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趋势:皇权逐渐强化,相权趋于消失的态势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目的: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的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2.措施:

①废除中书省和宰相体制: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皇帝大权独揽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和内阁制度:

a:原因:集皇帝、宰相于一身的朱元璋独揽决策、行政大权,难免力不从心

b:过程:使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商定。议政王大臣一旦作出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一定限制

2.过程:

①康熙朝: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②雍正朝: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内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意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为双方和平谈判及《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创造条件

2.西北:蒙古准部噶尔反复发动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终于平定叛乱。新疆回部也起兵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促进了新疆地区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3.西南:清朝对西藏的治理也不断加强。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务都由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意义: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推动西藏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经济:

康乾盛世社会经济的繁荣

1.原因:康、雍、乾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为清初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农业繁荣的表现:粮食生产,南方地区多种双季稻,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明代引入中国的高产作物番薯、玉米,此时迅速推广,对解决一些地区的缺粮问题意义重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显著增加,桑、茶、棉、甘蔗、蓝靛、烟草等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化农产品

3.手工业繁荣的表现:纺织业发达:湖州丝、松江布,不仅输往各地,还行销国外。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则普遍开设大小手工业作坊,所制作的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为丰富

4.商业繁荣的表现:商品生产的发展促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许多城市恢复了往日的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更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文化:

清朝加强文化专制的措施

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纂

1.大型图书的修订编纂:乾隆时编成《四库全书》,全书分为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

·意义:保存了许多珍贵文献,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2.推行文化专制政策:与此同时,清朝为巩固统治,竭力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大兴文字狱

·影响:钳制了思想,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中西比较:

·康乾盛世时世界历史上的同一时刻(17世纪、18世纪)

英国:进行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政体逐步确立,议会制、两党制、内阁制等资产阶级政治制度逐渐形成。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展开,生产力迅速提高

法国:17世纪中期,路易十四进行改革,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后半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美国:1775年―1783年,独立战争爆发。1787年制订了宪法。1789年,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

·对盛世的认识:

从盛世局面的实质看:所谓盛世,都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不能消除封建剥削和奴役

从盛世局面的前景看:由于封建制度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盛世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盛极而衰是必然的

明清对外贸易:

趋势:从开放到闭关

一朝贡贸易

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出于稳固王朝统治的考虑,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严禁民间从事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

2.特点:

①官方控制和垄断:明朝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至于海外贡舶来华的贡期、贡道、船舶数量和朝贡人数等,明朝政府都有具体规定

②厚往薄来: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代价作为补偿

③重政治,轻经济: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在政治上制造“称蕃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系。

3.目的:安抚四夷,彰显国威,联系友邦

4.影响:

①违背了的宋元以来海上贸易渐趋活跃的潮流,阻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受利益驱动,东南沿海形成一些规模不等的武装走私集团,一些走私者竟与日本海盗相勾结,终于在明朝中期酿成为害甚烈的“倭患”,使当地的民生和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摧残

③军队驻守看防也导致军费负担严重,国家财政大受影响

二葡萄牙人占据澳门

自15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船纷至沓来。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选择中国澳门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此后,澳门发展为沟通中西方经济的枢纽。以澳门为中心的转口贸易,将中国市场纳入世界性贸易的网络之中

三清朝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从海禁到闭关

1.过程:

①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山东以南的沿海居民被迫内迁

②康熙帝在位的中期,因局势趋于稳定,特别是台湾郑氏政权的归附,下令取消海禁,重开海外贸易,并指定在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在今上海)设立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康熙晚期,对外贸易路线加以收缩③乾隆时,出于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保守的心态,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而且须遵守种种限制。清朝中期,国门关闭的更加紧密

2.变化的原因:

政治:对西方势力的戒备和对君主专制加强皇权的需要,惧怕外国势力深入腹地,破坏统治秩序

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商业贸易的排斥(根本原因)

思想:盲目自大保守的天朝上国思想

3.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列强的侵略

②限制了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限制了手工业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③中国与世界隔绝,统治者和百姓闭目塞听

④近代中国在工业大潮到来之时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国家,最终造成落后挨打的局面。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具有积极意义

1.表现:

