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姆·库哈斯代表作品分析

雷姆·库哈斯代表作品分析
雷姆·库哈斯代表作品分析

库哈斯别墅设计

VILLA DALL'AVA Rem Koolhaas

一 Rem Koolhaas 生平与成就 1.1 生平简介 1944年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在战后贫瘠的土地上和渴望重建的环境中成长。 1952年 他8岁的时候离开荷兰,随父亲迁居独立后的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在此居住了4年。12岁回到荷兰,此时荷兰已经在战后的重建中整饰一新。 1963年 19岁起库哈斯有了第一份工作,他最初的职业是记者而非建筑师。他开始在荷兰的一家周报《海牙邮报》担任记者,并为该杂志的文化专栏撰稿,同时在一个年轻的电影小组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在这一期间库哈斯访问了当时的苏联,在那看到了一些早期苏联的结构主义、共产主义的一些东西,受到一些政治和建筑上的冲击。 1968年 24岁是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随后赴伦敦在风格激进的建筑协会学院学习建筑。他有两个理论性的建筑方案便是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1970年的《作为建筑的柏林墙》与1972年的《放逐,或建筑的自囚》。 1972年 库哈斯奔赴大洋彼岸,留在美国进修。他对纽约这 座城市十分

着迷,于是开始着力研究都市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力并最终出版了《狂乱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宣言》。这个阶段,瑞姆· 库哈斯向往实际发展,于是决定返回欧洲。 1975年 他与伊利亚和左伊·山戈斯夫妇(Elia and ZoeZenghelis )、玛德伦·维森多普(Madelon Vriesendorp )在伦敦创立了“都会建筑事务所”(OMA ),尝试以建筑实践证明书中提出的理论原型。该事务所的目标为重新定位建筑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1978 年之后,他们在荷兰的业务开始扩大,于是在鹿特丹开设了一个分所,专门处理OMA 的工作。同时,他成立了戈罗兹塔特(Grosztstadt )基金会,独立管理鹿特丹分所的文化事物与艺术活动,如博览会和出版刊物等。 1982年 拉维莱特公园 1982~1991年 达而雅瓦别墅 1.2 代表作品(书) ·《狂乱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宣言》 (《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 以感性的文笔对当代大都市密集性文化进行了超现实主义的批评分 析。 ·《小、中、大、超大》(《S ,M ,L ,XL 》) 收录了到1993年为止,库哈斯和OMA 的所有作品。是库哈斯及同事运用现象学的种种知识思考建筑概念的纪录。

库哈斯

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八堂课之—— Rem Koolhaas∣库哈斯 这堂课来谈谈瑞姆·库哈斯,我们将从他的生平开始,因为他的生平经历攸关他的建筑至深。无庸置疑的,他的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对他的事业影响极大。库哈斯于1944年于於鹿特丹,他在十岁以前,一直住在亚洲的荷兰殖民地,直到青少年时回到荷兰,开始研读新闻采访,并对电影产生兴趣。他写过几部剧本,发现若要叙述整个二十世纪后半的世界,在表达和呈现上,新的技术是必要的。那种向来在静态架构下展现建筑的方式不再是合理的,建筑师有责任去探索新的管道,而电影可能是最符合当下时代及文化氛围的媒材。库哈斯对电影的兴趣不只是随性任意的,他将电影及其手法,视为可以直接运用于建筑专业的工具。 在他从事建筑工作前曾受过文学和电影的训练,并进而激发他对都市的热忱,或许,是由于城市带给他的惊奇,促使他在60年代未来到伦敦的[建筑联盟]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念书。[建筑联盟]在当时完全受[建筑电讯] (Archigram)影响,[建筑电讯]对建筑抱持着行动与技术两者至先的观点,并且刻意忽略形式。库哈斯随后从伦敦去美国,在康乃尔大学教书,这所学校当时以奥斯维德·马西亚斯·安格斯(Oswald Mathias Ungers)及柯林·罗(Colin Rowe),两位个性极端相反的学者为首。安格斯与罗两人的竞争,亦使得康乃尔建筑学院成为70年代最具活力且吸引人的建筑交流中心之一。 库哈斯很快成为安格斯的信徒,并投入于解析都市形式(urban form)中。恐怕也是罗始终强调历史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才使库哈斯靠向了安格斯。当年在康乃尔大学的人,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确切发生的情形。安格斯在当时被视为沿袭了现代主义,他完成了几个对60年代来说十分重要的作品。1968年学潮爆发,促使库哈斯移居美国。他到康乃尔教授都市设计理论课程,与趋势派(Tendenza)建筑的原则相距不远,他运用类型的概念,但没有抛弃他最早期作品中出现的现代主义的训练。 库哈斯从他在康乃尔的教学中学习到,在任何建筑的介入中,都市会是一个必要的参照,更察觉现代主义文化对近来建筑的重要性。安格斯很快地注意到库哈斯的才华,也正是他将库哈斯介绍给纽约的建筑圈。库哈斯因此在70年代中和这位良师合作了几个案子,之后他离开康乃尔来到纽约安顿,并在彼得·艾森曼创立领导的[建筑与都市研究学会](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工作。接下来好几年,库哈斯将[建筑与都市研究学会]当作基地,著手进行一本书,该书不但是研究他作品的最重要著作,也成为了解20世纪后四分之一的建筑的关键性著作,我指的当然就是《狂谵纽约》(Delirious New York)这本书。 对库哈斯而言,纽约是现代都市的最佳表征。他热衷於探索这座城市,同时归纳着当代都市生活背后的真实原则。为了热切地将想法散播出去,他整合妻子玛德伦·维森朵(Madelon Vriesendorp)的水彩画技术,和他的早期合作伙伴伊里亚·詹格里斯(Elia Zenghelis)的工作能力,三人共同创立了[都会建筑事务所] (the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OMA),很

