺术特征,以及如何将戏剧元素融入其中。并从赵松庭独 创的循环换气法分析它的戏曲元素以及熟练地演奏技巧,包括 花舌,加花手法等。最后分析了赵松庭如何将南北派结合,使 之“柔中带刚,刚柔并济”。 关键词:赵松庭江南笛王循环换气笛乐艺术

目录 第一章江南笛王赵松庭 (1) 第一节赵松庭人物生平 (1) 第二节“江南笛王”名字的由来 (2) 第二章创作及改变曲的艺术特征 (3) 第一节优美的戏曲元素 (3) 第三章熟练地演奏技巧 (5) 第一节独创的循环换气 (5) 第四章南北派的结合 (6)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前言 赵松庭是中国当代笛乐发展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艺术家,创作了大量风格浓郁的笛乐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有的加入了地方的戏曲音乐元素,有的综合了南北的创作技巧,每一首作品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受到许多观众以及专业人士喜爱与接受。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赵松庭人物生平以及竹笛艺术演奏技法有着全面的了解。并且对赵松庭先生音乐的艺术特征、演奏技巧、以及风格方面有着更深刻的掌握,并且了解赵松庭先生对竹笛艺术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已及对后世的借鉴作用。 第一章江南笛王赵松庭 第一节赵松庭人物生平 赵松庭,笛子演奏家,作曲家。浙江东阳人。九岁学吹竹笛。上海法学院毕业。曾任东阳中学、缙云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建国后,历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军文工团团员,浙江省歌舞团演奏员,浙江省艺术学校教员、艺术指导。中国民主同盟盟员。赵松庭揉合了南派笛子和北派笛子的吹奏技巧,并借鉴长笛的技巧而创出刚柔并济的浙派笛子。并将唢呐的循环换气法应用到笛子上。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三五七》、《婺江风光》等。著有《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温度与乐器间准问题》等。 赵松庭17岁拜地方艺人叶小苟为师,学吹许多民间戏曲曲调。初中毕业后,他考入锦堂师范。1949年,赵松庭考入部队文工团,随后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赵松庭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并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教课。他创作改编了《早晨》、《三五七》等数十首笛子曲,录制了《早晨》、《和平鸽》、《牧羊歌》等唱片,出版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同年,周恩来总理还曾经邀请赵松庭和马连良、周小燕、黄虹、傅聪等几位文艺界知名人士到他家作客。席间,赵松庭为总理演奏《早晨》,他以极长的气息与快速指法相结合的技法,塑造出腾空飞翔、流利华彩的音乐形象,总理指名要他参加中国青年艺术家代表团去访问西欧。 1957年,赵松庭被选送到莫斯科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赵松庭每天坚持练

