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哈格及其生态规划方法

麦克哈格及其生态规划方法
麦克哈格及其生态规划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X〕56号)和《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X政办〔X〕156号)精神,建设完善我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健全点位、共享信息、自动预警、严格考核”的建设要求,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到X年,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省、市、县(区)三级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信息统一发布;健全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部门会商工作机制;监测自动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成统一监测、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为加快生态文明和美丽X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重点任务 (一)健全点位、完善网络。 1.建设科学全面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生态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市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客观、准确、真实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在全市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等区域布设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成国、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7个,主要大气输送通道监测点位1个;各县(市)区所有建制区均建有能够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X)》六项因子监测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以下简称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每个县建成3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其中2个在县城建制区、1个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基本形成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并积极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市环保局、气象局) 在全市主要河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重要湖泊水库、重要城市河流、重点水源保护区、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布设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在X流域及X流域的9条河流上布设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2个,其中水质自动监测站9个;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10个;在城市主要河流布设水质监测点位3个;各县(市)区在本辖区布设完善市控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基本形成我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优化完善地下水、重点流域、重要湖泊水库、重点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点位。(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水利局) 在耕地、林草地、敏感区域、污染典型场地等区域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全市布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61个,基本形成能够反映我省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责任单位:市环保局) 在辐射环境质量重点控制区域开展放射性环境质量监测和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全市共建设电离辐射自动监测站3座,电磁辐射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Word版

读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有感 麦克哈格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 (Design With Nature),从人为空间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并进而提出生态规划的概念,发展了一整套的从土地适应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规划方法和技术。 他认为:“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通过了解、尊重自然。人是唯一具有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他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必须结合自然。”1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 笔者认为麦克哈格生态规划理论的闪光点之一,在于其价值观念的转变。 麦克哈格在书中通过实例与生态理论的共同阐述极力向人们宣传自然价值观转变的重要性。这种自然价值观的转变似乎比生态科学的规划方法更为重要一些。规划师,管理者与民众如果没有把这种基本的观念深植于心的话是难以在规划过程中彻底的贯彻任何生态思想的,尊重自然的人类发展模式也就无从谈起。如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正预示着人类发展的灾难性前景。人类对待自然的价值观念急待转变。 与人们习惯认为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念针锋相对,麦克哈格在书中详尽的阐述了他的自然观。他强调人是整个自然界的一分子,与其他许多生物以及各种物质共存于宇宙之中,而非整个自然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物质一样持有自己的独特性与相互依赖性,为获得生存,成长,繁衍,发展,就必须在系统中中得到平衡,相互支持和相互需要而编制在一起。麦克哈格借助一个宇宙舱的实验来生动的说明了这一点。他还阐述了自然主义者对人与自然的一些主要观点。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他们的独特性与存在的价值。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在自然中的作用与其他生物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人被认为与其他生物一样感受和知觉都不能违抗自然规律,而只能反映这些自然规律。人属于自然这个纷繁复杂的大系统并完全依赖它,但由于人具有感觉能力因此和酶一样具有调节能力,所以有管理这个系统的责任。麦克哈格指出,我们应该重视与了解自然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历史的,物质的和生物的发展过程的综合,这些过程是动态的,它们组成了社会价值。他认为我们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作出规定之前,首先要对这些自然演进过程中固有的社会价值有所识别。 这本书警醒人们要转变自然价值观念,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我们必须知道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代表了相当的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能为人类使用提供价值机会,但是价值体系也显示出限制,不能够任由人们使用。人类的发展难免要借助自然的力量,但人们必须时刻重视与尊重自然的价值,否则必将遭到自然的报复。 笔直对麦克哈格所提倡的自然观由来的理解:对于一个没有固定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尤其对于有一点道教认识的中国人来说,麦克哈格所倡导的自然观,和他所描绘的自然主义者,似乎有点狂热。我们本来习以为常的事情,这样的一个大家,却在书中一再强调,用语犀利、尖锐,就像是卢梭之于民主的崇拜。来看看生态学的发展史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点。1869年德国动物学家赫克尔(haeckel)最先提出ecology这个词,这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而提出来的。进化论横空出世,对圣经里所描绘的上帝赋予人使用自然的权利这一场景,给与了致命的打击,人不是生来就有支配自然的权利。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彼岸的人的哲学中,根深蒂固的有这样一种思想:上帝创造人类,我们可以使用……这是一种反自然的声音,这种声音从他们出生就一直存在于耳边,以至于他们认为支配自然,猎杀所有的动物,甚至奴役异教徒都是无可厚非的。基于西方人的血液中已经流淌着反自然的暴虐,麦克哈格的语言怎能不犀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从孤立的单独的学科,发展到综

