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尤其迅猛,而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导向上仍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因此,通过整理和评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找寻新的方

向和角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理论; 研究评述;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选址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

这不同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决定了对外投资以后,才考虑对外投资的地方,但是这个顺序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即企业选好了地方,在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可能投资也可能撤资。从这个角度说,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问题,而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国内空间的分布情况,这导致两个理论的交集甚少,这也就解释了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没有涉及区位因素的原因。但是区位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将区位因素纳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才能对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除了扮演重要的引资国,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对外投资国,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

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 或ODI) 具有普遍适用的理论规律,例如可以用西方投资理论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有处于新兴经济体大国背景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某一现有理论全面解释。国内外学者对中国ODI 的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术成果。通过对中国ODI研究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诸多学者研究主要围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区位选择、投资路径、投资方式等几个问题上。基于所要研究的内容,下面将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方面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

一、外文文献的研究成果

外文文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起初由于缺乏足够的分类数据,大多为描述性研究,一些对少数高知名度的中国跨国公司的案例研究,如华纳之后的研究才逐渐应用数据、理论和实证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分析和探讨。首先,一些文献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情况。伯克利指出,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条件下,需要将特殊的所有权优势和制度因素纳入一般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才能解释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利用1984~2001年中国企业对49个国家的ODI流量数据,分析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发现市场规模大、文化相似性强、政治风险高的国家或地区吸引了更多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而东道国具有的资源禀赋和专利注册情况影响不显著。另外,母国的制度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流向起了重大作用。得到类似结论的研究还有程、冯,他们运用引力模型对2003~2006年中国企业的ODI流量和存量数据进行分析,选取中国对90~98个国家或地区(考察三个样本:总样本、剔除避税港样

本、剔除离岸金融中心样本)的投资流量和125~150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存量,他们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受市场规模和地理距离的影响显著,市场规模大、地理距离近、具有共同地理边界和使用共同语言的国家能吸引更多的ODI流量。其次,张、钱分析了中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区位影响因素,他们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利用1991~2005年中国企业对31个国家(21个发展

中国家和10个发达国家)的ODI存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选取的解释变量包括GDP比率、东道国GDP增长率、人均资本比率、东道国工资水平、东道国原材

料产品的出口比率和东道国风险指数。他们的结论为,中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行为是由不同的因素驱动的。具体地,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没有显示出市场寻求的特征,而成本低和资源丰富成为中国对其投资的主要原因,并且东道国风险的检验结果不显著;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而言,市场寻求、追求低成本、资源丰富拉动了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东道国的风险指数仍然不显著。之后,他们又将模型进行拓展,加入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对东道国出口以及投资集聚三个要素,其结论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和集聚效应都推动了其对外直接投资;【集聚效应: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市场寻求和资源寻求都是驱动中国对其直接投资的因素; 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拉动了其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资本集中于发达国家而在发展中国家表现较为分散; 没有证据显示中国对

非洲和石油生产国的投资是由于其自然资源。另外,一些文献针对某一个或两

个区位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蓬塞( Poncet,2007) [8]指出,那些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双边投资协议( BITs) 的东道国能够吸引更多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投资国的友善关系可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成为企业区位选择时的重要考虑因素。【双边投资协定可分为传统型与现代型两大类,传统的双边投资协定内容主要在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中体现;现代型的指两国之间订立的专门用于国际投资保护的双边条约,又分为美国式的双边投资保证协定及德国式的促进与保护投资协定。】科尔斯塔和威格( Kolstad&Wiig,2009) [9]的研究认为,巴克利等( 2007) [5]及张、钱( Cheung & Qian,2009) [7]文章中使用的数据是经批准的投资数据,而非实际投资的结果,因此可能有失偏颇; 并且之前的研究都是将东道国的制度因素和自然资源禀赋因素独立考察。在此基础上,他们运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投资数据研究了东道国制度因素和自然资源因素的结合作用,研究表明,东道国制度环境与自然资源禀赋共同对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在制度环境较差的国家中,自然资源禀赋越多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中国对其直接投资,二者存在替代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中国企业多投资于制度环境较差( 风险高) 和自然资源丰裕国家的行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献通过国家对比和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比来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托兰惕诺( Tolentino,2010) [10]

