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气候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

近30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气候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
近30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气候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Letters 气候变化研究快报, 2018, 7(2), 83-92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191827.html,/journal/ccr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191827.html,/10.12677/ccrl.2018.72011

The Tendency and Periodicity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Ulanbuh Desert since

Recent 30 Years

Xinle Li1,2, Zhandong Lu3, Bo Ding4, Zhiming Xin1,2, Xue Dong1, Yue Ma3

1Experimental Centre of Desert Forest,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Bayannaoer Inner Mongolia

2Dengkou Desert Ecosystem Research Station of Inner Mongolia, Bayannaoer Inner Mongolia

3Weather Bureau of Dengkou, Bayannaoer Inner Mongolia

4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Bureau of Dengkou, Bayannaoer Inner Mongolia

Received: Mar. 10th, 2018; accepted: Mar. 21st, 2018; published: Mar. 28th, 2018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eorological data (1983-2011) of Dengkou Desert Ecology Research Station of In-ner Mongolia, the tendency and periodicity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Ulanbuh Desert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existed significant period phenomenon on the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and evaporation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Ulanbuh Desert since recent 30 years; their change cycles were 5 - 10a and 10 - 14a, respectively. It was no periodicity to the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2) The change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Ulanbuh Desert was not significant; the variations of temperature were obvious increase warming trend, and its changing rate was by 0.307?C/10a; but the wind speed and evaporation had

a decreasing trend, and their changing rate were by ?50.45 mm/10a and ?0.284 (m/s)/10a, re-

spectively. 3) From the point of climate changes of the four seasons, the changing trends of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and winter were decreased, while they were rose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increasing trend of precipitation in autumn was most obvious (3.697 mm/10a); the changing trends of temperature in summer and winter was not obvious, but they were rose in spring and autumn, and increasing trend of temperature in spring was most significant (0.371?C/10a); the changing trends of evaporation in spring, summer and winter were decreased, and decreasing trend of evaporation in summer was most obvious (?47.83 mm/10a), but the evaporation in au-tumn was on the rise; the changing of wind speed during four seasons showed a decreased trend, and winter has the largest decline (?0.555 (m/s)/10a).

Keywords

Climate Change, Tendency, Periodicity, Ulanbuh Desert

李新乐 等

近30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气候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

李新乐1,2,陆占东3,丁 波4,辛智鸣1,2,董 雪1,马 跃3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内蒙古 巴彦淖尔 2内蒙古磴口荒漠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内蒙古 巴彦淖尔

3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气象局,内蒙古 巴彦淖尔

4磴口县农牧业局,内蒙古 巴彦淖尔

收稿日期:2018年3月10日;录用日期:2018年3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3月28日

利用国家林业局磴口荒漠生态定位监测站1983~2011年的降水、温度等气象资料,分析了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近30年的基本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并通过小波分析方法对该区域气候的周期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近30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年际降水和水面蒸发量存在明显周期性,其变化周期分别为5~10年和10~14年,温度和风速变化不具有周期性。2)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年际间降水无明显增加趋势,但年际间温度呈明显增加趋势,年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307℃/10a ,水面蒸发量和风速有明显减少趋势,年均变化倾向率分别为?50.45 mm/10a 和?0.284 (m/s)/10a 。3) 就季节变化而言,降水在夏、冬季呈下降趋势,春、秋季则呈上升趋势,且秋季降水量增加最明显,达3.697 mm/10a ;气温在夏季、冬季变化趋势不明显,春、秋季则呈上升趋势,且春季增温幅度最大,达0.371℃/10a ;春夏冬三季水面蒸发量均有所递减,夏季减少幅度最大(?47.83 mm/10a),而秋季则呈现上升趋势;4个季节风速均呈下降趋势,冬季下降幅度最大(?0.555 (m/s)/10a)。

关键词

气候变化,趋势性,周期性,乌兰布和沙漠

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191827.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的发展,气候变化和异常作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1]。最新的IPCC 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大,导致过去14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65℃~1.06℃ [2],特别是最近30年,每10年的平均温度都高于1850年以后的任何一个10年[3] [4] [5]。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全球变化

一、二级敏感带所在地,近50年实测记录表明中国西北地区以0.2℃/10a 的趋势升温,并且在20世纪80~90年代升温迅速[6]。气候变暖,势将导致陆地水体蒸发和降水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有关学者提出中国西北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气候有从暖干向暖湿发展转变的趋势[7] [8] [9]。

Open Access

李新乐等

乌兰布和沙漠作为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沙漠总面积为9082 km2,其地处我国西北荒漠和半荒漠的前沿地带[10],同时也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植物地理学分界线,因此其自然环境具有典型的过渡性和脆弱性。沙漠边缘地区的风成堆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对全球变化响应敏感[11]。

目前关于乌兰布和沙漠区域气候变化的研究报道很少,文中作为基础性工作,旨在全面分析和理解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区域温度、降水量、蒸发量和风速指标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希望能够为深入开展多维度气候变化影响、适应研究以及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等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为改善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本文利用国家林业局磴口荒漠生态定位监测站1983~2011年逐月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域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及风速的年、季变化情况。

2.2. 方法

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趋势,用气候变量与对应的时间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 = a + bx,回归系数b表示气候变量x的趋势倾向。b小于0表示在计算时段内呈下降趋势,b大于0则表示上升趋势。此外,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12]分析乌兰布和沙漠边缘气候的周期变化状况[13]。季节划分是以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

2.3. 数据分析软件

使用excel 2010对数据进行初步整理,利用SigmaPlot 10.0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作图,小波分析采用Matlab 7.0分析计算小波系数,并用Suffer 8.0绘制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