高一音乐 竹笛艺术教学设计

竹笛艺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对中国笛子的结构与分类有简单认识。 2.能力目标:能辨别不同派别风格的竹笛作品,能归纳总结中国南北两派笛子的风格特点,并随乐哼唱并记住部分乐曲片段。 3.情感目标:对部分经典竹笛作品及竹笛名家有所了解,对中国竹笛艺术有较高层次的认识,扩大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审美意识。 设计思路: 传统的器乐欣赏课,几乎都是以对某个器乐作品的分析来设计课堂教学。做为尝试,本课拟从竹笛本身独特的表现魅力及其相关文化结合部分乐曲来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秋湖月夜》、《扬鞭催马运粮忙》、《云雀》3首音乐片段。提问:3段音乐分别是由哪几种类型的笛子演奏的?(第一首为曲笛,第二首梆笛,第三首为口笛。) 2.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音乐直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问题较简单,基本都能回答,但对于竹笛种类和形制不一定能回答。旨在引出课题。) 二、竹笛的结构与形制 1.课件展示竹笛的种类、结构以及竹笛的定调。(展示曲笛和梆笛给观众,加深印象。) 2.介绍笛子分类:笛子一般分曲笛和梆笛。曲笛音色淳厚、柔和饱满。梆笛高亢明亮、辽阔清脆。演奏风格分南派和北派。一般情况下,南派笛子使用曲笛,北派笛子使用梆笛。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及老师的介绍,使听众加深对竹笛这门乐器的认识,以及对竹笛演奏风格有一个初步了解。) 三、南派曲笛艺术欣赏 作为一首竹笛作品,其演奏技巧与乐器形制直接构成或影响创造音乐形象时的诸多特殊性。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南派作品《秋湖月夜》的音乐片段,演奏所使用的是曲笛。 南派曲笛常用技巧及符号:指颤音:“tr或tr~~~~~”;气震音:“” 2.介绍曲笛演奏南派作品时所注意的风格特点。 曲笛演奏南派作品,一般抒情秀丽、内在含蓄,精雕细刻,讲究意境韵味,需心静来欣赏。演奏的技巧不是很多,以打音、叠音见长,以及平稳的气震音与指颤音。(老师示范演奏打音、叠音,气震音、指颤音。) (设计意图:使其对竹笛的一些表现手法有所了解,为下一步欣赏音乐打基础。) 3.欣赏音频《秋湖月夜》片段。 根据老师示范演奏的各种演奏技巧,学会听赏音乐中竹笛的表现特点,并作出标记。 4.欣赏《秋湖月夜》视频片段。 5.小结南派笛子艺术的特点:抒情、细腻、空灵、秀气,渗透了江南秀丽山川的意蕴。作品一般从其内涵出发,以高雅的笔调去深化主题的意境。 (设计意图:用此种方法,可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帮助听众更好的感触曲笛作品的意境。) 四、北派梆笛艺术欣赏 1.介绍演奏北派笛子作品所使用的梆笛及其表现特点。 漫漫严寒,寂寥关外,受其地理位置、生存环境的影响,北方音乐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北派笛与南派适于墨客雅仕精致意境相反,多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追求为其主要内容。豪放粗犷等等这一系列因素,使得北派竹笛艺术在技巧的表现上要远胜于南派笛。 2.重点讲述北派梆笛是如何用它独有的魅力来表现作品及其人们思想感情的。(颤音、历音、剁音、花舌、吐音、滑音等等将竹笛的表现艺术发挥得淋漓精致。)

浅谈现代视野中的竹笛艺术教学

浅谈现代视野中的竹笛艺术教学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化和民族音乐的迅猛发展,古老的中国竹笛也像琵琶二胡一样,经历着一个由民间形态向专业形态转变的历史性过程。无论是老一辈演奏家,还是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奏家,都从各自的角度为创建和发展新时代的笛乐艺术做出了贡献,使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切,无一不是以民间式的师徒传承或学院式的综合教学作为基础的。如果不满足于现在已取得的成果,而是着眼未来,就不难发现,在目前的竹笛教学中,尚存在不少有待于解决的重要课题,亟需建立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只有教学方向正确了,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竹笛的效率。 一、民间熏陶,口传心授 民间音乐源于民间、源于生活,以民间熏陶、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播,竹笛也是如此。像老一辈演奏家冯子存、赵松庭、陆春龄等,大多出身贫寒,长期生活在民间,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同时,由于艺人的传授和自己的苦心摸索,使他们各自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例如:冯子存先生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自己热情奔放并富有浓郁的北方乡土气息的流派风格。又如:赵松庭先生在演奏风格上吸取民间曲牌,逐渐形成了委婉细腻并具有江南特色的流派风格。 二、模仿教学要与系统训练相结合 笛子教学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主课教师由民间艺人担任,以模仿教学、口传心授的方式,把自己掌握的独特风格、韵味传授给学生。第二种:笛子教学突破了单纯的模仿和口传心授的方式,各院校的笛子教师分别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风格,编写了不同的训练教材。新编的教材大都包括两个部分:1、经过整理将各地不同流派的乐曲汇集在一起,使学生能掌握到多种风格,这就不可能局限在简单的模仿教学了。2、根据学生程度的高低不同,编写不同程度的练习曲。这种做法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求学生在气、指、舌三方面掌握良好的方法,然后进行节奏、音符、音准、音色的规范化训练,同时根据学生掌握吹奏技术的程度,布置相应的演奏曲目。 三、建立新的“技巧规范化与风格多样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在充分肯定数十年来我国竹笛教学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不能不看到现在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中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十年来创作手法与风格的大幅度突破,特别是被誉为“新潮音乐”作品的出现和广为传播,对笛子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而促成了笛子演奏艺术的重大变革。现就技巧规范化训练与风格多样化训练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1.技巧规范化训练