将中国和印度两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对比,分别采用考察了两国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与其自身的一些宏观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对比:中国、印度

考察:【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与【自身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数据:1982~2006年

1980~2006年两国的时间序列数据

研究方法:向量自回归模型的评估

结论:发现中国的人均收入、贸易开放度、利率、人力资本、技术能力、汇率和汇率波动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兰杰( Granger)原因。相比之下,印度的国家技术能力是其对外直接投资的Granger 原因。与印度相比,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更多地依靠政府来推动,相关的

区位选择和分布更倾向于政府的指引。得到类似结论的还有冯、埃雷罗( Fung &Herrero,2008) [11,12]等

人的研究。拉玛沙米( Ramasamy,2010) [13]等则运用泊松回归模型对2006 ~2008 年中国上市公司对外直

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国有企业倾向于对自然资源丰富、政治风险高的国家进行投资,

而私有企业则主要为市场寻求型投资。此外,他们还指出,现有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私有企业的投资

行为,但是对于国有企业,需要将现有的理论进行调整才能对其解释。类似地,姚等人( Yao et al. ,

2010) [14]认为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他们提出理论命题,即中

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国家能源建设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国家政策会对国有企业进行保护,因此这些国

有企业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而相对地不考虑国际市场或一些东道国存在的风险,并且该文章进一步

用中铝和力拓的案例对其命题进行了说明验证。

二、国内文献的研究成果

虽然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是基于对本国经济现象的研究,因此相比国外文献,国内相关的

研究成果更加全面、详尽。以下主要分为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 一) 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方面

冼国明、杨锐( 1998) [15]认为,传统的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只是强调某个时期的技术变动

或发展阶段对发展中国家FDI 的决定作用,缺乏更加深入的分析。他们把邓宁( 1993) [16]的附加策略变量

的动态国际生产折衷( OLI) 理论模型作为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学习型FDI 模型框架,这个模型既可以

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行为,同时还可以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交叉投资的

行为,从而完善了坎特韦尔( Cantwell) 的技术累积理论。另外,他们还强调了政府的作用,从而对策略

型对外直接投资做出解释。这个理论框架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并没有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特有因素。另

外,江心英( 2004) [17]认为东道国的经济环境( environment) 、体制( system) 、政策( policies) ,即ESP

系统和跨国公司的行为特征是决定FDI 区位选择的两个内生变量,然后重点阐述了基于这两个内生变量的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综合动因理论。文章指出,国际投资区位选择行为事实上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

间的正和博弈,双方合作的基础是利益,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最终取决于东道国的引资目标和跨国公

司的投资目标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范小军、杨舟( 2006) [18]则运用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原理,

建立了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下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模型,并且讨论了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

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其结论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容量较小,优惠税率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

度可以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产生正影响; 如果市场足够大,即使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是很

完善、税率也没有十分优惠,这个国家或地区仍然可以吸引直接投资。

( 二)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影响因素的探讨

1.一些文献从整体上讨论了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

杨大楷等( 2003) [19]将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特点相结合,对中

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应以东南亚发

展中国家为重; 不同类型企业根据其侧重点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区位; 在国外进行研发的企业应注重寻求

产业集群,利用集中的资源和能力取得更多的创新优势。得到类似结论的还有钟

懿辉( 2006) [20],他指

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应当针对临近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实施不同的战略;

同时,在进行区位选择时注重“聚集效应”、保持成本优势、强化企业核心竞争优势,还要结合企业自身

102

特__________点。

另外,程惠芳、阮翔( 2004) [21 - 25]等人的文献都是通过建立引力模型、一般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空

间计量经济模型,选取多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样本国家( 和地区) ,对中国对外投资流量( 或存量) 数

据进行横截面回归分析或者面板数据分析,进而考察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他们

的研究结论中有些因素的影响方向是相同的,有些是相反的。他们的研究结论都认为,中国与东道国的

双边贸易额是影响对该东道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一个很显著的正向影响因素,但是东道国国内生产总