3. 结果分析

3.1.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降水变化趋势特征

由图1(a)可知,在1983~2011年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的降水量在波动中略呈增加的趋势,其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344 mm/10a。各季降水量的多年变化则与全年有所差异(图2),春秋两季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根据线性拟合结果显示,降水量的增长率分别为0.278 mm/10a和3.697 mm/10a,且秋季明显高于全年的平均增加速率。夏冬两季降水量则与全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表现为下降趋势,其变化率分别为?3.416 mm/10a和?0.215 mm/10a。可见,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秋季降水量的增加所致。

3.2.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温度变化趋势特征

图1(b)表明,随着年份的推进,1983~2011年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总体上呈明显的增温趋势。线性回归计算结果表明,近30年间年均气温增加速率为0.307℃/10a。图3显示,4个季节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温趋势,其中夏、冬两季增温趋势较小,气温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69℃/10a和0.068℃/10a,而春秋季增温比较明显,其气温变化倾向率达到0.371℃/10a和0.358℃/10a,为年均气温变化倾向率的1.7倍和1.6倍,这说明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主要是由春秋两季增温引起的。

3.3.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水面蒸发量变化趋势特征

从图1(c)可以看出,1983~2011年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年蒸发量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减趋势。线性

李新乐等

Figure 1. Inter-annual changes i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 Precipitation; (b) Temperature; (c) Evaporation; (d) Wind

图1. 气象因素的年际变化。(a) 降水;(b)温度;(c) 蒸发量;(d) 风速

Figure 2. The variation of annual and season precipitation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Ulanbuh Desert (1983-2011)

图2.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1983~2011年)年、季降水变化趋势

李新乐等

Figure 3. The variation of annual and season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Ulanbuh Desert (1983-2011) 图3.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1983~2011年)年、季温度变化趋势

回归计算结果显示,1983~2011年间年蒸发量变化倾向率为?50.45 mm/10a。4季蒸发量都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图4)。其中春季、夏季和冬季蒸发量变化呈减少趋势,蒸发量变化倾向率分别为?8.21 mm/10a、?47.83 mm/10a、?9.44 mm/10a,而秋季蒸发量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其蒸发量变化倾向率达到3.7 mm/10a,这说明该地区年蒸发量下降主要是由夏季蒸发明显减少引起的。

3.4.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风速变化趋势特征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1983~2011年间年平均风速总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图1(d))。线性回归计算结果显示,近30年间年平均风速每10a降低了0.284 m/s。图5表明,4季风速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04 (m/s)/10a、?0.369 (m/s)/10a、?0.325 (m/s)/10a、?0.555 (m/s)/10a,可见冬季的平均风速降低幅度最大,其次为夏季,这说明该地区年平均风速下降主要是由冬季和夏季平均风速明显减少引起的。

3.5.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气候变化的周期特征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近30年降水量的时间序列进行Morlet小波分析,图6(a)可以清楚的看到降水变化过程中存在的多时间尺度特征,从图中可以可知,降水变化过程存在着5~10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在这个时间尺度出现4次枯–丰交替的震荡,同时该尺度的周期变化在整个分析时段表现的非常稳定,具有全域性。此外,按照上述分析方法对温度、蒸发量和风速的分析可知(图6(b)~(d)),

李新乐等

Figure 4. The variation of annual and season evaporation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Ulanbuh Desert (1983-2011)

图4.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1983~2011年)年、季蒸发量变化趋势

Figure 5. The variation of annual and season wind speed in the northeast margin of Ulanbuh Desert (1983-2011)

图5.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1983~2011年)年、季风速变化趋势

李新乐等

近30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年际间温度和风速不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规律,而蒸发量存在10~14a的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并在该尺度上出现了3次震荡。

小波方差图能反映降水和蒸发量时间序列的波动能量随尺度a的分布情况,可用来确定降水和蒸发演化过程中存在的主周期。降水的小波方差图中(图7(a))存在4个较为明显的峰值,它们依次对应着4年的时间尺度。其中,最大峰值对应着9年的时间尺度,说明9年左右的周期震荡最强,为降水变化的第一主周期;5年时间尺度对应着第二峰值,为降水变化的第二主周期,第三、第四峰值分别对应着2年和14年的时间尺度,它们依次为降水变化的第三和第四主周期。这说明上述4个周期的波动控制着降水在整个时间域内的变化特征。同理,从图7(b)蒸发量的小波方差图可知其存在3个较为明显的峰值,第

Figure 6. The contour map of wavelet analysis. (a) Precipitation; (b) Temperature; (c) Evaporation; (d) Wind

图6. 小波分析实部等值线图。(a) 降水;(b) 温度;(c) 蒸发量;(d)风速

Figure 7.Wavelet variograms. (a) Precipitation; (b) Evaporation

图7. 小波方差图。(a) 降水;(b) 蒸发量

李新乐等

一主周期为11年,第二主周期为7年,第三主周期为2年。

4. 结论与讨论

1)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温度变化速率显著高于全国和全球水平。全球气候呈现变暖的趋势已经成

为不争的事实,20世纪比19世纪平均升温0.4℃~0.8℃。近20年尤为明显,20世纪最暖的9年都发生在1980年以后,90年代是近2000年以来最暖的10年[14][15][16]。《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从1909~2011年,中国陆地区域平均温度上升了0.9℃~1.5℃[17],变暖速率达到0.22℃/10a,这与全球变化趋势一致,但是速率显著高于全球的0.12℃/10a。文中气象数据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的温度增幅在0.31℃/10a,远远高于全国和全球水平。从温度季节性变化特征来看,我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季节差异显著,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冬两季增温明显,冬季气温线性变化率最大,为夏季增温的两倍有余[18]。而本研究认为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全年温度变化贡献率大小的季节排序应为春季> 秋季> 夏季> 冬季。

2)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水面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随着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水循环速度加快,