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摘要:景观规划设计是现代社会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强调生态价值和观赏价 值的融合、同步展示,也重视文化内涵的提升,在生态景观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基于此,本文以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作为切入点,简述生态优先、城景 互融等内容,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并结合实 例对上述理论给予系统性说明,以期通过分析明晰理论,为后续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景互融;文化魅力;文化植入 关键词:生态景观;城景互融;文化魅力;文化植入 前言:生态景观(Ecological landscape)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多维生态网络,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格局、过程和功能的多维耦合,与普通自 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比,生态景观的文化内涵更丰富,生态价值也更突出。20世 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各国家、地区民众对生态保护工作重视程度、对宜居性要求 的提升,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也渐渐得到了普遍重视,加以分析十分必要。 1.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 1.1生态优先 生态景观规划(Ecological landscape Planning)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根据景观生 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格局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对不同元素的使用、搭配,实现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同步体现,以当 前一般要求来看,生态价值是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首要原则。总结而言,生 态价值优先是指在规划设计中首先考虑生态方面的积极作用,如城市公园,一般 应用树木、灌木、花草等作为装饰,如果以观赏价值为核心追求,大量使用花卉,则数目保护园区内水土的作用将会下降,不能作为规划设计的首要原则[1]。 1.2城景互融 城景互融,是指在进行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时,强调将城市人文景观和自 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二者实现有机结合,共同发挥积极作用。较为典型的如以 城市内部河道为主的生态景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城市人员景观与 河道景观的基本联系,利用河道景观的同时,不能使其与城市景观割裂,如在河 道中设计了拱桥,拱桥的选材、建设风格应与城市相搭配,现代都市应用石桥较 为妥当,小城镇可以考虑复古风格的木桥,实现城景互融,提升总体设计效果[2]。 1.3文化魅力 文化魅力是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该原则是指在规划设计 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和进一步展示,使整体生态景观的价值得到优化。在目 前各地的大型景观规划设计中,文化魅力并不少见,如现代园林,在保持自然风 光和人文景色相融合的同时,会通过展现文人墨迹、历史文化的方式提升自身文 化内涵,包括重新后的江南风景园林、北方皇家园林等,都带有类似特点[3]。 2.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2.1以生态为导向 尝试进行大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重视生态价值,其实现路径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要求相关人员了解当地生态景观基本建设要求,出具可行性较高的 规划建设方案,二是在执行过程中尽量保留具有生态价值的景观,以微调作为主 要建设方式。如某地进行自然公园建设,可以首先选取市郊森林、丛林等作为建

关于《马鞍山市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批后公告

关于《马鞍山市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的批后公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开展了《马鞍山市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获市政府批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将该规划予以公告。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市域、市区两个层次。 市域范围:即马鞍山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4049平方千米。 市区范围:市中心城区(西至长江、南至采石河、东至泰山大道、北至省界),考虑规划的系统性,将银塘镇、向山镇部分地区,以及当涂县中心城区(姑溪河以北范围)一并纳入规划范围,总面积约475平方千米。 二、规划内容 1、市域生态网络规划 规划结合自然山水脉络,通过生态要素识别,生态安全评价,依托山林、河流、湿地、城镇绿地等生态空间,规划形成“一轴、九区、多廊”的市域生态网络结构。 2、市区生态网络规划 规划形成“一廊一片,一带六轴五楔”的市区生态网络结构。 规划从生态与城市空间关系的角度划定永久性城市绿带、核心保护区、外围缓冲区和边缘交融区。 (1)永久性城市绿带 指位于城市集中建设区外围的,原则控制宽度大于200米的环状连续与楔形嵌入相结合的生态空间,具有防止城市蔓延扩展和缓冲城市建设行为等作用的生态绿化区域。其管控重点强调其环状形态结构的连续性与完整性,遵循总量不减、占补平衡、生态功能不降原则,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推进区内原有生境保护及生态林地建设,动态控制用地比例、合理推进生态建设并持续优化群落结构。 (2)核心保护区 包括采石风景名胜区(濮塘片区非永久性城市绿带部分)、银塘东部围屏山、宕口、长江、雨山河——永丰河等生态用地,以及综合公园、社区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街旁绿地等城市绿地。其管控应突出其生态服务价值及生态效益,施行严格的准入制度,有效遏制人

