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学案附答案

雅舍学案附答案
雅舍学案附答案

临河一职《雅舍》语文教研组活页学案主备人侯红梅备课时间2014.8.25 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

[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

3.了解与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过程]

一、解读文题解读作者

1、解题: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而《雅舍小品》开宗首篇便是《雅舍》。

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这表现了作者对所处战争年代的无奈,对自己生活环境的自嘲、自讽,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情致和心态。

2、梁实秋(1903一1987),北京人,原籍浙江省杭县。名治华,字实秋,笔名秋郎、子佳、程淑。1915年进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曾入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49年到台湾,历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辑译馆馆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有《雅舍小品》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力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二、初读课文。(一)、解决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砌.墙(qì)奢.望(shē)戮.破(chuō)喷嚏.(tì)滂.沱(pāng )伺.候(cì)摞.书(luò)虾.蟆(xiā)

2、在下面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字组成成语或短语

自得其(乐)乐观豁(达)油然而(生)聚蚊成(雷)惶悚不(安)数见不(鲜)安士重(迁)逆来顺(受)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我不业

..理发。(从事)

(2)诬否

..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是否正确)

(二)、小组内轮流朗读,然后选代表读。筛选文章的段落要

点:

1段:记叙我住的“雅舍”最是经济(虽不能蔽风雨,却有它的个性)。

2段:记叙“雅舍”的地点荒凉。(个性之一)

3段:记叙“雅舍”的(人、鼠、蚊)三声。(个性之二)

4段:记叙“雅舍”的三景。(月夜幽绝、细雨有趣、大雨惶悚--个性之

三)

5段:记叙“雅舍”的陈设(简朴)。(个性之四)

6段:抒写“雅舍”于我似家似寄之感

7段:说明“雅舍小品”的写作因缘。

(三)写出2—5段雅舍的个性特点

2、地点荒凉

3、三声恼人;

4、三景兼具;

5、陈设简朴。

三、小组讨论

1.作者为何称他所住的地方为“雅舍”?

答:①表面上是因为同住者「龚业雅之名;②实际上有仿刘禹锡“陋室

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室虽陋而吾人雅之意。

2.作者认为四川人建造房屋的特色为何?

答:最是经济。

备注:

鲁迅《祝福》导学案设计

鲁迅《祝福》导学案设计 鲁迅《祝福》导学案设计 《祝福》学案(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预习作家作品以及文中重点字词 预习内容 1、字音积累 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 少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 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 3、《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本。 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下来汇总到各学习小组组长手中,由各组组长挑选疑问最多的问题交给老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学习重难点 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小说采用什么记叙方式? 点拨: 2、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 3、作者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 4、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

节自然分明,请列出小说情节结构,并标示在课文中相应位置。 情节内容???记叙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探究二、本文什么地方给你感受最深?说一点理由。 点拨:开放话题畅所欲言 1、有人说祥林嫂“没有春天”,你认为呢?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点拨: 祥林嫂也有过“短暂的春天”。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以祥林嫂为题? 点拨: 三、反思总结 (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

《雅舍》教案

《雅舍》教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良好积极、乐观的心态 2、欣赏本文生动、诙谐、简洁的语言 3、体会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习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 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 2、探讨本文细节描写的技巧,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 2、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并进行描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心中有个概念,什么是”

雅” 美好的,崇高的,不粗俗的 2、学生结合预习,讨论作者写雅舍时,描写了雅舍的哪些方面,又有河特点,并试着用“雅”的内涵去评价它,由此引出,雅舍在形上好像不雅的 建造:简陋 环境:荒凉 陈设:简朴 总结:由此可见在形态上雅舍是不雅的 3、但作者为雅舍取名为雅,雅在何处呢?引出本文的神是真雅、大雅,其写作手法是欲扬先抑 雅: 月夜之趣:幽极 友访之趣:情真 细雨之趣:朦胧 陈设之趣:不俗 写作之趣:自由 总结:本文实际上是写雅事雅趣 4、简要地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引