①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他与李之藻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系统介绍了西方算数的比算法,在中国影响深远。西方地理学的传入也使中国人耳目一新,利玛窦在华期间曾绘制多种世界地图,其中最著名的是《坤舆万国全图》

②徐光启、李之藻受命修改历法。他们以西方历法为基础,聘请多位传教士参与,引进西方天文仪器进行测量,历时五年,完成篇幅浩大的《崇祯历书》,其影响至于清代

2.实质:异质文化(资产阶级文化)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系统

3.影响:早期的“西学东渐”,尤其是引入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在中国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揭开新的一幕。不少中国人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精心整理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对外关系 ·秦唐明三朝中央机构的变迁 ·秦:实行三公九卿制(独相) ·唐:实行三省六部,相权一分为三,众多宰相集体议事(众相) ·明: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废相) 政治: 明清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明:内阁制度 1. 2.措施: 1600年的宰 a b 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c:职责: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密疏进言等 d:评价:是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的旨意行事,强化了皇权,不得妄提建议

e:实质:内阁实质上仍皇权的组成部分 3.影响:皇权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体制趋于极端 清: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严重制约皇权: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朝制度,设置内阁,作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另有源于满足旧俗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其成员大多为手握兵权的满足王公贵族。军国大事往往不经内阁而由议政王大臣会 2.过程: 但实际作用有限 同虚设 3. 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4.实质: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5.影响: ①精简了行政办事手续,提高了工作效率

②皇权得以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清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边疆的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给俄军以沉重打击,迫使沙俄同意和谈。随后,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 政 3. 于西藏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4.东南: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意义:巩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边防;加强了对台湾地区的管辖;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内地的交流;维护国家的统一

文库高中政治优秀教案文化与经济、政治

高中政治优秀教案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教学内容 (一)课题: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政治第三册《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课时——“文化与经济、政治” (二)主要学习内容: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在高一思想政治课的两个模块中,学生分别了解了经济、政治的基础内需,并在前一框题中懂得了文化的含义,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三者的关系的理性认识基本上是空白。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觉得“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教学过程活动化,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体验所学的内容 (二)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自主学习(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p9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点评: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阅读材料,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请学生推荐对自己最具影响力或最喜爱的文化活动或文艺形式 积极发言体会“政治课内容就在我身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过渡到下一步内容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 引导学生阅读p10“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阅读积极思考并 讨论问题 问:你对《三国演义》印象如何? 积极发言 用学生熟悉的内容更能达到通俗易懂济的集中表现;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并反映经济和政治(幻灯片演示①)的效果 反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是否意味着文化的变化 发展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思考并回答问题

1.2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完美版

1.2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原创] 林老师高中政治教学博客作品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学生活动:阅读P9材料,对材料中的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 (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 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 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 动。 (2)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旁听一次“听证会”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到市场购物,我们可能是去购买文化产品,如书籍,音像制品等等;而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这既属于政治生活,也属于文化生活)、价格听证会(既属于政治生活,又属于经济生活) 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 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 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学生活动:辨析: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 亦步亦趋。 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答案: 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所以说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 的基础是正确的。 ②另一方面,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经济以重大影响。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它还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所以认为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是错误的,我们必须全面正确地把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的辩证关系。 也可以让学生谈谈对“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认识,答案跟上面是差不多的。而 且这一句话是常用来考试的。 点评:文化并不是与经济亦步亦趋的,例如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文化却是很发达,出现了诸子百家,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起源于这个时代。而我国的香港,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却被人称为“文化沙漠”,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方面的进步却还比不上20世纪初的“新文化 运动”。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 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给我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后来发生的“五四运动”就跟它有密切联系。相对于“新文化”的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封建文化”,封建很多文化都是不讲人性的, 比如女人裹脚,大家知道是怎么裹的吗?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随着民主和法制建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世界范围内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

