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易发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农村的劳动力迫于经济压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逐年攀升,凸显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甚至有少数失去了欢聚和关爱,家庭教育的功能也相应失效。留守儿童也就被迫与留守老人共同生活,他们变得越来越自卑、孤独,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逐渐缺失了与父母的亲情。教师要个案分析,寻求家校合力,付出爱,给予帮助,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一、个案描述

王洪,男,10岁,小学四年级,单亲家庭。个子不高的他,穿着朴素,清洁卫生较差。从两岁起,他就和奶奶生活。奶奶今年六十五岁,头发斑白,身体已经佝偻,行动诸多不便。为了他能从偏远的大山沟里到镇中心小学学习,奶奶专门在学校外租了一间房子来照顾他。母亲去世早,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很少过问,更别谈监管。经过我几个月时间对他的观察、走访和交谈,发现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不求上进。

王洪在课堂上表现得无精打采,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讲课,还做一些小动作,经常把他的课桌周围弄得脏兮兮的,引起很多同学的不满。不能完成作业,总是交来空白,即使在老师的催促下做,字迹也十分潦草,卷面是又脏又乱,实在难以批阅。每次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他却很麻木,绝不会研究错题。语数老师经常好言相劝,要努力学习,好好完成作业,可他就屡教不改,不思上进,成了老师眼中典型的问题学生。

2、存在自卑心理,自我封闭。

他表现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管是课余,还是上放学都只能见到他孤独的身影。与他交谈时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回答的声音几乎听不见,偶尔看到他的眼神充满着的是惶恐。他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也就不和他一起玩耍。时间一久,他的内心封闭,更加自卑起来。

3、养成不良恶习,思想偏离正轨。

王洪在家唯我独尊,无论家务大小,他都不做。他需要什么,奶奶都要毫无选择的尽力满足,久而久之,使得他娇生惯养。放学回家,根本就不会做作业,只顾看电视。为了家庭作业的事,还多次与奶奶对打起来,弄得奶奶老泪纵横,后来就直接用谎言搪塞了事。在学校又多次把同学零花钱偷去消费,以及偷拿同学的学习用品图个好玩。

二、问题分析

1、隔代监护不力,放任自流。

父亲不在身边,只好全权托付给年迈的奶奶。然而,奶奶身体差,目不识丁,只管吃饱穿暖,不出事。对于学习是鞭长莫及,心理上更是毫不问津。即便进行教育,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非常滞后,加之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根本听不进奶奶的话,导致祖辈的无法管教,干脆放任自流,最终严重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状况。

2、沟通少,缺关爱。

这么多年来,父亲忙于赚钱,每月不足一次通电话,一年难得回一次家,对孩子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方面关心了解不够。存在着用金钱补偿的心理,认为寄来钱,有吃有穿就是足够的爱。在他向我倾诉心里话的一封信里,用简单而朴实的话写到:“我很想爸爸,我很孤独,当生病痛苦的时候,爸爸又在哪里呢?我只是偷偷的哭,多么想他回来!”不知道他哭过多少回,不知道他有困难和心事时又多么无助和无奈,他多么渴望有爸爸温暖的爱来滋润干渴的心田。

3、学习差,同学排斥,老师忽视。

由于他在学习上处于弱势,加上自暴自弃,同学对他排斥,逐渐成为了边缘人群。我观察到组长在收他的作业时,不满意就大声斥责。在合作学习、游戏活动中,大家都不愿意同他互动,保持着距离。由于他的沉默和学习差,往往老师容易忽视,没有给予关注和帮助,使得更加落后。

三、指导策略

1、架起沟通之桥,开启心扉。

在课余,找他聊天,聊他的生活和学习。在交流时做到坦诚相待,以心换心,消除他的疑虑,才能打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对于他不好直接交流的话或者事采用书信、短信等方式传达,帮助他排除烦恼,鼓励他积极向上。

2、家校合力,共同培育。

加强家校联系,增加沟通频率。在家里的学习要加强监督,奶奶虽然是文盲,不能检查功课,但是能听得到读书声、看得到写字。并要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独立能力。与父亲远程沟通,让他明白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父母对他的疼爱、关怀、鼓励和支持不仅影响智力发展,如果缺失还会使他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特征,甚至导致难以与人相处等人际交往的障碍,不能一心挣了金钱而丢了亲情。建议家长每月多和孩子交流,给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积极导向。

