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用探讨

同伴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用探讨
同伴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用探讨

同伴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探讨

邵珠莲

滨州职业学院

摘要:同伴教育是西方主流教育中十分盛行的教育模式,在解决学生拖延症、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人际关系建立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同伴教育小组工作模式、研习会模式的设计、活动实施方法,希望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自我减压等方面的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同伴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模式

The applic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ee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hao Zhulian

Binzhou Polytechnic

Abstract: modes in western mainstream education. It is invaluable in solving students,procrastination,improving learning effect and establish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Work pattern of peer education、model of workshop and practice measures of events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to help students in solving problems on studying habit、studying ability、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elf decompression.

Keywords: Pe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Education mode

同伴教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和人群心理健康领域,并不断延伸发展进入高等院校,成为一种有效地增强授课效果和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优秀教学手段。已渐渐进应用于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之中,对于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增强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有着巨大的帮助。

1关于同伴教育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长久以来中国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和使用方法。教师们通常希冀树立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同伴榜样,为教学班级内的其他同学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这可以说是中国版同伴学习的一种萌芽。不少从事教育的老师也有这样的经验:在一个总体学习劲头比较高的班级中,即便是存在少数不思进取的同学,仍旧会尽量保持较低的姿态,不去过度打搅其他同学的学习;相反,一个学习秩序较为混乱的班级,会影响一部分好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教育教学中师资、教学环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个体本身对其他个体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因素。

实践证明,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同学之间具有更好的交流能力和交流效果。由于秉持对老师的尊重和敬畏,所以不少学生对于直面教师时,容易产生胆怯或者不自然的情况,有

碍于知识的吸收,也不利于学生在学校环境下对人际交流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而与学生年龄相近、地位平等的同伴同学,会使得在面对老师时思维紧绷的同学,相对放开自己的神经,并更善于表达一些难以描述的内容。同时,对于特定知识,教师和学生的感知能力是存在区别的。相比之下,在相同进度下接受知识并学习的同伴同学,拥有教师所不具有的学习经验和个体方法,而这种学习经验和个体方法对于进度较慢的学生而言无疑比教师既定程式化的知识灌输更为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

2同伴教育的优势

2.1解决学生拖延症问题。

在我们高职院校中,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基础参差不齐,不少学生都存在拖延症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研究这个课题,而同伴教育会对此有较大的帮助。当学生意识到,在学习中自己不再是一个个体,存在同伴进行监督,所有人的工作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时,会有效改变学生拖延、散漫的情况。

2.2理解和消化知识更加高效

如果学生单独进行学习,可能有大量时间被浪费在解决一个疑难问题上。但如果采取同伴小组的模式,学生们会存在更多机会一起解释概念、复习内容、讨论问题,疑难问题更易解决,知识更易消化掌握。

2.3不同的学生带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对问题的认识。

2.4同伴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考前焦虑症。

以前的研究及教师的实际考察可知,学生采用同伴学习的方式,互相交流、激励会相对减弱对于考试带来的焦虑,对比单独进行准备的学生,他们的考试相对成绩更为优秀,同时也会减少考前焦躁不安的症状。

2.5同伴小组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根据观察,我们发现大部分同伴学习小组的成员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了不错的朋友。这对于学生本身是一件好事,同时对于性格内向孤僻的同学,也有着较大的人生和生活帮助。同伴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们开始学会以不同方式接触不同性格的人群,尝试以最为高效的对话模式争取最好的对话效果。

3同伴教育模式

3.1同伴小组模式

我们讨论的同伴教育与小组学习有着一定的差别,也存在着相当的类似之处。首先在同伴教育的单元中,除了同伴教育者之外的同伴被教育者的数量如果超过1人,在某种意义上

来说,这也是一个学习小组。所以,在本文中,介绍的教学模式,将是把同伴教育和小组学习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复合模式。

同伴教育者的选取是同伴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当然在我们复合模式下的同伴教育中,我们允许存在一个或多个同伴教育者或互相为同伴教育者的情况出现。根据以前的研究与实践,同伴教育者需要具备或学习掌握以下的素质:

3.1.1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能力,尤其是倾听和耐心,我们要求同伴教育者不能以评判性的方式对其同侪进行教育,如“你这样做的不对”、“这样太傻了”之类的言辞需尽量少出现或不出现,这主要有利于对学习程度较低的被教育者保持相对健康的学习心理状态。

3.1.2在学习技能上,同伴教育者应有更好的知识储备水平和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其他同学形成帮助。