中小型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方案

中小型企业网络规划与设计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目录 前言 (1) 正文 (1) 1. 课程设计目的 (1) 2. 课程设计的内容 (1) 2.1组网技术选择 (1) 2.2网络设计的原则 (1) 2.3功能及服务器 (2) 2.3公司办公网的主干和信息点的需求及分布 (2) 3. 课程设计的要求 (2) 4. 需求分析 (3) 4.1 背景分析 (3) 4.2 应用需求 (3) 4.3安全需求 (3) 4.4网络扩展性需求 (3) 4.5实现目标 (3) 5. 设备选型 (3) 5.1交换机选型 (3) 5.1.1交换机选择的原则 (3) 5.1.2影响交换机选择的因素 (3) 5.2接入交换机的选择 (4) 5.2.1接入层选型 (4) 5.2.2核心和汇聚交换机的选择 (6) 6. 网络拓扑图规划及实现功能 (8) 6.1网络拓扑结构图设计 (8) 6.2 ip地址规划 (9) 6.2.1 vlan换分 (9) 6.2.2 具体划分 (9) 6.3实现功能 (10) 6.3.1 ftp (10) 6.3.2 www (11) 6.3.3 mail (12) 6.3.4 DNS (13) 7. 网络的配置 (13) 7.1配置路由器接通网络 (13) 7.2 三层交换机配置及DHCP配置 (14)

前言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地球变成了某某村,全世界的人可以随时进行网络 交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带来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互联网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如网上证券期货交易、远程电子视频会议、网上购物等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由此,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变得十分重要。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和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原有的工作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 特别是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与速度的需求。现代企业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 持,就不能称之为现代企业。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降,以及对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需求的不断增加,现在各企业均正在或已搭建了企业内部局域网,因为,企业网络的建设是企业向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网络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综合信息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应用提供了基础 平台。设计结合中小企业实际需求,举例分析、设计、配置、组建了一个典型的 中小企业网络。 正文 1. 课程设计目的 根据课堂讲授内容,学生做相应的自主练习,消化课堂所讲解的内容。通过 调试典型例题或习题积累调试程序的经验。通过完成辅导教材中的编程题,逐渐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设计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操作系统这门课程的理解,我们在课堂上学的都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如何用程序语言来描述所学知识还是有一定难度。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可以真正理解其内涵。有利于我们逻辑思维的锻炼,程序设计能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即使是一个简单的程序,依然需要学生有条不理的构思。有利于培养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在设计网络的过程里,当我们配置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的时候,如果不够认真或细心,那么可能就导致网络错误不通,从而无法正常使用。那么,这个我们反复检查,反复配置的过程,其实也是对我们认真严谨治学的一个锻炼。 2. 课程设计的内容 2.1组网技术选择 众所周知,快速以太网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组网技术,其强大的灵活性、 简便性、传输介质的多样性以及拓扑结构的灵活性,使得其早已成为网络技术的主流。 中小企业行业特点要求网络系统速度快,稳定性好,具有扩展性和开放性。 同时,对于组网技术的选择,需要考虑技术产品的成熟稳定性。并且,使用先进 且成熟的网络技术,不仅可保护投资,还可以降低网络建设的费用。因此,最终 选择快速以太网作为该企业的组网技术方案。 2.2网络设计的原则 首先,实用性和经济性。系统建设应始终贯彻面向应用、注重实效的方针,

麦克哈格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简介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IanLennoxMcHarg,1920-2001) 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 教育家;是世人公认的生态主义 园林的先驱——生态设计之父; 宾西法比亚大学研究生院风景园 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及系 主任。 于1920年11月20日出生在苏格兰克莱得班克地区,于2001年3月5日去世。

