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模式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机械通气模式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机械通气模式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机械通气模式及其临床应用进展

安贞医院呼吸科朱光发

近年来,人工呼吸支持技术进展迅速,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呼吸监测技术与呼吸病理生理新理论的不断融合使呼吸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严重呼吸衰竭的治疗观念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变,新的机械通气模式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如何评价这些新的机械通气模式和实际应用价值是危重病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重点介绍在这一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一、传统通气模式与新通气模式

所有通气模式可归为两大类:(1)完全通气支持(呼吸机提供患者的整个分钟通气量);(2)部分通气支持(分钟通气量由呼吸机和患者的自主呼吸两部分构成)。其中完全通气支持包括:控制或辅助-控制通气(CMV)、设定呼吸频率接近正常呼吸频率时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部分通气支持包括:低频率的SIMV 或压力支持通气(PSV)、SIMV+PSV、容积支持通气(VSV)、双相气道正压(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通气、压力释放通气(APRV)、比例通气(PAV)、适应性支持通气(Adaptive support ventilation,ASV)、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等。根据出现顺序的先后和设计原理不同,一般将CMV(可以是压力控制、也可以是容量控制)、SIMV(P-SIMV,V-SIMV)、PSV、CPAP/PEEP等通气模式称为常规通气模式,而将目前应用尚不十分普及,经验尚不丰富的其他模式如PRVC、VSV、BIPAP、APRV、PAV等模式称为新的通气模式。在品牌众多的呼吸机中,存在同一模式不同名称的现象,这种命名的混乱给临床医生对通气模式的理解造成困难,如鸟牌呼吸机中的容积保障压力支持(volume assured pressure support,VAPS)模式和熊牌(Bear 1000)呼吸机的压力增强(Pressure augmentation)模式的基本原理都是将辅助与控制通气模式有机结合,在每一次呼吸周期中通过自动反馈机制,在患者的呼吸力学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通气压力和容量进行双重控制来达到预定的目标潮气量,从而使通气支持水平能适应患者的呼吸能力和通气需要。因此,应重点了解每一通气模式的工作原理才能正确应用于临床实践。机械通气技术领域中另一热点问题是机械通气辅助措施的开发和应用,如一氧化氮吸入技术、表面活性物质补充技术、气管内吹气技术、人工膜肺技术(ECMO)、俯卧位通气技术、部分液体通气技术等都可归属于新的通气模式,其临床应用价值也深入研究和探讨之中。

二、几种新的通气模式与临床应用评价

1、PRVC和VSV

PRVCV是一种压力控制,时间、流速或压力触发,压力限制,时间切换的通气模式。是Servo300A型呼吸机特有的通气模式。其特点是呼吸机连续测定呼吸系统顺应性(受肺、胸廓、气道阻力影响),自动调整压力切换水平,保证潮气量。呼吸机首次送气的压

力为5cmH2O,呼吸机自动计算该压力下获得的通气量。在随后的三次通气中,呼吸机逐步调整压力水平,达到预定潮气量的75%,此后呼吸机根据前一次通气计算出的顺应性,自动调节吸气压力以便达到预定肺容积。每次通气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3 cmH2O,最大压力不超过预定压力(压力上限)下5 cmH2O。

PRVCV可用于控制性通气,适用于自主呼吸功能不良的患者。PRVCV调节主要应设定压力切换水平,压力水平过低达不到预设潮气量;压力水平过高则安全性差。其它参数的设置可根据呼吸机面板上的液晶闪烁提示进行。

VSV是一种压力控制,压力或流速触发,压力限制,流速、时间或容量切换的通气模式。其工作方式类似于PSV,不同之处是操作者可设定目标通气量,即具有PSV的特点并保证潮气量恒定。可看作是PRVCV与PSV的结合,呼吸机随顺应性和气道阻力的变化,自动调整PSV水平以保证潮气量。当患者的自主呼吸消失时VSV自动转为PRVCV。VSV主要用于自主呼吸功能良好的患者。

PRVCV和VSV具有以下共同的优点:①减少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的用量;②患者感觉舒适;③保持较低的气道峰压;④改善机械通气对循环的不良影响;⑤以辅助通气取代控制通气;⑥缩短撤机过程,减少住ICU时间;⑦减少肺气压伤等机械通气并发症。