3.1.3同伴教育者应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同伴教育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同伴小组活动,同伴教育者还应具备合理安排时间、设置同伴见面活动、协调同伴小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这对于保障同伴小组的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实中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同学都能达到以上素质,所以教师有必要帮助各个同伴小组进行各种各样的协调和帮助工作,例如建立样板式的小组会议步骤,使缺乏创造力的学生面对同伴活动时不会不知所措。

3.1.4同伴教育实施过程

(1)分组:教师为班级上所有学生分配不同的同伴小组,以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带其他同学,可以由学生自由自主地进行组合,以每小组4-6人的编制为最佳。超过6人的同伴小组往往会降低学习效率,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

(2)小组组长:其中选择一人作为同伴小组组长,也是小组中最关键的同伴教育者。为适应这种教育模式,我们必须采用更加灵活的上课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同伴小组在每堂授课结束后,应进行一次集合,其主要目的是对于本堂内容进行知识巩固和加强。同伴教育者可以带领组员尝试以复述、讨论、问题和回答等不同形式,对于本堂内容进行复习。

(3)交换学生联系方式,并布置固定的集会时间和日程表。养成学生良好的时间工作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行为条理性和工作的效率。课外集会时间的选择,安静集合地点的选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较大的帮助。

(4)为了满足同伴教育小组的教学特性,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以集成性、开放性、多元性为准绳,设置较为大型的、需要多人参与的、激发学生自主性的作业。

例如,我们在纺纱工艺设计中引入的一个订单化生产的工艺设计的大型作业,作业要求:1)订单化生产的工作流程与步骤有哪些?本作业中的产品选择什么样工艺流程与设备?请学生列出。2)结合实例对所需理论进行分析和辩证。3)对于案例的情况,结合实际和理论内容做出评价和建议。4)作业需学生于两周内完成,主要完成一份实际生产中实用的设计报告。

同伴学习小组在拿到作业后主要将进行以下活动完成这份作业:

(1)同伴学习小组首次集会,主要对案例进行集中地阅读,同伴教育者(小组组长)带领成员各自发表见解,提出自己找到的与课本知识相符合的事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互相查缺补漏,从而比单人完成更加可靠。为了找到全部的知识点理论,学生会重复进行资料整理,故在关于知识点的讨论中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小组中这种类似竞赛的环境,学生会有展现自己成就的欲望,从而会更加努力阅读和学习。

(2)设计报告的过程中,每一位小组成员又各自分配到不同的知识点和工作任务,并各自完成任务的一部分,这是分工协作的一部分,使得学生必须做好自己的部分,从而不使整个小组被拖后腿,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各自完成后要求学生将设计报告作出解说PPT,互相进行审核和评价、修改以使得设计更加精细和完善。

(3)完成设计后鼓励同伴学习小组以展示的方式,向全班同学表达整个设计案例的内容,鼓励学生以一个企业工作者的角色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3.2研习会模式

研习会是西方高等院校十分普遍的同伴教育模式,它通常以一名受过训练的专门志愿教育者担任同伴教育者,在院校中某特定场所进行学术指导的教育模式。这种同伴教育模式可以是一次性的演讲会,也可以是固定常态化的问题辅导,所以具有比较强的灵活性,对于志愿者助教的传授能力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例如纺织专业的纺织工艺设计课程,由于同学们缺乏实践经验,所学知识的熟练程度、整合应用能力较差,在完成设计的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有时同学之间也无法解答,寻找更为专业和优秀的研习会助教,将给学生的非课堂时间学习带来较大的帮助。研习会模式也是针对于高等院校教师难以长时间保持对学生的开放性而形成的一种良好的解决手段,使学生在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会因为没有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而影响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4结论

同伴教育具有灵活多变、高效实用等特性,对于现阶段高等教育师资力量层次不齐、学生基数太大难以覆盖等现象,可以起到重大的正面作用。同时,同伴教育的应用和实施,对

于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升交流和沟通能力,获得在离开学校后也会使其受益匪浅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巨大的好处。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合理应用教育模式,以促进学生从呆板生硬的应试教育向全面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转变。

参考文献:

[1] 沈威,王炎栋.构建大学德育的同伴教育模式——以杭州师范学院开展同伴教育的个案为例[J]. 中. 2006(06)

[2]罗有利,李胜联.高校同伴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几点改进意见[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08)

[3] 王作振;闫宝华;王克利.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状况[J].