个人经历 从1939年到1946年,他一直在英国军队里服役,并被授予上校军衔。直到二战结束后,麦克哈格前往美国求学。曾入哥拉斯哥艺术学院,在进入学校学习两年半后,师从景观设计师Don Wintergill, 1955年,麦克哈格牵头创立了宾西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他本人也担任了多年的系主任。1960年至1981年间,麦克哈格还和设计师威廉,罗伯特及托德合伙成立了一家设计事务所。

设计结合自然 大约6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繁荣时期已经过去,自然和城市环境遭到 迅速发展的工业的严重破坏,加上 后来的石油危机,这都使人们开始 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就在此时的 1969年麦克哈格率先扛起生态规划 的大旗,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首次提出了运用生态主义的思想 和方法来规划和设计自然环境的观 点。建立起了当时景观规划的准则,使景观设计师成为当时正处于萌芽 阶段的环境运动的主动力量,标志 着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承担起二战后 工业时代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 计的重任。

设计结合自然 在他看来:“在设计建造一座城市的时候,自然与城市两者缺一不可,设计者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如何将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这其中包含着他将人类和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生态思想。他还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了分析,在结论中,他认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各种活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当自然无法承受来自人类活动的压力时就会崩溃,因此人类活动应该尽量避免与自然发生冲突;尤其要保护的是某些非常脆弱,根本不适合人类活动生态环境。麦克哈格的这些观点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因此人们第一次站在科学和系统的角度去认识园林设计学科。

网络规划方案(范文)

XXXX工程 网络规划方案 XXXX公司 XXXX年XX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3 第二章技术介绍 4 第三章原有网络改造建议 5 3.1 原有网络拓扑结构 5 3.2 原有网络分析 5 第四章解决方案 6 4.1 新建网络拓扑结构 6 4.2 新建网络分析 6 4.3 设备命名规则 6 4.4 接口描述规则 6 4.5 IP地址规划7 4.5.1设备管理地址(Loopback地址)7 4.5.2 互联接口地址7 4.5.3用户地址8 4.6 VLAN规划8 4.7 路由协议规划8 4.7.1 静态路由8 4.7.2 OSPF协议规划9 Router id 9 区域的规划9 cost值的规划9 OSPF中需要引入的路由9 4.7.2 ISIS协议规划9 NET 9 网络层次的规划10 Metric值的规划10

ISIS中需要引入的路由10 4.7.3 BGP规划10 自治系统的规划11 反射器的规划11 BGP属性规划11 路由策略的规划12 4.8 MPLS-VPN规划12 4.9 Qos的规划13 4.10 NTP的规划13 4.12 网络管理14 4.13 网络安全14 4.13.1 网络安全概述14 4.13.1 本期工程安全建议15 第五章配置举例16 第一章项目概述 主要描述整个项目的背景,通过项目的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可以从市场的文档中摘取。 要求,写明项目的背景,工程结束后,整个网络所要达到的要求,对于工程的要求,项目中所使用的设备。 第二章技术介绍 主要是整个项目中应用的一些技术原理的介绍,主要介绍项目中使用的新技术或关键技术。介绍清楚技术的原理即可,篇幅不用太长,不用介绍项目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只用选关键的重要的技术进行介绍即可。如果项目中没有值得介绍的技术,该章可以省去。 第三章原有网络改造建议 3.1 原有网络拓扑结构 如果涉及到网络整改,画出原有网络的拓扑结构。如果只是新建网络,该部分可以省去。 3.2 原有网络分析 分析原有网络的数据流向以及网络结构,路由协议运行情况,指出原有网络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如果不涉及网络改造,该部分可以省去。

