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

Shángyáng 井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商阳-体表示意图商阳-体表图

商阳-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商阳-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见图3-7)。

【解剖】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商阳穴位于人体的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商阳穴(绝阳穴,而明穴)解析:

1)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

2)绝阳。绝,断绝也。阳,阳气也。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3)而明。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明,与暗相对,指可见。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内的气态物质处于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4)大肠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内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疑,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附注: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商阳穴意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气血特点: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运行规律: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主治疾病: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人体穴位配伍〗配少商穴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生理解剖〗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二间

Erjián 荥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二间-体表示意图二间-体表图

二间-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二间-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微握拳,当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见图3-7)。

【解剖】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①鼻衄,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

【操作】直刺0.2~0.3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微握拳,二间穴位于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二间穴(间谷穴,闻谷穴,周谷穴)解析:

1)二间。二,概数,在此表示较小之意。间,间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质所处为空隙之处。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不太高的天部层次。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气,在本穴所处为不太高的天部层次,二间之名即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所在的空间层次范围的说明,故名。

2)间谷、闻谷、周谷。间,间隔、空隙也。闻,听也,指距离短近。周,范围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之处。间谷、闻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位处较小的间隙处。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高温水气,此高温之气因是由商阳穴的喷咀喷出,行至二间后扩散的范围不大,如处于狭小的区域,故名间谷、闻谷、周谷。

3)大肠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因散热而有部分水气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细小的经水,故为荥穴。

4)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商阳穴传来的温热水湿之气,在本穴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的变化,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附注: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二间穴意义:大肠经气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层次冷凝化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大部分为天部之气,同时地部亦有极少经水,天部之气及地部经水性皆温热。

运行规律:天部之气向三间穴上行,地部经水向商阳穴下行。

功能作用:大肠经经气在此分清降浊。

主治疾病:

目昏,鼻出血,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治齿痛。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三间

Sānjiān 输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三间-体表示意图三间-体表图

三间-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三间-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见图3-7)。

【解剖】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②腹胀,肠鸣;③嗜睡。

【操作】直刺0.3~0.5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微握拳,三间穴位于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三间穴(少谷穴,小谷穴)解析:

1)三间。三,概数,与二相比稍大。间,间隔、间隙。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比二间穴稍高的空间层次。本穴物质为二间穴传来的天部清气,其性温热,上行至三间后所处的天部位置较二间穴为高,故名。

2)少谷、小谷。少与老相对、小与大相对,皆言小之意。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质所处的空间范围较小。

3)大肠经俞穴。俞,输也。大肠经气血由于有二间穴的散热冷降,在本穴处基本上无气血物质的升降变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作用,故为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中的气血物质由于基本上无升降变化,而在二间穴不断提供气血物质的情况下,穴内的气血物质只是循大肠经向上部的合谷穴横向移传,表现出风木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附注:手阳明经所注为“输”。

三间穴意义:大肠经气血在稍高的天部层次形成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横行的风气,性温热。

运行规律:穴内物质以横行的风气形式循大肠经传向合谷穴。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牙痛,腹胀,眼痛,肠泻洞泄。

〖人体穴位配伍〗目中漠漠,即寻攒竹穴、三间穴。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有第一骨间背侧肌,深层为拇内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其示部),指掌侧有固有动脉;布有桡神经浅支。

合谷

Hégǔ原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合谷-体表示意图合谷-体表图

合谷-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合谷-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见图3-7)。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诸痛症;③热病,无汗,多汗;④经闭,滞产。

【操作】直刺0.5~l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合谷穴(虎口,容谷,合骨,含口)解析:

(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风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运动形式为风木的横向运动。

(3)容谷。容,容纳、包容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间穴传来的气血物质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汇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质为三间穴的水湿之气汇合而成,所处为天部,其状为云,富含水湿,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纳也。口,脾胃之属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有脾土的长养特性。本穴物质为三间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由本穴外传时也是以风木的形式横向外传,但由于其水湿云气有温热之性,因而还有部分水湿之气气化上行于天,表现出脾土的长养特性,故名含口。

(6)大肠经原穴。本穴物质由三间穴的水湿云气而汇聚,性温、量大、所处范围广,可担当起充补大肠经整条经脉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原穴。

附注:(l)手阳明经所过为“原”。(2)《神应经》:孕妇不宜针。别名:虎口。

合谷穴意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层次大范围内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穴内的天部水湿云气一方面横行向阳溪穴传输,另一方面不断气化向更高的天部

层次扩散。

功能作用:推动天部层次的气血运动,向天部层次输送水湿云气。

主治疾病:

头痛,目赤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咽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牙龈疼痛、青春痘、赘疣、三叉神经痛、眼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由此穴的主治疾病即可看出本穴位的治病效果非同一般。

合谷穴指压的小窍门: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的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此穴位的疗效。

〖人体穴位配伍〗配太阳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配迎香穴治鼻疾;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治法〗虚寒则补而灸之,实热则泻之,热症凉药水针良。

〖生理解剖〗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阳溪

Yángxī经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阳溪-体表示意图阳溪-体表图

阳溪-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阳溪-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见图3-7)。

【解剖】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①手腕痛;②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操作】直刺0.5~0.8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阳溪穴位于人体的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阳溪穴(中魁穴)解析:

1)阳溪。阳,热也、气也,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溪,路径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此后吸热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

2)中魁。中,与旁相对,正也,指本穴气血运行的路线是大肠之正经。魁,首也,与尾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首为阳,尾为阴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肠本经输送阳热之气。

3)大肠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大肠经经气由本穴经过,故为大肠经经穴。

4)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合谷穴传输至此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吸热后上炎于天部,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属火。

附注:手阳明经所行为“经”。

阳溪穴意义:大肠经气血在此吸热蒸升上行天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穴内经气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吸收天部之热并向天部提供水湿。

主治疾病: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治头痛。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而后温灸,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当拇短、长伸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桡动脉的腕背支;布有桡神经浅支。

偏历

Piānlì络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偏历-体表示意图偏历-体表图偏历-解剖图

偏历-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偏历-体表图(点击放大)偏历-解剖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见图3-8)。

【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①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②手臂酸痛;③腹部胀满,水肿。

【操作】直刺或斜刺0.5~0.8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偏历穴位于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偏历穴解析:

1)偏历。偏,与正相对,偏离之意。历,经历。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偏离大肠正经而行。本穴物质为阳溪穴传来的炎上之气,行至本穴后因进一步受热膨胀并向外扩散,而由于肺经所处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气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胀扩散之气偏行肺经,故名。