3、融入班级,快乐学习,规范品行。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了帮助王洪走出自卑、孤独的阴影,安排几名优秀的留守儿童去走近他,多和他交谈、游戏,思想道德上榜样示范,学习上给予鼓励和帮助,逐步改掉恶习。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燃烧自信的火焰,感受到同学的关爱和班集体的温暖,在这个大家庭里寻找到快乐、幸福。

4、用爱滋润,用情感化。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需要用点滴的爱去呵护他,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捕捉闪光点,如在朗读有感情,声音洪亮,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在课堂上给他提出简单的问题,增强信心。要允许他有反复的犯错,用一颗真诚的去接纳他、宽容他。当遇到学习和生活的上的困难时,耐心地讲解、仔细地分析和及时的帮助。用自己的爱去影响和感化,做到润物无声。

四、案例反思

在广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问题儿童不在少数。面对本该活泼、快乐、幸福和健康的一群孩子,孤独、自卑、学习差、心理障碍已成为通病,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与他们朝夕相处,不禁感到伤感、酸楚。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教师的责任尤显艰巨。虽然有待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关怀,但我们现在不能袖手旁观,应及时行动起来,给他们关爱和帮助,对他们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予以正确引导和心理疏导。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爱是一切创造教育的源泉,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我们将用耐心和细心去培育学生,奉献自己的爱,使留守儿童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情感案例分析 清水县原泉小学马小英 2014年4月28日 故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内的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大多存在自卑、孤僻、悲观、我行我素、抑郁性、攻击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情感障碍,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县城小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了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故事内容: 王苗苗是四年级转学过来的一个女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这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沟通,从而养成了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我感到问题的严重

性,我决定找许亚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她不善言谈,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只好找班干部来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多余人”,我感到很震惊,王苗苗在学籍上不是分明写着父母的名字吗,怎么会是孤儿呢?带着疑问,我调查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原来王苗苗生活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一家四口人,由于哪里的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她的父母不甘于生活的贫困,早在五年前就丢下了八岁的王苗苗双双外出打工挣钱,王苗苗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耳背,与王苗苗的交流甚少,王苗苗每年只有到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春节过后便是漫长的思念与等待,父母到外地打工后,她便与父母很少联系,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她总是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反思: 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

小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作为一线的老师,我想我们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更多的关注投向留守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所以我对我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张鹏鹏性别:男年龄:9岁二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1、性格内向。不能和同学打成一片,同学不和他玩。总是沉默寡言,集体活动时,总喜欢一个人坐在位置上发呆 2、学习缺乏主动性。经常不能完成作业,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 3、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懒惰不爱多动脑,不爱思考问题学习习惯不好。 4、卫生习惯不好,个人卫生不好。 5、主要原因是由于父亲常年外出打工,母亲早年去世,跟随奶奶生活,仅上二年级,奶奶对孙子疏于管教。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父亲常年外出打工。其母亲在张鹏鹏6岁时因病去世,张鹏鹏一直跟随奶奶生活,因

为奶奶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对孙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孩子回家不写作业,也不太管,随着孙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父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也有愿与老师沟通。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作业靠老师督促才会交。学习习惯也不好,粗心马虎,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越来越差,也缺少了自信并产生自卑心理。 四、个案分析 针对张鹏鹏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经调查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两个方面: 1、鉴于他从小缺少母爱,又被奶奶所溺爱,在平时的习惯和行为上很少管教,过于放纵,导致他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惰性心理。 2、在平时的活动中,由于自身个人卫生不是太好,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让他很孤独,慢慢的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在班级里,由于知识掌握不牢。也就极易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反正也就这样了,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加之部分学科的老师对他采取训斥等过激的态度等,使他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用“爱心”换起信任。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在家