2、ASV

是瑞士生产的GALILEO“伽利略”呼吸机特有的新的通气模式。是一种能适应病人通气的需求的自动模式。ASV的调节方法简单方便,应用时首先输入ASV通气参数:(1)压力值:在报警窗内设置压力上限(一般为45cmH2O),则ASV时的最大吸气压力为预定压力上限下10 cmH2O;(2)体重,输入患者的理想公斤体重;(3)输入分钟通气百分数(%MinVol)。选择选择触发方式和触发灵敏度并根据临床需要设置PEEP/CPAP 水平后即可对绝大多数患者进行通气治疗。

ASV主要原理和优点有:(1)ASV自动调节来适应病人的通气需求,可用于自主及指令性通气,当病人自主呼吸停止时,ASV自动进入指令性通气;而当自主呼吸恢复时,ASV自动进入支持通气阶段。总之,该模式以最低的气道压力、最佳的呼吸频率来满足病人的通气需要;(2)ASV是第一个自动撤机支持系统,ASV从开始工作的瞬间状态就自动地引导病人走向脱机;(3)ASV能提供安全的最低分钟通气量;(4)ASV自动维持最佳通气方式,ASV能持续监测病人每一次呼吸的肺顺应性、气道阻力几自主呼吸状况,根据测得数据重新计算最佳气道压力和通气频率,以达到最佳通气状态,并始终引导病人进入脱机状态。

3、BIPAP、APRV

BIPAP是让患者的自主呼吸在双压力水平的基础上来进行,气道压力周期性地在高压力和低压力两个水平之间转换,每个压力水平均可独立调节。以两个压力水平之间转换引起的呼吸容量改变来达到机械通气辅助的作用。

APRV是在BIPAP基础上,通过间歇释放气道内压力来实现肺泡通气的一种新的通

气模式。也就是说,潮气量V T主要是由气道内高压(CPAP水平)向气道内低压(压力释放水平,是一种通过电磁阀控制的压力释放)切换时产生的。V T大小除与CPAP和释放压力水平差有关外,还与呼吸系统总的顺应性、阻力和压力释放持续的时间有关。在顺应性和阻力相对固定时,气道内压力变化越大则释放的呼气容积越大,压力释放的时间一般需要大于1.5秒(多为1.5—2.0秒)才能保证足够的通气。APRV保留了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并保持整个吸气相(占整个呼吸周期中的大部分时间)气道内的正压,通过调节压力释放水平还可以产生一定水平的呼气末正压,上述特点使APRV具有改善氧合效果好、气道内压力低、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和气压伤发生率低的优点。APRV与IMV+CPAP模式比较,两者都是自主呼吸与辅助呼吸结合的方式,但V T产生机理不同。与IMV+CPAP相似,当呼吸机辅助呼吸次数增多时,自主呼吸将减少,所以当压力释放次数减少时自主呼吸次数增加,反之当压力释放次数增多时自主呼吸成分减少,病人的分钟通气量主要由呼吸机控制,因此APRV也可用于肌松的患者。

APRV通气适合于除慢性阻塞性肺病以外的所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特别是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可能效果更好。因为APRV是一种新的通气模式,临床应用时间尚短,需经大规模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出来后才能客观评价其疗效。应用时特别注意监测分钟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如果呼吸频率超过30次/分,能产生较高水平的内源性PEEP。

4、PAV

PAV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通气模式,是呼吸生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它能够按照患者瞬间吸气努力的大小成比例地提供同步压力辅助使患者舒适地获得由自身支配的呼吸形式和通气程度。其绝大部分特点与PSV一致,不同之处在于施加的气道压力水平也是由病人自己调节。因此PAV能更好地协调人机关系,减少呼吸功,使机械通气支持更接近于正常生理呼吸。PAV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呼吸机根据测得的Raw 和Ers 指标,结合从呼吸机管路中的压力、流速和容量感受器中反馈回来的信息,由两个控制开关(阻力获得控制和弹性获得控制)自动调整PSV水平。从理论上讲PAV是一种十分优越的通气模式,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1)PAV需要实时地从呼吸管路的Y型管处获得压力、流速和容量信息,任何一项信息的缺失或改变都可对病人造成危险。(2)需要准确测量Raw 和Ers,而测定这些指标时多需要应用镇静剂或肌松剂。(3)当Raw 和Ers发生改变后,还得相应地调节PSV水平。(4)病人必须有自主呼吸,没有自主呼吸PAV模式无法工作。(5)存在“脱逸”现象(run-away),当呼吸机管路有漏气时,呼吸机以很高的流量送气以补偿漏气,此时并非患者努力的结果。(六)PAV模式不能控制V T和呼吸频率,严格地说不能真正控制病人的呼吸方式。鉴于上述原因,PAV在急性呼衰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