2)大肠经络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气偏走肺经,有联络大肠经与肺经气血的作用,故为大肠经络穴。

附注:手阳明经络穴。

偏历穴意义: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别走肺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阳热之气运行分二个方面,一是偏走肺经,二是循大肠经上行。

功能作用:向肺经输送大肠经的阳热之气,改善肺气之虚。

主治疾病:

目赤耳鸣,鼻出血,喉痛,手臂酸痛,水肿。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穴治手臂疼痛。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生理解剖〗在桡骨远端,桡侧腕伸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有头静脉;掌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背侧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温溜

Wēnliū郄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温溜-体表示意图温溜-体表图

温溜-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温溜-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见图3-8)。

【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①急性肠鸣腹痛;②疔疮;③头痛,面肿,咽喉肿痛;④肩背酸痛。

【操作】直刺0.5~l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温溜穴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

温溜穴(逆注穴,蛇头穴,池头穴,地头穴,通注穴)解析:

1)温溜。温,温热也,是对穴内气血物质性状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该穴名意指偏历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质由偏历穴传来,为吸热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阳热之气。气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处为天之天部,外部环境对其的升温作用少,气态物质仍保留原来的余热而缓缓地散热蒸发,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

2)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上行。注是对有形之物的形容,其运动方向向下。逆注即是与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气态物的运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3)蛇头、池头、地头。蛇,头小身大之动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头,首也。蛇头、池头、地头皆是对本穴气血物质总量与输出量的比喻,意指输出量小也。蛇头与其身相比为小、池之头与其池相比为小、地之头与其地相比为小,故名。

4)通注。通,通过、通行也。注,灌注也。通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变化,气态物同时也不断地散热缩合如细雨之降归走本经,故名通注。

5)大肠经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质为天部之气,其变化为不断地散失,微观下的穴位四周如有众多细小的空隙一般,故为大肠经郄穴。

附注:温溜穴为手阳明经郄穴。

温溜穴意义:大肠经的阳热经气在此聚集并缓慢蒸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其性较干燥。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以缓慢的蒸散之状循大肠经向上传输。

功能作用:散发大肠经气血之热,向大肠经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湿。

主治疾病: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治头痛。

〖治法〗有余于气则泻,不足则补,偏寒加灸。

〖生理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下廉

Xiàlián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下廉-体表示意图下廉-体表图

下廉-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下廉-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见图3-8)。

【解剖】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主治】①肘臂痛;②头痛,眩晕,目痛;③腹胀,腹痛。

【操作】直刺0.5~l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下廉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处。

下廉穴(手下廉穴)解析:

下廉、手下廉。下,与上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层次的气血物质洁静清明。本穴物质为温溜穴传来的水湿云系,此水湿云气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

下廉穴意义:大肠经经气位处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气血廉洁清静。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大部分散热冷却横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则横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能作用: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浊重之物并使其沉降。

下廉穴藏象:下廉的天部之气如同气象学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刚刚形成的高空冷湿气流,它的运行是不断地从西北方的高空向东南方的低空移动,即是横向下行。此高空冷湿气流中的滞重部分它会快速地从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传至上廉穴的水湿云气,而轻质的部分它会在飘行更远处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传至手五里穴才冷降归地的水湿云系。主治疾病:

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痛腹胀。

〖人体穴位配伍〗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腹痛。

〖治法〗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寒则补针多留或灸。

〖生理解剖〗在桡骨的桡侧,桡侧有腕伸短肌及腕伸长肌,深层有旋后肌;有桡动脉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深支。

上廉

Shànglián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上廉-体表示意图上廉-体表图

上廉-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上廉-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见图3-8)。

【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主治】①肘臂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②头痛;③肠鸣腹痛。

【操作】直刺0.5~l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上廉穴位于人体的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处。

上廉穴(手上廉)解析:

上廉、手上廉。上,与下相对,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洁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肠经气血物质所处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气血虚少,洁静清明。

本穴物质为下廉穴传来的水湿云系,在本穴所处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气血物质相对处于廉洁清静,故名。

上廉穴意义:大肠经经气中浊重部分在此归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洁清静。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水湿云气继续散热吸湿并横向下行传向手三里穴。

功能作用:吸附天部的水湿浊物向下沉降。

主治疾病:

头痛,肩膊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肠鸣腹痛。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穴治手臂麻木;

〖治法〗实热则泻之,虚寒则先泻后补。

〖生理解剖〗在桡侧腕伸肌肌腹与拇长展肌之间;有桡动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深支。

手三里

Shǒusānlǐ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手三里-体表示意图手三里-体表图

手三里-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手三里-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见图3-8)。

【解剖】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在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手三里穴(三里穴,鬼邪穴,上三里穴)解析:

(1)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为手部。三里,指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该穴名意指大肠经冷降的浊气在此覆盖较大的范围。本穴物质由上廉穴传来,上廉穴的水湿云气化雨而降,在该穴处覆盖的范围如三里之广,故名。三里、上三里之名意与此穴同。

(2)鬼邪穴。鬼,与神相对,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所处为地部。邪,指邪气。鬼邪名意指穴内

物质为地部的水湿。本穴物质为大肠经经气中浊降于地的经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湿,今受之水湿,实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手三里穴意义:大肠经浊气在此降地并覆盖较大的范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和地部之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水湿云气沉降于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渗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气化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润化脾燥,生发脾气。

主治疾病:

牙痛颊肿,上肢不遂,腹痛,腹泻,指压手三里对镇定精神有效,可治疗精神性阳痿;此外,对喉肿也很有效。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穴治上肢不遂。

〖治法〗寒盛则补之或点刺出血,湿盛则泻之,热盛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

〖生理解剖〗肌肉、神经同下廉穴,血管为桡返动脉的分支。

曲池

Qūchí合穴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曲池-体表示意图曲池-体表图

曲池-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曲池-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见图3-8)。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②热病,高血压,癫狂;③腹痛,吐泻;④五官疼痛;

⑤瘾疹,湿疹,瘰疬。

【操作】直刺0.5~l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

曲池穴(鬼臣穴,洪池穴,阳泽穴)解析:

(1)曲池。曲,隐秘也,不太察觉之意。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地部之上的湿浊之气。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位处地之上部,性湿浊滞重,有如雾露,为隐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风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无风的横向运动。大肠经属金,金气为神为君,其所克的风为鬼为臣,且本穴物质由手三里穴传来,在本穴聚集而无风木的横向运动,风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围合之处、汇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气血物质名包含大量水湿。

