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学总结复习资料

现代管理学总结复习资料
现代管理学总结复习资料

现代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1管理的概念:

管理――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答: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 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 简单的管理机构 4 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 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3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

1 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2 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

3 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

4 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任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 1 科学管理 2 分权管理 3 法制管理 4 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5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1 系统化管理

2 民主化管理

3 科学化管理

4 法治化管理

5 以人为本

6 追求效率

6.现代管理的划分:

1.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2.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

7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 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 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 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三简述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答:(1)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2 )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四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答:( 1 )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 )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 )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 )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二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 比较研究法

2 定量分析法

3 历史研究法

4 案例研究法

5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 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2 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3 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 1 行政管理思想2生产管理思想 3 教会管理思想

二、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1、具有直观性:(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2、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3)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

三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 2.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有三个原因:(1)技巧(2)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3)机械的发明

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

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麦卡勒姆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组织图)

亨利·普尔(1)亨利·普尔从麦卡勒姆的制度和措施中归纳出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2)普尔在泰罗之前就提出了建立严格管理制度的思想,在法约尔之前就提出了几总指挥的问题,在梅奥之前提出了人的因素问题,而在阿吉里斯前就提出了消除正式组织刻板性问题。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指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赌注一般管理理论和以韦伯为赌注科层组织理论。

2、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发表其代表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之父”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 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5 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 、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

7 、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3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1916年出版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管理》

一般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2、概括并分析了管理的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理论的必要性4、提出了管理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合理的报酬、适当的集权和分权、秩序、公平、保持人员稳定、首分晓精神、

人员的团结、跳板原则)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

一行为科学含义: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影响劳动生产率因素的科学。早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1949

年正式将人际关系论定义为行为科学。

二、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梅奥):早期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梅奥,1927年在哈佛大学开始了管理史上有名的霍桑实验。

早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三、后期行为科学理论的内容: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行为方面的理论2、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3、有关领导行为方面的理论

第四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管理理论的丛林

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原主生与基本内容

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1、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描述的一站学科2、控制论是研究种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信、生物学、数理逻辑等多种学科的技术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学科。3、信息论是揭示信息的本质,并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信息的计量、变换和存储的一门学科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2、经验主义学派(彼得`德鲁克)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

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

6、权变理论学派(伍德沃德和菲德勒)

第五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一、Z理论(威廉`大内)

1、Z理论的前提问题:怎样使人们的努力彼此协调起来产生最高的效率

2、A型(美国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1 )短期雇佣制( 2 )迅速地评价和升级(3 )

职业发展途径的高度专业化

(4)明确的、形式化的控制方式(5 )个人决策与个人负责(6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局部关系

3、J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特点:(1 )终身雇佣制(2 )缓慢地评价与晋升(3 )职业发展途径的非专业化

(4)微妙、含蓄、内在的控制方式(5)集体决策与集体负责(6)雇员这间、雇主与雇员之间是一种整体关系

4、Z型管理模式的特点:(1)长期雇佣制(2)建立缓慢的评价与提升制度(3)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自我指挥取代等级指挥,实现雇员的内在控制(5)集体决策,个人负责(6 )建立整体关系

二、企业再造理论(哈默和钱皮)

1、企业再造的特点:(1)企业再造的目标:实现企业性能和绩效的飞跃

(2)企业再造的任务:对企业过程进行根本性反省和彻底性再设计(3)企业再造的动力:市场或顾客和需求是企业再造的驱动力

(4)企业再造的条件: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组织管理是企业再造的条件,它们之间有机结合,相互协调是顺利实现企业再造的关键。

(5)企业再造的对象:是企业过程,即为完成某一目标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逻辑相

关活动的集合。

2、企业再造的程序与要求:(1)设计企业再造管理团队(2)明确企业再造的原则

(3)对企业流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4)制定企业再造方案(5)组织实施

与持续改善

三、竞争战略理论(波特)

1、波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内容:(1)假设条件(2)竞争力的分析模型(3)企业的基本战略

(成本领先、差异化、专一化)

四、蓝海战备理论(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

1、红海战略与蓝海战略

2、实施蓝海战略的原则:(1)重建市场边界(2)注重全局而非数字

(3)超越现有的需求

(4)遵循合理的战略顺序(5)克服关键组织障碍(6)寓执行战略

第二编管理职能

第三章决策

第一节决策概述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

1、决策的含义: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决策是指管理者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一定的管理行为确定管

理目标,制定并选择管理方案的过程。

2、决策的类型(1)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根据决策目标所涉及的规模和影响程度不同)(2)程

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根据决策内容的具体情况不同)(3)平时决策与危机决策(根据决策所处的时期不同)(4)初始决策追踪决策(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5)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根据决策所具有的条码睡可靠程度不同)

三、决策与预测的关系

预测和决策的联系:1、预测是为决策服务的2、预测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

预测和决策的区别:(1)预策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和目标的科学选择。(2)预测强调客观分析,决策则突出了领导艺术。(3)预测是决策科学化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和实现机会。

第二节决策理论与决策模式

一、决策理论学派(赫伯物`西蒙和詹姆士`马奇)

1、决策理论学派的主生:是由社会系统学派发展而来的

2、决策理论学派的观点:(1)强调了决策在管理中的重要性(2)分析了组织在决策中的作用(3)

阐述了决策过程(4)提出了决策的准则(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6 )研究了信息对决策的影响

二、决策模式:指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规律的或反复出现的决策活动形式

1、理性决策模式(科学决策模式)其内容如下:

(1)提出了“最优决策准则”(2)设计了严格的决策程序(发现问题、提出目标、设计方案、预测后果、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3)要求决策运用科学方法(决策分析方法的数学化和模型化)(4)把决策过程看成是一个理性分析的过程

2、渐进决策模式(查尔斯`林德布洛姆)其内容如下:

(1)决策过程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2)决策方案是在原有决策的基础上所做的修改

3、集团决策模式(戴维`杜鲁门和厄尔`莱瑟姆)内容:(1 )集团的互动是公共决策的核心内容(2)决策方案是各个集团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结果(3 )各个集团占有的资源不同,对决策的影响力不同

4、精英决策模式(杰出人物决策模式)圣西门

内容:1 社会分化为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

2 少数的统治者与杰出人物不是被统治的公众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社会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阶层

3 非精英人物向精英人物的转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4 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方面,精英人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5 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公众的要求,而是反映人精英人物的主要价值观

6 活跃的精英人物很少受公众的直接影响

第三节决策程序与规则

一、决策程序:1、发现问题(察觉问题、界定问题、陈述问题)2、确立目标

3、拟定方案(1、提供多种备择方案、2 、考虑决策方案的多因素性)

4、选择方案

二、决策原则

1、全体一制原则(一票否决制)

特征:1 决策成员在形式上享有平等的决策权2 个体选择对集体的决策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决策结果达到“帕累托最优”

2、多数裁定规则(1)简单多数规则(相对多数规则)(2 )绝对多数规则(过半数规则)

第四节决策体制

1、决策体制是指由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及制度。

一、决策中枢系统(核心)统率和支配地位任务:1 确认决策问题 2 明确决策目标 3 选择决策方

案的设计 4 选择决策方案

二、决策咨询系统] 任务:1 发现了决策问题 2 参与决策方案的设计、评估和论证 3 提供决策预测研究

三、决策信息系统(神经系统)任务:1 收集信息2 加工信息 3 传递信息

第四章组织

第一节组织概述

一、组织的含义:

1、作名词,指为实现特定目标,依据一定的权力与不责任,权利秘名义关系,按照分工与合作规则而构

成的人的群体—机构体系。

2、作动词,设计,构建上述机构体系的活动

二、组织的构成要素: 1 目标(第一要素) 2 人员(主体) 3 财物 4 信息 5 机构 6 职位7权责8 程序9 规制

三、组织整合的层次性 1 管理体制 2 组织机构 3 运用机制

四、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性质和活动方式的不同分)

1、正式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设立,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机构与职位体系和规章制度的组织

2、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1)协助工作(2)分担领导(3)增加稳定(4)发泄感情(5)制约领导

3、非正式组织的消极作用:(1)保守倾向(2)角色领导(3)滋生谣言(4 )

不良压力

4、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正确对待非正式组织,利用其积极作用,防止和克服其消极影响的要求是:(1) 一分为二(2) 无害支持(3) 目标结合(4)为我所用

第二节组织理论

一、组织理论概述

组织理论是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组织现象和组织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组织设计与管理为实践内容。

