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扩张能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吗_来自CHNS2006年数据的证据

教育扩张能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吗_来自CHNS2006年数据的证据
教育扩张能改善收入分配差距吗_来自CHNS2006年数据的证据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浅议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教育体制与政策 CH INA AGRI C ULTURAL EDUC AT I ON [收稿日期]2010 07 12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 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10XJ Y005);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三批特别资助项目 中国、印度基础教育发展与均衡政策比较研究 (201003486);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 中国、印度基础教育公平政策比较研究 (20090460966);广西大学科研基金项目 中国基础教育公平 基于区域资源配置的比较视角 (XBS090164) [第一作者简介]谯欣怡,女,广西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浅议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谯欣怡,沈有禄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严重不均衡,国内学者对其具体表现、成因及对策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回顾这些研究对当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9-1173(2010)06-0015-03 一、引言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基础。胡锦涛主席在 十七大报告 中指出: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同时, 十七大报告 也明确指出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而 鉴于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它的公益性特征决定了其必须选择均衡发展战略。在这个意义 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 [1] 。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说,相当于亚当?斯密所说的是一项 基本必需品 ,是现代社会公民的除生命权、基本食品及住所权之外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而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差距会引起城乡人力资本储备的差距,正是由于人力资本在中国城乡间的这种不同的溢出效应,形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另一种看不见又说不出的无形剥削。这种城乡人力资本储备差距的不断增大己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阻碍了城乡经济同步增长,影响了城乡 教育水平的提升[2] 。如果对穷人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义务教育的资源及政策没有得到公正而有效地执行,就等于是在剥夺他们美好生活的前景。而这种不平等又在现存的教育资源分配及教育制度下强化了其不利地位,正如诺齐克所说的, 那些现在处境最差者 可能是那些最多地遭受了不正义侵害的人或其后 裔 [3] 。而对穷人及普通公民进行教育投资,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是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的有效措施。由于穷人及大多数普通公民没有金融、大宗固定资产等资产性资本,拥有的唯一资本就是人力资本(而且那些不健康的人还被排除在外),而按舒尔茨的观点来看,相对于非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会使靠劳动所挣得的收入高于资产收益,而且更为平等的人力投资配置使人们之间的收入更加均等,因此他认为通过基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人力资本投资是减少个人 收入不平等的基本因素[4] 。 二、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具体表现在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发展具体表现方面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由于地区间经济极不平衡发展等因素仍然存在,虽经过多年的努力,包括最近几年实施的 两免一补 政策等,城乡间的义务教育发展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如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国城镇1578元,农村1230元,城乡差348元,天津市的城乡差最大,达771元;全国城镇最大差距达7077元,相差8.94倍,全国农村最大差距达6580元,相差10.23倍,反映相对差距变化情况的变异系数,城镇高达0 891,农村更达1.103。2006年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为全国城镇1718元,农村1355元,城乡差363元,天津市的城乡差最大,达1274元;全国城镇最大差距达7986元,相差 15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走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具体国情与国际复杂环境之后,确立了沿海地区先发展,内陆地区后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繁华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摆在咱们面前:收入分配差距严重扩大化。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分析探讨引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1.1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据王亚娟[1]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23倍,如果将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超过6倍。而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5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势极其严峻。 1.2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水平也较大(见表1),东南沿海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呈显著的阶梯式分布。 表1 2009年不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上 海北 京 浙 江 广 东 天 津 江 苏 福 建 山 东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8 83 7.7 8 26 73 8.4 8 24 61 0.8 1 21 57 4.7 2 21 40 2.0 1 20 55 1.7 2 19 57 6.8 3 17 81 1.0 4 地区内 蒙 古辽 宁 重 庆 广 西 湖 南 河 北 云 南 河 南 湖 北 陕 西 安 徽 宁 夏 江 西 吉 林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 84 9.1 9 15 76 1.3 8 15 74 8.6 7 15 45 1.4 8 15 08 4.3 1 14 71 8.2 5 14 42 3.9 3 14 37 1.5 6 143 67. 48 14 12 8.7 6 14 08 5.7 4 14 02 4.7 14 02 1.5 4 14 00 6.2 7 地区山 西四 川 海 南 西 藏 贵 州 青 海 黑 龙 江 新 疆 甘 肃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 99 6.5 5 13 83 9.4 13 75 0.8 5 13 54 4.4 1 12 86 2.5 3 12 69 1.8 5 12 56 5.9 8 12 25 7.5 2 119 29. 78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策探讨(一)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对策探讨(一) 摘要: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能满足农村广大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正,也是建设城乡一体化、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指出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剖析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对策思考,以便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关键词:农村教育;城乡教育;差距 1城乡教育差距之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无论城市和乡村,教育事业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乡教育的差距却依然存在,甚至出现加大的趋势。伴随近年来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更为明显地滞后于城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城乡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1.1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 从文化投入看,2004年,全国农村只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与城市文化经费投入相比低47个百分点。2006年财政对城市文化投入占总财政投入的比重仍然高达71.5%,超过对农村文化投入比重43个百分点。2006年全国直接为7.37亿乡村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其经费只有10.9亿元,全国每个农民一年只能享受国家财政1.48元的文化投入。而经费的严重不足,也使农村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往往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1.2城乡学校设施、师资力量差距明显 长期以来,受教育政策导向的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偏向于城市。而农村教育资金的自筹能力极其有限,教育设施的城乡差距也不可避免。国家教育经费的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现实,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其中的重点中小学。这些学校凭借优越的办学条件,又可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择校赞助款,从而进一步完善学校设施;而办学条件原本薄弱的乡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却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投入。近几年,虽然一座座希望小学的教学楼拔地而起,但是也仍然可以看到,有的山村校舍条件达不到最低要求,甚至还有危房继续存在并使用。 除此之外,城区学校学科教师配套,专业专任,专业水平普遍较高,教师进修交流机会多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高于农村学校。而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经费短缺,进修提高机会不多,福利待遇微薄的现象。加之近几年城区学校通过考试补充教师,吸引了大批农村骨干教师向城区集中。在师资流动上,农村学校向城区学校、薄弱学校向优质学校流动的现象十分突出,教师的流动,又往往带动学生流动,导致学生“择校热”,其结果更加剧了学校之间不平衡发展。 2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尽管国家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上做了许多有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针对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突出问题做出了全面部署。但由于农村老百姓传统思维的根深蒂固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偏低,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因此,只有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来改变农村老百姓的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势在必行。 2.1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需要通过教育来提高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民素质的高低。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新农村建设,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新一代农民素质提的高,要依赖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