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合山市上塘小学杨燕珍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我校的留守儿童,存在明显的性格特征,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校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关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晴空 ——关于留守儿童的典型案例分析 陈荣芹泗洪县明德学校邮编:223900 一、个案背景: 范宝华,一个腼腆的小男孩:课堂上从不会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小得几乎像蚊子声;课间活动时也总是默默地趴在座位上,不愿意跟同学们打交道。刚接手这个班的生物学科教学时,他给我留下的就是这样的印象。渐渐地,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他的许多“不如人意”之处:课堂上精神恍惚,注意力很难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而且马虎得很,学习成绩也很差,稍微批评几句,他就泪水涟涟……一天课间,我拿着他的满是错误的作业本轻轻坐到他的身边,他像受惊的小鹿般的向旁边闪了一下,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莫名的担忧。我指着外面玩耍的同学们:“看,他们玩得多开心!你为什么不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听我这样一说,他没有言语,但是我分明感觉到他的身体放松了很多,并且向我身边紧挨了一些。这时,我打开他的作业本:“这么多的错误,周末在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复习功课吗?周末时间都做些什么呢?难道父母亲都没管管你做作业吗?”从孩子的断断续续的回答中,我了解到他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跟着不识字的奶奶生活。哦,原来是个留守儿童!我羞愧于自己的粗心,但更庆幸自己的及早发现。同时,我想到了曾经教过的更多的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孩子:一度沉迷于网吧的吴桂华,爱撒谎的王婷,懒于做作业的宁年荣,极为自卑的吴清清……他们虽然性格特征千差万别,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留守儿童”。 二、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障碍。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无法得到正常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广西合山市上塘小学农志娥 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据调查统计,留守儿童他们各具特色,有的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有的活泼好动,经常违规乱纪;有的争强好斗,性格粗暴;还有的…….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对我班的一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黄某,男,12岁,父母离异后另组家庭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姥姥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畏难心理。学习上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上课打不起精神来,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加上没有人约束,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小到课堂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好像班级里的任何事情都跟他没关系,逃避一切,游离于班集体和同学之外。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黄某和他的家

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姥姥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凡事都迁就着孩子,导致黄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黄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懒惰和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姥姥交谈,同时我对黄某提出以下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小学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李家河乡中心小学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留守儿童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我作为德育主任,学生思想教育全看我这个“雁”,因此我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特别注意留守儿童后进生的转化问题,对留守儿童后进生的成因及其对应的教育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跟踪调查研究。现选几例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例一(逆反心理型) 案例: 周世航同学是我校六年级学生,他从小得不到家长的呵护,稍有错误就受到家长的训斥打骂,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越说,他越烦;你越打,他越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不能沟通。五年级时父亲在外打工发生意外,不幸去世,在这种情况下,他更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因此,他常把这种心态带到学校,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遇事毫不冷静,经常无故旷课,成绩始终无法提高。有时还同老师顶撞……老师进行多次家访,也毫无改变之心。 分析:

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他们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的做法是: 一、最好的做法应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并做到心平气和,以诚交流。和这样的学生谈心,我们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容易多了。 二、当他们犯错时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 三、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让他们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 案例二(自由散漫型) 案例: 邵华盛,现六年级学生。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照管,因母亲缺乏教育方式,动不动就打,使之与家长缺乏交流,养成了撒谎的坏习惯。经常向家里人要钱说买资料(其实是拿钱去买零食了),要不到就偷,偷不到了就敲诈低年级小朋友的钱。经常迟到旷课,很少见他做作业,父母对他的学习成绩好坏也不关心。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外公、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单独生活,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外公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七年级四班学生徐梅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徐梅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徐梅的母均在外地打工,父亲一年前意外去世了。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电话与其母沟通,关于徐梅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徐梅的外公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而徐梅的外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他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陈凯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易于滋长徐梅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徐梅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徐梅同学的母亲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外公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徐梅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是极不可取的。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于徐梅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2、周边的不良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详细讲解]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详细讲解]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前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们对们 学校的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之一 指导教师:陈健全毛贵茂一、个案情况: 姓名:李佳航 年龄:13岁 性别:男 民族:藏族 班级:2014级三班 现监护人:爷爷、奶奶 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李佳航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李佳航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而平时的作业不想

