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文字起源199-219

图说文字起源199-219
图说文字起源199-219

图5-25 充满自信的埃及书吏。

式和管理神庙财产。苏美尔各城邦的土地分为神庙土地、公社土地和私人土地三类。神庙土地又包括三类:由神庙所属人员共同耕种,收入供神庙公用的主神之地;由依附神庙的人耕种以维持生计的供养田;由佃农耕种的出租地。佃农、公社土地耕作者和私人土地拥有者要上比例不同的税,还要向神庙许愿捐献财物。谁曾经许愿捐献什么东西,是否已经兑现;库存物品有哪些种类、各有多大数量;征收多少什一税,才能满足需要,这一切既需要计算又需要记录。正是神庙日益复杂的收支计算和日益重要的财产记录,促成了“桑嘎”(意思是祭司兼会计)的产生。目前所知,苏美尔的桑嘎们便是使用泥板文书的先驱。

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当埃及圣书字刚产生的时候,仅限于法老身边的僧侣使用。文字本来就被认为是托托神所创造,它既可以记下法老王的金口玉言、留下其伟大业绩、书写法律和各种文件,又能够把咒语或祷辞留在墓碑上,驱逐魔鬼和超渡亡灵,自然笼罩着神圣的光环。由于掌握了书写技术,僧侣有着非常崇高的社会地位。早王国时期的法老王和一些贵族,就把书写工具作为装饰品,以显示自己的智慧。有的法老王甚至亲自动手,秉笔书写,僧侣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后来,随着文字的需要扩大,僧侣们在宫廷内或神殿里开办学校,像训练清教徒那样以严格的方法训练贵族或富家子弟学习写字。学生不准饮酒和追逐女人,早晚只能勤奋学习。他们一旦掌握了书写技术,便可以成为宫廷、神殿、军队、学校或地方官署中的书吏,拥有免服劳役和免交赋税的特权。公元前300年以后,基督教文明传入尼罗河流域,使用较为方便的科普特文字逐渐兴起。大约在公元400年前后,随着埃及传统僧侣的消失,圣书字终于失传。种种迹象表明,圣书字的最早使用者,不是别人,正是一批僧侣。僧侣们既是圣书字的最早使用者,又是圣书字的主要传播者,还是圣书字的最后使用者。

中国的甲骨文与中

国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卜筮有着十

分密切的联系。如果古

籍中“伏羲始作八卦”

之言可信,那么卜卦在

中国已有1万多年的历

史。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8000年前的龟甲上刻有符号,那是否卜卦所致尚不能确定。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中出土的一堆卜骨表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占卜巫术已在中原地区兴起。到了龙山文化时期,占卜巫术在黄河流域广大地区逐渐盛行。古籍记载夏、商、周三代有不同的占卜方法,但都有一套复杂的程式。据史书记载:“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曰:‘当以人为祷。’汤乃剪发断爪,自以为牲,而祷于桑林之社,而雨大至,方数千里。”①看来,不仅商代初期就有了主持卜筮的官员“史卜”,而且开国君主汤本人就是一个巫术大师。这个记载未必可信,但商代统治者特别崇尚巫术则是毫无疑问的。商代以来,随着占卜方式日趋复杂和使用日趋频繁,对占卜者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从商代中期都城郑州二里岗遗址出土的卜骨来看,制骨、凿槽、钻孔、烧灼等操作程序趋于规范,专业化水平十分明显。这意味着一种专门职业已经产生,这个职业就是在帝王身边担任卜筮、占星、记事的官员——史。汉字“史”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简洁地表现了他们的行为,像一只手拿着笔在版上书写。崇尚巫术的商代统治者,几乎一切把握不大的事情都要祈求神的旨谕。上至征伐、祭祀、年岁、生死、祸福,下至气象、狩猎、疾病、出行无不卜卦问神,到了每天必卜、事事必问的地步。据统计,在

① 《左传·襄公十年·孔颖达疏》。

图5-26 甲骨文和金文的“史”。

甲骨文中,仅是方国进贡龟甲的记载就有491条,龟甲总数累计有12334版。这些记录不仅表明了龟甲的重要性,而且说明了商代卜卦之频繁。部分甲骨卜辞中还留有卜官的名字,据统计,在商代末期的300年间,仅在卜辞中留有名字的卜官就有120多个,其中仅武丁时期就有宾、争、亘、古、品、韦、永、内等42人。这些人就是甲骨文最早的使用者。

马雅文形体异常复杂,书写起来极为不便,主要用于记录时

图5-27 图中有四段卜辞,其中带圈的字是书写者的名字。

间推移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马雅文自始至终都是祭司的专利品,其书写形式也从来没有发生过重大变化。在五大自源文字中,除印度的印章文字之外,楔形文字、圣书字、甲骨文和马雅文的使用者都非常清楚。两河流域和中美洲丛林中的祭司、尼罗河畔的僧侣、黄河之滨的卜官,他们无疑是文字的早期使用者。让我们想一想:这些人仅仅是文字的最早使用者吗?如果他们仅仅是使用者而不是创造者,那么,他们书写言语的技术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这里,我们似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承认文字是上帝或神仙所创造,走古人的老路,要么承认:文字就是这些被称为祭司、僧侣或卜人的人们所创造。

宾、争、亘、古、品、韦、永、内等卜人,两河流域的桑嘎,埃及的僧侣和马雅的祭司早就离开了人世。现代科学无论多么繁荣昌盛,也不可能让他们起死回生,向全世界诉说文字起源的奥秘。然而卜人、桑嘎、僧侣和祭司们可能把文字起源的谜底留在了人间。那些铭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不朽名字,“史”中握着笔在版上书写那只手,那个坐在罗浮宫美术馆中双目炯炯有神充满自信的书吏似乎在说:答案,就在你们眼前!