出闲适小品,并引导学生对闲适小品的意义进行评价 艺术的整个美,来自思想,来自意图,来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启发的思想和意图。可见,舍只是情感的依托,雅舍的美是因为作者内心有雅的情怀,一种对生活体验后感悟到的美。顺便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讨论,作者透过文本具体表现出来的是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5、品读3、4段,分析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声音、动作 ②幽默、诙谐的风格:“鼓”腹、“洞洞” 6、拓展训练:进行细节描写或环境描写,然后师生点评。 教学要求: 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长乐的情怀。 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

彭端淑《为学》阅读原文附参考答案

彭端淑《为学》阅读原文附参考答案 为学 彭端淑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 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 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 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 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 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 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 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 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

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 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 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 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 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立志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自己的想法。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语于富者曰(告诉) B、吾欲之南海(往) C、西蜀之去南海(距离) 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 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感到诧异而生发疑问/进而因轻视对方 而生发感叹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

祝福学案答案

《祝福》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二.知识积累 1、字音积累 钝(dùn )响寒暄(xuān )朱拓(tà)间(jiàn )或悚(sǒng )然踌蹰(chóu )(chú)不更(gēng )事谬(mi ù)种淡(dàn )然俨(yǎn )然雪褥(rù)瑟(sa)瑟有声尘芥(jia)堆形骸(hái )脸颊(jiá)沸反盈(yíng )天贺家墺(ào )荸荠(bí)(qí)絮絮(xù)呜咽(ya)驯(xún )熟桌帏(w?i )讪讪(shàn )咀嚼(jǔ)(júe )赏鉴渣滓(zhā)(zǐ)瞥(piē)拗(niù)不过蹙(cù)缩门槛(kǎn )窈(yǎo )陷惴惴(zhuì)歆享(xīn )(xiǎng )牲醴(shēng )(lǐ)蹒跚(pán )(shān ) 2、字形积累 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 3、字义识记 俨然∶形容庄重严肃。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 怔怔:呆愣的样子。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三、文学常识: 1、《祝福》选自《彷徨》,作者是鲁迅,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呐喊》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散文诗集是《野草》,还有杂文集17本。 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著作。四、文本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点拨:1、封建礼教的代表、害死祥林嫂的罪魁: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 2、害死祥林嫂的帮凶:四婶、刘妈、鲁镇其他冷漠麻木的民众 3、敏感、有良知,但软弱,退缩,圆滑世故的知识分子:“我” 4、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祥林嫂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点拨: 倒序 3.小说中哪一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叙的? 点拨:

(完整版)鸿门宴学案学案及答案

《鸿门宴》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等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欣赏本文波澜横生,扣人心弦的情节。。 4.学习运用对照烘托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有关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学时 主要任务: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现象。 一、课前尝试 (一)学法指导 1.借助课本注释和导学了解本文作者和写作背景。 2.借助课本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飨.鲰.生毋內.诸侯卮.酒百余骑. 戮.力玉玦.瞋.目有郤.参乘 .. 彘.肩樊哙.跽.须臾.刀俎. 桮骊.山芷.阳度掳 2.文学常识填空 (1)作家作品 司马迁(前145—前90?):字,史学家、、思想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生活在西汉武帝时代,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司马迁20岁外出游历,足迹遍南北,后继父职,任太史令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共130篇,52万字,包括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鲁迅赞誉它为“。” 二、课中任务 (一).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4.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7.坐─座:置之坐上 8.不——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豪——毫秋豪不敢有所近 10.采——彩皆成五采 (二).一词多义

