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城乡收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城乡收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城乡收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辽宁省城乡收入现状及对策研究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普遍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在发展中另一种趋势也明显起来,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的程度在加剧。目前,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很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和东部经济发展地区,急需解决城乡收入现状问题,不仅要进一步增强辽宁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改善民生,而且在现阶段更要大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全省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90年代以来,辽宁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全省GDP达到2.48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两番。然而,在经济高速度增长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势头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近年来,国家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使农民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但由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增加的速度仍然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本文通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轨迹和发展趋势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城乡收入现状

1、城乡居民收入同时增加,但收入差距拉大。从历史数据看,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3.3元提高到2010年的17 713元,增长48.7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78年的185.2元提高到2010年的6 908元,增长37.3倍。2000年,全省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358元,到201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713元,增长2.3倍;200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 356元,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6 908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同时增加,但收入差距却在拉大,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值以年均780元的速度在逐渐扩大。200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差距为3 002元,到2010年,二者绝对额差距扩大到10 805元。

2、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2001年至2010年中,有7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仅有2001、2004和2010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市。城镇居民收入平均增速快于农村居民,因此城乡居民收入比也呈现逐渐扩大趋势。200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7:1(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到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为最高值2.65:1,2010年稍有回落到2.56:1。

3、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收入高于辽宁的省份对比高低对半。在东北三省中,2010年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高于黑龙江省的2.23:1

和吉林省的2.47:1。与山东(2.85:1)、江苏(2.51:1)、浙江(2.42:1)、福建(2.93:1)、广东(3.02:1)等东部沿海省份相比,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比高于江苏和浙江,低于山东、福建和广东。

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增长较慢。1990-2007年间,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9%,慢于城镇1.9个百分点。制约城乡居民收入不能同步增长的原因,除农业效益比较低这一产业特性外,还有体制和政策等深层次的原因。

1、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慢于二、三产业的发展

从产业特性来讲,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需求弹性小的特点,发展必然要慢于二、三产业。同时,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限制,使农业仅能成为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而不足以能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2007年,全省第一产业在GDP 中的比重为10.7%,与1990年相比,下降幅度达到了50%。尽管在此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比较效益仍然低下。2000年农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0.73万元,2006年达到1.36万元,增长了86.3%,同期二、三产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是农业的4倍多,农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步扩大,由2000年相差2.32万元/人扩大到2006年的4.50万元/人。

2、资金投入城乡有别,经济资源分布不对等

在市场配置资源占主体的体制条件下,由于产业的弱质性,以及优先发展城镇的偏向性,使流入农村的资金份额不断减少。2004、2005和2006年,农业及乡镇企业生产所需短期贷款仅占全社会短期贷款总额的14.3%、15.9%和14%;2005和2006和2007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25%,12.5%和11.4%,也就是说,85%以上的生产贷款和建设资金投向了城镇,使农村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受资金的约束较大。另外,虽然全省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但农业支出的比例(包括支持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三项费和

支援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费)由1980年的14.4%,下降到2007年的6.9%。根据中国社科院的一份报告,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资金的投入相对于农村储蓄和农村税收情况来看,甚至处于净流出状态。资金投入取向,表现出了明显的城乡有别倾向,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落后于城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3、工资性非农收入较少,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不畅

大量富余劳动力仍滞留在有限的农用土地上,以家庭经营为主、工资性收入较少的收入结构,是农民增收较慢的主要原因。在九十年代初,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外出务工,在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15.9%下降到2000年的10.8%;工资性收入比重由1990年的30.7%提高到2000年的37.5%,但由于近年来城市工业增长出现偏向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趋势,乡镇企业竞争力下降,另外民营经济不发达、农民工工资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势减缓,表现在非农产业比重和工资性收入的提高程度处于停滞状态。2007年在农民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比重为36.04%,比2000年下降了1.44个百分点。2000-200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徘徊,却容纳了33%以上的劳动力就业,农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1:3以上(见表2和表3)。按照钱纳里等总结的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对比情况来看,农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比例在1:2比较适宜。按这个比例测算,全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在未来还要转移出三分之一。

4、农民享受的公共财政较少,城乡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满足公共产品需求应该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二元经济结构、城乡长期分割的政策的影响,国家以及地方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的支出方面存在着城乡间严重不均的现象。从表2可以得出:2000-200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构成上,相对差距最大的部分是转移性收入,虽然这一差距近年来有缩小的趋势,但也在15倍左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4196元,农村居民为282元,两者相差悬殊。在转移收入构成中,城镇居民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占了主体,2007年这一比重达83.6%,养老保障的差异,是城乡间转移性收入差距巨大的主要因素。除养老保障以外,其它隐