(4)阳泽。阳,气也,指本穴物质为气态物。泽,聚水的洼池。阳泽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富含水湿的天部气态物。

(5)大肠经合穴。合,汇合、聚合也。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气化而来,在本穴处是

聚集之状,为大肠经经气最强盛之穴,故为大肠经合穴。

(6)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之上部的雾露之气,受脾部之热而气散于天,有土的不动之义和对金气的长养之性,故其属土。

附注:(l)手阳明经所入为“合”。(2)参考资料:据报道,在犬阑尾壁内直接注射B-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以引起实验性阑尾炎,用强刺激手法针刺“曲池”和“阑尾”穴,证明对实验性阑尾炎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曲池穴意义: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湿雾露,性温热,气血场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水湿雾露吸热蒸发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转化脾土之热,燥化大肠经湿热,提供天部阳热之气。

主治疾病:

咽喉肿痛、牙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老人斑、皮肤粗糙、手肘疼痛、眼疾、贫血等。该穴为人体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人体穴位配伍〗配血海穴,足三里穴治瘾疹;配手三里穴治上肢不遂;配太冲穴、大椎穴治高血压。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生理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肘髎

Zhǒuliáo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肘髎-体表示意图肘髎-体表图肘髎-解剖图

肘髎-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肘髎-体表图(点击放大)肘髎-解剖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屈肘,曲池穴外上方l寸,当肱骨边缘处(见图3-9)。

【解剖】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

【操作】直刺0.5~l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肘髎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屈肘,曲池穴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肘髎穴(肘尖)解析:

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内气血的运行通道为孔隙。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质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循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为肘尖部,无它意。

肘髎穴意义:大肠经经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经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将肺及大肠经上源汇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主治疾病:

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穴治肘臂疾病。

〖治法〗寒则通之,湿则泻之,热则凉药水针。

〖注意〗此穴为肺经、大肠经气血与肾经气血转换的重要穴位,即是我们所说的金生水之穴,肺肾关系的失衡皆可通过此穴作出快速的调整。

〖生理解剖〗在桡骨外上髁上缘肱肌起始部,肱三头肌外缘;有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手五里

Shōuwǔlǐ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手五里-体表示意图手五里-体表图手五里-解剖图

手五里-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手五里-体表图(点击放大)手五里-解剖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见图3-9)。

【解剖】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主治】①肘臂挛痛;②瘰疬。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l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手五里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3寸处。

手五里穴(五里穴,尺之五间穴,尺之五里穴,大禁穴,手之五里穴)解析:

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为手部。五里,穴内气血物质所覆盖的范围。该穴名意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较大范围场,且比手三里穴覆盖的范围要大。本穴物质由下廉穴传来,下廉穴是水湿云气开始下降的过程,手五里穴则是水湿云气降地之所,下廉穴所处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浊亦比手三里穴所覆盖的范围要大,故而得名。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与手五里同。

2)尺之五间、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间,穴内物质所处的范围也。其名之意与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强调穴内雨降强度较手三里穴为小也,故名。

3)大禁穴。大,指穴内物质覆盖的范围场大也。禁,禁火热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热灸之。本穴位处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内物质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湿云气,其覆盖的范围也大,雨降的强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阴不足,忌火热灸之,故名大禁。

手五里穴意义:大肠经浊气降地之后覆盖的较大范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的水湿,量极少。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地之表部渗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为脾土提供水湿,消除脾土之燥。

主治疾病:

肘臂挛痛,瘰疬。

〖人体穴位配伍〗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治法〗寒则补针多留,热则泻针出气或凉药水针,无灸。

〖生理解剖〗在肱骨桡侧,为肱桡肌起点,外侧为肱三头肌前缘;稍深为桡侧副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内侧为桡神经。

臂臑

Bìnào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臂臑-体表示意图臂臑-体表图

臂臑-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臂臑-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见图3-9)。

【解剖】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主治】①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②瘰疬;③目疾。

【操作】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臂臑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臂臑穴(头冲穴,颈冲穴)解析:

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动物的前肢,为灵巧、好动之意,此指穴内气血物质为阳气。该穴名意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本穴位处臂部,穴内气血由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充盛而使臂能活动自如,故名。

2)头冲、颈冲穴。头、颈,指穴内物质运行的部位和方向。冲,指穴内物质的运行状态。头冲、颈冲名意指本穴的阳气上冲头、颈各部。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阳气强盛,其运行为从天部层次直上头颈,故名。

3)手阳明络之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各穴中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为手阳明络之会。穴义:手阳明经之阳气交会于此。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阳气以冲行之状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汇聚大肠经的阳热之气上传头颈天部。

主治疾病: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

〖人体穴位配伍〗配光明穴治目疾。

〖治法〗实则泻针出气,虚则补之、或微灸。

〖生理解剖〗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肩髃

Jiānyú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肩髃-体表示意图肩髃-体表图肩髃-解剖图

肩髃-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肩髃-体表图(点击放大)肩髃-解剖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见图3-9)。

【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主治】①肩臂挛痛,上肢不遂;②瘾疹。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肩髃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向凹陷处。肩髃穴(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解析:

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为骨之边缘。该穴名意指在骨部的远端所形成的小范围水域。本穴物质为臂臑穴传来的经气所化,臂臑穴上传本穴的物质为强盛的阳气,至本穴后因散热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浊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对肾所主的腰膝骨部来说它是处于较远的边缘之处,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与肩髃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与外相对,指内部。井,地之孔隙。骨,肾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与肾水相通。本穴物质为大肠经浊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处肩端两骨间,有地部孔隙与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过、高尚之意。骨,肾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经水为高处的肾水。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于大肠经经脉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为对穴所处的位置的指示,无它意。

5)手阳明跷脉之会。跷,跷健也。本穴物质既有大肠经由此上行头颈部的阳热之气又有地部之经水,表现出跷脉物质阴阳相济的特性,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阳跷脉,即是保证人的阳气充盛使人活动跷健的血脉。古经书对阴阳跷脉的记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线路和所主之病,阴跷脉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脉为病阴缓而阳急。以经书所记跷脉之病反推之,则跷脉在不病之时为阴与阳不急亦不缓,阴阳二物同时共存,而本穴气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肠经上输头颈部的阳气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与骨部相通,经水有出处有来处,穴内物质阴阳相济,故为手阳明跷脉之会。)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肩髃穴意义:大肠经经气中的浊重部分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量较少。

