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师版)

戊戌变法(教师版)
戊戌变法(教师版)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及模拟题汇编(选修一):戊戌变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0分)

1.(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0题)著名的史学家戴逸根据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这是强调了戊戌变法的意义是()A.挽救民族危亡 B.实现富国强兵 C.引领思想启蒙 D.建立民主政治

【答案】C

【点拨】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结合材料所述,材料强调了戊戌变法引领思想启蒙的意义。

【结束】

2.(2010年11月浙江慈溪中学高三期中31题)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其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顺应历史潮流

B.维新派争取了光绪皇帝和袁世凯的支持

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了爱国志士和知识分子的拥护【答案】C

【点拨】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已经产生,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但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思想家将维新思想与甲午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一场政治运动。据此本题选C项。

【结束】

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5题)《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班废除。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

期举行经济特科。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项。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

【结束】

4.(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

【答案】C

【点拨】日本倒幕派推翻了旧的幕府统治后,建立新的天皇政权,新政权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但中国维新派实力较小,顽固派实力强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故C符合题意。A 不正确,日本明治政府并未全盘西化;B属于现象,D与日本明治政府无关。

【结束】

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9题)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答案】C

【点拨】根据所学,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此后随着国内学会、学堂、报馆等的大量出现,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结束】

6.(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4题)观察下列历史建筑旧址图片,其中与宣传鼓动维新变法运动直接相关的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旧址

C.北京强学会旧址

D.北京清华学堂旧址

【答案】C

【点拨】本题较简单,强学会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选C项。A项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学校;B项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中设立的学校;D项清华学堂是1909年清政府成立的游美学生语言培训学校。

【结束】

7.(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3题)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政治运动

【答案】D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康梁维新派与早期维新派相比的特点”和所学史实康梁维新派进行了政治实践活动即戊戌变法说明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此题应该选择D项。

【结束】

8.(2009年上海高考16题)“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A.领导人 B.时间 C.参加者 D.地点

【答案】C

【点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联络的是在京参加应试的各省举人,不是各省官员。

【结束】

9.(2010年12月辽宁铁岭高三六校联考6题)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派别政治主张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民主共和,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托古改制,变革维新”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的政治主张的核心特点带有保

守性;根据梁启超“革命之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应该指的是政治革新符合的是开设议院,变法图存。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结束】

10.(2011年4月天津河西区一模5题)《盛世危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依据材料推断其作者是()A.魏源 B.李鸿章 C.郑观应 D.康有为

【答案】C

【点拨】简单识记。另从商战可知为早期维新派的主张,选择C项。

【结束】

11.(2011年9月盐城摸底24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衡;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梭伦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梦蕉亭杂记》“百日维新”的103天内,光绪帝共发布各种谕旨300余件,内容涉及官制、法律、军事、经济、文教、人才选拔等各个方面。——《字林西报》材料三吾昔视欧美过高,以为可渐至大同,而今按之,则升平尚未至也。……若吾中国,自黄帝时即已征服而统一之,泱泱大国,比于全欧,假令立民主乎,则中国反不能强,不能安。……各国各自有教化、风俗、历史,万无以他国之政化可骤移用之理。

——《康有为遗稿》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梭伦改革和戊戌变法的主要特征。分析导致两次改革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2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两次改革结果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2分)

【答案】

(1)特征:中庸;激进(或急功近利)。(4分)

原因:梭伦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取得广泛支持;戊戌变法: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泛反对。(2分)

(2)认识:盲目照搬西方政体,忽视中国国情;低估改革的困难,盲目乐观(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2分)

(3)启示: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2分)

【点拨】梭伦改革崇尚中庸,戊戌变法过于激进。两次改革之所以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可以结合两次变革的特征分析。依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分析失败原因。改革要符合本国国情,不能过于激进。

【结束】

12.(2011年4月北京石景山一模14题)戊戍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

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赫德的“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急于求成,故选A;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排除C;B和D与题干意思不符。

【结束】

13.(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5题)《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联系“成功之处”的说法,本题应选C项。其他各项不符合史实。

【结束】

14.(2008年上海高考A1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D

【点拨】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选D项。

【结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3小题,共0分)

15.(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2分)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4分)

【答案】

(1)含义: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

大。

(2)改革措施: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废除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点拨】第一题第一问难度为中,通过比较发现中日改革最主要的区别在政治方面,也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但答案部分我觉得应该表述为“必须较彻底地改变旧的政治制度”似乎更科学。第二问难度为易,考查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该题的设问在烟台市二练中已有类似表述),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但该题的设问上似乎不很严谨,如果改我“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原因是什么?”才能使学生答出所谓的标准答案。