导致全球水资源时空分布状况发生改变[19]。蒸发量作为地表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要素,对天气与气候条件的变化起重要决定作用[20]。有研究表明,近40年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年平均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21]。对于本研究区域而言,尽管近30年气温不断升高,但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50.45 mm/10a),这可能是因为该区域平均风速的显著下降(?0.284 (m/s)/10a),抵偿了气温升高所带来的蒸发的增量,进而使蒸发量减少。王鹏祥等[22]研究认为近44年来西北地区水面蒸发量表现为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蒸发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是整个西北地区平均地面风速减少、日照时数减少、平均日较差减少以及相对湿度增加。

3)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降水年、季波动较大。本研究表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降水不仅在年

际间波动较大(变异系数达0.395),而且降水的季节分配差异也很大,其中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60%以上,这是由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降水大多是由夏季风所带来的水分余惠所致,大部分区域一年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23]。同时我们也发现夏季降水呈现明显下降趋势(?3.416 mm/10a),这是因为沙漠区域扩展以后,我国径向风的增强位置和副热带高压的反气旋的西北部一致,加速了大陆上水汽的辐散,从而导致西北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的减少[24]。秋季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趋势(3.697 mm/10a),这与刘抗等[25]研究结果结论一致,他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认为1971~2010年间西北地区秋季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均为上升趋势。

4)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气候变化的周期特征。气候随时间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它不

但具有趋势性、突变性等特征,还存在周期性以及“多时间尺度”变化规律。本研究应用mo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30年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年际降水和蒸发量存在明显周期性,其变化周期分别为5~10a和10~14a,第一主周期分别为9a和11a;而温度和风速变化不具有周期性。研究区降水整体上呈现出少雨、多雨交替的波动变化特征,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与陈志昆等[26]的研究结论一致。王澄海等[27][28]研究结果也表明,就年际变化而言,中国西北地区的降水年际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并以准3a和5~7a 短周期震荡变化为主。关于蒸发量的周期变化特征不同地区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杨东等[29]对甘南州近35年来蒸发量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年蒸发量主要以12a和17~18a的周期振荡为主,而李玲萍等[30]的研究结论是石羊河流域年蒸发量存在明显的6~7a周期和1~2a的短周期。本研究仅是基于气象台站观测资料的分析,因此下一步有必要结合区域温度、风速、日照等方面变化特征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蒸发量的周期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

李新乐等基金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CAFYBB2017QA028),2018年磴口生态站运行补助项目。

参考文献

[1]廖静秋.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0, 31(3): 284-291.

[2]Field, C.B., Barros, V.R., Mach, K., et al. (2014) Climate Change 2014: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

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3]董思言, 高学杰. 长期气候变化——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1): 56-59.

[4]秦大河.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1): 1-6.

[5]沈永平, 王国亚.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J]. 冰川冻土, 2013,

35(5): 1068-1076.

[6]宋怡, 马明国. 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西北植被覆盖变化分析[J]. 中国沙漠, 2007, 27(1): 89-93.

[7]胡汝骥, 姜逢清. 新疆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变的信号及影响[J]. 干旱区地理, 2002, 25(3): 194-200.

[8]施雅风, 沈永平, 胡汝骥. 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 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 冰川冻土, 2002, 24(3):

219-226.

[9]张国威, 吴素芬, 王志杰. 西北气候环境转型信号在新疆河川径流变化中的反映[J]. 冰川冻土, 2003, 25(2):

183-187.

[10]刘芳, 郝玉光, 辛智鸣, 等.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地表风沙流结构特征[J]. 中国沙漠, 2014(34): 1200-1207.

[11]靳鹤龄, 董光荣. 全新世沙漠——黄土边界带空间格局的重建[J]. 科学通报, 2001, 46(7): 538-543.

[12]尤卫红, 段旭. 连续小波变换在云南近百年气温和降水变化分析中的应用[J]. 高原气象, 1999, 18(1): 47-54.

[13]胡永宁, 王林和, 张国盛, 等. 毛乌素沙地1969-2009年主要气候因子时间序列小波分析[J]. 中国沙漠, 2013,

33(2): 390-395.

[14]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

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5]Hansen, J., Sato, M., Ruedy, R., et al. (1997) Forcings and Chaos in Interannual to Decadal Climate Chang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 102, 25679-25720.

[16]Vinnikov, K.Y. and Grody, N.C. (2003) Global Warming Trend of Mean Tropospheric Temperature Observed by Sa-

tellites. Science, 302, 269-272.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191827.html,/10.1126/science.1087910

[17]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写委员会. 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18]张雪芹, 孙杨, 毛炜峄, 等. 中国干旱区气温变化对全球变暖的区域响应[J]. 干旱区研究, 2010, 4: 592-599.

[19]王艳君, 姜彤, 许崇育, 等. 长江流域1961-2000年蒸发量变化趋势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5(3): 99-105.

[20]江涛, 陈永勤, 陈俊合, 等. 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影响的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39: 151-157.

[21]杨建平, 刘连友. 近40a中国北方降水量与蒸发量变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3, 17(2): 6-11.

[22]王鹏祥, 杨金虎, 张强, 等. 近半个世纪来中国西北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22(6):

649-656.

[23]杨金虎, 江志红, 王鹏祥. 中国西北极端降水事件年内非均匀性特征分析[J]. 中国沙漠, 2008, 28(1): 178-184.

[24]张志富, 王澄海, 邱崇践. 荒漠化扩展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J]. 兰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 42(6): 22-26.

[25]刘抗, 李照荣, 张宇. 1971-2010年中国西北地区秋季降水变化特征[J]. 中国沙漠, 2014, 34(3): 805-813.

[26]陈志昆, 张书余, 雒佳丽, 等.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异常的气候分析[J]. 中国沙漠, 2013, 33(6): 1874-1883.