第三节创造文字的突破口

前面谈到了有关文字发明的三大要点:(1)文字是在不太长的时期内由人有意识创造出来的。(2)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组织较严密的稳定国家对信息的交流有更高的要求,从而使文字成为迫切的社会需要。(3)通过对各种自源文字的早期使用者的调查,已经清楚地看到,在分工较为复杂、等级层次繁多的早期农业国家中,包括农夫、各种工匠、商人、世俗官员和贵族在内,任何一种职业、任何一个阶层与文字的联系都赶不上一种政教合

一的职业。这种职业可总称为巫师,实际上在两河流域称为桑嘎或祭司,在埃及称为僧侣,在中国称为卜人或贞人,在中美洲称为祭司。巫师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分子,如果他们真是文字的最早使用者,而文字又不是上帝或神仙所发明,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巫师是文字的创造者。有了这个认识基础,我们现在要探索的就是:巫师们是怎样在不太长的时期内把文字创造出来的。

用前人的理论用来阐述巫师创造文字的过程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积累说”认为,文字是劳动人民一个一个地创造,积少成多而成的。这好像说士兵一个一个地增加,最终就会形成军队。需要知道,哪怕是一个连队,也不是一百多士兵的简单相加,其中必然有指挥员、炊事员、卫生员等不同角色。

“整理说”认为,积累起来的单个符号必须经过整理才能成为文字,甚至指出整理者就是巫师,但是,巫师怎么把一堆符号整理成文字,却语焉不详。

“分离说”认为,记事图画中所使用的符号可以不断增加,其中最常用的符号可能率先成为单字;随着单字的逐渐增多,图画式结构逐渐分崩离析,最终形成按语句方式排列的文字行列,于是产生了文字。分离说把图画结构被语句排列所取代作文字最终形成的标志,彻底划清了文字与图画的界限,体现了文字起源理论的长足进步。从图画式结构的解体到按语句方式的排列是人类记事史上的划时代革命,这场影响人类进程的伟大革命既是文字发明的关键过程,又是文字起源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分离说却没有展开探讨。

“迁移说”强调发明文字是极为困难和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并认为各种复杂的符号系统都可能成为创造文字的基础,这是我们研究文字起源时一刻也不应忘记的。迁移说以楔形文字的起源为例,证明两河流域文字的出现,“代表着渊源于大约公元前一万一千年的记录系统在变革中的必然阶段”。但是,在谈及这个变革

的时候,却说“用粘土标志的平面形象来代替标志本身,这是古代记录系统和文字之间的关键环节”。试问,如果一种立体的记事符号系统本来不是文字,仅仅是平面化,又怎么能够成为文字呢?所以,从原始记事系统到文字的关键环节,迁移说依然没有给我们满意的回答。

“主体发展说”认为原始符号或原始记事系统对文字的发明的确有重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不在于记事方法本身或符号本身的积累,主要还在于人类使用符号或记事系统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如果说积累说、整理说、分离说和迁移说突出客体的发展,那么主体发展说则更加看重主体的进步。在探索文字起源的时候,不信神仙上帝,不把着眼点放在符号或记事系统等客观事物上面,而把目光集中在人类本身认识的进步上面,这是主体发展说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主体发展说认为创造文字的关键在于表音的突破,只能解决大量的词可以记录下来的问题,而不能解释词符为什么会彻底扫除传统组合方式,按照语句方式排列的问题。

虽然前人有关文字起源的各种学说都存在某些不足,但是,如果把各学说的精华部分集中在一起,我们在文字起源问题上就有了相当了不起的回答:其一、文字是在国家产生之后,社会迫切需要文字的情况下,由巫师们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创造出来的。其二、原始记事系统的发展是人类发明文字的物质基础,人类自身认识的进步是发明文字的心理基础。其三、按照语句方式排列符号是创造文字的关键。吸取这些精华之后,我们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就有了探索文字起源的较高起点。此外也应该看到,从原始记事到文字的发明是一场伟大的变革,到底是哪些认识促成了这场变革,前人提得最多的是“表音”的突破。但是,表音只是一种造字方法,它的出现可以导致符号的大量产生,却不会导致符号照语句方式排列。前面的研究表明,在创造文字之前,不仅符号数量不多,而且基本上不是按照语句方式排列符号。由

此我们设想,在创造文字的艰难历程中存在着这样一道难关,那就是它一旦被攻破,既会刺激符号的大量产生,又会导致符号的线性排列。此外,文字历史上还有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只有寥寥几个民族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文字。这一现象告诉我们,也许这道难关在一些民族那里容易突破,而在另一些民族那里则会困难一些。这样的难关是否存在呢?我们认为是存在的。

文字与组织严密的国家、巫师阶层和原始记事之间的密切关图5-28 上面3个是商代印玺,下面2个是秦代印玺,

多字印玺的出现并没有导致雕版印刷术的产生。

系,前人已有深入的研究。既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它与语言之间也必然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而前人在这方面却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我们探索文字起源的新步伐,就从这里迈出。

记录语言是文字的唯一功能,无论创造者主观意识如何,文字从一开始就是为实现这一功能而设计的。文字的起源、变化和发展都受到这一功能目标所制约。在研究起源的时候,可以把文字视为一种技术,即用图像模拟语言的复杂技术。在基本条件全部具备之后,这种新技术的产生至少还需要突破三个难关:(1)在复杂的、无限的言语中概括出有限的、适当的编码单位。(2)对概括出的语言单位进行大规模编码。(3)确立与言语同构的字码排列方法。这三大难关中,一、三两项在原始时代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基本上属于全新技术,难度特别大。唯有第二项有创造单个符号的经验作为基础,相对容易一些。

从言语中概括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全新的认识,文字产生的方式很可能由它决定。为了说明这种认识的难度,需要重温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言语指的是说话或所说的话,而语言则是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体系。言语是无穷的、没有极限的,而无穷多的言语却是由数目有限的基本单位和寥寥无几的语法规则构成的。对言语的认识十分容易,所以言语一向是人人能够掌握的技术;对语言的认识十分困难,所以直到现在语言学还是少数人懂得的科学。长期以来,人们能够顺利说话,却道不清为何要这样说,就是因为对语法缺乏认识。汉语语法的自觉认识直到近代才开始,其难度可想而知。在现代语法学界,怎样划分词和语素的界限至今仍有争议,看来认识语言的基本单位也不容易。没有对语言基本单位的认识,就谈不上表示这些基本单位的符号。现代人对词有较明确的认识,在我们看来象形符号与表词符号之间没有难以跨越