第二题难度为易,考查了基本知识中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第一问可以结合明治维新的特点——“除旧布新”理解材料话的含义,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应从内因的方面加以考虑,即自身的软弱性。第二问注意限定词“政治方面”。【结束】

16.(2011年西安八校联考45题)(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梁启超关于民主政治的论述。

“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政弱之根源。”

“权之与智相倚者也,……今之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要义。”

“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务采合中西道德以为德育之方针,广罗政学理论,以为智育之原本。”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民主政治与新国民关系的论述。(6分)

(2)请对粱启超“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做出评价。(9分)

【答案】

(1)民权是国家强大的保证,民权的实现取决于人民的教育程度;培养具有公民素养的新国民是走向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6分)

(2)梁启超的看法是片面的。因为,中国不振不仅仅是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更主要的是中国君主专制的腐朽统治,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遭受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控制。(9分)

【点拨】(1)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梁启超对民权、国民教育的认识角度分析。

(2)梁启超认为,只有国民具有公德,开启国民智慧才能振兴国家。该观点夸大了公德、开启民智的作用。联系近代中国国情进行评价。

【结束】

17.(2011年4月豫北七校联考42题)(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日本新领导人(注: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戊戌政变记》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6分)

(2)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及“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分)试对此阐明你的看法。(5分)

【答案】

(1)有选择的向西方各国学习,各取所长;学习西方不是全盘西化。(6分)

(2)“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4分)

看法:上述两种观点都不是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弱小,变法的失败。(5分)

【点拨】第(1)问,材料一“依据英国模式建设……;参照法国模式变革……,……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材料二“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可以得出特点。第(2)问,论者曰:失于急激;辩曰: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自己的看法结合对戊戌变法的评价回答即可。

【结束】

18.(2011年4月江西重点中学质检43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折》

材料二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足矣。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3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7分)

(3)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5分)

【答案】

(1)允许官民上书言事;设立制度局;制定章程

(3分)

(2)问题:说明资产阶级在封建地主阶级面前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联系:这就导致资产阶级不敢和封建地主阶级彻底决裂,不敢发动人民群众,最终被封建顽固势力所镇压。(7分)

(3)自上而下的改良;改革措施很不彻底;改革面临的阻力巨大。(5分)

【点拨】

(1)直接从材料中“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重定章程”等信息归纳。

(2)材料信息反映了维新派与旧势力做了妥协,联系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回答“联系”。(3)比较材料信息即可解答。

【结束】

19.(2011年5月漳州市质检41题A)(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假使我们是那个时代的人,新知识新技术都没有,所能作的仅八股文章,所读过的书仅中国的经史,我们救国方案还不是离不开我们的经典,免不了作些空泛而动听的文章?假使正在这个时候,我们中间出了一个人提出一个伟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其文章是我们所佩服的,其论调正合乎我们的胃口,那我们还不拥护他吗?

材料二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根本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的话,我们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则必致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并且接受得愈早愈速就愈好。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

——以上材料均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和“伟大的方案”的基本特点。(6分)

(2)与材料一“伟大的方案”相比,材料二的观点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认为“日本就是一个好例子”?(9分)

【答案】(1)历史特征: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传统文化落后于时代;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方案。(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基本特点:既合乎古训,又适宜时局。(2分)

(2)进步之处:提出越早越快接受近代文化才能实现国家富强。(3分)

说明:确立君主立宪体制;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推行文明开化,实现文化转型;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6分)

【点拨】

【结束】

20.(2011年5月太原市二模44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1)据材料一、二,指出康有为与刘逢禄相比其观点的异同之处。(9分)

(2)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叶德辉观点的认识。(6分)

【答案】

(1)同:二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3分)

异: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6分)

(2)有道理。(2分)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

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4分)

【点拨】

(1)此题考查的是对康有为与刘逢禄相比其观点的异同之处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同:二者都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

异:刘逢禄多从学术角度考虑;康有为则为其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加以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叶德辉观点的认识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有道理。看出了康有为思想的实质;但作者倾向于对康有为的批判,坚持夷夏之态度较为保守,反对变法加以概括。

【结束】

21.(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38题)(18分)历史的发展是延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中华文明的发展几千年来一脉相承,但几次重要的历史变革和转型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和发展。

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一书中指出:“西周王室覆亡,平王东迁。号为‘东周’。从此到秦帝国统一,中国地区经历了500多年的转变期。这一段历史,传统上被切割为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西周覆亡,正如古籍所谓‘礼坏乐崩’,意味着一套文化秩序的崩解。”与此同时,新的秩序也在逐步地建立起来。