竹笛艺术鉴赏

《喜相逢》赏析 动机机械1402 辅宏伟3140408060 竹笛,我国的一种传统民族乐器。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这学期选修课我很荣幸的选修到了竹笛鉴赏这门课,通过十个星期的学习,我了解了俞顺发,赵松庭等竹笛大家的人物生平,对于他们热爱艺术,投生艺术,对于竹笛的痴迷所深深感动,为他们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同时也欣赏到了如《姑苏行》《春到湘江》这类名曲,每当我听到这些竹笛曲,我都陶醉其中,仿佛自己在和吹曲者进行心灵的交流,自己已经完全融入竹笛的世界当中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喜相逢》这首由山西梆子戏所改编的竹笛曲,由冯子存老先生演奏,他那嘹亮的音色、动听的旋律、丰富而纯熟的演奏技巧塑造了鲜明、朴实的音乐形象。在当时轰动了北京及各大街小巷,并很快流传到了全国各地,把笛子演奏以独奏的形式首次搬上了舞台,完成了笛子从伴奏到独奏的历史转变。 此曲原为一首内蒙民间乐曲,后传入张家口北部地区,融合了山西梆子和二人台风格,后由冯子存先生改编而成。其改编重点在于加入了诸多民间传统竹笛演奏技巧,如“滑音”、“花舌音”、“顿音”、“历音”等,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乐曲表现出亲人依依惜别后又相逢时的喜悦心情,可从中感受到想吐亲人间那种浓烈朴实的形象以及重逢后感人至深的热闹场面。 《喜相逢》共四段,此曲用到了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整个乐曲分四段(A,A1,A2,A3)。A段由两个主题(a,b)构成,a的素材富于诉说性,亲切委婉;b的素材与a构成对比,节奏鲜明,在a和b的素材中,音乐的发展手法多用变化重复。曲首采用散拍作为开始,前六小节速度很慢,节奏较自由,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在曲首还加入了夸张的滑音技巧,表现亲人之间告别难舍难分的情绪,可以想象出乡亲们握手依依惜别的那种朴实之情。而极慢的速度展开的旋律,表现出来了亲人之间互相诉说,亲切委婉。尤其在第一段中第一、第六、第十小节的由“dol”到“la”的大幅度滑音加入了较大幅度的腹震音,体现了亲人理别时难舍难分而略带梗咽的激动之情。在第十九,二十小节里,两个加花色的低音“xi”,而且用无限延长的标记出现,更加生动的描绘了亲人之间久久舍不得离去的场景。 紧接着的第一次变奏是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这个时候乐曲曲调优美逐渐发展到热烈而欢快,为后面的乐曲发展作出铺垫。 在第二次变奏,速度再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钟一百七十六拍这一很快的速度。乐曲的第二次变奏中,在第63小节出现了雀跃的节奏型。在第66小节出现代表情感欢快的三吐。这一速

