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现代化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洪杨柳

德国现代化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洪杨柳
德国现代化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_洪杨柳

德国现代化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洪杨柳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德国现代化进程与德国统一密切相关,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主导,政治上是“跛子”,其社会现代化方面有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自成体系的教育制度。德国现代化可给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些启示。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916(2011)04-0004-03Characteristics of German moderniz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hinese development

HONG Yang-liu

(College of History &Society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China )

Abstract :German ’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unity closely related ,its industrialization was dominant with heavy

industry ,its politics was lame but it established the perfec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elf-contained education system in social modernization.German modernization can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modern German ;modernization ;characteristic ;enlightenment 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变动,是一个动态变

化过程,是人类文明的一次转换,它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的基础,实现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英国的现代化是在内部动力驱使下发动的,在当时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们都不甚清楚。当英国的工业产量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在一起还要多,英国能单独对抗整个世界时,工业革命的意义就显露出来了,此时,对其他国家来说,现代化的动力不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这种外部的压力促使现代化成为应激性或者外源性模式,德国就是这一典型。

1

德国现代化与其统一的密切联系

1.1

现代化问题在德国一出现便与统一交织在一起

现代化问题在德国一出现便与德国的统一交织

在一起,这是德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是德意志民族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拿破仑战争沉重打击了德意志的封建专制制度,破坏了德意志强固的封建分裂格局,客观上有助于德意志的统一和社会内部新因素的

兴起和成长,剩30个联邦,德意志在统一的道路上迈

进了一大步[1]

。更为重要的是,战争中产生了德意志的政治民族主义,人们意识到:落后是由国家的分裂造成的。普鲁士是全德唯一独立的力量,是德意志希望之所在,只有复兴普鲁士才能统一、复兴德意志。因此,全德精英分子聚集于普鲁士,共话改革。同时,军事上的惨败使普王无力实行专制统治,也意识到了对封建农奴制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1807年开始的施泰因改革,为德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既开始走上了现代化,又为德意志提供了统一的力量。与此同时,拿破仑在莱茵兰地区推行的资本主义改造使莱茵兰地区成为德意志境内最先转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地区,为普鲁士改革者提供了可供借鉴和效法的榜样。1815年后,莱茵兰最发达地区归属普鲁士,莱茵兰成为此后德意志现代化的火车头。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莱茵文

明”,莱茵兰不仅发展成为全德的重工业基地,而且

收稿日期:2011-08-25作者简介:洪杨柳(1986-),女,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生.

·

4·第21卷第4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Vol.21No.42011年12月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Dec.2011

成为德意志自由和统一运动的中心[2]。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工业开始繁荣、活跃起来。三、四十年代是德意志现代化的起动阶段。德意志现代化一经启动便与德意志的统一事业息息相关。

1.2德国的统一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

德国的统一是工业化必要的政治先决条件,统一扫除了德意志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加速了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德国的统一不仅把整个德意志的经济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而且在德意志形成了一种经济民族主义。全德在对外贸易中的入超局面也因此得以扭转:1872年德国的对外贸易中,进口为32.62亿马克,出口为23.21亿马克;到1880年,进口下降为28.3亿马克,出口上升为29.23亿马克[3]。如果说,政治上是普鲁士领导了德国,那么经济上则是普鲁士“融化”在统一的德国之中。统一成为德国经济现代化的巨大助力。

1879年俾斯麦承认对农业实行了保护关税以抵抗大量谷物从东欧和美国涌入,1885年和1887年他又提高了关税。在国家关税的保护下德国的农业蓬勃发展。据统计,1870 1913年德国谷物产量由1 500万吨增至3100多万吨[3]。农业经济的发展给德国工业的发展注入了强烈的兴奋剂,为发展工业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德国的统一大大加强了国家力量,使其有能力推行所谓的“大陆政策”,为德国的经济起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单就工业增长而言,统一前1860 1870年的年均增长为2.7%;1870 1880年即达到4.1%;1880 1890年为6.4%;1890 1900年为6.1%[4]。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英、法等国,仅次于美国。世界历史表明,国家权力并不一定能加速经济的发展,但应当承认,19世纪后30年的德国利用统一的有利条件,利用来自人民复兴国家的民族意识,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了德国的现代化。

2德国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1国家权力的主导作用

德国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政权指导、参与和组织的结果。德国通过普法战争从法国获得大量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两个工业基地。国家政权大力组织工业化,推动铁路建设,开设银行,兴建公共事业,扶植私人企业,通过投资银行直接参与工业投资。普鲁土国王弗里德利克二世主张通过强化经济力量来强化军事实力,这一基本考虑在他的治国政策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并贯穿于德国近代工业化过程的始终,形成了旨在强化普鲁土战争机器的重商主义政策,树立了把德意志各邦统一为一个强大帝国的目标。他还推行与之相适应的贸易政策,大力扶植工商业,通过发给补助金、减免税收和实行保护关税等办法,帮助新开办的企业。1786年,普鲁土的经济已经达到自立的程度[5]。

2.2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模式

俾斯麦出于国防上的考虑,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充军备方面,特别是修筑堡垒和发展与军工生产有关的重工业部门。军事交通运输业和军火工业的膨胀带动了钢铁、机械、冶炼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并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模式。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德国出现了政府规划下的私营股份公司和各邦政府直接投资的局面,铁路建设在德国呈现出爆炸性扩张趋势。1848年,全德境内铁路达到2500公里,1860年为5822公里,1870年已爆增至21471公里。铁路建设的跨跃式发展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主导工业产业钢铁、煤炭等重工业的发展。“人们必须制造轨道、机车、车皮,选定线路,开挖隧道和修建桥梁,而这种建设需求大大拉动了钢铁、煤炭、机器制造等重工业部门的强劲增长。”[1]1850年 1880年生铁和钢的产量分别增长了12倍和103倍,1830年 1900年煤产量增加106倍[6]。继铁路建设之后,钢铁工业成为先导部门,冶金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5.7%。因此,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不是建立在铁和血上,而是建立在钢和煤上”。