(1)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嵌格。(6分)

“唐宋变革论”是20世纪中外历史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这种观点认为,唐宋时期,中国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期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其不如此。”在唐宋之间的社会历史演变中,秦汉至隋唐的门阀贵族没落下去了,而科举官僚兴起;实物经济受到削弱,而货币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由上流社会的士大夫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到平民文化的影响日益扩大。

(2)任选上述材料所述的两个方面,依据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其变化。(6分)(如选答内容超过两个方面,只按照回答顺序的前两个方面计分。)

晚清时期,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力主变法。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非可阙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儒学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3)依据上述材分析粱启超是如何论证变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6分)

【答案】

(1)

(2)政治: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在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3

分)

经济:城市商业种的坊市制度瓦解,取消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3分,如学生答出“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纸币出现”均可加1分,

但经济方面得分不得超过3分。)

文化: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3分,如学生回答“风俗画及《清明上河图》”可加1分,但文化部分得分不得超过3分。)

(3)必然性: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2分)

必要性:主动变法可以挽救民族危亡:(1分)保存中华文明。(1分)如不变法将受制于列强,(1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分)

【点拨】第(1)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运用。难度不大,据教材解答即可。第(2)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论证的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提取关键、有效信息的能力。

【结束】

22.(2011年11月苏州市期中2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一一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士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一一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一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四戊戊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文第一章也。

一一梁启超《康有为传》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2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分)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2分)(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3分)

【答案】

(1)中国:主要购买和使用西方的工业产品和军需品。日本: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2分)

(2)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分)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1分)

(3)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2分)

(4)激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和思想观念;变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分)

【点拨】

【结束】

23.(2011年3月洛阳市统考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在西安颁行谕旨:“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蚌。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需切实整顿……”。这个三年前曾亲手将戊戌堆新打入血泊之中的西太后,此时也打出了“维新变法”的旗号,特令推行“新政”。其实,这是反映了经过义和团运动之后,清政府不可能照旧统治下去了。当时的舆论界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及乎拳祸猝起,两宫蒙尘,既内恐舆论之反侧,又外惧强邻之贵言,乃取戊已两年初举之而复废之政,陆续施行,以表明国家实有维新之意”。

材料二1901—1905年间,清政府颁行的“新政”其主要内容有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从表面上看,这些“斯政”与戊戌维新相类,实则二者性质不同。西太后曾发出上谕说:“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所以她与康有为倡变法水火不相容:“殊不知康

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目的等角度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简析清末“新政”客观上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作用。(6分)

【答案】

(1)不同:清末“新政”:①它是在义和团被镇压之后,国内舆论压力增大,中外反动势力媾和之际开始实施的;

②它是清政府为了适应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需要,缓解国内矛盾压力和维护自身封建统治的被动之举;

③清末“新政”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不变。(5分)

戊戌变法:①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

②其目的是变法图强、救亡图存,实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4分)

(2)推动作用:①清末“新政”奖励实业,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②编练的新军,其中一部分转化为革命党人,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主力;

③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客观上有助于西学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6分)的主力;

③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客观上有助于西学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6分)

【点拨】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20世纪初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缓和社会矛盾进行的改革,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促进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二者的性质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但是清末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实行。

【结束】

24.(2011年4月长沙模拟43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后期,俄国、日本、中国先后进行了近代化改革的实践。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儉,表示变法决心。上请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掳除,众嚷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一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你认为材料一反映的情形是否真实?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2)材料二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反映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特点?(3分)

(4)材料三中的中国改革最终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请指出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3分)【答案】

(1)①第一种看法:不真实:这是作者美化统治者,因为改革实际是对农民进行的残酷掠夺。

②第二种看法:真实。通过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认为是沙皇赐予的,感激统治者;与此同时农民还可以赎买份地。(5分,有说明理由的才给分)

(2)措施:生活习俗西化,引进西方文明,倡导“文明开化。作用:让更多的日本人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近代化。(4分)

(3)依靠原有的统治者;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3分)

(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派势力十分强大,力量对比悬殊。(3分)

【点拨】

第一问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举出农奴获得解放的实例,说明解放后的农奴欢呼,从改革的实质看农奴农奴不可能欢呼;交响乐是欧洲文明的代表,日本明治维新实行了文明开化政

策,改变了旧的习俗;三国的改革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但都不彻底;最后一问,主要从主客观分析原因。