1、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

(1)古典组织理论阶段(2)行为科学组织理论阶段(3)系统科学组织理论阶段(4)创新发展阶段

二、科层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组织理论之父”

1、组织权威的类型:(1)传统权威(2)超凡权威(3)合理—合法权威

2、科层组织的基本特征(即其设计与管理原则):

1 法定权力为基础

2 严格的等级制度

3 职业化原则

4 专业化原则

5 任命制与由职择人原则

6 照章办事原则(理性原则)

7 公私分明原则

三、组织平衡理论(切斯特`巴纳德)

贡献:(1)组织是一协作系统(2)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交流)

(3)权威接受理论(4)管理人员职能的新概括

主要职能:1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系统 2 促使组织成员提供必要的服务,努力调动下属和工作积极性

3 规定组织的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四、组织生命同期理论(格林纳)

1 创业阶段(幼年期)“领导危机”“成长经由创造力”

2 聚合阶段(青年期)“自主性危机”“成长经由命令”

3 规范化阶段(中年期)“失控危机”“成长经由授权”

4 成熟阶段“官僚主义危机或硬化危机”

5 再发展或衰退阶段

五、学习型组织理论(彼得`圣吉)

创新之处:提出了通过五项修炼来建设学习型组织:

1 第一项修炼是实现自我超越(向上的张力)

2 第二项修炼是改善心智模式(基础)

3 第三项修炼是建立共同愿景(向上的张力)

4 第四项修炼是加强团队学习(基础)

5 第五项修炼是进行系统思考(核心)

第三节管理体制设计

一、组织治理结构设计

组织治理结构的共同特征:强调组织成员的基本权利,以三类权力机构的设置作为组织管理的基础。

二、行政体制设计的基本问题:行政体制设计以提高行政效率、效益为目标。

四、行政体制形态

1、直线制:由最高主管到基层工作人员自上而下建立垂直的领导关系,不设职能机构,形同直线

2、职能制:在组织内部除设置层级管理机构外,还按管理职能高若干职能机构

3、直线职能制:行政主管对下级管理机构和职能机构均实行直线式的垂直领导

4、事业部制: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产品或地区分别建立事业部,实行企业集中决策,事业部

独立经营的管理方式。

5、矩阵制:专门小组的横向关系和原来的纵向关系,组成了一个矩阵

6、多维制:是系统理论在管理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组织机构设计

一、管理层次划分

1、管理机构层次划分问题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 职能相似性 2 地区邻近性 3 职能复杂性

4 指导与控制工作量

5 协调工作量

6 计划工作量

3、组织扁平化民展趋势

二、管理职能机构设置

1、横向管理职能机构的设置用基本问题:(1)按管理对象的地域分布(2)按管理对象的类别(3)按管理业务的性质

主要问题:缺乏科学的研究认证,经验性成分占主导

2、管理职能机构设置的变化趋势

三、管理职能设计

1、进行职位设置、方案的拟定与选择应考虑下述因素或原则:

(1)作业内容的相似性(专业化原则)(2)工作任务的整体性 3 工作环境的一致性(4)精力集中原则

(5)工作丰富化原则(6)任务均衡原则(7) 因事设职原则

(8) 最少调整原则

四、编制设计: 1、任职者素质设计

2、人员数量确定/常用方法:(1)与历史情况比较(2)与其它部门、地区或单位的同类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相比较,或是与类似的业务机关编制相比较(3)根据现在人员的忙闲情况做出修正

科学方法:在运行设计的基础上,准确计算完成职位任务的工作量,然后再加上公休、业务培训、公差勤务与定的事、病假时间、从而确定所需人数。

第四节运行机制设计

一、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问题

二、运行机制分类与职能机制设计分类:1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 2 保障机制 3 发展机制

三、运行机制设计的基本内容:以业务工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为基本内容。

要求:1 职能业务分析与设计 2 人员分工规范化 3 基本职能实现机制设计

4 保障机制和发展机制设计

5 业务规范的协调性检验

6 业务、职能、体制与机构调整

第五章人事

第一节人事概述

一、人力资源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 1 广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现在和未来已经成为或可能成为生产要素的人口。

2 狭义上看,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生产或经营活动的劳动人口听数量和素质

特点:1 人力资源的能动性2 人力资源的时效性3人力资源的时代性4 人力资源具有重复开发性5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和消费双重属性

二、人事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1 人事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标志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

2 20世纪中期,以传统人事理论为基础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逐步成熟,成为管理的支持系统

3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兴起,人事管理的性质发五了根本变革

三、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1 对人的认识不同

2 管理原则不同

3 管理方法不同

4 管理内容不同

5 人事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不同

第二节人事分类

一、职位分类

1、职位分类的含义:是指根据工作性质、权力大小、责任轻重、所需资格条件以及工作难易程度相

对组织系统中的职位予以分门别类,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和等级,以作为人事管理依据的人事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涉及职系、职级、职等、职位描述、职位规范等范畴

2、职位分类的步骤:

1 职位调查

2 职位横向分类

3 职位纵向分类

4 制定职位描述

5 职位规范

3、职位分类在人事管理中的作用:1 职位分类为人事选拔提供了依据

2 职位分类增加了人事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3 职位分类促进了人事管理工作的法化

二、品位分类

1、品位分类的含义:是依据资格条件把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品位等级的人事分类方法

2、品位分类与职业分类的比较

(1) 品位分类以“人”为中心,职位分类则以“事”为中心

(2) 品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品位决定,职位分类制下,人员级别由职位决定

(3) 品位分类制下,人员升迁容易,职位分类制下,人员晋升相对困难

(4) 品位分类简单易行,职位分类过于复杂,操作难度大

3、人事分类的发展趋势:

组织高层管理职位、机密性职位、临时性职位以及军事管理职位等宜采用品位分类

第三节人事选聘

一、人事选聘的途径:

1 内部提升

2 外部招聘

1、内部提升的优势:(1) 被选聘人员能迅速开展工作(2) 保证被选聘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3) 有利于鼓舞士气,调动组织成员积极性(4) 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5) 内部提升手续简便,成本低

2、内部提升的局限性:(1) 造成“近亲繁殖”现象(2) 因操作不公或心理原因造成内部矛盾(3) 人员选择的有限性

3、外部招聘的优势:(1) 外部招聘可以发挥“外业优势”(2) 利于缓和组织成员之间的紧张关系

(3) 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4) 人员来源广,选择余地大

4、外部招聘的局限性:(1) 外部招聘人员不熟悉组织情况,进入角色较慢(2) 外部招聘人员存在一定的风险

(3) 组织成员失去了晋升机会,影响士气

二、人事选聘的趋势

(1) 选聘范围的扩大化趋势(2) 选聘方法多样化、科学化的趋势(3) 社会中介机构、人事测评专家广泛参与人事选聘活动

(4) 人事预测在人事选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人事选聘的主动性增强

第四节人事考评与培训

一、人事考评:是人事考核、评价的总称,是指对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考核和评价

1、人事考评的内容与要求

内容:公共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

企业单位人事考评的内容:劳动态度、业务水平、贡献大小

要求:1 考评标准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2 考评原则具有适应性和可靠性

3 考评方法具有针对性、可行性

4 考评结果要反馈

5 考评工作具有民主性和透明度

2、克服偏差,确保人事考评的公正性

1 主观好恶偏差2晕轮效应偏差 3 近因效应偏差 4 刻板印象偏差 5 暗示效应偏差

6 集中趋势偏差

二、人事培训

1、人事培训的含义与特点

(1)人事培训是为开发组织人力资源面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在岗人员的业务知识,工作技能进行的培养、训练。

(2)特点: 1 对象复杂化 2 内容实用性 3 形式多样化 4 方法艺术性

2、人事培训的方法与类型

方法:按照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可分为在职培训和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

类型:1 岗前教育 2 新员工培训 3 在职员工职业教育 4 组织全员培训

第六章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含义与作用

1、领导的含义:是指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通过示范、

说服、命令等途径,动员组织成员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组织,指挥与管理活动应该包括以下的含义:

(1) 领导活动存在于群体之中,一个人不能形式领导(2) 领导活动是由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

同完成的

(3) 领导活动的手段是领导者激励和调动下属的方式(4) 领导活动的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

宿

2、领导的作用: 1 指挥作用 2 激励作用 3 协调作用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1 强制性影响力 2 非强制性影响力

1、强制性影响力的产生因素:1 传统因素 2 职位因素 3 资历因素

2、非强制性影响力产生因素:1 品格因素 2 才能因素 3 知识因素 4 感情因素

三、领导者的群体结构

1、领导者群体结构的关键:是注重整体素质:

1 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

2 群体结构素质:1 丰富全面的知识结构 2 较高的专业知识结构

3 较强的能力结构

4 合理的年龄结构

5 良好的气质结构

第二节领导理论

一、有关人的特性方面的理论

1、X理论—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

Y理论的基本内容:1 人是勤奋的,并不是天生厌恶工作的 2 控制和惩罚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

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

3 激励在需要的每一个阶梯上都起作用

4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不仅会接受责任,而且能主动承担责任

5 在现代工业条件下,人的智慧和才能只发挥了一部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机会,挖掘潜力、排除障碍,使下属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不成熟—成熟理论(克里斯`阿吉思斯)

3、有关人性的四种假设(埃德加`沙因): 1 经济人假设 2 社会人假设 3 自我实现假设

4 复杂人假设

二、领导特质理论:是指从领导者的性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品质或应用的

品质的理论,也称素质理论。

1、早期特质理论的研究:1 生理特质 2 个性特质 3 智力特质 4 工作特质 5 社会

特质

2、物质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质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美国领导学者告德克兰提出了领导素质的宪法

模型。

1 个性

2 想像力

3 行为

4 信心

三、领导行为理论

1、领导作风理论(勒温):极端领导作风:1 专制式的领导作风 2 民主式的领导作风 3 放

任自流的领导作风

2、领导方式理论(伦西斯`利克特)

管理的领导方式:1 专制—权威式(传统) 2 开明—权威式 3 协商式 4 群体参与

3、领导四分图理论(斯托格弟和沙特尔)

四种不同的领导方式: 1 低组织低关心 2 低组织高关心 3 高组织低关心 4 高组织

高关心人

4、管理方格理论(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

1、贫乏型领导(1.1) 2 、任务型领导(9.1) 3 、中间型领导(5..5) 4 、俱乐误部型领导(1..9)

5、战斗集体型领导(9..9)

5、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坦南鲍姆和施米特)

四、领导权变理论

1、领导权变模型理论(弗雷德`菲德勒)

(1)影响领导效果好坏的三个因素:1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2 工作任务结构 3 职位的权力

2、路径—目标理论

内容:1 领导过程:确认需要—建立目标—报酬与目标的关系—支持与帮助—绩效与满足—双方目标的达成

2 目标设置

3 路径改善

4 领导方式:1 指令型 2 支持型 3 参与型 4 成就型

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寿命循环理论)

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低工作高关系—低工作低关系

第三节领导方式

一、领导方式的类型

1、强制命令方式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具体性

2、疏导教育方式特点:启发性、科学性、长期性

3、物质激励方式特点:平等性、有偿性、间接性

4、榜样示范方式特点:引导性、感染性

二、领导方式的综合运用

1、注意发挥各种领导方式的优势

2、充值分认识各种领导方式的局限性

3、系统、综合地发挥领导方式的结构优势

4、注重榜样示范方式和疏导教育方式的运用

第七章激励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与模式

1、激励的含义: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激励的模式/ 简单模式:需求—动机—行为—满足

二、激励因素与激励原则

1、激励因素利益能激励人,能够满足需求的利益就是激励因素

激励方式:目标激励、奖惩激励、竞赛秘评比激励、关怀与支持激励、榜样激励

2、激励原则(小克劳德`乔治)

目标明确、提前参与、从实绩出发、及时交流、重在鼓励、真诚相符、表杨要坦率真诚、化解消极因素、思想开放、少批评、尽可能使人们对工作感兴趣、不要怕放权、少威胁、宽宏大量、关爱员工。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

内容:1 人类的基本需要(按照重要程度和产生顺序依次可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2 人类需要层次之间的递进关系

3 人类需要的动态性、发展性与个体差异性

二、成就需要理论(戴维`麦克利兰)

内容:1 人的社会性需要并非与生俱来 2 人类社会性需要的内容:成就需要、权力需要、社交需要

3 有效管理者的需要结构:高度权力需要,适度成就需要,低度社交需要]

三、双因素理论(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1 保健因素(不满意因素)

2 激励因素(满意因素)

3 不同需要追求者的心理与行为特点

4 提高效率的关键在于使工作丰富化

工作丰富化的含义:1 职务内容的扩大化 2 工作意义的丰富化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M(激励力量)=v(目标效价)*e(期望值)

1 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 绩效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3 奖励与满足个人需

要的关系

二、公平理论(亚当斯)20世纪60年代

1、公平的含义:人们觉得公平,是因为人们感到他们得到的收益与他们的投入如时间、努力、经验等是相称的

2、不公平条件下人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人们采用下列方式中的一种重新确立公平感:1、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2 、改变他人的投入与收益3、既改变自己的投入与收益,又改变他人的投入与收益4、通过自我解释,使客观上的不公平变为主观上的公平,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5、为了摆脱由不公平感所造成的情绪波动,以及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通过发牢骚、泄怨气、或制造人际矛盾等手段,去得到“新的补偿”

6、如果一个特定环境总是使人感到不公平,员工就会要求离开这个环境到组织中的另一个地点或部门工

作,甚至是调出组织

理论的核心内容:人们不仅关心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三、波特—劳勒模式(莱曼`波特和爱德华`劳勒)

基本观点:一个人的努力程度由工作获得报偿的价值(奖励的价值)和个人觉察的努力以及获得奖励的概率所决定

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程度取决于激励力的大小

2、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努力的程度,还取决于个人能力以及对所承担目标的任务的了解程度

3 、奖励的价值应以工作绩效为标准

4 、一个人对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取决于他以奖励是

否公平的判断

5、人们对所得奖励满意与否以及满意程度将影响下一次承担目标任务的行为

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强化理论或修正理论(布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1、强化的含义:指对某种行为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2、强化的类别:

依发挥上的差异分: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消退四种

依据使用侦繁率和时间方面的差异分:连续强化、间断强化

3、强化的原则: 1 设立目标体系 2 快速反馈,及时强化 3 奖罚结合,经奖为主

4 奖人多需,形式多变

5 多用不定期奖励

二、归因理论(凯利和韦纳)

1、人们行为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2、成功或失败的归因倾向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

第八章协调

第一节协调概述

一、协调的含义与特点

1、协调的含义:协调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管理过程中引导组织之间、人员之间建立相互协作和主动

配合的良好关系,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实现共同预期目标的活动。]

2、协作的特点:1 平等性 2 互利性 3 主体广泛性 4 结果不确定性 5 对象复杂性

二、协调中的沟通

1、沟通和协调的关系:沟通是协调的前提,是求得思想上的统一,协调是沟通的结果是谋得行动上的

一致

2、沟通的含义:沟通也称信息交流,是指将某一信息传递给相关对象,以期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

3、沟通的基本模型:由信源、信道、信宿组成

4、沟通的基本类型:1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向不同,沟通可分为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和双向沟通

2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有无组织系统,沟通可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 依据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同,沟通可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

三、沟通在协调中的作用

1 沟通可以提高人魇思想觉悟,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实现协调创造基本前提

2 沟通可以实现对管理目标、管理政策用管理方式方式上的共识,为协调创造直接前提

3 沟通可以克服阻力,实现协调

4 沟通是管理组织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实现内外协调的前提之一

第二节协调的内容与过程

一、协调的内容:1 目标协调 2 利益协调 3 思想与行为协调 4 政策与规章制度协调

二、协调的过程

1、了解、把握组织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可能出珮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

2、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发生的矛盾与冲突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原因

3。、采取措施,消除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协调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协调的原则: 1 以人为本 2 客观公正 3 灵活机动 4 注重整体

二、实现有效沟通应注意以下方面:

(1)选择沟通方式(莱维特`巴维拉斯):

1 链式沟通(直线沟通)

2 轮式沟通

3 全通道沟通

4 环式沟通(圆周式沟

通) 5 Y式沟通

(2)克服沟通障碍:1、来自沟通主体的障碍2、来自沟通对象的障碍

三、选择协调方法:1、酝酿协商 2 、建议说明 3 、思想教育 4 、冷处理

或缓冲

四、理顺管理体制

1、体制建设应考虑以下方面:

1 权责划分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纵向权力与责任分配不合理

2 机构设置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层级设置太多或部门划分太细

3 人员配备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分工不明确和责任心不强

4 组织沟通渠道的问题

第九章控制

第一节控制概述

一、控制的含义: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

二、控制的内容:1 人员 2 财务 3 作业 4 信息 5 组织绩效(核心)

