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出处:黄冈水产信息网 作者: 发表日期:2006-9-26 阅读次数:

--------------------------------------------------------------------------------

中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占世界首位,但是质量并不理想。目前,全国每年培育的稚、幼蚌近百亿只,生产育珠蚌可达5-8亿只。如果不是因为蚌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每年的商品珠蚌和珍珠产量可比目前高出一倍以上。所以,提高珍珠质量,限制产量迫在眉捷。

一、珍珠养殖现状

1、技术进步

中国珍珠产量的飞速增加,首先得益于钩介幼虫人工采集技术的突破和稚、幼蚌培育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河蚌的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技术尚未解决,河蚌在生产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但在生产中已能从钩介幼虫的采集开始进行大规模培育稚、幼蚌,从而使手术蚌的来源有了根本保证。这项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大江南北的农民很快掌握,而且已经完全做到了规模化生产。

其次,专业从事手术操作的女工队伍已经形成。在湖南汉寿、安徽贵池、芜湖等地的有此乡镇已成了手术操作工的产地,每个乡镇的手术操作工就可达上万人。育珠手术已成了当地劳务输出的重要途径,通过师傅教徒弟式的发展,手术操作工队伍稳定、壮大,并得以延续,使手术操作环节的人力有了保障。

第三,蚌病控制技术已经突破,育珠蚌养殖技术有了一定提高。培育浮游生物、肥水养殖育珠蚌的技术借鉴了"施肥养鱼"的池塘养殖技术模式。在生产管理上,主要是改穿孔吊养方式为"网袋、网夹"的笼养方式。在大规模生产中,网箱培育手术蚌技术的改革进步,使当年育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缩短了珍珠育成周期。

2、存在的问题

河蚌育珠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目前,珍珠生产已不再是获得巨额利润的项目,暴利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多年育珠生产的高盈利性,使从业者无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盲目生产仍在继续。

⑴中国的珍珠产业协会还不健全,有些地方或成了半官方的组织,缺乏行业协调和自律,珍珠的生产完全无序化,限制产量和提高质量任重而道远。

⑵由于珍珠产量的不断增加,整个市场对珍珠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虽然珍珠深加工技术也在进步,珍珠产品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是低档珍珠仍会面临过剩。"大、光、圆、艳"的标准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在群众性生产中,通过延长养殖周期来提高优质珠的比例,是适应市场的唯一途径,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了限制年产量的效果。但是珍珠业界尚未做到主动地、自觉地限制珍珠产量。

⑶通过成熟珠蚌采集钩介幼虫以培育稚、幼蚌的方法沿用多年,导致三角帆蚌种质退化日

趋严重。珍珠蚌生产性能和抗病力不断下降。

⑷手术操作工缺乏正规培训,新技术、新工艺难以推广应用。操作工队伍劳动、用工等管理更无从谈起。育珠手术操作的季节性,使操作工队伍保持"候鸟式"的流动性,这是育珠业生产方式落后的又一集中表现。

⑸养殖生产中,不仅仅是普通农民和中小养殖场,即使是大公司,落后的生产管理仍十分普遍。珍珠企业和大多数养蚌农民一样缺乏科技意识,"广种薄收、听天由命"仍然是育珠生产管理的主导思想。河蚌育珠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刚刚开始,工作还相当艰巨。

3、解决问题的途径

淡水珍珠生产尚未进入"微利时代",但我们也要防患未然,使该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①应从种质资源抓起,加强蚌种选育工作。②应从操作工队伍管理入手,积极推广手术新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③通过政府、行业协会等途径宣传、培训,提高河蚌育珠业主的科技意识。推广普及科学的养蚌育珠技术理论和知识。④推广群体控制技术,使河蚌育珠业整体成活率有所提高。⑤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发挥协会作用,自觉限制珍珠年产量、努力提高珍珠质量。⑥进一步开展大直径正圆淡水有核珍珠的应用性研究。⑦进一步开发利用低档珍珠,拓宽用途。

二、河蚌育珠的工艺和技术

(一)河蚌的人工育苗技术

目前我国用于培育淡珍珠的贝类最主要的是三角帆蚌。

1、对于大多数养蚌户来说,一般不进行珍珠蚌的育苗工作。从产业化的发展来看,"人工育苗--手术蚌培育--育珠手术"这三个生产环节无需要专业公司来完成。一般养殖户只从事珠蚌养殖。从目前的生产现状看,大多数群众都购买稚蚌,自己培育手术蚌,再雇人手术。所以简单介绍一下蚌的育苗过程。

在河蚌繁殖期到来时,一般直接从成熟的珠蚌中挑选怀卵的雌蚌,待其受精卵发育到钩介幼虫时,及时地用黄颡鱼采集(寄苗)。

每平方米流水育苗池可放寄生有钩介幼虫的小鱼20-30尾。育苗池要掌握一定的水流量,但流量不可过快。每天要给寄苗鱼投喂饵料,让其正常生长,在水温30℃以上,钩介幼虫只需4-7天便可成熟,25-30℃则需7-9天。寄生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脱落后即开始营自由生活,称为稚蚌,这个过程叫脱苗。稚蚌(1-2毫米)在育苗棚的浅水池中进行流水培育直到1厘米左右的幼蚌。生产流程是:怀卵雌蚌→钩介幼虫→用黄颡鱼寄苗→稚蚌培育→幼蚌。

2、从幼蚌培育到手术蚌有很多方法,但浙江的养蚌户在生产中广泛采用大水面小网箱培育手术蚌的方法,效果相当明显。将1厘米的幼蚌直接培育到8厘米左右的手术蚌,时间缩短到3个月左右。这项改革使当年繁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

这种木框小网箱一般规格为(40-45)厘米×(40-60)厘米×10厘米,用杉木(或毛竹)条钉制,杉木条规格一般在(1.5-2)厘米×(3-4)厘米。木框钉好后用2厘米网目的网片

封闭,上部留缝合口。网箱底部用塑料薄膜垫底,以放置肥泥。每只网相投放幼蚌

150-200只左右为宜,这样在当年入秋有望60%以上幼蚌培育成手术蚌。

培育水体面积应在10亩以上,水位1.5-2.5米。稚蚌入箱前3-5天,应根据水体环境(新塘或老塘)、鱼类放养量(有一定比例的花、白鲢50-200尾/亩),先施基肥,培肥水质。使水色呈淡褐色或黄绿色,透明度30-40厘米。稚蚌在3厘米前,水质不能过肥,否则稍高的氨、亚硝酸根离子浓度就会抑制其生长。

培育过程中,应根据透明度和水色变化及时追肥,一般每隔10-15天一次,每次

150-250千克/亩湿猪粪,肥料必须经充分发酵腐熟。最好不要用鸡鸭粪肥,建议使用专业复合肥料(用量可按说明书),这样既安全,肥效又高。

稚蚌长到了3-5厘米时,可以适当增加施肥量,提高水体肥度(透明度30厘米)。另外,每隔10-15天应施生石灰一次(10千克/亩)。整个培育期间,水色变淡、透明度增加时应及时追肥。但切不可让蓝绿藻繁盛,或透明度降至25厘米以下。

如能按要求科学管理,不到3个月60%的幼蚌即可达到手术规格。

(二)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操作技术 

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率大大提高,同时手术后珠蚌成活率达95%以上,并可有效地预防蚌病的发生。

1、新撕膜法制片工艺

⑴流程:①切断前后闭壳肌打开双壳→②用解剖刀在外套膜边缘处划一刀→③在肌痕处划第二刀(较重)→④用镊子从壳前部将边缘膜内表皮撕去→⑤在另一半重复②-④步骤

→⑥将玻璃板从消毒液中取出→⑦把制好的外套膜组织带放于玻板上,内面朝下→⑧用药棉擦去粘液、污物→⑨用切片刀切平组织带伤口,使其宽度一致,并切片→⑩滴加滴片液→11送给植片工

⑵技术要点

①第一刀应在色线内,平整,用力均匀果断,深度达到外套膜中间结缔组织层即可。第二刀(也可省略)应在外套膜肌痕处或尽量靠中央,以制取较宽的组织带。

②撕膜应从外套膜前部开始,以便尽量利用出水孔附近的小孔。

③有镊子夹药棉,整理组织小片,擦除粘液等。

④组织带放在玻板上后,应将两过粗糙面修平,宽度均匀一致。切成的小片要求4毫米

×5毫米,经收缩后呈正方形。切片要求果断、干脆、切口平滑。

⑤切片后应及时滴加专用滴片液保养。

⑥玻板消毒液、药棉浸泡液、滴片液应当天配制,当天用守。

⑦组织小片不能接触其他东西,严格防止污染。

⑧制片过程由一人连续完成,要求在2分钟内结束,并及时用于接种,不可存放太久。制片过程十分重要,事关珍珠质量,应加强管理。

2、植片工艺

⑴流程 选好育珠蚌并在蚌壳上刻划出日期和操作工的编码。

①用开壳器开口,加附口器,插入塞子→②擦除外套腔污物,使斧足侧向一边→③用送片针顶信小片,在开口针帮助下挑起小片→④从边缘膜下右开始用开口针钩口→⑤将小片送入伤口内0.5厘米深→⑥用开口针压信伤口,抽出送片针→⑦用开口针拉、压、挤、推整圆→⑧从上至下,从右至左,重复③-⑦至完工→⑨拔出塞子将育珠蚌放入中药浸泡液内→⑩吊养育珠蚌