【结束】

25.(2011年5月苏、锡、常、镇二模24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卡维林……认为农奴制“使整个国家陷入不正常状态,并使国民经济中产生危害国家机体的人为现象,……如果这个制度原封不动,那么几十年以后,它就会把整个国家毁灭。”他主张农民应从农奴制下获得解放并得到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但要考虑地主对土地的权利,由农民给予补偿,赎买手续应由政府拟定。

——刘祖熙《改革与革命》

材料二当今已陷入沼泽,若国家仍维持封建之四分五裂,危险之至。所谓人穷则求助天,今则无处可求。外部威胁,迫在眉睫,无应对之方。于是乎,托福于万世一系的皇室,以成为日本统一之基石。……依据人文之发展,大义名分之声起。虽甚为微弱,然兹有国难,无论如何,必须统一国家。以此之力,同担国难,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此一精神猛然而起,就产生了攘夷党、勤王党。勤王党、攘夷党结为一体,产生了……运动。

——大隈重信《明治宪政经济史论》

材料三泰西议院之法……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即孟子所称“庶人在官”者,英美各邦所以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也。……泰西各国靡然向风,民气日舒,君威亦日振。……即敌国外患纷至沓来,力竭势孤,其能支柱,而人心不死,国步难移,积土成山,积流成海,能胜而不能败,能败而不能亡。

——陈炽《庸书》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卡维林的主要观点。(3分)

(2)据材料二归纳大隈重信所说“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2分)

(3)据材料三概括陈炽对西方“议院之法”的看法,并据此指出他属于哪一政治派别。(3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人思想对三国产生的共同影响。(2分)

【答案】(1)观点:农奴制已经危及国家的存亡:解放农奴;农民向地主赎买份地。(每点1分,共3分)

(2)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每点1分,共2分)

(3)看法:“议院之法”能使君民一心(君民同心);‘‘议院之法”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每点1分,共2分)派别:维新派。(早期维新派,1分)

(4)共同影响:都推动了资产阶级改革。(2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俄国、日本、中国三次近代化改革的相关知识。第一问直接从材料中提炼,可抓住农奴制危机及其影响、政治和经济上解决农奴制的主要措施等归纳。第二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运动”是日本明治维新,背景的回答应从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方面说明。第三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陈炽主张“君主立宪”,不难判断他属于维新派。第四问应从“共同影响”角度加以归纳。

【结束】

26.(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40题)(16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对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中国近代的社会变革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有明之无善治(明朝政治的败坏),自高皇帝(朱元璋)罢丞相始也……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明朝的殿阁大学士),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依据皇帝或宫中的授意)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意为宦官专权)。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王相》(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朝中枢权力的运行发生什么变化?(4分)

黄宗羲认为有何弊端?(2分)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2)依据材料分析黄宗羲的经济思想与中国古代统治集团的经济思想有什么不同?(3分)简要说明黄宗羲这种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3分)

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即《明夷待访录》)节抄,印数万

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3)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黄宗羲的思想与晚清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有哪些相似之处?(4分)

【答案】

(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殿阁大学士有票拟权,但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分)弊端:导致皇帝权力高度集中,造成宦官专权局面。(2分)

(2)古代统治集团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黄宗羲认为工商亦为本业。(3分)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3分)

(3)反对君主专制制度;(2分)要求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2分)

【点拨】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的来源包括材料和所学知识。第(2)题考查学生的分析与比较能力。第(3)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结束】

27.(2011年5月河南平顶山调研44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王莽从步入政坛到当上皇帝,共花了三十一年时间。汉朝遗留下来的社会问题十分严峻地摆在他面前,为了摆脱困境,他立志改革,“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妄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大同世界,一劳永逸的解决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社会问题。然而这种改革的着眼点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被史家称为“托古改制”。

材料二王莽改制的理论基础是儒家经典《周礼》。他在诏令中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按照《周礼》记我的井田模式,取消私有制,恢复井田制,实行土地国有化,依据《周礼》实行“五均六管”,“五均”的要点是在大城市设立五均官,代表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工商,控制物价,征收商税等;所谓“六管”是据由政府统一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不许私人经营。另有依据《周礼》的改革币制和空前绝后的改制、改名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莽托古改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6分)

(2)王莽改制的依据《周礼》,维新变法时被康有为斥之为“伪经”,但二者同是“托古改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次“托古改制”有何不同。(9分)

【答案】

(1)必要性:汉代遗留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过度盘剥等严峻的社会问题(3分);可能性:王莽当上了皇帝,掌握了国家最高统治权,得以推行自身政治理想。(3分)

(2)目的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是针对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康有为托古改制是为了解决严重的民族危机;