三、控制的作用: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控制,组织成员需要控制,整个管理系统需要控制

第二节控制的类型与过程

一、控制的类型

按照控制发生在一个完整的管理系统过程中的阶段性分:

1、前馈控制:是一种计划实施之前,为了保证将来的实际成果能达到计划的要求,尽量减少偏差

的控制

2、现场控制:是一种发生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控制,是直接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

纠正其偏差

3、反馈控制:是一种针对结果的控制

二、控制的过程: 1 确立标准 2 检查实际结构 3 纠正偏差

第三节控制系统设计

一、计划的要求:控制是实现计划的保证

二、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功能就表现为控制

三、关键控制点:选择关键控制点的能力是管理艺术的体现

四、未来趋势

五、主管人员的个性

第三编管理方法与技术

第十章系统分析秘网络技术

第一节系统分析的内容过程和原则

一、系统分析服及其作用

1、系统分析的含义:系统分析是一种决策辅助核技术,它采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

析并提出各种可行的方案或策略,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帮助决策者提高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程度,以便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

2、系统分析的作用:

1 促使决策者用整体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仅把事物本身看成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而且

把决策任务放在整个环境中加以考虑,从而避免片面性和盲目性。

2 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效率

3 帮助人们理解政策决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政策研究并进行政策之间的比较

4 为人们对系统要素进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并鼓励人们注意各系统中的层次结构和特点

5 人助于开拓新的知识领域

二、系统分析的内容:

1、根据系统的组织情况与外界的关系进行的系统分析:

1 整体分析

2 结构分析

3 层次分析

4 相关分析

5 环境分析

2、根据系统分析的基本要求和流程进行的系统分析:

1 系统研究

2 系统设计

3 系统量化

4 系统修改与简化

5 系统评价

三、系统分析的过程: 1 确立目标 2 拟定方案 3 选择可行方案 4 选择计算

准则

5 应用模型技术

6 生成输入的数据

7 模型运行和操作

8 结果分析

9 反馈

四、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

1、层次性原则(核心)

2、优化原则

3、模型化原则要求:1 模型的逼真性 2 模型的简单化 3 模型的客观性

4、层次性原则

第二节系统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论:1、行为研究(现状研究)2、价值研究3、规范研究4、可

行性研究

二、系统分析的定性方法:1、超理性分析2、社会文化分析(发展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因素)

3、未来分析

三、系统分析的定量方法:1、确定分析2、随机性分析:指应用于不确定型或风险型决策的分

析方法与技术

第三节网络计划

一、网络计划方法及其在管理中的作用

1、网络计划方法的含义及产生过程

含义:是指应用网络图全面反映整个工作的流程,计划内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进度,通过时间参数的计算,找出关键线路与机动时间,以对计划进行优化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它是关

键线路法和计划评审法的综合。

2、网络计划方法的优点和作用

二、网络图的绘制

1、网络图及其基本概念

网络图是用一系列箭线和圆圈来表明一项任务或工程中所有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的图解模型。

(1)工程(任务):既可代表一项工业工程或建筑工程,也可以代表一项社会管理工程或公共管理会务,即需要进行计划的一个系统

(2)工序(工作):指行政任务的一个工作单元

1 中间工序

2 紧前工序、紧后工序

3 平行工序(并联工序)

4 串联工序(3)事项(又称结点、事件):1 始点事项 2 终点事项 3 中间事项

(4)线路(或路线)

2、工序间基本的相互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相互关系:逻辑关系与组织关系

3、绘制网络图的规则与方法

(1)绘制网络图的规则:1网络图是有方向的 2 任何一项工程的网络图中只能有一个始点事项和一个终点事项

3 网络图中不能有回路

4 箭线要用水平线或具有一段水平线的拆线

(2)绘制网络图的基本方法:1 顺推法(前进法) 2 逆推法(后退法) 3 重点工序法4、绘制网络图的步骤:(1)确定目标(2)收集、研究编制网络图所需的资料

(3)划分工序项目(4)确定每一个工序的时间定额或劳动定额(5)确定工序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确定该工序的紧前工序、紧后工序和平行工序等(6)绘制网络图

5、网络图的简化与合并

三、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与关键线路的确定

1、网络图时间参数的计算

(1)时间参数的内容:1 工序时间 2 工序最早可能开工时间 3 工序最迟可能完工时间

4 工程最早完工时间

5 工序最迟必须开始时间

6 工序

最迟必须完工时间

7 事项最早时间8 事项最迟时间9 工序

时差

(2)时间参数的计算:1 图上计算法 2 表格法 3 矩阵计算法

2、关键线路的确定及工作保证

四、制定最优的计划方案

第十一章目标管理与全面质量管理

第一节目标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一、目标与目标管理

目标是指始终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促使人们积极行动以追求的结果,是人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在目标管理中,目标则是组织者期望通过成员的努力力求达到的一个时期的预期结果,是始终在组织及全体成员头脑中控制和激励其活动的行为指南。目标管理是通过参与式的目标设置,实施和评价目标等活动来管理组织的一种方法

二、目标管理的特点: 1 注重管理实效,是一种成果管理 2 实行参与制度,是一种民主管理

3 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管理

第二节目标管理的过程

一、目标的制定

1、制定目标的原则:1 统一性系统性原则 2 科学性预见性原则 3 应变性协调性原则 4 先进性可行性原则

2、有效目标的标准:1 目标的制定应该有具体的对象 2 目标的表达一定要简洁清楚,一目了然

3 分解出来的子目标,尽量实现定量化

4 目标应有明确的时间界限

5 目标的数量应该适当

3、目标的制定过程:1 收集信息 2 确定责任 3 确定关键目标领域

4 进行能力分析

5 提出基本假设6编写有效目标

7 制定目标实施计划(步骤:1说明目标 2 确定可选择的方案 3 权衡和选择方案 4 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

二、目标的实施

1、授予权限(原则:1以目标为准则进行授权原则2责任明确原则 3 统一梯次原则 4 权力有效原则)

2、分配资财

3、目标控制(环境控制、目标控制、计划控制、资财控制、日常工作控制)

三、目标成果评价

1、成果评价的含义和原则

(1)含义:是管理人员在目标实施过程后,将所取得的工作成果与既定的目标项目和标准进行比较,对目标的实现情况和组织成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衡量,并总结目标管理活动的经验,然后以

此为依据对组织成员进行适当的奖罚,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始新一轮目标管理。

(2)原则:1 目标导向原则 2 实事求是原则 3 重在海激励原则

2、成果评价的内容:1目标状况(目标实现程度、目标实现进度、目标实现难度)

2目标实施手段

3 工作态度

3、成果评论的步骤:1 管理人员对目标成果的自我评价 2 相关领导对目标执行管理人员的评价

3 评价小组对目标执行者的评价

4 单位主要领导做出结论性的评价意见

第三节全面质量管理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1、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是全面即所指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

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全面的,即

实现生产全过程的管理

3、全面质量管理的参加人员是“全面的”,即全员性的参与

4、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方

法,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

1、计划环节

2、实施环节(重点与核心)

3、检查环节

4、处

理环节

PDCA循环法:计划----实施-----检查-----处理

PDCA循环的特点:1 周而复始 2 环环相套 3 阶梯式上升

三、持续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过程的步骤:1标准的选择2过程评估3过程标准化4过程改进

四、有效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一:(1)全面质量管理筹划小组(2)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者(3)全面

质量管理项目团队

2、组织形式二:(1)全面质量管理筹划小组(2)过程管理团队(PQT)(3)质量

改进团队(QIT)或质量团队

3、组织形式三:(1)全面质量管理筹划小组(2)行动改正团队(CAT)(3)过程

改正团队(PIT)

第十二章决策方法

第一节决策方法概述

一、决策方法的含义: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为了作出最优选择而运用的各种方法与技术的总称,是为了实现

决策方案的优化而必须借助的手段,也是决策任务得以完成的桥梁

二、决策方法的分类

1、根据学科基础的不同分:1解析方法2计算机类的仿真技术 3 在社会学、心理学等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方法

2、根据理性因素在决策中的地位分:1理性决策方法(即合理决策方法)2非理性决策方法3

综合性决策方法

3、根据决策方法与技术的性质划分:1定性决策方法2定量决策方法

第二节定性决策方法

一、个人判断决策法:是指领导和专家根据其知识、经验对决策问题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现状和发展趋势,

决策方案及可能结果等作出判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二、头脑风暴法:即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采用开调查会的形式,将有关专家聚集到一起,依靠一定数量