[竹笛,艺术]浅谈竹笛的艺术发展

浅谈竹笛的艺术发展 竹笛作为我国最早出现的民族乐器之一,至少已经有七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具有现代竹笛形制的,还是在唐宋元以来,伴随着戏剧的发展,竹笛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地方剧种中,承担主奏或领奏的角色,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竹笛艺术魅力的真正挖掘和展现,还是近50年的事情。从1949年建国至今,竹笛的艺术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6年,这是我国竹笛独奏音乐的开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批以冯子存、刘管乐、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的竹笛音乐的开拓者,他们使竹笛由一种伴奏乐器变为独奏乐器,由幕后走上舞台,由民间走向专业。但是由于生活背景、地域的差异,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南(陆春龄、赵松庭)、北(冯子存、刘管乐)派演奏风格。在演奏上,北方以吐、滑、垛、花等舌头上的技术为主,并大都用梆笛演奏,曲调高亢,明亮。南方以颤、叠、震、打等手指上得技术为主,并大都采用曲笛演奏,曲调抒情,柔美。当时的演奏还没有涉及到很复杂的技巧。他们所演奏的曲目,大多是民间流传的戏曲曲牌或根据戏曲伴奏移植、改编而成的,具有鲜明的地方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真正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在这一阶段还没有出现。 第二阶段,1956―1979年,以赵松庭《早晨》的创作为标志,是我国竹笛音乐的大发展阶段。可以说,《早晨》的创作,揭开了我国竹笛独奏音乐的创作史,它开始了我国竹笛音乐由单纯地演奏民间音乐转化为演奏创作音乐的阶段。它吸收了北派笛子中历、滑、吐、垛和飞指颤音等演奏技法,打破了南北不相融的局面。还借鉴了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3/4节拍及主音五声调式转换的运用,半音的出现等突破了之前笛曲的创作手法和笛子演奏风格的单一性,使乐曲很有新意。和它以前的民间竹笛独奏曲相比,不论是在音乐形象、节奏节拍、强弱对比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创新。 第三阶段,从1979年以后中国竹笛走向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也是竹笛艺术的飞跃与提升阶段。竹笛音乐的创作、教育、演奏技术都提高到一个规范化、系统化的层次。而且随着一批以外国民间音乐为素材的“外国乐曲”,各国家、地区的音乐元素被广泛地运用到竹笛音乐中,如《野蜂飞舞》、《流浪者之歌》、《罗西尼主题变奏曲》等外国作品都被笛子演奏家们移植并演奏,这给笛子的表现形式,演奏技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在竹笛独奏音乐的创作中,单一的南、北派风格的笛曲已经逐渐被多风格、多地域的笛曲所代替,并且创作出了《苍》、《神曲》、《楚魂》、《愁空山》、《楚辞后奏曲》、《陌上花开》、《鹰之恋》、《梆笛协奏曲》等等大量现代的新型作品。这些作品大大丰富了竹笛的艺术表现力。笛子协奏曲《苍》是这一阶段的一首具有典型代表的现代作品之一。 作品《苍》的创作之初衷是尽可能的开发笛子的演奏技巧及运用新的音乐语言。在笛子的技术上、音域上、区域上、演奏手法上都有很大的拓展和创新。 在创作方面,就其创作内涵,光曲名本身就可以理解为多层含义。乐曲主要以表现苍劲、苍凉、苍茫为主。而从为学分析的角度来讲,它还会体现苍白、苍松、苍老、苍天、苍郁等等的意思。笛曲《苍》究竟定位到其中的哪种意向呢?都是亦都不是。曲作者杨青曾表示:演奏者心理想着何意就为何意。因此,演奏者在表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进行二度创作,使乐曲的表现形式突破传统笛曲的单一而更加多元化。乐曲以湖南民谣为素材,是一部运用传统民间素材与现代的作曲技法相结合的作品,主要采用了对称性以及复调性手法。作品的

竹笛简介

竹笛简介 竹笛(意大利语:IL flauto di bambù),汉族乐器名。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竹笛流传地域广大,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有曲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笛等。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华夏民族特色,发音动情、婉转。龙吟,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 基本构造 竹笛构造赵也绘制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笛身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

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一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通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和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 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二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膜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用。笛子没膜孔,是不能吹出声来的。 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揉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过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 按指孔:共有六个,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 上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 下出音孔:在上出音孔下端的两个孔,可用来调高音,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 海底又称笛头:是由笛塞内沿至吹孔中心的一段笛身内膛,它阻止气流向上流动,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扎线:缠于笛身外面,起保护笛身以免破裂的作用。 镶头:通常在笛身左端(或两端)镶以牛骨、牛角、玉石或象牙,称为镶头。

2020-2021年高一音乐 竹笛艺术教学设计

2019-2020年高一音乐竹笛艺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对中国笛子的结构与分类有简单认识。 2.能力目标:能辨别不同派别风格的竹笛作品,能归纳总结中国南北两派笛子的风格特点,并随乐哼唱并记住部分乐曲片段。 3.情感目标:对部分经典竹笛作品及竹笛名家有所了解,对中国竹笛艺术有较高层次的认识,扩大音乐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审美意识。 设计思路: 传统的器乐欣赏课,几乎都是以对某个器乐作品的分析来设计课堂教学。做为尝试,本课拟从竹笛本身独特的表现魅力及其相关文化结合部分乐曲来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秋湖月夜》、《扬鞭催马运粮忙》、《云雀》3首音乐片段。提问:3段音乐分别是由哪几种类型的笛子演奏的?(第一首为曲笛,第二首梆笛,第三首为口笛。) 2.师小结并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用音乐直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问题较简单,基本都能回答,但对于竹笛种类和形制不一定能回答。旨在引出课题。) 二、竹笛的结构与形制 1.课件展示竹笛的种类、结构以及竹笛的定调。(展示曲笛和梆笛给观众,加深印象。) 2.介绍笛子分类:笛子一般分曲笛和梆笛。曲笛音色淳厚、柔和饱满。梆笛高亢明亮、辽阔清脆。