实质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泥古不化,力图恢复古代面貌,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康有为托古改制是出于减小阻力的策略考虑,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借以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失败原因不同:王莽托古改制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最终遭到失败,康有为托古改制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而失败。(9分,答出其它内容,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点拨】

必要性是改革的原因,可能性是改革具备的条件;两次改革最主要的不同是前者主要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后者是要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失败原因从主客观分析。【结束】

28.(2011年3月聊城市一模33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

——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的“要义”。

——《成败得失一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从西方拿来“先进才智”的表现。(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没有深入、持久进行的原因。(4分)

【答案】

(1)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实行君主立宪制。(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得满分。)

(2)没有推翻落后的政权;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顽固势力强大;变法集团力量弱;受康梁阅历的制约;变法策略有不当之处。(4分。每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

【点拨】

(1)考查中外历史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列举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

(2)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结束】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八年级历史《第7课 戊戌变法》学案(无答案)

河北省唐山十六中八年级历史《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 学案: 知识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二.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开端 了解维新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主要代表人物,概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知道严复的主要维新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思想进步中的作用. 探讨戊戌变法的影响,客观分析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状况下,积极思考、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学习他们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通过学习,认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知道它对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认识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实现中国进步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三.学习重点: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预习内容 1.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思考维新变法在19世纪90年代兴起的历史 过程。(A层学生完成) 2.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严复的《天演论》及其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 4.百日维新开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结果、历史意义。 讲案 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来挽救民族危机,从而导入新课。 一.公车上书 师生共同分析1.背景 2.时间 3.概念 4.意义 二.警示洪钟《天演论》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严复对维新变法的突出贡献 三.百日维新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百日维新开始的背景、标志、主要内容、结果、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变法内容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所具有的关系。 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讲解为主分析变法的意义。

第7课《戊戌变法》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夯实基础典型题 1、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公车上书 B.组织强学会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戊戌政变 3、下列关于严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B、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C、生物学家,翻译了《天演论》 D、资产阶级革命家 4、《天演论》的进步作用表现在() A、启发知识积累探索西方社会 B、为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C、促进了人们反对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感 D、广泛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5、如果你想查找有关康有为戊戌变法的史料,以下不需要搜索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网 B、历史名人网 C、戊戌风云网 D、中国变法与革命网 6、戊戌变法的起止时间是() A.1898年6月到9月 B.1898年5月到8月 C.1899年春 D.1899年6月到9月 7、戊戌变法的下列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是 (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传播新思想 D.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8、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9.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 C.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D.维新派发动了群众 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定稿) 主备人:代明月 参备人:王华成、周梦宇、李娇娇、何英 课标内容1、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2、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结合课文,利用课文图片、材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 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百日维新的内容及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 认识到资产阶级维新派既具有进步性又有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由此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辩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戊戌变法的历史,了解到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 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的艰难历程。 (2)就百日维新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 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历史问题。 (3)就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展开讨论,是学生学会在共同探 讨和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 危亡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争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 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德。 (3)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和破坏,加深对改 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及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运用课文图片等直观手段,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活动入手,结合问题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意义,先让学生结合戊戌变法的内容,讨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探究法、提问启发法 板书设计 1、维新变法拉开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 2、维新变法的发展:维新政治团体形成积极、极其机关报------强学会、《中外纪闻》 3、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戊戌变法1898年6月---9月(百日维新) 4、维新变法运动的结果:戊戌政变1898年9月

《戊戌变法》教案最全版

《戊戌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2.能力方面: (1)通过揭示19世纪末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维新思想产生与发展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思想比较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历史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科学地评价认识戊戌变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以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维新变法。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对维新变法从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继而成为社会改良实践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这一演变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中华民族危机严重的必然产物。反映了历史进步的趋势。 (3)通过戊戌政变过程的教学,以维新志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为榜样,培养学生爱国救国的意识和优秀品德。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分析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中国近代历史演变的必然结果。训练学生运用历史思维看待历史现象的方法。 (2)通过阅读历史材料及分析百日维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教材中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材料的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划出戊戌变的图示,训练学生用图示反映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康、梁的维新思想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学习这一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变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爱国救国意识和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势力的论占是重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中国的思想领域基本上是封建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虽然有洋务思想和早期的维新思想,但前者的核心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后者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未付诸实践。而维新派同封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的大启蒙。它使世人进一步了解了资本主义,认识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民权思想对以后的影响很大,因此这次论战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百日维新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件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了解之,可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曲折复杂性,可以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 (4)戊戌变法的评价是重点。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是历史学科教学业的目的之