性的公共产品,如在教育、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供给差异。

5、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限制了提高收入的能力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乡体制相关,也与城乡劳动者素质相关。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获得收入的能力。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势出现减缓的趋势,既有农业生产效益提高,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返乡务农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农民就业技能差外出就业困难因素的影响。据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2007年在全省2000户农民家庭的调查情况显示,全省农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在2000个被访问者中,具有初中及以下的学历占78.9%,高中或中专学历占16.6%,大专或大学以上的学历仅占4.5%。调查结果还显示,劳动者文化素质与收入以及收入构成有较强的相关性。初中毕业及以下的文化程度被访问者,50%以上的家庭总收入集中在20000元以下(见表5),第一产业总收入构成达到66.1%;高中及大专以上学历家庭总收入大部分集中在20000元以上,且第一产业收入比重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递减,高中(中专)学历被访者家庭第一产业收入构成为59.21%,大专或大学以上则下降到29.67%。

经济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经营收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措施。江苏华西村、安徽小岗村、山东烟台隆口南山村、天津大邱庄等,均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其经验一是特色农业附加值高,农民增收快。二是设施农业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使农民收入增加。三是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点经验说明,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经营收入,就是使农业产业化、产业特色化,其根本就是“把赚钱的产业做大”。

2.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一些乡村就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农、工、商、贸、旅游一体化,两个文明齐发展”的小康之路,这些乡村的致富模式提示我们,一是综合利用资源,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和服务业,是农民摆脱土地,发展非农产业,快速增加工资性收入的好办法。二是以商富农,扩大商贸业发展是农民走出农村,依靠非农产业致富的有效措施。三是兴办村办工业,壮大集体经济是农民依托本地农业资源优势,稳步增加收入的最佳途径。因此,加快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就是要依托各地农村现有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因地制宜,挖掘非农产业增长潜力,以劳务经济、乡村旅游、建筑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为重心,培育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集群,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收入,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

3.加快城镇化建设,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城镇化建设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劳动力转移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要加快城镇化建设,通过城镇化带动服务业发展从而扩大就业。2010年,辽宁省城镇化率达到63%,按照辽宁“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实现城镇化率70%,这就意味着在未来5年间还有7%的发展空间,年均需增长1.4个百分点。辽宁省要以较快的增长速度发展城镇化建设,一是要统筹规划。大城市与小城市比较,大城市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优势明显,其承载能力和辐射强度均高于小城市。因此在发展城镇化的进程中,要以大城市为主,以中小城市为辅,以大带小,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同时,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二是合理布局。以建设新城新市镇和发展产业集群为重要载体,逐步构建以中部城市群为主体,以沿海城镇带、辽西北城镇带为两翼的现代城镇网络新格局,形成中心集聚、轴线拓展、结构优化、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的城镇体系,最终达到农村城市化、村民市民化,实现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4.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均衡城乡教育差距。目前,辽宁省城乡均已实现9年义务教育,但城乡教育仍有差别,农民综合素质仍然很低。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教学配置的不平等始终存在。相比城市,农村师资队伍差、教学的硬件配置差、教学条件差,这使得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无法与城市子女取得平等。因此,应进

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一是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二是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支持设立资助贫困家庭就学的民间慈善基金组织,避免贫困失学现象发生。三是要大力开展和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专业技术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种或多种实用技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做准备。

5.加大衣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的功能在于它通过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来解决因失业、疾病和年老及各种天灾等因素所带来的贫富不均问题,具有相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作用。目前,在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下,必须逐步削弱二元经济的影响,逐步完善农村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把住房、教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分配向农村低收入群体倾斜,使农村中低收入家庭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保。实现“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和“养老不犯愁”的目标,从制度上杜绝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因此,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对缩小辽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辽宁经济稳定、健康、协调和快速发展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结论