演奏风格分南派和北派。一般情况下,南派笛子使用曲笛,北派笛子使用梆笛。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实物展示及老师的介绍,使听众加深对竹笛这门乐器的认识,以及对竹笛演奏风格有一个初步了解。) 三、南派曲笛艺术欣赏 作为一首竹笛作品,其演奏技巧与乐器形制直接构成或影响创造音乐形象时的诸多特殊性。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南派作品《秋湖月夜》的音乐片段,演奏所使用的是曲笛。 南派曲笛常用技巧及符号:指颤音:“tr或tr~~~~~”;气震音:“” 2.介绍曲笛演奏南派作品时所注意的风格特点。 曲笛演奏南派作品,一般抒情秀丽、内在含蓄,精雕细刻,讲究意境韵味,需心静来欣赏。演奏的技巧不是很多,以打音、叠音见长,以及平稳的气震音与指颤音。(老师示范演奏打音、叠音,气震音、指颤音。) (设计意图:使其对竹笛的一些表现手法有所了解,为下一步欣赏音乐打基础。) 3.欣赏音频《秋湖月夜》片段。 根据老师示范演奏的各种演奏技巧,学会听赏音乐中竹笛的表现特点,并作出标记。 4.欣赏《秋湖月夜》视频片段。 5.小结南派笛子艺术的特点:抒情、细腻、空灵、秀气,渗透了江南秀丽山川的意蕴。作品一般从其内涵出发,以高雅的笔调去深化主题的意境。 (设计意图:用此种方法,可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帮助听众更好的感触曲笛作品的意境。) 四、北派梆笛艺术欣赏 1.介绍演奏北派笛子作品所使用的梆笛及其表现特点。

浅谈竹笛学习

浅谈竹笛学习

————————————————————————————————作者:————————————————————————————————日期:

浅谈竹笛学习-音乐论文 浅谈竹笛学习 赵斌(湖南省永州市群众艺术馆)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吹奏乐器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各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几千年来随着岁月的推移,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交融的不断深化和民族新音乐的迅猛发展,古老的中国竹笛也经历着一个由民间形态向专业形态演变的历史性过程。竹笛艺术日趋完善,运用范围也随之不断扩展,通过老一辈竹笛大师和新—代笛子演奏家的继承、开拓、创新,使其演奏技巧、曲目创作和表演艺术方向,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影响不再是国内范围的,现已趋向国际化,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其已形成一门单一的艺术。 竹笛在民间流行较广,学着甚多,是因为它构造轻巧灵便,价格便宜,容易入门。其实,在目前的竹笛学习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也是学习竹笛的最基本的几个问题,须值得注意。 学习竹笛的基本条件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竹笛。首先,同学习其他乐器一样,学习者必须要有良好的音乐天赋,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力度的抑扬和节奏的顿挫有较敏锐的听觉判断能力,并有良好音乐记忆能力。试想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是不会奏出美妙的乐章来的。当然,对于辨别乐音的能力和音乐感觉稍差的学习者,通过正确的培训,是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其次,吹奏竹笛需要一定的肺活量,因年纪小肺活量相对小而无力完成训练的四五岁孩子,是不能过早地学习竹笛。一是气流太小,手指太短,无法达到要求。二是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应该到八九