5、压力增强通气

压力增强通气模式是Brar1000呼吸机所特有的。其主要目的是保障PSV通气时的

潮气量恒定,也可以理解为具有容量保证特点的PSV。如前所述,当病人自主呼吸驱动减弱时,单用PSV或PSV+CPAP无法保证有效通气量,易造成通气不足。压力增强通气模式就是针对此问题设计的通气模式。使用此模式时应首先预设适当的PSV水平,然后选择一个最小的V T和备用支持吸气流速,如果PSV通气时V T超过设定的最小V T值,无压力增强,呼吸机仍按流速切换方式转化为呼气,如果V T低于预设的最小V T,备用支持气流装置向病人提供气流,直到达到预设的V T后停止。此时气道内压力增加并超过PSV水平,呼吸机以容量方式切换。压力增强虽然解决了V T不足的问题,但因其没有对呼吸频率的备用支持,因此病人仍有发生窒息的危险。

三、对新通气模式的总体评价和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新的通气模式必然不断涌现。总体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功能,进一步改进人-机协调性,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的呼吸功耗和避免人工呼吸支持相关的并发症。如最近开发和应用神经调节性辅助通气(neurally-adjus ted ventilatory assist,NAVA))就是将膈肌电活动信号作为呼吸机的触发信号,使呼吸机的力学触发更加接近患者的神经触发,减少力学触发的滞后现象,提高机械通气的舒适性。

综合目前对上述新通气模式的临床应用文献,总体评价如下:(1)新的通气模式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从理论上更加符合患者的自主呼吸需要,保障患者对通气的需求和降低呼吸功。机械模型和动物模型为基础的实验室数据都证实了新模式的可靠性和优越性。但是,人体的复杂性和不同疾病病理生理基础的多变性决定了对新通气模式的评价需要进行更加长期和细致的观察。由于所有新模式的工作方式均依赖于对呼吸力学的传感和反馈,而呼吸力学在疾病过程中是复杂和多变的,反馈调节通路上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就会影响通气参数的准确性和临床疗效。因此,无论如何智能化的呼吸机都不能代替医护人员的密切观察和根据患者病理生理特征、呼吸力学的改变而对呼吸机的精确调节。认为呼吸机智能化程度越高,对医护人员的需求越低的观点是不正确的;(2)目前认为较有前途的新通气模式有BIPAP/APRV、ASV和PAV等,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文献证明,APRV较传统的通气模式能够更好的改善氧合、降低镇静剂的需要和具有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等优点,对急性呼吸衰竭尤其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肺损伤(ARDS/ALI)的治疗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3)由于所有新的通气模式出现时间短,临床应用经验尚不丰富,只有当寻证医学证据面世后这些新模式才能被推荐常规临床应用,在此之前所有结论只能作为经验性或实验性资料来对待,新通气模式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模式。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一、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 (一) 建立人工气道 1. 经口气管插管 操作较易,插管的管径相对较大,便于气道内分泌物的清除,但影响会厌的功能,患者耐受性也较差。经口气管插管的关键在于暴露声门,在声门无法暴露的情况下,容易失败或出现并发症。 经口气管插管适应征:①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又不考虑气管切开;②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内返流物或出血,有误吸危险;③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且清除能力较差;④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道瘘等严重影响正常呼吸;⑤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

