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学派_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经济师》2010年第9期●理论探讨

摘要:西方货币需求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探讨货币数量同就业、产量、收入和物价等各种实际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是先通过阐述三个学派的货币理论,再分别分析三种货币理论,最后将三者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各自的侧重点、适用条件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古典学派凯恩斯货币理论现代货币学派分析比较中图分类号:F8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025-02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由来已久,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古典货币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三者皆是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济学派。然而,三者虽然有一定的共识,但是更多的是分歧。

一、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及缺陷

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2)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3)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达到通货膨胀的境地。(4)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有两种主要流派,其一是费雪方程式,其二是剑桥学派的现金余额方程式。

(一)费雪方程式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为:

MV=PT

M——

—货币的数量;V——

—货币流通速度;P——

—物价水平;

T——

—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根据这一方程式,P的值取决M,V,T,3个变量。费雪分析,在这3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因而可视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

(二)费雪方程式的缺陷

1.这个交易方程式片面地强调了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忽视了货币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在这里仍然可以看到斯密把流通手段看作货币的主要职能,把价值尺度看作是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派生职能的痕迹。

2.在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劳务生产交易量固定时,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关系,还不能算是一个恒等式,而且货币数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体现不出来,无论货币数量还是一般物价水平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同时也都可以作内因变量。

3.货币数量论一向被西方经济学认为是货币的价值论,费雪方程式并未说明货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它只表示了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流通总量间的关系,最多也只是个货币价格理论,即使作为价格理论,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三)剑桥方程式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剑桥学派,重视微观主体的行为。他们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决定人们持有货币的多少,有个人的财富水平、利率变动以及持有货币可能拥有的便利等诸多因素。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货币水平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

M d=KPY

式中,Y为总收入;P为价格水平;k为以货币形态保有的财富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M d为名义货币需求。这就是著名的剑桥方程式。从形式上看,剑桥方程式中k等于费雪方程式中的1/V,但两者的意义不一样,表示社会持有的货币数量占其一年内交易总量的比例。这两个方程式中,交易总量由外生变量决定,具有短期不变的特点,从而两者中的实际因素与货币因素截然分开,一般物价水平只受货币总量的左右,而实际产量的增减则与货币供求无关,这就是价值论与货币论的两分法。剑桥方程式与交易方程式的主要区别:交易方程式重视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货币流通速度以及经济社会等制度因素,强调货币的支出;剑桥方程式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重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强调货币的持有。交易方程式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期的货币流通量;而剑桥方程式所指的货币数量是某一时点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存量。

二、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由于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在心理上具有对流动性的偏好,即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以应付日常的、临时的和投机的需要。因此,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1)交易动机,即由于收入与支出的时间不一致,故必须持有一部分货币在手中,以满足日常交易活动的需要;(2)预防动机,即为应付意外的、临时的或紧急需要的支出而持有的货币;(3)投机动机,即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人们便会根据其对利率变化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债券进行投机而持有货币。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由利率决定,是利率的函数。凯恩斯认为人们出于这三种动机,愿意持有流动性更强的货币,并称之为“流动性偏好”。

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交易需求和谨慎需求与收入水平有关,是货币收入的增函数。将这两种货币需求用L1表示,则L1=L1(Y)

投机需求由市场利率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将这种需求用L2表示,则L2=L2(R)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写成:L=L1+L2=L1(Y)+L2(R)

(一)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特点

1.将货币的资产需求列入货币需求的范围之内。即将L2(R)列入货币需求公式。凯恩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有货币的资产需求,在于货币有价值贮藏功能。例如,当利率下降,金融证券价格上升,收益下降时,持有货币则是较安全的保值方式。否则,就要放弃货币,将其转为其他金融资产,则能获利。因此,不仅商品交易的规模和价格总额影响货币需求,而且利率变动也影响货币需求。