《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2030年)》

《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安徽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生态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阜阳市环境、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市城乡规划局开展了《阜阳市生态网络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年月日,《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市域生态网络规划 ()生态网络结构 基于市域生态要素识别与生态安全格局,将水系作为阜阳市生态网络构建的主线,规划形成“一带、二轴、一环、多廊、多点”的市域生态网络结构,其中: “一带”:淮河生态带,主导功能为行洪、滞洪、调蓄、水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景观营造。 “二轴”:阜阳市区的颍河和泉河生态轴,主要承担洪涝调蓄、生物迁徙、景观、游憩、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 “一环”:环绕阜阳市中心城区的永久性城市绿带,具有防止城市蔓延扩展、缓冲城市建设行为、调节地表径流、景观、游憩等作用。 “多廊”:依托多条河道,串联重要生态节点,形成条纵横交错、网络化的生态廊道,主导休闲游憩、防风固沙、水源涵养、防洪防涝等功能。 “多点”:分布在带、轴、环、廊上的个重要生态节点及个补充节点。重要生态节点包括市域个湿地公园、个自然保护区、个风景区、个水源保护区、个城市公园及个综合生态节点。个补充节点分布在市域主要河流交汇处。 ()生态网络布局 市域生态网络形成由生态斑块、生态廊道共同构成的网络化布局。其中生态斑块包含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及三角洲公园共个。生态廊道包含市域条河流廊道以及京九绿色长廊。 .市区生态网络规划 ()市区生态网络结构 通过阜阳市区核心要素识别与分析,规划形成“一湖、两河、一带、两环、六楔、多廊”的市区生态网络结构。 “一湖”:颍州西湖,阜阳市生态名片,发挥湿地保育、调蓄洪涝、调节小气候、生态游憩的生态作用。 “两河”:颍河、泉河,阜阳市最具代表性的河流生态空间,发挥行洪排涝、涵养水源、生物迁徙、生态游憩的生态作用。 “一带”:永久性城市绿带,分为现状城区、西湖新城两个闭合的环,发挥辅助限定城市开发边界的作用。两环之间预留容纳阜阳机场、商合杭高铁、郑阜高铁、阜淮城际铁路、徐阜淮高速的生态化基础设施廊道。 “两环”:包含古城环与城市生态游憩环。古城环是指泉河、西城河、南城河、东城河形成的生态环。城市生态游憩环是指沿济河、双河路、七渔河、五道河、京九绿色长廊形成的生态环。 “六楔”:从外围生态空间嵌入城市的六个生态绿楔,分别为泉河生态绿楔、颍河北生态绿楔、颍河南生态绿楔、京九长廊北生态绿楔、京九长廊南生态绿楔、空港生态绿楔,发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 “多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主要河流为载体,形成老泉河生态廊道、阜临河生态廊道、五道河生态廊道、老西清河生态廊道、中清河生态廊道、华桥沟生态廊道、芦桥沟生

办公楼网络规划方案

计科系办公楼网络系统集成 二零一一年六月 目录 1网络集成系统需求分析 (3) 1.1.网络现状 (3) 1.2需求分析 (3) 1.3.应用需求 (3) 1.4用户性能分析 (4) 1.4.1.楼层结构分析: (4) 1.4.2.楼层使用分析 (4) 1.4.3.环境分析 (4) 1.4.4.网络分析 (5) 1.4.5.接点分析 (5) 1.5网络管理需求 (6) 2.网络系统设计 (7) 2.1网络设计原则 (8) 2.2网络拓扑图及相关命令 (9) 2.3IP地址规划和VLAN设计 (11) 2.3.1IP规划 (11) 2.3.2VLAN设计 (11) 2.4.办公楼网络专项设计 (15) 2.4.1网络管理 (15) 2.4.2网络安全性 (15) 2.4.3网络扩展性设计 (15) 2.5网络操作系统选择 (15) 2.6应用系统选型 (16) 3.网络系统集成使用的主要设备 (20)