既能够快速地发展经济,又能够使人民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果,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困扰许多省份和地区的效率与公平的两难问题。辽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连续几年不断地提高,近年来辽宁的数据表格,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辽宁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绝对值不断扩大。虽然辽宁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不断扩大,但这是发生在地区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背景下的,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相对值变化并不大。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辽宁城乡收入比仅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并没有出现绝对值中所呈现的快速上升趋势。通过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和库兹涅茨“倒U假说”,预测辽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可能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问题依然不能忽视。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辽宁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经济发展不平均的表现及原因 辽宁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在享有天辽地宁的美誉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出现一些问题,具体表现: 以辽宁省14个省辖市作为研究的基本区域单元,这些地区1992-2000年(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测算的指标,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进行分析。利用标准差来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来测算相对差异,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到,1992年以来,辽宁省内的绝对差异在不断增大,但是差异增长速度已经逐渐放缓。相对差异除了在1994年有小幅下降外,其余各年都呈扩大趋势。从1996到2000年的五年里,绝对差异总的增长幅度达到46.1%,平均增长速度约为9.%%,相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为2.48%,即绝对差异的平均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相对差异。对1992年和2000年辽宁各市的人均GDP 与同年全省的均值做离差,并计算比率,有关数据得到如下结论:(1)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辽宁省14个市中,1992年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7个,恰到半数;而2000年,这一数量减少到4个,其余贝个市的人均GDP都较全省平均水平低。这种数据分布,反映了这些为数不多的城市的人均GDP处于相当高的水平,而且这些数据加大了数据整体的离散程度,即几个经济发达地区沈阳、大连、鞍山、盘锦对于全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2)最发达地区与最落后地区的差距在不断增大。从比率来看,1992年,全省比率最高的盘锦市(1.774)与最低的朝阳市(0.448)相差1.326;到2000年,比率最高的大连市为1.834,最低的朝阳市仅为0.228,差距增加到1.606。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分析其原因,从三个地区的比较来看,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得益于国家政策倾斜机遇,借助后发优势,经济水平与中部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地区GDP总量和地区人均GDP水平仍略低于中部地区。中部是以老工业基地为核心的城市群,经济基础雄厚,201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为56694元,沿海地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中国能源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是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的不断增长,产生了很多的问题。煤炭开采的安全、利用率、深加工的研发,石油对国外进口的依赖所带来的安全问题,煤层气等个别气体产业化建设问题等等都在制约着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发展在20年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实现GDP翻2 番,能源消费翻1 番,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目标。 一 对中国能源现状的认识 随着经济建设的推进,资源储量的勘探也越来越清楚。中国地大物博,能源资源丰富,据2006 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全国主要能源的基础储量为:石油248972.1 万t、天然气28185.4亿m3、煤炭3326.4 亿t;但若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中国却是资源贫瘠国,2006 年人均石油储量只有1.9t, 人均天然气储量2168m3,人均煤炭储量256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中国的人均资源储量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二 中国能源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费以煤占主导地位,偏离了世界能源结构以油气为发展趋势主流。落后的用煤方式、生产设备、管理方式产生了严重的污染。中国经济现代化正面临能源的严峻挑战:能源供需矛盾尖锐、转换方式落后、能耗高、效率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1、 人均能源资源少,供需有差距 中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的21%,能源矿产人均探明储量相对较少,煤炭资源可以满足较长期需求,而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需要以国外资源作为重要补充,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的需求。中国是世界能源大国, 一次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消费水平还很低。 2、 能耗强度高,效率低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与管理技术上的落后,尽管在能源消耗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产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大量使用高耗能的落后技术和产品,现有的近400 亿m2建筑中, 99%属于高能耗建筑。中国发电、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消耗全部一次能源的80%左右,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 ~30%。 3、结构不良,污染严重 能源资源决定了中国能源长期以来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不论是火力发电还是工业用煤, 都会造成大量污染排放。SO2和CO2排放量分别

辽宁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辽档联发[1989]29号 关于印发《基本建设项目 竣工档案验收规范》的通知 各市计委(计经委、经委)、建委、档案局,省直各有关单位: 由省档案局、省计经委、省建委共同提出,列为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的《基本建设项目竣工档案验收规范》,通过省级鉴定,已经省标准局批准,做为地方强制性标准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发布,十二月三十日实施。现将《基本建设项目竣工档案验收规范》发给你们,请在组织实施的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照本《规范》对所在地区市属和省以上大、中型、重点建设项目,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停缓建

项目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并于八月中旬计划在今年内竣工验收的项目档案管理情况报省档案局。 二、按条件做好项目竣工档案验收监理员的推荐工作。五大市各为五名,其他市各为三名,省直机关单位各一名。 三、《规范》由省档案局统一印制发行,要求发至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特别是各建设单位,施工企业,设计部门。各市与省直在统计所需份数后,于八月中旬报省档案局档案室工作处。 四、我们将于三季度举办第一期《规范》研讨班,详细地点与参加人员另行通知。 辽宁省计划经济委员会 辽宁省建设委员会 辽宁省档案局 一九八九年七月十五日

基本建设项目竣工档案验收规范 辽Q1945—88 为确保基本建设项目文件材料归档的及时、完整、准确,加强对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宏观管理,充分发挥基本建设项目档案在工程建设、生产(使用)、管理、维护和扩建中的作用,特制定本规范。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规范规定了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竣工验收的原则、内容与要求,组织形式与分工,工作程序与建立验收监理制度。 1.2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基本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停缓建项目)和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项目竣工档案的验收。 2引用标准 GB科学技术档案案卷质量要求 3术语、符号、代号 3.1基本建设项目档案 基本建设项目档案(以下称项目档案)是指在整个项目从酝酿、决策、设计到建成投产(使用)的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

