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教学设计

和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和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过程。

b.通过列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字材料、图片、讨论分析问题、形成文字或口头表达,使学生掌握分类、归纳、比较、分析等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秦汉科技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b.通过自主归纳、展示成果等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勇于展现的积极态度。

3、重点、难点

重点:秦汉文化发展的成就、特点、原因、影响。

难点:哲学与宗教

二、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指导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通过指导自学,使学生以课本内容为依托,依靠一定的逻辑关系归纳、分析问题。通过对学生进行归纳问题、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方法的指导,提高其自主学习和阅读的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讲授法是传统而有效的方法,我将采用问题中心式讲解法,通过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启发学生深入理解内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回答问题中学生可以提高表达能力。我将采用“群体互补”式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秦汉文化特点、发展原因、影响,实现智力互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靠文字材料、相关图片等媒体,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驾驭材料的能力,使其感受依据材料得出结论的历史学习方法。

三、学习方法分析

本节课力求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和学会历史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给他们发挥和展现才能的机会,培养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列举学生熟知的一些文化内容。师:大家看过《西游记》、《天龙八部》、《无间道》吗,其中都包涵了佛教思想,有谁知道佛教是在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学生回答: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有佛教传入,还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成果。师:那么秦汉时期都有哪些文化成果,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什么特点,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又是什么,对古今中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2、分层次学习本节内容

步骤一:列表归纳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果

过程:

①由全班同学集体构思、讨论形成表格结构

②每位同学结合教材填写

学生设计出来的表可能不同,可以进行比较,让他们选出最合理的。

目标体现:

①通过表格的设计,培养学生多维度思维问题的能力,既要考虑到文化的分类,又要考虑到时间的划分(举设计会考登记表时的例子),类似于数学中的坐标轴。

②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填写表格,对秦汉时期文化发展的表现形成最初步的了解。

步骤二:讲解秦汉时期文化发展成就

过程及目标的体现:

①先进科学技术的讲解及要实现的目标:

a.提出问题:先秦时期有哪些突出的科技成就呢?

学生可以较容易地说出答案。

目标:通过与先秦文化联系,培养“联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展示与某些科技成果相关的史书记载的原文,适当补充对某些科技成果的解释。

学生可能不容易看懂,适当做出解释。

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资料的能力。

学生会从多个方面回答问题,对合理答案充分肯定,并突出科技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目标:突出科技的先进性及中华文化对全人类进步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情感价值的目标培养,在回答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培养学生依据材料把握重点的能力。d.提出问题:这一时期取得先进科技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可以较容易地从经济发展角度回答,但不够系统,指导其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各角度认识。

目标:使学生体会逐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过程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

②在哲学与宗教的讲解中要实现的目标:

关于这一问题的总体思路: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要通过对基本概念的解释和可操作性问题的设置,一步一步将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表面现象和内在本质练习起来。

a.结合教材解释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内容,包括“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含义。

目标: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董仲舒将儒学的神化与政治化。

b.提出问题:董仲舒思想与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较有什么特点?吸收了什么新的思想?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对上述两个名词的解释,会提出相关的答案,只要合理即可。

目标:通过对董仲舒思想的内容的讲解、董仲舒思想与孔子、孟子思想的比较使学生对董仲舒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

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会从政治方面去考虑。

目标:通过董仲舒思想在当时治国方面现实价值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认识文化服务与政治、阶级的联系,从而最终突破难点。

d.先秦和秦汉时都出现了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可能会随意、缺乏条理,应指导他们从形成背景、内容、作用方面去考虑。

目标:提高学生联系问题的意识,比较问题的能力。

e.请同学们谈一谈对道教、佛教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可能会从寺庙、服装、电影、电视等方面抒发自己的意见。

目标: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f.提出问题:他们产生、发展和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有关系吗?

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将之与统治需要、阶级斗争相联系。

目标:通过佛教、道教的形成及发展过程的讲解,使学生从上层建筑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经济、政治的高度,深刻认识宗教。

③史学巨大成就的讲解及要实现的目标:

a.解释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通史、断代史

目标:对史书体例有一个基本了解。

b.司马迁的《史记》有什么重要的地位?