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

姓名: 学号: 日期: 书名:《雷姆·库哈斯》 作者:刘松茯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摘要:雷姆·库哈斯于获得了2000年度的普利茨凯奖,是著名的 OMA的创立者之一和核心人物,本分尝试分析库哈斯思想的形成过 程以及主要的几个建筑设计思想,之后通过对库哈斯部分建筑作品进 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库哈斯的设计理念。最后结合前文的内容,从自己的设计经历出发,谈一谈 自己一些比较粗糙的体会。 库哈斯是以激进的天才建筑师的形象出现在建筑界的,他所持有的非同常规的建筑观点不断对建筑专业本身提出挑战。许多年过去了,库哈斯在业内已获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并赢得了业主的认可,在哈佛的设计研究院也取得了稳固的地位,还是普利茨凯奖的得主。被权威接受和认可容易使人猜测他的激进已经被同化掉了,但是库哈斯本人的所作所为从未证明这一点,他始终提醒自己——成功总是和某种即时而来的停滞不前联结在一起,就像引人发困的麻木总是伴随着食欲的满足。 1 ,库哈斯的设计思想 库哈斯把建筑看做是为一个特定的计划、事件和活动提供的系统化的背景。他将建筑师们进行设计工作时注重比例、构成、细节和规模的做法视为束缚设计思想的锁链,他认为他之所以能一直不落入陈规俗套中就是因为能够摆脱这个锁链,而探索建筑的形式和机能之间相互适应的辩证关系。长期进行的城市问题研究和大量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培养了库哈斯以对待城市的整体的、宏观的思路和工作方法来从事建筑设计。 库哈斯设想每一个建筑都立足于千篇一律的底座上,像是群岛中的孤岛,极尽雕塑般表现之能事,以吸引眼球。库哈斯的价值观认为,每一个小岛越是有不同的价值,整个列岛的价值就越统一。而对于每一个孤岛而言,外部的形体与内部的组织是分离的,外部的形式主义和内部的功能主义都是为了使建筑有更大的俘获力,因而,不是在精神层面上、而是在实用层面上,内和外统一了。 在《癫狂的纽约》里,库哈斯用“拥塞”来概括曼哈顿的本质,认为“拥塞”的存在产生了大都市效应,并直接影响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中的建筑。“拥塞”不仅是建筑的问题,更是大都市的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即“拥塞文化”。高层高密度的城市形态是“拥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表现,但物质意义上的高密度并不是 全部,更是建筑“内容”的高密度状态。库哈斯评价内容丰富的 摩天楼是“社会压缩器”,是“产生和强化人类交往理想形式的机 器”。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大”的建筑便是应对这种状态的最 好容器。 雷姆·库哈斯的建筑思想

雷姆·库哈斯:建筑是一项危险的职业

“建筑是一项危险的职业。”——瑞姆·库哈斯 倘若你是一位建筑设计师,欧洲的转变对OMA的组织有何影响? 瑞姆·库哈斯:建造丹哈格歌舞剧院(Den Haag Dance Theater)是一个艰难的工程。它像是多年未补的黑洞,令人感到离奇、可怕。当然,OMA的资金不足,某方面所接受的工作量太大,导致我们与处理音响问题的工程师、结构设计师、机械工程师们言语失和,并且有所争执,两边处于散伙的状态也曾持续了六个月之久。 不过,最后我们的办公室终于得以在这栋建筑的中央落成。已经有好几个月,我们工作的进度几乎很难协调。现在,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但在当时却是……总而言之,我已不再特别偏好什么样的建筑企划案。尤其在1987年,我负责指挥建造的歌舞剧院,做法就像是为鹿特丹建筑协会及丹哈格市政府职工食物中毒下决策一样。 当时正巧我与伊利亚·珊格斯刚散伙,顿时有一种想从束缚中逃离的念头。当然我也知道,这样的行为是很懦弱的,因为这些束缚很重要。 我对建筑设计师们的处事能力感到非常骄傲,尤其当他们一个人工作时,所面对的孤独、枯燥是那么令人难以承受。当我再次挑战寂寞、挑战那个难以摆脱的疯子时,我觉得比较有趣的是让其他的人也来参与建筑设计。稍早的时候,我们举办了很多新的国际竞赛,部分的参赛者是来自于公司成员,部分则是公司以外的人士。像这样的举办方式,无论是图书馆或是喀尔斯鲁尔的大楼,都掀起了一股热潮。我和建筑设计师一起工作后,对“孤军奋斗”这个字眼已经不再坚持了。举例来说,最近我会邀请汉斯·库哈福(Hans Kolhkff)、杰克·卢肯(Jacques Lucan)和费兹·鲁梅亚(Fritz Neumeyer)与拉迪藩(La Defense)在德方斯工程上进行合作。此外,在法国里尔,我们也与金·奴佛(Jean Nouvel) 一起共事。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前准备”,大家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我们与建筑师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 -起工作时,大家都非常小心谨慎。所以,虽然我在鹿特丹大多是一个人,但和其他人仍然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现在,我们比较了解如何确切地策划出有创造性的过程。我们也清楚,良好的组合是介于恐慌与沉思之间,良好的动机则建立在竞争与支持的相互关系上。你甚至可以将办公室的成员组织视为一个设计的话题,一个国内人才互补性的组合。 这就好像你在集邮过程中的整合,不断地试验,寻找偶发的、潜藏在意识深处的能量……为了真正使自己相信某一些事,就必须从心底讨厌其他的事物。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探索你的勇敢,才能增强你的信念。 在建筑设计上,你一直坚持一种“粕犷”的态度,为了整体的概念而牺牲建筑细节中精华的部分。