雅舍教案

《雅舍》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能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2、能领悟托物言志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3、能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学会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 心态,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 【学习重点】 1、能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能理解雅舍之“陋”和“雅”。 2、能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如何化“简陋”为“雅趣”?领会心中要有精神支柱,身上要有点文化底气,才能在苦涩的物质条件下开掘精神生活的谐趣之泉的深刻涵义。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⑴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字实秋,笔名秋郎、子佳,学名梁治华。现代著名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⑵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在以前的文学史上,他是一个“反动文人”,建国以来中学语文教材一直没有其作品的一席之地,相反,鲁迅痛批梁实秋的杂文倒是连篇累牍,不一而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梁实秋也得到了重新评价。他在文学事业和学术研究上的巨大成就,获得了充分肯定。梁实秋在其漫长的人生历程中,虽然有某些严重偏见,但终究是一位爱国的文人学者。 ⑶梁实秋先生散文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涵丰富,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2、简介背景 雅舍,是梁实秋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抗争期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1939年5月,梁实秋随教育部迁至重庆北碚,与友人吴景超、龚业雅夫妇在北碚主湾购置平房一栋,并以友人龚业雅名字中的“雅”字命名为“雅舍”。在这里蛰居7年,期间编写教材,创作散文,翻译莎士比亚作品。他的代表作是散文集《雅舍小品》。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这是为什么呢?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词注音。 奢.望(shē)蜀黍.(shǔ)奇葩.(pā)纤.尘(xiān )吮.汤(shǔn) 滂.沱(pāng)砉.然(huā)咿唔 ..(yīwú)岑.寂(cén)榛.莽(zhēn) 猖獗.(jué)斑斓.(lán )无俚.(lǐ)俨.然(yǎn )瞰.灯(kàn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躬受亲尝:亲身去体验、去尝试。 ②喁喁(yú)细语:形容说话低声柔和细微。 ③惶悚不安:惊慌害怕得不得安宁。 ④数见不鲜: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为学与做人阅读附答案

为学与做人阅读附答案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

鲁迅祝福教案答案

鲁迅祝福教案答案 教学目的: 通过本文的学习,思想上:了解旧中国下层劳动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惨命运, 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故乡鲁镇:闭塞落后愚昧迷信 主要人物是谁? 她的身份是什麽? 她有怎样的人生经历? 死前景况: 2.写出:其人生悲剧的情节提纲: 3.分析: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劳动妇女的特质? 在她身上哪些方面的表现是一般劳动妇女所不具备的特质? 点拨:两次丧夫和失去爱子均属不可避免的天灾; 婆婆的虐待迫使她逃出,过上“满足”的生活; 婆婆的强卖反使她“交了好运”有夫有儿; 两次在鲁家做女佣均没有受肉体的打骂虐待和工资

的克扣 5.自行组成四人学习小组讨论:哪麽,真正造成她不幸的原因是什麽?是从什麽开始的? 课堂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以“试析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为题,写一篇500字的文学评论。 6:课后感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鲁迅本文揭示的“礼教吃人”的主题;明白一个人不能盲目的反抗命运教学方法:师点拨,置疑,生讨论发言 教学步骤:1:检查作业 2:讨论造成祥林嫂悲剧性命运的主客观原因。 先看祥林嫂反抗精神的表现: 逃出婆家却到讲理学歧视寡妇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家; 反抗被卖是为了遵从“从一而终”的礼教,却不知贺老六是个可以依托的好人; 想自食其力坚强地活下去却又来到被封建礼教统治着的鲁镇和鲁四老爷家 想摆脱被歧视的境遇却采用并不被人们认可的捐门槛的方式 所以说,主观上,祥林嫂虽有反抗精神,但受环境和

时代的局限,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但她毕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并不自觉的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我们不能苛求她。 再来看她先后两次到鲁镇人们对她的态度有何变化? 第一次: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人们:都说她“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第二次:鲁四老爷:暗暗地告诫四婶:“这种人---败坏风俗的---不干不净” 人们:“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笑影又冷又尖 女人们带着“鄙薄的神气” 大家对她“烦厌和唾弃” 他们的笑容和声调“是在嘲笑她” 为什麽有这麽大的变化?谁的话揭破了谜底? 柳妈的话:“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 什麽大罪名?-----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夫妻有别“别”在何处?