值、双边汇率、前期投资的影响方向却不确定。

除此之外,胡博、李凌( 2008) [26]重点考察了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

响,他们采用2003 ~ 2006 年中国对54 个东道国的投资数据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他们利用聚类技术将样本国家分为市场寻求、资源寻求、科技寻求这三类。他们的研究证实了东道国的

资源禀赋、市场规模和科技水平是影响中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三个重要因素。具体地,较高的科技创

新水平是发达国家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或潜在市场则促进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而

阎大颖等( 2009) [27]则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角度进行了研究,他们以经典的国际折衷理论为基础,

结合中国特有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发展特征建立了一个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该框

架重点考察的因素为政府扶持、关系资源、融资能力。然后他们以2006 ~ 2007 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的微观数据为样本,对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对全样本分析时,

海外关系资源及自身融资能力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政府政策扶植的作用较弱。另外,他们

对三个类型( 贸易型、生产型和其他类) 投资的子样本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政策扶植对资源和技术类

ODI 的意义相对更重要,海外关系资源则与贸易类ODI 关系更密切,而融资能力则是影响最普遍和突出

的因素。

2.一些文献集中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某一个或某一方面的影响因

素。

贺书锋、郭羽诞( 2009) [28]考察了政治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的影响。他们选取2003 ~

2006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1 个东道国作为样本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考察了政治信仰、政治摩擦、

国际地位和政治关系四个度量政治因素的变量。实证结果显示,政治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

的影响,中国企业更偏向投资于与中国有相同政治信仰、政治摩擦较少、国际地位相似、政治关系定位

较高的东道国。韦军亮、陈漓高( 2009) [29]则专门针对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

了研究。他们选取了中国企业2003 ~ 2006 年在73 个国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采用GMM 估计方法,

研究表明,东道国政治风险对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在高政治风险的东道国的原因,可解释为这可能源于中国企业独特的国际竞争力优势,以及少数企业的

盲目投资等。殷华方、鲁明泓( 2011) [30]研究了文化距离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向之间的关系。他们采用

1993 ~ 2006 年49 个经济体在29 个OECD 成员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作为样本,以文化距离带来的“外来者

劣势”和“外来者收益”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创建了一个新的研究框架。他们的

研究表明,文化距离和

国际直接投资流向之间存在着水平S 型曲线关系,这能够较好地解释文化距离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向之间的

“文化距离悖论”,即国际直接投资更愿意流向和母国的文化距离较大的东道国。因此他们建议对于中国

正在“走出去”的企业,未必要投资于和中国文化距离较小的国家,应该同时考虑文化距离的“外来者

劣势”和“外来者收益”。陈松、刘海云( 2012) [31]分析了东道国治理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的影响。他们选取75 个国家或地区2007 ~ 2009 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

资倾向流入治理水平较低的国家,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另外,他们还考察了市场规模、资源禀赋、技术

水平、汇率、双边贸易、东道国通胀率等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市场规模较

小的国家或地区; 东道国的资源禀赋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吸引力; 中国向东道国的出口促进

了中国对其直接投资; 东道国技术水平、双边汇率、从东道国进口贸易以及东道国通胀率没有显著影响

10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而宗芳宇、路江涌、武常岐( 2012) [32]则建立了关于双边投资协定、东道国制度环

境与母国制度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作用的研究框架。他们选取的样本包括2003 ~ 2009 年

92 家上市公司在60 个国家新建的283 家海外子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显示,双

边投资协定是联系母国和特定东道国的双边联系因素,能够促进企业到签约国投资; 双边投资协定对促

进企业到制度环境较差的东道国投资作用更大; 双边投资协定还能够替代母国

制度支持的不足,对于获

得更少母国支持的非国有企业到签约国投资更有帮助。

( 三) 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路径

国内学者提出对于中国ODI 的区位选择“先易后难”或者“先难后易”的决策,大多数是从发展中

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角度区分难和易。具有代表性的有何志毅( 2002) [33],他比较研究了海尔集团的“先

难后易”与TCL 集团的“先易后难”的对外直接投资实践战略,分析了实施两种战略的企业其国际化战

略的共同点,两种战略的优势、劣势和采用两种战略的一般原则。他指出,总体而言,对于中国企业,

尤其是以制造为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所处的阶段适于运用“先易后难”战略,即主张先进入发展中国