2.3各种新兴工业部门建立

德国的化学工业大规模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合成材料的制造是德国首创的,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医药、照相材料、合成纤维、塑料、人造橡胶和新型炸药等工业,具有强烈的商品化生产倾向。到1914年,有机化学工业占有了德国全部化学工业中投资和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电气工业是德国的另一个重要的新型兴业部门,其增长率在1870年以后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1913年,德国的两家最大电气工业垄断集团,即德国电气公司和西门子—舒克持公司,基本上占领了国际市场。机械工业,即工作母机制造业,是德国规模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产品以国际市场为主,其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在欧洲都是首屈一指的。

3政治上的跛子

近代德国被称为“政治上的跛子”,主要是因为其民主欠发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德意志国家的军国主义传统,日耳曼民族是游牧民族,崇

·

5

·

洪杨柳:德国现代化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尚武力,注重军事素质发展。近代德国的主要领导力量是容克地主,他们是条顿骑士团(中世纪时期著名的三大宗教骑士团之一)的后裔。军人在德国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这使人们对军人顶礼膜拜,军国主义的传统在普通群众中根深蒂固。二是德国现代化过程中领导力量的错位,在领导力量上德国是王室同旧贵族的联合,而先期开始现代化的国家如英国,领导力量是王室与市民阶级的联合,这种联合才是健康的。现代化起点上的错位给德国的现代化进程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1871年的德国统一是由普鲁士完成的,普鲁士因此在这个新统一的国家中占有明显优势。在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中,普鲁士拥有2/3的土地和3/5的人口,帝国最重要的原料产地和工业部门都在普鲁士境内,帝国军队中有2/3是普鲁士的武装力量。在这种情形下,德国的统一实际上成了普鲁士邦的扩大。于是,普鲁士那种在立宪面具下的专制主义统治模式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帝国的统治模式。马克思称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照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国家”[7]。

俾斯麦认为:“为消灭自由主义,他必须比自由派快走一步。”[4]因此,在德国,自由改革是把资产阶级排除在外的。1866年议会以压倒多数批准了俾斯麦上台以来开征的一切税务,从而向世人表明议会彻底屈服于政府的权威之下,之后德国议会成为德国专制主义的遮羞布。这种无效制约机制把国家推入灾难的深渊,帝国在战争中烧成灰烬。到了魏玛共和国时期,尽管德国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但由于魏玛共和国纯粹是时代的“畸形儿”,毫无实权,因此这部宪法只能是用来装饰门面。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德国的政治民主化更是出现了一次大倒退。直至二战结束,东西德分治,德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才进入了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最后,伴随着两德在1991年的统一,德国的政治民主化才告完成。

4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4.1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任何国家都无法抗拒,只有勇敢地面对,抓住有利时机制定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德国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迅猛崛起为我们树立起值得效仿的榜样。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存在互动的关系,是共生互补的过程。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保证经济和政治的协调发展,既要追求生产力的发展,又要促进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不断抛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因素。片面强调任何方面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德国之所以走上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道路,致使德意志民族承受巨大的灾难,经济与政治的非协调发展无疑是其潜在根源,对此,我们当有清醒的认识。

4.2对发展方式的反思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狂热的德国人开始反思德国以及欧洲的现状与世界的发展进程,他们认识到,靠武力征服世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战争只会给自己及别国带来毁灭性的破坏与灾难,只有和平才能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欧洲的发展面临着苏美两强的夹击,如果要与它们抗衡,就必须促成欧洲的联合,这样才能在充满竞争与风险的两极格局中求得发展。于是,德国改变了它原来的发展方式,选择了一条融入欧洲、谋求共存共荣的发展道路。4.3在社会现代化方面的启示

在教育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最为成功,其最大成果是开辟了一条过渡带,很好地解决了青少年从普通初中走向劳动界的困难。这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至今还未能解决的难题,即未能进入普通高中者则面临失业,既荒废了初中所学文化知识,又缺乏基本的职业训练。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德国在一战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现代德国是温和派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其社会保障的预算占其GDP 的25 30%。而我国2009年社会保障投入也只占总财政的7.6%,更遑论以前。因此,德国在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参考文献:

[1]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2]吴友法,黄正柏.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74,215.

[3]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6,134.

[4]钱乘旦,杨豫,陈晓律.世界现代化进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1.

[5]邢来顺.迈向强权国家———1830年—1914年德国工业化与政治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3.

[6]周小粒.近代铁路对德国现代化的作用[J].成都师专学报,1997(2):26-3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编辑:唐芳)