运行规律:循大肠经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经回流骨部。

主治疾病:

肩臂挛痛不遂,瘾疹,瘰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肩髎穴治肩臂疼痛。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生理解剖〗有旋肱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腋神经。

巨骨

Jùgǔ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巨骨-体表示意图巨骨-体表图

巨骨-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巨骨-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见图3-10)。

【解剖】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主治】①肩臂挛痛,臂不举;②瘰疬,瘿气。

【操作】直刺,微斜向外下方,进针0.5~l寸。直刺不可过深,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巨骨穴位于人体的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巨骨穴解析:

巨,大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阴浊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质为肩髃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锁骨与肩胛骨之间的凹陷处,经水聚集于本穴,故名。(若以地球坐标系的角度来看直立的人体,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经水能上行?此是人体重力场的作用大于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之故。在人体重力场中,外者为高,内者为低,故肩髃地部经水可流向巨骨。)

附注: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交会穴。

巨骨穴意义:大肠经浊降之气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范围巨大。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肠经内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则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内注地之地部(骨部)。

功能作用:汇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内注骨部。

主治疾病:

肩臂挛痛不遂,瘰疬,瘿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肩髃穴,肩髎穴治肩痛。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或凉药水针。

〖生理解剖〗在斜方肌与冈上肌中;深层有肩胛上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分支,副神经分支,深层有肩胛上神经。

天鼎

Tiāndǐng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天鼎-体表图天鼎-解剖图

天鼎-体表图(点击放大)天鼎-解剖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寸(见图3-11)。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

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主治】①暴喑气梗,咽喉肿痛;②瘰疬,瘿气。

【操作】直刺0.5~0.8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天鼎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天鼎穴(天顶,天项,天盖)解析:

1)天鼎。天,头面、皮部也。鼎,炉鼎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并上行于天。本穴物质为巨骨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受心部外传之热水液蒸发并上行于天,如鼎内之水被加热一般,故名。(从地球坐标系来看,天鼎在上,何以经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气血运行之解。)2)天顶、天盖。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顶,支撑也。盖,外盖也。天顶、天盖名意皆指穴内物质为气化之气,对天起支撑或护盖作用。本穴物质为气化后上行于天的阳热之气,阳气的存在,既是对皮部的支撑也是对皮下之物的护盖,故名。

3)天项。天,指穴内气血所处的部位或运行的方向。项,指穴所处的部位。天项名意指本穴的阳热之气从项部上行天部。

天鼎穴意义:大肠经经水受热气化上行于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经水的气化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气化为气并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向头面天部传送大肠经的气化之气。

主治疾病:

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配合谷穴治瘿气。

〖治法〗寒则补之并久留针,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下部后缘,浅层为颈阔肌,深层为中斜角肌起点;有颈外浅静脉;为副神经、颈皮神经在胸锁乳突肌后缘穿出处,深层为膈神经的起点。

扶突

Fútū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扶突-体表示意图扶突-体表图扶突-解剖图

扶突-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扶突-体表图(点击放大)扶突-解剖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结喉旁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见图3-11)。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主治】①咽喉肿痛,暴喑;②瘿气,瘰疬;③咳嗽,气喘;④颈部手术针麻用穴。【操作】直刺0.5~0.8寸。注意避开颈动脉,不可过深。一般不使用电针,以免引起迷走神经反应。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扶突穴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扶突穴(水穴,水泉穴)解析:

1)扶突。扶,帮助、扶持也。突,冲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经气在外热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天鼎穴蒸发上行的水湿之气,性滞重,至本穴后无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热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

2)水穴、水泉穴。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为头面天部的水湿之源,故名水穴、水泉穴。

扶突穴意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吸热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性滞重。

运行规律:水湿之气吸热后上行头面天部。

功能作用:为天部层次提供水湿,清润肺气。

主治疾病: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治瘿气。

〖治法〗寒则补之,湿热则泻之。

〖生理解剖〗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间颈阔肌中,深层为肩胛提肌起始点;深层内侧有颈升动脉;布有耳大神经,颈皮神经,枕小神经及副神经。

口禾髎

Kǒuhéliáo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口禾髎-体表示意图口禾髎-体表图

口禾髎-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口禾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上唇部,水沟穴旁0.5寸,当鼻孔外缘直下(见图3-12)。

【解剖】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歪,口噤。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口禾髎穴位于人体的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平水沟穴。

口禾髎穴(禾髎穴,长频穴,长髎穴,长颊穴)解析:

口禾髎。禾,细长之物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大肠经体表经水由本穴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扶突穴与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气,至本穴后冷降归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归大肠经体内经脉,地部孔隙细长狭窄,如孔隙之状,故名。禾髎、长频、长髎、长颊之名皆与口禾穴同。长指地部孔隙细长,频指气血的运行频频不断,颊通挟,皆为对穴内气血物质的运行或穴位的微观形态的描述。

口禾髎穴意义:大肠经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肠经体内经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功能作用:导引大肠经的体表之液回流大肠经的体内经脉。

主治疾病:

鼻塞,鼽衄,口歪,口噤。

〖治法〗寒则通之,热则泻之。

〖注意〗大肠经体表经脉的终结点在迎香穴,而其体表经脉与体内经脉的交接点则在口禾髎。〖生理解剖〗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下支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迎香

Yíngxiāng

穴位名称检索请直接输入名称,如中府。

迎香-体表示意图迎香-体表图

迎香-体表示意图(点击放大)迎香-体表图(点击放大)

以下信息来自于《针灸学》七版教材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见图3-12)。

【解剖】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 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主治】①鼻塞,鼽衄;②口歪;③胆道蛔虫症。

【操作】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以下信息来自于互联网

取穴方法:

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迎香穴(别名:冲阳穴)解析:

(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2)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3)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冲阳之名解。

附注:(l)手、足阳明经交会穴。(2)《外台》:不宜灸。

迎香穴:手足阳明之会。

迎香穴意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功能作用: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主治疾病:

鼻炎、鼻塞、鼻窦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尤其是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解剖位置〗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倪海厦手阳明大肠经讲义附穴位彩图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经穴主治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

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合也。 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 庚金之腑,脉详右寸。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蒸黄连而解酒毒,炒厚朴而止便红。肠风妙川乌荆芥,脏毒奇卷柏黄耆。痢中六神丸,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可止则止。润肠通秘,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痔疮热痛,脑麝研入蜗牛,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姜茶煎治出坡仙,梅蜜饮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 手阳明大肠经考正穴法 商阳(一名绝阳): 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铜人》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 主胸中气满,喘咳支肿,热病汗不出,耳鸣聋,寒热痎疟,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 二间(一名间谷): 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大肠实泻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喎,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三间(一名少谷):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