家市场。而邵祥林( 2005) [34]则主要探讨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目的、路径和模式。他依据对外投资目

的将海外投资进行分类,借助两阶段寡头博弈模型,对不同类型的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活动进行了

分析和描述,指出以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的的海外投资企业更可能是以承担较大风险为代价

来换取要素整合方面的提高; 以扩展市场为目标的投资企业应看重市场规模和

同行业企业的发展水平、

竞争能力。另外,他还指出,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应该选择产权安排方式( 例如独立经营和合

资经营) 。同时,他强调,发展中国家的跨国经营活动不具备绝对优势,因此,比较优势原则在中国企业

“走出去”,决定自身的经营战略和方式中显得尤为重要。最后,王凤彬、杨阳( 2010) [35]将对外直接投

资划分为传统对外直接投资( 包括自然资源、市场和效率寻求型三种) 和战略资产寻求型直接投资,后

者也称为“探索型ODI”。他们以联想收购IBM、吉利收购澳大利亚DSI 公司等案例为例,从顺梯度和逆

梯度FDI 的对比分析中归纳出“差异化的同时并进”模式; 并且文章指出中国正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

“中游”位置,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来说,相比单一模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企业更应该“两条

腿走路”“齐头并进”,在投资过程中兼收“探索型ODI”与“利用型ODI”的优势。

三、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目前,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中国ODI 区位选择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总体上看,学术界对

ODI 区位选择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体系仍然处于发展中,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范式尚未完全确立。到目

前为止,每个相关的区位理论只是解释某个特定时期或者特定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无法对所有

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向问题做出一致的解释。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还没有满足现实需要,实践上需要

更加成熟和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和研究成果来指导现实经济决策[36]。第二,外文文献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包括母国制度、母国政府扶持、投

资企业类别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研究的出发点是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独特的。但笔者认为,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也有符合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框架的一般性。在

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时,一般性和独特性都应该予以考虑。

第三,国内学者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有关研究的综述和修正,

以此来解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框架的构建方面,现有的文献极

其缺乏,没有形成用来解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一般框架。具体地,对FDI 区位决策的研究基本

是从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出发发现、识别和验证影响FDI 区位选择的因素,但未上升到一般性理论,

没有揭示影响因素对FDI 的作用大小及其条件变化。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路径方面,由原来的

104

“先易后难”逐渐发展成“难易并进”的模式。在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方面,他们不但分析了经济因素、

环境因素,对制度因素的分析也很多,但是笔者认为这些因素的考察仍然不够全面,特别是基于母国角

度的分析十分不足; 另外,很多研究的结果是自相矛盾的,即同一个因素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

择的影响出现了矛盾的结论; 而且大多数文献是从某个侧面描述对外直接投资

的区位选择问题,缺乏系

统性。

第四,以往的研究基本基于传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而这些理论模型中普遍存在没有考虑贸易成

本、集聚经济的问题。他们大多数是基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无贸易成本这些条件建立的。由于受到这

些假设条件的限制,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缺少了和主流经济范式共通的基础条件,大多数理论以一种假说

的形式呈现。这使得相关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度减弱。直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区

位选择的分析范式———新经济地理理论( 强调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

结合,FDI 理论才具备了主流

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是基于比较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对于新的国际生产的现实问题,

它们已经较难做出解释[37]。而现有的文献中,在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

问题就很缺乏了。

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如何解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问题,一个较好的研究角度

即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入手,在全面分析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建

立理论框架,进而解释中国ODI 的区位选择问题; 或者是通过应用现有的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来解释中

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问题也不乏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Wall David. Outflows of Capital from China [Z]. OECD Development Centre Technical Paper No. 123,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7.

[2]Buckley P J,Cross A R,Tan H,Voss H,Liu X. An Investigation of Recent Trends in Chinese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ory[Z]. Centre forInternational Business University of Leeds Working Paper,

2006.

[3]Taylor R. Globaliz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ompanies: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J]. 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

2002,( 1) : 209 - 225.

[4]Warner M,Hong N S,Xu X. Lat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Transnational Firm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2004,10( 3 /4) : 324 - 345.