1网络集成系统需求分析 1.1.网络现状 我院许多实验室和党政领导部门都使用着计算机进行大量计算、统计、分析、管理和文字处理等工作。为了适应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强我院内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有必要为学院建立一个更加广泛、实用、安全的网络环境。 1.2需求分析 1.了解用户的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学院办公大楼目前有办公室6间、实验室1-间、计算机中心室1间、资料室2间、会议室1间。 我院网络主要应用于学校内部教职工的教学和学生生活管理,多数区域能够接入Internet;学校有关教职工教学及学生生活的区域都已连成局域网 同时我院开启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上教学(交流)、生活管理等服务等。 2.确定用户需求 我院网络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开启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下载资源及解决疑难,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能够覆盖我院的各个教学、科研、生活和管理区域,在各方面提供高效的网络服务。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读书笔记 《设计结合自然》是历史的产物,伊恩·麦克哈格正是那个被历史之手选择的人。他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围绕《设计结合自然》的一生,这种历史也是生态规划的历史,乃至于景观设计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恩·麦克哈格的成就已为世界公认,但围绕着他同时又有着一些争议。这些争议说明了景观设计学专业内部存在的一些矛盾。了解这些历史,对于今天中国现状下的景观设计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麦克哈格在1967年出版的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了应当在规划中注重生态学的研究,并建立具有生态观念的价值体系。在他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中,既不把重点放在设计方面,也不放在自然本身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介词“结合”上面。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要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这些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的,直至今日依旧对我们的规划工作有着指导作用。读过之后,笔者发现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均可见于书的题目“设计结合自然”。其中蕴涵着对以前规划思想中错误的价值观的警示批判与对新的价值观的倡导。在书中的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中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生态价值观。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加深了对规划中建立正确自然价值观的重要性的认识。 传统的自然价值观麦克哈格在书中指出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在此社会中,人们相信现实仅仅由于人能感觉它而存在;宇宙是为了支持人到达他的顶峰而建立起来的一个结构;只有人是天赐的具有统治一切的权利。” 他对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进行了批判,指出人们无视自然,无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注重短期经济利益,象魔鬼一样将道德排在最末位。还尖锐的指出经济学家,除极少数例外,都是商人的奴才,他们和商人一起,毫不掩饰与厚颜无耻地要求我们的价值体系适应他们的价值体系。 他认为由一神论产生出来的西方的宗教是这些道德观念的主要根源。圣经中所描写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与我们看到的现实不符,坚持人对自然的支配与征服,鼓励了人类最大的剥夺和破坏,而不是尊重自然和鼓励创造。在过去久远的

中小型企业网络规划与实施计划方案

中小型企业网络规划及实施方案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功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华夏企业深刻认识到业务要发展、必须提高企业部核心竞争力、而建立一个方便快捷安全的通信网络综合信息支撑系统,已迫在眉睫,计划建设新的企业园区网络,希望通过这个新建的网络,提供一个安全、可靠、可扩展、高效的网络环境,将自己的分公司与总公司两个办公地点连接到一起,使公司部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全网接入Internet等目标,同时实现公司部的消息隔离,以及对于公网的安全访问。 1.2项目目标 1.2.1本期目标 为了确保关键应用的正常运行,安全实施,企业网络必须具备如下特性: (1)采用先进通信技术完成公司网络建设,连接两个距离较远的公司网络办公地点。 (2)为了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在整个公司部网络控制广播域的围。 (3)在整个公司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并保证骨干网络的高可靠性。 (4)公司部网络中实现高效的路由选择。 (5)构造一个既能覆盖本地又能与外界进行网络互通、共享信息、展示企业的计算机企业网; (6)选用技术先进、具有容错能力的网络产品,在投资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结构容错的方法; (7)完全符合开放性规,将业界优秀的产品集成于该综合网络平台之中; (8)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为今后的网络扩容作好准备; (9)整个公司计划采用10M光纤接入到运营商提供的Internet。集团统一一个出口,便于控制网络安全; (10)设备选型上必须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通用性,且必须便于管理,维护。应具备未来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保护公司的投资。设备要在满足该项目的功能和性能上还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设备在选型上要是拥有足够实力和市场份额的主流产品。 1.2.2 本期项目环境要求 (1)该公司具有两个公司网络,且相距较远。 (2)公司A为总公司,办公点具有的部门较多,如业务部,综合部等,为主要的办公场所,

生态网络城市相关理论观点

2.1生态网络城市相关理论观点 2.1.1空间网络结构——分散与集中的结果 图2-1 网络城市的结构 城市的网络结构是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结构关系反映在结构形态上的空间投影。这种网络结构不是单纯为了追求环境而牺牲城市集聚效应的分散,而是为了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的分散,保护城乡发展环境,使其有充裕的“预留空间”,使城市的发展具有灵活性。 郑州市应该注重这种网络结构,正如它重视自然与人类生活、活动的关系,注重与节点单元规模适宜的人的需要以及人的感受一样。这种网络结构不同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模型和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模型,是一种城市在城乡地域分散后的多中心的集约发展模式,每一节点是高效且富有吸引力的单元。 2.1.2动态城市增长模式——网络城市的本质