中国竹笛音乐风格的流布和变迁

中国竹笛音乐风格的流布和变迁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有关中国竹笛的起源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由汉武帝时丘仲所发明。从竹笛诞生起至今日,众多的竹笛演奏家们为竹笛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使我国的竹笛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绽放着夺目的光芒。汉唐以前,竹笛多为文人雅客的器具,可想而知,当时的演奏形式多为独奏。宋元以来,随着戏曲的发展,竹笛被广泛运用于民间戏曲中,并担任主奏或领奏的角色。明代末年后,竹笛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演奏技法及音乐风格被充分地展现,并为大众所熟知。 一、竹笛艺术发展的新时期及流派划分 竹笛的声音清澈明亮,表现力强。隋唐时期既有大横吹与小横吹的记载。宋朝,笛子在民间音乐中已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当时民间音乐表演形式中有“鼓笛曲”,从其名称中即可看出鼓和笛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乐器。明、清时期,笛子开始广泛应用于民间音乐中,其中,十番锣鼓与江南丝竹等乐种中多用笛子作为其主奏乐器。新中国成立后,竹笛的演奏技法逐步发展成熟,音乐风格也逐渐清晰。 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竹笛艺术家,他们为竹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为竹笛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其中冯子存先生、卫仲乐先生堪称竹笛事业的领军人物。卫仲乐先生于1938年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时首次演奏了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并录制唱片。冯子存先生创作的竹笛独奏曲《喜相逢》轰动一时。自此,中国竹笛开始以独奏、合奏的形式频频出现于舞台之上,成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乐器。 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流派与风格的区分。以竹笛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音乐自产生起就有南北之分。产生此区分方法的原因在于南北文化的差异及地域的差异,南北人文的差异。自古以来,便有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细腻婉约的说法,表现在竹笛艺术中亦是如此。南北派笛曲风格迥异,南派在音乐风格中强调音色的柔美,旋律的波浪式起伏,且具有歌唱性。北派音乐风格则强调音色高亢,旋律跌宕起伏。 20世纪50至60年代,以冯子存先生与赵松庭先生为代表的北南两大流派在竹笛演奏风格上已有较大区分。此时的竹笛艺术无论在演奏风格还是演奏技巧,亦或是作品的创作中都取得了全面的发展。南方流派多演奏曲笛,演奏的作品多

中国竹笛教学计划

中国竹笛教学计划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青少年发挥潜能,促进个性健康发展为目的,开设中国竹笛课程。 教学目的: 为了弘扬我国民族艺术,使竹笛艺术得到传承和发展,丰富青少年的业余生活和兴趣,提供良好的平台。以有系统、有步骤、有措施为要求,使青少年能够掌握一套完整、科学的演奏方法及能力。 一、初级班(以竹笛演奏的四项基本功——“气、指、唇、舌”为主要训练内容) (一)第一阶段训练 1、掌握竹笛演奏相关知识,包括竹笛的历史,乐器各部分名称及作用,粘贴笛膜的方法,吹奏竹笛的口形、口风、嘴劲及口腔状态,双手持笛的正确方法及整体演奏姿势; 2、呼吸方法的训练,包括吸气时的嘴形、喉部打开的方法,控制气息及气息支撑训练,呼气的方法等; 3、基础吹奏训练,包括熟悉吹空位置的训练,基础发音练习,左手及右手音孔控制练习并筒音作sol的指法练习; 4、各个音区的发音及长音练习,着重气息训练; 5、必要的口腔技巧——单吐训练,包括音头(舌起音)练习、顿音练习及舌的耐力训练; 6、以筒音作sol为主要训练内容的相关音阶练习,包括简单的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气息与音阶练习及流畅的五声和七声调式训练; 7、合理正确地使用吐奏,掌握连音与吐音的正确吹奏方法; 8、演奏简单的民歌与小乐曲,如:《老六板》、《康定情歌》、《凤阳花鼓》、《浏阳河》等等。 (二)第二阶段训练

1、继续巩固并提高气息、指法和吐奏的演奏方法,学习稍有难度的相关练习曲; 2、熟练掌握筒音作do及筒音作re的两种指法; 3、准确应用指颤音(tr)、波音和倚音,合理地提高手指速度; 4、通过二度、三度、四度、五度、六度、七度、八度及音程综合练习提高气息控制的能力; 5、使用D调笛训练气息、手指、嘴形及舌头; 6、南派常用手指技巧练习,包括波音、叠音、打音、赠音等技巧; 7、传统江南丝竹及昆曲两首,《中花六板》和《朝元歌》 (三)第三阶段训练 1、掌握双吐与三吐的吹奏方法; 2、三种指法的连奏与吐奏音阶练习,以五声和七声音阶为主; 3、学习与各种吐奏相关的乐曲,如:《活泼的小松鼠》、《羊毛剪子咔嚓响》等; 4、指滑音的吹奏方法,相关必要之练习曲若干首,以使学生能够更熟练地掌握指滑音技巧的运指与方法。 5、多首民族风格乐曲及民歌演奏,并能在小乐曲中初步合理地添加各种必要的技巧,以增加演奏的表现力,如:《十五的月亮》、《阿里山的姑娘》、《茉莉花》、《牧羊曲》、《黄水谣》等等。 二、中级班(以提高演奏技术和掌握传统作品演奏为主要训练内容) (一)提高演奏技术的相关练习 1、D调笛的气息练习,南派手指技巧——叠音、打音、颤音和赠音训练; 2、G调短膜笛的气息练习,北派技巧——吐奏、剁音、花舌、历音练习; 3、调式中变化音的训练,转调乐曲的学习; 4、短膜笛与长膜笛的快速综合吐奏练习; 5、复杂节奏节拍的综合练习; 6、通过具有一定旋律性的练习曲综合掌握南、北派竹笛演奏的技巧,并初步体会南、