库哈斯综述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建筑理论及作品 专业:2011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姓名:杨勇涛学号:1101214345 一、前言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当代西方社会文化日益呈现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各种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层出不穷。一元的文化结构早已经被打破,新的权威远没有建立,并且可能永远也再无法建立。但是在谈及当代建筑领域里的大师或者建筑理论新的发展时,库哈斯是我们不可能回避的一个话题。与其他的普利茨克奖获得者不同,库哈斯不仅因他的作品来影响世界建筑界,也因他的思想持续地给整个行业带来震撼。但是,对于库哈斯的评价从来不是一边倒的叫好,他特立独行,毁誉参半。 有人赞扬他的建筑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对城市的关注、重拾了对社会的责任、规避了对形式的无节制追求。有人则谴责他对形式无节制的新现代主义式回避、近乎卡通似地还原图解、廉价甚至是丑陋的结构。 但是众说纷纭之下,到底怎样的描述最接近那个最真实最本质的库哈斯?到底如何研究,才能真正地理解库哈斯的建筑和他理论? 借着文献阅读的课程要求,笔者选取了库哈斯作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库哈斯的相关著作、研读他的部分作品以及第三方的研究成果,笔者对于库哈斯获得了一定的了解。但无论是提纲挈领地概述库哈斯的建筑理论还是深入重点地解读库哈斯的建筑作品,相信都无法呈现一个完整的、完全正确的库哈斯。 本文仅就自己的研读做一个成果的报告,尽己之力来描述库哈斯理论及其作品。 二、主题 1、雷姆?库哈斯的生辰年表 1944年11月17日,出生于荷兰的鹿特丹市。 1952年,8岁时随左翼的父亲迁居于独立后的原荷兰殖民地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 1956年,12岁时返回荷兰,定居于阿姆斯特丹。 1963年,高中毕业,选择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海牙邮报》的记者,开始了5年的记者生涯。 1968年,24岁是库哈斯事业的转折点,他放弃了记者和剧作家的工作,前往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开始学习建筑。 1972年,28岁的库哈斯从AA毕业,远赴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进行研究。 1975年,到美国纽约城市与建筑学院作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1978年,出版《癫狂的纽约——曼哈顿的回溯性宣言》,一鸣惊人。 1988年6月,参加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办的以解构主义为主题的展览,成为新时代建筑探索的先锋人物。 20世纪90年代起,受任哈佛设计学院教授,工作也逐步转向建筑理论和虚拟建筑,并组建了AMO。 2000年,获得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茨克奖。 2007年,获选美国《时代》杂志2008年度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2、雷姆?库哈斯的建筑理论 2000年,库哈斯获得年度普利茨克奖,当时的评奖委员会对库哈斯作出这样的评价:“因他20余年来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定义建筑和文化之间的新型关系范式,因他对建筑环境的贡献和他的思想,授予库哈斯普利茨克建筑奖。” 理论与实践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是库哈斯建筑成就的主要特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个人职业生涯都是理论先行,经常在建筑远未建成的时候,他的思想便已经在理论界被广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荷兰著名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幼年 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 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 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建筑协会 学院,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哈库斯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和工作了美国生活很长一段时间。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在伦敦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弗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其著作《错乱的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8年出版),被认为是研究纽约文化和建筑的经典著作;其城市论《小、中、大、特大》(《SMLXL》)被建筑系学生称为建筑圣经。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 库哈斯参与的项目包括法国里尔市总体规划、美国洛杉矶环球影城总部规划等。其建筑作品也遍及世界各地,主要有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荷兰猪德国大使馆、法国图书馆、拉维莱特公园、波尔多住宅及葡萄牙波尔图音乐厅。并曾获得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全球建筑界的最高奖—普特茨克奖。 他的建筑思想虽然没有一个明显的完整体系,但在他看似复杂多变的建筑思想中,贯穿着一种文化的理念。他始终坚持建筑不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艺术,建筑必须要体现哟中历史的文化感,其立足与现代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建筑思想,对当代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职业生涯中,他常以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叛逆者的形象出现。所以看