[4]王作振,王克利,钱序.2种性同伴教育与教师授课教育近期效果比较[J]. 中国学校卫生. 2005(02)

[5]闫保华,王作振,王克利.同伴教育者的选择和培训[J]. 中国健康教育. 2004(10)

作者:邵珠莲山东滨州职业学院

学历: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十二路919号邮箱:szl_1965@https://www.360docs.net/doc/2514232132.html,

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 课程代码:0045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是( ) A.直觉观察时期B.综合发展时期 C.归纳演绎时期D.分析为主的时期 2.通过观察分析教育现象,应用归纳法得出结论的方法,最早可追溯到( )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C.培根D.洛克 3.教育研究中经验和理论层次的第二种水平是( ) A.直觉观察水平B.理论研究水平 C.迁移推广水平D.探究原因水平 4.下列属于一次文献的是( ) A.索引B.论文 C.手册D.文摘 5.系统随机取样又称为( ) A.分层抽样B.类型抽样 C.机械抽样D.配额抽样 6.搜集、整理分析处理史料属于历史研究的( ) A.第一层次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D.第四层次 7.在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鉴别中,主要确定史料的客观性、可靠性的考证和评价过程是( ) A.外部评论B.内部评论 C.间接评论D.直接评论 8.教育观察研究,按照观察实施的方式来划分,可分为( ) A.情境观察与实验观察B.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C.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D.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9.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因素有先入为主,无意过失和( ) A.自觉性B.假象 ══════════════════════════════════════════════════════════

C.经验D.计划 10.教育调查研究,按照调查目的来划分,可分为( ) A.个案调查和抽样调查B.现状调查和预测调查 C.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D.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1.按事物的大小、轻重等特征依次排列进行分类比较的测量是( ) A.定名测量B.定距测量 C.定序测量D.比率测量 12.首次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是( ) A.伽利略B.达·芬奇 C.哥白尼D.罗吉尔·培根 13.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是( ) A.前实验B.准实验 C.真实验D.假实验 14.教育实验全过程评价的基础和起点是( ) A.过程评价B.成果评价 C.目标评价D.设计评价 15.将事物区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建立集合的思维方法是( ) A.分类B.归纳 C.演绎D.比较 16.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 ) A.量的规定性B.质的规定性 C.形式上的规定性D.内容上的规定性 17.定性分析中,内部效度的理论型效度又称( ) A.诠释效度B.描述效度 C.解释效度D.评价效度 18.提出积差相关系数的统计学家是( ) A.斯皮尔曼B.比纳 C.西蒙D.皮尔逊 19.分析与探讨一个因变量和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统计方法是( ) A.协方差分析B.单因素方差分析 C.多元方差分析D.回归分析 20.下列属于以教育理论为主的科学研究成果的是( ) A.实验报告B.学术专著 ══════════════════════════════════════════════════════════

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点整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要点

这是自己从一大本的教综中整理出来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带星的是重点,是需要背诵的。本人就是靠这份资料成功上岸啦成为一名高中教师,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基本形式、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最早见于许慎《说文解字》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3、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形式 教育的基本形式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或教材)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教育的基本形式包括(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1)教育具有永恒性(2)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3)教育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4)教育具有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和民族性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是教育中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二、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有助于)和负向功能(妨碍)。 3、按教育作用显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相吻合)和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我国朱熹也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和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3、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心理起源说,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定了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意识性,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4、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持这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我国和苏联。 四、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状态下教育机会均等(3)教育具有原始性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1、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及其特征★: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

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法》试题库及答案

“地区经济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调查”属于: 收藏 A. 反馈性的普遍调查 B. 预测性的抽样调查 C. 学科性的典型调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研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参与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教师支持的调节作用”中因变量是: 收藏 A. 父母参与 B. 学业成绩 C. 教师支持 D.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研究“特质愤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敌意认知和冲动性水平有调节的中介作用”中因变量是: 收藏 A. 冲动性水平 B. 敌意认知 C. 特质愤怒 D. 攻击行为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下列题项中属于三次文献的是: 收藏 A. 目录 B. 进展报告 C. 论文

档案材料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教材建设问题研究属于: 收藏 A. 发展研究 B. 基础研究 C. 应用研究 D. 评价研究 E. 预测研究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下列那一选项不属于历史研究法基本特点:收藏 A. 历史性 B. 逻辑分析为主 C. 具体性 D. 多元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下列的那一选项不属于历史研究法基本特点:收藏 A. 逻辑分析为主 B. 历史性 C. 批判性 D. 具体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下列问卷题目设计不合理的是: 收藏