专家的创造性思维,以发散性的方式讨论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对它的应对措

施,从而作作出决策的方法。

1、直接头脑风暴法(简称头脑风暴法)

(1)实施头脑风暴法的步骤:1明确议题 2 确定人选3“热身”阶段

4 介绍问题

5 重新叙述问题6专家提出方案

7 会后设想处理(1专家评审2二次会议评审)

(2)实施头脑风暴的原则:1“庭外判决”原则2自由畅想原则

3追求数量原则4取长补短和改进原则

2、质疑头脑风暴法

质疑的程序分三个阶段:

1 要求参加者对每一个提出的设想都要提出质疑,并进行全面的评论

2 对每一组或每一个,编制一个评论意见一览表,以及可行设想一览表

3 对质疑过程中提出的评价意见进行再评估,以便形成一个对所讨论问题实际可行的最终设想一览

3、头脑风暴法的缺陷:1 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成本比较高

2 头脑风暴法对参与者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

3 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

三、德尔菲法:是指采用函询的方式咨询专家们的建议、专家们在提出意见后以不记名的方式反馈回来,

组织者将得到的初步结果进行综合整理,然后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重新考虑后

再次提出意见,经过几次匿名反馈过程之后,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组织者依此

得出预测结果的方法。

1、德尔菲法的特征:1匿名性2多次信息反馈 3 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2、使用德尔菲法要注意的问题:1 给专家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其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2 所问问题应是

专家能够答复的问题

3 使过程尽可能简化,不要问没有必要的问题

4 保证所有专家能从同

一角度理解所用方法的意义

3、德尔菲法的应用程序:1 设计函询调查表 2 组成专家小组 3 进行函询调查

4 分析统计结果

4、德尔菲法的局限性:1 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2 缺乏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3 方法论的约束较强 4

妨碍重大问题的突破

四、模拟决策法

1、模拟决策法的基本概念:是指人们为取得对某一客观事物的准确认识,通过建立一个与所要研究的实

际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类似的微观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并对各种不同条件下

的模型运用进行评价和选优,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决策方法。

模拟决策法的意义:1 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决策模拟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也有重大意义

2、模拟决策法实施的步骤:1 建立模拟模型 2 模型的运行(中心环节)

3 对模型进行分析( 1对模型本身的分析主要是分析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分析模型与将要进行的全面实施之间的关系)

3、模拟决策法的优缺点

(1)优点:1 运用模拟决策法能有效地对复杂庞大的决策问题进行决策

2 模拟决策法可以指导现实的决策活动

3 模拟决策法可以避免对实际系统进行破坏性和危险性的试验

4 模拟决策所费的时间较短,可以加快决策的进程

5 模拟决策法原理较简单,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掌握,而且模拟得到的结果也较直观,容易理解

6 模拟法实际上是对人们在研究过程中所作和各种假设及得出的结论进行的一种检验和论

证,因而有助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2)缺陷:1 模型的主要目的只是让决策者清楚地看到事物的全貌,而不能代替决策,因此,它只能指出一定决策的一般性后果,而在实际决策的过程中,仍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突发问题会出现。

2 模型要提供的是了解而不是最后结论,且极少有一项重要应用能归结为一个简单而完美的

模型

五、方案前提分析法:是通过分析、评估决策方案,赖以成立的前提,从而达到分析、评估决策方案本身

的方法

1、方案前提分析法的优点

2、方案前提分析法的步骤:1 分析方案,找出各种方案的前提假设

2 在找出各种方案的前提假设之后,将前提假设提交会议全体参与人员讨

3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决策中心对各种不同的意见进行综合、集思广益,作出比较科学的选择

第三节定量决策方法

一、定量决策方法概述

1、定量决策方法的分类:1 确定型决策方法 2 风险型决策方法 3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2、定量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1)优点:1 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最优性和可靠性

2 可使领导者、决策者从常规的决策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专门集中在关键性、全局性的重

大复杂的战略决策方面,这又帮助领导者提高了重大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2)定量决策方法的缺点

二、决策树法:是用树型图的形式,找出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及其可能出现的结果,计算和比较各个方案

的损益期望值,最后从中选择令人满意的方案

1、决策树的构成要素:1决策结点(根基) 2方案枝 3 状态结点 4 概率枝 5

结果点

决策树的绘制:整个绘制过程是从左到右

2、运用决策树法的步骤:(1)把待决定的问题以决策树的形式绘制出图形,按一定顺序表示出各不

相同方案的相互联系,区别决策结点和各状态结点(2)标注每一状态

结点分枝出现的概率植(3)进行必要的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写在决策

树梢上(4)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选出最佳方案

3、决策树分析

4、决策树法的优点:

(1) 决策树列出了决策问题的全部可行方案和可能出现的各种自然状态,以及可行方法在各种不同头状态症的期望值,给决策者以更全面、更直观的信息,以便决策者作出最佳的选择

(2) 能直观地显示整个决策问题在决策顺序上不同阶段的决策过程,使整个决策过程更为理性

(3) 在用于复杂的多阶段决策时,阶段明显,层次清楚,便于决策机构集体研究,可以周密地思考各种因素,有利于作出正确的抉择

三、数学分析方法

1、数学分析方法的内容: 1基本内容:数学化、模型化、计算机化2 中心内容:建立与决策目标相适应的,反映事物联系的数学模型

2、数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掌握数量关系是运用数学分析法的前提

3、常用数学分析方法简介:(1)线性规划(2)盈亏平衡分析法(3)好中求好决策

方法(步骤:1确定各种可行方案 2确定决策问题将面临的各种自然状态 3将各种方案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列于决策矩阵表中 4在每一个方案中选取一个最大收益值,然后将各个方案的最大收益值进行比较,再选取其中最大的一个收益值,,它所对应的方案为最优方案)(4)坏中求好决策方法

4、数学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第十三章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第一节传统控制方法

一、现场观察法

二、统计数据资料分析法

三、专题报告分析法的特点:及时、重点突出、简洁扼要、提出中肯改进意见

四、人员管理控制法

1、对人员评价、鉴定与分析的步骤: 1 工作分析 2 制定工作标准 3 衡量、鉴定员工的工作表现

及成绩 4 评价与反馈

5 分析组织中各种人员的比率与组织的任务,组织目标的关系

五、内部审计法:是指组织内部的审计人员对组织的会计、财务和其它业务经营活动所开展的定期、独立

的审核与评价

第二节程序控制方法

一、程序与程序控制

1、程序:是对组织或部门中操作或事务处理流程和一种描述、计划与规定,是对按既定方式有效进行的

工作实行控制或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

程序的特征:1 程序是一种优化了的计划 2 程序具有系统性 3 程序是一种控制标准

2、控制程序含义:程序控制则是依据程序所提供的标准而展开的控制活动

二、导致程序失效的因素:1 程序冲突 2 过分依赖程序 3 程序过时 4 对程序的不

了解

三、程序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 将程序视为一个系统 2 将程序减至最少 3 保证

程序的计划性

4 要关注程序运行所需的费用

5 控制程序的运用

6 使程

序具有权威性

第三节预算控制方法

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考核知识点(完整齐全)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管理与现代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一、管理[识记]管理的含义 1、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 2、我们把管理定义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3、管理是一门兼具科学性、艺术性的社会活动。 4、在资本主义以前,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 [领会] 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⑴习惯化的管理方式;⑵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⑶简单的管理机构;⑷人格化的管理权利;⑸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的特点:⑴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 ⑵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⑶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 的作用受到限制;⑷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3、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特征:⑴科学管理;⑵分权管理;⑶法制管理;⑷经 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4、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⑴系统化管理;⑵民主化管理;⑶科学化管理;⑷ 法治化管理;⑸以人为本;⑹追求效率。 二、管理现代管理领域的划分 [领会]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2011年7月论述题) 公共管理:指各类公共组织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特征:依据委托权利;平衡多元利益要求。 私人管理:指社会成员对个人事务、私人领域的自主性、自治性管理。特征: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 区别:在管理宗旨、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和管理过程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1、管理宗旨不同。(1)维护、分配和增进公共利益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2) 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 2、管理主体不同。(1)公共管理主体广泛,不仅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 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公共管理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2)私人管理的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 3、管理依据不同。(1)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 公共权力、委托权力。(2)在国家法律制度许可的范围内,私人管理依据的