辽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拟任委员

附件1: 第二届辽宁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审评委员会 各专业委员会拟任委员名单 (一)食品产品和生产经营规范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旭太辽宁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 委会主任委员、主任医师副主任委员:孟宪军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二级 教授 郭建国辽宁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 建设工程中心高级经济师委员:张志琪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特殊 食品处处长 曲晓明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 任技师 李绥晶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 任医师 徐凤艳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主 任医师 侯红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叶淑红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许青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教授 李新华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李冬梅辽宁省卫生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医师 马殿君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施万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主任医师 孔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主任医师 辛绪红辽宁省农产品加工流通促进中心教授、研究员 高卫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 处长 吕锡源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党政群工作部部长 李洪江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谷岩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高级工程师 高广慧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主任药师 董淑萍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 教授级高级农艺师 赵前程大连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

程学院院长、教授 夏茗琦辽宁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贾景明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教授 博导 (二)检验方法与规程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谢韬辽宁省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 主任技师 副主任委员:贾宏新辽宁省食品检验检测院主任 技师 魏澍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研 究员 委员:肖志刚沈阳师范大学粮食学院院长 教授 周艳明沈阳农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主任、教授 于洋辽宁医学院食品工程学院院 长、教授 王志嘉辽宁省分析科学研究院副 院长、研究员 王晓黎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主任 药师 刘再胜辽宁省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周灵悦 学号:201233745108 指导老师:侯景鑫 时间:2014年12月

我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引言 伴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基于第一个20年(1981—2000年)我国实现“能源消耗翻一番,经济总量翻两番”的可喜成就,国内外一些权威部门对我国2020年能源需求做了预测。在国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DRC)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中心(ERI)在国际能源专家的协助下于2000年对中国2020年的能源消费需求按照不同的情景做了权威的预测,预计通过提高能源效率、采用相关先进技术和生活方式等措施,2000—2020年之间我国年均能源消费增长将保持在313%—418%之间,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417亿吨(绿色增长情景)与33亿吨(普通措施情景)标准煤之间。国际上,一些机构在20世纪末也对此做过类似预测,如美国能源部门研究认为21世纪前20年我国能源消费年均增长在315%—419%之间,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413亿—3212亿吨标准煤[1]。 二、中国能源危机现状 第一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我国常规能源资源的总储量就其绝对量而言,是较为丰富的。1997年全国第三次煤炭资源评价:2000米内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1000米内2.86万亿吨,探明储量(A+B+C)6044亿吨,可采储量1145亿吨;煤炭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12%,褐煤13%;按用途分类:动力煤为83%,炼焦造气等原料煤为17%。1993年全国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石油总资源量为940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8万亿立米,专家预测可采资源量:石油为130-150亿吨,天然气7-10万亿立米。煤层气:2000米内测算资源量30-35万亿立米。水能蕴藏量为6.76亿千瓦,可开发量为3.79亿千瓦。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2/3国土面积年总辐射量超过60万焦/平方厘米,风能资源量估计为2530亿瓦,地热能已探明可采储量4627亿吨标煤,生物能:柴薪秸杆为3亿吨标煤,动物粪便等沼气原料为25亿吨;海洋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潮汐能可开发资源量218亿瓦,波浪能理论资源量129亿瓦,潮流能理论资源量140亿瓦,温差能13.2-14.8千亿瓦。 第二,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在我国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由煤炭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1998年,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重为74.2%,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为75.6%。根据UNEP和UNDP1995年的世界资源报告,在全球能源结构中,世界为:液体37.1%,气体23.7%,固体29.2%,一次电能9.9%;发达国家:液体36.7%,气体27.4%,固体24.1%,一次电能11.7%;发展中国家:液体37.3%,气体14.1%,固体43.7%,一次电能3.8%;而中国:液体17.5%,气体1.6%,固体75%,一次电能5.9%。 第三,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1998年,我国煤炭工业职工总数约占世界煤炭职工人数的52%,而煤炭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21.5%,

《辽宁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

遇到征地拆迁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360docs.net/doc/2c8456555.html, 《辽宁省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2017年最新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建设项目顺利进行,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我省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实施房屋拆迁,并需要对被拆迁人补偿、安置的,适用《条例》和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城市旧区改造和生态环境改善,保护文物古迹。 第四条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县(含县级市,下同)负责管理房屋拆迁工作部门(以下统称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负责与城市房屋拆迁有关的土地管理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本办法规定,相互配合,保证房屋拆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章拆迁管理 第五条拆迁房屋的单位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拆