你有躺着看书或是太阳光下看书的习惯吗? B. 你是否赞成公共汽车公司改善服务? C. 在一年内,你做家务的次数大约是多少? D. 在过去一年中,你做过几次中医理疗?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质量评价应遵循的要求的是: 收藏 A. 可测性 B. 具体性 C. 建议可行 D. 客观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使用统计图、表呈现研究数据”应撰写于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那一部分:收藏 A. 结果 B. 讨论 C. 方法 D. 前言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资料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处理”应撰写于教育实验研究报告的那一部分:收藏 A. 前言 B. 方法 C. 讨论 D. 结果

[教育理论研究者要“向下扎根往上结果”]往上向下

[教育理论研究者要“向下扎根往上结果”]往上向下 “少数高校教育研究者很乐意到中小学讲课、做培训,但却不愿扎根中小学,做长期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吴颖民直言,目前,真正扎根中小学的高校教育研究者相对较少。 在华南师范大学日前举办的教师教育高端研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等专家学者,就高校教育理论研究者如何做好基础教育“探路者”,打通高校教育理论研究与中小学教育实践的“任督二脉”,碰撞思想火花。 吴颖民发现,中小学在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急需可操作性强的教育理论引领指导。但少数高校教育理论研究者平时“下不去”,“拿了课题要交差,要到中小学找材料、依据时,才去转一转,课题完成就离开了”。在他看来,极少数教育理论之所以与教学实践“各说各话”,重要原因就是少数教育理论研究者“不接地气”。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顾明远把教育理论当作教育实践的“重要导航”,同时他把中小学教学实践视为教育理论的“活水源头”。顾明远再三强调,教育理论要植根于教育实践,能指导教育实践,“正如一个杯子如果不能喝水,也不能欣赏,有什么价值?” 吴颖民建议,高校理论研究者要在中小学这片“沃土”上深挖,“向下扎根往上结果”,为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注入“智慧星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华也认为,高校教育理论研究者要发挥好桥梁作用,“把中小学的生动实践、人才要求反映到大学,将中小学优秀经验变成大学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顾明远更是身体力行“实践出真知”的理念。虽已是高龄,但论坛结束后,他主动向华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部要求,与学部团队一起到中山、东莞等华南师大创建国家级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的中小学深入调研指导。(刘盾) 感谢您的阅读!

大学生应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

大学生应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 发表时间:2015-04-02T10:02:44.520Z 来源:《教育学》2015年4月总第77期供稿作者:张云霞 [导读] 大数据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也受到了它的极大冲击。 张云霞广州城建职业学院510925 摘要:大数据时代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本文主要从当代大学生角度阐述了以下内容:面对各个领域的飞速变化,身处校园但即将面向社会的大学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储备,既要学好专业课程知识又需了解时代发展方向、掌握社会发展脉搏,为自己以后踏入社会做好准备。 关键词:大数据大学生知识储备能力培养 大数据对整个社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也受到了它的极大冲击。有人曾说,信息化社会,我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只是一根网线的问题。随着公开课、E-learning等新学习方式的出现,传统学习方式“遭遇”了挑战。 一、立足当下:当前学习模式概述 学习模式往往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大学学习模式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较为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师生授受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就如同“母鸭带小鸭”,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授课教师身上,由教师带着学。学生把教师当作知识的来源,“唯教师,唯书本”,缺乏学习主动性。在大数据时代,大量知识需要自主学习,大量数据背后的潜在意义也需要自主探寻,一味依赖“灌输”则不能适应社会要求。 第二,探究与问题解决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从一个或多个具有挑战性或有争议的问题开始,然后借助各种媒介资源,由学生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确定问题并提供解答,之后吸收他人建议,进行修改最终完成。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相对第一种模式而言,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专题合作学习模式。“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已成为当下教育的主题。在合作学习模式中,要求学生作为成员参与到学习团队中,完成专题研究或研究项目。这是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最终通过团队合作达到课程或项目规定的要求。 二、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学习模式的双重影响 第一,快速便捷。大数据时代有快速化的特点,人们的学习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而且可以走在时代的前沿,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以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书本,但书本学习往往面临时间滞后等方面的限制,会影响学习效果与知识更新。 第二,经济有效。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家庭环境不好的学生没有能力支付课外培训学习的费用。在大数据时代,很多公开课程都是免费的,只要有学习的时间和需要,经济不再是制约大学生学习的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个人之间的教育公平。 第三,资源共享。大数据时代具有量大、多样化的特点,丰富的学习资源将呈现在学生面前。网络学习拉近了国际、区域和校际之间的距离,所有的学习者在学习资源利用方面拥有同等的权利。一直以来,好的学校是稀缺资源,但在不远的将来,由于在线教育的普及,人人皆可上名校将不再是梦想,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的缓解。在线教育对个人的重大意义,还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增加,更是学习方式的改变。 三、与时俱进: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学习模式的三大转向 1.由被动学习模式向自主学习模式转变。在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婴儿,等待着教师的喂养,教师是知识的来源,学生处于“被学习”的状态。这种学习方式没有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大数据时代是必然被淘汰的。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由齐莫曼首先提出。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需要有教师的引导,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地不断地探索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学习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和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学习者只要有需要、动机和行动,随时随处都可以学习。 2.由单一学习模式向融合学习模式转变。传统教学以一种教学模式应对所有的教学问题,传统学习以单一方式应对所有的学习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合式学习模式应运而生。融合式学习模式包含了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堂学习与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融合式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学习由教师驱动转变为学生驱动;学习的出发点是精确的学习者状态,包括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学习风格等;学习目标与学习者初始状态的差异,决定了学习模式与学习方法。 3.由知识本位向思维本位转变。知识本位的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第一性的,获取已有知识结论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学习过程被看成是单一的认知过程。思维本位的学习观不再以知识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和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获得思维方式以及能力的提升。大数据时代的知识是海量的、复杂的,耗尽一生也无法穷尽所有知识,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有价值导向和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具体的知识。单纯追求知识的学习是机械的,有可能让人沦为知识的奴隶,成为学习的工具,缺乏人性和人文气息。当代大学生是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形成思维本位的学习观对其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是个复杂过程,这种趋势已经初现端倪,未来的发展更需多方面的合力。