经脉 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故曰∶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出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 此言大肠经脉气之行,乃为第二经也。大指次指者,手大指之次指,即第二指,名食指是也。肺经本出于大指,而大肠经则出于次指,兹言大指次指者,乃大指之次指,非言既出于大指,而又出于次指也。合谷者,本经穴也(俗名虎口)。肩端两骨间为骨。肩胛上际处为天柱骨。缺盆,足阳明胃经穴也。头茎为颈,耳以下曲处为颊。言大肠者、乃手阳明经之脉,受手太阴之交,遂起于指之端,循此次指之商阳、二间、三间之上廉,出合谷穴,在两骨之间,又上阳溪穴,即两筋间又循臂之上廉偏历、温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循外之前廉,历肘、五里、臂,以上肩之肩穴,又出骨之前廉,循巨骨穴,上出天柱骨之会上,会于大椎,自大椎而下,入缺盆,循足阳明经脉,外络绕肺脏,复下膈,当天枢之外,会属于大肠;其支别者,虽由偏历而入,又自缺盆上行于颈,循天鼎、扶突,上贯于颊,人下齿缝中,复出夹口两吻,相交于人中之内,左脉往右,右脉往左,上挟鼻孔,循禾、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胃经也。此经有病,则见目黄鼻鼽等症。

手阳明大肠经 《平人绝谷》篇伯高曰∶回肠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受谷一升,水七升半。《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按∶直肠曰直,则大肠周遭叠积,当名曰回。 《难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灵枢〃本藏》篇曰∶肠应皮,皮浓者大肠浓,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大肠经诸穴歌 手阳明廿穴名,循商阳二间三间而行,历合谷阳溪之俞,过偏历温溜之滨,下廉上廉三里而近,曲池肘五里之程,臂肩上于巨骨,天鼎纡乎扶突,禾唇连迎香鼻迫。 又分寸歌 商阳盐指内侧边,二间来寻本节前,三间节后陷中取,合谷虎口岐骨间,阳溪上侧腕中是,偏历腕后二寸安,温溜腕后去五寸,池前五寸下廉看,池前三寸上廉中,池前二寸三里逢,曲池曲骨纹头尽,肘大骨外廉近,大筋中央寻五里,肘上三寸行向里,臂肘上七寸量,肩肩端举臂取,巨骨肩尖端上行,天鼎喉旁四寸真,扶突天突旁三寸,禾水沟旁五分,迎香禾上一寸,大肠经穴自分明。(左右共四十穴)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 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 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 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 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 接于足阳明胃经。 体表路线:食指→合谷两骨间→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下齿→鼻旁。 体内联系:属大肠、络肺。并与口、下齿、鼻联系。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候: 是动则病,本经异常则表现出的病症 齿痛,颈肿。 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鼽衄:(qiú nǜ) 病名,指鼻流清涕或鼻腔出血的病证。 喉痹: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或咽痒不适,吞咽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肩前髃痛:肩前、上臂部痛 大指次指痛不用: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1、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2、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 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3、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 而不容易回暖。 三、主要经穴一名双穴,左右各一,共20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 1、商阳(井穴) 【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牙痛。②热病昏迷。③食指端麻木。④耳聋。 2、二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牙痛,咽喉肿痛。②目赤痛,食指关节肿痛。 3、三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即该经起自食指桡侧端(商阳),沿食指桡侧上行,出于第一、二掌骨之间,进入两筋(拇长、短伸肌腱)之中(阳溪),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肩髃)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入属大肠。其支脉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脉气由此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 二、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 手阳明大肠经多气多血,气血的变化为高温之气向低温之液的转化。 1商阳井穴,属金。 [别名]绝阳,而明。 [穴义]大肠经经气由体内外出体表。 [名解] 1)商阳。商,漏刻也,古之计时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观形态如漏刻滴孔。阳,阳气也。商阳名意指大肠经经气由本穴外出体表。人体经脉由气血物质的运行构成内外无端的循环,它分为体表部分和体内部分,体表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层,也即是地之上部,体内部分运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内部。商阳穴它即是大肠经体内经脉气血向体表经脉运行的出口。 由于人体系统的重力场特征,人体内部的温压场高于外部的温压场,因此大肠经体内经脉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物就会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喷射。商阳之名正是对本穴气血物质这一运动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阳。 2)绝阳。绝,断绝也。阳,阳气也。绝阳名意亦可释为阴绝而阳,或曰纯阳。如商阳之解,本穴的气血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所化,出体表经脉后化为纯阳之气,穴内无阴性之水,是绝阴化阳的过程,故名绝阳。 3)而明。而,语气助词,作转折用。明,与暗相对,指可见。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可见之物。在中医学中,物质可划分为二大类,一类为阴,一类为阳,阴又为有形之水,阳又为无形之气。有形之水可见,无形之气不可见。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对穴内的气态物质处于特殊的可见状态的描述。由于本穴物质由大肠经体内经脉的阴水气化并喷射而出,成为了可见之状,因而明白可见,故名而明。 4)大肠经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气化之气从地部孔隙而出,故为井穴。 5)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物质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内部外出的高温高压气态物,水湿浓度大,出体表经脉后其变化为散热冷疑,表现出西方之气的秋凉特性,故本穴属金。 [气血特点]气血物质为纯阳之气,性凉。 [运行规律]阳气由大肠经的体内经脉外出体表经脉并循经传于二间穴。 [功能作用]气化大肠经体内水液,向大肠经体表经脉输送高温水湿气体。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热则摇孔出气,无见其血。 [藏象]本穴的微观形态有如高温锅炉的放气阀,气血物质则如放气阀外喷的高温水蒸气,内

手阳明大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手阳明大肠经示意图,十二经络图 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

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1) 商阳LI1 shāng yáng [定位] 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 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 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配伍] 配少商点刺出血治热病,昏迷。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 手阳明经所出为“井”。 (2) 二间LI2 èr jiān [定位] 微握拳,当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中。 [解剖] 有指屈浅、深肌腱;有来自桡动脉的指背及掌侧动、静脉,布有桡神经的指背侧固有神经,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目昏,鼻衄,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热病。 [配伍] 配合谷治齿痛。 [刺灸法] 直刺0.2~0.3寸。 [附注] 手阳明经所溜为“荥”。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概述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引。 循行路径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经中穴道 起自手食指内侧末端指甲旁之商阳穴(井穴),经二、三间穴(输穴)