(2)技术要点

①植片工具应与手术蚌规格相适应,开口大小应与小片大小相宜。

②排列:第一排6粒,第二排5(6)粒,第三排5(4)粒,呈梅花型布局。行、列间距适中,整体形状完美。第只育蚌总植片数以32粒为佳。

③"推、拉、压、挤"严格整圆。

④边缘、口珠到位。小片来源位置和植片位置尽量一致。

⑤开口塞子不可过大,尽量使用附口器。

⑥严格挑选手术蚌,按要求将制片蚌和育珠蚌选出暂养。

⑦清理送片针的海绵要及时清洗、消毒。

⑧要求每只蚌植片手术时间为5分钟。

3、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技术(已申请专利)

⑴流程 见手术操作系统消毒工艺流程图

环境消毒(消毒剂Ⅰ)↘ 滴片药

环境消毒(消毒剂Ⅱ)→ 制片作业 → 外套膜组织小片 → 植片作业

环境消毒(消毒剂Ⅲ)↗ 养殖珠蚌 ← 育珠蚌

药物浸泡(消毒剂Ⅳ)

⑵技术要点

①手术室和器具消毒:手术室、手术台、盒、桶、器皿和毛巾等,在每天开工前和收工后,都要用含量氯消毒剂Ⅰ冲洗或浸泡再洗净。

②玻璃板消毒:制片用的玻璃板,先用清水洗净板上的污物和残片,然后转入含抗生素的消毒液Ⅱ中浸泡使用,制片操作工每一次从其中取出玻璃板,再进行制片作业。

③使用消毒药棉:用抗生素等药物配成等渗的消毒液Ⅲ浸透药棉(小粒棉球)。制片手术操作时,用镊子夹药只用一只制片蚌,绝不重复。使用药棉协助制片的办法,比使用海绵要好,它减少了海绵粗糙面与组织的摩擦、损伤,又可避免相互感染。同时消毒药棉法也最适宜与"撕膜法"配套应用,从而完全可以使组织小片避免与手、桌面、毛巾等物接触,达到较高的防疫要求。

④滴片液: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使用等渗、抗感染、伤口促愈等多功能的复合滴片药"滴片宝",效果十分明显。

⑤育珠蚌药浴:刚植片后的育珠蚌,及时放入纯中药的消毒液Ⅳ中浸浴20分钟以上,可使药物经外套腔全面接触伤口。

制片后的废弃蚌,应及时运走处理。

4、手术操作环节的管理

采用消毒药棉法新工艺和撕膜法制片,作业人员以三人为一小组,一人制片供两人植片,平均每三个小组需辅助工3名(其中洗刷蚌壳的女工2名)。规模化生产中的手术作业,需有人专门负责消毒、协调和检查等管理。

三人组合模式可以做到责职分明,有利于考核;制片、植片作业分工,有利于操作技术专业化和精益求精。而"一人独立制片、植片"或"两人制片、三人植片"等组合方式,均不适宜。

三、育珠蚌养殖技术

由于对珍珠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育珠蚌养殖周期需长达4-5年,生产管理与一般水产养殖项目有显著不同。

1、水域选择

应选择常年有水源保证,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质较肥沃,水面水生高等植物,底质淤泥较少,水学2米左右的水域。如果有微流水,面积从不到1公顷到十几公顷均可。如果常年没有微流水,人工修筑的水面一般以3-5公顷为宜。从水域类型上看,山塘、小水库如果水位起伏不大也可选作育珠场。水质肥的外荡、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年龄较长的湖湾、库汊也可养殖珠蚌。总之,只要饵料生物丰富,具有一定水流或风流运动的内陆水体,都可作养蚌育珠场所。

水体钙的含量要求在每毫升水体50毫克碳酸钙以上,水的酸碱度以中性稍偏碱性为好(pH为6.8-8.5)。

育珠蚌养殖场的水温,年平均达17-20℃,表层水的日最高水温不超过38℃,最低不小于2℃, 最适水温在23-30℃。育珠水域一般要选择向阳、通风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热的传导和水温的恒定。

2、吊养方式

把育珠蚌放在水体浮游生物量较高的水层中养殖,就是为使珠蚌有充足的饵料和溶氧。所以固定吊养的措施总是在不断改进,但浮子、绳索是最基本的。改变最多的就是放置珠蚌的器具,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网袋和网夹。

放养前,必须在水域中选择两岸相对较近的岸边,用毛竹或树桩做成固定的撑架或直接在两岸边打桩。然后每间隔1-2米沿水面拉上绳子,在每条聚乙烯绳上间隔一定距离系上浮子。浮子是为了吊养的育珠蚌能均衡悬浮于水层之中,有一定浮力的塑料浮球、塑料空瓶等均可用作浮子。

网袋和网夹一般由聚乙烯做成。圆形网袋中撑一个由竹篾做成的弹性圈,以保证网袋固定的形状。网袋放养育珠蚌,每袋只能放1-2个。我们在肥育手术暂养蚌时也采用这一网袋法,每袋放养5个幼蚌。因此,用竹圈网袋放2只珠蚌,出水孔分别向外,腹缘朝下的吊养方式较好。

网夹呈长条形,网孔较大,水流畅通,但蚌壳易被网线卡进造成凹陷、甚至伤及外套膜。每个网夹宜放3-4只珠蚌。

除了在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多数时间是吊养在0.4米以内捕层水中。

3、手术后恢复

手术操作时如能按要求进行系统化消毒、严格使用滴片宝滴片,一般来自幼蚌培育池的手术蚌,接种后吊养回原塘,均可正常恢复,快速生长。手术后需要转池吊养的(即从幼蚌培育池,转到育珠池),该池需经过清塘消毒,然后提前施足肥料(250-500千克/亩猪粪),培肥水质(呈淡褐色或黄绿色)。

手术蚌吊养后的一周内不应施肥。如果水色达不到要求,可用豆浆投喂,一般每天1千克黄豆/亩,磨浆后分2-3次泼洒,连续3-5天。一周后,建议使用专用复合肥料。如用有机肥,可按水色变化进行追肥,但有机肥必须充分发酵腐熟,分解彻底,用前还应拌生石

灰消毒。每次用量150千克/亩(猪粪),3个月内尽量不用鸡鸭粪肥。

4、合理施肥和调控浮游生物

氮、磷、钾、钙等是养蚌水体的基础营养元素。此外还有很多矿物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养蚌育珠生产水域也显得十分重要。这和一般水产养殖水域有些不同。

水体可以施用有机肥,也可以用化肥。在各类有机肥中,禽类肥的肥效较好,但是也容易过量,而且未发酵的禽肥很容易引发蚌病。一般农家肥不如规模养殖场的猪、牛粪肥,这主要看牲畜是否投饲全价饲料。有机肥一定要发酵、腐熟,使用时再与石灰混合则更好。

作为追肥,有机肥的用量要根据养蚌水体的具体水色、透明度和季节、气象状况等,采取少量多次使用。不能固定每次用量或生搬硬套书本,或凭别人介绍。根据有机肥种类、干湿确定用量,一般每次追肥150-250千克/亩,视水色而定,5-10月的生长季节,每半个月一次,11月后至翌年4月前,可间隔更长时间。

化肥的使用主要应掌握氮、磷、钾比例,最好使用复合肥或与有机肥结合施用。否则,蓝、绿藻会过多。

施肥的作用是培养水体浮游生物(藻类和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才是珠蚌的饵料。在整个育珠蚌养殖期内,每年的高温季节应适时使用专用复合肥料。

不同的藻类对珠蚌的营养和消化率都有不同。生产上需要通过施肥、冲水,用微量元素、石灰、生物制剂等方法进行水质调节,尽可能使藻类的结构比例有利于珠蚌生长和珍珠育成。对育珠蚌最有利的藻类是硅藻、金藻、黄藻、裸藻门中的一些单细胞种类。从水色上判断,一般应呈黄褐色、黄绿色为主。深绿色、墨绿色的水一般为蓝、绿藻占优势,这类水会进一步发展成"水华",可以用青苔净等药物进行控制。如果浮游动物过多,则可以用杀虫剂灭除。

在珠蚌养殖水体放养一定数量的鲢、鳙(200尾/亩)和适量草、鲫、鲴鱼,对防止蓝、绿藻过多有一定作用。

5、施用石灰和水质调控

养蚌水体经常使用生石灰,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调节水质措施。一般淡水水体,每次以10千克/亩左右为宜。生长季每隔半月一次,春季和秋后每月一次。