第15课戊戌变法学案

第15课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过程与方法: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来完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曲折性,需要有勇气和牺牲精神。 【学习重点】 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知识链接】必修一15课《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必修二11课《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必修三20课《西学东渐》 【问题探究】 第一课时 1.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谈谈甲午战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2、总结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在知识分子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潮,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戊戌变法前影响最大的一位维新人士,是中国主张君主立宪的第一人,提出著名的“商战”观点)等。他们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校,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他们的维新宣传为康、梁的维新思想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挺身而出,四处奔走,呼吁通过变法来谋求国家的富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联合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有识之士掀起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必修三的知识,填下列表格,了解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并比较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同早期维新思想的不同。

2021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I)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I) 一.预习与指导(15分钟): 1.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 2.在认真阅读教材基础上,认真书写预习笔记,并在书上相应位置做好标记。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2.难点: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三.预习检测(6分钟):(小考方式,学生独立完成)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以()、()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2.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3.公车上书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为进行变法的宣传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他们创办的宣传遍布的刊物是();创办的团体是()。 4.支持维新变法,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要发愤图强的清朝皇帝是()。 实用文档

5.戊戌变法的时间是(),因它历时103天,故这次变法远动又称为()。 6.戊戌变法触犯了以()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她发动了戊戌政变导致戊戌变法运动以失败告终。 7.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的维新派人物是();戊戌政变后,表示不愿逃走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以换取国人觉醒的人物是()。 向清朝顽固派直隶总督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的人物是()。 8.标志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事件是();标志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事件是()。 9.维新变法的领导阶层是(),代表人物有()、()。 10.戊戌变法的性质是();变法的目的(基本主张)是()。变法的高潮的事件是()。 四.知识梳理(5分钟): 五.巩固练习(12分钟): 选择题:1.导致“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实用文档

第七课《戊戌变法》参考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2.通过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_____年,当___________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_____和_______,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__________,其机关报是。 4.戊戌变法的时间是_______年,________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_____________”。 5.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________为首的_______派,发动了 ____________,等六人被杀害。 6.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________。 7.思考:“动脑筋”(第34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课内探究(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1.公车上书是怎么回事?它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2.讨论解决“动脑筋”、活动与探究 3.讨论: (1)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

动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特点:封建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3)目的:试图在不改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挽救民族危亡,发 展。 (4)作用: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次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解放)作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以知识树、图表等形式,自主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巩固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戊戌变法运动又称“百日维新”,揭开这次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 D.《中外纪闻》的创办 2.直接导致“公车上书”的事件是() A.《马关条约》的签定 B.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3.光绪帝颁布的变法内容不包括() A.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4.谭嗣同被慈禧太后杀害后,街头巷尾的人们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5.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根本目的是()A.帮助光绪帝夺取实权B.实行君主立宪制 C.发展资本主义D.实行民主建立共和国 6.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B.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最新教案设计

第6课戊戌变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内容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

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诗歌里“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中的“多事”主要指的是哪些事?假如有一台时光机,让你回到“那个多事之秋”,你会有何感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如何救国的,翻到课本第6课。 提示:“多事之秋”指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们站出来挽救民族危亡,主张变法图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一)公车上书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人物和大致经过。 2.教师解释:汉朝时,政府都是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之人赴京,后来就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作“公车”。由于这次上书是康有为组织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所为,因此历史上就称为“公车上书”。 3.材料引入: 材料一:世变小,则治世法因之小变;世变大,则治世法因之大变。 材料二:《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4.图片展示:展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图片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戊戌变法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7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概念;记住“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并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归类。 2.能提取康有为、梁启超等在戊戌变法中所做的主要史实信息,形成归纳戊戌变法史实的能力。 3.合作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并能领会谭嗣同为变法英勇献身的牺牲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自主探究】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 和 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 求 。史称“ ”。从此, 运动揭开了序幕。 2. 年6月到9月, (人物)按照维新派(代表人物为 、 )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这次变法被 称为“ ”,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 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 3.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政治上,改革 ,裁撤 ,任用 ;经济 上,鼓励 ;文化教育上, 开办 ,翻 译 ,传播 ,创 办 ,开放 ;军事 上,训练 等等。 4.1898年9月, 发动宫廷政变,囚禁 , 等六人被杀 害,戊戌变法失败。 【合作探究】 1.公车上书的发生背景及其影响是什么? 2.康有为、梁启超为戊戌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列表归纳戊戌变法的内容。 么影响? 5.有人认为谭嗣同的死不值得,“留得青山 在,不怕没柴烧”,也有人认为他死得其所,可以唤醒后人。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怎么 做?请说明理由。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 君,积极支持变法”?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2、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 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 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 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 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观察下面A、B两幅图片 A B 请回答: (1)这两幅图片分别指19世纪末的哪两位维新志士?他们代表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这一派别的主要主张是什么?(2)1895年春,他们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3)1898年夏,他们又积极筹划了什么变法?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6.阅读材料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变不可。” ──康有为请回答:(1)材料中的内容表达了康有为的什么观点?代表了哪个阶层的思想? (2)康有为的这种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3)为了实践这种思想,在“祖宗之法”没有变之前,康有为做了哪些工作?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的时间、条和影响;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活动,公车上书及其影响,强学会的性质和活动,保国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宗旨,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内容和影响;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的内容、影响和失败的原因。 2.能力要求:(1)分析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应诏统筹全局折》的意义。(2)光绪在维新运动中的作用,顽固派破坏变法的经过,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3)比较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维新派等改革派的思想。 3.情感目标:19世纪末,面对瓜分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作出了反应。维新派把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同顽固派展开了一场大战,把维新变法思潮推进为具有很大声势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争夺政权的斗争、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康、梁、谭等既是新知识的传播者,更是破坏旧秩序的身体力行者。 时安排

