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幽赋81条

标幽赋81条
标幽赋81条

《标幽赋》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

1、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

2、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

3、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4、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

5、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

6、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侯。

7、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8、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

9、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

10、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11、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12、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

13、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14、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15、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

16、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

17、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赢。

18、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19、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岐。

20、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

21、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22、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

23、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24、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25、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机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26、阳跷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

27、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28、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29、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30、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

31、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

32、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

33、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

34、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

35、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

36、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

37、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38、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

39、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在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40、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

41、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

42、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

43、目无外观,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

44、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

45、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没昏。

46、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

47、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48、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

49、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

50、静以久留,停针待之。

51、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

52、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53、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

54、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

55、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56、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

57、胸满腹痛刺内关,

58、胁疼肋痛针飞虎。

59、筋挛骨痛而补魂门;

60、体热劳嗽而泻魄户。

61、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

62、眼痒眼痛,泻光明与地五。

63、泻阴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

64、刺偏历利小便,医大人水蛊。

65、中风环跳而宜刺,

66、虚损天枢而可取。

67、由是午前卯后,太阴生而疾温;离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68、循扪弹努,留吸母而坚长,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嘘短。

69、动退空歇,迎夺右泻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70、慎之!大患危疾,色脉不顺而莫针;寒热风阴,饥饱醉劳而切忌。

71、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

72、精其心而穷其法,无灸艾而坏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针而失其位。

73、避灸处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处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74、抑又闻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阙而得苏;

75、太子暴死为厥,越人针维会而复醒。

76、肩井曲池,甄权刺臂痛而复射;

77、悬钟环跳,华佗刺跛足而立行。

78、秋夫针腰俞而鬼免沉疴;

79、王纂针交俞而妖精立出。

80、取肝俞与命门,使瞽士视秋毫之末;

81、刺少阳与交别,俾聋夫听夏蚋之声。

嗟夫!去圣逾远,此道渐坠。

或不得意而散其学,或愆其能而犯禁忌。

愚庸智浅,难契于玄言;至道渊深,得之者有几?

偶述斯言,不敢示诸明达者焉,庶几乎童蒙之心启。

针灸推拿之经络指导:标幽赋白话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夫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救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有绝妙的效果。医者要明察天时、自然界的变化,确定病人的形体和气质分类。在春夏季节和对瘦人应浅刺,在秋冬季节和对肥胖的人应深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果不研究经络阴阳的变化,就会发生违反针刺禁忌的不当治疗。医者如要探究患者脏腑的虚实,就必须诊察研究经络学说。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经脉运行起始于中焦,气血按时辰流注各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一圈终而复始;在外部从中府穴开始,止于期门穴。全身有十二正经脉,三百余络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经络在身体的正面侧面和上下部分布,气血有六百余种穴位变化征象。手足三阳经的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阴经的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要掌握迎随补泻,必须明白经脉流注的顺序和方向。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况且了解阴阳经脉气血的多少最为重要。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少气多血;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少血多气;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先了解各经脉气血多少,其次应详察针感的变化,针下轻浮、滑虚、慢迟是气未至,针下觉沉涩紧是气已至。气至有针感后,则考虑寒证留针,热证疾速出针。气未至,应根据虚实 而候气。气至,医者手下有如鱼吞钩饵的沉而浮动感。气未至,则手下如闲处幽堂深处没有感觉。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迟不至则没有针效。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运用九针治病的方法,毫针最为微妙,它与天上北斗七星相应,在人体有众多穴位相助变化。毫针本身属金,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针的长短变化如水,有疏通瘀滞凝结的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进针后针有斜正不同,如树木枝干;口中温针法如火,有助阳补虚的作用;抚循经脉,针毕按塞针孔如土之功。可知应用毫针合于五行。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虽然毫针只有三寸六分,细如毫发,但能贯通气血之通路,巧运神机,其理极奥妙。能调治五脏的寒热,补泻六腑的虚实。筋脉拘挛气血不通者,可以祛邪气通之,寒热痹痛者,可以通过开(合谷、太冲)四关而治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针刺治疗,应使患者精神集中而后刺人;既刺人,应使患者精神安定,而后施针行气;精神不集中者,不应针刺,神气定而后可以针刺和行针施术。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 针刺以调气血为要,下手施术补母泻子是基本方法。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说课材料