柏林之围学案及答案

柏林之围学案 一、作者资料: 都德(1840~1897),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两年后出版了一部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长篇小说《小东西》,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人际关系,一举成名。普法战争爆发,都德应征入伍,他以这次战争为背景,写了一组具有深刻爱国主义内容和卓越艺术技巧的短篇小说,多收入短篇集《月曜日的故事》。其中,《最后一课》《柏林之围》因艺术的典型化和构思的新颖别致,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名篇。 二、1、文题背景: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一个短篇名作。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夫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的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土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像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地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感人的悲剧色彩。 2、内容概括:这篇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了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夫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国军人的悲壮形象。 三、基础演练 1、《柏林之围》作者,国家。主要作品有、。 2、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香榭里舍()儒夫()kuíwú()()呜咽() kāi()干眼泪惊è()quán()曲gūlu()() gòu()和苛刻()xūn()黑kǎi()旋 柏林()揩干()饥馑()呜咽() 瘫痪()惶恐不安()踉踉跄跄()() (2).补全词语。 千()百孔半身不()惊恐失() ()得无厌()恐不安水()不通 天翻地()小心()()突如()来 (3).形近字辨析注音组词 硝( ) 挎( ) 阻( ) 消( ) 垮( ) 沮( ) 销( ) 胯( )咀( )、 峭( )跨( ) (4)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a.主动地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b.①形容变化极大。②形容闹得很凶。 c.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d.指大军压境,城被围困。形容形势危急。 e.不用对方明说,心里领悟其中的意思。也指深刻地领会。

《雅舍》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雅舍》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雅舍》语文教案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认识字词 3、了解本文中“雅”在哪里“陋”在哪里 学习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中国着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莎士比亚全集》等。 提问:请问有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导入新课: 本文是梁实秋享誉海峡两岸的小品集《雅舍小品》的开篇之文,“雅舍”是作者在抗战时期的住所的雅号,名为“雅舍”,其实简陋不堪,但作者却自得其乐,表明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不为外物所屈的品格。 一、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茆草()榛莽() 砉然()笠翁() 长日无俚()奇葩初绽() 喁喁细语()拂拭()单薄()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找出下列词语注好音。 2、分组讨论 3、从小组中抽学生上台展示。 4、大家一起评价。 5、学生把每个词组读两遍。 2、分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进行评价。 二、课堂互动探究 1、在你眼里“雅舍”是否名副其实在作者眼里,他的房子是“雅”还是“不雅”呢 2、既然称其为“雅舍”,作者为什么又细致地描述了它的`“陋”它“雅”在哪里 3、对于如此恶劣的环境,梁实秋却称其“有个性”、“可爱”,这表现出他怎样的人生态度? 1、学生分组讨论。 2、从各小组中抽学生回答。 3、教师评价。 三、总结与反思: 1、我的收获: 2、我的易错点: 3、作业

《为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参考答案: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2分)C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11、(4分,每空2分)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意思对即可)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备课讲稿

鲁迅《祝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简答题(本题有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21. 理解第一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2. 第二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声,有什么作用? 23. 请概括文中“我” 形象和作用。 【答案】21. (1)这里指摆出庄重的样子。(2)表达了对鲁四老爷的嘲讽与批判。22. (1)以瑟瑟的雪声反衬(衬托)冬夜的沉寂。(2)渲染悲凉的气氛。(3)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之情。(4)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烘托主题。 23. 形象:“我”是一个善良、有正义感但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用:(1)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2)“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3)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4)通过“我”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突出祥林嫂的形象。 【解析】 【21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中的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要求回答文中的“俨然”的含义,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其语境义,文中“四叔俨然的陪着”表面看写出四叔摆出庄重的样子;结合文章的内容,对祥林嫂一点也不同情,同时又有许多禁忌,从情感看,表达了对鲁四老爷的嘲讽与批判。【2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多次写“瑟瑟”的雪声的作用,答题时注意从环境描写本身渲染气氛,以及和人物主题的关系角度分析,文中用下雪“瑟瑟”有声,以有声衬托夜晚的沉寂;根据文中的句子“使人更加感得沉寂”可知渲染悲凉的气氛;从人物的角度看,再结合“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可见是为了突出“我”的无奈和无法言说的愤懑