文化与生活 教案

前言 【教学目标】 1、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2、了解阅读《文化生活》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二《政治生活》涉及经济、政治两大领域,必修三《文化生活》则涉及文化领域。 〈讲授新课〉 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讲“校园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穿衣讲“服饰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出门讲“旅游文化”……时时在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洗礼。然而“熟知非真知”,我们的生活虽与文化联系非常紧密,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深入研究过文化,什么是文化?文化发展经历怎样的过程?怎样看待中华文化的精髓?怎样进行文化建设?这是《文化生活》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经济生活的主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文化生活的主题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当然也包括文化建设。 1、文化的重要性 (1)对个人 (2)对民族和国家 2、学习《文化生活》的意义 (1)了解当前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水平,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创新的意义。 (2)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懂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道理。 (3)知道中特文化是凝聚、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学会辨识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5)认识到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阅读教材的方法 (1)分单元、课题、框题、目题四个层次。 (2)正文、辅助文的要求不同。

高中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高中第二框文化与经济 政治教案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第一课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2、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三、【方法点津】: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一、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的,担忧有相对独立性,它并不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 2、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江泽民这段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互相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新中国的发展呕心沥血,领导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在黑暗中探索,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期间走了不少弯路,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从那以后的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支柱:政治、经济、文化,其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使我国不断前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对于进一步深化政治体系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必然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这就需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基层民主是一种基层自治和管理制度,是社会主义广泛而深刻的实践。要保证这些制度,就需要发挥法律的作用,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统一起来。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和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既要有社会主义特征又要兼顾中国特色,及区别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不同于以往社会主义国家僵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我国确定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样的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而形成的,在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及宏观调控上具有自身的特征。其中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部分和集体体成分。公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教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 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内容】《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 要地位。 (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重点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教学主要思路】 根据新课程理念要求,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体验感悟事实材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 教学。 【教学方法】材料导析式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

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新授内容】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材料一、据了解,为购买“超级女声”节目冠名权,蒙牛乳业投入了2800万元。在竞得冠名权后,为了投放“超级女声”标志的公交车体、户外灯箱、平面媒体广告,蒙牛又追加了将近8000万元的投资。另据了解,2005年蒙牛向市场投放20亿袋印有“2005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的产品,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其中广告和促销费用超过1亿元。 材料二、在拉美和亚洲,一些流行歌星、影视巨星、能言善辩或外形很酷的候选人凭借着“剧场效应”,高票当选为议员或政府领导人。阿诺-施瓦辛格出生在奥地利,原先以健美为职业,后来步入影坛并主演了《魔鬼终结者》、《蒸发密令》等一系列知名动作片,他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强壮的男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2003 年10月7日举行的历史性的罢免选举中,原任民主党州长戴维斯被罢免,而共和党候选人施瓦辛格则轻松地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副州长巴斯特曼特而当选为新州长。 探究1、“超级女声”属于什么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探究2、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成天载歌载舞,却无法欣赏到我们今天的超级女声,为什么?这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高二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测试题

1.1.2《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2018年7月,广东正式推出文化强省战略:今后1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20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过8 000亿元,占全省 GDP的比重达8%。这表明() A.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C.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从材料中广东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占全省GDP的比重达8%等信息表明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D项正确;A、C两项表述错误;B 项正确但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2.2018年11月2日,中共甘肃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提出,制定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是因为() A.文化决定经济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先进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解析】选C。从材料中看出,甘肃省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因为先进文化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材料中并未表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交融,B、D两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3.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758 043万元,国产影片票房收入383 690万元。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现象的认识。材料中电影票房收入等字眼,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选出C项;经济决定文化,A项表述错误;B项与题意无关;文化对经济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 项表述错误。 4.2018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2018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新闻出版业全行业总产出突破1万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超过3 000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接近1%,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一】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电影主题案例,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的同时,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电影城里话电影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著名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著名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作用? (1)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性质双重性: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为什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突出? (1)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5、我们应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7、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9、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0、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

