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活着为了什么

摘自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

悟者解脱自在

佛法虽然利乐一切有情,但佛法流传在人间,是以解脱人生为设教根本。羁绊人生的问题解开了,就能完成最高人格—成佛。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人生种种问题的羁绊,来自于烦恼,而烦恼是从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见、闻、觉、知等产生的。人不能没有生活,因此也离不开烦恼,如何从生活中摆脱烦恼,这在《心的大学——觉真法师体悟人生53问》中有切实的解答。

他说:“在现实中,人有痛苦,有压力,有矛盾,有无奈,有烦恼,这正说明了人需要解脱,需要超越。人能成佛就是一种上进,一种超越,一种升华,一种实现。”这正诠释了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真现实论”的真谛。

“你”与“我”的分别都是从心中产生出来的,而生活中的烦恼都是因为执你、执我而有的。因此断除“你”“我”的执著,要从自心中去求解脱。而信仰佛法,修学佛法,即是为实现自心的清净与自在。“佛教的救赎靠的是自己,佛教教人求已不求人的核心是要发现自己,发现自己的心。”心是什么?他诠释说:“心的显现是一念,即现前一念。但这现前一念,只是表层意识,用佛教语言,表层意识就是习心。除了表层意识,人还有深层意识,这深层意识就是藏识,就是种子识,困为它积淀了过去诸生

诸世中的业力、业习。而禅完所要观的心,所要明的心,或者佛家所说的心,却是习心以外的,深藏在深层意识中的觉性,这才是我们的真心。”心,本无真(觉性)妄(藏识)之分,真妄只在迷悟的一念之间。迷者烦恼缠缚,悟者解脱自在。迷是众生,悟即是成佛。佛经上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谈“我”:“当初,赤条条地来,最后,也是赤条条地去。能看到这个本来的‘我’,大概也就可以悟出:得无可得,失无可失,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角色的限制之中,刹那因缘刹那灭。回到那个‘本来的我’,安于这个本来的我,你才有‘得亦不喜,失亦不忧’的强大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只能来自生命的本源,来自对生命的感悟。既要看到社会角色的虚妄,又要按照社会角色的定位、规范和责任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符合自己的角色、身份。这才是真正的人——一个真正能做自己主人的人。”

谈感情:“爱情不是自私和占有,只有当你为对方作出牺牲,并且无怨无悔去牺牲自己的时候,我想,你一定知道你是真的爱一个人了”,“世上没有‘失恋’,只有迷失了自己;人要找回自己,找回真我”,“情感的质量,在心灵,在悟性,在智慧”。

谈财富:“金银七宝,是外财;善根、福德、智慧、因缘,就是内财了。外财,易得易失;内财,难得,却不会贬值!”

谈命运:“未来的根在今天。今天为明天做好准备,今天要准备好明天的资粮,明天不就被你‘掌握’了吗?”

谈努力:“精进有三种:第一叫苦精进,第二叫勤精进,第三叫法精进。……人要知苦、识苦,并且能吃苦、刻苦,经过苦的体验,跨过苦的考验,人才能有出息。这在佛家就叫苦精进。……要继续努力、发奋,直到登上顶峰,这在佛家就叫勤精进。……法精进,就是忘我、无我,已经不是为我,而是为了别人、为了利他,也就是佛家常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一种利益他人的精进,是为为利益他人,奉献自己而精进,这就是法精进。……从苦精进、勤精进,再到无我的法精进,这就是真的叫做努力了。”

谈快乐:“快乐,不是有现成的快乐等着你。快乐,是能把不开心、不快乐放下;或者,能把不开心、把逆境、逆缘转化为一种人生价值,一种值得开心的另类元素。”

谈什么是在生孩子之前,一定要准备的:“夫妇和而后家道成,这是家道,‘克绍箕裘’,‘克绳祖武’,这是家风。‘诗书传家’,‘耕读传家’,这是家传。修身齐家,这是治国平天下的根基。阿弥陀佛,请给孩子准备一个完整的家吧!”“对一个生而为人的人来说,你可以不做父母,但,你却不可能不做儿子(儿女)。所以,要成为一个好父母,首先就在于请先做一个好儿子(儿女),做不好一个好儿女,将来肯定也做不了一个好父母。”

人人都叫我“觉真法师”,但是,觉真法师真的是我吗?我是觉真法师吗?