的障碍;就像单字印玺拼合起来成为活字一样并不困难。这实际上是用今人的心度古人之腹。需要知道,野蛮人对词一无所知,象形符号在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成为词符。以甲骨文地位的戏剧性变化为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小屯的挖药者看来,“龙骨”上那些刻纹十分可恶,因为它会使龙骨掉价;王懿荣发现那是古代文字之后,有刻纹的甲骨便成为稀世珍宝。爱因斯坦说:“你能不能观察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我们必须承认野蛮人的认识与现代人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不应当用我们的认识代替野蛮人的认识。

言语由一些较小的单位组成,如句群、句子、词组、词、语素、音节、音素等等。我们知道,以音节或音素为编码对象的文字可能更简单。但历史上有许多以句群、句子或词为编码对象的所谓章句文字、句意文字和词符文字,却没有一种以音节或音素为编码对象的自源文字。楔形文字、圣书字、甲骨文、马雅文等著名自源文字都以词为编码对象。可见野蛮人不具备从言语中概括出语音系统的水平。对于他们来说,能够从言语中把词寻找出来进行编码就是最幸运的了。要从无穷多的、复杂的、具体的言语中归纳高度概括的、语言范畴的“词”,其难度到底有多大,只有从原始人的思维水平出发才能真正体会到。举个类似的例子来说,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印玺。据《抱朴子·登涉》记载:“古之人入山者,皆佩黄神越章之印,其广四寸,其字一百二十。”至少在晋代,已经有了100多字的印章。按常理类推,多字印玺就是微型雕版,雕版则是扩大的印玺;单字印章就是活字,活字印刷无非使用大量单字印章罢了。然而,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公元6世纪初,在印章问世之后1000多年。在雕版印刷中,一块版制成之后要进行校对,如果发现错字就把整个板毁掉重来,未免太浪费。于是工匠们在错字处挖一个洞,然后填进正确的字,这个字不就是活字吗?然而,雕版印刷术又经历了400多年发展,

才迎来了活字印刷术的问世。活字印刷的关键技术仅仅在于把字从雕版中分割出来可以自由组合,其关键技术完全隐含在印玺和雕版印刷术之中。在现代人看来,从印玺和雕版印刷术到活字印刷术的知识转移既不复杂又不困难,但活字印刷术的确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虽然我们无法精确判断把字模从雕版中分离出来难度大,还是把词从言语中分离出来难度大。但是有两点却是十分清楚的:(1)雕版中的字属于每一篇具体的文章,言语中的词属于具体的话语,雕版中的字与言语中的词完全类似;活字可用于任何文章,语言中的词可以用于一切话语,活字与语言中的词也完全类似。因此,把字从雕版中分离出来成为活字,把言语中的词概括为语言范畴的词,二者是完全相似的技术。(2)雕版和活字都是实物,摸得着、看得见;言语中的词以声音为载体,能够听见却摸不着,它们至少不会比雕版中的字更加具体形象;语言范畴的词存在于一切话语之中,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从而远比活字更难把握,对于野蛮人来说更是如此。

有关野蛮人的思维,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中有非常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表明,野蛮人与现代人的最大差异是我们力求准确、清楚地描述,野蛮人则力求如画一般地描绘;现代人长于归纳分类,野蛮人却善于个别化。在马绍尔群岛没有表现父亲的一般概念的词,“父亲”这个词总是作为复合词的一部分来使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没有树、鱼、鸟等属名,他们却有用于每种树、鱼、鸟的专门用语,并且分得极为细致。塔斯马尼亚人没有表现抽象概念的词;他们虽然对每种灌木、橡胶树都有专门的称呼,但他们没有“树”这个词。他们不能抽象地表现硬的、软的、热的、冷的、圆的、长的、短的等等性质。为了表示“硬的”,他们说:像石头一样;表示“长的”就说像大腿;“圆的”就说像月亮、像球一样。在俾士麦群岛,没有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人们说:这东西看起来像乌鸦,或者说某东西有乌鸦的颜色。无数资

料表明,野蛮人在概括归纳方面远远不及现代人。基于这个思维特点,他们要从言语中分离出词,概括出语言意义的词,绝对不会比宋代人从雕版中分离出活字更容易。就这个意义而言,书写语言的技术与活字印刷术极其相似,但其难度显然更大。

进一步比较我们还会发现,文字与活字印刷的产生方式也应该类似。我们在描写文字系统的基本模型时已经谈过,最原始、最简单的文字也包括两个子系统,即字集和以线性排列为核心的正字法。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正字法作为排列规则,书写符号无论怎么积累也不可能演变成文字,就像单字印章无论怎么积累,也不可能成为活字印刷术一样。活字印刷术的奥秘就在于,把单字预先准备好,在印刷的时候根据需要选用。所以,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关键在于认识的进步,即认识到无穷无尽的书籍是由数目有限的字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书写语言的技术也有其类似的关键,那就是必须认识到无穷无尽的话语是由数目有限的单词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而成的。因此可以说,没有认识到超脱于具体文本的字,就没有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没有认识到超越于具体话语的词,就没有文字的创造。至于毕 亲自制作了多少活字,对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毫无影响。同理,只要巫师们发

现了无穷的话语

由有限的词组成,

他们就拥有了发

明文字的智慧,至

于具体有多少字

是他们所造,多少

是后人所造,则无关紧要。 “无穷无尽

的言语由数量有

图5-29 早期楔形文字中的单音节字。 葱 鱼 山 牛 足 手 大麦 水渠

限的词组成”这一认识是创造文字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只在寥寥几个古老民族中被突破,其原因可以在自源文字的共性中寻找。根据符号所表示的对象不同,人们将文字分为句意文字、表词文字、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四种类型,除古代印度的印章文字因为没有破译而无法归类外,所有自源文字都属于一种类型——表词文字。哪些特点使自源文字都被划归表词文字呢?这得从字的特点谈起。

任何一种文字,无论我们认识与否,都能够在其中看见一些相对独立的符号,请观察下面的文字材料: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摘自茅盾 《白杨礼赞》 .(你对我感到厌烦) ——摘自金索伍《杜鹃花》

Good afternoon ,Mr.Green .(午安,格林先生)—— 摘自《英语九百句》

上面是三种各具特色的文字材料,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 Y w b x S D m r H d g