药物毒理学重点复习知识总结

药物毒理学简答总结 第三章 一、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及主要代表药 1.肝细胞死亡:对乙酰氨基酚、烷化剂 2.脂肪肝:丙戊酸、四环素 3.小管胆汁淤积:第一代头孢菌素、环孢素 4.胆道损害:亚甲基二本胺 5.肝纤维化:甲氨蝶呤、维生素A 6.血管损伤:达卡巴嗪 7.过敏性肝炎:氯丙嗪、氟烷 8.肝肿瘤:雄激素类、亚硝酸盐 二、肝脏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供丰富(1.5L/min) 2双重血供(门静脉2/3) 3.肝脏是重要代谢器官 4.肝血窦结构特殊 5.胆汁形成排泄 三、简述肝损伤的类型和主要代表药 第四章 一、.药物引起肾脏损伤的类型有哪些 ①性肾小管坏死 药物:氨基糖苷类、一、二代头孢、多粘菌素、过量阿司匹林、过量对乙酰氨基酚、金属离子、两性霉素B、麻醉药 ②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 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锂盐、含巯基药物、阿霉素、丝裂霉素C、金属、汞制剂、吲哚美素、保泰松、利福平、磺胺类、海洛因 ③质性肾炎 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利福平、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普萘洛尔、干扰素等 ④阻性肾脏衰竭(原因:结晶在肾小管沉积)药物:呋塞米、抗癌药、磺胺类 ⑤疮样综合征圈6其它:锂盐 药物:异烟肼、普鲁卡因胺、甲基多巴、苯妥英钠、氯丙嗪、利血平、奎尼丁、金制剂

二、肾是药物毒性靶器官的原因 1.血流丰富 2.肾小管浓缩 3.尿液PH变化 4.也可进行生物转化 5.免疫复合物易沉着 第五章 一、请例举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毒性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利多卡因等,是心脏传导速率减慢,早期心律失常,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 洋地黄毒苷,地高辛等影响动作电位延续时间,AV传导减慢; 儿茶酚胺类药物如多巴酚丁酚,扎莫特罗等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细胞死亡; 支气管扩张药: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导致心动过速; 抗肿瘤药:如多柔比星等导致心肌病,心力衰竭; 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等导致心肌病。 二、药物对心血管损伤类型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冲动形成异常冲动传导异常) 3.心肌炎与心肌病 4.心包炎 5.心脏瓣膜病 6.高血压 7.低血压 8.血管炎 三、.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毒性作用的机制有哪些 ①干扰离子通道和离子稳定:干扰Na离子通道、K离子通道、Ca离子通道、影响细胞内Ca 离子稳定 ②改变冠脉流量和心肌能量代谢 ③细胞凋亡与坏死,可诱导心肌凋亡药物:可卡因、罗红霉素、异丙肾上腺 第六章 一、试述药物对呼吸系统的毒性作用 1、呼吸抑制 (1)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巴比妥类:抑制呼吸中枢 (3)筒箭毒碱:阻断呼吸及神经肌肉接头的N2受体,引起呼吸麻痹。 2、哮喘 (1)解热镇痛抗炎药:某些哮喘患者服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后可诱发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2)β-受体阻断药:阻断支气管平滑肌上β2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3)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等可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的M受体,导致支气管收缩,引发哮喘。 (4)麻醉性药物:氯胺酮、普鲁卡因胺、利多卡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引发哮喘 (5)其他:青霉素、头孢、磺胺类、喹诺酮类、多粘菌素B、新霉素、四环素等抗菌药,疫苗、抗毒素、血清等生物制品(机制:1型变态反应)

自考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管理:指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其所拥有的权力,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论的学问。 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 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A管理影响着生产力的存在状况,B管理规定着生产力的实现程度)。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它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2、它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3、它是一门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4、它是一门软科学, 5、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现代管理学新的学科特征: 1、变革性 2、开放性 3、严密性 4、实用性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 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 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意义:有助于 1、有助于把握现代管理规律,提 高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2、有助于合理组织生产力,充分 发挥生产力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3、有助于面向未来,实现管理的 国际化与管理创新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 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 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利 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前资本主义各社会阶段国家管理 的特点: 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 统治的手段 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利 开始分化 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 作用受到限制 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 占主导地位 近代社会管理的特点: 1、科学管理 2、分权管理 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 1、系统化管理 2、民主化管理 3、科学化管理 4、法制化管理 5、以人为本 6、追求效率 第二章 对古代管理思想的评价: 直观性: 1、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 性 2、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 性。 阶级局限性: 1、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如常借 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 2、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 个人精神不被重视, 3、包涵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 上而下的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 关系。 欧文的管理思想:(被誉为人事 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 欧文管理理论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关心人的哲学,并在他与人合办的新 拉纳克工厂进行了全面的实验,试图 建立一起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 1、改善工厂内的工作条件 2、限制童工的最低年龄 3、缩短工人的劳动时间 4、为工人提供厂内膳食 5、设立按成本向工人出售生活必 需品的商店 6、改善工人居住条件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 理之父) 内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 动生产率 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 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3、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实 现标准化 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 差别计件工资制 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 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 外原则 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 “心理革命”。 评价: 1、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 2、仅重视技术因素,忽视社会、 群体因素对管理的影响 3、注重基层管理或车间管理,忽 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 问题。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 主要内容: 1、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并 论述了人员能力的相对重要性 2、概括并详细分析了管理的五项 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 控制 3、阐述了管理教育和建立管理的 必要性 4、提出了管理中具普遍意义的十 四项原则 韦伯的管理理论: 1、揭示了组织与权威的关系,并 划分了权威的类型 2、归纳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3、概括了官僚制组织的结构 梅奥的早期行为科学理论:(早 期行为科学又称人际关系论) 1、企业职工都是“社会人”,是复 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 2、劳动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 的工作态度及其人际关系状况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五种需要: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社会交往的需要 4、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两个因 素) 1、保健因素包括公司的政策、 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工作 条件等 2、激励因素包括成就、上级赏 识、工作责任、个人进步等 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调动职 工积极性应处理的三种关系): 1、个人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两 关心:1对生产的关系,2对人的关心) 五种领导方式: 1、(1,1)贫乏管理方式 2、(1,9)乡村俱乐部管理方式 3、(9,1)任务型管理方式 4、(5,5)中间型管理方式 5、(9,9)战斗集体型管理方式 巴纳德的社会系统理论:(“现代 管理之父”) 正式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 1、成员的协作意愿 2、组织的共同目标 3、组织内的信息交流 西蒙和马奇的决策理论: 1、强调了决策的重要性 2、分析了决策过程中的组织影 响,即发挥组织在决策过程中的作用 3、提出了决策的准则 4、分析了决策中的“组织”的作用 5、归纳了决策的类型和过程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内容: 1、日本的兴起在于文化,在于特 有文化基础上的新的管理模式 2、企业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3、企业文化的要义,主要体现在 企业内部成员间共同的信念、价值观、 方向意识、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准则 4、作为企业领导,在完成对企业 战略、组织、制度、技术管理的同时, 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 培育上 5、企业领导者必须具有文化意识 6、未来企业的竞争,将主要是企 业文化的竞争,因而也就是企业领导 艺术的竞争 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 段: 1、简单的自然劳动分工思想 2、朴素的劳动协作思想 3、原始的组织思想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1、机器大工业的需要 2、市场竞争的需要 3、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 4、阶级斗争的需要 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 逊、博尔顿 2、亚当、斯秘 3、罗伯特、欧文 4、查尔斯、巴贝奇 5、安德鲁、尤尔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 尔 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 1、管理过程学派(孔茨和奥唐奈) 2、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 3、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4、决策理论学派(西蒙和马奇) 5、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和罗森 茨韦克) 6、权变理论学派(英·伍德沃德 和美·菲德勒)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三大原则:人本原则、 系统原则、效益原则 人本原则的内容: 1、人是管理的目的 2、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 3、重视人的需要 人是管理的目的观点: 1、是现代管理者的共识。 2、综合了管理学发展的成就。 3、是管理实践的指导原则。 管理活动“以人为中心”: 1、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 想,是做好现代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 2、在管理中“以人为中心”是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高频考点汇总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概述 1、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 2、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把管理看作是一个活动系列,是连续的动态过程,能发挥多种作用,具有一定特征。 把管理看作是一门艺术。 4、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5、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6、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的特点:1、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2、管理内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前资本主义国家管理仍以高度集权为特征)3、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4、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7、国家管理是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 8、资本主义社会的管理的特点: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科学管理理论最早产生于工商企业管理中) 9、现代管理的基本特点:(1)系统化管理(系统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管理主体具有全局观念,注重管理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管理主体能正确处理管理系统的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管理主体重视结构在整体系统中的作用。)(2)民主化管理(民主管理在实践中表现为:管理组织有畅通的沟通网络,组织成员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组织领导者尊重下层人员的意见,有完善的民主参与制度,有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制约机制。)(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法治化表现在:任何管理组织的存在都必须有法律的允许,其管理活动的范围与内容都由法律制度作出界定;任何管理者的产生都必须合乎法制的规定,其权限范围及行使方式都要有法制依据;任何组织成员的言行都只有合乎法律制度的要求,才能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任何违法违制的管理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受到纪律的处治。)(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10、现代管理可以分为公共管理和私人管理两大领域。它们在管理宗旨、主体、依据、对象、过程等方面有显著差别。 11、公共管理的对象是公共事务,任何公共事务的背后都体现和反映着一定的公共利益,因此,维护、分配的增进公共利益便成为公共管理的宗旨。 12、私人管理以盈利为目的,以利润为导向,私人部门或组织只有依靠获取利润而生存和发展。 13、公共管理主体广泛,且成扩展趋势,它不仅包括据于核心地位的政府,还包括各类非政府公共组织。 14、私人管理的主体简单而清晰,或个人或从属于私人的组织机构。产权明确、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15、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国家法制规范和依法制规范授予的公共权力、委托权力。 16、私人管理的依据是私人权力和市场权威。 17、公共管理以公共领域为对象。私人管理以私人领域为对象。 18、现代公共管理的过程充满政治气氛,受制于周密的政治安排,比如依法行政、民主权力行使、加强监督、阳光政府、回应性政府等。 19、私人管理享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自治权,是相对封闭的管理,比如“商业机密”、“技术安全”等。 20、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 第二节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2、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3、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二、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3、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4、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和社会大生产,故也称生产力属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要受一定的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故也称生产关系属性。) 三、现代管理学的特征:1、变革性2、开放性3、严密性4、实用性 四、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与方法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 2、定量分析法 3、历史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5、理论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前管理学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管理思想的萌芽 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 (2)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的专制管理思想 (3)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思想家商鞅和韩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 管仲---荀子---司马迁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 (1)行政管理思想 汉穆拉比法典 《政事论》成为印度公认行政管理奠基之作 (2)生产管理思想 (3)教会管理思想 古代管理思想毕竟受到人类自身发展程度、社会实践深入程度及广泛程度的限制,其局限性显而易见 古代管理思想具有直观性,表现在: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二、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滨逊·博尔顿 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计划技术;生产过程规范 1