高等教育学谢安邦 第十二章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模拟题

一、选择题 1.( B )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A.学校教育B.科学研究C.继续教育D.科技的普及 2.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 C )周围的“硅谷”的成功和美国政府科技政策的影响,许多大学相继与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 A.哈佛大学B.哥伦比亚大学C.斯坦福大学D.普林斯顿大学 3.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过审核的科技成果,分理论性研究成果和( A )两类分别进行评审或鉴定。 A.应用性研究成果B.技术性研究成果 C.实践性研究成果D.综合性研究成果 4.( A )获得了具有创新特色的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研究成果——新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 A.清华大学B.北京大学C.上海交通大学D.复旦大学 A.理论联系实际B.注意理论的层次性 C.加强综合研究D.改进研究的效率 7.与专业的教育科学研究人员不同,对于一名大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可着重从(B )和研究教学方法进行。 A.研究教学成果B.研究教学内容C.研究课程体系D.研究教学过程 8.下列哪项不属于大学科研成果?( D ) A.理论性成果B.应用性成果C.阶段性成果D.实践性成果 9.在大学研究成果中,有明确的实用目的,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并有广泛应用特性的科技成果是( A )。 A.发展性成果B.理论性成果C.教学研究成果D.应用性成果 二、填空题 1.( )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 )与300家公司建立了“大学工业联合计划”,学校为公司提供各种科技服务。 3.我国逐渐形成了一批以大学为核心,以研究机构为依托,以( )为主要内容的( )新兴科技产业试验区,极大地推动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4.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途径有结合( )和( )进行的科研指导。 5.科研活动有本身的规律,科研准备阶段包括( )和( )。 6.在大学的科研成果中,( )指为解决某一科学技术问题,具有一定创造性、先进性和使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三、简答题 1.简述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地位。 2.简述高等学校科研应遵循的原则。 3.简述大学生科研指导的实施途径。 四、论述题 1.你如何认识大学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的优势和劣势? 2.论述高校科研活动的一般程序。 3.论述高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内容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原则。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培养高层次人才,离不开科学研究,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使高等学校同时具备了培养人才和发展科学的两大重要职能。因此,正确答案选B。 2.C