在育珠蚌养殖过程中,根据水域的不同特点,适当使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制剂都可以促进珍珠的生长。随着对育珠蚌生理和珍珠研究和不断深入,以及对水体环境人为控制措施的技术进步,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法调控水质已越来越普及。

四、蚌病防治技术

(一)蚌病发生的原因

1、外界环境因素

水温过高或温差变化过剧烈,会使育珠蚌的新陈代谢失调。蚌病最多的季节,就在气温昼夜变化最大的季节。

酸碱度太低或太高,育珠蚌也无法适应。低溶氧状态,水体有机物得不到完全的氧化分解,结果有机酸类积累增多,导致水体pH值下降,水体理化指标恶化。

外来有毒物一旦进入水体,对蚌体所造成的危害就更大。

2、管理不科学

投放了过量的有机肥料,或施肥不当而引发蚌病的现象在生产中最为常见。

放养过多的鱼类容易使水体缺氧,长期处于缺氧状态会间接地影响蚌体健康,进而引发蚌病。生产中一旦出现少量死蚌,如不及时将死亡的蚌清除,就可能迅速传播,增加死亡率。

幼蚌培育不科学或体质虚弱即进行手术,术后暴发死亡亦相当普遍。

由于长途运输或运输条件恶劣,或暂堆积、离水时间过长等等操作不当而造成蚌体损伤。

3、病原生物侵袭

能够引起珍珠蚌生病的病原有: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寄生蠕虫。在生产中寄生虫和细菌的危害最为严重。

4、蚌体自身因素

多代近亲繁殖、未加选育等,是抗病能力差、容易感染病原的根本原因。

(二)蚌病流行规律

1、各种蚌病几乎全年都可以发现,特别像红腐足等病出可见于12月至翌年3月的低温季节,但蚌病的高峰期在4-6月和9-10月。蚌病高峰期也是寄生虫最活跃的时期,所以蚌病与寄生虫的关系十分密切。

2、从手术后至珍珠收获的整个养蚌周期内,有几个明显的疾病高发区段:手术后1-2个月、8-13个月、19-22个月。外套膜溃烂穿孔病多在第一区段,第二区段则是各类疾病的高发期,第三区段除其它疾病外,外套膜触手溃疡也较典型。

3、一般高温季节手术、手术蚌体质差,特别是投入使用作业消毒不严格的最易发病,死亡率在50%-60%。死亡率超过80%的是一些养殖条件很差的水域。蚌病一般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型,这与一般条件致病菌的特性相吻合。

4、水体环境与蚌病的发生也有关系。水位过浅、温差过大、水流过大或死水、浑浊度大、pH值低、氨氮含量高、溶氧低,都易导致蚌病的发生。

5、过量施肥,特别是禽类肥料与发病率关系十分密切。

(三)蚌病的检查与临床诊断

首先要注意壳长、壳高和两壳间的蚌体厚度,年轮生长线的疏密,腹缘软边多少等情况,观察蚌壳外附着生物群落的组成特点,以判断珠蚌生长情况、健康水平和水体环境特征。

1、病蚌样品的采集和送检

⑴采集方法 一般病蚌都有如下表现:病蚌提出水面表现为喷水无力甚至不喷水。双壳微微张开,离水后闭壳缓慢无力,反应迟钝。腹缘滴流粘液。

体质差的蚌或病蚌两壳间距较窄,蚌壳腹软边也不明显。也可针对性地采集病重的、濒临死亡的珠蚌。

⑵送检 采集好的病蚌样品应及时送检,不能及时送检的,应暂养在洁净的水中,但时间不可过长(尤其在高温季节),不同养殖池的送检样品也不应放在一起。

送检途中最好将容器敞开,不要装在密封的塑料袋内,也要避免过分干燥、高温等情况。

2、病原生物的显微检查

⑴寄生虫活体观察 与外界水体密切接触的鳃、唇瓣等器官,以及外套腔内的粘液,用100-400倍的显微镜直接检查。细菌性蚌病中的49%都不同程度地受寄生虫的影响。

⑵细菌触涂片观察 对肝、鳃、肠(胃)、粘液和溃烂病灶,按无菌操作进行触涂片,并革兰氏染色,再用油镜观察。

镜检中寄生虫和细菌密度,可以取+、+ +、+ + +表示,操作时应防器官间污染,以免影响结果。

(四)蚌病的科学防治

1、蚌病的预防

⑴把好消毒防疫关 无论亲蚌、幼蚌和手术蚌放养前都要集中暂养,并且对暂养池进行全面消毒。手术操作系统化消毒程序是防治蚌病的重要环节,应加以应用。

⑵彻底清塘 珠蚌放养前要把养殖水体连同整个环境进行彻底的消毒,这一措施叫做"清塘"。方法是把水抽干,用80千克/亩生石灰化浆后均匀泼洒,然后使其与淤泥混合。如果有水无法抽干,也可多用石灰以达到目的,有1米或1米以上水位的,石灰用量为150千克/亩。

⑶控制水源 引入育珠水体的外来水源,应用聚乙烯网布进行过滤,以防止小杂鱼、蟹和其它有害昆虫等动物入内,更不能将上游发生蚌病的疫区水源引入。⑷肥料消毒 有机肥一定要充分发酵腐熟,使用前用生石灰混合拌匀再全面泼洒,并做到少量多次。

⑸药物预防 在蚌病流行季节每半月用消毒剂一次,在大雨过后水体浑浊时应及时用水质改良剂或生石灰控制水质。在水温15-25℃(特别是春夏之交)时每半月要用一次杀虫剂。

2、蚌病的治疗

根据本人10年劳工的蚌病诊治实践,典型的病毒性蚌病和真菌引起的蚌病很少发现。但各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性疾病的并发症较多。根据生产实际,现将常见蚌病及其防治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⑴烂鳃 一般鳃软驱灰暗是细菌性鳃病的症状。镜检中发现,细菌性鳃病普遍出现鳃上皮脱落,有时呈小块状,有时为全部分散的单个细胞。

防治:用水剂改良剂一次。用二氯消毒剂3次,再用豆浆加"蚌康Ⅱ号"泼洒5-7天。

⑵烂斧足 有肉眼可见的伤口病灶,呈微黄色。

防治:用水质改良剂一次。用含碘消毒剂二次,再用豆浆加"蚌康Ⅱ号"泼洒5-7天。

⑶红腐足 溃烂病灶的色泽呈粉红色。

防治:用水质改良剂一次。用含碘消毒剂二次,再用豆浆加"蚌康Ⅱ号"药饵泼洒5-7天。

⑷胃肠炎 肝色普遍趋淡、停食,随病程发展晶杆体先变柔软,易断,而后渐至消失。

⑸外套膜(边缘膜)溃疡 边缘膜会因溃烂而内缩,出现时断时续。植片手术时消毒不严也会使外套膜溃烂穿孔。

防治:用水质改良剂一次。用季铵盐消毒剂3次。

⑹闭壳肌炎 闭壳肌可见明显的炎症病灶,有时呈粉红色。

防治:用水质改良剂一次。用二氧化氯消毒剂3次。

⑺车轮虫病 表现为粘液清淡透明。低倍镜镜检可检出虫体。

防治:用敌百虫一次。

⑻肾形虫病 表现为粘液稠白。低倍镜镜检可检出寄生虫。

防治:用螯合铜一次。

⑼线虫病 表现为粘液浓厚微黄。低倍镜镜检可检出寄生虫。

防治:用氯菊酯一次。

⑽轮虫病 表现为粘液多泡沫或粘染污泥。低倍镜检可检出寄生虫。

防治:用灭百可一次。

⑾出水孔溃疡 蚌壳后端出水孔处内凹。

防治:用水质净化剂一次。再用三氯消毒剂一次。发布员:黎经颖

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的区别

字号:大中小首先说明 珍珠是消耗品 不是金啊银啊 更不是翡翠 珍珠是真正有钱人消耗的东西~ 消耗了就没了 空气也会损伤珍珠 也就是你不戴也会消耗的 只是消耗的少而已 戴了可以养好脖子的皮肤哦~ 因为珍珠质对皮肤很好 所以 珍珠基本上不能当传家宝的 当然以前皇宫里的大圆珍珠另说~ HOHO 再一个问的比较多的 就是懒得仔细看贴的 俺在这说一遍~ 海水养殖珍珠的大小和价格没有关系 和大小有关系的是天然海水珍珠和一小部分淡水珠 养殖海水珠的价值只和养殖珍珠的珠层有关系 珍珠层厚度达到0.8mm的为极优良品质 珍珠层厚度达到0.4-0.6mm的或者超过19个月生长期的为优良品质。