至拇指、食指根虎口处之合谷穴(原穴),腕中凹窝为阳溪穴(经穴),沿腕后三寸为偏历穴(疗穴),再经温溜、下廉、上廉穴,至曲池穴前二寸手三里穴(疗穴),曲肘时肘边凸起高处是曲池穴(合穴)。再经肘髎穴、五里,至手臂肘上七寸三角肌下为臂臑穴(疗穴),至肩峰前方举手凹窝处为肩髃穴(疗穴),再经肩锁关节凹陷处巨骨穴上行,于锁骨上窝中点上一寸许之天鼎穴,上经喉结正中旁三寸是扶突穴,上行至人中旁五分为禾髎穴,止于鼻翼旁五分之迎香穴(疗穴)。 十二经脉 (1)手太阴肺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起自手太阴肺经母指桡侧指甲角端后一分许之少商穴,其支者络入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2)手阳明大肠经部分:由食指内侧端之商阳穴,循食指而上,经二、三间穴,至两骨间之出合谷,上两筋间之阳溪穴,循手臂而上至偏历、手三里穴,入肘外廉之曲池穴,上臑外前至臂臑穴,上肩至肩髃穴,而巨骨穴。(3)督脉部分:从巨骨穴上出于颈项根骨(柱骨)旁,与督脉之大椎穴(第七颈椎下)相会,自督脉大椎穴入交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锁骨上缘中点)。(4)足阳明胃经部分:从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络肺、下膈、属大肠者。(5)手阳明大肠经部分:其支从缺盆穴上颈复循本经之天鼎穴,贯颊至扶突穴,再入下齿中禾臑穴,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迎香穴而终。(6)足阳明胃经部分:手阳明大肠经行至鼻孔迎香穴后,即交于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图之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络图之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上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一、五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

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份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二十个,脸部有迎香、水沟。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孺、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谷。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本经一侧20穴(左右两侧共4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桡侧,5穴在颈、面部。首穴商阳,末穴迎香。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及其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及其腧穴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第1、第2掌骨)之间,上入两筋(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肩胛骨肩峰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颈椎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体表循行:食指――合谷――上肢外侧前缘――肩前――颈――下齿――鼻旁 体内联系:络肺――属大肠 连接下经:鼻旁――足阳明胃经

二、主治概要 1.头面五官病齿痛,咽喉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 2.神志病、热病昏迷,眩晕,发热,癫狂等。 3.肠胃病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 4.皮肤病瘾疹、痤疮、神经性皮炎等。 5.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手臂酸痛,半身不遂,手臂麻木等。 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1.商阳井穴 【定位】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③手指麻木。 2.合谷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③热病无汗或多汗;④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⑤上肢疼痛、不遂;⑥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口面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3.阳溪经穴 【定位】在腕区,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骨茎突远端,解剖学“鼻烟窝”凹陷中。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咽喉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②手

第二讲-手阳明大肠经篇

第二讲手阳明大肠经篇 肺经在那桡骨骨头的内侧,大肠经在外侧。 先讲五腧穴,大肠经是阳经,所以五腧穴属性就改变了,变成金(井)水(荣)木(俞)火(经)土(合)。五腧穴的阴阳五行的性改变了,叫做金水木火土。 阴经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说下为什么阳经以金开始,阴经以木开始,因为我们人体正常的话是阴升阳降,木性轻扬上升,金性重沉下降,所以阴经的井穴为木性,阳经井穴为金性。

大肠经的五腧穴分别为:商阳穴(井),二间穴(荥),三间穴(输),阳溪穴(经),曲池穴(合)。 大肠经的循行时间为早上5-7点,《内经》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又云白肠”。大家要注意,小肠是受盛之官,泌别清浊的。 大肠在体内是从右下腹起,补充一下,小肠与大肠接口的地方就有盲肠在那里,右边上升为升结肠,然后在肚脐上方横过至左边称为横结肠,再往下至直肠接肛门,往下的称降结肠,中医里把直肠也作为大肠的一部。

知道这个结构图,当我们便秘的时候,绕肚脐顺时针按摩可以帮助排便,逆时针按摩可固便。 为什么肺和大肠是表里关系的呢。我们人吸气的时候,中医认为吸气是肾在管。吐气是肺在管。所以病人有气喘的时候,要知道是吸气困难还是吐气困难。如果是吸气困难,病在肾。吐气困难,病在肺。那为什么说吸气是肾在管。因为肾脏好的时候。小肠在肚脐下面。吸气是横隔膜下降,气的力量透达到下面,所以正常人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会下降。一下降,会挤压到肝脏。肝脏一挤压,像大气压力,肝脏的血就出来了。肝和大肠中间有个血管,肝脏的血从这里进入大肠,大肠受这个血会产生力量,所以会蠕动。把大便排出来。在二十四小时间不间断的进行。所以呼吸不断在压他的肝脏,就像是两个金在克木。就像马路上的树木要长的好,就要常常修他的枝叶,所以木要长的好,要看他跟肺和大肠的互动。 这又让我想起来了,但凡肝脏有问题的病人,都是容易有大便的问题,而且多数是容易便秘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身边的肝硬化肝癌的一些病人,一定是便秘的。所以要调肝的问题,第一要调脾。 昨天说了,调了脾病恢复病人的胃口就不会再进了,没有一个重病的人在临终前是饿的,都是不饿的,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人最后几天不吃不喝,因为吃不下,会想他饿不饿,我自己也是一样,怎么这几天几夜都不吃不喝的也不知道饿不饿,要当饿死鬼了,总是忍不住的想再给点吃的,哪怕就是死也不当个饿死鬼,岂知如果病人会饿说明他有胃口,有胃气就还能救。 第二就得通大便。包括发烧生病的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为什么都要注重大小便,很多孩子发烧时不大便,想办法大便一出来烧哗的一下就降了,所以吃得下,睡得着,拉得出,心情好,能爱自己能爱人就是一个健康的朋友,不用太刻意的在乎一些检查指标。但凡有问