迁。 第六条拆迁房屋的单位,应当持下列资料向房屋所在地市、县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一)建设项目批准文件; (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文件; (四)拆迁计划和拆迁方案; (五)办理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出具的拆迁补偿安置资金存款证明;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申请事项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颁发房屋拆迁许可证。 第七条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涂改、伪造、转借、买卖房屋拆迁许可证。 第八条拆迁人应当在房屋拆迁许可证确定的拆迁范围和拆迁期限内,实施房屋拆迁。 拆迁人不得擅自扩大或者缩小拆迁范围;确需扩大或者缩小的,应当依法重新办理房屋拆迁许可证。 拆迁人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未完成拆迁需要延期的,拆迁人应当在拆迁期限届满15日前,向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的房屋拆迁管理部门提出延期拆迁申请;房屋拆迁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延期拆迁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给予答复。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能源的利用现状与趋势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石能源枯竭供应紧、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煤炭,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一直保持在2/3以上的比例。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连续增长,2009年进口原油约2.04亿吨。据测算,中国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0%的“警戒线”。同时随着2000年以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城镇燃气行业改革加速,燃气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天然气的需求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这种状况将在未来将长时间存在,毕竟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只有的美国的1/11。随着中国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生活水平的改善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耗量将有十分巨大的增长,近几年来汽车保量的快速增加即是例证。 随着传统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矿、天然气等储存量不断减少,而同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新能源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虽然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是仍然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努力的方向,“到2020年单位国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新能源是一个有力的工具。 2 新能源的利用现状 2.1 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新的能源利用方式,既包括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又包括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能源,如煤层气、煤制天然气等。新能源

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清洁程度高、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的优势,正在成为富有活力、最具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2 太阳能 太阳能利用主要有太阳能的热利用和发电两种途径。热利用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代表,主要集中在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由于城市土地紧以及政策、规划和设计等因素,太阳能的热利用在城市属于个案,如位于市龙岗区的振业城是华南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社区,整个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采用的是联集式全玻璃真空式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板和屋顶结合,与保温水箱分离,这种安装方式达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与建筑较为完美的结合,这些太阳能热水器还设置了电辅助加热设施,即使在阴雨天也可正常使用,能提供适宜身体的水温。而集中利用则较少。 另一种主要的途径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虽然近些年来光伏发电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常规发电方式和核发电相比太贵了,经济性不强。 2.3 风能 中国的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一是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300W/㎡以上,有的可达500 W/㎡,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h以上,有的可达7000h以上。二是沿海及其岛屿地丰富带。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W/㎡以上,可利用小时数在7000h~8000h。这一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由海岸向陆是丘陵连绵,所以风能丰富地区仅在海岸50km之。 《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中国的风电产业和风电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截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531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33.3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10025.1亿元,增长7. 4%;第三产业增加值13257.0亿元,增长4.8%。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008元,比上年增长5.9%。 二、农业[3]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84.0千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488.4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713.0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23.1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90.9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13.4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352.1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92.4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18.0万吨,玉米产量1662. 8万吨。全年油料产量78.1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852.3万吨。全年水果产量788.9万吨。 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68.0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9.3千公顷,育苗面积28. 0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53.3万立方米。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4.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10.1万吨,牛肉产量27.5万吨,羊肉产量6.6万吨,禽肉产量130.5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97. 2万吨。全年生牛奶产量131.8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495.8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262.2万头。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452.6万吨。其中,淡水捕捞4.9万吨,淡水养殖83.8万吨,海洋捕捞54.7万吨,海水养殖309.2万吨。 全年机耕面积3839.1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4099.9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3.7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不包括渔船)2224.5万千瓦。

201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7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23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82.1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9397.8亿元,增长3. 2%;第三产业增加值12362.1亿元,增长5.0%。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745元,比上年增长4.3%。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27.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2千公顷。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81.7千公顷,玉米播种面积2179.7千公顷。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57.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5.7千公顷。其中,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78.3千公顷,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354.7千公顷。全年果园面积366.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4.2千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2136.7万吨,比上年增加36.1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98. 4万吨,玉米产量1448.9万吨。全年油料产量81.2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 048.0万吨。全年水果产量809.2万吨,比上年增加6.9万吨。

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44.2千公顷,森林抚育面积94.0千公顷,育苗面积27. 5千公顷,义务植树0.6亿株。全年林木采伐蓄积量276.7万立方米。 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20.3万吨。其中,猪肉产量220.9万吨,牛肉产量25.1万吨,羊肉产量9.5万吨,禽肉产量164.8万吨。全年禽蛋产量289. 9万吨。全年生牛奶产量140.1万吨。全年生猪出栏2627.2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308.0万头。 全年水产品产量(不含远洋捕捞)520.9万吨,比上年下降0.1%。其中,淡水捕捞5.4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淡水养殖99.6万吨,增长1.9%;海洋捕捞1 00.0万吨,下降7.5%;海水养殖315.9万吨,增长1.8%。 全年机耕面积3839.1千公顷,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4052.8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45.5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不包括渔船)2224. 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2.6%。全年新增耕地灌溉面积35.1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6千公顷。