作为方法论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解读

作为方法论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解读 在把握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的基础上,把相关学科的研究范式用作方法和工具来分析、解读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方法论,具有多元性、开放性、综合性、选择性、实践性等鲜明的特征。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方法论本身的经验价值常常超过了研究所得到的某个具体特定的结论的价值。但是作为方法论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由于对其性质认识不明确而导致了诸多误解、误用现象。从理解多学科研究的性质归属入手,基于高等教育中实践问题的解决将分散的各个学科的研究观点综合起来,关注学科间的选择性和相容性,强化理论研究的实践检验,加强多学科研究的队伍建设和组织制度建设等是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基本途径。 [标签]多学科研究方法论内涵特征价值困境 1988年,美国著名的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所著“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一书的中文版《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出版,其中伯顿·克拉克指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如果我们手边没有进行这种研究的各种不同的分析观点,没有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组织理论等所提供的观察的方法,我们将不得不发明它们”。 2001年,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者潘懋元先生主编了《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一书,指出:“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和《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积极发展。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探讨日渐深入,人们普遍认为多学科研究开辟了高等教育研究的新境界,是高等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取向。 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性质、内涵及特征 (一)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性质归属 关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性质,至今尚无定论,目前有研究视角说、研究方式说、具体的研究方法说等。但是笔者认为,多学科研究在性质上应归属于方法论,原因在于: 1 从概念分析来看 关于方法体系的理解,目前一般基于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方法论层面。米尔斯认为:方法论是对方法的研究,它提供关于人们在从事研究时会做些什么的理论。方法论的性质是一般性的,通常不给研究人员提供具体步骤。方法论应该是关于方法的理论,是关于方法之所以成立的理论依据探讨,是为各种方法的具体运用以及对分析问题的方式、切入点和研究路径的总体说明和宏观指导。二是研究方式或研究路径层面。目前,人们比较公认的有两种路径,即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三是具体方法层面,即在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途径,如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自然实验与实验室实验、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比较研究与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与实地研究。四是关于研究的规范与伦理,指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规程。 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将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等用作“武器”来分析、解读高等教育自身的现象和问题,是对各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以及以不同学科研究范式表述及分析高等教育问题的方式、切入点和研究

教育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教育: 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 教育学: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 个体身心发展 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整个人生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4. 教育目的 教育的预期结果。 是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它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总要求,及其在课程和教学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即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 5. 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间的关系。 6. 教师 广义的教师,是把知识、技能、经验传授给别人的人。 狭义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传递、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只能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7. 教育机智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秤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即使、恰当、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制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教育机制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8. 教师专业发展 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经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_徐玮

一、引言 数据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记录,人类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数据的收集、保存、维护、使用等任务,成为横跨各个领域的现象和挑战。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发布了《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报告,首次提出了“大数据”的概念,并在报告中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相关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之后,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中国《光明日报》等对大数据进行了专栏介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在创造数据,也在利用和分享数据。视频、音频、图像、数字等多种交互方式的丰富,让我们已经进入了数据信息爆炸的阶段。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称“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实践中很快认识到,通过数据的开放、整合和分析,能够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从而促进社会大进步和大发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又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挑战,非常值得关注。 二、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本身并不是一种新的技术,也不是一种新的产品,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出现的一种现象。美国IBM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点,即种类(Variety)多、速度(Velocity)快、容量(Volume)大;国际数据咨询公司IDC则认为满足“4V”即:Variety(种类多)、Velocity(流量快)、Volume(容量大)、Value(价值高)指标的数据才可称为大数据。网络器械公司NetApp指出大数据应包括A、B、C三大要素:即大分析(Ana-lytic)、高带宽(Bandwidth)和多内容(Content)。具体来说大分析(BigAnalytics)是指通过对巨大的数据集进行实时分析后能带来新的业务模式,进行客户服务,能实现更好结果,以至帮助用户获得洞见;高带宽(BigBandwidth)指能高速地处理关键数据,以支持快速有效地消化和处理大型数据集,帮助用户走得更快;多内容(BigContent)一方面指大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另一方面则是指对数据的存储扩展要求极高,要求能轻松实现数据的恢复、备份、复制与安全管理,以去支持可管理的信息内容存储库而不只是存放过久的数据,并且能够跨越不同的大陆板块而不丢失任何信息。但无论是“3V”、“4V”,还是ABC三要素,其本质都是对大数据中的“大”的理解与阐释。在具体的表达中,尽管对大数据的范围、内涵等描述不一,但存在一个共性,即:大数据不是对数据量大小的定量描述,而是一种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多样数据中进行的快速信息获取。数据专家研究指出,大数据的出现,将改变我们对数据的看法与认识,数据的存在不仅有价值,大数据 更是将其能转化为有意义,人们将透过大数据而找到隐藏在大量数据背后的世界。 三、大数据提供新的教育平台 2011年以来,一股在线教育的浪潮正在席卷美国的教育领域,一种新型的智能学习平台正在成为高科技领域创新和投资的重点,其中不少公司已经得到了初步成功。如著名的在线教育公司Coursera,已经和普林斯顿、伯克利、杜克、香港理工等全世界30多所大学达成协议,通过其平台免费开放课程。如今这些学校的课程可以实现全球几十万人同步学习,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不仅可以在同一时间听取同一位老师的授课,还和在校生一样,做同样的作业、接受同样的评分和考试。一些学校看到了这种智能学习平台的价值和潜力,甚至开始投资兴建自己的独立平台。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就宣布,将投入6000万美元开发一个类似的平台,并向全世界免费开放。同年,我国教育部向全国高校征集了系列视频公开课程,面向全社会开放和共享。可以预见,这种智能学习平台将会给高等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但是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的教育行业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和挑战。过去,是学生争学校;将来,可能是学校在全球范围中争夺学生。发达国家的一流大学会挤压发展中国家普通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普通大学该如何来吸引生源?它们会不会因此衰落?既然最好的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都可以免费获得,教师的角色又需不需要调整?又该如何调整?这些问题,都是大数据时代催生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四、大数据发展新的教学模式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人类的教学经历过两次革命:第一次早在公元前300年,以孔子创立私塾和苏格拉底(Socrates)讲学为标志,开创了教育先河;第二次是于16世纪,以夸美纽斯(Comenius)创立课堂学习体系为标志,将工业化生产方式导入教育,创立一对多的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一直沿用至今,即教师在固定的场所,利用简单的工具对学生进行单向灌输式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受到空间、时间及心理因素的限制。处于大数据时代,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课堂,线上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在网上可以免费获取世界上最好的课程,而且这些课程比任何一个单独的大学提供的课程都要好。在线学习已经不是一个镜头、一段视频那么简单,而能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从而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例如,通过记录鼠标的点击,计算机能够记录学习者在一张幻灯片上停留的时间,判别你在答错一道题之后有没有回头复习,发现不同的人对不同知识点的不同反应,从而总结出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在哪种情况下最有效等规律。不难发现,该平台之所以强大,正是因为大数据。单个个体学习行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和挑战 徐玮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350) 摘要:从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多样数据中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正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学习活动。大数据的出现,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和教学模式,也促进了科研交流和创新。大数据使教育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数据;教学;挑战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4-02 【特别关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