据说,(大段历史,省略)

今天人类已经难以和本真自我相逢了。

果然如此,人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因为他被财富、欲望、权力、物质享受所异化了。

觉真是我吗?正如同鲁讯把他笔下的主人公叫做何Q,曹雪芹把他笔下的主人公叫做贾宝玉一样,这只是一个符号。符号当然不是我。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以叫出来的称呼,就不是永恒的称呼(一般的命名,只是标志某一事物,却不可能标志永恒)。马是常名,是永恒的(这里应该不是说名字),某一匹马,就是名,它会死去,会消失,而“马”不会消失。

无名,是天地初始的本然状态,有名才像母亲一样培育了万物,有了万物的认知。

那么,身体是我吗?哪个身体是“我”呢?我今年77岁,身体步向老迈了。是婴儿时的那个身体是我?是孩提时的身体是我?…你在长江边上,看到东去江水,前浪已去,后浪又来,水流不断,但早已不是原来的那个“水”了。我在这里,前一分钟,与后一分钟,也已不是原来的我了。今我非故我,究竟谁是我?释迦牟尼证道,经四十九天禅定,发现,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无明覆盖,不能证得。(我简写了)

佛在你、我、他的本性之中。迷则凡夫,悟则是佛。边是自迷,悟也靠自悟。

你不实现人的真正价值,你就永远生活在对立、矛盾和紧张的悖论中。什么是悖论?吃力不讨好,有好心没好报,做了许多好事落得一身痛。用诗人海涅的话,叫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就是悖论。

有些人,他长期以来,都以为他是在做好事,但其实,他做的好越多,制造的麻烦就越大,产生的结果也越坏。

有一些好心人,他有了钱,他就想做好事,谁有困难他就帮谁。人家得了帮助,就不思进取了,坐享其成。没有了,再要,不给,就报复,就找麻烦。就这样,好事成了坏事,他也烦恼不已,陷入了一个是帮好还是不帮好的怪圈。

你当领导,你当老板,你当头头,你就得受气。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著名的宰相俾斯麦,他和当时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可谓一对最佳拍档。当时德国强盛,不仅是因为有这位铁血宰相,也是因为有一位能宽容能受气的大肚皇帝。威廉一世经常回到后宫,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扔花瓶。许多珍贵的器皿都被他砸了。皇后问你,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了?威廉一世说:是呀!皇后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这你不懂,他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都要受。他受了气,就出到我身上来了。权越大,责任越重,要求你的人越多,你就得准备受气越多。(后面是熟知的唐太宗、魏徵和长孙皇后的故事)

古代俗语文学中有一首民歌,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暖麦

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天做哪一种天才是好天呢?做天都难,何况做人?所以,做领导,有人议论,做部下,战战兢兢都是必然。做朋友,代人受过,为别人出力,常受埋怨,做好不得好,这都是难免的。在现实中,人有痛苦,有压力,有矛盾,有无奈,有烦恼,这正说明人需要解脱……

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人,没有不可能改正的错误。

人的可塑性在哪里?就在人的惭愧心。人能知惭、知愧;人能知耻、知辱。

论语中一段……管仲把齐国另一重臣伯氏的食邑三百亩良田都收为公有,伯氏一家人穷了,只能吃青菜淡饭,而伯氏一家到死没有怨言,口服心服,这就是管仲啊!

人,其实是很容易被自己欺骗的。

人有很多的角色、身份。省略

可是,这些角色和身份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间、地点、各种因缘的变化,角色也会被置换,被转化,甚至消失。…当一个领导人,往往会被他的部下捧坏了,捧得晕头转向。尤其是年轻人,人生历练还不够,明明错了,下面还说对对,捧到自己欺骗自己的地步。

有时候,我去参加公开活动,因为我的特殊身份,我被安排坐上了主席台,并且坐在显著的位置,成了万众瞩目的嘉宾。可是,活动结束,我走下台来,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我又成了一个普通的我。如果,我还以坐在主席台做嘉宾的那个虚荣来自满、

自炫,那就是一种自我欺骗了。因为离开了那个场合,我曾经的角色已毫无用途了。

…在他退休以后,他会热肠失落,因为从不平凡回到了平凡,从绚烂回到了沉寂,他就不平衡了,他还生活在对过去的自我陶醉、自我欺骗之中。更可笑的是,报载,还有因此而自杀、自毁的人,那就更是一种角色迷误,知见的虚妄了。

学佛,就是回归本然,回到真正的自我。走出那些角色的耀眼光晕,我们既不要被别人欺骗,也不要被自己欺骗。这才是一个本色的人,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独立自主的人。这是真正的“我”。

结语:能见者有缘,愿祝您一生平安,好运相伴。佛道同源,望各位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即与已为善,物欲心,功利心不要太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