[27]王澄海, 李健, 李小兰, 等. 近50a中国降水变化的准周期性特征及未来的变化趋势[J]. 干旱区研究, 2012, 29(1):

1-10.

[28]王澄海, 崔洋. 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周期的稳定性分析[J].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21(6): 576-584.

李新乐等

[29]杨东, 郭盼盼, 易凤佳, 等. 甘南州近35年蒸发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对环境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1,

25(6): 147-153.

[30]李玲萍, 李岩瑛, 刘明春. 石羊河流域1961-2005年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趋势及原因初探[J]. 中国沙漠, 2012, 32(3):

832-841.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191827.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8-5711,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191827.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191827.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ccrl@https://www.360docs.net/doc/2e15191827.html,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 近百年(1909年—2019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 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至2019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东北地区 在21世纪,东北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在温室气体三种排放(分别为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的情景下,2019年至2030年、2071年至2100年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升高1.0℃至1.1℃和2.5℃至 4.3℃。2019年至2030年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2071年至2100年增加8%至14%。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景下,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本世纪末年暖日和暖夜、高温日数可能增多,冷日和冷夜霜冻日数趋于减少,年最大连续干日天数趋于减少,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平均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有所增加。 华北地区 未来温度继续上升,降水可能趋于增加。在高和低两种不同排放情景下,预估21世纪华北区域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上升速率为0.23~0.44℃/10年,与1980—1999年平均值相比,21世纪20年代华北区域年平均气温可能增暖0.99~1.11℃,30年代可能增暖1.17~1.61℃,50年代可能增暖1.80~2.54℃,其中,冬季升温速率最大,春季最小;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增加趋势,增速为0.8%~1.8%/10年,21世纪20年代、30年代、50年代华北区域年降水量分别可能增加0.95%~1.11%、1.17%~1.61%、 1.8%~6.29%,其中,冬季降水量增加速度最快。 华东地区

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1届高三四校联考地理试卷

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1届高三四校联考 地理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并用2B铅笔填涂相关信息。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19年底我国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是7.1%、39%、53.9%,2017-2019年我国城市化率分别是58.5%、59.6%、60.6%。图1是世界一些国家目前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据此完成1~2题。 图1 1.据图文分析,我国目前 A.逆城市化现象明显B.滞后城市化现象明显 C.城市空洞化现象明显D.再城市化现象明显 2.我国目前的城市化速度最可能 A.导致乡村振兴B.促进城乡一体化 C.推动产业转移D.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019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为5.7‰,死亡率为6.7‰。年末常住人口3751万人,比

上年减少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9%,比上年提高0.8%。0至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0.3%,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3.8%。据此完成3~5题。 3.2019年黑龙江省常住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 A .出生率低 B .死亡率高 C .城镇化率高 D .人口迁出率高 4.黑龙江省人口主要迁往 A .上海市 B .北京市 C .广东省 D .海南省 5.导致黑龙江省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原因有 ①计划生育政策 ②生育观念改变 ③医疗条件改善 ④经济发展缓慢 ⑤冬季气候寒冷 ⑥农产品质量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③④⑤⑥ 长征五号火箭昵称“胖五”,直径达5米,由中国火箭研究院研制,在天津组装集成。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是中国首颗地月采样往返探测器。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火箭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并于12月1日抵达月球。图2示意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据此完成6~8题。 图2 6.据材料推测,本次发射任务没有选择酒泉等发射基地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安全 B .技术 C .纬度 D .交通 7.选择凌晨发射长征五号火箭的原因之一是 A .云量较少 B .地月较近 C .风力较大 D .气温较低 8.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时,地球位置最接近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黄河1855年改道山东东营后,在河口附近又发生了10次改道。黄河口油气资源丰富,从1953年开始胜利油田不断发展壮大,陆续开发了孤东等油田。图3示意黄河口10次河道演变。据此完成9~10题。 公转方向 北极点 地球 甲 乙 丙 丁 太阳

阿拉善----一个被遗忘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沙尘暴源地

阿拉善----一个被遗忘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沙尘暴源地 (区域地理资料库) 廖书庆编 近几日,中央电视台报导了北京出现多次沙尘 暴天气,使人们又一次关注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 问题,我在中国地图上凝视良久,对阿拉善---- 一个被遗忘的中国北方最大的沙尘暴源地进行了 一些研究,编成此文,意在使我们地理老师理更加 关注我国已不容乐观的地理环境。 阿拉善——沙漠中的贺兰山 阿拉善盟(阿拉善一词,最早记载 于《蒙古秘史》,是关于阿拉善的词义, 有几种解释,此处为汉语贺兰山的音 转。)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东经 97°10′-106°52′,北纬37°21′ -42°47′,西与甘肃省酒泉地区、张掖 地区、武威地区相连,东南隔贺兰山与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吴忠市、银 川市、石嘴山市相望,东北与巴彦淖尔 盟、乌海市接壤,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 交界。国境线长733.48公里,总面积 27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54年,阿拉善成立专区一级的政权机构--宁夏省蒙古自治区。之后由于区划变更,先后改称甘肃省蒙古自治区、甘肃省蒙古自治州、甘肃省巴音浩特蒙古族自治州。1956年阿拉善旗、额济纳旗、磴口县和巴彦浩特市,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管辖。1969~1979年,阿拉善地区三旗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管辖。1980年4月,阿拉善盟正式成立,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盟府驻地巴彦浩特镇。 三大沙漠齐聚内蒙古高原最西部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平均海拔900-1400 米,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 湖盆、起伏滩地等,土壤受地貌及生物气候条 件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由东南 向西北依次分布有灰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湖盆和低洼地区有盐碱土和沼泽土。著名的 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 境,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占全盟总面积