背影学案及答案

《背影》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差使交卸簌簌踌躇迂腐栅栏颓唐不能自已举箸提笔 琐屑蹒跚情郁于中妥帖狼藉赋闲奔丧亏空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1交xiè() 2.狼jí() 3.妥tiē() 4.tuí唐() 5.琐xiè()6.晶yíng() 7.Chóu chú() 8.pán shān() 三词语理解: 1狼藉: 2 变卖典质:质: 3惨淡: 4 赋闲: 5 蹒跚: 6 颓唐: 7 触目伤怀:怀: 8 琐屑: 9 情郁于中: 10 举箸提笔:箸: 四了解作者: 《背影》的作者是,字,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家、、、。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等。 五整体感知: (一)圈点批注法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本文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 文章几次谈到背影背影分别出现在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在送行中父亲为我做了那几件事其中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要有理有据) 答: 4文中儿子总共流了几次泪,你认为作者是为什么流泪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六段,回答问题; (一)这段写父亲为我买橘子,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怎样体现出父爱的 二请从文中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三1这篇文章,除了这四句话和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能深切体现父爱意外,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体现父爱的词句,请举例分析。 2文章题目是背影,文章开篇一、二自然段不写背影,却写了大篇幅的环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四在日常生活中,你被父亲的行为感动过吗或者是一个眼神,或者是一次谈话,或者是一件特殊的礼物。 今天,我们在这节课的最后,同学们可以把内心深处的感动表达出来,在这里老师这里有两个话题,围绕着两个话题说一说,写一写。 1、爸爸,爱是经不起隐藏的。2爸爸,下辈子还要做你的儿女。 答案 第一课时: 一、二、三(略) 四:朱自清佩弦散文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春》《匆匆》《荷塘月色》《绿》五:(一)1买橘送别 2 四次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难忘背影,写出思念之情。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写出作者深深的感动。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时的背影。惜别背影,写出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的黑布马褂的背影”,再现背

雅舍教案

《雅舍》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2)欣赏本文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文风。 2、能力目标 (1)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提高学生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体会典雅隽永而又活泼自然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 二、教学重点 1、由形入神地把握文章内蕴,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闲适、散淡的心态与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情怀。 2、指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简洁恬淡中韵味深长,典雅清朗中谐趣横生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如何化“简陋”为“雅趣”?领会心中要有精神支柱,身上要有点文化底气,才能在苦涩的物质条件下开掘精神生活的谐趣之泉的深刻涵义。 四、教法 1、讨论法; 2、朗读法; 3、比较鉴赏法 五、教具使用 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提高学生筛选和处理信息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感知课文,理解雅舍的简陋。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的名句,《陋室铭》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持有共同观点的大师——梁实秋的名篇《雅舍》。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蜀shǔ黍shǔ奇葩pā纤xiān尘 吮shǔn汤瞰kàn灯喁喁yú细语 2、释词 躬受亲尝:亲自动手做。 逆旅:客舍;旅店。 无俚:百无聊赖;没有寄托。 隐忍:将事情藏在内心,强力克制忍耐,不作表示。 疏落参差:稀疏零落;稀稀落落;排列不整齐,互相错杂。 3、了解作者 梁实秋(1903一1987),北京人,原籍浙江省杭县。名治华,字实秋,笔名秋郎、子佳、程淑。1915年进清华学校,1923年留学美国,曾入哈佛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南大学、光华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中国公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49年到台湾,历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主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辑译馆馆长。一生著作甚丰,散文有《雅舍小品卜、二、三集行世,文学批评论文集多种,经近40年的时间独力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和翻译家。 (三)、研习课文 1、解题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的住宅名,他的代表作便是散文集《雅舍小品》,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合集,奠定了梁实秋作为散文家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雅舍小品》开宗首篇便是《雅舍》。 本文命名为“雅舍”,实际上是记述半山腰的一间陋室。明明是“陋”,却偏要称“雅”(解释“雅”),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请大家看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 (1)全班带问题朗读课文并解决问题。 教师点评并过渡:若要读出其中的情味,还要靠我们深入学习,请大家看我们的学习任务。 ⑴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雅舍。) ⑵什么是雅舍呢?(室名,实际上是简陋的房子。) ⑶是谁给它起的名字?(梁实秋。)