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

赵松庭竹笛艺术研究 引言 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竹笛艺术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50年来,涌现了一批杰出的笛子演奏家和一批优秀的笛子独奏作品,竹笛演奏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赵松庭正是一位对竹笛演奏艺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笛子演奏家。 赵松庭,原名赵鹤初,于1924年生于浙江东阳。9岁起开始学习竹笛,15岁时拜昆曲艺人叶小苟为师。1944年赵松庭从浙江慈溪锦堂师范学校毕业,任中学音乐教师3年。1947年到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1949年赵松庭参加解 放军二十一军文工团,1950年随团到朝鲜战场慰问演出,在朝鲜相遇著名北

派笛子演奏家刘管乐,并向刘管乐学习了北方梆笛的演奏技法。1954年赵松庭创作笛子独奏曲《早晨》。1955年复员回到浙江东阳县婺剧团,并被借调到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同年编创了《三五七》、《鹧鸪飞》、《流水板》等笛曲,撰写了《赵松庭的笛子》一书。1970年开始,他一方面培养学生,一方面钻研制笛技术,与他的弟弟赵松龄(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合作撰写了论文《横笛的频率计算与应用》。1978年他撰写了《温度与乐器音准问题》的论文。1979年创作笛曲《幽兰逢春》。80年代初,赵松庭应邀到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并到武汉、天津、成都等地讲学。90年代后,多次赴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和讲学。并着手进行"雁飞篪"的仿制和理论研究工作。2001年3月因病在杭州去世,终年78岁. 20世纪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在50年代即形成了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的北方梆笛艺术和以陆春龄、赵松庭为代表的南方曲笛艺术。作为南方曲笛的代表人物,赵松庭的笛子演奏艺术以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为基础,广采博纳,形成了他独特的演奏风格。他具有深厚的昆曲、浙江婺剧等戏曲音乐功底,并且善于借鉴北方梆笛以及其它民族管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特点。早在1954年他创作的《早晨》中,就将昆曲的音调,北方梆笛的演奏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唢呐的循环换气用到了作品中去,提高了竹笛演奏艺术的表现力。赵松庭还编创了一批具有浓郁浙江民间音乐风格特点的笛曲如《三五七》、《二凡》、《婺江风光》等,以及体现中国传统文人审美情趣的笛曲《鹧鸪飞》、《幽兰逢春》等,这些作品手法新颖,内涵深厚,是20世纪笛子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文献. 赵松庭在教学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近20年来竹笛演奏领域一些有影响的、优秀的演奏家如蒋国基、詹永明、张维良、戴亚、杜如松等都

中国笛子的悠久历史及其文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

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 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的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 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日本至今还保留有"涤笛",后演变为如今的笛。笛子是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多用于独奏,也可参与合奏。笛子实际上是一类乐器的通称,如果从音高上分类,笛子一般分为曲笛(笛身较为粗长,音高较低,音色醇厚,多分布于中国南方)、梆笛(笛身较为细短,音高较高,音色清亮,多用于中国北方各戏种)和中笛(形状、发音特点介于曲笛和梆笛之间)。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写及改编了一大批笛曲,为以后几十年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笛子的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人材辈出无穷。无论从演奏技法和曲目更是脱颖、创新,使笛子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并逐渐摆脱了南、北之分的概念。乐曲的内容从强调地方风格到追求意境的刻画,广泛吸取其它艺术品种及姐妹乐器的技法而融汇贯通,大大丰富了笛子本身的表现力,1991年朱践耳先生为竹笛和22件弦乐器而作的室内交响乐《第四交响曲》荣获瑞士玛丽.何塞皇后国际交响乐大赛奖.国外评赞为"具有如此奇妙的音响及不可替代的民族性",可见中国竹笛的可容性及它的广泛性正以它那不可抗拒的能量走向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