目 飞 燕 老 洁 南 走 吃 打 哭 花 足 山 觅 划 犁 面包 弓 角

图5-30 第1行是圣书字常用的音符,第2、3行是独体字。

有的符号排成一线,并且符号之间有一定的间距。相互间存在一定距离的符号就是字,例如汉文的“它”、“没”、“有”,朝鲜文的“ ”、“ ”、“ ”、“ ”,英文的“Good”、“afternoon”等等。一个文字系统的所有的字都由音节符号构成,就叫音节文字,纯粹的音节文字是罕见的。一个文字系统的全部字都由音素符号构成,就叫音素文字,例如朝鲜文用25个、英文用26个表示音素的字母构成所有的字,它们都属于音素文字。音素文字和音节文字总称拼音文字。

谈到造字符号和造字方法,就需要谈到字所表示的对象,即字的所指。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表词文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个字表示语言中的一个词或者语素。例如汉字“它”表示汉语中的一个三人称代词,“good”表示英语中的一个形容词,“ ”和“ ”各表示朝鲜语中的一个语素。即是说就所指来看,无论表词文字还是拼音文字,它们的字都表示相应语言的基本单位——词或者语素。所谓造字,就是给词或者语素构建书写符号。人们在给词或语素构建书写符号时可以采取的不同方法,就叫做造字方法。造字方法可能有哪些呢?

从符号学角度看,造字的基本方法应该有三种类型:一是根据词或语素的内部特征为它构造书写符号,例如汉字“日”是根据词的意义特征构造的,英文“afternoon”是根据词的语音特征构造的。二是根据词或语素的外部关系特征构造书写符号,例如汉字“乏”就是根据“反正为乏”,即“乏”与“正”意义相反原理构造的。三是完全凭人的意志硬性规定字的书写形体,例如汉字“六”、“七”、“十”等等。造字的根据不同,字的形体与词或语素之间的指称关系也就不一样,从而有本书第4章第1节谈到的图像、标志和象征三种指称关系。尽管人们造字的时候可以把词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作为根据,或者硬性规定字形,但绝大多数文字都是根据词或语素的内部特征构造字形的,从而第二和第三两种造字方法可以忽略不计。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大致认

定,一切文字都是根据

词或语素的内部特征

构造字形的。既然造字

的根据是词或语素内

部特征,那么造字方法

的多少,就取决于词或

语素的特征有多少。

我们以词为对象,来推算造字方法。举世

公认,词是语音和意义

的结合体,也就是说一

个词的主要特点就在

于它的独特语音和意

义。由此可以推算出造

字方法只有三种:即以词的语音特征为根据,以词的意义特征为根据,兼以词的语音和意义特征为根据,简称表音、表意和意音。拼音文字完全根据词的语音特征构造字形,所以只有一种造字符号——音符,也只有一种造字方法——表音。而表词文字却有音符和意符两种造字符号以及表意、表音、意音三种造字方法。例如汉字“尘”由意符“小”和“土”构成;“翌”由音符“羽”和“立”构成;“河”由意符“水”和音符“可”构成。

分析字的构成特点我们会发现,在野蛮时代,自源文字萌生有着较为雄厚的心理基础和物质基础。这一点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其一是自源文字,尤其是早期自源文字,存在着大量单音节的词符,在汉字和楔形文字中,几乎每个字都是单音节的,并且表示一个词。例如汉字“日”、“月”、“星”、“天”、“地”等。此外,构成字的表音符号也是单音节的。例如汉字“棋”中的“其”、图5-31 马雅文的单音节字。 来 妖魔 索套 新 祭品 捉 击鼓 宣告 白 绳子 占有 席子 蛙 出现

燃烧 然后 火 被俘的奴隶

猫头鹰

“惊”中的“京”、“估”中的“古”

等音符都表示一个完整的音节。这

种现象说明,自源文字所记录的语

言存在较多的单音节词。

其二,自源文字都有一种特殊

的表意符号,叫做“定符”。定符

往往在这样的场合下使用,例如某

几个词语音相同或相近,如果用同

音字来记录它们,就会造成几个词

的书写方式没有区别。就像甲骨文

时代象形字“其”本是名词“箕”的书写符号,由于与它声音相同的第三人称代词没有书写符号,就借用了它的书写符号,造成一个字表示两个词的现象。为了避免混淆,在“其”的上边加一个“竹”,以示区别,这个竹头就是定符。再举一个例子,“辟”字在古代曾是几个词的书写符号,后来为了避免混淆,表示不同的词就附加不同的定符,从而有了“辟”、“避”、“僻”、“嬖”等字。定符的大量存在,说明早期自源文字曾因为字的数量不够而大量使用假借方法把词记下来。随

图5-32 圣书字中,由于定符的使用,同音词有了不同的写法。

小山羊 渴 房屋 走出 图5-33 楔形文字的定符。第1行是3个带有定

符的主神名字,第2行是两个带有定符的男人名

字,第3行是带有定符的两个城市名称。

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系统不断完善,出现了定符,于是记录语言更加准确。从另一个角度看,定符的存在也表明自源文字所记录的语言中单音节词较多。因为在多音节词占优势的语言中,不可能有太多的同音词。

自源文字所记录的语言有较多的单音节词,这一点已经得到许多专家的证实。例如伊斯特林说:“几乎所有汉语的古词和大部分苏美尔语的词都是单音节词。”①“马雅词的典型结构是单音节……低地马雅语单音节性质非常突出。”②古埃及语虽然不像汉语和苏美尔语那样,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但单音节词的数量也不少,尤其是常用词多为单音节词。

其三是自源文字用意符和音符构成新字,这就使它难于表现词的语法形态变化。现代英语的动词在句子中随着语法意义的不同而书写形式要发生变化。例如动词“爱”在不同的句子中,就可能有“love ”、“loves ”、“loved ”、“loving ”等几种不同写法。对于用意符和音符构成新

字的自源文字来说,要表示

词如此丰富的形态变化,的

确是太难了。正因为自源文字难以表示语法形态变化,

我们可以推测,它们所记录

的语言一定较少形态变化。众所周知,汉语和苏美尔语几乎是没有形态变化的,“许多马雅词都是纯粹的

词根,不带任何附加成分。”③而古埃及语也极少形态变化。

① B ·A ·伊斯特林:《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46页。 ② 胡春洞:《马雅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7页。

③ 胡春洞:《马雅文化》137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图5-34 马雅文的两个定符以及它们用于字中的例子。

定符“季” “烧山下种” “旱” 定符“猎” “搏斗” “野兽”