珍珠层厚度之后0.3mm,或进过7-8个月生长期的,为一般品质。 珍珠层小于0.2mm,只有3-6个月生长期的,为不良品质,一般都不能用。 没有两颗珍珠是一模一样的。因此要根据以上六项因素来选择看来相同的珍珠,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珍珠搭配的协调性在同一串项链上最容易看出来,特意选配的珍珠,要观察它的一致性,若是大小依序递增或是递减的珠串,其每粒之间相差的依小于毫米计量,而珍珠的外貌包括颜色、光泽都要尽量接近或相同,可以想像在搭配的收集与筛选上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是十分好大的工程,因此一串搭配的天衣无缝的珠链,理所应当价值不菲了。红字部分转自玉网作者红莲 珍珠按商业习惯分为海水珠、谈水珠、人造珠三类。 1、海水珍珠:中国的海水珍珠产于北部湾及东南沿海。历史上以广西合浦珍珠为代表,称谓“合浦珠名曰南珠,出欧洲西洋者为西珠,出东洋者为东珠”。国际上一向认为“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海水珍珠的形态一般为正圆形,这是外形最理想的珍珠。我国古时称为“走盘珠”,即放在盘中稍动,就能滚动自如,合浦南珠圆度好,粒粒放光,颗颗走盘。海水珠呈圆形的机率比淡水珠高,这是由它内部同心环层结构所决定的。海水珠的美丽高雅,很大程度上归于其光泽。优质的海水珠呈半透明感,给人一种柔和朦胧的美,在短波紫外线下有亮的浅蓝、白色、淡黄、粉红色的荧光,X线下发黄白色及绿色磷光。海水珠的颜色以白、淡黄色居多,本体颜色还有红、青、紫、褐、黑等多种色彩,直径以3~5毫米占多,达65%左右,直径在8毫米以上者为罕见珍宝,质量好的上乘海水珠以克论价,其价值远远超过黄金。 2、淡水珍珠:淡水珠主要产于我国华南地区,近年来,我国淡水育珠取得很快进展,华南、华东一带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河蚌育珠已成为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彩色淡水珍珠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功,它们色彩绚丽,形体多异,产量很高,但在价值方面,除8毫米以上珍品外,与海水珍珠相差甚远。需要说明的是,淡水珠也是货真价实的珍珠种类。只是

中国海水珍珠

我国海水珍珠深加工能力不足、水平不高,高附加值产品较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转变初级产品价格恶性竞争为深加工产品的品牌竞争,是规范行业发展、促进产业链升级的重要途径。珍珠医药制品、珍珠保健用品、珍珠营养食品。珍珠美容化妆品等研发与市场开拓,是壮大行业发展,加速产业链扩大重要途径。 1. 世界海水珍珠基本现状 世界海水珍珠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和法属波利尼西亚,其次是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缅甸、泰国及南美一些国家也有少量生产。我国海水珍珠年产值仅次于日本。占世界海水珍珠30%以上,产量上堪称海水珍珠的大国。 2. 我国海水珍珠的基本状况 海水珍珠主要分布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北部湾地区海面,可养殖面积约50万亩,现养殖面积12万多亩,从业人员达10万之多,年产珍珠约27.5吨。 我国海水珍珠适养水面辽阔,部分珠农还扩展到较深海域进行吊养。主要养殖区内,养殖农户集中,养殖经验丰富。但是,珠农防风险能力较差,市场开拓能力较低,亏损较为普遍,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3. 我国海水珍珠与淡水珍珠之比较 我国珍珠产业发展迅猛,总体上产量大、价格较低,品种规格齐全、颜色丰富,产品深加工能力较弱、附加值较低。我国海水有核珍珠与淡水无核珍珠养殖均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快速发展后的今天,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4. 我国珍珠产业链的浅析 我国珍珠产业链条相对完整,但上游链条较粗,越往下游链条越细,而终端产品的市场开拓是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珍珠产业价值链条相对较细,整个价值链价值增值较小,增值最大的销售环节,恰恰是中国珍珠产业链中最薄弱的环节。故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产业近期和长远利益,统筹平衡产业上游、中游与下游企业间的利益,统筹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现产业链各个环节价值的增值,应是珍珠产业做大做强的总体思路。 5. 我国海水珍珠产业发展的思考 (1)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珍珠产业主要沿用“薄利多销”的传统经营理念,价格比拼、扩大交易量仍然为产业主要的竞争手段。珠宝经济作为文化经济,不断提高科技含量,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核心竞争力将成为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

珍珠蚌基础知识与养殖

基础知识与养殖 育珠蚌的生态习性 https://www.360docs.net/doc/2f7709963.html, 一、生活方式 1 .摄食 蚌的饵料主要是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如轮虫、鞭毛虫、单细胞藻类等。蚌没有捕食器官,不能主动摄取食物,只能被动性滤食,即在蚌呼吸时,依靠鳃上的纤毛有规律的摆动,产生水流,使水中的微小食物随着入水孔的水流进入外套腔中,被鳃过滤后,形成食物粒,再经纤毛及唇瓣纤毛的输送,不断选择合适的饵料送入口中。在输送饵料的过程中,较大的颗粒掉入外套腔中,被外套膜表皮上的纤毛摆动而送至边缘,在闭壳运动时排出体外。由此可见,蚌对食物的大小有一定的选择,但对饵料的性质似乎没有什么选择。蚌过滤水的能力很大,每天经单个蚌过滤的水量,可达到4OL 左右。 2 .栖息 河蚌作为水生底栖动物,栖息于淡水的湖泊、江河、池沼等水底或泥沙中,营埋栖生活。生活在自然水域的蚌.在高温或低温时,其身体全部或部分埋藏在泥沙中,蚌体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外露,出水孔和入水孔露于壳外。 3 .生长 一般来说,河蚌的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其生长速度随种类、年龄、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变化。蚌的一生中,在胚胎初期,体积一般不增长,到幼体开始摄食时才开始增长,但增长速度很慢。进入幼年时生长迅速,到老年时又逐渐变慢或停止生长。 蚌类的生长不仅由内在的条件决定,而且与其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是水温与饵料)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说河蚌的寿命较长,通常为10 年,其中珍珠蚌的寿命最长,能活到80 年左右。 4.行动 蚌的行动能力较弱,只是依靠其斧足的伸缩移动位置,每次只能移动2-3cm 的距离。 5 .繁殖 在繁殖期内,雄蚌的成熟精子由输精管经生殖孔排到鳃上腔再随水流从出水孔排至体外的水体中,含有精子的水又顺着水流,经雌蚌的入水孔进入雌蚌的外鳃瓣的鳃腔中,这时候雌蚌的卵巢经输卵管从生殖孔送到自己的外鳃瓣的鳃腔中。这样,精子就和卵子相遇而受精。受精卵在鳃腔中分裂、发育、孵化(外鳃腔有育儿囊的功能),经过囊胚、原肠胚,最后发育成钩介幼虫。 6 ,发育 从受精卵到钩介幼虫,约需一个冬季的时间,每年春季,成熟的钩介幼虫随水流排出体外,在水中开闭双壳,自由地游泳、当遇到水中的鱼类时,则用长长的足丝附在鱼体上,用壳钩钩在鱼的鳃和鳍条上。被钩着的鱼因受钩介幼虫的刺激,组织发生反常的增殖,使钩介幼虫藏在其中,逐渐形成被囊状态。附着在鱼体上的钩介幼虫以外套膜上皮吸收鱼体的养料,营寄生生活,直至幼体变态,也就是足丝消失,形成口、足、平衡器、鳃、神经等器官时经2-5 周的时间,幼虫破囊而出,离开鱼体,沉落到水底,变成稚蚌,开始营底栖生活。河蚌的发育较缓慢,一般要到第3 年鳃瓣才渐渐长全,到第5 年才能达到性成熟,进入繁殖阶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养殖技术 出处:黄冈水产信息网 作者: 发表日期:2006-9-26 阅读次数: -------------------------------------------------------------------------------- 中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占世界首位,但是质量并不理想。目前,全国每年培育的稚、幼蚌近百亿只,生产育珠蚌可达5-8亿只。如果不是因为蚌病导致的大量死亡,每年的商品珠蚌和珍珠产量可比目前高出一倍以上。所以,提高珍珠质量,限制产量迫在眉捷。 一、珍珠养殖现状 1、技术进步 中国珍珠产量的飞速增加,首先得益于钩介幼虫人工采集技术的突破和稚、幼蚌培育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河蚌的人工授精、人工孵化技术尚未解决,河蚌在生产中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繁殖。但在生产中已能从钩介幼虫的采集开始进行大规模培育稚、幼蚌,从而使手术蚌的来源有了根本保证。这项技术的普及推广,使大江南北的农民很快掌握,而且已经完全做到了规模化生产。 其次,专业从事手术操作的女工队伍已经形成。在湖南汉寿、安徽贵池、芜湖等地的有此乡镇已成了手术操作工的产地,每个乡镇的手术操作工就可达上万人。育珠手术已成了当地劳务输出的重要途径,通过师傅教徒弟式的发展,手术操作工队伍稳定、壮大,并得以延续,使手术操作环节的人力有了保障。 第三,蚌病控制技术已经突破,育珠蚌养殖技术有了一定提高。培育浮游生物、肥水养殖育珠蚌的技术借鉴了"施肥养鱼"的池塘养殖技术模式。在生产管理上,主要是改穿孔吊养方式为"网袋、网夹"的笼养方式。在大规模生产中,网箱培育手术蚌技术的改革进步,使当年育苗、当年手术育珠有了可能,缩短了珍珠育成周期。 2、存在的问题 河蚌育珠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目前,珍珠生产已不再是获得巨额利润的项目,暴利的年代已经过去。但是,多年育珠生产的高盈利性,使从业者无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盲目生产仍在继续。 ⑴中国的珍珠产业协会还不健全,有些地方或成了半官方的组织,缺乏行业协调和自律,珍珠的生产完全无序化,限制产量和提高质量任重而道远。 ⑵由于珍珠产量的不断增加,整个市场对珍珠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虽然珍珠深加工技术也在进步,珍珠产品的用途更加广泛,但是低档珍珠仍会面临过剩。"大、光、圆、艳"的标准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在群众性生产中,通过延长养殖周期来提高优质珠的比例,是适应市场的唯一途径,这在客观上也起到了限制年产量的效果。但是珍珠业界尚未做到主动地、自觉地限制珍珠产量。 ⑶通过成熟珠蚌采集钩介幼虫以培育稚、幼蚌的方法沿用多年,导致三角帆蚌种质退化日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