[5]Buckley P J,Clegg L J,Cross A R,Liu X,Voss H,Zheng P. The Determinants of Chinese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 4) : 499 - 518.

[6]Cheng L K,Ma Z.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C].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2007: 545 - 578.

[7]Cheung Y W,Qian X. Empirics of China's 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J]. Pacific Economic Review,2009,( 3) : 312 - 341.

[8]Poncet,Sandra. Inward and Outward FDI in China[Z]. Working Paper at the Panth éon - Sorbonne -Economie,Université Paris 1 CNRS

and CEPII,2007.

[9]Kolstad I. ,Wiig A. What Determines Chinese Outward FDI? [Z]. CMI Working Papers,2009.

[10]Tolentino P E. Home Country Macroeconomic Factors and Outward FDI of China and India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2010,16: 102 - 120.

[11]Fung K C,Herrero A 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utflows from China and India[J].

China Economic Policy Review,2010,( 5) .

[12]Gugler P,Boie B.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FDI: Determinants and Strategies of Chinese MNEs[Z]. London: Routledge,Contemporary

Asia Series,2008: 25 - 57.

[13]RamasamyBala,Yeung Matthew,Sylvie Laforet.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ocation Choice and Firm Ownership[J].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 10) : 1 - 9.

[14]Yao Shujie,Sutherland D,Chen J. China’s Outward FDI and Resouce-Seeking Strategy: A Case Study on Chinalco and Rio Tinto [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2010,( 17) : 313 - 326.

[15]冼国明,杨锐. 技术累积、竞争策略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J]. 经济研究,1998,( 11) : 56 - 63.

105

[16]Dunning J.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and the Global Economy[M]. NewYork: Addison Wsley Publishing Ltd. ,1993.

[17]江心英. 国际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综合动因假说[J]. 国际贸易问题,2004,( 1) : 66 - 69. [18]范小军,杨舟.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博弈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6( 1) : 96 - 98.

[19]杨大楷,应溶. 中国企业FDI 的区位选择分析[J]. 世界经济研究,2003,( l) : 25 - 28. [20]钟懿辉. 中国企业FDI 的区位选择探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 10) : 78 - 83. [21]程惠芳,阮翔. 用引力模型分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 世界经济,2004,( 11) : 23 - 30.

[22]徐雪,谢玉鹏.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08,

( 4) : 167 - 168.

[23]项本武. 东道国特征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7) : 33 - 45.

[24]何本芳,张祥.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模型探索[J]. 财贸经济,2009,( 2) : 96 - 101.

[25]谢杰,刘任余. 基于空间视角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与贸易效应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1,( 6) : 66 - 74.

[26]胡博,李凌.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基于投资动机的视角[J]. 国际贸易问题,2008,( 12) : 96 - 102.

[27]阎大颖,洪俊杰,任兵.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 基于制度视角的经验分析[J]. 南开管理评论,2009,( 6) : 135 - 142.

[28]贺书锋,郭羽诞.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析: 政治因素重要吗? [J]. 上海经济研究,2009,( 3) : 3 - 10.

[29]韦军亮,陈漓高. 政治风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 经济评论,2009,( 4) : 106 - 113.

[30]殷华方,鲁明泓. 文化距离和国际直接投资流向: S 型曲线假说[J]. 南方经济,2011,( 1) : 26 - 38.

[31]陈松,刘海云. 东道国治理水平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6) : 71 - 18.

[32]宗芳宇,路江涌,武常岐. 双边投资协定、制度环境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J]. 经济研究,2012,( 5) : 71 - 82,146.

[33]何志毅. 中国企业国际化途径选择———海尔与TCL 海外投资战略的比较[J]. 世界经

济研究,2002,( 6) : 4 - 8.

[34]邵祥林.“走出去”跨国经营[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5]王凤彬,杨阳. 中国企业FDI 路径选择与“差异化的同时并进”模式[J]. 中国工业经济,2010,( 2) : 120 - 129.

[36]Grosse R,Behrman J N.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1992.

[37]Hosseini H. An Economic Theory of FDI: A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Historical Approach [J]. The Journal of Socio - Economics,2005,

( 34) : 528 - 541.