中国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

附件: 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 “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 任务书 一、项目背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在挪威政府、欧盟和UNDP的资金支持下,组织开展了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支持包括新疆兵团在内的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编制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在地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机构与能力建设。 我国政府公布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责任和意识,有效保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落实,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逐步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要求。通过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已经编制完成本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相当部分省区市在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中主动提出要运用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机制,积极开发CDM项目,推动实施自愿减排交易,还有省份同时提出要探索建立省内碳交易试点,这与国家发展方向是一致的。

综合考虑现阶段国情和发达国家相关经验,为落实国家和地区提出的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要求,我国将从自愿减排交易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登记簿是所有碳交易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合理设计的登记簿体系是交易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为推动国内自愿减排交易顺利开展,亟需开展相关研究,设计建立国内基于项目的碳减排交易登记簿系统。本项目成果将为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撑,并将进一步扩展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项目对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积极影响。项目办将聘请一家研究能力强、具有丰富相关经验的专业机构,就“中国碳交易登记簿系统研究”课题开展专门研究。 二、项目目标 结合我国开展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实际需要,研究设计我国基于项目的碳交易登记簿系统,开发相关的软件,为开展自愿碳交易、逐步建立国内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和提供支持。 三、研究任务 为完成该项目的目标,咨询机构需要完成以下研究任务:任务一:调研国外相关交易登记簿设计 调研京都议定书下联合国登记簿体系及设计要求,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ETS)、自愿碳交易市场登记簿体系设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将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构想,预计到下个世纪末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比1990年上升1~3.5℃,降水增加3%~15%。 近百年(1909年—2011年)来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速率高于全球平均值,达0.9℃—1.5℃,近15年来气温上升趋缓,但仍然处在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全国平均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布差异,沿海地区海平面1980年至2012年期间上升速率为2.9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速率;未来中国区域气温、降水量将继续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还将增加,海平面将继续上升,自然灾害风险等级处于全球较高水平;2020年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到45%的上限目标;近期的技术升级、产品价值链提升、第二产业内部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对节能减碳的效益贡献较大,中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未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至关重要;林业碳汇是当前和未来重要的增加碳汇途径;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完成工业化与城镇化,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此阶段达到峰值,但发展方式、政策导向和科技创新等都将对峰值时间和水平有所影响。 东北地区 在21世纪,东北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继续上升,降水量略有增加。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在温室气体三种排放(分别为高排放、中等排放和低排放)的情景下,2011年至2030年、2071年至2100年区域地面年平均气温将分别升高1.0℃至1.1℃和2.5℃至4.3℃。2011年至2030年区域降水量略有增加,2071年至2100年增加8%至14%。在温室气体中等排放的情景下,与1971年至2000年平均值相比,本世纪末年暖日和暖夜、高温日数可能增多,冷日和冷夜霜冻日数趋于减少,年最大连续干日天数趋于减少,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平均日降水强度、强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均有所增加。 华北地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阅览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发展中国家,制定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基本准则、重点领域及其政策措施。中国将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继续做出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目标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气候变化相关的科技与研究水平取得新的进展,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气候变化领域的机构和体制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坚持正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原则;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对中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二)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对中国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在会未来几十年内存在。 (四)对中国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提出了诸多挑战。中国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荒漠化、石漠化以及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五)对中国农业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的挑战。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过程和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

北京自驾至乌兰布统(红山军马场)草原路书、图文双解线路(绕过塞罕坝,走大河口线只收120乌兰布统门票)

注意:路书中所有文字,均为文字下方的一幅或连续多幅图片的解释。 第一段:北京-承德-围场 路线一:北京-滦平-围场(因2012.10.21日前双滦出口后有一段封路了,本线为此次行走线路) 1)京承高速滦平口出。过收费站后丁字路口左转,直行-滦平县城(外环)-隆化县城(外环)-围场县城。 滦平出口下滦平—隆化,80公里,注意:下高速后走有个Y字路口,一定要走左边的路,否则就到承德了。左转后看路标奔隆化、围场方向。隆化—围场,80公里一条直线路,道路非常平坦,其中路过四合永,再往北既到围场县城。 2) 参考数据:从双滦区出口前行45公里为滦平出口。滦平出口至滦平县城12公里。滦平县城至隆化县城78公里。隆化县城至围场县城80公里。 线路二:三元桥-京承高速――密云――双滦区(高速出口)――隆化县城(外环)――围场县城(外环) 1)三元桥至双滦区段:200公里。双滦区至围场县城段:130公里。 2)双滦区出口,50米右转过大桥,直行;中间如果有环岛请沿右/中的出口行驶。直行6.8公里后小环岛,左转上小桥。过小桥后丁字路口右转即可。由此至围场县城126公里。 双滦出口出后示意图

第二段:围场县城-大河口-乌兰布统(红山军马场)绕过塞罕坝门票版 详解(简略图) 过县城后7公里龙头山十字路口出县城(以监狱为起点)。行74公里后的丁字路口,不要右转,需要直行穿过村子(这路口有一个加油站和厕所)!直行20公里后到大河口公/安检查站。 过县城后7公里龙头山十字路口图

龙头山路口前行74公里,御道口路口,直行。

直行20公里后到大河口公/安检查站。 注意:过这个检查站,往前数第二个无任何标志的小十字路口(这段每个路口都相隔50米左右,建议一档滑行,切记不要听信任何路标的谣言!!!)然后,右转!