标幽赋 【出处】本赋作者窦汉卿是金元时期针灸名家。《普济方》、《针灸大全》、《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类经图翼》及《针灸大成》均收录本赋。本赋学术和艺术价值均高,是针坛文献的奇葩。 【歌诀】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观夫九针针↑①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痹厥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

标幽赋原文

标幽赋原文 [标幽赋]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侯。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 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juān)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 (léi)。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

标幽赋白话解

标幽赋白话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夫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救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有绝妙的效果。医者要明察天时、自然界的变化,确定病人的形体和气质分类。在春夏季节和对瘦人应浅刺,在秋冬季节和对肥胖的人应深刺。如果不研究经络阴阳的变化,就会发生违反针刺禁忌的不当治疗。医者如要探究患者脏腑的虚实,就必须诊察研究经络学说。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经脉运行起始于中焦,气血按时辰流注各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一圈终而复始;在外部从中府穴开始,止于期门穴。全身有十二正经脉,三百余络脉。经络在身体的正面侧面和上下部分布,气血有六百余种穴位变化征象。手足三阳经的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阴经的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要掌握迎随补泻,必须明白经脉流注的顺序和方向。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况且了解阴阳经脉气血的多少最为重要。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少气多血;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少血多气;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 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

治。 先了解各经脉气血多少,其次应详察针感的变化,针下轻浮、滑虚、慢迟是气未至,针下觉沉涩紧是气已至。气至有针感后,则考虑寒证留针,热证疾速出针。气未至,应根据虚实而候气。气至,医者手下有如鱼吞钩饵的沉而浮动感。气未至,则手下如闲处幽堂深处没有感觉。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迟不至则没有针效。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运用九针治病的方法,毫针最为微妙,它与天上北斗七星相应,在人体有众多穴位相助变化。毫针本身属金,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针的长短变化如水,有疏通瘀滞凝结的作用;进针后针有斜正不同,如树木枝干;口中温针法如火,有助阳补虚的作用;抚循经脉,针毕按塞针孔如土之功。可知应用毫针合于五行。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虽然毫针只有三寸六分,细如毫发,但能贯通气血之通路,巧运神机,其理极奥妙。能调治五脏的寒热,补泻六腑的虚实。筋脉拘挛气血不通者,可以祛邪气通之,寒热痹痛者,可以通过开(合谷、太冲)四关而治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针刺治疗,应使患者精神集中而后刺人;既刺人,应使患者精神安定,而后施针行气;精神不集中者,不应针刺,神气定而后可以针刺和行针施术。

标幽赋原文

标幽赋 窦汉卿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侯。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寒证留针,热证不留);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浮动感);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juān)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léi)。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合谷穴、太冲穴)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精神集中)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精神安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通调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补母泻子)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任脉穴位,天突穴下1寸)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脾经第21穴,腋中线第6肋间隙)与天枢地机(脾经第8穴,郄穴,阴陵泉下3寸)。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大抵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不无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

标幽赋

标幽赋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 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观夫九针针↑①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阳维而下胎衣。痹厥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腘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经。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一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疾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浮沉而辨脏腑之寒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没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