过库哈斯著作的人都会觉得他的书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新奇、眩目的味道;而且,不断的充斥着跳跃与不知所云。或许正是这种理念才是他的建筑能够屹立于世界的舞台上。如由他主持的即将新建中央电视台大厦的设计。 他的这种建筑思想来源于在对城市的认识的过程中,库哈斯的思考路径不是顺着建筑学的既定理论框架进行思考。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诸如网络对社会形态的影响、新时代生活方式的变革、建筑不得不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对城市发展速度的思考、资本财富在城市进程中作用的再认识、建筑师的收入与建筑作品及建设速度之间的关系----包罗万象、不一而足。几乎我们一般接触到的新事物,都库哈斯被纳入了对建筑学的反思之中。这种反思构成了库哈斯理论的基础,所指者何并不唯一,分析视角时常变化,难免有极大的眩目感和跳跃性。 从微观上讲,他要求建筑应对每种社会新问题做出回应,以保持一种先进性。从宏观来讲,他的结论就是建筑学的“末世论”,他在普利茨奖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中说道:“我们仍沉浸在沙浆的死海中。如果我们不能将我们自身从“永恒”中解放出来,转而思考更急迫,更当下的新问题,建筑学不会持续到2050年。”这种末世论不是灭亡论,而是指传统建筑学理论的解体与消亡。 比如,库哈斯的普通城市(Generic City)的思想。他认为今天城市变化的真正力量在于资本流动,而非职业设计。城市是晚期资本主义文明产生的无尽重复的结构模块,设计只能以此现实为前提思考并成形。在这个意义上,库哈斯颠覆了传统"场所"的概念。 “……在数十年,也许近百年来,我们建筑学遭遇了到了极其强大的竞争……我们在真实世界难以想象的社区正在虚拟空间中蓬勃发展。我们试图在大地上维持的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的设计风格作者:佚名 时间:2008-7-7 浏览量: 冉·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冉·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78年,库哈斯就将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研究,纳入《癫疯的纽约--曼哈斯的宣言》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设计了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斯芬克斯旅店、福利宫殿大厦、游泳池的故事。 他想证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细节,它所展现的永久性和大都会不断变更的不稳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这场冲突中,大都会无疑是胜利者。在这个事实不断渗透的现实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过是历史和记忆幻影的装饰载体。在曼哈顿,这个冲突用一种聪明的方法解决了:一座变化发展的建筑都应具备纪念性的氛围和内在操作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双重关系。它的室内是不同计划和活动的动态组合,不断改变,但又独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顿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简单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这才是曼哈顿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不再是令人遗憾和不可原谅的,而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透视出冉·库哈斯乐观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对当今一切文化现象宽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库哈斯作业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梦想建筑师地位,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对城市、对建筑的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_雷姆_库哈斯_中_

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 —雷姆 · 库哈斯(中) ■ 孙巍巍 刘松茯 ■ Sun Weiwei Liu Songfu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哈尔滨 · 150006)收稿日期:2009-03-11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Winning Architect Rem Koollhaas (Ⅱ) 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是一位勇于创新、关注当代文化对城市、建筑影响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得者,他对建筑的锐利敏感和非凡的创造性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库哈斯的建筑作品不拘一格、形式多变,但始终坚持为当代现实生活和人的使用要求服务,是一种本质的、思想赋形的建筑。 上期《城市建筑》刊出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获奖建筑师—雷姆·库哈斯(I)》阐述库哈斯的建筑观,本期将结合实例介绍他的建筑创作手法。 二、创见—库哈斯的建筑手法 在库哈斯的研究实践中,建筑和事件密不可分,城市就是微缩的世界。