走近沙漠解说词

徒步穿越沙漠大型公益慈善行动宣传片解说词 二、走近沙漠(一段征程一幅画卷) 这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她占据了内蒙古自治区总土地面积的19.8%。 这是一片荒凉的土地。这里的年降水量低于250毫米,而潜在的蒸发量却在4000毫米以上。干旱的自然环境使得大多数生命难以存活,只剩下龟裂的土地、裸露的岩石和漫漫的黄沙。 巴丹吉林沙漠面积4.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三大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鸣沙区;腾格里沙漠面积4.27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流动速度最快的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面积0.99万平方千米,汉语意为“红色的公牛”,流沙的破坏力特别强大;库布齐沙漠面积1.61万平方千米,以流动沙丘为主;毛乌素沙地面积3.21万平方千米,以固定半固定沙丘为主;浑善达克沙地面积2.14万平方千米,因南部多伦县流沙移动较快,又称为小腾格里沙地;科尔沁沙地面积4.23万平方千米,库仑旗段高大的流动沙丘被称作“塔敏查干”,意为魔

鬼居住的地方;呼伦贝尔沙地面积0.72万平方千米,多固定半固定沙丘,以满洲里至海拉尔铁路沿线最为典型。 这八大沙漠或沙地中,只有巴丹吉林沙漠是地质时期形成的,属于“地质沙漠”,其他全部为“人造沙漠”。专家测算,内蒙古自治区每年因风沙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间接损失更是高达600亿元。 亿万年前的西北大地,曾经是河网纵横的湿地泽国,由于青藏高原的突兀崛起,大西北渐次变成荒原沙漠,狂暴的风沙卷走了一片片绿色,酷烈的阳光蒸发了每一寸生存的希望。 英姿尚在的黑城遗址,断壁残垣的楼兰古城,像是孤独的英雄,无助地僵立于茫茫瀚漠,寂寞地回忆着昔日人欢马叫、客商云集的盛况……残缺的曼德拉山岩画,如泣如诉,遥想着曾经温馨的墟落炊烟、悄然远逝的豪气狩猎场景…… 贫瘠的土地曾胁迫人们背井离乡。然而,勤劳的大漠儿女却从未放弃改造沙漠的决心,马头琴的弦律倾诉着世代传唱的牧歌,他们执着地要把“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现牛羊”的诗意再次临摹在家乡的大地上。 多少世纪以来,与荒原争夺空间,与沙漠争夺土地,一直是沙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 温家宝总理在会上庄严承诺: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20世纪以来气候变化趋势

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20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一)气候变暖已成不争的事实 气候如何变化,最重要的证据就是直接温度观测。气温观测资料证明20世纪全球气候确实是变暖了。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温度已经上升了0.3摄氏度到0.6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厘米。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组织全世界几百名著名专家撰写的科学评估报告指出:过去100年全球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全球地面气温上升了0.3~0.6℃。许多专家预测,如果人类能源消费格局不发生根本变化,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最近预测,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由于使气候变冷的二氧化硫排放将减量,如对温室气体的排放不采取减少措施,预计到2010年,全球变暖温度可升高1.4~5.8℃,较1995年预测的1~3.5℃高出40%,海平面将明显上升,较严重的干旱将影响农业和供水,森林和珊瑚系统将遭受更严重的破坏,热带和亚热带谷物减产,干旱地区洪涝灾害和传染性疾病增加。不少国家的首脑对全球变暖十分关注,美国将重新修订清洁大气法。据UNE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世界每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损失将超过3000亿美元。 21世纪气候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可能将大大超过过去5000年中的变化,这种高频率的变化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如果各级政府不及时采取措施,其对人类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另有其他证据表明气候确实变暖: 海洋温度: 据测量和估算,自1955年到1996年世界海洋的混合层有0.15℃的绝热增温。 大气温度:对流层及平流层低层的大气温度观测序列较短。探空资料显示对流层低层自1958年以来有0.1℃/10a增温趋势。而1979年以来的卫星微波探测则显示增温趋势为0.05℃/10a。但是,1976~1999年全球地表气温的增温趋势为0.19℃/10a,可见对流层低层气温上升幅度不如地表面温度大。而平流层温度则下降趋势明显,而且高度愈高温度下降幅度愈大。 钻孔温度:根据有关学者整理的616个钻孔温度剖面,200-1000m深的地下温度在20世纪上升了0.5℃。大约80%钻孔的温度是上升的。 陆地雪盖:1966年以来的北半球年平均雪盖面积有减少趋势。但是下降是不均匀的,在下降趋势上迭加有7~8a振荡。前期下降明显,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约减少10%雪盖面积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这可能是气温上升的结果。雪盖面积与积雪区气温的相关系数达到-0.60。重建的雪盖序列表明最近10a春夏雪盖可能是20世纪的最低值。但是北美冬季的雪盖可能有增加的趋势,前苏联雪盖也有类似的变化。这可能反映由于气候变暖北半球中纬度冬季降水增加。 海冰:1973年以来卫星观测北极的海冰面积也有下降趋势。同时有5-6年的振荡。自1978年至今,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2.8%。 山岳冰川:冰川的前进后退是气候变化的良好指标。冰川所在高度较高,一般那里缺少气温观测。因此是研究气候变化的良好代用资料。但是无论冰碛石还是过去的绘画、照片大多只反映了某个时期的冰川状况。因此很少可能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连续序列。不过对于研究气候变化趋势却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根据世界范围冰川资料,20世纪之前只有缓慢的后退,20世纪初后退加速,到20世纪末不少冰川后退了1-3km。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反映有10-70a的滞后,从冰川后退来判断,气候变暖的开始应不迟于19世纪中。但是实际温度观测说明变暖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矛盾。值得指出的是,近20-30年热带的冰川后退迅速。有报告说近20年热带雪线上升约100m,大约相当温度上升