淡水珍珠蚌养殖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多年前,《尚书禹贡》中就有河蚌能产珠的记载,《诗经》、《山海经》、《尔雅》、《周易》中也都记载了有关珍珠的内容。珍珠按照成因分为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两种,天然珍珠主要是指在贝、蚌的体内自然形成的珍珠;习惯上人们把珍珠又分为海水珠、淡水珠、人造珠三种类型,淡水珍珠是指江、河中产出的珍珠。我国的淡水珍珠主要产于华南各省的湖泊,浙江诸暨是有名的珍珠之乡。珍珠有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深色系和杂色系五种,多数不透明。珍珠与玛瑙、玉石、水晶一起并称我国古代传统“四宝”。 您看,这珍珠既是华贵的装饰品,又是名贵的中药材,经济价值非常高,所以发展养珠业大有前景。我们都知道珍珠是利用蚌类培育而成的。那么全世界有河蚌200余种,单我国就有100多种,究竟哪些珍珠蚌适合养殖珍珠呢? 从理论上讲,一般淡水河蚌都可以形成珍珠蚌,但是一些河蚌因为珍珠分泌能力太差,产珠量不够理想或其他不利因素而不能用来育珠,实际生产中能用来养殖珍珠的河蚌只有10余种,我国养珠业经常选用的育珠蚌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等品种。 三角帆蚌既是我国特有的河蚌资源,而且又是育珠的好材料。用它育成的珍珠质量好,80—120个三角帆蚌可以育成无核珍珠500克,它还可以用来培育有核珍珠、彩色珠、夜明珠等粒大、晶莹

夺目的名贵珍珠。哎,今天我们就以三角帆蚌为例带您了解一下淡水珍珠蚌的养殖技术。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三角帆蚌的生物学特性。 生物学特性 产地与分布 三角帆蚌俗称三角蚌、翼蚌、劈蚌等。它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蚌科、帆蚌属。广泛分布于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尤其以我国洞庭湖、鄱(po,二声)阳湖、太湖以及周围河流湖泊内分布最多。 外观形态 三角帆蚌的壳,大而扁平、厚而坚硬,长近20厘米。三角帆蚌的后背缘向上伸出一帆状后翼使蚌形呈三角状是三角帆蚌与其它蚌的最大区别。它的壳面呈黄褐色,壳顶部生长轮脉粗糙。 那么三角帆蚌还有什么独有的特点使它成为人工养殖珍珠蚌 的首选品种呢?您看,三角帆蚌壳内的珍珠层呈乳白色,有的时候也会表现为紫色或混合色,富有美丽的珍珠光泽。而且珍珠层光洁致密,双壳坚厚平整,这些特点都使三角帆蚌成为珍珠蚌里育珠的佼佼者。那我们又有疑问了,这三角帆蚌没手没脚也没有捕食器官,它都吃什么呀?它又是如何摄取食物的呢? 生活习性 三角帆蚌的饵料主要是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微小生物,它没有捕食器官,不能主动摄取食物,只能在呼吸时依靠腮上的纤毛,有

几种常见的鱼类致病菌及其培养鉴定方法

爱德华氏菌属 1、迟缓爱德华氏菌 特征:迟缓爱德华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病原菌,短杆菌,大小多在(0、5 ~1)μm×(1-3)μm,无荚膜,亦不形成芽孢,为周毛菌,能运动。生长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7℃,适宜pH值范围为5、5-9、0。但以pH 7、2较好,耐食盐浓度为0-4%, 培养:该菌在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25℃培养24,能形成圆形隆起灰白色湿润并带有光泽呈半透明状的菌落直径约为0、5-1mm, 在含5%-10%血液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平板常用绵羊或家兔脱纤血液上的菌落与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的基本一致,但稍大些。在麦康凯琼脂、SS琼脂、胆盐硫化氢乳糖琼脂(DHL)、木糖-赖氨酸-去氧胆酸盐(XLD)琼脂等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形成较小菌落因其产生硫化氢能使菌落中央为黑色。在普通营养肉汤中呈均匀混浊生长。 危害:德华氏菌感染症,鳖发生白板病,鳗鲡红头病,鳝鱼的红病与渠道鲇鱼的气肿性腐烂病等 感染:感染可发生于全年缺乏明显的季节性,在水温20℃以上时均可发生,但一般认为水温在15℃时,就能发生高峰期多出现在水温25-30℃时,一般于春季与夏季易发流行。人工养殖的淡水鱼与海水鱼中均发现有该菌感染的发生如鲫、金鱼、虹鳟、大鳞大马哈鱼、黑鲈、真鲷、丽鲷、黑鲷、鲻鱼、川鲽、牙鲆等均可被感染发病,实验性可感染鲤鱼与青蛙。 分离培养:对于迟钝爱德华氏菌的分离培养,常见的临床标本材料就是表皮肌肉坏死组织及内脏器官组织等。通常将被检材料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某种肠道菌选择性培养基(如SS琼脂、DHL琼脂、XLD琼脂、麦康凯琼脂等)平板,置28℃或37℃恒温培养18-24h。 形态特征检查:包括对标本材料中及纯培养物的爱德华氏菌形态检查,常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按该菌相应形态特征予以判定。 2、鲇鱼爱德华氏菌 特征:鲇鱼爱德华氏菌属于爱德华氏菌属,在该属细菌中最难培养。菌体大小约1um×(2-3) um,为小直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兼性厌氧,25℃时有动力,在37℃时无动力。菌落大小为0、5mm 左右,圆形光滑、边缘整齐、稍隆起。由鲇鱼爱德华氏菌所引起的鱼类爱德华氏菌病主要就是鲇鱼肠道败血症。该病有季节性,常发生于春季与秋季,鳙等可被感染发病,病鱼在咽部及口腔附近出现皮肤出血或淤血、鳃色变淡、突眼症状,解剖可见肾脏与脾脏肿胀,肝脏出血且有坏死灶,腹膜内有血性腹水。 培养:鲇鱼爱德华氏菌除为该属细菌中难养的。在培养基平板上生长较缓慢常需培养约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规范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规范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 环境条件 (1) 5亲蚌培育与人工繁殖 (2) 5.1 亲蚌选择与培育 (2) 5.2采苗 (2) 6 稚蚌培育 (2) 7 手术作业 (2) 7.1植核时间 (2) 7.2手术蚌规格 (2) 7.3制核 (2) 7.4植核 (2) 7.5注意事项 (3) 8 饲养管理 (3) 8.1水体消毒 (3) 8.2吊养方式 (3) 8.3育珠蚌暂养 (3) 8.4吊养密度 (3) 8.5吊养深度 (3) 8.6蚌鱼混养 (3) 8.7投饵施肥 (3) 8.8调节水质 (4) 8.9注意事项 (4) 9 病害防治 (4) 9.1预防 (4) 9.2常见病防治方法 (4)

前言 为规范我省淡水有核珍珠生产,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常德市鼎城区畜牧水产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寅初、杨立平、丁时斌、郑敬前、尤建国、高业照、曾立君、陈正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淡水有核珍珠养殖的术语和定义、亲蚌培育与环境条件、人工繁殖、稚蚌培育、饲养管理、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我省淡水有核珍珠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应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SC/T1008—1994池塘常规培育鱼苗鱼种技术规范 DB43/T279-2006三角帆蚌养殖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述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亲蚌 用来繁殖稚蚌的河蚌。 3.2宿主 供钩介蚴虫寄生、发育的生物体。 3.3钩介蚴虫 受精卵在雌蚌的外鳃上发育,成熟后排入到水体中,依靠鞭毛的摆动和双壳的启闭运动在水中游动,遇到宿主(鱼类)便寄生在其鳍或鳃上进行变态生活的河蚌幼体。 3.4外套膜 贴在左右贝壳的珍珠层上,左右各一片,其边缘与贝壳壳缘相接,背部与内脏团相连接,由外表皮、内表皮和结缔组织三层构成,是培育珍珠的主要器官。 3.5珠核 主要用河蚌的贝壳加工而成的用作培育有核珍珠的材料。 3.6手术蚌 用来制作细胞小片的幼蚌。 3.7育珠蚌 用来植核的幼蚌或成蚌。