Literature Review on Location Theory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Investment

ZHANG Hui1,HUANG Jian-zhong2

( 1. Shanghai Customs College,Shanghai 201204,China;

2.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05,China)

Abstract: The rise of China has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background of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policy guidance of the “two markets and two resources”,China's development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especially rapid. The primary problem of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the study on

location choice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However,the developing time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s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摘要]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区分布不尽合理,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高效统一的宏观管理与协调机构;海外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我国海外投资风险尚缺乏有效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赵国锋1,段禄峰2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 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 (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 收稿日期:2011-5-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360docs.net/doc/2914427635.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1研究背景及意义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发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给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达到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746.5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达到了 116.3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究竟是由什么样的企业贡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

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回答上面的问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忽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规范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发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

产业集聚理论综述(各种学派)

产业聚集理论 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 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 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 产业聚集理论(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heory)产业聚集理论产业聚集(Industrial Agglomeration)理论一直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他们分别从外部经济、产业区位、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报酬递增等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与发展机理。由于研究背景及观察问题角度的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聚集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综合起来看,产业聚集是指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产业聚集理论 - 外部经济理论 早在古典政治经济学时期,亚当·斯密(1776)在其著名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根据绝对利益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从分工协作的角度,通过产业聚集对聚集经济做了一定的描述,他认为产业聚集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组成的群体;大卫·李嘉图(1817)根据比较利益学说,研究了生产特定产品的区位问题,也指出了产业聚集所形成的聚集经济问题。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90)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产业聚集及内部聚集和空间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的概念,并阐述了存在外部经济与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条件下产业聚集产生的经济动因。他指出,所谓内部经济是指有赖于从事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的经济;而外部经济则是有赖于这类工业产业的一般发达的经济。作者提出了三个导致产业聚集的原因:一是聚集能够促进专业化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二是企业聚集于一个特定的空间能够提供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市场,从而确保工人较低的失业概率,并降低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可能性;三是产业聚集能够产生溢出效应,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优于单个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从技术、信息等的溢出中获益。 马歇尔进一步指出,同一产业越多的企业聚集于一个空问,就越有利于企业所需生产要素的聚集,这些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能源、运输以及其它专业化资源等等。而空间内诸如此类的投入品,或者说生产要素的供给越多,就越容易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随着投入品专业化的加深,生产将更加有效率,该空间企业也将更具有竞争力。因此,马歇尔相应提出了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s)的概念和工业区理论。而关于聚集经济的根源,马歇尔认为来自于生产过程中企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在某一空间区域内的联系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并带来一般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专业化技能的集中,进而促进区域供应者和消费者之间增加相互作用、共享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区域外部性。但是,马歇尔(1920)强调因为更大的劳动力“蓄水池”,非贸易投入的可得性和知识外溢带来的外部性会使得一个产业聚集于某地,而其分析只适合于一个产业,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的聚集。 产业聚集理论 - 产业区位理论 屠能(182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强调区位运输差异的理论,开创了区位理论的先河。在其《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作者寻求解释德国工业化以前某典型城市周围的农业活动的模式,最早用多种要素来解释聚集经济现象,其农业圈模型区位外生市场的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研究论文

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非公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摆脱地域、资源、市场等多种因素制约,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不仅在总体上为资本输出提供了资金保障,也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手段。同时,我国又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资本输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压力。另外,国际上各种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为扩大对外贸易,企业必须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设立贸易公司等各类企业,以规避壁垒。从民营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上讲,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吸取先进技术,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是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经过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进出口方面己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国际贸易经验,在产品、品牌、设备、技术、人才和管理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开始拥有自己的竞争优势。为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据全国工商联与商务部有关机构的联合调查,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按企业数计算,2010年对外直接投资的母体民营企业为2573家,占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总数的64%. 但是,我们仍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浙江省为例来说,该省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项目其平均投资规模不足30万美元。这样的投资规模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约600万美元的平均规模,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子公司平均约260万美元的规模。 另外,就总体数量而言,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投资方面尽管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甚至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很大。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显示出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中国民营企业在1992年才开始对外投资,而且一直处于边缘化生存状态。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相关对外政策出台,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大好时机下,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速度是相当迅速的。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3月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5.3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投资净额(即流量)为5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93%.截至2010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49亿美元,扣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境内投资主体的反向投资,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存量)448亿美元。这说明就总体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10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其流量与存量分别占到了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0.9%和0.55%.而按对外直接投资的

