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课件1

三希堂位于北京故宫,原名温室,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因收藏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而更名为三希堂。

?书籍设计应该是一种立体的思维,是注入时间概念的塑造三维空间的书籍“建筑”。他不仅要创造一本书的形态,还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书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得到整体的感受。

——吕敬人

1.封面

2.封底

3.堵头布

4.书脊文字

5.起脊

6.书脊

7.封面出边

8.书耳

9.书角10.封面书名11.封面12.出边切线13.书槽14.护封

15.环衬16.勒口17.订口18.腰封(带)19. 内封(封面)20.书顶(上切口)21.环衬22.夹衬23.前扉24.扉页25.书口(外切口)

26.书根(下切口)27.书签带

第一讲书籍设计概述

第一节书籍设计的概念与任务

一、书籍设计的含义

?书籍设计是指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的事先的艺术设计。

?从原稿到成书应做的整体设计工作。

二、书籍设计的任务

?恰当而有效地表现书籍内容。

?考虑到读者对象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地区的不同需要和使用方便,照顾他们的审美水平和欣赏习惯。

?形成一本出色的书籍。

《青年视觉》

《不存在的女儿》《我们仨》

《共产党宣言》吴勇

第二节书籍设计简史(一)中国书籍装帧的早期形式

(1)简策

?中国的书籍形式,是从简策开始的。简

策始于商代(公元前14世纪),一直延

续到后汉(公元2世纪),沿用时间很

长。

?用竹做的书,古人称作“简策”

?用木做的,古人称为“版牍”

?大竹竿截断劈成细竹签,在竹签上写字,

这根竹签叫做“简”,把许多简编连起

来叫做“策”

?把树木锯成段,剖成薄板,括平,写上

字就为“牍”。

图1-2 版牍

?新竹容易腐朽或受到虫害,必须先在火上烘干,

去掉水分。简的长度,一般有三尺、尺半、和

一尺三种。

?编简成册的方法是用绳将简依次编连,上下各

一道,再用绳子的一端,将简扎成一束,就成

为一册书(见图1-3)

?汉代时的简,书写已经十分规范,先有两根空

白的简,称为赘简,目的是保护里面的简,相

当于现在的护页,然后是篇名、作者、正文。

?一部书若有许多策,常用布或帛包起,叫做或

用口袋装盛,叫做“囊”,相当于现在的书盒。

?但是,由于简策有分量重,占地方,使用不便

等很多缺点,就逐渐被一种更轻便的帛所替代。

图1-3 竹书、汉简

(2)卷轴装

?春秋时期,私人著作逐渐增多,对书便于携带的要求加强,于是出现了在丝织品上写的书。丝织品当时有帛、缣、素等。帛柔软轻便,携带和保藏都很方便,帛书的左端包一根细木棒做轴,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束,便为卷轴。卷口用签条标上书名(见图1-4)。但帛造价昂贵,不利于广泛使用。

图1-4 卷轴装

?而东汉以后,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文明掀开了新的篇章。

文字依附的材料,渐为纸张所代替。

?纸书的最初形式是沿袭帛书的,依旧采用卷轴装。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帝王贵族采用珍贵的材料来做轴,如琉璃、象牙、珊瑚、紫檀等。卷子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露在卷外,为保护它另用一段纸或丝织品糊在前面,叫做镖。

镖头再系上各色丝带,用作缚扎。从装帧形式上看,卷轴装主要从卷、轴、镖、带四个部分进行装饰。“玉轴牙签,绢锦飘带”是对当时卷轴书籍的生动描绘。卷轴装的纸书,从东汉(公元2世纪)一直沿用到宋初(公元10世纪)。

(3)经折装和旋风装

?经折装和旋风装产生于唐后期(公元9世纪),是从卷轴装到册页装的过渡形式。卷轴装的书,如果要查阅中间某一段,必须从头打开,舒卷、查阅都十分不便。这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需要根据版的尺寸来确定页面的大小。于是,原来卷轴装中的长卷纸就被反复折叠,首尾粘在厚纸板上,有时再裱上织物或色纸,作为封面,这种形式就叫做经折装(见图1-5)。

图1-5 经折装

?旋风装实际上是经折装的变形产物。它是用一张大纸对折起来,一半粘在书的最前面,另一半从书的右边包到背面,粘在末页。如果从第一页翻起,一直翻到最后,仍可接连翻到第一页,回环往复,不会间断,因此得名。

图1-6 旋风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