中国最大淡水珍珠市场的三十年变迁历程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苏沪两地的科研人员就在江苏中止淡水珍珠的人工培育实验。一九六五年,原吴县太湖水产研讨所人工培育珍珠获得成功,并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渭塘大面积推行。从此,苏州渭塘被誉为“淡水珍珠发源地”。同时许多渭塘人开端应用河浜鱼塘养蚌育珠,并构成了渭塘珍珠“大、光、亮、圆”特性,倍受中外珠宝商亲睐,慕名而来的买家更是蜂拥而至。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渭塘永沿村投资一千五百元,对原有三间仓库中止改造,并新建草棚,建成中国最早的珍珠贸易市场。一九九五年原珍珠市场正式命名为中国珍珠城,并由著名学者费孝通亲身题名。 一九九四年至一九九六年的三年中中国珍珠城买卖量抵达了历史最高,呈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年成交珍珠八十余万公斤,买卖摊位一千二百多个,日均游客量达八千余人,年成交额超十亿元,年收入超千万,占当时中国淡水珍珠成交量的三分之二。 据渭塘镇党委书记叶根元引见,当时中国占全世界珍珠成交量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仅渭塘镇就占领了世界珍珠买卖的半壁江山,日、韩、美、俄等国度以及港、澳、台地域的珠宝商云集市场,中国珍珠城成为中国主要的珍珠集散地,并被国务院展开研讨中心命名为“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市场”。 目前,素有“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的美称苏州相城区渭塘镇,不只具有上千户养蚌育珠的专业户,还有二千多户珍珠运营户,淡水珍珠业成了这里的支柱产业,渭塘中国珍珠(宝石)城每年成交珍珠八百多吨。 随着市场消费需求发作变化,买卖方式、展示方式、周边环境、交通道路、基础设备、设计加工技术等都需有所改善,在经过市镇有关官员、技术人员半年踏访了浙江、广州等地的珍珠市场,中止调研分析后,开端筹建顺应市场需求的新中国珍珠宝石城,规划中珍珠城将具有一万六千平方米买卖大厅,配备办公、接待、珍珠加工大楼,集买卖、加工、商住、购物于一体,并将打构成为华东第一的珍珠、宝石批发批发市场。据统计,海内外已有五十多家珠宝公司相继进入,二百多家珠宝运营商进场展销,一百三十多家宝石运营商预定进驻。 新启动的中国珍珠宝石城的买卖品种也将从单一的散珠展开到珍珠饰品、珍珠工艺品、珍珠保健品等多个系列,并扩展到宝石范畴,成为沟通中国珍珠产业与海内外市场联络的纽带,进一步提升珍珠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知名度。香港玉器业工商会、香港宝石厂商会、香港金银首饰业商会、香港九龙珠宝协会、香港珍珠商会五大珠宝协会,日前也决议将运营的重心转移到渭塘,携手共托渭塘珠宝城,并将于近期作实地调查。

淡水珍珠养殖—河蚌育珠的工艺和技术

由于对珍珠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育珠蚌养殖周期需长达4-5年,生产管理与一般水产养殖项目有显著不同。 1、水域选择 应选择常年有水源保证,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水质较肥沃,水面水生高等植物,底质淤泥较少,水学2米左右的水域。如果有微流水,面积从不到1公顷到十几公顷均可。如果常年没有微流水,人工修筑的水面一般以3-5公顷为宜。从水域类型上看,山塘、小水库如果水位起伏不大也可选作育珠场。水质肥的外荡、湖泊和大中型水库年龄较长的湖湾、库汊也可养殖珠蚌。总之,只要饵料生物丰富,具有一定水流或风流运动的内陆水体,都可作养蚌育珠场所。 水体钙的含量要求在每毫升水体50毫克碳酸钙以上,水的酸碱度以中性稍偏碱性为好(pH 为6.8-8.5)。 育珠蚌养殖场的水温,年平均达17-20℃,表层水的日最高水温不超过38℃,最低不小于2℃, 最适水温在23-30℃。育珠水域一般要选择向阳、通风的地方,这样才有利于热的传导和水温的恒定。 2、吊养方式 把育珠蚌放在水体浮游生物量较高的水层中养殖,就是为使珠蚌有充足的饵料和溶氧。所以固定吊养的措施总是在不断改进,但浮子、绳索是最基本的。改变最多的就是放置珠蚌的器具,目前使用最普遍的是网袋和网夹。 放养前,必须在水域中选择两岸相对较近的岸边,用毛竹或树桩做成固定的撑架或直接在两岸边打桩。然后每间隔1-2米沿水面拉上绳子,在每条聚乙烯绳上间隔一定距离系上浮子。浮子是为了吊养的育珠蚌能均衡悬浮于水层之中,有一定浮力的塑料浮球、塑料空瓶等均可用作浮子。 网袋和网夹一般由聚乙烯做成。圆形网袋中撑一个由竹篾做成的弹性圈,以保证网袋固定的形状。网袋放养育珠蚌,每袋只能放1-2个。我们在肥育手术暂养蚌时也采用这一网袋法,每袋放养5个幼蚌。因此,用竹圈网袋放2只珠蚌,出水孔分别向外,腹缘朝下的吊养方式较好。 网夹呈长条形,网孔较大,水流畅通,但蚌壳易被网线卡进造成凹陷、甚至伤及外套膜。每个网夹宜放3-4只珠蚌。 除了在冬季和炎热的夏季,多数时间是吊养在0.4米以内捕层水中。 3、手术后恢复 手术操作时如能按要求进行系统化消毒、严格使用滴片宝滴片,一般来自幼蚌培育池的手术蚌,接种后吊养回原塘,均可正常恢复,快速生长。手术后需要转池吊养的(即从幼蚌培育

珍珠的养殖过程

珍珠的养殖过程 养殖珍珠是根据贝类自然生长的规律和成珠原理,运用人工技术,在天然水域中培育而成的珍珠,又称“人工养殖珍珠”,简称“养珠”。 珍珠养殖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 1、培育珠母 又称“养殖珠母”或“培育珠苗”,即培养适于珍珠的生长和最后形成所需的种种软体动物。 现今世界上可以养殖珍珠的软体动物约有30多钟,其中海产的珍珠贝类有马氏珠母贝、白蝶珠母贝、黑碟珠母贝、企鹅珠母贝、解氏珠母贝等;淡水产的蚌类有三角帆蚌、褶纹冠蚌、珠母珍珠蚌、背瘤丽蚌、池碟蚌等。 母贝的来源有两个:野生软体动物、由采集获得。 在采集季节,人们潜入1--10米深的海底采集,继而送到珍珠养殖场,将他们分散在未被其他软体动物占用的浅基底上。在早秋时完成,至次年春天挑选之前,它们不会被打扰。但其中你只有那些健康的软体动物才可能接纳外套膜,进而用于人工养殖珍珠的生产。 人工孵化育苗,饲养软体动物,由人工方法获得。 原来,自由游泳的软体动物的幼虫对光很敏感,它们在水下物体上固着和稳定于海底之前总是要寻找黑

暗之处。为了获得和培育它们,人们研究和设计出了长84厘米、宽50厘米、高20厘米,用金属丝制作的笼子,每个笼子里还有几个用丝网制成的隔板。然后,用煤膏、水泥与沙子的混合物涂于其上,使其表面变得粗糙。再用小黑板固定在笼子的四周和底面,使之变成暗区。这样,即可以引诱软体动物的幼虫前来定居。 将笼子悬挂在水面以下约六米的深处,其产卵期是7--9月。至11月即可将笼子从水里提取出来,这时便会发现卵的数目竟高达7000—10000个。与此同时,将它们从收集笼转移到饲养笼。待软体动物大约一岁、壳的直径长到约2.5厘米时,可将它们分布在基底相当粗糙的水域里进行养殖。约两年以后,即第三年的夏天,即可将软体动物收集上来。经过挑选,符合质量要求的就用于插入珠母核。如果贝壳外面附生有其他生物体,就必须立即除去,尺寸不足者可以送回去再生长一年。那种变形厉害或太老的就只能抛弃。无疑,养殖软体动物的水域环境必须是阴暗、干净、温度适宜、无杂物、无有害生物。 2、植入种核 简称“插核”,即把种核植入珠母贝内,以便形成珍珠。 这是人工养珠的关键步骤。种核一般由贝壳制成,具有良好的磨圆度,直径约5--7毫米,它决定着养殖珍珠的大小。优质种核既备,就要采用各种方法(如插进竹簯)使珠母贝的贝壳微微张开双瓣。然后使用手术工具将种植核植入母贝的外套膜内,快速完成后放入笼中让其休养。这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艺活,一般生手需要实践一年左右才能成为熟手,而且以女性为宜。 3、长成珍珠 已被植入种核的珠母贝需要放入悬在笼子上的特殊筏子里,筏子则锚固在加防的环境变化小的平静水域中。时间最好选在每年三四月,因为这时水温最适宜于珠母贝的外套膜伤口愈合。2--3周之后,种核开始