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前景分析

课程论文 ——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征 和发展前景分析 1.区域特征 1.1沈阳概况简介 沈阳,清朝时称“盛京”,辽宁省省会,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中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东北),中国特大城市,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 沈阳为副省级市、省会城市,所属辽宁省,管辖9区、3县,代管1市,即大东区、东陵区、和平区、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新民市。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常住人口819.3万人,市内五区户籍人口615.4万人。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00家,地区生产总值6000多亿元。 根据辽宁省及沈阳市规划,沈阳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期进一步提升沈阳在国家城市中的地位。到2020年,沈阳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90%,同时全面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东北亚重要城市的目标。 1.2自然地理特征 沈阳位于中国满洲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 全年无霜期155~180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 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时间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

辽宁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规定(2002修正)

辽宁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规定(2002修正) 【法规类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发文字号】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62号 【发布部门】辽宁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02.04.01 【实施日期】1997.01.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修改依据】本篇法规已被《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辽宁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规定>等51件法规的决定》(发布日期:2004年6月30日实施日期:2004年6月30日)修改 【失效依据】辽宁省开发区条例 辽宁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规定 (1996年11月30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2002年3月28日辽宁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改)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管理,加快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促进本省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省级经济

开发区,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是指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具有明确的区域界限,实行特殊的管理体制,对发展我省经济具有牵动、示范和辐射功能的经济区域。 第四条省人民政府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门综合管理全省开发区的工作,负责对开发区的审核报批、宏观管理、政策指导、工作协调和监督检查。 省计划、经贸、财政、金融、工商、税务、土地、规划、环保、公安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实施对开发区的服务指导或监督管理;海关、检验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实施对开发区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开发区建设应纳入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量力而行的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第六条开发区应坚持企业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的方针,建设成为外向型、高科技、多功能的新型经济区。 第七条开发区应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经营自主权和其它合法权益。 开发区内的投资者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第八条申报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应具备的条件和提交的文件: (一)起步区内要实现土地平整、通水、通电、通气、通热、通邮、通讯、通路,做到基础设施和配套生活服务设施齐备; (二)具有所需的建设资金; (三)外商投资项目20个以上、合同金额5000万美元以上与合同外资额3000万美元以上; (四)管理机构健全,具有适应外向型经济工作需要的人员;

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辽宁省工业产业

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辽宁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专项资金管理 【发文字号】辽财企[2013]186号 【发布部门】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03.19 【实施日期】2013.03.19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辽宁省财政厅关于公布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制度性文件)目录(第十一批)的通知 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辽宁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 管理办法的通知 (辽财企〔2013〕186号) 各市、绥中县、昌图县财政局、经济和信息化委: 现将《辽宁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辽宁省财政厅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3年3月19日

辽宁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辽政发〔2011〕17号)和《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辽委发〔2012〕16号)精神,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支持工业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提高产业丰厚度和竞争力,省政府决定设立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为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省级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产业集群的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资助、展会补贴、表彰奖励等促进我省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以集群企业发展的共性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的研发及检测为重点,加大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省重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第四条鼓励科技资源丰富、科研力量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院所的研发、检测部门剥离出来,面向集群企业提供质优价廉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组建较高水平的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精)

中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Chinese New Energy 新能源发展趋势、前景 从新能源行业发展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新能源利用方式始于20世纪70年底,并在90年代开始普及应用,虽然部分技术趋向成熟,但无论从市场扩张速度还是成长前景看,新能源行业仍然处于生命发展周期中的成长期,并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内陆续进入成熟期。 由于技术的限制,短期内电力行业没有替代品,电力行业生命周期的问题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具体的电源类型,比较的是这些电源类型之间的替代和生命周期。新能源由于具有清洁、可持续的特性,因此新能源行业的成熟期持续时间将较长,即使到了行业的饱和衰退期,其衰退速度也将很慢。 具体来看,水电行业历史悠久,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看作是步入成熟期的行业;风电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始西欧国家,风电设备行业克服了“能量不稳定”、“转换效率低”等弱点,在丹麦、德国、西班牙、荷兰、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得 到广泛应用,风电设备产业在部分国家开始饱和,逐步向外技术输出。从这些特征可以确定,风电设备产业在先发国家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但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风电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太阳能发电行业目前在技术研发、试点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脱离了幼稚期,但由于成本仍然过高,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看作刚刚进入成长期的朝阳产业。 新能源行业目前投资成本仍然较高,尤其是大型风电基地、核电站的投资规模要求很高,行业存在一定风险,但短期来看,国家新能源发电优先上网的政策对新能源行业盈利水平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虽然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潜在产能过剩或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竞争趋向激烈,部分企业发展面临困难。但在2020年前,在国家节能减排及能源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均将保持在景气区间,行业盈利水平有望持续提高。一、中国能源行业发展历史