高中必修三政治教案 【篇一: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全套教案(表格版)】 【篇二: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 精品教案】 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 ●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 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 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 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 增强精神力量。 ●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 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 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 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特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 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所以近朱 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情境导入: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经济、文化与社会历史得关系 社会历史,就就是指人类活动进程中所发生得历史事件,人类生活得社会所进行得一切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等等都包含在其中。 人类社会历史得进步就是全面得,包括经济、科技、文化、艺术、政治等。那么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得进步呢?因素有很多,如生产力,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人民群众,英雄人物。但其中最重要得就是社会生产力得发展,生产力得发展决定了历史得发展。生产力代表一个国家得生产能力,也就就是一个国家能创造得财富。所以说生产力得发展可以代表经济得发展。因此经济得发展会推动社会历史得进步。 一、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 经济基础决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我们可以从这样一个简单得事实出发: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得生产活动就是最基本得实践活动,它决定了其她一切活动。 一切历史上得斗争,无论就是在政治、哲学、宗教或其她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得,实际上都就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斗争得表现;而这一些阶级得产生、存在,及她们之间得冲突,都就是由她们得经济发展程度所制约得。社会得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现存得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这些生产关系原本就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得,但此时变为了束缚生产力发展得桎梏。生产关系得进步与生产力就是不可能同步得,所以束缚关系得产生就是必然得,随着经济基础得不断变更,全部庞大得上层建筑也就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所以我们说,社会政治、法律、文化等变革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得变革产生得,即社会历史得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得发展,就是经济得发展。 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存在着重要得相关性。 谈到经济学研究得交叉领域,人们可能会想到政治、哲学与数学等,从经济学得起源来瞧,这种流行观念就是有道理得。但就是,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同样存在重要得相关性。 回顾西方经济学说得发展史,可以发现凡就是对经济学做出重大贡献得学者,都就是在对前人得思想或经济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得基础上实现其理论创新得。例如萨缪尔森曾这样评价亚当·斯密得《国富论》:“这就是一部具有吸引力得编年史,充满了睿智得见解与生动得历史事实。人们能够读懂,并且确实被广泛阅读。每一个受过教育得人都知道它,而且,不考虑它得影响,就无法理解议会得立法与公众得意见。”西方伟大得经济理论学家在提出其理论时都严重依赖社会历史知识。在斯密、托马斯·马尔萨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卡尔·马克思、索尔斯坦·凡勃伦、克拉克与威斯利·米切尔等理论家得著作中,对历史得这种依赖显而易见,同时在那些精通数学得经济学家得著作中,包括奥古斯汀·古诺、斯坦利·杰文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与欧文·费雪等人,亦就是如此。 历来经济学所研究得就是一种现实得社会活动,它得运行与绩效就是检验经济理论就是否正确得唯一标准,而能够被拿来用作检验实例得,只有已经发生得经济活动,即历史。一种经济学理论如果获得了历史得证明,那么它得说服力大大增加就将就是毫无疑义得。也正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指出:“新经济史”得研究者——其代表人物就是罗伯特·福格尔与道格拉斯·诺思——通过她们得杰出工作,“证明了经济分析中加入历史因素得需要”。当人们运用现代经济学得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审视时,历史不仅不再遥远,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它得认知价值。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通过决定政治、文化来决定社会历史,而社会历史与经济学研究又存在着重要得相关性,所以,经济得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历史得进步。 有意识地思考与研究自身得历史,就是人类得特点。人离开狭义得动物越远,就越就是有意识地自己创造自己得历史。而人类通过对社会历史得关注,长期创造形成了一种产物,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2)-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是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和军阀割据混战时期(1916 - 1928年)。总体特征表现为:(1)政治上,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同时新的革命力量不断孕育发展。(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传播了民主和科学,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4)社会生活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衣、食、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 【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对思想文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护国战争;1917年“府院之争”;1915年新文化运动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思想解放的重大意义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4班,班级共40人,全班只有十六个学生选历史课,通过前期问卷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段历史几乎一片空白、对民族工业等概念不清楚,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通过短期接触发现高一新生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课堂上喜欢思考问题,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2.明确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二、能力目标 1.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2.列举正面和反面的事例,感悟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多媒体展示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插播广告的广告费的材料,引出文化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文化与经济、政治。第一环节: 播放《变形金刚3》预告片片段,然后设置相关的四个探究问题: 探究一:美国为什么能“导演”《变形金刚》系列二十多年的传奇生涯? 探究二:《变形金刚》系列被成功地搬上大银幕,圆了谁的梦? 探究三、《变形金刚3》全球票房总计11.06亿美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经济总量达十五六亿美元。这说明了什么? 探究四:你从这部影片中找到哪些美国特色的价值观么? 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讨论分析解决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即文化与经济政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交融。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基础上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第一,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了不同民族的发展道路。如英、法两国的文化传统不同导致其革命道路之异。第二,不同性质的文化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消极作用。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经济文化化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经济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