·

6

·

第21卷第4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12月

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美国文化伴随着经济强势深入全世界人民内心,法国借香水、时装和浪漫占据全球时尚工业最前沿,日韩凭动漫游戏和电影剧集演变了年轻一代的品位和喜好,连古老的英国也正在借“创意英国”的活动对其保守形象重新洗牌,现在,以传统、沉稳和认真而著称的德国文化也不甘人后,在一如既往推销其音乐、哲学等传统王牌文化之外,正在策划一场以尖端工业及科技产品为主力的新消费文化。中国是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德国在近几年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用心良苦。 而随着这个并非旅游号召力的欧洲国家率先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欧洲目的地国,国人近距离接触真正的德国也就成为可能。在“哈法”已经成为新中产的心头好之后,下一波会不会轮到“哈德”?阅读一下它强大的新消费主义的攻势吧,也许,我们会发现,“哈德”,将会成就我们不同于流俗的品位,可以成为美日英法文化之后一种更新鲜更独特的选择。 学问 歌德有一段的话:“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感到他们和我们是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这位诗人对中国的兴趣和感觉一直非常浓郁。有趣的是,圣哲的直觉在两百年后得到了科学的认证:1995年一位德国抽样(sample)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曾评论说,在一项全球公民文化研究结果中德国与中国居民具有价值观选择上的接近性,而在最近20年左右的文化变迁中,中德流行文化的轨迹最为接近。 事实上,中国与德国的渊源极深。中国的教育先驱蔡元培就是从德国留学回来,把以柏林大学为蓝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传播全中国,而在20世纪初那些文人学者和革命先行者,尽管多在日本留学,但学来的倒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从德国借来的科技文化。布莱希特写下《四川好人》十多年前便已在中国上演,就连在中国红极一时的“美学”,也不过是取道日本从德国借来的理念。 计算机基础工作原理“二进制”的发明者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据说也是受到了《易经》的启发。 就学问尤其是哲学而言,我们从来都是德国的学生。从德国古典哲学那几位大师及叛逆者尼采那里,中国的时尚青年找到了他们谈论哲学的方式。而今天,如果你要在学术圈里混,或者披着学术的华服在时尚圈里混,韦伯、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则是必须牢记的关键词,懂不懂是一回事。 艺文 文学与艺术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歌德、席勒、海涅这些名字已经老去,半个德国人卡夫卡也被肤浅的小资青年说烂,君特。格拉斯又半冷半热的今天,高贵的德国文学总被束之高阁,始终只在中国高级知识分子那里作为研究的样本。所幸的是,里尔克这个诗人的名字已经开始被一小撮有格调但更有思想的人士挂在嘴边了,你必须能随口诵出“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这样的里氏格言。当然,不懂诗也没关系,比如,谁会把荷尔德林“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和劳作”这句诗当成诗?这不就是房地产广告么? 德国大使馆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就显得正式得多,但也常常挂着一些名头极大但普通中国人毫无概念的主题,例如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影像展,新表现主义大师伊门道夫作品展。市面上有关于现代设计的先驱包豪斯的普及读物已有好几本了,但真正懂的没几个。倒是德国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大师博伊斯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更大些,他似乎该为中国各种名目的行为艺术泛滥而负责,因为这位疯狂的先生曾说,“人人都是艺术家”。 雅乐 德国除了盛产一本正经的哲学家之外还盛产音乐家,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瓦格纳,如果你能一口气数得过来,只能证明你掌握的文化名人还太少。把西方古典音乐当作高雅的

中外金属材料对照表

常用国内外钢材牌号对照表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前苏联 国际标准化组织 GB AST JIS DIN 、DINEN BS 、BSEN NF 、NFEN ΓOCT ISO 630 品 名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Q195 Cr.B Cr.C SS330 SPHC SPHD S185 040 A10 S185 S185 CT1K П CTlC П CTl ПC Q215A Cr.C Cr.58 SS 330 SPHC 040 A12 CT2K П—2 CT2C П—2 CT2ПC —2 Q235A Cr.D SS400 SM400A 080A15 CT3K П—2 CT3C П—2 CT3ПC —2 E235B Q235B Cr.D SS400 SM400A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S235JR S235JRGl S235JRG2 CT3K П—3 CT3C П—3 CT3ПC —3 E235B Q255A SS400 SM400A CT4K П—2 CT4C П—2 CT4ПC —2 普 通 碳 素 结 构 钢 Q275 SS490 CT5C П—2 CT5ПC —2 E275A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前苏联 国际标准化组织 GB AST JIS DIN 、DINEN BS 、BSEN NF 、NFEN ΓOCT IS0 630 品 名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牌号 08F 1008 1010 SPHD SPHE 040A10 80K П 10 1010 S10C S12C CKl0 040A12 XCl0 10 C101 15 1015 S15C S17C CKl5 Fe360B 08M15 XCl2 Fe306B 15 C15E4 20 1020 S20C S22C C22 IC22 C22 20 25 1025 S25C S28C C25 IC25 C25 25 C25E4 40 1040 S40C S43C C40 IC40 080M40 C40 40 C40E4 45 1045 S45C S48C C45 IC45 080A47 C45 45 C45E4 50 1050 S50C S53C C50 IC50 080M50 C50 50 C50E4 优 质 碳 素 结 构 钢 15Mn 1019 080A15 15r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德国如何回忆二战历史(组图) 1/22 2015年5月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出席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讲话,呼吁德国社会勿忘纳粹政权的罪行,这是70年来首位在职德国总理在达豪集中营解放纪念仪式上发表讲话。默克尔在纪念仪式上称,通过举办类似“达豪集中营解放70周年”的纪念活动,公众有更多机会可以直面历史,年轻一代也能从中汲取教训,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2/22 达豪集中营距离德国慕尼黑市16公里,二战期间先后关押过约25万人,4万多人在此期间死亡。图为波兰民众手持国旗,纪念在达豪集中营遇难的同胞。 3/22 默克尔与来自20多个国家的130名集中营幸存者、幸存者家属、美国老兵、一些国家驻德国外交使节、社会团体以及德国各界人士约2000人出席了纪念仪式。默克尔向集中营幸存者致敬,她在讲话中说,纳粹德国给受害者带来的无尽灾难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所有人特别是年青一代意识到,勿忘过去是多么重要。她强调说:“为了那些纳粹受害者,为了我们,也为了下一代,我们绝不能忘记过去。”4/22 达豪集中营建于1933年3月22日,是纳粹德国最早建立的集中营,用来关押“政治犯、犹太人、宗教界人士”和所谓“政府不喜欢的人”,原本巴伐利亚州风景秀美的小

镇最终成了人间地狱。1945年4月29日,美军解放达豪集中营,救出约3.2万被押人员。 5/22 达豪集中营最初设计容纳5000人。1939年以前,集中营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党卫军疗养院的角色,在紧张的前线作战了一定时间的德军士兵,会与这里的看守换岗,在这里享受一段作威作福的日子。图为德军守卫监视着集中营内的囚犯。 6/22 集中营建好的头几年时间内,死亡人数大概有几百人。1938年,为应付人满为患的情况,达豪集中营进行了扩建,加建了营房、添加了快速处死囚犯的焚尸炉。自此以后,情况开始失控,实验和杀人成了这里看守的主要工作。图为集中营中的焚尸炉。 7/22 从1933年到1945年间,约有4万多人在集中营内死亡,确切的死亡人数永远不会为世人所知。此外,还有数不清的人死于“达豪学校”的一项创新上——活人实验。这些活人医学实验包括:将犯人从冻僵的情况下放入热水中,记录复苏的时间;将犯人关入高压舱,持续加压,记录致死的气压……图为囚犯被焚尸后的骨灰就丢在这种狗窝里。 8/22 1942年,一名囚犯在负压室里接受极端高度测试,以用于德军跳伞技术研究。据被拘禁的一位医生安东·帕霍勒格称,“我通过负压室的观察窗亲眼看到了一个俘虏忍受着真空的压力直至他的肺部爆裂。”“一般说来,到了完全真