养蚌育珠

养蚌育珠 珍珠晶莹绚丽,光彩夺目,自古以来就被当作高级装饰品,精制加工成项链、手镯、耳环、别针、挂坠、摆件、戒指等饰物,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它是珍珠丸、六神丸等20多种中成药的重要成分,对疔疮、咽喉肿痛以及肠胃溃疡等,均有显著疗效。珍珠能使皮肤洁白柔嫩、富有光泽,还是化妆品的重要原料。 我国开展珍珠采制、养殖的历史悠久,现今珍珠养殖业已发展较大规模,成为水产养殖中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支柱产业。我国南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大珠母贝资源丰富,可选择场地进行海水育珠。而我国内陆,尤其长江流域及江南的许多省区,水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于发展淡水珍珠养殖业。据年报统计显示,我国淡水珍珠的产量已居世界首位。 一育珠蚌的生物学特征 (一)育珠蚌的品种介绍 生活于我国自然水体的淡水蚌约有百余种,可用于珍珠养殖的约10多种,其中在生产上用得较多的有以下几种: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珠蚌科,冠蚌属。因背缘向上扩展成三角形帆翼状而得名。壳大而扁平,表面黑褐色。铰合齿发达。壳内珍珠层多为白色或肉红色。育珠手术操作方便,珠质细腻光滑,质量优良,但生长速度较慢。三角帆蚌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中型沙质底的湖荡中,如洞庭湖等。 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la),珠蚌科,冠蚌属。俗称鸡冠蚌,背缘向上扩展成冠状,且后背部冠下有一系列褶纹。壳大而薄,表面黄褐色,外形略呈不等边三角形,腹缘平直,中央略向内凹。铰合齿不发达。壳内珍珠层白色。育珠珠质较粗糙,但成珠快,产量高。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泥浅而带沙质的湖泊、河流与池塘中。 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anta woodiana elliptica),珠蚌科,无齿蚌属。俗称河蚌,为最常见的淡水蚌,分布广泛,数量众多。蚌长卵圆形,壳薄而膨突,无铰合齿。背缘有一小角状突起。表面黑褐色,所产珍珠为金色或橙色,质地细

淡水珍珠的漂白

淡水珍珠的漂白 摘要: 本文主要目的是对珍珠进行漂白处理,对其颜色进行改善,漂去杂质,并增加珍珠的光泽。基于上述原则,选择合适的漂白方法。通过实验,选择出最优的漂白试剂配方,在试验得出最佳的各试剂配比、漂白时间以及漂白环境,从而得到最适宜珍珠漂白的处理条件。 关键词:珍珠漂白 一.前言 我国是珍珠生产的大国,由于产地不同,以及水质、水温、光线、育珠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珍珠个体存在光泽、颜色差异以及光暗、色差、黑斑、瑕疵等缺陷。因此,养殖场生产出来的原珠中90%以上都不能直接用来制作首饰或其它装饰品,而必须要进行加工处理,以改进其色泽达到宝石级商品的要求。目前,国内外对于珍珠表面加工处理方法主要是去污漂白处理,我国在珍珠加工处理方面研究起步较晚,规模小、技术也比较落后,仍未形成大规模生产。虽然,我国的珍珠产量及出口量均较大,但主要以原珠出口,换汇率甚低。 日本的珍珠加工技术及加工业发展迅猛,所产珍珠几乎都经过加工后分档出售。据有关资料表明,日本战后的珍珠加工业换取外汇达二十多亿美元,为日本的经济恢复作出了一定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有更大的发展,每年换汇已超过三亿美元。由于珍珠加工处理技术是一项实用技术,收益率极高,对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及科研单位都是保密的,交流甚少,这也是影响我国珍珠加工处理技术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文献综述 2.1.珍珠文化 自古以来,珍珠就被人们誉为“珠宝皇后”。珍珠自身浑圆精巧及其独有的珍珠光泽,令珍珠具有圆润、柔和、高雅的韵味,倍受人们的喜爱。古今中外,许多知名人士均与珍珠结下了不解之缘。, 珍珠,英文为Pearl,源于拉丁语Pernnla.,它的另一个名字Margarite,则是由古代波斯樊文衍生而成的,意为“大海之骄子”。珍珠作为珍贵的有机宝石,被人们当作六月份的生辰石,结婚30周年的信物。它已成为纯真、健康、幸福的代名词。[1] 中国是珍珠古国,有关珍珠的记载从公元前2200年就开始了[2]。在珍珠伴随人类走过漫长岁月中,珍珠不仅作为物质财富被利用,成为美丽的装饰品和珍贵的药材,而且也被融入人类文化的长河之中,与人类共同演绎了一则则动人故事。 2.2.珍珠的历史[1] 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现、采捕和使用珍珠的国家之一。我国使用珍珠始于东周,而人工养殖珍珠发明于宋朝,后传入日本。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采珠的鼎盛时期,自清代以后,采珠业趋向于破败衰落,一直到解放以后,采珠养珠业才再次得到发展。在国外,公元前200年古埃及的贵族

淡水鱼养殖技术

?淡水鱼养殖技术 ? 1.淡水养鱼技术要点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0.75公斤,如放养0.5--0.75公斤的可长到1.0--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5公斤,团头鲂 150--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高产放养模式: 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的水平。 5. 在收获时,主养鱼(80%)的个体应大小均匀、达到上市规格。 鱼种放养密度 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对于首次采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养殖者,每亩水面收获时主养鱼的重量不超过以下的限量: a. 在增氧受限制、不能冲水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167公斤; b.在增氧不受限制、冲水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267公斤;

山塘小水库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及示范(范本)

山塘小水库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研究及示范(范本)1.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浙江省科技厅省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2006C12113)。由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和金华市开发区威旺养殖新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从组织学和生态学研究探明了三角帆蚌、鲢、鳙三者食性的差异性,为珠蚌、鲢鳙鱼混养提供理论基础。 (2)通过围隔实验和野外试验,确定山塘小水库蚌鱼混养合理放养技术参数:①吃食性鱼/滤食性鱼的放养比例=2.09:1;②鲢/鳙的放养比例=2.71:1;③放养量:1龄三角帆蚌1000只/亩、鲢31.32kg/亩、鳙11.56kg/亩、吃食性鱼89.61kg/亩。或鳖100kg/亩。 (3)建立高效生态养殖模式4个,制订养殖技术操作规程2项,养殖水体N、P 含量比常规养殖模式分别降低了42%、97%,每只蚌珍珠年平均产量比常规养殖模式提高了1.17g。 3.创新点: 从三角帆蚌、鲢、鳙食性差异性着手研究,确定了三角帆蚌、鲢鳙、吃食性鱼类(或鳖)合理的放养密度及比例等技术参数;按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珍珠养殖,将环境友好型生产理念用于水产养殖。 4.经济和社会效益、或产业化前景 截止2009年10月,课题组已实施总面积7584亩,产值9976万元,实现总利润4379万元,总增效1816万元。山塘小水库养殖平均亩利润提高到3083元,比常规珍珠蚌养殖平均亩增效1302元。2009年央视七套“聚焦三农”栏目以《淡水珍珠遭遇“寒流”》为专题报道了蚌鱼高效生态养殖新模式,金华日报、兰溪日报、金华电视台等媒体也进行多次报道。 金华市珍珠养殖户有3.8万户,珍珠养殖面积达20万亩,蚌鱼高效益生态养殖新模式的推广,为提高河蚌育珠生产的效益,特别是带动中小业者提高市场应变和抗御风险能力提供了良好示范作用。 (注:每个项目需另附4-5张照片,用.jpg格式同该文档一起发送。)