最新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文综地理试题(无答案名师精编资料汇编

2 0 1 5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文科综合试题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1 4 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图1为1961~2010年我国降水强度年际变化 趋势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我国季风区内降水强度相对稳定的地区是 A.江淮地区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东北平原 2.对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年际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纬度位置 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D.地形 3.降水强度年际变化显著上升的地区 A.年降水量显著增加B.对水利设施的要求增强 C.河川径流增大D.出现干旱的几率下降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鸟鼠山,自西向东流经甘肃、陕西两省,于陕西潼关入黄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西部流经黄土丘陵区沟壑区,东部流经关中平原,南岸支流

来自秦岭山地,北岸支流来自黄土区。读1960~1990年渭河下游河槽内泥沙累积冲刷和淤积量变化图(图2),回答4~6题。 4.渭河干流含沙量最大的月份集中在 A.l月~3月B.4月~6月C.7月~9月D.10月~12月 5.-年中渭河下游河槽泥沙冲淤的速度 A.全年变化不大B.全年都快C.汛期变快D.非汛期变快 6.导致泥沙在渭河加速淤积的人类活动是 A.上游植树造林B.上游水土保持C.下游修建水库D.下游疏通河道读厄瓜多尔示意图(图3),回答7~8题。 7.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其优势自然条件是 A.地势低平B.降水丰富C.气候凉爽D.河网稠密 8.影响厄瓜多尔铁路线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A.资源B.气候C.经济D.河流

地球的未来_气候变化_将导致人类文明的覆灭_JonathanOwen

2009. 9 An effort on the scale of the Apollo mission that sent men to the Moon is needed if humanity is to have a *fighting chance 3of surviving the ravages 4of climate change.The stakes are high,as,without sustainable growth,“billions of people will be condemned 5to poverty and much of civilisation will collapse ”. This is the stark 6warning from the biggest single report to look at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obtained by 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ahead of its official publication next month.Backed by a diverse range of leading organisations such as Unesco,the World Bank,the US army and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the 2009State of the Future report runs to 6,700pages and draws on contributions from 2,700experts around the globe.Its findings are described by Ban Ki -moon,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UN,as providing “in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future for the United Nations,its member states,and civil society ”. The impact of the global recession is a key theme,with researchers warning that global clean energy,food availability,poverty and the growth of democracy around the world are at “risk of getting worse due to the recession ”.The report adds:“Too many greedy and deceitful decisions led to a world recession and demonstrated the international interdependence of economics and ethics.” Although the future has been looking better for most of the world over the past 20years,the global recession has lowered 人类如果要在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博得一线生机,就需要付出“阿波罗”登月计划那样一番努力。这种努力关系重大,因为如果没有可持续增长,“数十亿人将陷入贫困,文明将大举覆灭”。 上述严厉警告出自展望地球未来的一份最大规模的报告。《星期日独立报》提前拿到了这份将于下月正式公布的报告。这份《2009未来展望报告》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世界银行、美国陆军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等众多权威机构的支持。报告长达6700页,由全球2700位专家参与撰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报告的研究结果“为联合国及其成员国以及公民社会的未来”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是报告的一个关键性主题。研究者们警告称,全球的清洁能源、食物供给、贫困和世界各地民主制度的发展“由于这场衰退而面临恶化的危险” 。报告还说:“贪婪与欺诈成性导致了世界经济的衰退,同时也表明国际社会在经济和伦理道德上的相依共存。 ”尽管20年来,世界大多数地区的未来日益光明,全球经济衰退却令今后The Planet 's Future: Climate Change ‘Will Cause Civilisation to Collapse ’ 地球的未来:气候变化“将导致人类文明的覆灭” Authoritative new study *sets out 1a grim 2vision of shortages and violence —but amid all the gloom, there is some hope too 新的权威研究报告展现出资源短缺和暴力肆虐的严酷前景———但在一片晦暗中还存有一些希望 By Jonathan Owen 科技前沿·反思 1.set out 陈列; 展开;展现2.grim [gr I m ]a.无情的; 严厉的;严酷的3.fighting chance 需经努力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可能而不易得到的机会 4.ravage [蘖r覸v I d 廾]n.[常作~s]破坏的痕迹; 灾害,灾难5.condemn [k 藜n 蘖dem ]vt.判 (某人)刑(尤指死刑)(to )6.stark [st 藁蘼k ]a.严酷的;苛刻的 荩 荩 37

赤峰乌兰布统草原介绍

赤峰乌兰布统草原介绍 乌兰布统草原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草原,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北京人的大花园。 景点信息 地址:赤峰克什克腾旗与河北围场的交界处 门票:60元/人 交通:距北京仅300多公里,如果您驾车,从北京出发走承德线只需4个小时就能到达;赤峰每天都有往返北京、大连、沈阳、哈尔滨的火车,从赤峰汽车站乘到克旗经棚镇的长途汽车,在克旗汽车站可乘到乌兰布统旅游开发区的车前往乌兰布统景区。 住宿:你可以选择到牧民家中住宿,牧民民风淳朴,豪爽好客,定会热情招待。 旅游小贴士

游客参与项目:篝火晚会、焰火燃放、民族歌舞、蒙古族婚礼表演、影视城、骑马、射箭。 景点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乌兰布统位于赤峰克什克腾旗最南端与河北围场的交界处,紧邻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森林公园,距赤峰市区及克什克腾旗经棚镇仅150公里,距北京400公里。乌兰布统是清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因康熙皇帝指挥清军大战噶尔丹而著称于世,将军泡子、十二座连营等自然人文景观和浓郁纯朴的蒙古族风情。更以其迷人的欧