自源文字清晰地

透露出它们所记录的

语言具有两大特点,一

是单音节词较多,二是

语法形态较少。这两点

对于研究文字的起源

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

学研究表明,即使最原

始的音乐,也有十分明

晰的音节,单音节不仅

被原始人类所熟知,而

且是最容易分别出来

的听觉单位。语言中缺

少形态变化,就意味着

词像雕版中的汉字一

样,很少与上下文发生斩不断的瓜葛,从而更容易从话语中分离出

来。古代汉语、苏美尔

语、古埃及语和马雅语因为单音节词较多和缺少形态变化,都属于单词比较明晰的语言。反之也可以说,无穷的话语由有限的词构成这一创造文字的关键认识,更容易在古汉语、苏美尔语、古埃及语和马雅语的使用者中产生。除了没有破译的印章文字之外,所有的自源文字都是表词文字,这不可能是偶然的巧合。我们看来,单词清晰的语言率先产生文字,正好说明把言语中反复出现的词分割出来是创造文字的关键技术。或者说,词较为清晰的语言,为表词文字的创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当然,语言由词构成的认识也不可能凭空产生。从符号发生图5-35 中国古代的乐谱,全

部借用汉字形体,工、尺2

字用得最多,被称为工尺谱。

的顺序来看,表意符号系统产生最早,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产生其后,表音符号产生最晚。表音符号系统的发明,借鉴了文字。公元前700年,印度人创造了人类最早的乐谱,就借鉴了当时文字中的字母;公元前300年,希腊人发明的乐谱也是用字作为音符,只是增加一些线条表示旋律罢了。我国古代的工尺谱(见图5-35)则完全是用汉字来记录乐曲的。意大利修道士达列措是对乐谱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他在11世纪创造了相当精确的乐谱,还是使用了当时的罗马字母。由此可以推测,巫师们创造文字的时候,必然要借鉴当时使用的表意符号。拼音文字只使用音符,它与原始表意符号系统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表词文字要使用意符,很容易借鉴原始表意符号系统的成果。苏美尔和埃及的记事系统和历史画卷中的城标、族徽,中国的族徽和陶器上“物勒工名”的标记,它们都会给人以启示。雕版印刷术中用来代替错字的补丁字给人的启示是,一个字不必属于特定文本;族徽、城标、工号等符号同样会启发人们,语言中的全部词都可以像族名、城市名那样用符号书写下来。

我们设想,“无穷无尽的话语不过由数目有限的基本单位构成”这种认识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顿悟,借用前人的说法,叫做“一念之差”。这种顿悟应该与盲、聋、哑儿海伦·凯勒学习写字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飞跃非常相似。海伦的教师描写道:

“海伦在她的教育中迈出了第二大步——她已经知道,每一件东西都有一个名称,而且手语字母就是她想要知道的每一件东西的

秘诀。……今天早晨,当她正在梳洗时,她想要知道‘水’的名称。

当她想要知道什么东西的名称时,她就指着它并且拍拍我的手。我

拼了‘w-a-t-e-r’(水),直到早饭以后我才把它当回事儿。……

我们走出去到了井房,我让海伦拿杯子接在水管喷口下,然后由我

来压水。当凉水喷出来注满杯子时,我在海伦空着的那只手上拼写

了‘w-a-t–e-r’。这个词与凉水涌到她手上的感觉是如此紧密相联,

看来使她大吃一惊。她失手跌落了杯子,站在那里呆若木鸡,脸上

开始显出一种新的生气。她拼了好几次‘water’。然后她跌坐在地

上问地扳的名称,又指着问水泵和井房棚架,突然她转过脸来问我

的名字,我拼了‘teacher’(教师)一词。在回家时她一路上都处

在高度的兴奋状态中,并且学着她碰到的每样东西的名称,这样在

短短的时间内她的词汇量增加到三十个。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她像个

快乐的小仙女,轻快地一会儿走到这件东西旁,一会儿走到那件东

西旁,问着每件东西的名称,并且高兴得连连吻我。……现在,每

件东西都必需有一个名称了。不管我们走到哪里,她都热切地问着

她在家里还没学到的东西的名称。她焦急地教她的朋友们拼写,并

且热心地把字母教给她所碰到的每一个人。一当她有了语词来取代

她原先使用的信号和哑语手势,她马上就丢弃了后者,而新语词的

获得则给她以新生般的喜悦。我们都注意到,她的脸一天天变得越

来越富于表情了。”①

海伦终于领悟到每一种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并且有不同的写法,这是在一个上午实现的。用卡西尔的话来说:“这一步乃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进程之最终结果。”②人们认识到“无穷无尽的言语是由有限的词组成”的过程,也应该如此,只是没有老师的指导罢了。俗话说,需要是最好的老师,当记录语言成为迫切的社会需要时,巫师们自然会为之努力、为之思考。而母语中词较清晰的人们则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

有了从言语中概括出词的智慧之后,巫师们就面临对大量的词进行编码的问题。由于人们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创造书写符号的经验,比起分割词的技术来说,对词进行编码就容易多了,但是,

①摘自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3页。

②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页。

汉字的故事精选3篇_中国故事

汉字的故事精选3篇_中国故事 汉字,对于我们中国有很深的渊源,我们的生活与汉字离不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汉字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 汉字的故事精选3篇_中国故事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只用一个发音来叙述一件事,除了中文,怕是再无其他语言能做到了。 白话文译文: 《施氏吃狮子的故事》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汉字的故事精选3篇_中国故事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进攻中原,遣人先送来一张“战表”。皇上拆开一看,原来是“天心取米”四个大字。满朝文武大臣,没有一个解得此谜。皇上无法可想,只得张榜招贤。这时,宫中一个名叫何瑭的官说,他有退兵之计,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着“战表”上的四个字对皇上说:“天者,吾国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夺我国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么办呢?”何瑭说:“无妨,我自有退兵办法。”说着,提笔在手,在四个字上各添了一笔,原信退给了来人。 匈奴的领兵元帅,以为是中原不敢应战,可是拆开一看,顿时大惊失色,急令退兵。 原来,何瑭在“天心取米”四个字上各加一笔后,变成了“未必敢来”。 汉字的故事精选3篇_中国故事

汉字手抄报汉字的起源传说文字稿

汉字手抄报汉字的起源传说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 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 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 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 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 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 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 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 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 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 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 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