图2-2 佐克西亚季斯的动态城市增长模式 网络城市不是一个静态空间,而是一个在地域和功能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包含的动态弹性空间。城市的集聚与分散只是表述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趋势,但是城市的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有着不同的表现。 郑州市应该是动态的模式,在研究城市与区域关系方面,或者说在把城市和区域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来研究时,也应该联系郑州市的发展模式,以现代城市为发展方向,综合向心和线性发展的趋向,这种城市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生长,这种模式与过去的城市静态增长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2.1.3城市空间与场所——连接城市与人类活动的纽带 郑州市网络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正是建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这正如城市空间是空间中尺度的概念,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空间的联结点。在城市层面上,人自身的活动,即人与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关系决定城市的结构。认识城市空间和建设城市空间的过程,应该建立在揭示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即城市作为人类活动场所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街道、休闲广场、购物中心等等不仅服务了社区成员,还为他们的活动提供场所。场所无疑也是一种空间,场所的研究,最终被落实到实际的地面景观上,这就将城市空间与人类活动等要素联系起来。 图2-3 城市居住地区的社会空间结构与物质空间结构 2.1.4新都市主义网络观——倡导城市地区空间网络 为了应对城市郊区的蔓延扩展,整合现代城市生活要素,在更大的区域开放空间范围内以交通线相连重构城市紧凑、方便的社区,新都市主义提出城市发展的一种紧凑模式,倡导新城和城市更新代替郊区的蔓延。在旧城方面,新都市主

网络规划设计方案网络规划方案书

网络规划设计方案网络规划方案书 某三级甲等医院网络规划方案书 目录 前言 (1) 网络的分层设计原 (4)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6) 设备选型 (8) 路由器的选择 (8) 交换机的选择 (11) 服务器………………………………………………………20 防火墙………………………………………………………21 综合布线系统设计…………………………………………22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依据的标………………………………24 LUCENT 布线系统简

介……………..……………………24 安全管理……………………………………………………25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世界正在掀起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世界各国 都把推进信息化进程,发展信息产业作为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当今社会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已经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并将改变人们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观点和方法。作为传统行业之一的医疗卫生行业,如何面 对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如何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我们医疗卫生行 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为了认真贯彻卫生部召开的关于加快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的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了解国际医疗信息化发展动态,吸收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应用的管理水平,使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全国各省都在逐步加快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步伐。 信息化已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 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各行各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医院也同样面临着信息时代的巨大挑战,建设现代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的计算机化、网络化和数据高度共享化将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整个医院网络信息系统起到了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全文印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7月26日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存在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与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影响了监测的科学性、权威性和政府公信力,必须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坚持全面设点、全国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明晰事权、落实责任。依法明确各方生态环境监测事权,推进部门分工合作,强化监测质量监管,落实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和权利。 健全制度、统筹规划。健全生态环境监测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规划布局监测网络。 科学监测、创新驱动。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监测科研和综合分析,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先进装备与系统的应用,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立体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综合集成、测管协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联网和共享,开展监测大数据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二、全面设点,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四)建立统一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环境保护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整合优化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涵盖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国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监测和评价,客观、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五)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测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确定的重点排污单位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的法定责任,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和相

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如何做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摘要:生态城市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 它要求从根本上统筹考虑城市的治安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空间布局, 进而有效的使用信息、物质和能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以及社会进步之间的和谐。本文探讨了生态城市规划设计。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is a complicated system, it requires fundamentally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city public security environment, living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infrastructure and space layout, and effective use of information, material and energy, so as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social progress of harmony betwe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cological urban planning design. keywords: ecological; th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态城市规划,就是以生态城市为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进行规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地方,城市中的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过程、文化过程构成一个复杂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体。