学生可以结合教材相关段落归纳出来。

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根据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提炼总结的能力。

④文学的新成果的讲解及要实现的目标:

展示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及班固《两都赋》、乐府诗《陌上桑》的节选,或由学生背诵一些段落。

目标:体会其特点的差异。

⑤雕塑与绘画的讲解及要实现的目标

展示相关图片。

目标:中国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大都停留在文字上,增加图片可极大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开阔眼界,提高兴趣。

步骤三:分组讨论秦汉文化发展的特点、原因、影响

过程:

①集体讨论总结的方法并做出指导

a.特点的总结要做到史论结合。

b.原因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几个方面考虑。

②分组讨论并展示结果

a.写成文字,通过实物投影展示。

b.汇总形成合理的答案。

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处理: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创造和发挥,肯定其合理部分。

目标体现:

①通过对分析问题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的方式培养合作精神。

③通过文字的展示,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归纳总结,巩固练习

由学生回顾本节知识体系,对本节内容进行反思,形成完整系统。通过选择、材料、问答题进行反馈,并在练习中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和准确、精炼、有条理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一、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二、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的特点

1、统一与多样

2、中外交流

3、世界领先

4、气势恢宏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原因

1、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

3、文化条件

4、民族关系

5、对外关系

四、秦汉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影响

1、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2、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案集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本套资源由中小学教育网免费提供,文字版可以直接观看,如果需要下载此套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中国历史全套教案集,请 直接拉到本帖子最后一页的最后一帖链接中下载Doc附件即可!如只是浏览参考一下该资源,则无需下载附件!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九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第十课、“秦王扫六合” 第十一课、“伐无道,诛暴秦”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 第十三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五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十六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十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二十一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第二十二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

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 教学重点: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教法设计:教师讲解,学生分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第一章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单元复习课时】 本单元复习共计6课时 【2009大纲要求】 一、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5.先秦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教材知识复习】 (一)单元阶段特征 生产力(石质-铜器-铁)铁制农具牛耕私田出现 封建经济农业:主导地位的确立 手工业:内部分工基本完成 商业:全国市场的形成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封建城市 政治:禅让制-井田、分封-县制(军功受爵) 文化:成熟文字(甲骨文)春秋战国文化出现繁荣-百家争鸣民族:华夏民族形成主干民族融合趋势国家统一的趋势出现(二)单元知识复习 第1讲夏商周的更替和政治制度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井田制与分封制 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复习课时:1课时 基础网络

建立:禹建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 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 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 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后裔,建立诸侯国,拱卫 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衰落: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赶走周厉王。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 灭亡:公元前771年9犬戎破镐京,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辨疑解难】 1、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公有制是当时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的产物。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曾论述到:“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只有在公社瓦解的地方,人民才靠自身的力量继续向前迈进,他们最初的经济进步就在于利用奴隶劳动来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生产。……甚至对奴隶来说,这也是一种进步,因为成为大批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都被杀掉,而在更早的时候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生命了。” 2、关于“禅让制”和世袭制问题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从“禅让制”到“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认识,是阶级对立的结果,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分封的目的: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②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 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③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等。 ④分封的作用:巩固了周朝的统治,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展了疆 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最终导致王室衰微,列国纷争的后果,逐渐形成诸候割据的状态。 ⑤分封制崩溃:春秋时期。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复习备课 湖南省涟源市荷叶高考补习学校吴爱洲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旧时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现今在讲中国通史时,多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我国现存已知最早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自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阶级关系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我国春秋战诸子百家的文化昌盛时代与当时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形成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考点提示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基本线索 1、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其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它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四个阶段。 3、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繁荣。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

中国古代史教案

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居民;河姆渡文化与半坡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二、思想教育目标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中国远古文明对人类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是人类以后发展的基石。在农业文明的发展史中,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人们在与大自然的交流、斗争中逐渐成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组织也不断进步。 三、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课内外有关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培养阅读教材的能力。 2.通过半坡文化与河姆渡文化的对比讲解,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北京人、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 采用归纳、比较的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教学核心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正确归纳、总结历史知识与历史规律;在对比与分析的基础上理解教材知识,掌握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找出教材讲授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学生浏览教材,归纳出教材讲授的子目和主要内容。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指出:(归纳图解) 本节我们主要学习我国原始社会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的水平极为低下,人们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得以生存。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的生活极为艰难。人们通过集体的力量,不断地进步,懂得了用火,学会了制造陶器,发展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发展了原始的手工业。最终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来临。我们把漫长的原始社会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阶段。元谋人、北京人是原始人群的代表。从山顶洞人开始,人类社会进入氏族公社阶段。氏族公社又可以分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山顶洞人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河姆渡、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则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代表。父系氏族公社出现后,生产力迅速发展,阶级社会来临了。我国传说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晚期,我国出现了阶级社会文明的曙光。 下面我们学习原始人群时期的情况。 设问:1.什么是氏族公社?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2.山顶洞人有了骨针,有了装饰品,这些说明了什么?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山顶洞人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山顶洞人会在小件器物上磨光钻孔,使