库哈斯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建筑系统地融合起来,使建筑不仅仅是个容器,而是成为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这是极富创见的理念,它融于建筑创作中,造就了库哈斯特征鲜明的建筑处理手法。 1.思想赋形 库哈斯的建筑屡屡带来超越人们期待视野的超凡表现,让人好奇其设计灵感来自何处。一言以蔽之,库哈斯的建筑是“思想赋形”的,即idea gives form。建筑理念是他建筑创作的基础和土壤,在为每个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建筑也逐渐成形了。他敏锐地捕捉到当代哲学、文化理论以及一些事件中对建筑具有启迪和影响的成分,通过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思考,将其物化加工成为建筑中的新元素。CCTV 新总部大厦采用了很多与以往摩天楼分道扬镳的基本原则,库哈斯试图借此做出尝试,寻回摩天楼已失去的意义。方案用扭转连接的两个Z 字形构成一个巨大景框,塑造出三维扭曲的环状摩天楼形象,创造了一个超大型都市标志建筑。他希望通过环状组织加强建筑的上下联系,将不同部分的空间和功能联系起来,以便在灾难发生时为逃难者提供两个方向的逃生选择。尽量靠在基地边缘的两个塔楼将多个楼层架空,大型演播厅被设于地下,极大地减少了建筑的覆盖率,获得了尽可能多 的绿化面积和更好的日照条件以及视线的通透。通过限定一个流动的建筑外部灰空间,三维环状摩天楼也营造了鲜明的场所感。 库哈斯的建筑总是能做到空间的自由流动、功能的自然流通,潜意识般的逻辑组织让建筑中各种矛盾冲突的解决自然得仿若水到渠成。力图使建筑为事件的发生和人的行为活动服务,这样的建筑观让库哈斯十分重视建筑中的各种流线组织。在设计构思之初他便细致深入分析建筑使用时的独特需求,找出简洁、凸显本质又富于创新性的流线组织方案,将抽象、虚幻的流线用建筑的实体和空间加 以具象化。如此,流线组织与建筑创作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流线的梳理带动着建筑形式的塑造。在建筑形成之时,流畅兼富效率的流线也早已内化于其中,形成了每个作品中自然流畅的空间体验。在库哈斯的作品中,流线的具象化创作手法最为突出的实例就是康索艺术中心(Kunsthal)和朱苏大学图书馆(Jussieu - Two Libraries)设计方案(图1,图2)。 库哈斯的著作和建筑作品,尤其是其后期的作品,常常有大量的信息分析以及统计图表。这是库哈斯建筑创作的另一个常用手段,将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结合,通过对数据整理和分析来辅助和引导建筑创作。例如,在热那亚港(Genoa Port)规划设计中,数据分析和图形设计几乎直接导引了建筑形式的确立(图3,图4)。这些图形设计类似于建筑创作中常用的模型,只不过它是将数据收集整理后绘制成图形,再用它们来推导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设计。图形设计让这些逻辑推导变得直观而具象,操作性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创作方法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得越来越多,并体现了信息化社会建筑发展的时代气息。 2.系统整合 库哈斯对于建筑各个部分之间以及建筑(尤其是大型、超大型建筑)中复杂的功能协调整合手法同样值得深入分析和借鉴学习。 还原裁减(Reduction)策略是库哈斯判定建筑中各因素权重继而进行系统整合的重要手段,也是他还原建筑本质和赋予建筑新的自由的手段。还原裁减即去除设计中无根据的权力(如已经不适应当 代具体情况的各类建筑常规做法)、不必要的控制,重点在于还原建筑本质、废除和跳脱陈旧的惯例与常规的桎梏,使建筑创作获得更大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将设计重心放在建筑真正的诉求之上。建筑的事件结构(event structure)是库哈斯执行还原裁减策略的重要参照。以伊利诺工学院麦克考米克论坛校园中心项目(IIT The McCormick Tribune Campus Center)为例,库哈斯将其定义为校园中的交流场所,创造性地把校园中心还原成为“道路”,依据校园内的主要人流走向在原来校园的规则网格上打上了一个大叉(图5、图6)。这个处理解决了密斯的对称式网络化规则设计与校园实际使用情况之间的矛盾,也创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真正的“校园中心”,满足了校方想重塑学校吸引力的愿望。 在功能极其复杂的建筑中,通过还原裁减还有助于理清建筑的各部分之间、各空间之间、功能与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之依循建筑的事件结构进行调整,组织成一个和谐有序的系统,得到全新的建筑形式和功能组织方式。库哈斯的作品中,复杂而特殊的法国国家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France)被还原裁减为一个储存信息和记忆的宝库,5个完全不同功能的图书馆漂浮于储藏室之中,彼此之间既独立又有联系(图7);功能复杂的泽布吕赫海运枢纽(Zeebrugge Sea Terminal)被还原裁减为一个运转着的“分类机器”,能够高效率地容纳和疏导大量的旅客(图8);功能复杂、繁多的混合体建筑里尔大宫(Lille Grand Palais)被还原为摇滚会场、会议中心和会展空间3个主要元件,在东西向可以分开独立使用,在南北向上则相互连接(图9)。这种化繁为简的整合使各部分能够更好地满足各自的功能要求,也使得庞大的系统更容易和谐运转。 卷折结构(连续坡道和阶梯式的礼堂、会议厅等)是库哈斯在建筑中经常运用的元素。在朱苏大学图书馆方案和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育馆(Educatorium University of Utrecht)中,贯穿建筑的连续坡道和阶梯将不同的功能空间组织起来(图10),并通过坡道或阶梯与水平面间存在的角度形成一种虚界定(图11),达到一种简单而巧妙的空间分隔。在加的夫歌剧院(Cardiff Bay Opera House)方案(图12)和广州歌剧院(Guangzhou Opera