禁忌征或相对禁忌征包括:①张口困难或口腔空间小,无法经口插管; ②无法后仰(如疑有颈椎骨折)。 2.经鼻气管插管 较易固定,舒适性优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较易耐受,但管径较小,导致呼吸功增加,不利于气道及鼻窦分泌物的引流。 经鼻气管插管适应征:除紧急抢救外,余同经口气管插管。 经鼻气管插管禁忌征或相对禁忌征:①紧急抢救,特别是院前急救;②严重鼻或颌面骨折;③凝血功能障碍;④鼻或鼻咽部梗阻,如鼻中隔偏曲、息肉、囊肿、脓肿、水肿、异物、血肿等;⑤颅底骨折。 与经口气管插管比较:经口气管插管减少了医院获得性鼻窦炎的发生,而医院获得性鼻窦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因此,若短期内能脱离呼吸机的患者,应优先选择经口气管插管。但是,在经鼻气管插管技术操作熟练,或者患者不适于经口气管插管时,仍可以考虑先行经鼻气管插管。 3.逆行气管插管术 指先行环甲膜穿刺,送入导丝,将导丝经喉至口咽部,由口腔或鼻腔引出,再将气管导管沿导丝插入气管。 逆行气管插管术适应征:因上呼吸道解剖因素或病理条件下,无法看到声带甚至会厌,无法完成经口或鼻气管插管。禁忌征:①甲状腺肿大,如甲亢或甲状腺癌等;②无法张口;③穿刺点肿瘤或感染;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⑤不合作者。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2)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 引言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 E级,其中A级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 II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

机械通气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1)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 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 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 伤、胸腔内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 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内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 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 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 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范性。在这 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患者的机械通气制定规范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 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 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患者的机械 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范。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 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 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 为最高。 表1 Delphi分级标准 推荐级别 A至少有2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B仅有1项I级研究结果支持 C仅有II级研究结果支持 D至少有1项III级研究结果支持 E仅有IV级或V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课题分级 I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的风险较低II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假阳性和/或假阴性的风险较高III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IV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V系列病例报道,非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一、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 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 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 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

呼吸机基本知识

呼吸机基本知识 模式 1、A/C模式:是辅助通气(AV)和控制通气(CV)两种模式的结合,当患 者自主呼吸频率低于预置频率或患者吸气努力不能触发呼吸机送气时,呼吸机即以预置的潮气量及通气频率进行正压通气,即CV;当患者的吸气能触发呼吸机时,以高于预置频率进行通气,即AV。 例:患者调A/C模式时,如果患者没有自主呼吸,那就全部由机器送气即控制模式(PB840呼吸机上会显示C),如果患者有自主呼吸,且自主呼吸频率大于机器设定值时呼吸机即按患者自主的呼吸频率送气即辅助模式(此时送气量也是由事先调整好的参数送气。)(PB840呼吸机上会显示A) 使用A/C模式(定容型)时应调整以下参数:潮气量、呼吸频率、氧流量、触发敏感度,(必要时调peep)。 2、SIMV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是指呼吸机以预设指令频率向患者输送常规通气,在两次机械呼吸之间允许患者自主呼吸。(其实就是指呼吸机在每分钟内按预设的呼吸参数(呼吸频率、潮气量、呼吸比值等)给予患者指令通气,在触发窗内出现自主呼吸,便协助患者完成自主呼吸,如触发窗内无自主呼吸,则在触发窗结束时给予间歇正压通气。 特点:通气设定IMV的频率和潮气量确保最低分钟量; ●SIMV能与患者的自主呼吸同步,减少患者与呼吸机的对抗,减低正压通气的血 流动力学影响; ●通过调整预设的IMV的频率改变呼吸支持的水平,即从完全支持到部分支持,, 减轻呼吸肌萎缩; ●用于长期带机的患者的撤机;但不适当的参数设置(如流速及VT设定不当)可 增加呼吸功,导致呼吸肌疲劳或过度通气。 参数设置:潮气量、流速/吸气时间、控制频率、触发灵敏度,当压力控制SIMV时需设置压力水平及吸气时间。 3、Spont自主呼吸模式:是指呼吸机的工作都由病人自主呼吸来控制的呼吸模式,即病人控制呼吸机,呼吸机仅提供吸入氧浓度,压力支持通气和病人的呼吸末继续抬高,增加气体交换面积(frc)。 参数调整:氧浓度 特点:适用予张立性气胸的患者。 4、压力支持通气(PSV):是一种辅助通气方式,即在有自主呼吸的前提下,每次吸气时患者都能接受一定水平的压力支持,以辅助和增强病人的吸气深度和吸入气量。 特点: ●适用于有完整的呼吸驱动能力的患者,当设定水平适当时,则少有人-机对抗,减轻呼 吸功; ●PSV是自主呼吸模式,支持适当可减轻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包括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