宏观经济学论文-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分析

教育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分析 (熊** 09电子商务)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收入差距问题也越发凸显,而教育作为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更激发了广泛探讨。本文通过分析教育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的关系,并针对我国情况提出几点策略,希望能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提高我国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收入差距教育平等公平 (一)问题的提出 收入差距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收入差距过大,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平衡,导致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影响社会稳定。而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里,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学到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的收入分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个体其劳动生产率也较高,因此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个体间的收入差距。教育作为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本渠道与收入相联系,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差距。 而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投入越多,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多,接受教育的条件越优越;收入水平越低,教育投入越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少,接受教育的条件越差。也就是说,收入差距过大在造成部分劳动者收入低、生活水平低的同时,也减少、延缓乃至取消了这部分劳动者对文化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因为低收入家庭为教育支付的现行成本所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较之高收入家庭相应的比重要高得多,这样使得一部分低收入者失去了人力资本投入和积累的能力。这既限制了他们经济行为的自由,也剥夺了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机会,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和社会生活之外。如果这部分人的境况得不到关照和改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失落感、危机感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由于收入差距过大引发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各种形式的发泄,必将影响着社会稳定。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教育不平等意味着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对二者作用关系的探讨,将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教育因素对于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更有效地发挥教育因素对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积极作用。 (二)现状的描述 1.我国的教育现状 教育,在提高劳动收入方面,对于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通过提高人的劳动技能和知识,进而改善人的劳动能力,增加人们的收入水平,从而使个人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减少。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会使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不平等的状况趋于缓解,特别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和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状况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近几年,有关教育发展的文件不断发布,如:2001年的《全国基