库哈斯作品集成

【荷兰】雷姆.库哈斯个人资料及作品赏析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 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建筑作品包括: 法国图书馆(1981年)、拉维莱特公园(1982年)、波尔多住宅(1994年)、荷兰驻德国大使馆(1997年)、纽约现代美术馆加建(1997年)、西雅图图书馆(1999年)、中央电视台新楼(2002年)、广州歌剧院(2002年)等。 关于雷姆.库哈斯更多资讯详见: 库哈斯—法国中央理工学院学校新校舍 库哈斯作品—洛希尔银行总部 库哈斯作品—Floriade 2022 库哈斯作品—G-STAR RAW总部 库哈斯作品—中央电视台总部 库哈斯作品—Marina Abramovic研究所

库哈斯作品—当代文化车库中心 库哈斯作品—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库哈斯作品—米尔斯坦厅 库哈斯作品—Maggie癌症护理中心 库哈斯作品—麦肯锡公司香港办事处 库哈斯作品—PRADA展览馆 库哈斯作品—鹿特丹stadskantoor建筑(2009) 库哈斯作品—达拉斯wyly剧院 库哈斯作品—重建老城区中心旁边的海港区(2009) 库哈斯作品——拉脱维亚里加港口城市规划(2009) 库哈斯作品——秋/冬2009年PRADA男装时装秀(2009) 库哈斯作品—摩纳哥酒店(2008) 库哈斯作品—荷兰北海风力发电场(2008) 库哈斯作品——利雅得AL FAISALIAH II (2008) 库哈斯作品——拉德芳斯区总体规划(2008) 库哈斯作品——英联邦研究学院(2008) 库哈斯作品——普拉达变压器(2008) 库哈斯作品——重建罗马老市集区(2008) 库哈斯作品——纽约23东22街(2008) 库哈斯作品——法国巴黎信号塔(2008年) 库哈斯作品——意大利圣.埃利亚规划设计(2008年) 库哈斯作品——荷兰鹿特丹coolsingel银行大厦(2008年)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解读荷兰建筑师冉·库哈斯设计风格 冉·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1972年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 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冉·库哈斯的许多研究,包括建筑作品都令人不解甚至迷惑,但不能不说他是当今最富有浪漫及乌托邦色彩的建筑师,是建筑师中的艺术家。他之所以引起许多青年学生或建筑师莫名的崇拜,无疑与他旗帜鲜明地维护现代主义精神,具有无限创造激情有很大的关系。 早在1978年,库哈斯就将关于”纽约”这个城市的研究,纳入《癫疯的纽约--曼哈斯的宣言》一书中。在这本书里,他设计了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如:囚禁中的城市(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斯芬克斯旅店(Hotel Sphinx)、福利宫殿大厦(Welfare Palace Hotel)、游泳池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Pool)。 他想证明,即使是建筑上最不重要的细节,它所展现的永久性和大都会不断变更的不稳定性也是互不相容的。在这场冲突中,大都会无疑是胜利者。在这个事实不断渗透的现实中,建筑被降格至一件玩物的位置上,它不过是历史和记忆幻影的装饰载体。在曼哈顿,这个冲突用一种聪明的方法解决了:一座变化发展的建筑都应具备纪念性的氛围和内在(表现)操作的不稳定性这样的双重关系。它的室内是不同计划和活动的动态组合,不断改变,但又独立于建筑外表。曼哈顿的”天才”之处在于建筑外表和其内部表现之间的简单分裂,它保留了建筑外部形象的完整性,这才是曼哈顿真正的迷人之处。这个观点所展现的大都会”拥挤文化”(Culture of Congeston)不再是令人遗憾和不可原谅的,而是充满机会和所有潜在可能性的令人兴奋的文化现象。 这本书透视出冉·库哈斯乐观的现代主义精神,以及对当今一切文化现象宽容的接受。它奠定了冉·库哈斯作业名尚未有一件建筑作品的梦想建筑师地位,也改变了我们这一代青年建筑师对城市、对建筑的传统理念,如果说二十年代的前辈建筑大师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所写的《走向新建筑》是本世纪初工业社会的建筑宣言,那么《癫疯的纽约》则是本世纪末消费社会的建筑与都市宣言,带来的是与前者同样的社会震撼力。 《癫疯的纽约》之后,库哈斯几乎花了二十年不停地建筑,努力实现或证实他早年在书中所提出的建筑理想和宣言,特别是外表与内在行为简单分裂论。 在外表上,库哈斯试图给人一种漫不经心的轻松的感觉,并没有对内部发生的一切有任何的暗示;而实际上,他却对其内部展示的”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建筑与都市内的”空”并非”真空”,他要给你一切的可能性,调动你的激情,幻想”虚无”。他要创造一种让你有无限欲望,要进去窥视的”空”,在建筑和大都会的空间里去创造一种拥挤的文化。正如勒·柯布西埃、马塞尔·杜尚曾经给后人设下的无数令人迷幻的陷井一样,库哈斯这位天才建筑师也给我们这代人设下了迷人的圈套: 1. Villa Dall’Ava住宅(巴黎,1991完成) 毫无疑问,冉·库哈斯对希望生活在这座玻璃盒子里面的主人们产生了好奇心。而所有的以上片段只是这种好奇心贯穿于整个漫长的建筑构造过程中的一种故事性的积累。 2. Grand Palais, Lille(法国,1996年第一阶段完成) 无修饰的木夹板、镀锌铁皮、未作表面处理的混凝土、裸露的荧光管,这一切均无娇造作之感。库哈斯在自己的建筑作品里对于细节大样或多或少显得轻松自如,并愿意去使用这些很

库哈斯图书馆Wu_jiadong + Chen_xiaoyi Rev

朱苏大学的 两所图书馆 Tw o L i b r a r i e s for Jussieu University R e m K o o l h a a s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吴家东W u_J i a d o n g050394 陈晓懿C h e n_X i a o y i050417 建筑历史与理论2009.06 email: cjanany7@https://www.360docs.net/doc/2f10492984.html,

目录 1 2 10 14 18 19 简介 确定的流线 — 城市空间的延续 连续流动的剖面 — 移位、坡道、镂空 静态的镂空空间 — 能量结构的动态平衡 注解及参考书目 图片列表

简介 关键词 这个项目是库哈斯在1992年参加巴黎朱苏大学的两所图书馆设计竞赛时所做的竞赛作品。这个竞赛项目意图建成两所图书馆建筑,以改善校园人际生活不良的问题—这个问题从1968年校园重建工程中断后累积至今。 项目的基地位于朱苏大学校园的东北角,南接城市地下铁道,北临塞纳河,西部则是1960年代建成的规整的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校园教学楼。库哈斯的方案激进地从剖面出发,以镂空空间为载体,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方法,尽管获得首奖,但并未实施。 城市化的路径 确定的流线 压缩的剖面 倒置的体量 静态的空间结构

确定的流线 — 城市空间的延续 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建筑,库哈斯的这个竞赛方案从城市的 角度出发,结合建筑基地的实际地形,以折曲的连续楼板的方式形成 建筑内部确定的流线,并由此将城市的空间氛围渗透至建筑内部。 fig 4 -2-

fig 5 流线一:城市的路径 库哈斯在构思这个竞赛方案时,意图构造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建筑,因此, 地面被重新审视,作为建筑与城市连续的初始点。库哈斯想象它的表面是柔 软的,就像是一张带有社交性质的魔毯。他将它向上翻折,增加它的厚度, 使它看起来像一个重叠的平台。而为了创造更多的厚度,库哈斯将两所图 书馆重叠在一起--”科学馆在地上,人文馆向上发展--从而成为朱苏大学整 个网络的顶点。”1楼板就像一种织物,连接了地面与屋顶,城市与建筑。 -3-