人体经脉之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一、总述: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大肠经,共廿(念)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之经络,主治阳证、实证,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二、经脉循行路线 主线: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端上行,经过第一二掌骨(合谷穴)之间,进入两筋(翘起拇指出现的两条明显的肌腱)之中,向上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穴),继续向上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相会,再向前下行于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洛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三、历史记载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闹,在中医学上指自肩至肘前侧靠近腋部的隆起肌肉。)外前廉,上肩出yu(电脑上打不得出此字,于新华字典1663页上找,意思是指肩的前部)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四、敲揉大肠经之最佳时段 卯时:5:00——7:00,若没有早起的习惯,则可于同名经足阳明胃经经气最旺的时间段敲揉,即辰时:7:00——9:00。 五、本经异常时所表现出的症状: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球)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脉经·大肠手阳明经病症》: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大肠有寒,鹜溏;有热,便肠垢;大肠有宿食、寒栗、发热有时,如疟(虐)症。大肠胀者,肠鸣而痛,寒则泄食不化。 译文: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映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 大肠经的失调会引致与大肠功能有关的病症,如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等。

手阳明大肠经(整理版)

手阳明大肠经 一、【循行】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 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④ 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⑤下入缺 盆(锁骨上窝),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上行的一支: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 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二、重点穴位讲解 1、商阳穴(井穴) 位置: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1分处。功效:疏经通络、泻热止痛、开窍醒神 主治:咽喉肿痛,牙齿疼痛,高烧不退(放血首选),不发汗,昏迷,目赤,腹痛,吐泻 2、二间穴(荥穴) 位置:微握拳,食指桡侧缘,第二掌指关节前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颜面神经炎、口 斜眼歪、牙齿疼痛、发烧、鼻出血、咽喉肿痛 3、三间穴(输穴)(又名少谷,少骨) 位置:微握拳,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方桡侧凹陷处。主治:牙齿疼痛、咽喉肿痛、结膜炎、发烧、肠鸣、手指麻木、手指疼痛 4、合谷穴(原穴)(又名虎口,合骨) 位置:手背第1~2掌骨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主治:一切头面诸症(面目合谷收),如头痛,颜面神经炎,口斜眼歪(完骨+凤池+合谷),青春痘,牙齿疼痛,牙关禁闭,目肿,目赤肿痛,眼睛疲劳,鼻出血,咽喉肿痛, 发烧无汗、多汗,腹痛,便秘,风疹。孕妇慎用本穴,不宜与三阴交并用,以防流产。 刺法:直刺 0.5-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1、深刺 2-3寸,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 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 2、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3、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4、指压时应朝小指方向用力,而并非垂直手背直上直下按压,这样才能发挥此穴道的疗 效。由于大肠经从手走头,凡是颜面上的病,像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等都有疗效。但注意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 ●齿痛:合谷两穴并针刺,留针3分钟,针到病除。 ●风火牙痛不能饮食:1合谷2颊车3中脘4足三里5留针30分钟。 ●牙关不开、口眼歪斜:1合谷2地仓3颊车。拔牙麻醉穴:1合谷2足三里。 ●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配太阳穴治头痛 ●癫痫及安神、镇惊:1合谷2百会3神门。 ●目赤:1合谷2丝竹空3精明。或配太冲穴 ●鼻窦炎:1合谷2迎香。 ●局部性肌肉痉挛:用点刺法,快针前浅刺,或强刺法 ●哮喘剧烈时:1先针合谷,2使患者平卧,用五柱灸法。膻中为中心,左、右为神 封,上为玉堂,下为中庭。

倪海厦手阳明大肠经讲义(附穴位彩图)

--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经穴主治《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 阳溪偏历温溜长,下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廉

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左右四十穴)。合谷、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取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与井荥俞原经合也。上入其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循禾髎,迎香而终,以交于足阳明也。是经气血俱多,卯时气血注此,受手太阴之交。庚金之腑,脉详右寸。实则脉实,伤热而肠满不通,辛温可泻。虚则脉虚,伤寒而肠鸣泄痛,补必酸凉。蒸黄连而解脏毒奇卷柏黄耆。炒厚朴而止便红。酒毒,肠风妙川乌荆芥,润肠通秘,可止则止。宜调则调;带下百中散,痢中六神丸,麻仁丸果有神效,行滞推坚,六磨汤岂无奇功。痔疮热痛,姜茶煎治出坡仙,胆冰磨敷井水;痢疾腹痛,脑麝研入蜗牛,梅蜜饮方书登父,肠内生痈,返魂汤而加减随宜,十宣散去增适可。尝闻食石饮水,可作充肠之馔;饵松食柏,亦成清腑之方。是以疗饥者不在珍馐,调肠者何烦异术,能穷针里阴阳,自获殊常效验。手阳明大肠经考正穴法商阳(一名绝阳):--- --

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大指次指内侧,井金。《铜人》灸三壮,针一分,留一呼。寒热痎疟,热病汗不出,喘咳支肿,耳鸣聋,主胸中气满,口干,颐颔肿,齿痛,恶寒,肩背急相引缺盆中痛,目青盲,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立已。二间(一名间谷):大肠实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溜为荥水。泻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喉痹,颔肿,肩背痛,振寒,鼻鼽衄血,多惊,齿痛,目黄,口干,口喎,急食不通,伤寒水结。三间(一名少谷):《铜人》食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注为俞木。针三分,留三呼,灸三壮。肠鸣洞泄,嗜卧,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胸腹满,寒热疟,唇焦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深取手阳明之东垣曰:荥俞二间、三间。』合谷(一名虎口):虚实皆手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手阳明大肠脉所过为原。拔之。《铜人》针三分,留六呼,灸三壮。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疟,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白翳,下齿龋,--- -- 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

手阳明大肠经

大医养生馆-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上接手太阴肺经于食指,下接足阳明胃经于鼻旁。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本经一侧20穴,14穴分布于上肢背面桡侧,6穴在肩、颈和面部。分别为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头面、五官、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治疗热病常用商阳、合谷、曲池;治疗头面五官疾病常用合谷;治疗胃肠病常用合谷、曲池;治疗咽喉病可用商阳、合谷;治疗肩臂痛常用合谷、曲池、手三里、臂臑和肩髃;治疗鼻疾常以合谷、迎香为主。针刺天鼎、扶突应注意角度与深度。 商阳穴LI1shāngyáng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及掌背动、静脉网;布有来自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桡神经的指背侧神经。 主治: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盲,手指麻木,热病,昏迷。 合谷穴LI4Hégǔ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 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 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 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 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痄腮,咽喉 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便秘,经闭, 滞产。 曲池穴LI11Qūchí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 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 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 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迎香穴LI20Yíngxiāng 定位: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 中间。 主治:鼻塞,鼽衄,口歪,面痒,胆 道蛔虫症。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解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解