现代管理学核心知识点

现代管理学核心知识点 1、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是研究生产力方面的问题是研究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是研究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2、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定性和定量相统一的学科 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管理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3、简述现代管理学及其特征。 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与传统管理学相比,现代管理学具有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等特点。 4、简述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 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5、简述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 (1)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 (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 (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 (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6、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 (1)比较研究法(2)定量分析法(3)历史研究法(4)案例研究法(5)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7、中外古代管理思想 (1)原始社会是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 (2)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a中国古代朴素的系统管理思想b中国古代的用人思想c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思想 (3)世界其他民族古代的管理思想:a行政管理思想b生产管理思想c教会管理思想 8、古代管理思想的局限性: (1)、具有直观性:a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b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 (2)、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a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比如借助迷信,神力天道来管理。b有反人道的一面,个人利益和个人精神不被重视 c包涵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强调自上而下严密控制和自下而上的服从关系 9、近代西方管理理论的先驱者: (1).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计划方面和成本核算) (2).亚当·斯密:劳动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效率,亚当·斯密认为有三个原因:技巧、节约一个工作转到另一工作而损失的时间、机械的发明 (3).罗伯特·欧文:首次提出了关心人的哲学,他被誉为人事管理的先驱者、“人际关系之父”。 (4).查尔斯·巴贝奇:科学管理的先驱者 (5).安德鲁·尤尔:管理教育的先驱者 (6).丹尼尔·麦卡勒姆和亨利·普尔:

第七版 毒理学基础总结

毒理学基础总结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性质与机体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和病理过程) 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adverse/harmful effects)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 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 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 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⑵三大研究领域: 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 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 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2、毒理学方法: 答: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 3、3R原则: 答:替代,减少,优化和改良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nce , poison ,toxicant):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题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6、速发型毒作用(immediate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一次暴露后的短时间内所引起的毒作用。 7、迟发型毒作用(delayed toxic effect):在一次或多次暴露某种外源性化学物后,经一定时间间隔才出现的毒作用。 8、局部毒性作用(local toxic effect):某些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暴露部位直接造成的损害作用。 9、全身毒作用(systemic toxic effect):外源化学物被机体吸收后并分布至靶器官或全身后所产生的损害作用。 10、剂量(dose):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11、暴露剂量:表示个人或人群暴露的物质的量;动物的暴露剂量被称为给予剂量。 12、内剂量:为经吸收到机体血液的外源化学物的量。 13、靶器官剂量:为发生损害作用部位的外源化学物的量,可更好地反映剂量-效应关系,也称到达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 14、靶器官:外源化学物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15、生物标志(biomarker):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通常把生物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16、暴露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包括内剂量标志和生物效应标志。 17、效应生物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

健康管理师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医学行为及过程。 其目的是以最小投入获取最大健康效益。 健康管理的八大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的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健康管理的特点: 标准化足量化个体化系统化 健康管理的三个基本步骤: 1.了解和掌握健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和健康检查 2.关心和评价健康,开展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评估 3.干预和促进健康,开展健康风险干预和健康促进 健康风险评估是手段,健康干预是关键,健康促进是目的 健康管理的五个服务流程: 1.健康调查与健康体检 2.健康评估 3.个人健康咨询 4.个人健康管理后续服务 5.专项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服务 健康管理的六个基本策略: 1.生活方式管理 2.需求管理 3.疾病管理 4.灾难性病伤管理 5.残疾管理 6.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管理的特点: 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

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 生活方式的四大干预技术: 教育激励训练营销 影响需求管理的四大主要因素: 1.患病率 2.感知到的需要 3.消费者选择偏好 4.健康因素以外的动机(残疾补贴、请病假的能力等) 需求管理的策略: 1.小时电话就诊和健康咨询 2.转诊服务 3.基于互联网的卫生信息数据库 4.健康课堂 5.服务预约 疾病管理的三个特点: 1.目标人群是患有特定疾病的个体 2.不以单个病例和(或)其单次就诊事件为中心,而关注个体或群体连续性的健康状况与 生活质量 3.医疗卫生服务以及干预措施的综合协调至关重要 灾难性病伤管理的五大特点: 1.转诊及时 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制订出适宜的医疗服务计划 3.具备一支包含多种医学专科及综合业务能力的服务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可能出现的多种 医疗服务需要 4.最大程度地帮助病人进行自我管理 5.尽可能使患者及其家人满意 残疾管理的八大目标: 1.防止残疾恶化 2.注重功能性能力 3.设定实际康复和返工的期望值 4.详细说明限制事项和可行事项 5.评估医学和社会心理学因素 6.与病人和雇主进行有效沟通 7.有需要时要考虑复职情况 8.实行循环管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强调预防为主,防患未然

最新自考00107现代管理学试题及答案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现代管理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07)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提出了著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即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的美国学者是()。 【选项】 A.法约尔 B.古立克 C.厄威克 D.德鲁克 【答案】B 【解析】古利克将法约尔有关管理过程的论点加以展开,提出了有名的管理七职能论。取其每种职能英文词的首字而称作POSDCoRB,即Planning(计划)、Organising(组织)、Staffing(人事)、Directing(指挥)、Coordinating(协调)、Reporting(报告)、Budgeting(预算)。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 2.【题干】与私人产品相比较,纯粹的公共产品的特点是()。 【选项】 A.排他性、可分割性 B.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C.排他性、不可分割性 D.非排他性、可分割性 【答案】B 【解析】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它们具有不可分割性、非市场性、非排他性; 公共管理所提供的服务常常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私人产品具有可分割性、排他性特点,可以用价值计算、价格衡量。 【考点】管理与管理学-管理概述 3.【题干】罗伯特·欧文对管理理论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