2.更加注意对货币资产需求的分析,更确切地说注意对利率变动如何影响货币需求的研究。这种论点,更加强调了利率在制约货币总需求中的作用。将货币需求看作一种函数关系并特别强调利率在制约中的作用。这对于古典货币数量学派将货币需求看作是由制度和技术决定的常数,货币供给的变动只能简单地影响物价的观点,无疑是一个进步。

(二)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主要缺陷

1.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由流动性偏好决定的货币需求和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把利息视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无关的纯粹货币现象。

2.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凯恩斯把货币的需求归结为受流动性偏好决定,完全从人们的主观动机出发,研究人们的心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并根据人们的心理状态去把握经济活动的客观必然性。这显然是错误的。

3.凯恩斯在分析货币需求时,将货币需求分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只决定于收入而与利率无关,而投机性货币需求则决定于利率。这实际上是认为人们对自己未来利率变化

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学派货币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王文杰

25

——

《经济师》2010年第9期●理论探讨

的预期是确信不疑的,因而人们根据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决定是持有债券还是货币,在债券和货币两者之间只能择其一。事实上,人们不能肯定自己对未来利率变化的预期是否准确,因而总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以分散风险。

4.凯恩斯的分析是短期、均衡静态分析,所使用的都是各种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显然,这种分析是不够的,它不可能揭示各种经济活动或经济变量的实际运动过程及在运动过程中的调节。

三、现代货币主义货币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是深受凯恩斯流动偏好分析方法的影响而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论。他认为货币数量论基本上仍然是有效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货币不但具有商品交易媒介的功能,更强调货币的资产功能即价值贮藏手段职能。(2)扩大了对货币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并划分名义货币需求和真实货币需求。(3)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微不足道。(4)认为货币流通速度从长期来看虽是一变量,但短期内可视作一常量。(5)认为价格水平的变动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可见,弗里德曼对货币的流通速度和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看法与古典学派有点相同。

货币需求函数:Md=f(p,rm,re,rb,1/p,dp/dt,y,w,u)

其中,Md为货币需求,p为函数关系是物价水平,rm是货币预期收益率,rb是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re是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1/p是物价变动率,y是永恒所得,表示收入的平均水平,w是非人类资本对人类资本的比率,非人类资本指物质财富,人类资本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u是反映主观偏好与风尚以及客观技术与制度因素的综合变数。

弗里德曼将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他认为,对大多数财富持有者来说,他的主要资产是个人的能力。但人力财富很不容易转化成货币,比如失业时人力财富就无法取得收入。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

四、古典学派、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的比较

(一)现代货币主义货币理论与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主要的区别

1.k不再被视为由制度决定的常数。代之,流通速度被认为是有限数目的可以观察的量的一个稳定函数。这些量在长期内是稳定的,但在短期内则会发生变动。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既假定k或为常数,又假定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是充分就业下的常量,于是货币量与价格水平二者必然直接形成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动关系。弗里德曼则认为货币量的变动先是直接影响国民收入水平的变动,通过后者的变动在短期内既可以体现在价格水平上也可以体现在产量上,只有在长期才完全体现在价格水平上。

2.y在旧方程中代表当前交易水平,而在新方程中代表当前财富。古典学派的货币理论中的收入是现期的真实收入,而弗里德曼的收入是恒久性收入,即人们在很长时期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收入平均数,并且是比较稳定的。

(二)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的货币理论主要的区别

1.货币供给。在货币供给方面,弗里德曼与凯恩斯不同的是弗里德曼所讨论的货币供给是有严格限制的。他强调货币与信用的区别,强调银行体系与其它金融机构的区别,强调货币当局所应控制的货币供给只是通常的M2,而不涉及其它流动性资产,这就加强了货币的“可控制性”。这说明,既然货币供给决定于货币体制,从而是稳定的,那么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需求就是各自独立决定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并不影响实际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这样,名义货币需求就可以随时适应货币供给的变动作充分调整。这进一步加强了弗里德曼关于短期内货币影响名义产出水平,而长期内货币只影响物价水平的观点。