解读库哈斯央视新总部大楼

解读库哈斯央视新总部大楼 雷姆-库哈斯是荷兰建筑师,五十多岁了,为了支持中国的建筑现代化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拟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众多人被库哈斯央视总部大楼的“怪相”激怒,有两个原因:外因是库哈斯的设计“怪”。首先,库哈斯本来就是剧作家和记者出身,他深知“戏剧性”和“耸人听闻”在一个传媒社会中的重要性。其次,库哈斯被公认为是当今世上最“前卫”的建筑师。为了“激进”,必须“激进”。30年来,不管是建筑理论还是建筑设计,库哈斯一直坚持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如果这次他的央视总部大楼落得一个”雅俗共赏”、全国上下“拍手称快”的结局,岂不是库哈斯的最大失败? 内因是那些被激怒的人“少见多怪”。他们多是持一种衰老的心态,表面上声称不喜欢“招摇”的东西,偏好“宁静致远”,实际上是他们的眼光早已被周遭充斥的平庸的大楼、甜媚的建筑装饰物给毁了。 平心而论,相比库哈斯的许多其他极富创意的作品来说,央视总部大楼在设计构思上并不算一个“石破天惊”的作品。当然,库哈斯从前的所有最激进的设计都局限在多层建筑上,而对央视大楼这一超高层项目,技术和经济上的限制当然会在设计构思中起巨大的制约作用。 暂且不管该建筑扭曲的形体,撇开库哈斯本人充满夸饰的解释,央视总部大楼的总体设计构思其实很简单明了:不重复通常摩天楼作为单栋塔楼向空中追求绝对高度的老套做法,而是将摩天楼设计成一个高度适中的综合体——一个“巨环”。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是将整个项目先分为两栋摩天楼,然后分别在地面和空中将两栋楼联结起来。 摩天楼在地面相联结的做法实在平常不过,没有讨论的意义。而抛开具体的形式不谈,摩天楼在空中相联结这个总体思路也并不是横空出世的想法,而是众多建筑师们长期对摩天楼设计进行不懈探索的一个延续。 事实上,在20世纪初,当摩天楼这种建筑类型刚在美国出现不久,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便开始幻想起各种高层建筑在空中联结的场景了,不过那时还只能停留在浪漫的想象阶段(图1~5)。到了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开始意识到单栋摩天楼的局限性:楼层越高便越失去与城市地面和其他建筑之间的联系,而成为完全孤立的“空中楼阁”。当时甚至有建筑理论家批评美国城市中的摩天楼群已经成为从城市生活中“异化”出来的“失去魅力的山峰”。1960~1970年间,在技术进步的乐观情绪鼓动下,建筑师们改天换地的雄心呈指数般地增长,一时间关于摩天楼群在空中相互联结而形成一个“立体城市网络”的设想蔚然成风(图6,7)。但深具讽刺意义的是,实际上当时很少有建筑师以真正切实的态度直面经济、技术、政治、生态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而众多“空中城市”的设想并没有可实施性,而仅仅是图面上的狂想。20世纪80~90年代,在少数发达国家中,一些建筑师开始利用其成熟的经济、技术条件,以一种更务实的态度探讨摩天楼的空中联结问题(图8),并且其中有几个作品最终得以建成,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图9,10)。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结构安全的考虑、经济与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审美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建筑师对摩天楼空中联结的设计都局限在“垂直塔楼+水平联结”的单一思路中。特倒是1992年美国建筑师彼德•埃森曼为柏林设计的摩天楼(图1 1)。它本质上仍是一个空中相连的双塔楼,但其外墙表面连续的折面,形成一个极富整体感和动感的形象:一栋塔楼自地面向上腾起,在空中扭转,自然地“变”成另一栋塔楼,然后降回地面。该设计终究未能建成,技术的难度和造价问题是导致该方案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趣的是,当有人询问该设计的构思时,埃森曼半开玩笑地解释道:“所有的摩天楼都是垂直向上‘勃起’,以显示阳具般的威力,而我坚决反对男性中心主义,所以我的摩天楼是一个单性生物。它折叠向上之后再扭曲回来,插入自身,从而可以自我繁殖、生生不息……”② 埃森曼的说法虽然过于玩世不恭,却与库哈斯对央视总部大楼设计的构思有异曲同工之