中国古代史教案(全套)--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先秦;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距今年代;《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图;北京人距今年代及其遗址;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旧石器时代文化;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及距今年代;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河姆渡文化及半坡文化;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炎帝、黄帝和涿鹿之战;尧、舜、禹和禅让制。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本章引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教材中论述性、结论性文字的理解、概括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对重大历史事件准确、全面的认识。 2.通过对重要历史概念如先秦、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禅让制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历史概念内涵,运用历史概念的能力。 3.通过对某一文化遗址具体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仅有利于学生再认、再现历史情景的能力提高,而且具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能力。 4.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某些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早期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是古代东方文明的中心。 2.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了解与学习,说明我国不仅是人类发源地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出土文物最丰富的国家,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丝织品的国家,无论是旧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4.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文物的种类、数量、分布表明,当时已有贫富和贵贱的分化,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阶级和国家就要出现了。由此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教学要点 一、我国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元谋人 2.北京人及其遗址 3.元谋人和北京人两项最重要的文化成就 4.山顶洞人及氏族公社时期的开始 5.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二、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 1.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 2.河姆渡文化 3.半坡文化 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1.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2.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贫富分化的出现和加剧 四、炎黄和尧、舜、禹的传说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中国历史》的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1.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 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自己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的简便口诀或图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看文字、图片、录像等资料,让学生感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并设计或制作秦朝疆域口诀或图表。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

史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认识到秦始皇是中国古代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使学生懂得,专制与民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王扫六合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与作用 四、教法选择:运用多媒体,进行问题探究讨论式教学 五、学法引导:合作、讨论学习法 六、课堂组织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先学后教”、“以生为本”。 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授课效果。 九、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中考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课》教学设计 【知识要点】 1、公元前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 周年)七上p82-84 2、208 年赤壁之战(1810 周年)七上p103-104 3、383 年淝水之战(1635 周年)七上p110-111 4、618 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 周年)七下p7 开元盛世(713-741)(1305 周年)七下p12-15 5、1368 年明朝建立。(650 周年)七下p88 6、1405-1433 年郑和下西洋(585 周年)七下p93-95 7、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 周年)七下p97 8、1683 年清朝统一台湾(335 周年)七下p104 【复习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设计思路】 1.结合学案,引领学生对与相关的史实进行纵横归纳与梳理,从而让学生所 掌握的知识成为体系。 2.围绕课标,联系时政热点,设计练习题,进行试题创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阅读、分析、归纳、概括等能力) 及解题方法与技巧。 3.引导学生阅读史料,通过资料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审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段美轮美奂的乐舞,就是源于唐朝的《千手观音》,唐朝那段辉煌的历史就是这节课的复习重点之一。 【明确中考复习方向:】 师: 1、常规要点:第一位、第一次、转折性、标志性的事件等; 2、周年纪念的历史事件(逢五、逢十); 3、时政热点能够切入的历史知识点; 临沂市中考考试,从周年纪念的事件切入的试题,比例越来越高,是中考复习的重中之重。【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复习四个主题 (一)、历史盛世: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 周年)、开元盛世(713-741)(130 周年)。