2.货币传递机制。弗里德曼认为,货币冲击直接引起资产细账的调整,此后逐步转向其它经济变量。同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一样,货币政策的冲击通过对利率的影响将最初资产细账的均衡变为不均衡。但在货币学派分析中,他们是假定家庭和企业在对它们的资产数量进行调整以恢复资产细账的均衡时,直接影响到支出水平。这一点和凯恩斯主义分析的主要区别是消费品支出和资本品支出同时直接受到推动,而不是间接受到投资支出乘数效应的诱发。简单地说,其货币传递机制可表示为:M→E→P/r→I→Y。其中,E表示支出,I表示投资。当货币供给增加时,它通

过公众支出的增加引起资产价格的上涨和利率的下跌,从而刺激生产扩大和收入增加;相反,当货币供给减少时,同样的传递机制会导致收入减少。

对上述传递机制,弗里德曼强调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利率的最初和最后冲击效应是反方向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最初往往降低利率,但随着它所引起的支出增加,价格上涨,就会使贷款需求增加从而提高利率。这样,尽管存在货币扩充,名义利率将会变化,但实际利率不一定会变化。由此,货币主义认为,利率不是好的政策工具和指示器,而货币供给量是关键的政策变量。

3.货币政策主张。现代货币主义主张强化对货币的集中管理,主张以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货币主义强调通货膨胀的货币原因。即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了其需求量的结果,所以,从长期看要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促进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控制货币数量的增长,使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弗里德曼认为由于“时滞”的原因往往会造成财政、货币政策的信用膨胀或信用收缩措施做“过了头”,从而造成经济的长期周期性波动。要减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从长期看,唯有“稳定货币的供给”才是关键,而不要过多注重具有短期效应的财政、货币政策。

(三)三者共同比较

1.货币需求必须考虑货币的资产功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是从商品流通的角度,从货币交易媒介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货币的需求,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只是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而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则从货币交易媒介功能和资产的功能来研究对货币的需求,即货币的需求包括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和满足资产需要的需求,而资产的需求就是凯恩斯所讲的适合当时情况的货币必要量公式:M=P/V,这个公式指的是满足商品流通需要的货币需求。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中还没有证券交易出现,动用这一公式来研究货币需求还勉强可以,那么,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如果再不考虑对证券交易的货币需求的话,则不可能对货币的流通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2.关注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凯恩斯分析了利率变动对投机货币需求的影响,而他的学生们则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不但投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而且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受利率变动的影响,但弗里德曼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大,但是既然把货币作为资产看,那就应该考虑利率这一机会成本。

3.重视对微观货币需求的研究。古典经济学派一般是从宏观的角度即从整个商品流通的角度来研究货币需求,而凯恩斯主义和现代货币主义就已经转向从微观的角度即从经济主体的行为来研究货币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达.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野华.从货币本质观到货币分析理论观[J].金融研究,1997(8)

3.荆仰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9)

4.边绪奎.简评西方货币需求理论[J].鞍山师专学报,1992(1)

5.郝斌.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评析[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2)

6.李劲松,肖利平.凯恩斯主义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和发展[J].江汉论谈,2003(2)

7.段文斌.论西方货币理论的演变[J].南开学报,1994(06)

8.易定红,郭树华.西方货币理论主要流派的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01)

9.陈朝先.古典学派货币数量说比较研究

10.陈孝兵.货币主义的发展与变迁[J].黄冈师专学报,1995(11)

11.曹明.凯恩斯主义与现代货币主义的比较及其意义[J].思想战线,1998

12.郭诚,陈建华.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货币政策分歧的理论比较及其启示[J].理论月刊,2001(08)

13.李念斋.西方货币需求理论主要流派研究及其启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6)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51)

(责编:廉靖)

→→→→→→→→→→→→→→→→→→→→→→→→→→→→→→→→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