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汉字来历的故事: “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汉字的五种起源说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八卦说 八卦解说及八卦方位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

籍生焉。” 《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河图洛书说 河图 洛书 《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图·玉版》: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I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图”、“书”出自河洛,其事何其神秘!神秘主义正是此说的一大特点。虚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图画与书录,实而言之,可以理解为《易经》与《尚书》。 《辞海》“河图洛书”条下说: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一说禹治洪水时,上帝赐给他以《洪范九畴》(《尚书·洪范》),刘

歆认为《洪范》即洛书。 揭开此说的神秘面纱,不难发现,它真实的核心就是算数,能对照“九宫”算法。所谓“九宫”,在谶纬家来说,是八卦加上中央,合为九(“五”位于中央,还可以和五行联系起来);在术数家眼中,则其数横、竖、斜偏、相加得数恒为15。 仓颉造字说 仓颉像仓颉 书迹 “仓颉造字说”在战国时即已流行。《吕氏春秋·君守》说:“仓颉作书,后稷作稼。”《荀子》、《韩非子》也有记载。《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说: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更加盛行。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仓颉到底是什么人呢?传说他是黄帝的史官,黄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联盟的领袖,由于社会进入较大规模的部落联盟阶段,联盟之间外交事务日益频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联共享的交际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仓颉的手上了。 宋代淳化年间,有一部著名的书法集子叫《淳化阁帖》,其 卷五载有古篆书二十八字,传说是仓颉所写。 经过人民长期摸索、反复试用、逐渐完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

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导读: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呢?这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吧! 篇【1】:汉字的演变过程小故事 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

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黄帝观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写些什么,就让仓颉解说其中的原故。仓颉说:“此乃六体六字之式。一是象形,是用摹拟事物形状方得一种造字法。如日像一轮红日,月像一弯新月。二是假借。是用借字表音的办法造字。三是指事,是用符号标出事物的特征。四是形声,是用意符和音符组成新字的一种方法。如:“赏”字,“贝”是意符,表示这个字的意义与钱财有关,“尚”是音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五是会意,是合字表义的造字方法。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借日月之强光,来表示“明亮”的意思。六是转注,是部首相同,音相同或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研究 请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仓颉造字的传说 新石器时代遗物上的各种符号 判定文字的标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形成的社会条件 文字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关于它们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之一。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多种,而汉字是最为古老的。比起其他几种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汉字的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人们越是感到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就越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探讨汉字的起源不仅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而且也可以给人们探讨其他文字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参考,对于了解整个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中国人对汉字的起源也非常关注。如今几乎家喻户晓的“仓颉造字”1的传说,早在战国晚期就流行开了。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里有这样的记载: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苍颉造文字。苍颉,黄帝之史。(《周礼〃外史》疏引《世本〃作》) 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这种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传世的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却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从来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做什么的呢?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魏晋以后人则说仓颉是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2《尚书正义》孔颖达疏说: 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颉,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汉代人把仓颉跟史官联系起来,大概并没有多大的根据,很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史官在平时跟文字接触最多,所以才有此说。魏晋人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

《汉字的故事》教案知识分享

《汉字的故事》教案

第二课《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展示,学生了解汉字起源与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特点; 2.了解汉字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化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吸引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教学重难点: 甲骨文产生的原因,不是神话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甲骨文的特点,和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的不同;在学生心中形成甲骨文形象特征。 教学过程: 师:老师知道在以前的语文课和美术课中,你们对汉字已经有过一些了解,那谁知道在汉字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记事的呢? 生:结绳记事,(出示课件) 师:你知道这种记事方法是怎样使用的吗? 生:古人用长短不同,颜色有别的细绳,根据需要,在间隔不等的距离,打上不同形式的结。 师:你还知道哪些方法? 生:物语。(出示课件) 师:古人有很多方法来记事,除了结绳记事和物语外,还有刻木记事和画图记事,(出示课件)从“刻木”和“画图”的名称上你能想象出前人是怎样记事的? 生:刻木记事是每发生一件事就拿刀在木板上刻一道。画图记事是用画画的方法把发生的事情的记录下来。 师:现在让你用这些方法来记事,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结绳记事方法简单但不可靠,绳子的结打多了,事情多了会记不住。 刻木记事,只能起个提醒的作用,但不能对事情本身作记录。

画图记事,画一样东西太慢了。 师:为了能将事情清楚,准确记录下来,人类就开始尝试用更简捷,又能让所有人明白的符号来表达意思,这就是字。那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仓颉)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仓颉造字”的故事。 生:学生讲述。 师:同学们讲得真不错!汉字是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呢? 生: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造的,那么多汉字,靠一个人的智慧是完成不了的,很多人参与才能完成。 师:“仓颉造字”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不是史实,但它生动地描述了汉字是怎样产生的,那么汉字是怎样发展的呢?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甲骨文是王懿荣在吃药的时候发现的,“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上的汉字至今仍然有1200多个字活用到今天,老师收集了一些简单的甲骨文,请同学们认一认。(出示课件)从这里你知道最初的汉字是从什么演变来的?(图画) 师:大家看这个字,认识它吗?(马)把它侧着看像什么?(一匹马)这就是甲骨文的“马”字。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个“马”字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出示课件)请看这分别是金文、小篆、隶书、和我们今天用的楷书的马字,从马字的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汉字由复杂变得简单。 师:从马字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图画到到方块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出示课件)这个过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仓颉造字”的故事和汉字的演变过程,给学生创设了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学生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师生在交流、述说、碰撞中不断生成“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作者: 日期:

作,但年代其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 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宋代郑樵在《通志.六书略.论便从》中写到:“文字 便从不便衡(横)。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I I 1从而后 成'水',丨! I 必从而后成'火',! ! !必从而后成'<<< (川)'° ” 按郑樵的说法,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但这种看 法很难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是难以 演化岀众多的原始汉字的。不过,我们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 而的某些联系。 四、仓颉造字 关于关于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文解字?序》黄帝之 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 以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仓颉创字 并不是仅仅依据文献记载,而是分析仓颉两字的字义的结果。仓颉:仓:人 启,人类启蒙心智,颉:吉頁(首),頁和首字的八和、/换位,首也就是向上, 頁也就是而部向下,故颉也即吉利开头。有些学者认为有些现代学者不能理解 仓颉创字的思维,武断的认为没有仓颉其人,其实是不对的。仓颉创字开辟了 中华民族文字的历史,并且以“字”的字义承载历史的智慧。研究仓颉创字必然 研究创字思维。例如说“龙”:尤匕为“龙”字,蚩尤就是龙的起源,龙的起源也 就是蚩尤,蚩尤也就是岀没草丛的疣豬,也就是龙的起源就是疣豬。龍是龙的 繁体,繁体字“龍”也就进一步解释蚩尤就是豬。 民间流传了一则仓颉造字的小故事形象的描述了文字的来源。在没有发明 文字的时候,要利用打结的绳子来记事。一天,仓颉请属下去市场用一匹马换 二辆车,而属下却搞不清楚是一马换二车还是一车换二马,结果错误百出,让 仓颉伤透脑筋。仓颉利用绳结记下黄帝交待他办的许多事,也是越弄越胡涂。 于是仓颉开始研究,如何把图画变成文字。 仓颉每天在沙地上涂涂写写,渐 渐地知道图画可以转变成文字,他为此欣喜若狂。他慢慢地从生活中了解形成 中国文字的六种原理,即“六书”仓颉从此就不停地造字。 颉,请他专心造字,于是仓颉更积极地造字,以造福大众。 字的由来。 五、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 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 觞。相传,上古伏 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 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 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汉字的河图洛书说认为文字是上天的恩惠,例如说“神‘‘:示m,示:表 示、展示,“中“田"字从下至上,也就是先民对農业的寄托和希望为“中”, 也就是先民的愿景。河岀图、洛出书只是初民的神话,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于 文字的某种符号最先发生在河洛一带,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实起源。 后来黄帝召见仓 这便是祖先发明文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作者:阴法鲁) 世界上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以汉字为最古老。汉字的历史究竟可以上溯到什么时代?汉字从古到今发生过哪些重要变化?这是关心中国文化史的人都很感兴趣的问题。下面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节汉字的起源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以别的语言的文字为依傍,有时能为一种语言很快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的。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汉字是一种独立创造的文字,它无疑是在经历了相当长的原始文字阶段以后,才发展成为完整的文字体系的。所以汉字起源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下述两方面的内容:汉字是怎样从最原始的文字逐步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地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的;汉字这一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开始于何时结束于何时。由于缺乏原始汉字的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目前都还无法作出确切的答复。下面先对已有的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说法略作讨论,然后简单谈谈我们对汉字形成的过程和时间的一些初步推测。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旧说 1.仓颉造字的传说 这一传说最早见于战国晚期的文献: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沮诵、仓颉作书。(《广韵》鱼韵“沮”字下引《世本》)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秦代李斯所编的字书《仓颉篇》也是由于首句是“仓颉作书”而得名的。古人称文字为“书”,作书就是造字。 仓颉作书的传说在战国晚期显然已经很流行。这一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它有没有某种程度的可靠性呢?汉字当然不是个别人造出来的。不过在汉字形成的过程里,尤其在最后阶段,很可能有个别人曾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仓颉也许就是这样的人。早在战国晚期,就有学者作过类似的解释。《荀子·解蔽》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认为仓颉只是众多“好书者”中由于用心专一而最有成就的一个。 但是上引《吕氏春秋》所举的六个人,除仓颉外都是见于时代较早的典籍的古史名人,唯独仓颉在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从来没有提到过,在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尚书·序》孔颖达《正义》:“司马迁、班固..皆云仓颉黄帝之史官也。”),恐怕未必有确据。魏晋以后人把仓颉说成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就更荒诞无稽了(参看唐兰《中国文字学》53—54 页。以下引作“唐书”)。也许仓颉只是古人所虚拟的一个文化英雄。 在上引《世本》中跟仓颉并提的沮诵,也是名不见经传的人物。汉魏间的宋衷的《世本》注说:“黄帝之世始立史官,苍颉、沮诵居其职。”(《初学记·卷二十一·史传第二》引)恐怕也是想当然的说法。近人唐兰、高亨怀疑“沮诵”就是“祝融”(唐书52 页、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 27—28页。高氏认为祝融是仓颉的官名),是否可信,尚待研究。 2.文字出自八卦说 这是较晚出的一种说法。古代学者很早就认为在文字产生之前,结绳和八卦曾经起过某些类似文字的作用。一般认为作于战国晚期的《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网)罟,作佃以渔…… 又说:

汉字演变小故事简短-汉字演变过程的小故事

汉字演变小故事简短|汉字演变过程 的小故事 【--自我介绍】 古老的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发展成了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楷体。那么,汉字演变过程的小故事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汉字演变过程的小故事1相传,上古时期有一条河名为繁水河(今南乐县梁村乡吴村北),依河定居着一个部族,他们靠种植农业和打鱼捉虾繁衍生息。部族首领仓颉,二目重瞳,且是睁目降世,众人皆称奇事。少年时代的仓颉聪明过人,且擅于描摹绘画。有一天,仓颉与同伴在繁水河旁打闹玩耍,忽然从河水中游出一巨龟,同伴见状惊慌而去,独仓颉于沙地上画巨龟形状。这巨龟受天地之灵气,得日月之精华,已成灵物。它睁目细看,见仓颉生得虎头燕颔,日月角起,伏犀贯顶,大耳垂肩,二目重瞳犹似电闪,心中大悦,说道:“天生你大贵之相,必委以重任。今天下有一圣贤之君,以土为德,名为黄帝,你将来可投奔于他,定成大器。”说罢,那龟飘然而去。 后来繁水河泛滥,部落之民无法栖身,四散逃亡。仓颉