《读书养气》阅读附答案

《读书养气》阅读附答案 读书养气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吸取气,汲取一种激荡于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苏欧柳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而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气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了。正因为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一开始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透,其人性便会改变,其笔下之文,便多有豪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脚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须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论证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读书养气”的道理。(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3.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庄子《逍遥游》中关于水与木舟、风与大翼关系的论述,其作用是什么? 4.请结合本文和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读书的功用或目的的理解。

(完整版)祝福导学案2019

《祝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 1、故事梗概(请同学口述,用自己的话) 2、文学常识积累 《祝福》选自《》,作者是_______ ,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 》, 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______ 部。 3、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 奠基人。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 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 乙己》以及《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 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 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 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经夏衍先生改编后,将《祝福》搬上了银幕。 4、文化常识链接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 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

寻梦者学案及答案

寻梦者 【学习要求】 1.了解“雨巷诗人”戴望舒,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诗人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仍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3.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意象及其含义和作用;学习诗人回环复沓的艺术手法。【学时安排】2学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了解作者;熟读全诗,标出停顿及重音,反复诵读,体会感情;理清结构。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了解戴望舒及其作品,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结合内容理解其思想感情。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全诗,把握诗文感情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内涵作铺垫。(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娇妍.注音:释词: 瀚.海注音:释词: 开绽.注音:释词: 鬓.发斑斑注音:释词: 2.文学常识填空: (1)戴望舒(1905—1950),原名,又名,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1929年4月,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其中《》一首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代表诗集有《》、《》、《》等。 (2)《寻梦者》发表在1932 年11月出版的《》第卷第期上。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直笼罩着戴望舒敏感的心灵。 3.思考答问 (1)题目为“寻梦者”,谁是寻梦者?寻找什么梦? (2)根据抒情脉络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反复朗诵诗歌,标出诗歌朗读的停顿和重音,体会其思想感情。(划在书上)

2.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抒情脉络是什么? 3.根据抒情脉络本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归纳层意。 (二)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娇妍.(yán)瀚.海(hào) B.鬓.发(bìng)苍穹.(qióng) C.朦.胧(méng)黯.淡(àn) D.梦.想(mèng)氛.围(fèn)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风滔珍宝意乱情迷 B.沉醉蒙胧丰富多采 C.辫证开绽眼花缭乱 D.衰老和谐荒谬绝伦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梦会开出娇妍 ..的花来(壮阔)。 B.老兵说,你本末倒置 ....了(吧根本的事忽略了,反而注重细微末端、较不重要的事)。 C.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比喻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沉浸在某种境界里)。 D.当你鬓发斑斑 ....了的时候(两鬓有很多白发,形容人衰老)。 4.下列依次填在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你的梦开出____的花来了。(2)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_____了。 (3)然后你______到那金色的贝。(4)_____着金色的贝一枚。 A.娇妍开绽逢深藏 B.娇妍绽放逢掩藏 C.娇美开绽拣珍藏 D.娇艳绽放拾存放 5.下列关于本诗作者的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近代著名散文家。 B.《寻梦者》发表于30年代,诗题“寻梦者”是作者的自喻。 C.1929年戴望舒的第一本诗集《望舒草》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D.1936年戴望舒与卞之琳等人创办《现代》杂志,是现代派最重要的诗人。 6.试标出下列诗句的停顿和重读,并反复诵读,体会其感情。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姣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