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 该生是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当有人检举出他的不良的行为时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二、问题分析: 通过老师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他及他的家人,得出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十分的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他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爱方式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有增无减。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了他们在学习和心理方面存在种种问题。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因材施教,促其发展。下面是我就班上的一名留守生进行调查分析。 一、个案现状 学生任某,男,9岁,父母在深圳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由外公外婆照料。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发现在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行为习惯差,个人卫生差,上、下课都特别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2、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只想在家随心所欲地玩。 3、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热情,总想逃避,参与意识淡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各种方式接触留守孩子任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 1、长辈关心不当。外公外婆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任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 2、粗暴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的这种特殊性,任某自小和家长很少进行情感上的沟通,遇事缺乏耐心,常用一种粗暴的态度来处理事情。 3、内心深处自卑,由于他的成绩一直较差,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害怕竞争,害怕失败,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发现他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和他的不自信,于是我决定从他的家长和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三、主要措施 1、帮助家长走出爱的误区,我利用课余时间和他的外公、外婆交谈,同时我对任某提出建议: ①在孩子犯错时应该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让他认识到错误,鼓励他改正。 ②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的办法,先让孩子自己钻研,借助字典、词典这些必备的工具书解决,实在不懂的让他问老师和同学,不能养成不做作业和抄袭他人作业的坏习惯。 ③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孩子或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多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给予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快乐 ①利用表扬树立信心。针对孩子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表扬,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②针对实际,设立小目标。在孩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学习上,使他知道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 案例分析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 留守儿童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为了留守儿童教育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对于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来说,在生活上,他们是和外公、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或者单独生活,这种隔代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这些外公辈份们的老人们对孙子辈份的未成年人们宠爱有嘉,在吃、穿的方面尽量改善,而在于学习方面以及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能想到的却少之又少。这样,学校不仅仅承担着这些留守儿童文化课的学习教育,更重要的是还要担负着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 七年级四班学生徐梅就是众多留守儿童中的一位,他性格内向,不大与同学们交往,上课发言不够积极,作业是经常不完成的,偶尔还会在课堂上睡觉。文化课成绩不理想,是一位较为典型、略带问题倾向的留守儿童。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必须是一个时刻关注的对象。 案例分析 通过平时的家访,对徐梅同学有了一些了解:徐梅的母均在外地打工,父亲一年前意外去世了。我们老师只能通过电话与其母沟通,关于徐梅同学的学习以及思想教育方面进行了交流。其母表示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但是由于在外地打工,不能亲自到学校来,只能通过电话让徐梅的外公对学校的工作多加配合,而徐梅的外公是一位老实的农民,不识字,他表示,一定要配合学校的教育,把他学习成绩搞上去,但是他自己却是一个文盲,在家只能督促陈凯完成作业,在吃饭、穿衣服方面会尽量做到最好,可是学习方面却显得无能为力,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也易于滋长徐梅同学的一些不良习惯。 基于此况,我们对一些像徐梅这样的学生作了以下分析: 1、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徐梅同学的母亲均长年不在家,而他的外公对其又疏于管教,这样,徐梅在学校之外的空间、时间里也就没有人给予管束,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很容易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在农村,还有一些不好现象,家长们多半认为: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应该做的,做为家长也就给孩子们搞点吃的、穿的就行了;甚至还有的家长认为,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学习成绩与否无所谓,只要平平安安就万事大吉了;也有的家长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就要负全部责任,诸如此类不负责任的话,在家庭教育里

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易发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农村的劳动力迫于经济压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随之逐年攀升,凸显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甚至有少数失去了欢聚和关爱,家庭教育的功能也相应失效。留守儿童也就被迫与留守老人共同生活,他们变得越来越自卑、孤独,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逐渐缺失了与父母的亲情。教师要个案分析,寻求家校合力,付出爱,给予帮助,让他们快乐的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单亲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一、个案描述 王洪,男,10岁,小学四年级,单亲家庭。个子不高的他,穿着朴素,清洁卫生较差。从两岁起,他就和奶奶生活。奶奶今年六十五岁,头发斑白,身体已经佝偻,行动诸多不便。为了他能从偏远的大山沟里到镇中心小学学习,奶奶专门在学校外租了一间房子来照顾他。母亲去世早,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对他的学习和生活很少过问,更别谈监管。经过我几个月时间对他的观察、走访和交谈,发现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差,不求上进。 王洪在课堂上表现得无精打采,根本听不进老师的讲课,还做一些小动作,经常把他的课桌周围弄得脏兮兮的,引起很多同学的不满。不能完成作业,总是交来空白,即使在老师的催促下做,字迹也十分潦草,卷面是又脏又乱,实在难以批阅。每次考试成绩惨不忍睹,他却很麻木,绝不会研究错题。语数老师经常好言相劝,要努力学习,好好完成作业,可他就屡教不改,不思上进,成了老师眼中典型的问题学生。 2、存在自卑心理,自我封闭。 他表现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管是课余,还是上放学都只能见到他孤独的身影。与他交谈时总是把头埋得很低,回答的声音几乎听不见,偶尔看到他的眼神充满着的是惶恐。他不愿与同学进行交流,同学也就不和他一起玩耍。时间一久,他的内心封闭,更加自卑起来。 3、养成不良恶习,思想偏离正轨。