附件: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实验室管理专项课题拟立项名单 序号课题名称申报人申报单位拟立项类别1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研 究与制订 刘克新北京大学重大课题 2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效率的 研究 黄开胜清华大学重大课题 3高校实验室安全形势研究”暨《实验 室建设与发展报告2018》 冯建跃浙江大学重大课题 4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实验技术队伍规 模和结构设计方案研究 杨树国清华大学重点课题 5新形势下高校冶金工程实验室安全 与环保现状及对策研究 尤静林上海大学重点课题 6高校化学试剂库标准化建设与信息 化管理研究 姜周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重点课题 7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研 究与建设 赵建新江南大学重点课题 8长三角区域高校大型仪器资源开放 共享及实践研究 金承钰上海交通大学重点课题 9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实体化平台改革 探索与实践 朱臻西安交通大学重点课题 10地方院校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和应 急控制机制研究 王益民天津中医药大学重点课题 11双创人才培养机制下文科类本科院 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章牧暨南大学重点课题 12高等院校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与 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以江西高 校为例 张继河江西农业大学一般课题 13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路径及保障机 制研究 陈浪城广东工业大学一般课题 14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及决策支持信 息化体系构建 李印川西南交通大学一般课题 15面向本科实验实践教学综合信息化 管理系统 周积壮烟台大学一般课题 16医学院校实验室试剂耗材管理信息 化的构建与实践 曹蓓南方医科大学一般课题 17基于网络荐购和情景感知的经管实 验资源建设策略与机制研究 刘琴西南石油大学一般课题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原文出处】中国高教研究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1 【原刊页号】13~15 【分类号】G4 【分类名】高等教育 【复印期号】200403 【标题】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 【作者】徐辉/季诚钧 【作者简介】徐辉浙江师范大学校长; 季诚钧浙江师范大学发展与改革研究室主任,浙江金华321 004 【内容提要】对现行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作了分类与概念界定,从“定性与思辨”和“定量与实证”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作了统计,指出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定性与定量、思辨与实证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价值作了讨论。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 【摘要题】理论经纬 【关键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思辨定性/实证定量 【正文】 一、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分类与概念界定