2-3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1)康、梁的维新思想及理论著作是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是当时中国人向先进的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其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之精华,继承发展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产生发展表明中国的思想领域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也说明在中国危亡之际,爱国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2)戊戌变法的内容、历史意义和教训是重点。这是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奔走呼号,努力奋争的最终结果。改革内容虽与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远,但还是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事。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2.难点分析:(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难点。学生掌握的史实有限,很难理解康有为在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时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2)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是难点。戊戌变法的评价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需要教师向学生讲清楚,戊戌变法的概念,或给学生以思路提示。对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表现,学生容易把阶级(阶层)与个人混为一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优质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时局图》:戊戌变法前所面 临的政治局面。 现在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 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 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 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 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请2-3 位学生回答。(随机让学生回答)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 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 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 法。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展示康有 为、梁启超的照片。 2.教师提问: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 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学生回答:公车上书。 教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 的开始。随后提问: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 张?其结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主张是拒和、迁都、变法。这 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3.教师过渡: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 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 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 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哪些运 动? 学生回答: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教师提问: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 学会和报刊?并说说它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 点?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6.教师展示:图片《谭嗣同殉难图》《谭嗣同史实》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 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 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7.教师强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 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①维新变法触及了封建统治 中顽固派的利益;②顽固派实力强大;③维 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④维新派不 敢发动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⑤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8.教师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三、课堂总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着一代 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 力奋斗。 ?板书设计?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教案

教案《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七课戊戌变法 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导入: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 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康、梁的维新思想 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四、百日维新 通过提问、回答、归纳讲述,使学生在明确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时,掌握章节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 重点讲解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强调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实际上提出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当时形势下的施政纲领。指导学生阅读思考教材中的小字部分内容。 指出维新派成立保国会是为变法进行的组织准备。保国会一成立,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斗争更加激化。一则壁垒分明了,二则意味着思想领域的维新变法即将转变为政治领域的付诸实施阶段,斗争更加激化、这是必然的。 具体分析变法诏书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①“提倡官房上书言事”须讲清楚两点:一是从发展来看,清朝旧制不仅平民不能上奏章言事,就是一般的四品以下的京官和三品以下的地方官也都没有资格上书言事。

戊戌变法教学案

戊戌变法教学案 一、内容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问题探究 .分别从戊戌变法前中国社会、经济、思想领域来分析变法的历史背景? 2.列表简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3.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列表整理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从百日维新的内容与维新派的主张的比较以及百日维新的结果等方面去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内容 特点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教

4.从政治改革、救亡图存、思想解放等角度,归纳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策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认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史论共享 .康、梁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康有为一方面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另一方面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并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变法思想。梁启超明确提出了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严复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百日维新的主要特点: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其政令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3.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

第6课 戊戌变法 历史学案

第6课戊戌变法 整理:丰勤审核:晓燕 【学习目标】 1.说出公车上书的背景、经过,知道公车上书的影响。 2.列举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了解百日维新的开始、失败标志,归纳百日维新的内容。 3.归纳戊戌变法的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说出维新变法的进步性,感受维新人士的爱国精神。 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要求:请同学们通读全文,在书上标记下列问题 1.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的原因是什么?公车上书产生了什么影响? 2.公车上书后,维新派开展了哪些活动宣传哪些维新变法思想? 3.百日维新发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4.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这次变法又称为什么? 5.简述戊戌政变的原因、概况 6.探究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合作探究】 1.戊戌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 2.评价戊戌变法 3.比较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异同。