德国人与中国人文化差异

德国人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 这是一个德国华裔人画了一系列图来形象的表达他认为中国人与德国人的习惯差异,觉得不错,另加一点个人的观点。蓝色代表德国人↓红色代表中国人↓ 1一日三餐 德国人喜欢早、晩冷食,中午热食;中国人喜欢早、中、晩都要求热食。 2人际关系 这幅图认为是最生动,最有代表性的。德国人交往讲究志趣相投,性格相近,有相通爱好的自然而然在一起交往,性质相对单纯些。而中国人讲究功利性的人际关系,所以编织出一个复杂的人际网,很多时候明明觉得对方很讨厌,不是一路人没有共同语言,但觉得这个人能有价值“用的上”,就去满脸堆笑的交往,各自心里打着小算盘,相辅相成。

3天气和心情 德国人喜欢晴天,讨厌雨天;中国人对晴天和雨天认为无所谓,不太影响心情。 4生活方式 德国人崇尚自由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尤其有保持自己独立空间的强烈需要。而中国人喜欢热闹,扎堆,害怕被孤立。从某个角度讲,西方人更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精神。 5# 5交通工具 这跟经济发展有关,但也跟公共意识,环保意识有关,德国人家家有汽车,休闲时尚也骑自行车;当然在中国,很多东西早失去了它工具的本质,人骑自行车看穷,贷款也要买汽车,做梦都想奔驰宝马,而形成一种炫耀的象征。 6老人的生活 这个图既反映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反映社会生活保障制度的差异。

7自我 德国人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特立独行和自信很正常;中国文化有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传统,人们喜欢随大流,集体大于自我。 8周末的街景 德国人喜欢休闲安静,中国人喜欢涌出来逛大街,另外延伸说一句,据出国的朋友说西方人如果不出去旅游探险,他们的周末休闲生活在我们看起来很没趣,一般就是在家或者去酒吧喝点酒;注意:欧美的酒吧不是我们的夜场那种乱糟糟的地方。另外,西方人认为唱卡拉OK是不太文明的行为,所以欧美国家基本上没有ktv,唱ktv只在亚洲流行。 9孩子 德国人从小就培养自食其力;而在中国,大人把孩子看作中心,很大部分原因是中国传统历来有接续香火,传宗接代的想法,自己活出什么价值不太重要,希望让下一代吃好喝好就算完成任务了。 10美丽的标准 德国人认为皮肤黑象征健康;中国人认为皮肤白漂亮。 11胃痛时的饮品 德国人胃不舒服就想喝些饮料,中国人胃不舒服就想喝些清淡茶水。

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

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格局 课程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班级:国际贸易11-1 姓名:刘钊 学号:201103101112

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具体体现,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增进与世界各国的友谊和合作,是我国的一贯方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各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稳定发展,对外贸易不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成为我国与各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经贸关系的重要标志。 一、深刻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确立世界贸易大国地位 1、与贸易伙伴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13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4.16万亿亿美元,共计增长了200倍,其中,进口由108.9亿美元增至1.95万亿美元;出口由97.5亿美元增至2.21万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78倍及225倍。2013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12%,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五国共占全球前40大国家出口值的43%,中国排名第九,2009年,中国已越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年均增长率为20%,比美国4%的年均增长率高出16个百分点。国际货币仅仅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认为,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2、与贸易伙伴服务贸易稳定增长 服务贸易也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也随之表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3、贸易伙伴分布广泛,贸易份额相对集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贸易伙伴不断增加。1980年,我国对其出口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仅有19个,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已经同世界各大洲的所有国家建立了贸易往来,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从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贸易关系格局。亚洲及欧洲是我国最大的进出口市场,。 4、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全球分工体系重要一环 加工贸易是国际“水平分工”得以实现的重要贸易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遵循市场规律,积极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浅谈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 摘要:二战后,德国人背负着德国纳粹法西斯留给他们的历史包袱,面对着战后初期已是一片废墟的城市和再次分裂的祖国,他们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民族感情,民族心理渐渐地发生着微妙但又切切实实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再度崛起和发展,直至45 年后德国的再度统一,“沉默的德国人”以崭新的形象立足于世界的舞台上。 关键字:二战后;德国;民族心理变化 二战后初期,伴随着“一道铁幕”在欧洲大陆的徐徐降落,美苏双方分歧日益加深,终致各自发展其占领区的经济体制,在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再次分裂。分裂后的德国民生凋敝,在民族崛起的过程中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试对二战后德国民众民族心理的变化及其原因进行探析。 一、二战后初期德国民众的心境 二战后初期,德国是一只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国家既无主权, 也无行政机构, 政治混乱, 经济崩溃,几近成为废墟。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 共同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 作为占领期间德国境内的最高权力机构。 战后德国处于极度缺乏粮食、工作岗位和房子等物资的恶劣情况之下,但更为可怕的是战争留给人们的心灵创伤,战争的影响无处不在,它给全世界、全欧洲人民所造成的心灵创伤绝无可能被立即删除或忘却。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德国人民不仅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痛楚,同时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无尽的创伤。看着被分裂的国土是德国人心灵上的折磨,但他们只能压抑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不能释放。“与美国人和法国人相比,德国人的民族情结要重得多,而且与一个开放式的移民国家相比,德国人的这种民族情结显得保守和自我封闭;然而,与美、法两国的人们相比,德国人的民族情感又是被严重压抑的。”①当其他国家的人民在国庆日挥舞国旗高唱国歌时,德国人只能因为历史的缘故不能满足自豪感和民族的自尊,这是何等的痛苦,而且一熬就是几十年。 战后四十多年里,两个德国中无论哪一个,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同盟国先在德国展开了根除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重大措施,对纳粹主要战犯进行审判,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公告都宣布“非纳粹化”(苏联的提法是“根除法西斯残余”)是同盟国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三个西方占领区内,非纳粹化是一个宽严不等的人事清洗过程;在苏占区,“根除法西斯残余”则是改革社会结构过程的一部分。同时,同盟国在德国实行民主化,建立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分别以四方资本主义制度和苏联反法西斯民主变革为方向。在西柏林,政府每年都必须从财政预算中拨出相当一部分款项,以供养当地的美国驻军,甚至每次市政府开完例会,市长都必须亲自向其美国驻军司令部汇报,足以说明“分裂的德国,其实早已不属于德国人。”② 同盟国的对德的政策使德国人民摆脱了法西斯统治遗留下来的阴影,摧垮了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社会基础,给德国人民为缔造新的生活创造了前提条件。它既给德国人民增加了苦难,又给德国人民重建国家提供了助力。③德国人民这次认真地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起家园,也使得精神上得到重生。 二、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反思