分层优化网络资源规划方法

低成本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分层优化网络资源规划方法摘要:本论文涉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优化和无线网络资源的规划。在移动网络规划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数是成本。由于在大型的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诸如系统性能,地形特征,基站参数和成本等很多因素,故分层优化规划方法(HOP)得到了应用。在此我们提出了设计蜂窝移动系统的三层优化方法。它能确定小区的数量,小区的安置和具体的基站参数以使整个系统的成本最小化并符合所要求的系统性能。我们把问题阐述为一个大型的组合优化模型,通过此模型确定小区的最优数量并选择最佳的基站位置。模拟退火方法被用来解决这个困难的组合问题。模拟结果证明了HOP方法在无线网络规划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最优化,无线网络规划,模拟退火 Ⅰ介绍 随着对移动通信业务需求的巨大增长,系统设计优化和无线网络规划的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虽然在移动蜂窝网络规划领域作了很多关于覆盖分析,信道分配,路由选择和传播等方面的研究,但在关于成本有效系统设计的网络规划方面的研究却不多[1]-[5]。实际上,在复杂的移动通信设计中必须考虑很多因数,如系统性能,系统容量,小区覆盖,话务量,地形和传播特征等。关于小区数量,小区位置,基站和移动单元的设计参数及信道分配的决定必须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作出。小区的位置可以根据给定的小区数量,覆盖性能,话务分布和传播环境来确定。基站和移动单元的设计参数必须要等到小区的部署全部完成后才能具体化。最后,在话务和避免干扰等方面能改善系统性能的信道分配[6]-[8]只有在移动蜂窝网络的结构被详

细说明后才能决定。 在决定任何通信系统经济上的可行性时成本都是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好的设计方法应该能在诸如网络性能标准,话务量和技术升级等因素中进行权衡,使成本最优化[9]。至今已有几个商用软件包被成功应用于移动蜂窝系统的网络规划中,如plaNET软件。但不管怎样,它们在规划中都没有直接包括金融上的规划或者考虑成本。另一方面,如Analysis STEM建模系统等的一些软件是决策支持工具以获得金融模型并提供蜂窝移动系统的成本分析。但在它们的成本模型中又没有考虑网络规划。这篇论文试图同时考虑成本和网络规划因数以填补这个缺口。这种唯一的组合对移动网络业务的供应商有极大的意义。它发展了最优化的网络规划方法,在系统设计上既使总的系统成本最小化同时又保证了好的系统性能。 可操作的研究策略-分层优化的规划早已被成功应用于大规模制造系统的生产规划和健康关心及服务系统的决策制定中[10]-[12]。在这些事例中,集合规划通常是不可行的,因为对于大型的复杂系统的集合规划模型通常不能被公式化或无法求解。在本论文中,我们描述了关于移动蜂窝通信系统设计的网络规划的分层特性,提出了一个分层优化规划方法(HOP)以确定无线网络的结构,即小区的数量,小区的大小,小区的安置,天线增益及天线高度的参数和基站及移动单元的发射功率。一个组合优化模型被推导出来以确定小区的最佳数量和基站的最佳位置使得在总的系统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又能保证良好的覆盖质量和话务性能。 规划模型是一个有难度的组合优化问题[13]。诸如分支界限法和动态规划法之类的优化算法不能在合理的时间求得优化解[13]。因为牵涉到很多变量和复杂的约束,

麦克哈格

I?L?麦克哈格(1an.LMcHarg) 1.1Brief Introduction 1920 born in Clydebank ,Scotland in fought in World War I,not far from Glasgow and Firth of Clyde,Paps of jura in West.

1936 In thought of contributing what nature gave him to others (入哥拉斯哥艺术学院,在进入学校学习两年半后,师从景观设计师Don Wintergill) 1943-1944 Fight all day long(加入英国军队,成为陆军上校,前往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saw the landscape on the island of Sorrento Penisula

1946 to 1949. studie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 at Harvard University 1949 Visited some typical building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1950 worked and taught in Glasgow and Edinburgh,phthisis 1954 return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ity plann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t the time of his arrival, the Department of Land and City Planning, founded in 1950, was the most exciting planning program in the country.) 1956 founded a newly reinstated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which he gradually built a faculty。 1959 introduced prominent scientists, humanists, and poets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y inviting them to speak in his course Man and Environ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69 he published Design with Nature, a f inalist for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and a book that led to fundamental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