【案例分析】初中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关爱留守儿童典型案例 一、案例介绍: xxx,女,该同学上课容易走神,不爱交流,对于大人的话,很多时候不予理睬,在她上一年级的时候,我虽不教她,但对于她我已经有深刻的印象。那时我以为她是自闭症孩子。今年接手这个班。刚开始她也是一句话不说。点名她不答,读课文她也不张嘴。更别说背诵课文了。她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的。在留守儿童中又属于比较特殊的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现象呢? 二、案例分析: 1、亲情的缺失: xxx同学的母亲在其很小的时候离开她。父亲长期在外务工,与子女相处甚少,父亲忙于工作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让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2、学习没有人指导: xxx本身就不爱说话,任老师怎么问,她都是不做声的。渐渐地,她的学习几乎被老师放弃了。 三、实施做法: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陈致文,带她一起读课文,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教她学习,鼓励她进步。在此过程中。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学习上自卑的陈致文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

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四、个案教育反思——“爱”的力量有多大? 现在的陈致文,在课堂上可以发言了,要求背诵的课文基本上能背掉了,和同班小伙伴们的交流也是越来越多了。看到她的笑容不再是难事。从陈致文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习、行为习惯还是在交流能力方面,她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在此,我也希望所有的农村教师在碰到特殊的留守儿童时,应多给她们一份爱心与耐心!

关于留守儿童的个案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个案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关于留守儿童姚小刚的个案分析 清水县原泉小学丁艳花 2014年6月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姚小刚,男, 11 岁,清水县原泉小学三(3)班学生。该生家庭经济富裕,成绩较好。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平时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三年级上学期,母亲也外出打工,将该生托给爷爷奶奶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骄傲自大:在学习上,该生从不虚心接受同学的意见,常以自我为中心,稍取得点进步便沾沾自喜,以电话的方式向父母炫耀。 2.性情懒惰:该生作业马虎,不爱参加劳动,连班级的小扫除,也常请其他同学代劳。 3.性格好强:该生性格比较好强,在班上决不允许被任何同学欺负。 4.生活铺张浪费:该生在学校比较挑食,饭菜只要有一点不合口味,便全部倒掉。平时零花钱比较多,小吃、文具全都是比较高档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姚小刚和他的家人。我发现姚小刚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重视 姚小刚父母考虑的几乎都是如何赚钱,摆脱家庭收入的困境,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而留在家里的爷爷奶奶在承担繁重的农业活动之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该生的行为、生活,特别

是学习,他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父母不在,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严重削弱了教育力量,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缺少约束和管教,放任自流,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矫正,时间一长便形成恶习。 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 2.爷爷奶奶对姚小刚过分溺爱、事事迁就,缺少严格的监督。 连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袜子、整理房间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均被她奶奶包办。听他奶奶说,这孩子性格倔强,听不得半点重话。有一次爷爷说他几句,他连饭也没有吃。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爷爷奶奶平时也不好严加管教。在家里他的事基本上他自己说了算。 3.爸爸妈妈过分的迁就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在物质生活上,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每个月都会寄些零花钱回家让他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上次他要求买一双“风火轮”鞋,他妈妈二话没说,马上寄钱回来,在同学买的几乎都是20——40元一双的情况下,买了一双一百元的。 4.寄居家庭的负面影响。 由于年龄的差异,直接造成爷爷奶奶与该生之间的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代沟”明显化。由于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无法沟通。爷爷奶奶对该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解,会反复叮嘱、唠叨,又不能把话说得太重。因而,孩子在心烦、感到委屈、受到欺负时,选择了自我心理封闭,从而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不虚心接受意见。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导读:本文是关于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案例描述 陆同学,男,12岁,留守儿童,是个学困生,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这个孩子非常的内向,说话声音很小很腼腆。成绩很差,书写潦草,个人卫生极差。缺乏良好的班级意识,班级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没有热情。犯了错误嘴硬,不承认错误,反抗心很强。 二问题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电话联系家长等途径,发现该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如下: (1)情感方面存在缺失。陆某的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抚养,致使陆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对一切都很冷漠。离开了父母的关怀,小孩没有了安全感,对社会没有信任感,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态度就很容易走向极端。没有父母的呵护,没有理性的沟通,孩子的心灵易受创伤。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常年在外,根本谈不上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只是为孩子提供吃饭、住宿,更是谈不上教育。而父母又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事实上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其监护人只是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3)学校教育鞭长莫及。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