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往来

一、中非贸易成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发动机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德国《青年世界报》1月3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南南贸易兴旺》,副题为《对华贸易关系成为大多数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摘编如下: 中国政府临近年终时发布了首部中非经贸合作白皮书。中国正在成为非洲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自新千年开始,南南贸易飞速发展,带动它的火车头是印度、巴西,尤其是中国。中非贸易额在1962年恰巧为1亿美元,20年后达到了10亿美元。2000年,中非贸易额已经达到100亿美元,此后增速越来越快:2008年,中非贸易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中国在非洲国家对外贸易的平均比重在这一时期内从3.8%升至10.4%。也就是说,中国对非洲来说变得重要得多了。值得注意的是,到目前为止中非贸易是平衡的。在中国与非洲的贸易中,进口额与出口额基本持平。不过,进出口商品的构成并不相当。中国出口到非洲的商品越来越多地由电器、机械和汽车,也就是由工业品构成;中国从非洲进口的则主要是铜、钢铁、原油和多种农产品(000061)这类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中国也正发展成葡萄酒、咖啡、可可豆和类似产品的繁荣市场。事实明,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市场成为了非洲出口商的稳定之锚。中国对金属、石油和其他原材料持续的高需求也给原材料丰富的国家带来了好处,使其出口产品的价格不断上涨。无论如何,中国近年来显著改善了许多非洲国家向中国出口商品的条件。欧盟和美国再三要求非洲国家消除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却迟迟不取消本国的农业补贴、进口限制,也不免除非洲产品的关税。中国则采取不同的策略。中国在国内为非洲出口商举办交易会,积极推动非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如此,中国还为多种非洲商品取消了关税,且正在继续扩大免税商品的名单。资本输出也早已随商品交流而至。非洲国家到2009年底在中国对企业的累计投资达90亿欧元。2009年,中国对非洲投资有22%投入了制造业。过去几年中,大量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建立起生产纺织品和其他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的小型工厂。另外,建筑业方面投资约占中国对非洲投资的15%。 二、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十年来,双边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双方贸易额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269亿美元,2010年中国对非投资约10亿美元,投资存量超过100亿美元,涉及矿业、制造业、农业等多个领域。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非洲跃居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国对非援助力度不断加大,援助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中国对非援助额比2006年增长1倍。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为非洲培训3万多名官员和各类技术人员。 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将继续本着平等相待、讲求实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不断深化中非经贸合作。 一是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为双方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贸易环境。从2010年7月1日起,中国开始对26个非洲国家减免60%关税,涉及4700多个税目。 二是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对非投资,并引导投资向农业、制造业、金融、商贸、环保等领域拓展。 三是全面提升经贸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对非援助进一步向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减贫、清洁饮用水等民生领域倾斜。

从战败到解放--德国人对历史认知的转变

从"战败"到"解放"--德国人对历史认知的转变 最新文章新华网严建卫徐海清2013-03-0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全面和深刻地反省了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上,德国人与日本人截然不同。但是,人们也许并不清楚,对于德意志这样一个战前千百万人曾拥戴过希特勒、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男人都上过战场、战后家家都失去亲人的民族来说,要深刻反省战争,正确认识历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德国人曾忌谈“大屠杀” ○战争结束后最初几年,德国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主要还局限在少数知识分子范围内。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1951年9月就发表声明说:“大多数德国人民反对纳粹针对犹太人的暴行,大多数德国人民与这种暴行无关。”但社会舆论很少揭露纳粹罪行。 ●确实如此。我曾询问过许多经历了二战的老人。提起战后年代,他们个个都对自己的经历刻骨铭心。战争结束时,德国许多城市变成了废墟。科隆、德累斯顿、维尔茨堡、多特蒙德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几乎被夷为平地。当时,德国各地出现了大批“流民”,数百万原来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德裔居民被驱逐出境……因此,战后初年,许多德国人认为自己只是“受害者”,而较少考虑本民族给其他国家造成了多大伤害,也较少思考这场人类浩劫的因果关系。在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德国人忌谈“大屠杀”,一些书刊甚至无视这个史实的存在,许多中学的历史教师也都对学生回避这个题目。 年轻一代开始提出疑问 ○那么,战后几十年来,德国人在认识历史问题方面经历了怎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呢? ●可以历数一些重要事例:

1945年4月1日,驻魏玛美军组织当地一千多名居民参观了臭名昭著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许多德国人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们没有想到,就在自己家门口,曾发生过那么惨绝人寰的悲剧。 1945年至1946年,“纽伦堡国际战犯法庭”对纳粹战犯进行了审判,德国举国关注。 1946年10月,德国导演沃尔夫冈·施陶特斯执导的影片《杀人犯就在我们中间》上映,该片首次反映了德军在苏德战争中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德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1958年11月,德国建立了“追查纳粹罪行总部”,开始对数以10万计的案件进行调查……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全社会开始讨论自己的历史问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70年代的两个事件,它对德国民族正确认识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华沙。在纳粹受害者纪念碑前,勃兰特突然双膝跪下。这一举动震撼了全世界。另一个事件是美国电视连续剧《大屠杀》在德国上映,引起了巨大反响。2000多万德国人含着热泪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部片子。由此,德国社会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我们每个普通人是不是也有罪责?德国年轻一代人开始提出疑问:我们的父母在纳粹时期干了些什么? 经过公开和广泛的讨论,德国社会真正意识到了德国在二战中的罪责。转折性的标志是,在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解放之日,我们大家(在这一天)从纳粹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 ○从“战败”到“解放”的认知转变,是一个重要的飞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德贸易关系的回顾、现状及展望