挖掘与变换——看R·库哈斯与他的两个建筑设计作品

挖掘与变换——看R·库哈斯与他的两个建筑设计作品 来源: 作者:林源时间:2005-1-10 12:58:57 浏览:183 摘要: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获得了2000年度的普利茨凯奖。作为著名的OMA的创立者之一和核心人物,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建筑作品,涵盖了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Y2K”私人住宅和波多音乐厅是库哈斯最近的两个作品,具有他在城市与建筑方面的成熟经验和鲜明的个人化的工作方式。 2000年5月,在耶路撒冷,第23届普利茨凯奖PritzkerPrize被授予了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这位在建筑界里活跃多年、一向被视为先锋式人物的荷兰人也因此而成为千禧年里最令人瞩目的建筑师。 雷姆·库哈斯1944年生于鹿特丹,在印度尼西亚度过童年时代。他是作为报纸撰稿人和电影制作人开始其职业生涯的,直到1972年他从伦敦建筑学院London'sArchitecturalAs-sociation毕业才开始闯入建筑界。毕业后他接受了哈克尼斯基金HarknessFellowship的资助到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University学习,然后成为纽约P·埃森曼的建筑与都市研究所InstituteforArchitectureandUrbanStud-ies的访问成员。在纽约工作、研究的几年时间里,他对这座城市发生了强烈的兴趣。1978年,他出版了多年里潜心钻研的成果——《狂谵的纽约——反曼哈顿宣言》DeliriousNewYork ARetroactiveManifestoforManhattan凭借此书,他以城市理论家的身份在业内崭露头角,并充分显示出作为一个出色作家所具备的潜质和才能。 1975年,库哈斯和E·赞克海里斯E·Zenghelis及画家Z·赞克海里斯Z·Zenghelis 、M·弗里赞道普M·Vriesendorp在伦敦创立了OMA TheOfficeforMetropoli-tanArchitecture,即“大都会建筑事务所”。80年代中期,由于感到纽约不是自己才能的施展之地,库哈斯回到了故乡荷兰,以鹿特丹为基地开创他的实际业务,此后逐渐积累着他的作品,到现在为止已有了惊人的数量。库哈斯的实践涉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CI事务等多个方面,涵盖了人类活动的诸多领域,包括多种建筑类型。OMA也成为世界一流的建筑团体之一。 OMA的大部分建成作品集中在欧洲,其中以荷兰本土和法国为多,德国、英国和瑞士也为数不少。90年代,OMA对亚洲产生了特别的兴趣,在日本、韩国、泰国广泛开展其设计业务,如日本福冈市的NexusWorld公寓住宅(获日本1991年度最佳建筑奖)、汉城体育中心的总体规划和设计“H Project”(正在建设中其单体建筑设计由马里奥·博塔、让·努维尔和泰瑞·法莱尔完成)、韩国仁川市的“Song-Do”新城规划等,并在香港设立了亚洲分部——OMAA-sia。如今,库哈斯的作品又在美国大量出现,纽约已经建成了一座由他和格鲁克曼·梅纳GluckmanMayner合作设计的剧院,很快又会有一个旅馆竣工。在西雅图市公共图书馆SeattlePublicLibrary和伊利诺工学院校园中心CampusfortheIllinoisInstituteofTech-nology的设计竞赛中,库哈斯均最终获胜,后者已于2000年3月破土动工、预计将于2001年建成。 在百余项实践成果的繁忙的创造过程中,库哈斯并没有减弱他在写作和建筑教育方面的热情和努力。设计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高度统一是当代荷兰建筑师们普遍的特点,而库哈斯更为突出。1995年起,他成为哈佛设计研究院H

策略性设计——屈米与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

四川建筑第39卷1期2019.2 策略性 设计 ———屈米与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 苏宛仪,刘 敏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20世纪后期城市发展显现脉络消解的特征,迫切需要新元素来打破藩篱。伯纳德·屈米与 雷姆·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正是对这一时期城市公园转型及城市发展的探索。屈米以抽象调解为概念,以点线面为系统,来调解基地与超越城市功能和其他概念的关系;库哈斯将城市基础设施和网络作为基 本框架, 以分区条带和叠加系统构建新的城市结构。文章在此基础之上,剖析两个方案设计策略,展现设计中由问题引向策略主导方案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拉维莱特公园;屈米;库哈斯; 策略性设计 【中图分类号】TU -86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 2018-06-18[作者简介]苏宛仪(1994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与设计。 在20世纪下半叶,城市的发展纠葛于资本主义都市本质,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和风起云涌的建筑浪潮几重交错 的关系下城市发展显得扑朔迷离, 探索新的城市设计模式迫在眉睫。以拉维莱特公园为契机,屈米和库哈斯的拉维莱特 设计方案不约而同地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可持续问题。尝试为城市、 地段、内容和建筑体之间设计一个媒介装置,以此来解析当代城市的分裂与断续,阐述时代发展中城市结构、内容演变两大适应未来城市设计的关键问题。所有这些构筑了全新的城市景观,新的城市设计策略浮出水面,为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媒介探索的潜力和可能。本文从设计 师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两个方案的比较研究,探讨拉维莱特公园设计方案背后体现的深层城市设计策略。在这里“策 略” 指的是架构操作工具和策略实施的通用架构概念,是整个设计过程中的行动模式。 1拉维莱特公园方案概述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巴黎在脉络消解的城市背景下 首当其冲, 大都市区即巴黎整个城市发展进入“战备状态”。1980年密特朗接任法国总统,启动巴黎重生计划,意在使巴 黎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在市域东北角最大一块“遗珠”何去何从背景下, 拉维莱特公园设计竞赛应运而生。竞赛内容清晰地表明, 公园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要被重新确立———城市公园应当适应瞬息万变的城市特征,公园应该被纳入城市并和城市融为一体。 1.1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方案 屈米的方案以“事件-空间”为核心,以点、线、面构成三个相互叠加的系统, 城市活动由功能灵活的实体空间诱导展开,由此在形式与内容、空间与事件之中同时包含分裂并置。点是30多个规律排布的间隔10m 的大型红色构架,作为分裂空间的焦点和控制者,形式灵活,可容纳不同的特殊功能。线是两条长约900m 的交通系统,是贯穿并串联公园内大多 数景点的 “电影漫步道”。面系统则是公园内的草地、植被、水体,以及10个风格各异,造型丰富的主题园,涵盖多种功 能(图1)。无论是垂直重叠还是水平分裂,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体现着“事件-空间-人”三者之间的系统偶然性和随机性,建筑使用的不确定性对应着城市未来的无限可能 。 图1 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设计 1.2库哈斯的拉维莱特公园方案 库哈斯的方案以水平条带及人工景观两大部分为主,其 中人工景观包含三个不同的叠加层面。首先, 水平条带作为东西向场地分区的主要基底层面,由宽50m 的带状结构按 规律水平排布,且水平条带在南北向相接。如此均匀连接的设计不仅控制了场地区域流量,同时也考虑了场地活动必要的交互性。三个人工景观叠加层面分别为点格层面、交通环线层面以及特定元素层面。点格即商铺、 廊亭等必要游憩功能设置。交通环线即连接公园各个区域的路径交通系统,特定元素即公园中现存及新修建的大体量构筑物(图2)。三 4 2·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