第九章《针经指南》选

第九章《针经指南》选 第一节窦汉卿的针灸学术思想 窦默,字汉卿,初名杰,字子声(约公元1195~1280年),广平肥乡(今河北省邯郸肥乡县)人,金元时代著名的针灸医家。据元史记载:“幼知读书,毅然有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学习史事,不肯就。”后因战事纷起,流转他乡,在河南娶医者王翁之女为妻,始入医道,后在蔡洲遇名医李浩,授予铜人针法,通过努力自学和医事实践,“继还肥乡,以经述教授,由是知名”。 “窦氏为人乐易平居,未常品评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争”。窦汉卿曾被元世祖封为太师谥文贞,故后人称他为窦太师或窦文贞公。 窦氏的主要著作有《针经指南》,另有《铜人针经密语》一卷,今已佚失。 《针经指南》是窦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集中总结。书中对针灸的穴位、针刺方法、得气、宜忌等方面,作了深入阐述,在针灸理论与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故名《针经指南》。 窦氏是我国针灸史上著名的学者。他重流注穴法,精针刺操作,开创针刺得气的新理论,对后人,特别是明代的许多针灸家影响颇深,如:徐凤、高武、楼英、杨继洲、鲍同仁等,充分体现出他对针灸学的重大贡献。 一、重流注八穴 重视“流注八穴”的应用,是窦氏用针的最大特点。他在“流注八穴序”中说:“予少时,尝得其本于山人宋子华,以此术行于河淮间四十一年。起危笃患,随手应者,岂胜数哉!”但关于“流注八穴”及其应用,窦氏序称“乃少室隐者所传。”窦氏根据铜台王氏家藏本及宋子华所传,并结合自己的针灸实践,攥写成“流注八穴”的内容。首先,论述了“流注八穴”的位置及取穴方法,并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流注八穴”所治疗的213证。指出“流注八穴”治疗时,要先刺主证之穴,如病未已,再取与其相应的穴位,重在得气和停针待气,方能使气上下贯通,以提高疗效。如喉咙闭塞,可先取照海穴,后取相应的列缺穴,然后停针待气,使在下的照海穴和在上的列缺穴,效应相和,使与咽喉肺系相关的肺经、任脉、肾经、阴蹻脉,经气皆通,以达到调气攻邪的目的。此“流注八穴”,经明代徐凤及杨继洲整理和扩充,加上配穴,进一步增加了主治范围,如窦氏归纳公孙穴主治27证,《针灸大成》扩大为36种疾病,使八穴的治疗范围增加到244证,极大丰富了针灸临床的特色疗法。 二、补泻在手指 窦氏在《针经指南》中认为:“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强调手法操作是取得针灸疗效关键所在。书中详列了“呼吸补泻”、“寒热补泻”、“手指补泻”、“迎随补泻”、“生成数法”等。其中,论“呼吸补泻”,重在阐述《内经》的呼吸补泻思想;“寒热补泻”与“生成数法”,则是其后世演变为“烧山火”、“透天凉”的依据,而“迎随补泻”则解释了《难经》中“泻南补北”法的应用,认为“此实母泻子之法,非只刺一经而已”。窦氏提出的“补泻在手指”说,在《难经·六十七》难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在《针经指南》中详细论述了各

标幽赋白话解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夫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救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有绝妙的效果。医者要明察天时、自然界的变化,确定病人的形体和气质分类。在春夏季节和对瘦人应浅刺,在秋冬季节和对肥胖的人应深刺。如果不研究经络阴阳的变化,就会发生违反针刺禁忌的不当治疗。医者如要探究患者脏腑的虚实,就必须诊察研究经络学说。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经脉运行起始于中焦,气血按时辰流注各经,从手太阴肺经开始至足厥阴肝经一圈终而复始;在外部从中府穴开始,止于期门穴。全身有十二正经脉,三百余络脉。经络在身体的正面侧面和上下部分布,气血有六百余种穴位变化征象。手足三阳经的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三阴经的足三阴经从足走腹,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要掌握迎随补泻,必须明白经脉流注的顺序和方向。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 况且了解阴阳经脉气血的多少最为重要。手足厥阴经、手足太阳经少气多血;手足太阴经、手足少阴经少血多气;手足少阳经多气少血;手足阳明经多气多血。 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先了解各经脉气血多少,其次应详察针感的变化,针下轻浮、滑虚、慢迟是气未至,针下觉沉涩紧是气已至。气至有针感后,则考虑寒证留针,热证疾速出针。气未至,应根据虚实而候气。气至,医者手下有如鱼吞钩饵的沉而浮动感。气未至,则手下如闲处幽堂深处没有感觉。气速至则速效,气迟迟不至则没有针效。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 运用九针治病的方法,毫针最为微妙,它与天上北斗七星相应,在人体有众多穴位相助变化。毫针本身属金,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针的长短变化如水,有疏通瘀滞凝结的作用;进针后针有斜正不同,如树木枝干;口中温针法如火,有助阳补虚的作用;抚循经脉,针毕按塞针孔如土之功。可知应用毫针合于五行。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 虽然毫针只有三寸六分,细如毫发,但能贯通气血之通路,巧运神机,其理极奥妙。能调治五脏的寒热,补泻六腑的虚实。筋脉拘挛气血不通者,可以祛邪气通之,寒热痹痛者,可以通过开(合谷、太冲)四关而治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针刺治疗,应使患者精神集中而后刺人;既刺人,应使患者精神安定,而后施针行气;精神不集中者,不应针刺,神气定而后可以针刺和行针施术。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

标幽赋原文及白话解标幽赋 【出处】本赋作者窦汉卿是金元时期针灸名家。《普济方》、《针灸大全》、《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类经图翼》及《针灸大成》均收录本赋。本赋学术和艺术价值均高,是针坛文献的奇葩。 【歌诀】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