当前经济形势下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十大优势

当前经济形势下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十大优势[摘要]2014年以来,辽宁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政策措 施,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坚持把简政放权作为突破口,用改革创新提升发展活力,着力推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势头。认识和把握当前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形势,既要看总量、看增速,也要看结构、看质量,既要看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也要看物价、就业,作全面综合的研判。经过近些年的较快发展,辽宁省已经形成十大发展优势,这十大发展优势叠加在一起,能够保证我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并确保年初确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全面完成。 [关键词]经济形势;辽宁省;经济发展;十大优势 1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后续效应 2003年以来,辽宁作为东北振兴战略的中心,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得到较多的优惠政策和发展要素,今后后期效应还会继续显现,并且会更加强劲,这是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 2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 这种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商业机会多和商务成本低。外国资本、东南沿海资本纷纷看好辽宁,南资北上、外资北上的势头迅猛。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13年达到290亿美元。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沿海当年的开放相比,辽宁多了一个南方资本。2013年辽宁从省外引进资金8800多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据统计,现在有120多万南方人在辽宁投资兴业。国内外投资已经成为推动辽宁发展的重要力量。 3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初期效果开始显现 目前,辽宁已经形成了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这就是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和突破辽西北。其中,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这两大国家级平台,极大地提升了辽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振奋了全省人民的精神。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六市即将发挥区位优势和先发优势,形成开发开放的新局面。以国务院批准设立大连金普新区为契机,加大支持力度,组织编制好新区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沈阳经济区八城市也将着力培育连接聚合扩散能力,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和生产要素同城化、一体化发展。辽西北三市也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民生建设、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形成活力迸发的新增长区。三大战略实施以来,三大经济板块中的工业园区、工业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已经成为辽宁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镇山之宝”。

辽宁省能源发展现状

辽宁省能源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周安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 1100200608 摘要: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 同时也是能源消耗大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些年来辽宁省的节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诸如能源缺口大,水资源短缺,资源利用效率低,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能源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等。因此, 要走出一条适合辽宁自身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推进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能源;现状;问题;对策 一、辽宁省能源消费现状及问题 1. 能源消费结构单一, 生态环境污染加剧。[1]辽宁省能源消费以原煤和原油占绝对主导地位,两者合计近十年来一直约占能源消费总量98%。虽然近几年天然气比重下降, 水电比重上升,导致能源消费结构在局部出现了变化,但原煤和原油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这种消费格局必然带来高污染, 因为煤炭和石油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污染物, 对环境造成的压力相对于天然气和水电等清洁能源要大得的多。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压力大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利用效率为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相当于发达国家80年代的效率水平,节约能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落后。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2]污染物排放量大,结构性污染状况未能根本改变,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79万t, COD排放总量59万t,远远超过环境容量。据测算,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是美国的5倍,德国的17倍,日本的40倍;每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高达20多亿m3,全省每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多达9000万t,大体占全国10%。 3.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仍很突出产业结构比例失衡。以重化工业结构为主,重化工业比重达80%,传统工业多,冶金、石油化工等基础原材料工业仍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我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占75%。同时,经济发展一直是一部分现代化工业同大量落后于现代化水平几十年的工业同时并存的二元结构模式。 4.产业技术水平低。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总体比较落后,能源消耗大,原材料、水资源消耗多,主要耗能设备效率低10%~20%。[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海市高出88%,比山东省高91%;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海市高出62%。我省工业用水效率总体水平较低,与世界先进水

辽宁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doc

关于辽宁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发文单位: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文号:辽政办发[2000]77号 发布日期:2000-10-26 执行日期:2000-10-26 生效日期:1900-1-1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辽宁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并经省政府批准,现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辽宁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委〔2000〕35号)和省委、省政府决定,设置辽宁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厅级建制。辽宁省计划生育委员会是主管计划生育工作的省政府组成部门。 一、职能调整

1.将计划生育药具供应的组织实施、计划生育系统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业务培训、计划生育抽样调查的有关工作交给事业单位承担。 2.将组织计划生育科研成果的评审、鉴定、转化和推广应用工作交给社会中介组织。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拟定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的政策及;编制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 (二)负责全省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组织实施计划生育抽样调查;参与全省人口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 (三)制定并组织实施全省计划生育科学研究的总体规划,组织开展重大科研问题研究。 (四)制定全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规划,组织