环境毒理学期末重点总结--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毒理学定义: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己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外来化学物质:是存在于人类生活环境和外界中,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的一些化学物质。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 ①研究对象:环境污染物 ②主要任务:Ⅰ、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Ⅱ、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Ⅲ、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 4、环境毒理学的特点 根据人体接触环境化学物的方式、条件及其后果,环境毒理学具有下列特点: (1)研究的对象比较广泛,是整个居民人群,特别重视老幼、病弱等敏感人群; (2)它不仅研究环境毒物对居民偶然的急性危害,而且更注意研究其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下对居民健康可能产生的慢性危害,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等对肌体本身及其后代的潜在影响; (3)研究有毒化学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产物的毒性及通过不同途径对人体产生的综合影响。 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 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的研究); 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和中毒机理的探讨); 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 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试验: 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 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 人群调查: 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6、环境毒理学的实际应用? 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和机理、对机体发生这些毒作用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定量评价的科学。 应用:制定环境卫生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采取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⑴环境毒理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自考本科00107现代管理学复习资料

江苏省自学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段)复习资料 现 代 管 理 学 (刘熙瑞主编) 课程代码:00107 [2007年版]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管理:是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3.现代管理学:是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5个具体方法 4.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优劣以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5.定量分析法: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规律的方法。 6.历史研究法: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7.案例研究法:是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理,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8.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 二、填空 1.管理的历史发展:管理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而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管理是一种与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 2.现代管理的划分: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3.在资本主义以前,管理最为基本的形式是国家管理。 4.一个乐队要有乐队的指挥,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强调的是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 5.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 三、简答 1.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 (1)习惯化的管理方式(2)原始民主的管理制度(3)简单的管理机构 (4)人格化的管理权力(5)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2.资本主义社会(近代社会)的管理特征: (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 (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现代管理学重点总结(精)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现代管理学: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和借鉴传统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问 史前人类社会管理的特点:习惯化的管理方式;原始的管理制度;简单的管理机构;人格化的管理权力;单一的公共事务管理 前资本主义国家的管理特点:管理阶层兴起,管理成为政治统治的手段;管理容趋于复杂,管理权力开始分化;管理制度产生,但在管理中的作用受到限制;管理思想提出,但经验管理仍占主导地位 资本主义社会管理的特点:1.科学管理;2.分权管理;3.法制管理;4.经济管理成为管理的重点 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化管理;2.化管理;3.科学化管理;4.法治化管理;5.以人为本;6.追求效率 现代管理领域划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两者的差别表现在:管理宗旨;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管理过程 管理的作用:1.管理是维系人类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2.管理是社会资源有效配 置的手段; 3.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实现的基础; 4.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证,还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生产方面、生产关系方面、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 管理学的学科特征:1.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统一的学科;2.是一门定性和定 量相统一的学科;3.是一门软学科;4.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5管理学是一门自然属性 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学科

现代管理学的特征:变革性、开放性、严密性、实用性 现代管理学的研究容:1.关于管理、管理学和现代管理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管理职能的基本问题;3.关于管理方法与技术的基本问题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途径:1.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基本前提;2.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出发点;3.分析和借鉴国外的有关管理理论是学习现代管理学的重要条件;4.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是系统学习现代管理学的保证 学习现代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比较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1.中国古代朴素的管理思想强调要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要分析客观规律,从整体上把我战争局势才能克敌制胜;2.用人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和以非子为代表的专制管理思想;3.经济管理思想商鞅和非子提出了“以农为本、集富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管仲把以农为本发展到由国家控制商品、货币及对社会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荀子把富民视为富国的基础;西汉司马迁提出善因论 古代管理学的特征及表现:1.古代管理学思想具有直观性,表现在孤立、零散,缺乏理论的系统性;肤浅、简单,缺乏理论的深刻性;2.古代管理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表现在有许多反科学的方面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3.为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必须实现标准化;4.在制定标准定额的基础上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设置计划层、实行职能制;6.对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实行例外原则;7.为实现科学管理应开展一场“心理革命”

现代管理学要点2014 天津大学

管理学 1.管理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答: 普遍性:任何组织都有目标,都有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都力求以尽量少的消耗来正确的实现组织目标,充分利用资源,这都是共同性,都要运用管理,即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决策,激励与创新这些管理职能或者管理活动才能完成。这些管理的基本活动对任何组织都有普遍性。 重要性:管理是保证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可以说,任何组织,小至家庭大至国家都需要管理。管理的重要性伴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作业活动的复杂化而越明显。先进的管理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一起构成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车轮。没有高水平的管理相配合,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技术月先进,对管理的要求也就越高。 2.组织的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因素答: 一般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治性团体,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法律环境,是指与组织相关的社会法制系统及其运行状态。 经济环境,是指构成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经济政策。 科技环境,包括四个因素社会科技水平,社会科技力量,国家科技体制以及国家科技政策和科技立法。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阶层形成和变动,人口状况,居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社会权利结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自然环境,包括组织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国际环境,包括组织所在国以为所有可能对组织发生影响的因素。 任务环境: 顾客,包括顾客的需求,顾客的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企业的供应商包括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要各种要素的来源单位。竞争者,包括直接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和替代商品生产者。同盟者。其他特殊环境因素,包括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企业所在社区机构。 3.法约尔对组织管理的贡献 答:他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1)技术活动,指生产制造和加工 2)商业活动,只采购销售和交换 3)财务活动,指资金筹措运用和控制 4)安全活动,指设备维护和人员的保护 5)会计活动,指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 6)管理活动,(五中职能)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管理原则: 1)分工,在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中进行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效率 2)权力与责任,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3)纪律,组织内所有成员都要通过各方达成的协议对自己在组织内的行为进行控制。 4)统一指挥,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 5)统一领导,目标相同的活动,只能有一个领导,一个计划。 6)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和小集体的利益和组织的利益产生矛盾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

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简答题 1、简述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答:⑴经胃肠道吸收:吸收方式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还可以通过主动转运、滤过、胞饮或吞噬;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①化学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②胃肠道的酸碱度;③消化道内容物的数量和性质、胃肠的蠕动 和排空速度以及肠道菌丛等也可对吸收产生一定的影响。 ⑵经呼吸道吸收:吸收对象气态物质(气体、蒸汽)气溶胶(烟、雾、粉尘);吸收的方式——简单扩散;主要的吸收 器官——肺;经肺吸收的特点经肺吸收十分迅速,仅次于静脉注射;不经过肝脏的生物转化,直接进入体循环而分布全身。影响因素:①主要取决于脂溶性和浓度;②外源化学物在肺泡气中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浓度差;③血气分配系数;④肺通气量和经肺血流量;⑤气溶胶颗粒的直径大小。 ⑶经皮肤吸收:外源化学物经表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穿透阶段,第二阶段为吸收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①化学物溶解性:既有脂溶性,又有水溶性,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光有水溶性或光有脂溶性吸收困难;②皮肤条件表皮损伤可促进外源化学物吸收。皮肤潮湿,促进吸收充血和炎症。 2、简述体内主要的贮存库及分布的毒理学意义。 答:⑴毒物在组织中的贮存:①血浆蛋白作为贮存库(清蛋白);②肝和肾作为贮存库;③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④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⑵意义: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贮存具有两重意义,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靶器官中外源化学物的量,毒效应强度降低;另一方面贮存库是不断释放毒物的源头,使毒物在机体作用的时间延长,并可能引起毒性反应,故认为贮存库中蓄积的毒物是慢性毒性作用发生的物质基础。 3、试述几种主要的排泄途径及排泄的主要物质。 答:⑴经肾脏(尿)排泄:分子量<60000,且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外源化学物分子,机制: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排泌。⑵粪便排泄:①混入食物中的毒物;②随胆汁排出的毒物;③肠道排泄的毒物;④肠道菌群。⑶经肺排泄:体温下以气态存在的物质、挥发性液体。 4、简述生物转化的意义、主要类型以及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 答:⑴毒物经过生物转化可以:①多数化学物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毒效应减弱,水溶性增加,易于排泄;②一些化学物经过生物转化后,毒性明显增强,甚至产生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生物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的环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 ⑵生物转化反应类型:I 相反应和II 相反应;①I 相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②II 相反应主要——结合反应。 ⑶影响生物转化因素:①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②代谢酶的种属差异和个体差异;③遗传与代谢酶的多态性;④代谢饱和状态;⑤其他。 5、简述毒物代谢酶的诱导和阻遏,以及酶诱导的意义。 答:⑴许多外源化学物可引起某些代谢酶的合成增加并伴有活力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酶的诱导(enzyme induction)⑵毒物代谢酶的阻遏(enzyme repression)指对某些代谢酶诱导的同时可阻遏另一些代谢酶的合成。⑶酶诱导的意义:①经生物转化后毒性降低的化学物,在诱导物作用下,毒性作用降低的速度加速;②经生物转化后毒性升高的化学物,在诱导物作用下,毒性作用增强。 6.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 a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b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c代谢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