产业集群理论文献综述-2011.6.5

汤连帮 技术经济及管理 科学研究院 一、引言 从历史环境地来说,在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出现地那一时刻开始,伴随着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地产业集群地现象就早已存在.从产业集群产生地理论基础来看,经济学上地分工思想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个思想环境背景.从古代地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古尼罗河流域和古黄河流域地下游地集中灌溉农业区,再到经济全球化地今天,如美国硅谷、号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底特律汽车工业区,印度产班加罗尔软件地软件开发区、日本地筑波和关西,以及台湾地新竹等等,都说明了产业集群这一经济现象在提高和促进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推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问题地提出 世纪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在当代颇具特色地产业组织形式.在当代,产业集群是一个重要地经济组织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在大量研究和阅读文献地基础上,得出世界产业集群组织发展地基本特征就是相似或相关地产业在相同地区域集聚,并变得日益相互依赖而具有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世界各地地产业集群地发展已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地一种世界性地经济现象.纵观世界地地理版图,产业集群在世界地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在美国,有硅谷和公路地电子产业群、好莱坞地影视娱乐产业群、纽约麦迪森大街地广告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地医学设备业群、克利夫兰地油漆和涂料业群、西密歇根地办公室家具业群、达尔顿地地毯业群、加利福利亚地葡萄酒业群、马萨诸塞地制鞋业群等等.在意大利,根据统计局地标准,年,专业集群有个,其中纺织品集群个、制鞋集群个、家具集群个、机械集群个、食品集群个、金属制品集群个,化学制品集群个,造纸和印刷集群个、首饰集群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然而,产业集群并非发达国家所独有,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着大量类似地有竞争力地产业集群,这些集群在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经济增长和推动出口方面做出了巨大地贡献.在秘鲁、巴西、墨西哥、韩国、巴基斯坦、南非、津巴布韦和坦桑尼亚等国都有产业集群存在.在南非,产业集群历史从年才开始地,并且主要由国家政府机构发动地,分别于年发布了铝业集群地动议,年又宣布了珠宝制造业地集群地动议.在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发展了相关地产业集群,在亚洲,中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斯洛文尼亚、印度尼西亚等国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相关产业地集群.在印度,旁遮普邦地路德海阿那得金属加工和纺织工业集群、古吉拉特邦地苏拉特地钻石加工业集群、卡纳达卡邦地班加罗尔电子软件业集群、北方邦德阿格拉地鞋业集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此从上述可以得出,产业集群在世界经济范围内是一种普遍地经济现象,世界各国和各地地经济增长无一不闪烁着产业集群地光芒,产业集群正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地潮流,其正呈现蓬勃生机、繁荣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也迅速崛起了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地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佛山地陶瓷、潮州市地食品加工与不锈钢器具、东莞地电子、家具和服装、中山地灯具、顺德地木工机械、花卉与家具、花都市地皮革和皮具、澄海市地玩具与工艺品业等,浙江嗓州地领带业、温州地服装和眼镜、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对外直接投资文献综述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 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Choe(2003)则基于80个国家和地区20多年的数据,对FDI和国内投资分别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基于格兰杰检验表明,FDI 与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格兰杰原因,国内投资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经济增长是国内投资的格兰杰原因。Trevor Campbell(2012)使用1979—2008 年相关数据,对巴巴多斯FDI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E-G 两步法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从长远来看,FDI 流入量每增加1%,GDP 就增长0.10 个百分点,而在短期内,FDI 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明显。 国内学者,何洁(2000)用1993—1997 年28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部门共140 个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FDI 在各省市工业部门中均存在明显的正向外溢效应。魏后凯(2002)利用1985—1999 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对FDI 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的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与FDI 分布的不平衡密切相关。谢兴龙、师萍、李晓峰、潘胜利(2005)用不同的数值测量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考察在中国、印度和巴西3 个经济转型国家FDI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印度的吸收能力最好,巴西最差,中国位于二者之间,而不同类型的FDI 对这3 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不同。尹翔,王英(2006)采用中国1984—2003 年、印度1991—2004 年的GDP、FDI 数据,把FDI 作为自变量,建立二元回归模型,对两国FDI 和GDP 的关系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两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区别:认为规模巨大的FDI 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印度数量极少的FDI 也能高效地作用于印度经济。赵奇伟、张诚(2007)对中国1997—2004 年31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中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 溢出效应为负。徐婷(2009)使用1985—2005 年的数据,选取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模型的依据,利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建立回归模型对中国FDI 与GDP 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FDI 与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因此高效吸收和合理利用外资是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建议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投资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对外投资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与我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和发展速度极不相称,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也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外投资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词:对外投资;区域;发展 1 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14年我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1亿美元,首次接近利用外资水平,流量连续3年居世界第3位,存量达882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8位。境外投资企业总数近3万家,遍及全球80%的国家和地区,向东道国缴税总额192亿美元,创造186万个就业岗位。我国企业还建立了7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初步形成了产业聚集,发挥了示范和带动效应。此外,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1361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352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748万人次。“走出去”已成为我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1.2对外投资流量快速增长,与吸引外资规模首次接近。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继续高速增长,创下1231.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2%。自2003年中国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连续12年实现增长,2014年流量是2002年的45.6倍,2002-201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5%。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吸引外资仅差53.8亿美元,双向投资首次接近平衡。 1.3对外投资的存量规模不断扩大,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2014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8826.4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221.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3.4%,在全球分国家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中较上年前进3位,位居第8,首次步入全球前10行列。 1.4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地域高度集中。 截至2014年底,中国1.85万家境内投资者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3万家,分布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高度集中,2014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位的国家地区存量占总量的近90%,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为136.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11.1%。 1.5投资行业分布广泛,门类齐全,第三产业投资流量、存量均超七成。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按三次产业划分,投资流量占比分别为1.3%、25.3%和73.4%;2014年底三次产业存量占比分别为1%、24%和75%。投资存量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行业有4个,依次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上述4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达6867.5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7.8%。 1.6并购项目亮点突出,但传统采矿领域交易金额大幅下降。 2014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24.8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涉及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并购亮点突出。同时受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采矿业并购金额虽仍保持首位,但从上年的342.3亿美元大幅下滑到179.1亿美元,同比下降47.7%。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_一个文献综述