式草原风光,成为中外闻名的影视外景基地。这里属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带,森林和草原有机结合,既具有南方优雅秀丽的阴柔,又具有北方粗犷雄浑的阳刚,兼具南秀北雄之美。四季皆宜,处处皆景,是摄影之乡、天然画廊、露天影棚。 乌兰布统大草原,由于处于丘陵与平原交错地带,呈现出与其它草原完全不同的特色,以其迷人的欧式草原风光,成为闻名的影视外景基地。这里的草原有四个显著特点: 一是森林草原结合。这里是森林和草原有机结合,既具有南方优雅秀丽的阴柔,又具有北方粗犷雄浑的阳刚,兼具南秀北雄之美。 二是草甸子广阔。虽不是一望无际,但置身此地,我们必会感触到“天似弯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的意境。 三是“百花草甸”景观。影视基地一带的草甸,每到夏季,草原上一片生机,百花盛开,10余天换一茬花种。您这次来是黄色,过十余天再来也许就是粉色、红色……。每一茬总以领衔花种为主色调,其余各色陪衬其间。有名的、没名的,千姿百态,万紫千红,在大甸子和山坡上编织出一块块的五彩缤纷的地毯,聚成一朵朵扑朔迷离的彩云。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衬托着喧闹的百花世界,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欧式油画。 四是桦林景观。最鲜明的特征是疏密相间,疏可驰马,密不通风。草甸边缘的漫坡,有的地段长满了桦树,大片的桦林密不通风。钻进去,枝叶遮云蔽日,不知道林子有多大。有的地段桦树稀稀疏疏,有单棵的,有三五一簇的,有几十棵成丛的,美不胜收。加上这里的地形富于变化,有草场,有湿地,有峡谷,有山丘。早晚太阳斜照,逆光将一道道山梁打出了高光轮廓线,明暗反差渲染了大环境的朦胧美,构成了一幅幅古希腊油画。 以上四大特色,每年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艺术家到这里采风、创作。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近年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在本国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发展绿色低碳技术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在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促进新气候协议的达成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 从2014年底中美两国签署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到今年中国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并先后与印度、巴西、欧盟、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就气候变化发表联合声明,中国通过一系列郑重承诺,接连向世界传递出强有力的政治信号,表明其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获得广泛赞誉。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日前在一次记者会上回答“哪个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可称榜样”的问题时指出,中国采取了“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具有榜样意义。她说,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中确定,在2030年前后使其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计划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这些都表明,中国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上“非常非常认真”。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各类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因此,法国作为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主办国,期待中国为大会的成功提供支持。 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中国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中扮演“重要角色”。法国总统环境问题特别顾问尼古拉·于洛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高度肯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毋庸置疑的示范作用”。他说:“中国有能力在提出目标后将其实现,甚至以更快速度实现目标。” 中国支持定期盘点包括减排在内的相关长期目标的实施进展,也表明其有能力与自信进行气候变化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尽的义务,也符合中国当前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在气候治理问题上,中国在加速本国发展的同时始终不忘向广大经济、资源、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在今年9月发表的《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中国宣布出资200亿元人民币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不少国家和国际机构,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士对此非常赞赏,认为中国这一举措对世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展现了其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风范,给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做出了榜样。 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威胁,关系到世界各国的切实利益。中国支持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协议,主张协议应以《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为基础。日前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说,中方愿意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与各方一道积极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概论 全球气候变化含义: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在地质历史上,地球的气候发生过显著的变化。一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结束,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在当前人类习以为常的状态。地球的温度是由太阳辐射照到地球表面的速率和吸热后的地球将红外辐射线散发到空间的速率决定的。从长期来看,地球从太阳吸收的能量必须同地球及大气层向外散发的辐射能相平衡。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臭氧、氟利昂等,可以使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球的长波辐射。因此,这类气体有类似温室的效应,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吸收长波辐射并再反射回地球,从而减少向外层空间的能量净排放,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将变得热起来,这就是"温室效应"。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其中二氧化碳起重要的作用,甲烷、氟利昂和氧化亚氮也起相当重要的作用。从长期气候数据比较来看,在气温和二氧化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目前国际社会所讨论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指温室气体增加产生的气候变暖问题。 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 自然界本身排放着各种温室气体,也在吸收或分解它们。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变化是很缓慢的,处于一种循环过程。碳循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元素的自然循环过程,大气和陆生植被,大气和海洋表层植物及浮游生物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碳交换。从天然森林来看,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基本是平衡的。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土地利用形态,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大量森林植被迅速砍伐一空,化石燃料使用量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应不断增加。 从全球来看,从1975年到1995年,能源生产就增长了50%,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应有了巨大增长。迄今为止,发达国家消耗了全世界所生产的大部分化石燃料,其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达到了惊人的水平,如到90年代初,美国累积排放量达到近1700亿吨,欧盟达到近1200亿吨,前苏联达到近1100亿吨。目前,发达国家仍然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美国是世界上头号排放大国,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总量也在迅速增长,前苏联解体后,中国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成为发达国家关注的一个国家。但从人均排放量和累计排放量而言,发展中国家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未来趋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技术进步、能效提高、节能、各种能源相对价格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趋势。几个国际著名能源机构--国际能源局、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根据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不同情景,提出了人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各种可能趋势。到下一世纪中叶,发达国家仍将是大气中累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主要责任者。当然,如果世界各国采取更加适合环境要求的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二氧化碳排放

全球气候变化

2.4全球气候变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知识梳理】 1、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变暖的具体对策 1.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 2.温室气体是指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成分,不仅仅指二氧化碳,另外还有水汽、臭氧、甲烷、氟氯烃化合物等。其共同特点是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其中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 3.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但冰川融化不会使淡水资源更加充沛。事实上,冰川融化的水基本上都流入海洋或被蒸发,很难转化为人类所需的淡水资源;再加上全球变暖使世界各地的蒸发量普遍增加,从而使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更加缺乏。

【直击高考】: (2013高考题四川卷)26分)图6和图7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6 图7 (1)选择图6和图7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6分) (2)据图6和图7,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东北地区的作物熟制和耕地类型,分析图示气温、降水状况对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 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A.地壳活动加剧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变大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