管理。 三、基于以上情况,我在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并起到一定的效果: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家访制度。对结对子的每一个留守儿童,我先登记学生的联系方式,发现学生有任何问题,及时与监护人联系。家访时一定要防止假象,隔代爱,经不起孩子的哼哼,当老师去家访时,监护人禁不住孩子的软磨硬泡,见了老师直说孩子在家表现都好等等,敷衍老师,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是在害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方法是:一是询问监护人,二是询问其他学生的家长,三是询问同学。 这个陆某,星期天到同学家里写作业,共两三个同学,陆某偷拿了这家一盒烟,在这个孩子家吸了一根,剩余的装到自己的书包里。周一时,一个学生在班里说陆某抽烟了。很快就传到了我的耳朵。我随即叫来陆某,问其是否抽烟,谁料他大嗓门的喊,我没有,我没有。我是软的硬的都用了,但他就是不承认。我只好叫来其他的几名同学, 来个当面对质,最后陆某没办法,只好认错。我随即召开班会,让其他同学引以为戒。然后,我给陆某的监护人打电话说这事,但监护人只是说孩子平时挺好的,家务忙,有空再好好教育,让老师多用心。 2、让家长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避风港,家庭的温暖是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缺乏家庭温暖的人,往往缺乏集体感;父母是孩子的靠山,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往往感情脆弱、性格懦弱、性情孤僻、行动粗暴,缺乏同情心。“留守儿童”大多数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呵护,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洁身自爱,很容易变成一个心理不健康、思想不端正、缺乏集体感的“后进生”。一个孩子的言行举止就代表了一个家庭的教育程

【典型案例四】留守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留守儿教育案例 九(4) 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走了30多年了,改革开放的日益全面深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品,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缩短的城乡的差距,在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同时也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而且农村留守儿的数量还在逐年增加中。所谓留守儿,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未成年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是学生中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出现了各种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 在我任教的九年级(4)班中,xxx的父母常年在厦门做生意,有时过年过节都难得回来一次,跟随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xxx是个学困生,成绩很差,作业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多数时候是不交作业,课后作业完成的时候更是少之又少的。上课的时候很少用心听讲,常做小动作,老师问个问题要吗不说话,要吗说的什么都听不到,经常做些莫名其妙的小动作,叫家长吧爷爷来了就说,她爸妈不在家,我们不识字什么都不懂,老师多累累吧。真叫人无语啊。

经过半年的接触、观察和分析,我深刻地了解到他有如此表现的主要原因:父母的离开和祖辈的溺爱使得他的个性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般自由散漫,毫无拘束。学习作业无人问津,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他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一套较切实际可行的计划:一方面和他的父母取得联系,要求他多多关心自己的孩子,至少一周就打个电话询问一下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随时和老师进行交流与探讨,让她知道自己生活在父母的关爱之中。另一方面和她的爷爷奶奶相互配合,要求他们严格管教方林,不要给他过分自由的空间。而应给他适当的压力,让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锻炼中学会自己管理自己。此外,我还根据他的性格特点和他谈心告诉他他的优点,增强他的自信心,从小处要求她但求点滴的进步。对他身上的众多缺点在善意谦和的教导和严厉公正的批评中帮助他逐渐改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习惯。 经过将近一年的教育,xxx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的他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态度端正了许多,不完成作业的习惯和不认真听讲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善,课堂纪律有所改进,小动作和交头接耳少多了,情绪也相对稳定了不再自顾自做自己的事了,对劳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值日主动认真热心肯干了,但是要想彻底改掉他身上的那些不足与缺点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我相信在我不懈的坚持下,他会有更大的进步的,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要你给他一对翅膀他就可以自由飞翔。