p孙少勤邱斌潘凌燕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对跨国公司母国及东道国的工资和就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各国经济学者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的工资与就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否提高了东道国的工资并对东道国的就业存在积极的影响;以及随着东道国工资的提高,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否会再转移到工资水平更低的国家和地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工资效应进行综述。 [关键词]跨国公司FDI工资效应 中图分类号:F27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369(2008)6-0029-06 引言 一国对外直接投资(FD I)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跨国公司母国的国民收入和社会福利。以美国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推动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W TO的成立,投资便利化和各国贸易壁垒不断降低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跨国公司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非一体化活动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也随之发生,那 收稿日期:2008110120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全球生产网络、技术溢出效应与中国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研究6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06JA790019。本文同时也受到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为07SJ B790019)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项目编号为Y656)的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孙少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210044;邱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潘凌燕,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硕士研究生,210096。就是美国似乎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也转移到了国外。以美国经济学家为首的各国经济学家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热议FDI的工资效应问题。特别是Brainard和Riker的/美国的跨国公司是否同时在出口美国的工作机会?0一文,更是将跨国公司的工资效应问题推向讨论的高潮。[1]近年来,随着美国对作为所谓/世界工厂0(w orld w orkshop)的中国的投资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对美出口贸易顺差连年加大的情况下,上述讨论重新成为热点。 工资效应(wage ef fect)并无确切定义,而且该效应和就业紧密联系,广义的工资效应应该表述为/工资与就业效应0才更为确切。经文献检索发现,主流经济学刊物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对工资效应的讨论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否以丧失一部分本国工作机会为代价?特别是,是否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丧失了一部分低端工作机会?假如答案是肯定的话,这部分丧失的工作机会是否会被产业高度化所带来的高端工作机会所弥补?(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无在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工作机 ) 2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