中德贸易关系的回顾、现状及展望 一、中德贸易关系的回顾 新中国建立后,中德经贸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建交前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特殊的国外环境,除了同北欧和瑞士等少数几个西方国家建交外,我与包括联邦德国在内的西方大国并无外交关系。1957年两国有关机构签订过为期1年的民间贸易协定。中德之间以间接、民间和半官方形式的贸易往来并没有中断过。 2.建交后阶段 在中国加入联合国和国际威望不断提 高的大环境下,1972年10月11日中德正式建交。两国国家关系的改善和一系列政府间有关协定的签署,为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会。 3.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经济发

展的最好时期,也是中德经贸关系发展的较快时期。首先是我国经济发展加快,为发展对德经贸关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两国关系良好,国家领导人互访频繁,有利于经贸关系的发展; 第三中国在两德统一问题上,采取尊重德国人民的立场,受到德国各界的好评; 第四包括投资在内的其它经济合作有 了巨大的发展; 第五中德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保、教育、旅游等处于全方位的发展时期。 二、中德贸易关系的现状 年的中德贸易关系的主要情况是 2001年中德贸易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在德国和欧盟以及世界经济贸易增长放慢、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和以网络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走入低谷的情况下,2001年中德贸易的发展情况良好,达亿美元,比上年增加%,高于我国外贸增幅12个百分点,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增至%.其中对德出口亿美元,从德进口亿美元,分别比

上年增加%和%.在我国对欧盟5大伙伴国贸 易中,中德贸易增幅最大。 进口增幅远大于出口,贸易逆差进一步增加。去年我从德国的进口比上年增加%, 大于出口增幅个百分点。我国对德贸易逆差由上年的亿美元增至亿美元,增幅达%.德国是我与欧盟各国贸易中逆差最多的国家,也使德国成为我国除台湾省、韩国和俄罗斯以外第四大逆差国和地区。 2001年我部分轻纺产品的出口下降,例如陶瓷产品出口下降%,塑料及制品出口下降%,纺织品出口下降%等; 而食品、机械产品等出口的增幅较大。例如对德食品出口增加%,运输设备出口增加%,其中船舶出口增幅更高达%. 从进口商品看,2001年增幅较大的重要产品有塑料及橡胶制品、钢铁及制品、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光学及精密仪器、家具等。 下降的商品有:包括动、植物食品、饮料和烟草在内的食品经济品进口下降近40%,木及其制品下降%等。 三、中德贸易关系的特点

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班级:计1102柳颖超学号:41155051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 “对于纳粹暴行,德国负有道义和政治责任来铭记这段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德国总理施罗德 在2007年的德国电影《拜见希特勒》中,电影的结尾时有一段十几分钟的真实采访,受访对象是今天的德国年轻人,访问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知道谁是阿道夫·希特勒吗?”年轻人给出的答案千奇百怪,有的人回答说是演员、运动员,也有人模模糊糊回答说是个政客,还有人坦白地说不知道。能正确说出希特勒身份的人还不到整个采访人数的一半。电影以一种调侃的方式表达了忧虑:对于历史的不断“重温”,在任何时候都是一堂必不可少的功课。 战后60年来,德国对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内的纳粹时期历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反思历史和战争赔偿,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走出了耻辱,走进了繁荣,成为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德国人的反思真正触及到了民族的灵魂。 正如德国总理施罗德所说:“对纳粹主义及其发动的战争、种族屠杀和其他暴行的记忆,已经成为我们民族自身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学龄儿童到政治领袖,德国上下已经完成了深层意义的民族救赎。 那么德国是怎样实现不断对纳粹历史深刻反思的呢? 德国领导人的忏悔勇气 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胜利日纪念仪式上,德国总理施罗德和英、美、俄、中等二战的战胜国首脑一道出席纪念活动,并向打败本国军队的苏联阵亡将士鞠躬献花圈,“以德国人的名义”请求俄罗斯人民和其他国家的人民原谅德国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事实上,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从来没有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行径进行过辩解。 德国教科书还原历史真相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德差异

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至少他看到了 问题的表面,这已经很不一般。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别的理解有些表面化,是因为他只看到表面,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相 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 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严重差别,以及因差别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 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 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 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 达到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部分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 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 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 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他们只 能用画来说明区别,也仅仅是说明一下区别,而不太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一切思考模式之中,而要让中国人彻 底改变中国人的这些文化习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同理,要让德国人,或者说是 西方人彻底改变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就区别 说区别,不指望彼此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这似乎才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理想境界。这也 应该是看这些画时的最佳心态吧。