教育城乡差距数据

教育城乡差距数据 教育经费方面 1.在教育经费方面,东部基础教育的各项教育经费指标平均是中西部的一到两倍,在各项指标中,教育公用经费差距最大。长期以来,教育投入毫无例外地“以城市为中心”。2006 年,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收入群体享受教育资源不均 2.强势群体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现象有加剧的趋势。在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也占绝大多数。农民子女的比例随着院校层次的升高而降低。 教师素质 3.在全国范围,东西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平均相差三十个百分点左右,2006 年全国小学具有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农村占47.49%,比城市低31 个百分点;全国初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在农村是2 4.34%,比城市低约38 个百分点。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 教师年龄结构 4.在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2006 年全国共有49.9 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7 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 (PS补充部分)1.投入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2.办学条件差距: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 3.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完整版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 状及其归因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论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及其归因 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焦点访谈,我是主持人白宇琳,本期节目主要内容是关于 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缩小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的客观要求。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主要现状及其归因,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多人士的关注,将中国教育越办越好。 (一)教育公平 我国学者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朱小蔓教授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界定,是被大家广泛认可的。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教育公平应包含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统一体”。 (二)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这一规定符合我国的国情,是适当的。 (三)衡量指标 衡量教育发展差距,可以对教育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教育发展水平一般包括教育发展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的测量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从教育的结果看,用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校学生人数,入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毕业生升学率或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来衡量;另一方面是从教育的过程和投入来看,用教育教学设备的备用与使用、教师的学历结构、生均经费、教师平均工资、生师比等指标来测量。比较理想的办法肯定是通过对教育结果的直接测量来确定教育发展水平,但现实中由于教育收益的迟效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在教育质量方面往往难以准确地直接测量,代替的方法是通过对教育过程与投入因素的测量,间接地反映教育质量二、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现状 (一)教育投资 一定的经费投入是办学的保证,经费分配的差距是教育差距最直接的表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严重匮乏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①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危机严重。在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农村各级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普九”任务,在地方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督促农村中小学举债进行学校危房改造、建设新校舍以及配备其他相关硬件,导致众多学校债台高筑。这样的危机对正常教学秩序产生了严重干扰,相关教育政策无法实习。更甚者,有些农村学校为了维持正常学校开支,变相加收学费,导致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收费政策无法落实,农村贫困学生得不到正常救助,从而出现辍学的情况。 ②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危房率居高不下,相关教学设备奇缺。由于农村地区地方财政赤字严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无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长期得不到修缮,致使危房发生率持续增加。除此之外,农村中小学还无力配备物理和化学实验室、英语语音教师;购买教学仪器、挂图、图书资料;更新体育设备;改善师生生活环境等。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城乡义务教育质量上的差距。 (二)师资水平 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关键,中国城乡教育的差距不仅表现为义务教育经费分配的不均衡,而且同样严重地表现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师资水平上。师资的质量、数量和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师资差距集中反映在质量、数量、年龄结构三个方面。 ①质量:据可靠调查显示,全国教师的学历提高非常快。2002年,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已经分别达到97%和90%,但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差异很大。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城乡分别相差2.2个和7.6个百分点。2004年,农村小学高级教师的比例为35.9%,农村初中一级及以上职务教师的比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辩证的分析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治经济促进制约密不可分 正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城乡教育差距

城乡教育差距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城乡教育差距问题,然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城乡间教育条件的差别巨大,农村教育困难重重;(2)重点学校制度及其引起的高额“择校费”;(3)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得不到平等的义务教育;(4)大学在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一致,不同地区间进入大学的机会差别极大;(5)重点大学,尤其是热门专业中,社会高等级阶层子女的比重极高,教育正在成为阶层和阶级分化的加速器。 第一,投入差距。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近几年,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 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 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 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入仍然十分欠缺。全国人大义务教育法实施检查组在江西执法检查时发现:该省66人以上学生的大班有1.38万个,有的甚至100多人挤在一个班上课。在一些高寒、缺水地区,冬季取暖和安全饮用水的开支较大,有的学校仅采暖费一项,就要用去公用经费的一半以上。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虽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很多地方目前的经费保障水平只能 维持学校基本运转。 第二,办学条件差距。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