呼吸机基础知识-11页精选文档

呼吸机基础知识 一、呼吸系统的正常解剖和结构 1、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上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脏的门户,为生理性死腔,上呼吸道占一半,呼吸道的阻力约45%来自鼻与喉。 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气管切开一般在第2-4软骨环进行。 2、胸廓由12块胸椎、1块胸骨、12对肋骨、肋间肌和膈肌等组成。在神经的支配下胸廓可随意而有规律的进行呼吸运动。 3、呼吸是机体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气体的运输、内呼吸。 外呼吸是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过程。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是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由含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肺泡上皮细胞、上皮基底膜、肺泡间隙和毛细血管膜之间的间隙、毛细血管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 (2)呼吸膜的面积,气体扩散速率与扩散面积成正比,肺扩散总面积大70平方米。 (3)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4。 气体运输是由循环血液O2从肺运输到组织之间的气体交换。

内呼吸是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呼吸运动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胸廓扩大称为吸气运动,主要吸气肌是膈肌和肋间外肌,胸廓缩小称为呼气运动。 吸气肌是是胸廓扩大而产生吸气动作的呼吸肌,主要指膈肌和肋间外肌。呼气肌是指是胸廓缩小的呼吸肌,主要指肋间内肌和腹壁肌肉。 辅助呼吸肌指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胸背部肌肉。 吸气过程是主动过程,膈肌下降扩大胸廓上下径,肋间外肌收缩,增大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使胸腔容积增大,压力下降,空气进入肺内。 呼气过程是被动过程,肺脏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构成肺的弹性回缩力,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胸腔缩小,压力增大,呼气。 二、胸内压和肺内压变化。 1、胸膜腔是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腔隙,内有少量液体,彼此紧贴,中间浆液起润滑作用,减少摩擦阻力;浆液分子之间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紧贴在一起。 2、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内压,随呼吸周期性变化。平静吸气末负压为-10--5厘米水柱,安静时呼气末为-5--3厘米水柱,用力时变化更大。在临床上即用食道内压力代表胸内压。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是使肺维持扩张状态,不致由于回缩力而完全萎缩;促进和利于静脉尤其是腔静脉回流。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在呼气末或吸气末时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回缩)=-肺回缩压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 分享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重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危重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临床学科。器官功能支持是重症医学临床实践的重要容之一。机械通气从仅作为肺脏通气功能的支持治疗开始,经过多年来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呼吸机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涉及气体交换、呼吸做功、肺损伤、胸腔器官压力及容积环境、循环功能等,可产生多方面影响的重要干预措施,并主要通过提高氧输送、肺脏保护、改善环境等途径成为治疗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手段。 机械通气不仅可以根据是否建立人工气道分为“有创”或“无创”,因为呼吸机具有的不同呼吸模式而使通气有众多的选择,不同的疾病对机械通气提出了具有特异性的要求,医学理论的发展及循证医学数据的增加使对呼吸机的临床应用更加趋于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规性。在这种条件下,不难看出,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制定规有明确的必要性。同时,多年临床工作的积累和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为机械通气指南的制定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条件。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以循证医学的证据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反复认真讨论,达成关于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方面的共识,以期对危重病人的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进行规。重症医学分会今后还将根据医学证据的发展及新的共识对机械通气临床应用指南进行更新。 指南中的推荐意见依据2001年ISF提出的Delphi分级标准(表1)。指南涉及的文献按照研究方法和结果分成5个层次,推荐意见的推荐级别按照Delphi分级分为A~E级,其中A级为最高。

危重症患者人工气道的选择 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 推荐意见1: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可首选经口气管插管 推荐级别:D级 原因和解释: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较易,插管的管径相对较大,便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但其对会厌的影响较明显,患者耐受性也较差。 经口气管插管适应征:①严重低氧血症或高碳酸血症,或其他原因需较长时间机械通气,又不考虑气管切开;②不能自主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胃返流物或出血,有误吸危险;③下呼吸道分泌物过多或出血,且自主清除能力较差;④存在上呼吸道损伤、狭窄、阻塞、气管食道瘘等严重影响正常呼吸;⑤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需紧急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经口气管插管的关键在于声门的暴露,在声门无法暴露的情况下,容易失败或出现较多并发症。 禁忌征或相对禁忌征包括:①口困难或口腔空间小,无法经口插管;②无法后仰(如疑有颈椎骨折)。 经鼻气管,较易固定,舒适性优于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较易耐受,但管径较小,导致呼吸功增加,不利于气道及鼻窦分泌物的引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