高中历史教案:高三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精选

高三中国古代史选择题精选 1.商都殷位于今天的 ( ) A.陕西省内 B.山西省内 C.河南省内 D.河北省内 2.下列关于西周历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B.武王建立西周 C.西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 D.犬戎攻灭西周 3.战国时期,政治格局变化无常,其主要原因是 ( ) A.周王势力衰微 B.兼并战争频繁 C.人民起义的冲击 D.外族的侵扰掠夺4.春秋战国时期,能成为一方霸主或强国的成功之路是 ( ) A.发动战争,以强凌弱B.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C.尊王攘夷,问鼎中原 D.实行改革,增强国力 5.通过赋税改革来确立土地私有的改革是①齐国相地而衰征②鲁国初税亩③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④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事愈烦而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持这种观点的学派()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7.孔子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意思是 ( ) A.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B.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C、仁是一种道德规范,正身律己才能取得百姓信任 D.要以仁爱之心,使人人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8.战国时墨家显赫一时的社会根源是 ( ) A.兼爱、非攻主张深得人民拥护 B.尚贤主张适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参政欲望C.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D.新兴地主阶级支持墨子的主张 9.在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中,不属于政府行为的是 ( ) A.徭役繁重 B.刑罚严酷 C.赋税沉重 D.土地兼并 10.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在 ( ) A.江苏刘家港 B.浙江宁波 C.福建泉州 D.广东沿海港口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的地区主要包括①江东②长江流域③岭南④闽江流域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我国古代发明的既可灌溉、又可排涝的生产工具是 ( ) A.水排 B.翻车 C.耧车 D.筒车 13.公元5世纪晚期,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较为安定的最主要原因是政府 ( ) A.注意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B.大力推行均田制 C.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生产环境 D.重视保护农桑 14.隋文帝的下列措施,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 ) A.取代北周,建立隋朝B.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C.开创三省六部制度 D.大力弘扬佛教 15.隋大运河分为四段,其中一段是春秋晚期吴王夫差时就已开凿,这一段是 (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中国古代史概述(华师版)

中国古代史概述导学案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史概述班级:姓名: 【课标要求】(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教学难点】正确计算历史年代,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结合山西中考中古史比例及复习计划导入(15%——2周) 二、学习过程: 1.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范围,阶段划分: 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2.中国古代发展脉络及阶段特征: (1)朝代歌 文明祖国历史长,炎帝黄帝尧舜禹; 夏商周秦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 (2)历史阶段与阶段特征: 距今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原始社会阶段):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夏商周时期):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世纪(秦汉时期): 公元220年——公元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581年——公元960年(隋唐时期): 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辽宋夏金元时期时期): 公元1368年——1840年(明清时期): 3.我们将中国古代史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五条线索来进行小结。 (1)政治——集权政治为特色,呈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趋势(始于秦朝,盛于明清)。 (2)经济——农耕经济为特色,呈现经济中心不断南移趋向(始于东汉末年,完成于南宋)。 (3)民族关系——政权分立民族融合为走向,呈现汉化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统一)。(4)对外关系——和平交流历史悠久,呈现先陆后海特点(郑和下西洋前和平开放,后闭关锁国)。(5)思想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领风骚(唐宋最发达,清走向朝衰落;服务统治) 三、学习效果与课后感悟:

中国古代史 教学案例

复习课《中国古代史》教学案例 临安市锦城四中金霞 课标: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本脉络。 一、学教设计 1.学教目标 中国古代历史历时长,内容多,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负担较大,因此在结束整个单元教学后有必要组织单元复习,让学生熟悉从秦到清的朝代更替,整理每个朝代的主要事件与人物,概括每个时期的主要特征,系统掌握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根据教学进度统筹安排,单元(或中考第一轮)复习课更适合课标“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本脉络”的体现与达成。学教目标可以分解为: (1)能在年代尺上按照顺序正确标明从秦到清朝的朝代名称; (2)能对众多历史人物、史实、概念进行匹配归类; (3)能根据主要史实、课本标题等归纳、分析各朝代时代特征。 2.学教内容 鉴于本节课是单元复习课,学习内容跨度大,范围广,涉及整个单元,即从秦朝到清朝的古代历史;又因为是复习课,学习内容的重心在于系统性,即主干知识、主要线索。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定为:从秦朝到清朝的重要历史人物、事件、概念;从秦朝到清朝的时序发展和时代特征。 3.学教方法 根据复习课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有: (1)“年代尺”教学法.。历史学科时序性很强,时序思维能力是学习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应尽可能以时间尺为工具,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古代史基本脉络。

(2)分类与归纳。考虑到中国古代史内容多,复习时需要从各 个角度进行分类整理,并对众多的史实进行归纳提炼。 4.学教流程 教学环 节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交流复习策略学法指导引起学生对复习方法的关注 活动自评互判(前测):完成 “单元导学案”自我测评 题目,学习小组互相批 改、矫正。 巡视、反馈 便于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盲区和 误区 自主问答 观察、指导同伴互助学习更利于学生参与自主讨论:每组围绕一个 话题集体交流 参与、答疑 有利于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难 点,形成统一认识 结束自我评判(后测):完成 “单元导学案”上的巩固 提升题,学习小组互相批 改评判 观察、反馈 检查学生复习效率,起到巩固 提升的作用。 二、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请看前面,今天我们复习什么?(幻灯片) 生:中国古代史,从西周到明清。 师:对,这么长的一段历史,怎么复习最有效? 生1:多背。 师:可以,但内容太多,费心费力。 生2:记最主要的。 师:你认为哪些是最主要的? 生:每个朝代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比如秦朝那些巩固统一的措施,主要人物是秦始皇。 师:这个建议不错。 生3:可以用时间尺。 师:用时间尺干什么? 生:因为时间太长,用时间尺可以记住朝代的发展。 师:时间尺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刚才同学们的复习建议