学校危房改造中投入了大量资金,农村中小学校舍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城乡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已基本相当。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 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 第三,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又是什么呢?农村教育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元化目标,二元化政策”的教育制度设计、城乡教育投入不平衡、农村教育体系和结构不合理等方面,认为农村教育有很大的外部经济性,城市是外部性的最大受惠者。提出从统筹城乡的角度,通过建立城乡统筹的教育制度、区别城乡的收费标准、促进城乡教育互补交流、教育投入向农村倾斜等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需要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村教育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的扩大。某种程度上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中国,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也有社保和税收方面的因素。发展经济学先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以及它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①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和原因这几个方面,从而提出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进而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其差距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等各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可避免,这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 (一)我国基尼系数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国际公认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衡量指标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时,收入分配差距较为合理;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5以上说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过大;0.6被认为是两极分化的标志。据世界银行的①林秋玲:“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思考”,《泉州学林》,2004年第5期。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深入,人力成为经济增长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教育无疑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平等的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的基本人权之一。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求原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求。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要使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供给,主要依靠国家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即对教育目标、办学条件、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均有制约作用。 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的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经济总产量、净产值或者国民收入为标志的,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金的增长和合理配置: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论和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与经济关系。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二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上级会议指出:要针对突出问题,在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建设、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稳定乡村生源、保障随迁子女就学、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等方面推出务实管用办法。要加大对乡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等地区义务教育扶持力度,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都有机会接受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教育作为立足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不仅关乎中国全面改革的成败,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未来的发展与走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关注,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如何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来的伤痛? 中国当前城乡发展存在的二元结构,不单表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层面上,还同时表现在教育、医疗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经济发展的城乡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各领域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只关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忽视了城乡其他领域差异的缩小工作。教育促进社会未来整体发展的作用远大于其他,中国的发展不是短跑运动,而是长期的事业,需要持续不竭的动力支持。因此,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作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则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努力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城乡教育差距不仅表现在受教育的机会上,而且也表现在受教育的质量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同时,城乡教育的差异也在逐步扩大,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日益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难免不产生城乡教育的不公平,而这种不公平是一种隐性的不公平,它不直接表现在接受教育的机会上,而是深刻地表现在接受教育的质量上。在义务教育还不普及的年代,我们提高了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提高了人民的识字率,消灭了不识字的“文盲”,而今天,我们开始重视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素养。基于这一认识,中央进一步调整了教育改革策略,制定了一系列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举措,在促进城乡教育,尤其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顶力加大对农村学子的关爱力度 增加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仅仅是“硬实力”,是国家政策最能够完善与丰富的领域,也是国家政策可以直接倾斜的领域。但是,入学机会的增加与教育资源的优化不能在短期内弥合城乡教育差异带给农村教育的伤痛。城乡教育差距的影响是持久的,即便农村学子多了进入名校的机会,却也出现了难以融入名校的学习与生活中去的情况。在提升农村教育“硬实力”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农村教育“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差距;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村学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保障农村学子进入名校机会的同时,积极

如何看待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如何看待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一、收入分配差距度量指标 1912 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图1.1)找出了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即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可以比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国际上普遍采用基尼系数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 从理论上说,基尼系数为“1”表示社会最极端的不公平状态,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基尼系数为“0”,则代表完美的公平状态,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现实中基尼系数在0.3 以下为社会公平状态,在0.3—0.4 之间为社会公平基本合理状态,而0.4 以上则属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 就是差距悬殊。 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从2000年开始, 我国基尼系数越过0.4的国际警戒线。截至2013 年,我国基尼系数的官方数据为0.473,而民间统计的数据则已达到0.61。这表明我国的总体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已十分严峻,在向着贫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长此以往下去,将会对社会稳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下图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03年至2013年基尼系数的走势图。由该图可以看出,我国基尼系数曾在2008 年达到峰值0.491,而后虽逐年回落,但数十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47 以上,远远超过了国际警戒线的标准。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且仍有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区、行业之间。 三、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 1.经济上,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学理论也表明,收入越高的群体,他们的消费需求是递减的,所以我们不能全指望洋葱型阶层结构中的那个小尖尖上的人拉动中国的内需。他们是有钱,但是却没有拉动内需。我们要靠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拉动。当贫富差距较小时,而且财富分配比较合理时,社会成员久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智慧集中在如何创造财富上。相反,当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且得不到有效控制时,财富分配变得不那么合理,社会成员也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使既有财富的分配对自己有利上,从而对财富的创造失去兴趣,使人们产生不满情绪。 2.社会上,收入差距拉大趋势不利于共同富裕。 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我们提出的目标就是要让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不是要让先富起来的遥遥领先,让贫穷的人继续贫穷。最终的目标是共同富裕,而不是说通过各种不法的手段富起来,甚至通过贪污、受贿富起来。在实行这个大政策的过程中,我们要采取各种法律的、政策的、制度的手段进行有效的调控。到一定时候要把共同富裕的问题作为中心课题提到突出地位加以解决。 3.政治上,这种收入趋势影响社会稳定。 差距要是再继续扩大对社会结构产生不良影响,引发仇富仇官心理。中国有个传统叫“不患寡,而患不均”,那么,现在这个时代我认为不仅仅是“患寡”,也“患不均”,更“患不公”。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未有效解决,使部分底层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这种问题不及时解决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关系到人们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如果在公平上出了问题,人们心里就会产生恐慌,产生对政府的不信任,这个不平可能成为社会危险的火种。 我国2003—2013年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