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 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 迟至而不治。观夫九针针f①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 也, 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巩、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凝。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郑胭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易定。明标与本,论刺深刺

开四关及理解

四关,即合谷与太冲,左右共四穴,合称四关。首先,让我们侧方向上举起上肢,横分开双腿,站立。这样的体位更便于分析四关。关者何?是门户,是关卡,是一个通行的地方。什么东西在这个关卡通过呢?我想应该是气吧。也就是说,关首先是气之关,是气之门户。四者,四肢,居于人体的四个侧位: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四正位是上下左右,上者,头顶天,上焦心肺,通天气;下者,中下焦,通地气;左者,肝胆少阳左升,右者,肺胃大肠阳明右降。)我们来详细地分析这四个穴位的功用,或对于人体气机运动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或对这四个穴位有更明确的认识。合谷属大肠经,属阳明,我们再看合谷所属的大肠经的属性,属金,即此穴为阳明燥金,以降为顺。合谷位于上肢的末端,上举及天,居于天位,本穴又处于阳经。其所禀者,天气之降也,从天气而下降于地。太冲属肝经,属厥阴,其所属肝经属木,即此穴为厥阴风木,以升为顺。太冲位于下肢的末端,下踏于地,居于地位,本穴又处于阴经。其所禀者,气之气也,从地气而上升于天。观人体诸经,阳经下行,阴经上行。皆禀天气地气而或降或升,循行于自然天地之中。合谷之气在阳,禀天气自然下降;太冲之气在阴,禀地气自然上升。这就是天地阴阳,是自然之道。合于自然则长全,天地已经给了我们可以长全的物质基础了。我们如果善加利用,岂不是可以呼吸于天地之间了嘛。人身有左右,即阴阳之道路也。厥阴居左,禀气之升;阳明居右,禀气之降。四关正好适合了厥阴与阳明的升降属性,主我们机体的左升右降。中药里有柴胡法,那是讲的左路的升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众多的柴胡剂,都是调理的这个左升的问题;中药里还有承气法,有白虎法,那是讲的

右路的降的问题,都是调理的这个右降的问题。也就是说,左升右降,就是一个左与右的平衡与协调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好了,我们的气机就能左右升降了,气不通的病自然就没有了。气不通会生什么病呢?百病皆生于气。气在经络里运行,气不通则痛,气通则不痛。因此,这个气机的通畅是治疗百病的首要问题。我们人体是一个上下站立的机体,我们与其他动物不同,它们更多地禀于地气,因此,是横着长的。只有人才是上下的。我们禀地气,但也禀天气。我们能成为健康的人,必需把天气与地气协调起来。这个协调的工作,就是要使地气上升,使天气下降。在六经里面就落实到了厥阴与阳明这两位的头上了。厥阴与阳明协调好了,天气自然地下降,地气自然地上升,上下气机通畅了,百病也就好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关是不是非常地重要。大家认为如何?不仅仅是气机的上下。四关还关乎于阴与阳的上下问题。合谷属阳而功在下降,太冲属阴而功在上升。开四关可以交通上下阴阳,使天地泰。从这个意义上去讲,在阴阳功能上还有交通作用。因此,可以说,四关穴即人体在四侧位上的远心端的四个关卡。这个关卡关于气机的升降,对于阴阳的平秘,对于协调人体的“天与地”升降至关重要。或问曰:四关穴既然内含左右升降之理,临床上是不是也能产生了不起的功效呢?我的问答是肯定的。四关穴的作用非常地大,几乎可以治疗任何气机不畅之病。我在临床上一般应用四关穴于以下几种情况。1。各种痛症。气不通则痛。人身任何地方的气机不畅,开四关都是最佳的整体治疗方法。《标幽赋》有句话:“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就是说,这四个穴位把天地上下给通畅了,身体各种痛症自然有减轻,更别说手脚不利、

针经标幽赋学习心得

针经标幽赋 《针经指南》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偃伏,气血有六百余候。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 要识迎随,须明逆顺;况乎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也,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若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似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效速,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可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痛痹,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蹻阳维并督脉,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带冲,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別两支。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阳部筋骨之侧,陷下为真;在阴分郄膕之间,动脉相应。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使一经而可正。头部与肩部详分,督脉与任脉异定。 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径。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经络滞,而求原别交会之道。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而刺无不痊;但用八法五门,分主客而针无不效。八脉始终连八会,本是纪纲;十二经络十二原,是为枢要。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见幽微;一时取十二经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识本经。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巨刺与缪刺各异,微针与妙刺相通。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视沉浮而辨脏腑之寒温。且夫先令针耀而虑针损;次藏口内而欲针温。目无外视,手如握虎;心无内慕,如待贵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背目沉掐,坐卧平而沉昏。推于十干十变,知孔穴之开阖;论其五行五脏,察日时之旺衰。伏如横弩,应若发机。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阴跷阴维,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随俾经络接续;漏崩带下,温补使气血依归,静以久留,停针候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端的处,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体重节痛而俞居,心下痞满而井主。心胀咽痛,