开展全民性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 (五)综合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制定生殖保健服务规划与规范;对计划生育技术工作和药具发放进行指导、监督;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 (六)编报省级计划生育财务收支计划、财务决算和省级自筹基本建设费的预、决算及全省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 (七)制定全省计划生育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和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 (八)指导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团体的工作。 (九)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省计划生育委员会设5个职能处(室)。

辽宁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

辽宁省专业标准化标委会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辽宁省专业标准化标委会(以下简称标委会)管理,充分发挥标委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作用,科学公正开展各专业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全国专业标准化标委会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委会是指由在全省一定专业领域内,从事标准化工作的非法人技术组织。 本办法适用于技术委员会的构成、组建、换届、调整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标委会的统一管理,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制定、实施标委会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 (二)规划标委会的整体建设和布局; (三)协调和决定标委会的组建、换届、调整、撤销、注销等事项; (四)监督检查标委会的工作,组织对标委会的考核评估; (五)组织标委会相关人员的培训; - 1 -

(六)其他与标委会管理有关的职责。 第四条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分工管理本部门的标委会,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提出本行业标委会的规划、筹建和管理建议; (二)组织或者参与本行业标委会的组建、换届等工作; (三)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本行业标委会开展工作; (四)为标委会开展工作创造条件,组织标委会相关人员的培训; (五)其他与标委会管理有关的职责。 第五条标委会应当科学合理、公开公正、规范透明地开展工作,在本专业领域内承担以下工作职责: (一)提出本专业领域标准化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建议; (二)根据本专业领域的需求,研究并提出本专业领域地方标准发展规划、标准体系和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建议,参与技术审查和复审工作; (三)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估、研究分析; (四)受省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组织本专业技术领域有关地方标准的起草,承担归口地方标准的解释工作; (五)负责组织本专业领域内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宣贯、技术咨询以及标准化人才的培训工作; (六)组织开展本专业领域国内外标准一致性比对分析,跟 - 2 -

2020年辽宁省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

2020年辽宁省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未来 发展前景预测 一、辽宁电力市场现状 在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支持下,近三年来,辽宁省经济运行延续持续向好的态势。2019年GDP增长5.6%,用电量增速4.3%。但受省内清洁能源挤占,区域输入电量同比增加5.58%影响,统调火电总体发电量增速下滑,2019年统调火电利用小时为4101小时,同比降135小时。 图表一:近两年辽宁省电力市场主要数据 辽宁省能源资源比较丰富,省内电源装机煤电为主,担负区域内供热以及调峰重任。近年来,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统调风电831万千瓦,光伏257万千瓦,红沿河核电站447万千瓦。总体来看,电源装机处于过剩状态,主要通过特高压送华北。区域内调节性电源储备不足,特别是供暖季,面临巨大调峰

压力,调峰功能基本由火电支撑。 二、十四五期间辽宁省电力市场预测 图表二:十四五期间利用小时预测 主要边界: 1、用电量 在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支持下,辽宁省经济延续稳中有进态势,预计十四五期间GDP增速5.3%-5.5%,电力消费弹性系数0.7。 辽宁沿海经济带将着力建设瓦房店等10个中等城市和大连花园口10个新区;沈阳经济区将新建33个新市镇,其中重要节点新城16个、连接带新城9个、新市镇8个,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70%以上。营口忠旺二、三、四期、大连镍基及锦州氧化铝等大用户将在“十三五”期上马,其中营口忠旺二期项目年用电量60亿、三、四期年用

电量140亿电量、镍基项目年用电量40亿电量。 结合经济走势、电力消费特点等因素,综合预测2021-2025年辽宁省全年用电量增长分别为4.0%、4.0%、4.0%、3.5%、3.0%。 2、外送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7号),加快解决东北地区电力消纳、系统调峰等问题,促进能源清洁发展,减少大气污染,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关于推动东北地区电力协调发展的实施意见》(国能电力[2016]179号)。 为解决东北地区盈余电力外送问题,内蒙古扎鲁特至山东青州±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通道工程已投运,2018年3月2日国家能源局以国能发电力【2018】14号文下发《国家能源局关于东北新增电力外送通道送端临时分电比例的通知》。鲁固投入运行,将大力缓解辽宁电网断面受限。 加快推进徐大堡核电外送华北通道前期论证工作,结合“十三五”电力规划编制,提出可行的徐大堡核电消纳方案,统筹研究新增东北向华北送电可能性。 目前,华北联络线基本已经饱和,鲁固特高压仍有潜力,但分至辽宁省外送电量预计有限,“十四五”期间,随着省间联络线完善,辽宁省净输入电量预计小幅增长。 3、电源装机 2019年全省总装机容量达到5370万千瓦,其中:统调火电装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