我眼中的德国人

姓名:许岳梅班级:英语115 学号:2011012946 我眼中的德国人 关键字:德国人,节俭,不张扬 内容摘要:国人的节俭,主要不是计较省下的几个小钱。他们尤其是有钱人做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能让你感觉到那种对物质的尊重和珍惜,那种避免犯罪的虔诚。 每个人看德国人,都有自己的视角。每个人脑海中形成的对德国人的印象,毫无例外地受到他接触的人,经历的事的影响。形形色色的印象,也许大同小异,也许大相径庭。下面就说说我眼中的德国人。 德国人十分含蓄,不事张扬。虽然德国的经济实力高居世界前列,发达程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只看表面,很难了解德国富庶的程度。很多来德国匆匆一游的国人,觉得德国比中国差远了。在德国,难得见到像国内那样装潢高档的名牌店或精品屋,五星级酒店也远不及国内的规模。媒体很少报道大款富豪排名榜之类的玩意,那些世界富豪排行榜上有名的德国人,难得能让人一睹真容。 德国人不会动不动就豪宅别墅,很多有钱人也就是普通的住房。德国人的住房,尤其是外表注重朴实无华。但对建筑材料的质量十分考究,各种配置如门、窗等都要求坚固耐用。购物多从注重实用的角度,决不虚有其表。完成一座建筑或一套设备,德国人是当作百年大计来对待,决不只追求表面的噱头。讲究内在品质的德国人,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日子的滋润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他们不爱显摆,不讲排场,日子过得实惠而踏实。 德国人的节俭也是很让人回味的。在国人的眼里,节俭只是穷人的专利。在德国却有这样的说法,“和富人在一起,可以学会节俭”。有钱人不会因为富足去赌城一掷千金,去酒吧砸高档酒取乐,更不会把金饰武装到牙齿来显示自己的财富。他们的节俭,不了解的国人肯定难以理解。我有个朋友刚到德国留学时,有人请他吃饭。因为朋友不太习惯德国食品,故剩下不少在盘子里。那人在对付完自己的盘子,征得朋友同意后,拿过朋友的盘子,毫不扭捏地吃了个干净,让初到德国的朋友惊讶不已。 感觉德国人的节俭,主要不是计较省下的几个小钱。他们尤其是有钱人做这一切的时候,真的能让你感觉到那种对物质的尊重和珍惜,那种避免犯罪的虔诚。曾经听朋友说有个德国女友,当她从路边捡回几个被丢弃的塑料桶作为沤肥之用时,想到的不是因此而省下的几文钱,而是废物利用,于己于环保都有利。

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

论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 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存在不同的文化和行为方式。随着全球化迫使跨国经营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德国在华企业在管理实践中越来越重视跨文化管理。如何形成有效的跨越国界和民族的企业文化并使之转化为核心竞争力是德国企 业在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标签:跨文化管理;文化差异;企业 1 影响德国企业在中国的跨文化管理因素 在进入国际市场战略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德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经营,跨文化管理是它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很多因素的影响给德国在华企业的跨文化管理 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1 中德文化差异巨大 文化差异的因素一直是影响德国企业跨国经营和跨文化管理的关键因素。文化差异主要包括思维方式差异,价值观差异、传统文化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种族优越感差异和语言沟通方式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德国人的分析型抽象思维、中国人的综合型形象思维,德国人的求异思维、中国人的求同思维,德国人的个体性思维、中国人的整体性思维,德国人的直观性、中国人的含蓄意会性,德国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的儒家哲学,道德文化等。例如在德国公司与中国供应商的商业洽谈中,德国式洽谈流程与中国式洽谈流程就有着很多的差异。德方在筛选接洽后会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怀疑跟踪阶段,而中方则会趁热打铁了解熟悉拉近关系;在考察产能产品时德方总会先参观工厂,再进行漫长艰难的谈判,而对谈判结束后的聚会庆祝持一般态度,但中方则先安排宴会接风,融洽关系,最后才是重要的谈判阶段。如何在如此形态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管理,达到最合理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 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是德国企业在中国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1.2 德国鲜明的企业文化和领导者风格 在德国式的文化氛围中,任何的建议及分析都要以文档和报告的形式交给上司,并注明严谨的分析和证明。公司重要事情需要领导亲自出马,他们在工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一些没有依据的建议或提案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样的