【课堂训练】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2、揭开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成立强学会 B.公车上书 C.成立兴中会 D.《中外纪闻》的发行 3、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戊戌变法中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袁世凯 5.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创办报刊,积极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 ) ①《国闻报》②《时务报》③《变法通议》④《万国公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6.近代中国曾有人指出:“(土耳其)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日本一小岛夷耳,能变旧法,乃能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伏惟皇上……破除旧习,更新大政”。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学习西方、发展科技 B.变法维新、救亡图存 C.解放思想、宣扬民主 D.发动民众、进行革命 7.1898年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 ) A.康熙帝 B.道光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8.在戊戌变法法令中,属于文化教育的内容是( ) A.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D.训练新式军队 9.在戊戌变法内容中,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有利的是(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开办新式学堂,传播新思想 D.训练新式军队 10.有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表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制度变革的尝试 C.大力倡导实业救国 D.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六课戊戌变法 【学习目的】 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 【学习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学习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1.布置学生预习 根据《学案》让学生分组完成,小组可以讨论进行。 2.教师进一步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辅导学生重点问题、难点问题。 3.学生展示《学案》,教师适当进行补充,表扬学生,对各组展示的情况进行评价。 【预习提纲】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的序幕 (1)背景:1895年春,《_____》的签订。

(2)经过:_____、梁启超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3)影响: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 2.创办报刊:创办《_____》(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 3.组织团体:联合朝廷中具有维新思想的官员,建立强学会。 二.“百日维新” 1.背景:1897年,德国派军舰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时间:1898年6月1日~9月21日。 3.标志:光绪帝颁布《_____》。 4.内容:(1)政治: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2)经济:提倡____,奖励发明创造,改革财政。 (3)文化:改革____,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4)军事:训练和装备新式陆军、海军等。 5.结果: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慈溪太后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____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6.影响:(1)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性质),加快了中国____的进程;(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________和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启示: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本主义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康有为等人勇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敢于开拓进取、创新变革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小检测】 一、填空题 1.______年 6月11日到9月21日,_________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变法从开始到失败仅103天,因此又称“___________”。 2.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____》,实行变法。因为这一年是旧历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________”。 3.光绪帝任命康有力为总理衙门章京行走,还让维新派人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参与变法。 二、单项选择题

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一、背景 材料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竞相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1895-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60多家。甲午战争前,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工厂有80多家,1895-1900年间,列强在华设厂总数增加到约1000家。 材料三: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郑观应《盛世危言》材料四:“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请回答: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二、措施以及影响 材料一: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论》请回答:材料中反映了康有为什么思想主张?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请回答:材料所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请回答:材料中“勿黜革旧大臣”对戊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四: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和《上清帝第四书》中都提出了召开国会的建议,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又提出了定宪法的要求,并在奏书中多次提出“君民合治”的主张。这些都是维新派的最主要的政治纲领。然而,变法没有涉及原来维新派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如何看待维新派的这些妥协? 请回答:康有为在变法前后主张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第3课 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素养解读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百日维新 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光绪帝没有采纳康、 梁激进主张的原因。 从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百日维新 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变法形势的高涨 1.背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占旅顺和大连。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租借“新界”地区和威海卫。 2.表现:维新运动转入政治实践阶段。 (1)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五书》,产生重大影响。 (2)康有为上书光绪帝《上清帝第六书》,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 (3)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和《俄彼得变政记》等书籍。 (4)1898年春,康有为发起组织保国会,很快,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5)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 [深度认识] 戊戌变法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一场政治活动。救亡图存是其首要的历史使命。 二、百日维新——变法的高潮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2.内容 (1)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2)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办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兴办邮政,裁撤驿站。 (3)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大学堂,筹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新人教版

. 精品 第二单元 第7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 能说出什么是公车上书,是谁领导的。 2、 知道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 能叙述百日维新(或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4、 能说出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的基本知识。 诊断补偿 1、 复习《马关条约》签订的相关知识。 2、 你认识他们吗?有关他们的历史故事你能讲一些吗?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3、 引导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 新知导学 一、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完成质量监测P028-029“选择题”。 二、重点讲析 1、公车上书 (1)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2)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维新派政治团体: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4)影响: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 2、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到9月 (2)内容: ①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③思想文化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④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3)结果:因触动顽固派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 三、合作探究 1、谭嗣同就义前曾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1)“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2)因为维新派没在掌握军队,又不能发动群众,所以没有力量完成革命。 (3)因为他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献身,也为后人追求自由民主指明了道路。 2、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达标测试 1、完成课后练一练。 2、完成质量监测P029-030“非选择题”。 总结反思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