35中国的养殖珍珠资源及市场_张辉

收稿日期:2004-10-10 作者简介:张辉(1978-),男,硕士,宝石学专业,主要从事珠宝检测与研究工作。 中国的养殖珍珠资源及市场 张辉,张蓓莉 (国家珠宝玉石首饰信息中心,北京100022) 摘 要:中国拥有丰富的珍珠资源,养殖珍珠历史悠久。到20世纪末中国已成为世界养殖珍珠大国。珍珠养 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的海水珍珠养殖基地以及浙江、江苏的淡水珍珠养殖基地。浙江诸暨珍珠及江苏渭塘珍珠在世界淡水珍珠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养殖珍珠;资源;市场;中国 中图分类号:P61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4X (2004)04-0014-05 Cultured Pearl Resources and Markets in China ZHANG Hui ,ZHANG Bei -li (National Gems &Jewelry In 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22,China ) A bstract :There is an abundant pearl resources in China ,and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of pearl culti -vation .In the end of 20th century ,China has become a major country of pearl cultivation .Pearl cultivation in China mainly co ncentrates at seaw ater cultured pearl bases including Guangdo ng ,Guangxi ,Hainan and fresh -water cultured pearl bases including Zhejiang and Jiang su .Zhuji pearl from Zhejiang Province and Weitang pearl from Jiangsu Province play a key role in the global market of fresh -water cultured pearl . Key words :cultured pearl ;resource ;market ;China 1 历史与现状 早在13世纪,中国就发明了原始的珍珠养殖法,这一养珠技术比西欧17世纪中叶博物学家林奈发明的珍珠养殖法早600多年。作为养殖珍珠的发源地,中国在13世纪就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像形珠养殖。它以铅或锡制的菩萨做核,塞入产珠贝壳内,而后放入水中养殖,待1~2a 后再将贝捞出可获取佛像珠。从13~20世纪,中国以稳定的菩萨珠生产在商业上获取了相当的利益。尽管中国养殖珍珠起步早,但在20世纪中期前一直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氛围。 中国现代海水珍珠养殖始于20世纪50年代 末。1958年,新中国第一个海水珍珠养殖实验场 在著名的南珠产地———广西合浦———建立。随后 的30年间,珍珠养殖科研工作者先后获得了马氏珠母贝人工育珠、白碟贝插核育珠、黑碟贝育苗育珠的成功。至1996年,中国海水珍珠产量达到近20t ,成为世界海水珍珠市场主要的供应国之一。中国现代淡水珍珠养殖是在借鉴日本琵琶湖淡水珍珠养殖成功经验并取得其技术帮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在太湖开展淡水珍珠人工养殖试验。太湖具有辽阔的淡水水域和温和适宜的气候,水温适当,水质清洁,养分充足,环境自我调节能力强,具有得天独厚的淡水珍珠的养殖条件。在太湖水域进行的淡水珍珠养殖探索成功后,环太湖流域的浙江省与江 第6卷 第4期2004年 12月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Journal of Gems and Gemmology Vol .6No .4 Dec . 2004 DOI :10.15964/j .cn ki .027jgg .2004.04.006

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的区别(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的区别)

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的区别(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的区别) 珍珠是在珍珠蚌类软体动物体内、由内分泌作用所生成的一种含有机质的矿物(文石)球粒,它是由外界细小异物进 入珍珠蚌体内并粘附在蚌的外套膜上,使外套膜受到刺激而分泌出珍珠质将异物一层一层地包裹起来形成的。珍珠层是由角质和文石晶体垂直层面又互相重叠排列呈同心圆状的 生长层,因此,珍珠乃是一个由角质和文石两种物质构成,内部具放射状结构的球体。由于重叠排列的角质与文石的折光率不同,当光线照射到珍珠层上时,反射出来的光波就会互相叠加或减弱,这种光的干涉结果,便造成了珍珠所特有的柔和又带虹彩晕色的珍珠光泽,正常珍珠这种特别的生物结构,导致了它高昂的宝石价值。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在海岸觅食时,就已发现具有彩色晕光的洁白珍珠,从那时起,它特有的典雅外观就成了人们喜爱的装饰物,且流传至今仍久盛不衰,尤其是现在女性更酷爱珍珠。我国也是世界上使用珍珠最早的一个国家,而且历来将珍珠看做极珍贵的,我国素以“珍珠玛瑙”代表最珍贵的东西,我国广西合浦的珍 珠驰名世界。珍珠的经济评价,是根据它的颜色、光泽、透明度、质地、形状、大小以及加工的精细程度。不同质量的珍珠,价值差别极其悬殊。

珍珠的颜色是以白色为主,其他还有粉红色、淡黄色、淡绿色、淡蓝色、淡紫色、褐色、灰色和黑色等许多颜色,其中以稍带玫瑰红的为最佳,白色及带浅粉色的白色也颇受欢迎,带金属光泽的蓝黑色更是特佳品,而黄色的则更少有人喜爱。上品的珍珠,必须具有强的珍珠光泽,并呈现带彩虹般的晕色以及微显金属光泽。珍珠的形状以圆形为好,而且是越圆越好,尤其是“走盘珠”(在平整的盘上自行不停地滚动)质量最佳。颗粒愈大价值愈高,在通常情况下,其价值是与颗粒重量的平方成正比。 珍珠多用于制作戒指、手镯、耳环、别针、胸坠、项链等套饰,一般是将颜色、光泽、质地、形状相似的成套搭配成套件出售,这远比分别出售的价格高;用于项链的珍珠,钻孔的大小、是否对称、两端粗细是否均一,这些都是评价的依据,假若一颗优质的珍珠被打一个粗糙歪斜的钻孔,则它将会大大降低其原有宝石的价值。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珍珠品种有天然珍珠、海水养珠、淡水养珠和珍珠膺品。但由于天然珍珠的采取需进行危险的潜海作业,故采户日渐减少,且天然珍珠资源有限,故天然珍珠的价值非常昂贵,而且往往是有行无市。人工养珠中的优质品,其外貌仍不失天然珍珠的高贵本色。因此,现今珍珠市场上是以人工养殖的珍珠为主。

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透露——草鱼、三角帆蚌、河蟹有重大科研进展

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透露———草鱼、三角帆蚌、河蟹有重大科研进展 日前,农业农村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2018年度学术委员会工作会议在上海海洋大学召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戈贤平研究员等学术委员会成员出席会议,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家乐,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杨金龙等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李家乐指出,2018年,重点实验室在中华绒螯蟹、三角帆蚌、草食性鱼类、鳜鱼种质资源与创新利用等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构建了第一张中华绒螯蟹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该研究构建的二代遗传连锁图谱及开发的SNP标记为中华绒螯蟹基因组组装及传统遗传选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子资源。2018年在长三角地区开展河蟹生态养殖,推进河蟹产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推广面积达到2.3万亩(15亩=1hm2,下同)。 二是三角帆蚌“申紫1号”新品种通过审定。该品种是以1998年从鄱阳湖和洞庭湖采集的5000个野生三角帆蚌构建基础群体,以贝壳珍珠质深紫色、个体大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辅以家系选择方法,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该品种的最大特点是贝壳珍珠质呈深紫色,紫色个体比例达95.6%。插珠18个月后,所 育紫色珍珠比例达45.8%,在相同 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三角帆蚌 相比,所育紫色珍珠比例提高 43.0%,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 淡水水体中养殖。2018年共繁育三 角帆蚌“申紫1号”苗种2000万只 用于养殖示范与推广,苗种分别销往 湖南常德,安徽安庆、芜湖,浙江诸暨 等地。 三是草鱼病原及病害防控技术 研究获得新进展。2018年,上海海 洋大学吕利群研究组在山西争跃化 工有限公司的GMP车间试生产抗草 鱼出血病病毒绿色药物“血停”2t, 能满足新兽药申报的产品标准化要 求。在广州、德阳、合肥、北京等地进 行了中试,临床应用面积超过500 亩。根据体内外药效研究模型确定 EGCG制剂在草鱼体内的用法用量, 根据《新渔药临床检验规范》研究 EGCG制剂的急性毒性、慢性毒性、 生殖毒性和生态毒性,通过对草鱼血 常规指标、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学变 化的研究,证明药物在药理上的安全 性。对“血停”制剂有效成分的检测 及体外攻毒测试均表明,所生产的产 品符合预期,有较好的质量保证。 桂建芳建议,重点实验室应该进 一步聚焦于草鱼、三角帆蚌和河蟹3 个特色品种,加强实验室标志性成果 培育和年轻学术带头人培养,从影响 淡水养殖产业的瓶颈问题出发,挖掘 科学问题和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坚持 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促进实验室发展 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紧 扣中国淡水养殖产业需求和“一带 一路”的国家战略需求,加强与国内 外高水平科研团队、政府机构和相关 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增加“一带一 路”国家研究生的培养数量,扩大实 验室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和国 际影响力。 (来源:中国渔业报, 作者:胡婧,推荐:徐承旭) 我国实现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 制度全覆盖 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态系 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水域 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1 月21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 会,介绍内陆禁渔期制度及长江流域 重点水域禁捕情况。 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关于实 行海河、辽河、松花江和钱塘江等4 个流域禁渔期制度的通告》,进一步 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由此, 我国实现了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 期制度全覆盖和我国主要江河湖海 休禁渔制度全覆盖。《通告》要求, 自2019年3月1日起实行海河、辽 河、松花江和钱塘江等4个流域禁渔 期制度。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禁 渔期为每年5月16日12时至7月 31日12时,钱塘江干流统一禁渔时 间为每年3月1日0时至6月30日 24时。 从今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将分阶 段在长江流域实施常年禁捕工作,日 前已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 障部联合制定了《长江流域重点水 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 4 1 1水产科技情报 2019,4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