高等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因此,作为对高等教育现象、问题及规律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种形态。比如,哲学思辨的方法、逻辑分析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等等。但对高等教育方法进行仔细辨析,我们发现,有关方法的分类尚没有一个比较清楚、统一的标准,许多方法分类也不符合“排他率”或“平行率”等逻辑关系。 当前,一些关于方法的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但其含义却不确定、指向不清晰。如“质的方法”、“行动研究”、“人种学方法”等等,新旧概念之间容易产生混淆,引起方法分类上的混乱。如有的学者把“质的方法”作为定性方法,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定性方法与“质的方法”大异其曲。另外,每一种方法的背后又蕴藏着不同的认识论、方法论,如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方法与方法论之间容易引起歧义,比如,有的人把实证的方法等同于实证主义,有的则主张实证与实证主义不尽相同。所以,要对目前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必须进行方法的分类及概念厘清。 按照科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的分类,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可以从定性、定量、定性定量结合的维度加以划分。由于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对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一些学者也反对这一区分。目前理论界对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义更多的是从哲学层面上进行的区分与界定,而在研究实践中,方法的运用要复杂得多,也具体得多。另一种对方法常见的区分是思辨方法与实证方法,这也是科学研究中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 本研究从研究者的研究方式与思维方式这一角度把高等教育研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作者:喻琨 来源:《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第5期 摘要:大数据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引领社会发展的利器。文章分析了大数据技术的 含义,并提出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具有教学决策科学化、管理精细化、教学信息化 等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教育教学;信息化 在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引入大数据技术,拓展了学生的在线学习空间,记录了 学生学习与成长轨迹,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数据技术概述 大数据技术种类纷繁复杂,其中数据库技术是核心,在信息数据整合与利用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中的地位日趋上升[1]。在此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变为信息资源之间的较量,掌握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对国家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大数据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决策科学化 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视野的局限。在大数据时代,教师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能获取最新的教育行为数据,比如学生的资源浏览记录、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论坛发帖行为等,它们都以日志记录的方式 得以保存[2]。通过挖掘与分析这些实时数据,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选择更优的教学策略。 (二)管理精细化 大数据技术为高等教育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能大范围提升高校管理服务水平,实 现教育服务智能化。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通过大数据技术创新来改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并取 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华东师范大学通过预警技术对学生的餐饮消费数据进行记录和追踪, 一旦发现数据异常就以短信的方式询问学生是否存在经济困难。此外,大数据技术能实现教育 设备与在线学习平台的连接,通过智能化的定位和识别,追踪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如学习者的心跳、呼吸频率等,分析学习者复杂的学习行为模式,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机制。 (三)教学信息化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教学的信息化程度,不仅突出了教学活动的个性化、灵活性与开 放性,还改善了教学环境,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这也对教师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的联系更加密切。为此,高校要成立教师教学团队或科研团队,建立跨时空的专业共同体,让教师专业分工更精细,这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教师专业化分工 的必然趋势,也是精细化服务管理的必由之路。高校教师要处理好同事关系,在高校教学和科 研中分担任务,与他人分享经验,用客观、理性的眼光审视自己,学习他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理论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方法调查法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经常使用的方法之 1.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态或历史状态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应用历史法、视察法等方法和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到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经常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1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视察法视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1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视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视察被研究对象,从而取得资料的1种方法。科学的视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视察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惟。③致使新的发现。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1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 主动变革性。视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条件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进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 第2、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 第3,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根据1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取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1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肯定研究课题。②能构成关于研究对象的1般印象,有助于视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方法的总称。具体包括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等。 理论研究的方法 一、什么是理论研究 (一)理论研究的概念 1、理论研究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并使认识的结果系统化的活动。 A、理论研究是人类的主观见之于客观,并从客观中获得主观知识的活动,因此,人类的一切认识活动,都可以看作是理论研究的一个方面。 B、理论研究是人类思维的过程。是人们利用大脑这一特殊思维的工具,通过感觉、知觉、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形式,认识世界的过程。 2、理论研究是人们将认识的结果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因此,人类的任何系统化、逻辑化的认识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理论研究。 3、理论研究是人的主观对客观材料的自觉的加工过程。 (二)理论研究的范围 1、研究自然现象:空间形式、现象关系、变化过程、运动规律等,构成所谓的自然科学。 2、研究社会现象:发生过程、现象关系、发展规律等,构成所谓的社会科学。 3、研究人:人的行为、人的心理、人的思维、人的生存方式等,构成所谓的人文科学。 (三)理论研究的目的 1、直接目的:直接目的是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 2、根本目的:揭示客观真理,寻求人类生存的确定性。“从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