投奔了黄帝。黄帝知其擅长描摹绘画,而且聪明过人,就封他为史官,负责结绳记事。仓颉就把大事在绳上打一个大结,小事打个一小结,特别的事情则打一个特别的结,凡事相连就打一个连环之结,甚是细致。 有一年,蚩尤请出风伯和雨师,纵起狂风暴雨,困住黄帝,抢走了大批的牛羊和人民。黄帝不服,让仓颉带上结绳前去评理。那蚩尤为人狡诈,否认抢走了牛羊和人,仓颉拿出结绳上前理论,蚩尤却说如果能叫出人的名字和牛羊的颜色,就立即送回。由于结绳记事简单,无法记得那样详细,结果黄帝与仓颉失败而归。此后,仓颉决心研究出能详细记事的办法。 有一次,仓颉到阳虚山,只见河水涛涛,滚滚东去,忽见一只大龟背负一丹书前来,仓颉上前相拜,认出是曾经点化他投奔黄帝的那只灵龟。仓颉便说,为创制详细记事的办法而苦恼。灵龟就把背负丹书赐给了仓颉。丹书全用红色写成,故称丹书,文字深奥,凡人不能认读。得丹书后仓颉废寝忘食,朝夕研读,常仰观天上奎星圆曲之势,俯视山川脉络之象,又旁观鸟兽鱼虫之迹,草木器具之形,描摹绘写,造出各种不同的形势。历经九千九百九十九日,方成文字。成字那夜,狂风呼啸天下粟雨,神鬼乱号。 后来,黄帝得知文字造成,召见仓颉问道:“听说你借灵龟神书,方成文字,可否一观神书?”仓颉把丹书呈上。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报告 464班刘永美研究课题: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的缘起: 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与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就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汉字。 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研究该题目的意义: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文字的诞生就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字就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与跨时间、跨地域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文字记载了人类的知识与社会活动,就是一种更精确更易保留的沟通形式。文字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后世人少走弯路、减少了重复研究。文字对于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具有深远意义。时间虽无形,却对文字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字能记载岁月、保留时间,而时间可以使文字更加完善、更加通俗易懂。但就是,时间也就是文字的一个破坏因素,正如大自然风化金字塔,时间也正腐蚀着文字,腐蚀着文字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时间总就是赋予文字新的含义,新的理解,让有的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与意义,甚至就是理解的上的误差,有时甚至造成了对于文化的误解。即使就是同样的文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语言的精髓也就很难被后世人所理解,所以人们应更重视文字的这种历史力量,更关注它的发展与传承。 研究计划: 该报告的完成方式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③向老师咨询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方式查找、归纳、整理,最后总结出该学习报告。 该报告中引用的资料、图书: 课内: 语文书历史书 课外: 《中国通史》《文史百科》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的结论: 汉字就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就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就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就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就是文字家族中的最老的寿星。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汉字作为中国人衡量文化精华的标尺,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自然而然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图腾。从甲骨文起源,金文的出世,到大篆,小篆的飘逸,再到隶书,行书草书的刚劲,最后到我们如今最为广泛使用的优美的楷书,汉字在这崎岖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它的蜕变,所以,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完全可以说得上就是一部历史,纪录中华大地兴衰存亡的宝贵见证。 通过这次研究我的收获与感悟: 收获: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但培养了合作,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应对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 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 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 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 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 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 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汉字的来历故事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鲁迅.门外文谈》。也就是说,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由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汉字来历的小故事

汉字来历的小故事 导读:关于汉字来历的小故事【一】 汉字,大家都很熟悉吧!它天天都要和我们打交道,你们知道汉字怎样来的吗?不知道吧,我来告诉大家。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苍颉是皇帝的史官,他长着跟龙一样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别喜欢观察身边和周围的事物,他也非常爱动脑筋或者是想问题。他每天抬头观察天上星星的变化,看乌龟背上的花纹、雀鸟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样子和形象,经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画事物的形体和特征。久而久之就创造丁文字。苍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上天下起鱼点一样的粟米,怕人们光顾写字。将来人们饿肚子。 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龙也藏躲起来,是因为怕文字把他们的丑恶行为记录起来,昭告天下,使他们遗臭万年。 这就是文字的由来。一个伟大的苍颉。 关于汉字来历的小故事【二】 在一丛茂密的绿荫之下,两位聪明的学者席地而坐,相互打着手势,似在热情地探讨着什么。左首是苍颉,右边是沮诵。相传他俩就是中国古代文字画的创造者。 苍颉,是黄帝的史官,也称作史皇。据说他长有四只眼睛,能够洞察世间的纤毫,预知历史发展的脉络。他在童年时代就聪敏超群,喜欢在地上写写划划,但总感到遗憾,人间尚无文字啊!青年时代,

他爱动脑筋,思考各种问题,尤其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对人们使用的语言应如何记录下来非常热心,他总想有一天要造出文字来。他还善于穷究天地星辰的变化,考察山川水流多姿多变的形态构造,鸟兽植物的生长习性,这些,为他后来创造文字奠定了基础。 沮诵,也是黄帝的近臣,思想敏捷富有创造精神。长期以来与苍颉朝夕切磋,研究治国方略,情投意合,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个时候,黄帝刚刚打败蚩尤,开始建设昔日的破碎山河,他让妻子嫘祖种桑养蚕,纺织各种漂亮的衣裳;让伶伦截竹作笛,使民间能听到音乐;还让巫彭研究医术,为百姓治病除疫。黄帝又召开了多国的首领会议,共同商讨事情,很类似一种结盟会,后人就说这是“万国盛会”。他想以文治武功统治神州,并号召子孙们为富饶的黄土大地奉献一点力量。可在这一系列的活动和日益扩大的交流中,都靠的是结绳记事,结果造成极大的困难。 面对神州大地的开发需求,苍颉和沮诵决心制造急需的文字。他们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仔细研究了前人以绳记事的原理,思考了创造文字的所有条件。他们发现,如马、车、鱼。鸟的形状,比较简单直观,就可按形造字;而世界上许多物质的不同造形,也都可以用一种形象的图案来表示。当他们看见鸟留下的足迹后,又得到启发,便照鸟足模拟了一个“爪”字。接着,他们又收集前人的一些记事符号,分门别类,修改剪裁,造出了记事类的最初文字胚胎;他们把动物和

汉字的起源和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最全收集)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中国书法起源

中国书法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碎片,为迄今为止书法史上有书写意识的、初 步具备了书法的审美。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遗迹中,我们发现,这些最早的文字已经具备了书法形式美的基本要素,如刻画书法的笔画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字与字、 行与行之间结合排列上的章法美,以及在书写、刻画和铸造中诸因素所形成的风格美。先秦时期已有了刀和毛笔等书刻工具,审美视觉中的刀味和笔味、金石气等均有体现。 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周代达 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一千二百多年。和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的铸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也有少数则是铜器铸好后直接刻上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 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