————————————————————————————————作者:————————————————————————————————日期: 2

2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图解 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龈,回绕至上唇,交叉于人中,左脉向右,右脉向左,分布在鼻孔两侧(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 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咽喉肿痛、齿痛。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麻木等。商阳 LI1 井穴,位置:食指桡侧指甲根角的外上方1分处。三间 LI3 输穴,位置:在第2掌骨桡侧,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合谷LI4 原穴,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略近第2掌骨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尖下即为该穴。)曲池 LI11 合穴,位置: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臂臑 LI14位置:在曲池穴与肩?穴连线上,当三角肌下端处,曲池穴上7寸处。肩髃 LI15位置:在三角肌上部中点,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上臂外展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中是本穴。)扶突 LI18位置:在颈外侧部,胃经人迎穴的外侧约2横指,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与甲状软骨喉结相平处。迎香LI20位置:在鼻唇沟中。 3 / 3

手阳明大肠经穴位针灸

五、手阳明大肠经 肺脏是里,大肠是表,这两个互为表里。肺跟大肠是表里,一个是阴金,一个是阳金。大肠经是上午的五点到七点卯时气血流注到这。揉丹田的时候,是顺时钟的方向揉,顺着大肠的方向推,可帮助排便。中医认为吸气是肾脏在管,吐气是肺脏在管。肾脏好的时候,吸气时横膈膜下降,气的力量透达到下面挤压肝脏,肝和大肠中间有个血管,肝脏的血从这进入大肠,大肠受到这个血会产生力量,所以会蠕动,把大便排出来,在二十四小时不断进行。 小肠把食物吸收以后,食物跟水就进入大肠,因为小肠是火,会把大肠里面的水气化,像热气往上升,就形成天上的云。天上的彩云就是肺。所以肺脏的水是来自大肠。大肠来自地上很热,所以成为一个循环。肺有水气形成津液就不会口渴。 我们抬手有三个动作,第一个是手没办法前抬,就是大肠经。手不能梳头了,是三焦经。手不能往后摆是小肠经。我们手上面有三条阳经,手三阳控制三个动作。西医说五十肩,就在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上面治疗,而虚实要看病多久,在该经的子穴、母穴上下针即可。 虚实症之诊治 实症呢,就是痛,差不多一周之内。超过一周以上,病人会实带虚,就是痛多酸少。再久一点变虚中带实,酸多痛少。如果说纯虚症,就不痛,只有酸。实症很简单,用子穴去泻它。实中带虚就先泻后补。虚中带实,先去补再泻。纯虚症,用补的手法。所以,病人是纯实症或纯虚症时,有的时候用一个穴道就好。 第二种呢,扎原穴,扎病经。大肠经又痛又酸,就用原穴,下原穴,再下表经或里经的络穴,病就去掉。这样就是原络治疗。 1、商阳穴 商阳穴是大肠经的井穴。少商商阳放血,大椎也放血,几乎所有的烧都可以去掉。扁桃腺也可以治,但主症是在退烧方面。 2、二间与三间穴 大肠经的荣穴二间,也是子穴。从二间穴跳过来,进入手掌有个关节缝,这个缝就叫做三间。很有名的三间透劳宫,手掌的中心是劳宫,三间穴下到劳宫穴主治风湿关节炎的肿痛。当手不能握拳,针下去,二十分钟,起针,就可以握了,隔天会更好。三间也可以透到后面的穴道,也就是合谷穴。 3、合谷穴 手一握,虎口高起来的地方,最高点就是合谷。合谷是非常大的穴道。合谷穴就是阳经的原穴。合谷穴,怀孕不可下针,可泻不可补。 合谷用法非常多。第一个如果你灸合谷,用生姜灸,用在脸上青春痘很多,效果最好。灸了以后脸会很干,就不会再出油,用在油性皮肤上,气很旺,灸合谷。那女人美白呢,灸合谷,皮肤会变很好。 如果是肩抬不起来,扎合谷穴。如果合谷脉动,一路跳到食指这边,表示要生了。如果只有阵痛而脉没有浮跳起来,就是假性的阵痛。马上可以知道是不是要生了,因为合谷是气脉之所在。 面口合谷收,所谓面口合谷收的意思是,面部的病,口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针。比如说面部中风的时候,下合谷。我们常常下面针的时候,会先下合谷,因为有麻醉作用。有时我们在面部透针的时候,因为会比较痛,所以先下合谷,这样可以少痛一些。先下合谷,下完合谷后再去透。要透这边的时候,记得下对侧。 奇穴牙痛合谷,合谷穴两个骨头快到交叉点的这边还有个穴道。大肠的脉是走到上面的牙齿,所以上牙痛在大肠经治,我们下合谷穴。右边上牙痛。左边牙齿痛,下右边。正好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及学位定位口诀

肠经 循行: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 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 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 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 外廉,上肩,出髃骨之前 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 下入缺盆,络肺,下膈, 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 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 口,交人中,左之右、右 之左,上挟鼻孔。 腧穴: 1.商阳特定穴:井穴 定位: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2.二间特定穴:荥穴 定位:第2掌指关节桡侧的前方 3.三间特定穴:输穴

定位:第2掌指关节桡侧的后方 4.合谷特定穴: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5.阳溪特定穴:经穴 定位: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健之间凹陷中 6.偏历特定穴:络穴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7.温溜特定穴:郄穴 定位: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8.下廉定位:肘横纹下4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9.上廉定位:肘横纹下3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10.手三里定位:肘横纹下2寸,阳溪与曲池连线上 11.曲池特定穴:合穴 定位: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12.肘髎定位:肱骨外上髁上1寸,肱骨外缘骨边 13.手五里定位:肱骨外上髁上3寸,肱骨内缘骨边 14.臂臑特定穴:手阳明、手足太阳、阳维之会 定位: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处 15.肩髃特定穴:手阳明、阳跷之会 定位:曲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前后端呈现两个凹陷,前一个较深凹陷即是 16.巨骨特定穴:手阳明、阳跷之会 定位: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直接按凹陷中。 17.天鼎定位:扶突下1寸,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汇合处

18.扶突定位: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中间 19.口禾髎定位:在人中旁0.5寸,鼻翼的内侧缘 20.迎香特定穴:手足阳明之会 定位:鼻翼外侧中点,鼻唇沟中 LI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商阳食指桡侧去,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腕后上五寸,此前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下廉穴,三里池下二寸良,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内廉旁,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肩髃肩峰举臂取,巨骨肩尖骨陷当,天鼎环骨肌后缘,扶突肌中结喉旁,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