中国古代史(第一种)教案第1章中国的原始社会

第一章xx的原始社会(4学时) 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群和氏族公社阶段的基本情况;掌握仰韶文化、半坡遗址、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名词概念;认识北京人的体质特点和智人对人类的贡献;弄清母系氏族公社与父系氏族公社的异同;知道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 教学重点: 着重理解: 中国历史是怎样开端的,北京猿人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印证“劳动创造人”科学真理有何意义,氏族是怎样形成的,母系氏族过渡到父氏族的条件,以及两个阶段各自的历史特点,原始社会是怎样瓦解的。 教学难点: 将文献记载与民族学材料以及有关考古学的新成果有机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xx历史的开端 一、xx和女娲造人的传说 相传“天地浑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xx“垂死化身: 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血泽”,从而创造了天地万物。 其后女娲神“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又令其婚配,自相繁衍。这样,就出现了人类。起初人类曾蒙受无端的灾祸。“女

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鼇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翼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使人类有了幸福的生活。 二、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 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7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在已发现的猿人遗骸中,“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和“北京猿人”是比较重要的。 “元谋猿人”遗址是 1965年5月1日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共两枚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蓝田猿人” 1964年5月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发现,为头盖骨化石,距今约九十多万年(一说五、六十万年,一说八十万年)。“北京猿人”遗址发现于1927年,到目前为止,已出土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六个,牙齿157枚,还有一些头骨碎片和肢骨。这些化石分属于四十多个男女老幼的个体,距今约二、三十万年。 当时人们的劳动技能差,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很薄弱,如果不靠集体的力量无法生存。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过着群居的生活。《礼记·礼运》载: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末有丝麻,衣其羽皮”。 三、早期智人(二十万年~五万年前) 早期智人亦称古人。我国境内的早期智人主要有“大荔人”、“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和“许家窑人”。从体质上来说,早期智人依然保留着猿的部分特征,但头骨变薄,前额增高,嘴巴也没有猿人那么突出,已更多地具备了现代人的特征。就生活状况而言,他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能力远远超过了猿人,使用的工具虽然是打制石器,但已有了比较明显的分类。狩猎和采集仍然是最主要的生产活动。社会组织有所发展,已经排除了兄妹之间的婚姻。这无疑又是一次进步。 四、晚期智人(五万年~一万年前)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专题三)

专题三: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1、数学成就: 祖冲之:是南朝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最突出的成就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 2、医学成就 (1)华佗(东汉):制成“麻沸散”—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编成“五禽戏”。 治疗原则,他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3)李时珍(明朝):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后来陆续被译为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3、科技成就 (1)宋应星(明末):编写《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郦道元:北魏时期的人,编写《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专注。 (3)《齐民要术》:北朝的贾思勰所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6、建筑工程 (1)都江堰: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 (2)大运河:时间:605年,修建:者隋朝隋炀帝修建。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记忆:三点四段四千里沟通五大水。(三点指涿郡、洛阳、余杭;四段指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长两千公里;五大水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记住画京杭大运河图) (3)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3)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是世界上建筑奇迹。

(4)北京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成祖时修建北京城,其中的紫禁城位于城中心,是皇帝居住的地方。里面的宫殿楼阁,千门万户,金碧辉煌,气象万千,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布局特点:北京城有宫城、皇城、京城三部分组成,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影响:这些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反映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聪明才智,中国古代科技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 (1)造纸术:西汉早期的麻纸,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公元105年,东汉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印刷术: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等,唐朝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经济、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早于欧洲约400年。 (3)指南针:战国时制成“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4)火药:唐朝末年,开始应用到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意义:四大发明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8、孔子和“百家争鸣” (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①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教育方面的贡献:创办私学,广收门徒;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他要求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中国古代史教学案(先秦部分).doc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ⅠⅡⅢ 获取和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解读信息要求以及考查意图。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知识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息,认识和说明问题。原理分析问题。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描述和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 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阐释事物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正确的阐释。 义完整。 论证和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探讨问题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逻辑严谨。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 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 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 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 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 + 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 +正文+ 黑体字 +小字 + 图表 +注释 + 习题 +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 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 +历史线索 +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 + 重大历史事件 + 重要历史现象 + 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 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 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 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 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 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 严格要求按规范 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 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 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 求举一反二。