关于留守儿童的个案分析

关于留守儿童姚小刚的个案分析 清水县原泉小学丁艳花 2014年6月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姚小刚,男, 11 岁,清水县原泉小学三(3)班学生。该生家庭经济富裕,成绩较好。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平时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三年级上学期,母亲也外出打工,将该生托给爷爷奶奶照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骄傲自大:在学习上,该生从不虚心接受同学的意见,常以自我为中心,稍取得点进步便沾沾自喜,以电话的方式向父母炫耀。 2.性情懒惰:该生作业马虎,不爱参加劳动,连班级的小扫除,也常请其他同学代劳。 3.性格好强:该生性格比较好强,在班上决不允许被任何同学欺负。 4.生活铺张浪费:该生在学校比较挑食,饭菜只要有一点不合口味,便全部倒掉。平时零花钱比较多,小吃、文具全都是比较高档的。 二、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姚小刚和他的家人。我发现姚小刚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重视 姚小刚父母考虑的几乎都是如何赚钱,摆脱家庭收入的困境,对

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并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而留在家里的爷爷奶奶在承担繁重的农业活动之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该生的行为、生活,特别是学习,他们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父母不在,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难以形成教育合力,严重削弱了教育力量,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缺少约束和管教,放任自流,许多不良行为得不到矫正,时间一长便形成恶习。 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 2.爷爷奶奶对姚小刚过分溺爱、事事迁就,缺少严格的监督。连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袜子、整理房间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均被她奶奶包办。听他奶奶说,这孩子性格倔强,听不得半点重话。有一次爷爷说他几句,他连饭也没有吃。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爷爷奶奶平时也不好严加管教。在家里他的事基本上他自己说了算。 3.爸爸妈妈过分的迁就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在物质生活上,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每个月都会寄些零花钱回家让他买自己喜欢的物品,上次他要求买一双“风火轮”鞋,他妈妈二话没说,马上寄钱回来,在同学买的几乎都是20——40元一双的情况下,买了一双一百元的。 4.寄居家庭的负面影响。 由于年龄的差异,直接造成爷爷奶奶与该生之间的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代沟”明显化。由于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无法沟通。爷爷奶奶对该生的所作所为更多的表现为看不惯,不理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一、案例描述 王超,单亲家庭,从小奶奶带大,教育不足,溺爱有加。由于父亲忙于生计,低年级的时候对他疏于管教,导致他行为习惯极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也差,上课严重不守纪律,经常起哄,影响他人学习,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持久性,有时还会做些危险动作。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经常帮助老师同学打扫清洁。 案例分析 童年生活:从小父母就离异,由奶奶带他。奶奶没有文化,只能料理他的生活。父亲一直在外打工,对他的教育几乎是空白。没有父母的疼爱,但奶奶对王超却很宠爱。奶奶的宠爱让王超形成了自由散漫的性格。 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爱搞小动作。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克制力差,爱起哄,爱打闹,受到批评或挫折时不能正确对待。 二、案例辅导策略 1、了解情况,寻找突破口 了解王超家庭教育及过去的学习情况,到任课老师及其同学中了解他的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生活状况、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水平、身体素质现状,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寻找突破口,找到开启他心灵大门的钥匙。 2、开启心扉、倾吐心声 采用“情感投资”、“捕捉闪光点”、“寻找感觉”等方法与他及其家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倾吐自己的心声。宣泄自己的感情,化对立情

绪为融洽气氛。真诚帮助、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父母、同学,指导、培养。锻炼他学习、交往及良好行为的品质,提高他的自信心,找到自己在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中的位置及感觉。 3、加强联系、树立信心 采用“沟通”、“融洽”法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让他们感到学校与社会是多么想帮助他们,让他们也从与学校对立情绪中解脱出来,与学校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指导家长共同做好转变工作。 4、有的放矢、促进沟通 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 三、案例辅导成果 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他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他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他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