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

1

2

(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

4

5

6、

"小学"。

7

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三、重点实词

1、.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③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④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⑤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2、师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③吾师道也(学习)

④师必退(军队)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⑥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①惑而不从师(跟随)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⒋道

1、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2、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5、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6、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四、重点虚词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那些)

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自)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四、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下文“则耻师焉”、“师道之不复”中“师”同此)

或师焉(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用作动词:从师)

不耻相师(名词“师”表自动:学习)

②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以……为师)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耻”带宾语“学于师”,用作意动:以……为耻。下文“则耻相师”中“耻”同此)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名词“师”带宾语“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用作意动:以……为师)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之后充当宾语,用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圣人、愚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卑贱的人,低下的人。“位卑则足羞”,是“以位卑者为师足羞”的意思。形容词“盛”作省略了的介词“以”的宾语,用作名词:势盛位高的人。“官盛则近谀”是“以官盛者为师近谀”的意思)

六、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句判断格式为:“……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此句判断格式为:“……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不拘于时(用“于”介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表示被动,“于”相当于“被”)

③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读”、“惑”分别是“不知”、“不解”的宾语,其均借助“之”字提前。这里的“之”,是宾语提前的一个标志)

④介词结构后置

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师”、“于余”均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放在形容词“贤”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八、重点句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转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师说》知识点全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

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页 1 第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马说知识点汇总

马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马说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 5.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汇总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二)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A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类A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师说》知识归类 【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⑦⑧⑨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2.(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⑤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道理) 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消独) 3.(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5.(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6.(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7.(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师说》知识点整理(含答案)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作者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韩愈25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安)刺史、国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职。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 卷,《师说》等。 读音

句读(d òu)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从师(cóng) 读书(dú)不能(b ù )传道(chuán )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二、实词及虚词 1.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古之学者必有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君子不齿圣人无常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 (5)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 3.一词多义 (1)师a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c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f 孔子师郯子

高考必背古诗文重点知识测试:《师说》(含答案)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5.今其()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7.孔子师()子、()弘、师襄、老()。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三、理解式名句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6.韩愈《师说》中“,”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12.韩愈《师说》中用“,”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 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 祇(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 四、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学生、教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小学而大遗. 5.士大夫之族.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5.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⑤行弗乱其所为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⑤不敢出一言以复 6.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⑧废先王之道。 7.解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8.从 ①惑而不从师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六、解释下面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而 ①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 ②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惑而不从师 ⑤小学而大遗 ⑥则群聚而笑之 ⑦择师而教之 ⑧如是而已 2.之 ①青,取之于蓝。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总结梳理

23.马说 (一)课文字词详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②故③虽有名马, ①而:表转折,但是。②故:所以。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②辱:(受)屈辱。③于:在。④奴隶人:奴仆。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⑥槽枥:马槽。⑦以……称:以……著称。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吃尽。⑤石:容量单位。⑥食(sì):同“饲”,喂。⑦其:指千里马。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不可得, ①是:这。②虽:虽然。③能:才能。④食:吃。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⑥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露、表现。⑦且:犹,尚且。⑧欲:想要。⑨常马:普通的马。⑩等:等同,一样。?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 ①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③尽:竭尽。④材:同“才”,才能、才干。⑤鸣:马叫。之:音节助词,不译。“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 ①策:名词,马鞭。②而:连词。③临:面对。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⑦其:代词。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教学教材

《师说》知识点整理 教师版

精品文档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1.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2.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小学而大遗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四、特殊字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练习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写出通假的字形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 2.圣人之所以为圣. 3.则耻.师焉 4.孔子师.郯子 5.而耻.学于师 6.不耻.相师 三、古今异义 1.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2.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远矣 3.古之学者 ..必有师 4.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 5.吾从而 ..师之 6.小学 ..而大遗 四、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犹且从师.而问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从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惑而不从.师 4.惑 惑.而不从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5.圣 圣人之所以为圣. 圣益圣. 五、虚词积累 1.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之.不知 郯子之.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之.学者必有师 辍耕之.陇上 久之.,目似瞑 2.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其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其.可怪也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而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其皆出于.此乎 6.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7.则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8.所以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 ..为圣 六、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不拘于时 七、填空 1.韩愈,字,自谓,故称。唐代家,家,运 动的倡导者,谥“”,后人又称“韩吏部”“韩文公”,有《昌黎先生集》。后人将其与柳宗元、、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八、翻译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知识点整理教师版

《师说》知识点整理 一、虚词 1. 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 2. 而 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3.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代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4. 其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 5. 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于其身也(介词,对于)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二.实词 1.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同逗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 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马说》的知识点总结

《马说》的知识点总结 马说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马说》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 zhǐ)石(dàn)一食(shí)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

能尽其材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

师说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师说》注解及原文和翻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 【字词注释】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受,同“授”。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 【诗文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生乎吾前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故⑩无(1 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 【字词注释】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的人)。乎,相当于“于”。下文“先乎吾”的“乎”同。⑥闻:知道,懂得的意思。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就是“以之为师”。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识别。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诗文翻译】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 5.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词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见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词意动,以……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四、虚词归纳 (一)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 6.郯子之徒。(代词,这) 7.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

最新《马说》复习知识点

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 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 昌黎集》四十 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 《韩愈文选》。 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 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 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全文的主旨句: 其真不知马也。 7、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注音: 四、解释词语: (一) 通假字: ⑴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⑵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 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⑶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 一词多义: 1.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 能 学习-----好资料 学习-----好资料 《马说》知识汇总 策之不以其道,食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祇(zh 1) 骈(pi m)死 槽(c do)枥(I 》 尽粟(s u ) 一石(dm )

《师说》知识点梳理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劝学》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 32 篇。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停止(2)木直中绳合乎(3)虽有槁暴晒干 (4)金就砺则利磨刀石(5)而闻者彰清楚(6)假舆马者借助,利用 (7)善假于物也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8)用心躁也浮躁,不专心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通“又”“輮”通“煣”,使弯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四.找出古今异义并解释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声非加疾也疾:古义,强,洪亮;今义,①疾病,②快。 (3)假舆马者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4)蟹六跪而二螯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的“跪”。 (5)輮以为轮(6)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黄金。 (7)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帮凶。 (8)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寄居,托身今:托付 五.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 作状语,每日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下(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走得快(6)用心一也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专一 六.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闻: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②博闻强识见闻见识

师说文言知识总结

师说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 3、小学 ..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基础教育。 4、圣人无常.师古义:固定。今义:经常。 5、师不必 ..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三、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7、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四、一词多义 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②吾师道也(学习) ③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师说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代知识、道理) ⑤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⑦如欲之南海,何如(往,到) 传①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而①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 ②惑而不从师(表转折) ③吾从而师之(表承接) ④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 ⑤如是而已(表陈述语气) 四、【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之”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被动句式:不拘于时,学于余。 3、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介宾短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②不拘于时,学于余。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5、【省略句】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③(人)问之,(士大夫)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④(士大夫)则群聚而笑之。 五、【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