德国的文化

中德文化差异简介 一、中德文化的思想意识差异 《圣经》里面有一个故事:一个老人让他的儿子去干活,大儿子说,我今天不想干活,不过后来想想,还是去了;小儿子说,好的,爸爸,我去,不过后来并没有去。究竟是哪个儿子遵从了老人的意思?在西方国家,答案是大儿子。因为不论早晚,只要悔悟了就都是主的信徒。这个故事在东方的阿拉伯被重新诠释:应该像小儿子那样,因为他没有破坏父子间的和谐气氛,究竟他之后有没有去工作,那已经是后话了。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社会注重个人,东方社会注重集体。在西方,孩子一出生,就接受独立的意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就像朋友之间的关系那样。小孩子被鼓励说出自己的意见,和家长或者老师有不同的意见会得到表扬。你只要细心观察一下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就会发现,家长很少会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说话,而有的小不点说起话来已经老气横秋的了,乍听起来还真的有点好笑。不过正因为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西方小孩的自我意识很强,独立得也早,基本上超过18岁就纷纷搬出父母家开始独立生活了。而东方人习惯于把自己归到不同的集体中去,家庭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集体。人一出生就属于这个集体,直到死去的那一天。当个人意见和集体意见相左的时候,要服从集体。在东方社会里,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在某些场合,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往往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因为这样会破坏和谐的气氛而使事情变成僵局。在这种时候,就要学小儿子那样,这叫缓兵之计。 这种差异,在同一种文化的氛围中往往不易觉察,而在两种文化发生碰撞的时候就凸现了出来。一个德国商人,一个月内往返中国三次,洽谈一门生意。中方每次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但是生意却总落实不下来。这个德国人按捺不住,最后大发脾气扬长而去,宁愿从头开始谈一门新的生意而再不愿意和中国人打交道。很明显,其原因是双方都用自己的文化视角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而没有意识到文化差异的问题。德国人生气的原因是中国这边迟迟不给答复,他觉得是对他的不重视,简直是戏弄他。而中国人大概由于出于礼仪之邦,虽然没有太大兴趣,却不好意思一口回绝。每次德国人来访的时候,都客气地接待,礼貌地表示有兴趣,显得十分热情……德国人的行为,反而显得急功近利,有失风度和礼貌了。 还有个例子是,很多中国学生,刚刚来到德国留学,很不习惯德国的大学制度。因为这里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固定的课程安排,什么都要自己决定,连校园也是没有围墙、找不到界限的。学生宿舍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上课各从各的道来,下课各从各的道走,今天和这些陌生人坐在一起听课,明天又和那些陌生人坐在一起听课,找不到中国大学的那种归属感,连交个朋友都很费劲。那是因为,我们自幼习惯了有人帮我们决定和安排生活,交朋友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辉煌的历史和光明的前景 1972年德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此后德中经济关系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建交当年德国对华出口额仅为2.7亿欧元,2002年的出口业绩相当于1972年的50倍。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反过来看,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近年来最大的欧洲投资来源国。磁悬浮技术在上海首次投入商业运营是最具有轰动效应的双边合作项目。该项目于2001年夏季开工建设,从浦东机场出发,直达上海市区。2002年12月31日,德国联邦总理与中国国务院总理共同出席了磁悬浮列车开通仪式,并试乘了首次列车。这件事突出表明了德国企业在华成功的商务活动离不开国家的支持。 贸易关系 中国在2002年超过日本成为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出口市场。德国远远领先于其他欧洲国家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也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欣欣向荣。按照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2002年前11个月对华出口增长18%,达到131亿欧元。换言之,德国企业在去年的对华出口额相当于1972年的50倍。 德国企业也从中国大量进口产品,进口额仍高于出口额,中国出口企业一直在积极开拓德国市场。与建交时1972年相比,去年从中国进口商品额相当于当年的100倍。截止2002年11月底,德国从中国的进口达到了190亿欧元,增幅为4.2%(中国的海关统计不包括通过香港、荷兰的转口贸易数据,结果显示中方拥有贸易逆差)。德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为:机械、电子、汽车和化工产品。德国从中国主要进口电子制成品、纺织品、服装和机械。 德国在华投资 德国是近年来欧洲最大的对华投资来源国,但是仍然明显落后于香港、美国和台湾。按照德国联邦银行的统计,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到2000年底为止,德国企业在华投资实现了翻番,达到了53亿欧元。如果将德国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投资一并计算在内,总投资将达到87亿欧元。按照中国的统计数字,2001年全年德国在华投资额为13亿美元;2002年前10个月的投资额近10亿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德国在华累计投资总额达到了85亿美元,如果考虑在华德国公司用所获得的投资收益进行的再投资,总投资规模将变得更大。德国主要的投资领域为: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例如,德国大众已经成为中国最知名的汽车品牌之一,计划到2007年每年投资6亿美元。此外,德国公司感兴趣的领域还包括:投资银行、保险、住房信贷、出版业和运输业。大型投资项目大多是由那些已经长期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公司兴建的,这类公司往往都倾向于将现有的合资企业改制为外商独资企业,他们同样在国家的支持下才能获得成功。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德日两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对比 导读:德国和日本同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及战败国。战后,两国政府对给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二战的理解和态度却截然不同。以下选择的是两国相关的主要事件和言论。 德国 1949年12月:联邦德国第一位总统特奥多尔·豪斯在谈到纳粹对犹太人的罪行时说:“这段历史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全体德国人的耻辱。” 1970年12月7日:勃兰特总理在波兰首都华沙向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双膝下跪,以表示对被希特勒法西斯残杀的50万犹太人的哀悼,并代表德国表示忏悔。 1985年5月8日: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在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40周年纪念活动上,谴责了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 1994年:德国议会通过《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对新纳粹分子及其行为进行严厉追究。 1995年5月8日: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和总理科尔再次强调,德国当年发动“最可怕战争的罪责不容怀疑”。 1996年: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2000年8月:德国议会通过纳粹劳工赔偿基金法,对战争受害者承担了赔偿责任。 2004年6月: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参加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

念活动时说:“在德国,我们知道是谁发动了战争,我们承认自己的历史责任,我们会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日本 1958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中国改为“进入大陆”。 1969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删除了所有关于反省战争责任的内容。 1978年:日本将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死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的牌位移进靖国神社,当作“为国捐躯的英灵”供奉。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侵略华北”和“全面侵略中国”等词句中的侵略全部改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改为“占领南京”。 1985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成为日本战后四十年来第一名以公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日本首相。 1986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把日本发动的太平洋战争说成是从欧美列强统治下“解放”亚洲的战争。 199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公开承认,日本过去走了战争道路,其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对此,他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的歉意。 1996年7月29日:桥本龙太郎以“内阁总理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 2001年~2004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每年都公开参拜

德国统一后对外贸易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3843337.html, 德国统一后对外贸易浅析 作者:郭嘉 来源:《活力》2012年第04期 [摘要]德国虽然经历了二战的荼蘼却迅速摆脱了战后消极影响,顺利发展壮大成为欧洲四大经济体中最优秀的国家。本文从德国东部经济的回暖问题开始,用表格和权威数据描述德国统一后的贸易现状,继而分析德国贸易现状的成因,最后回归于分析的出发点——结合我国国情为对外贸易发展与经济进步做出思考,善用德国成功经验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德国对外贸易;现状;成因;对中国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北临北海和波罗的海,东、南、西、北面同波兰、捷克等九国为邻,处于东西欧交会之处,是欧洲陆上交通要冲,被称为“欧洲的心脏”。 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为优秀国家的德国,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德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同时在医学研究、技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一、德国统一后对外贸易的现状 时至今日,仅仅统一20年的德国已然成为西欧头号的经济强国,统一前的联邦德国政府功不可没。二战后的联邦德国迅速克服战争造成的消极影响,制定了适宜的发展方针。因此,在统一后能够迅速将东德经济崩溃的形势逆转。 (一)德国东部经济的回暖 两德统一后,联邦政府为挽救面临崩溃的东部地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使得西部的经济增长放慢脚步,从而均衡了德国整体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统一后的德国迅速调整自己的外交与经济等政策来满足发展经济的需要。东部的廉价劳动力结合西部的资本给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创造了机会。 (二)德国现阶段的贸易概览 作为西方工业国中对外贸依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德国有近三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从事的是出口行业,出口为德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91年起仅次于美国,外贸长期顺差,1990年两德统一后实行货币联盟后内需剧增,导致进口大幅增加,外贸盈余有所减少。随着 世界经济形势的好转,德国外贸顺差逐年增多。1996年德国出口比上年增加了4.6%,进口增加了3.4%,外贸盈余达976亿马克,至2007年外贸盈余增加到1988亿欧元(约3 887亿德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