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 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课程标准 1.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发现北京人的意义。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2.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3.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4.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5.知道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 2.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3.炎帝、黄帝的传说。 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5.商鞅变法。6.孔子“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考纲要求知识结构考

点突破考点一北京人等早期原始人类文化遗存,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1.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发现于;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过着生活;已经会制造、使用工具和使用火。2.半坡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发现于省西安市,是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还种植蔬菜;住着的房子;彩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3.河姆渡居民:距今约七千年,发现于省余姚市,是流域最具有代表性的聚落。农业上,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最早种植粮食作物;住着的房子;还挖掘水井,饲养家畜等。考点二炎帝、黄帝的传说 1.炎帝: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2.黄帝(轩辕):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妻子嫘祖发明。 3.联合:

新版(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一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 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 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1----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2----

中国历史教案

江苏省技工院校 教案首页 课题:第十五课中国古代建筑工艺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1)知道古代的建筑的经典工艺和有代表性的工艺精品。(2)体会古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过程与方法:(1)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了解。(2)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中国古代丝绸工艺。(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绸工艺发展历史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绸工艺的代表作品 授课方法:先学后教法、归纳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国历史(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用书)、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新课导入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北京不仅是我们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他有相当多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等等。(可由学生举例)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 我国古代建筑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优秀建筑体系,但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象古埃及、古印度的建筑。只有中国古代建筑同欧洲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直延伸至今,被称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欧洲古代建筑延续的时间最长,流传最广,成就更为辉煌。 新课讲授 一、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原始居民的建筑分为两种,一种分布在南方比较潮湿的地方,主要是建在架空地板上的干栏建筑,如河姆渡遗址的建筑;另一种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带,主要是以木骨泥墙为主体,上覆草泥屋顶的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如西安临潼姜寨遗址的建筑。

二、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人们发明了夯土技术。经夯实后的地基,既可以防止地基湿陷,又可建造大型建筑。 三、汉代技术 1、雕饰。崖墓门来上,自石阙檐下斗拱枋柱间2113,石室内壁面,为建5261筑雕饰实例所在,其它4102出土工艺品1653如铜器漆器等,亦可略窥其装饰之一般。 2、砖之种类。有普通砖,通常砌墙之用;发券砖,上大而下小;地砖大抵均方形,空心砖则制成柱梁等各种形状,并长方条,长方块,三角块等等,其用途殆亦砌作墓室者也。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史周年纪念复习教学设计 一、知识要点 1、公元前138 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2155 周年)七上p82-84 2、208 年赤壁之战(1810 周年)七上p103-104 3、383 年淝水之战(1635 周年)七上p110-111 4、618 年唐朝建立隋朝灭亡。(1400 周年)七下p7 开元盛世(713-741)(1305 周年)七下p12-15 5、1368 年明朝建立。(650 周年)七下p88 6、1405-1433 年郑和下西洋(585 周年)七下p93-95 7、1553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465 周年)七下p97 8、1683 年清朝统一台湾(335 周年)七下p104 二、复习目标 1、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知道赤壁之战; 3、知道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知道明朝的建立; 5、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6、了解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教学过程 【自主温故一】知识要点:4、七下p7;七下p12-15 1、618 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进入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 2、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3、开元盛世[713-741 年] (1)原因:①重用人才(任用熟悉吏治富于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 ②整顿吏治(尤其重视,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③提倡节俭(唐玄宗命人烧毁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 心) (2))表现:唐玄宗统治,政治,经济,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4.扩展联系: (1)北宋时,从越南引进优良水稻品种。 (2)1973 年【45 周年】,首次育成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 【自主温故二】知识要点:2. 七上p103-104;3 七上p110-111 以少胜多的战役 【自主温故三】知识要点:1 七上p82-84;5 七下p88;6 七下p93-95 2、扩展:丝绸之路开通[一带一路时政热点] 陆上丝绸之路路线:→河西走廊→→西亚→欧洲(大秦即古罗马帝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