标幽赋讲稿2010-9-26

序曲 个人简介 张永臣(1968.2~),获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副教授,经络腧穴教研室主任,山东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研究方向:针灸经典和临床应用研究。 个人学习经验 本科阶段:吃透课本、死记硬背、多做习题。 研究生阶段:多读书、多随诊、多练笔。 推荐必读针灸书籍 1《针灸学解难》李鼎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三版)。 2《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黄龙祥著,华夏出版社。 3自选一本古籍,读书笔记、读书报告、发表论文。 开篇:《标幽赋》学术思想简析 一、窦汉卿简介 二、《标幽赋》论针法 三、《标幽赋》对腧穴学的贡献 四、《标幽赋》论针灸禁忌 一、窦汉卿简介 《标幽赋》是金元时代著名针灸医家窦杰的著作,后更名窦默,后又任元世祖时昭文馆大学士、太师等职,故又有“窦太师”之称。 窦默,早名窦杰,字汉卿,生于金明昌七年(公元1196年),卒于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广平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是金元时期著名的针灸学家。早年师承王翁(方脉之书)、李浩(穴之秘者)、山人宋之华(少室隐者)(交经八穴)。 官至昭文馆大学士,死后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窦杰幼知读书,毅然有志。元兵伐金时为元兵所俘,同俘者皆被杀害,惟窦杰逃脱归乡,家破母亡。南走渡河,遇医者王翁,与其女婚配,以医为业。转客蔡州,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又走德安,学伊洛性理之书,后北归,隐于大名,继还肥乡。元世祖遣召,默又改名易字,隐而不就。后不得已仕元。其为人乐易,儒风温然,平时未偿品评人物,至论国家大事则面折廷诤,深受忽必烈器重和厚待。 窦默在行医学道中整理师法、总结经验,约在金天兴壬辰年(1232)前后,完成著述。计有《针经八穴》(又名《流注八穴》)、《补泻法》、《标幽赋》、《流注

标幽赋

标幽赋 标幽赋首载于金元·窦汉卿著的《针经指南》。自后《针灸大全》、《普济方》、《杨敬斋针灸全书》、《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方六集》等均转载此赋。它是针灸歌赋中的名篇。标幽,是把幽微、深奥的针灸原理标而明之的意思。赋文首谈经络、递次为候气、论针、取穴、标本论治、特定穴位、子午流注、补泻、治疗、禁针、禁灸等。凡有关针灸学术中的重要问题,均一一论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历来被认为是针灸学的一篇重要文献。 首次记载者 窦汉卿(公元1195-1280年),名杰,后改名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今河北省广平县西北)人,金代杰出的针灸学家。窦氏曾著有《针经指南》、《指迷赋》、《铜人针经密语》等著作,现在可以确定出自他的手笔的仅《标幽赋》和《通玄指要赋》两篇。本赋选自《针灸四书》。 原文 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察岁时于天道,定形气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浅,秋冬肥而刺深。不穷经络阴阳,多逢刺禁;既论脏腑虚实,须向经寻。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阴为始,至厥阴而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正经十二,别络走三百余支;正侧仰伏,气血有六百余侯。手足三阳,手走头而头走足;手足三阴,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识迎随,须明逆顺。 况夫阴阳,气血多少为最。厥阴太阳,少气多血;太阴少阴,少血多气。而又气多血少者,少阳之分;气盛血多者,阳明之位。先详多少之宜,次察应至之气。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未至者,据虚实而候气。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 观夫九针之法,毫针最微,七星上应,众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juān)邪扶正之道;短长水也,有决凝开滞之机;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进阳补羸(léi)。循机扪而可塞以象土,实应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虽细桢于毫发,同贯多歧。可平五脏之寒热,能调六腑之虚实。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处,取气血为主意;下手处,认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阳跷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二陵二跷二交,似续而交五大;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