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农村公共危机管理

指导老师:职称:高校讲师学生姓名:李国梁学号:

专业:

摘要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是我国社会的主要根基。三农问题,始终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和谐稳定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良好、和谐、有序的外在环境作为基本保证。但是,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农村公共危机频发,严重威胁到了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十分不利于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2013年禽流感H7N9,四川雅安地震告诉我们学界的注意力要引向农村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由于农村与城市存有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土壤。如果对转型中农村乡土文化变迁和基层社会组织管理秩序运作逻辑缺乏深入了解,那么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就难以做出深入而合理的剖析,从而使得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难以系统化。本文认为,要突破研究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思维樊篱,应对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使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深层次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有必要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形成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目录

一农村公共危机概念 (1)

(一)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认识 (1)

(二)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表现形态 (1)

(三)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 (3)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成因 (3)

(一)城乡二元化是造成农村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 (3)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供给不足 (4)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的缺乏 (4)

(四)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4)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5)

(一)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6)

(二)危机识别阶段容易引发农村社会恐慌 (6)

(三)危机隔离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表现被动和无力 (6)

(四)危机管理阶段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仍然单一化 (7)

(五)危机后处理阶段缺乏农村发展规划机制 (7)

四、完善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8)

(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 (8)

(二)健全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8)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实现农村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9)

(四)做好农村资源储备,为应对危机提供必要的支持 (9)

(五)尽快依法建立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枢指挥系统 (9)

(六)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 (10)

(七)重视农村危机管理,弘扬法制精神及恢复机制 (10)

五、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一农村公共危机概念

(一)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认识

农村公共危机是指乡村社会遭受某种突发性变故,农村生产遭遇严重

破坏,农民生命财产受到直接威胁,社会秩序陷于混乱的一种非正常状态。它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自然灾害;二是由技术原因,部分由人为原因引起的重大事故;三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社会冲突。

(二)我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表现形态

1、生态环境危机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包括土地面源的污染、农村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和自然资源的乱垦乱伐。首先,土地面源的污染,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国农业发展走了一条低水平的平面垦殖,依靠大量化肥、农药和农膜的使用,以追求农产品数量增长为主的发展道路,致使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寿命受到限制;其次,农村工业发展,大家都认为“无工不富”,但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只顾眼前利益,无情地将废气、废水不经任何处理排放出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倡导下,一些地区“污染下乡”现象较为严重,这样造成农村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的严重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极大威胁。

2、灾难危机

灾难危机包括各种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等。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引起的损失明显增加。2013年雅安地震,H7N9禽流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有各类安全事故频发,我国公众的灾害意识普遍淡薄,灾害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还很低,这些灾难事件突发后,农民缺乏抗风险能力,极易发生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事件。

3、群体性突发事件

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由农村区域内社会矛盾引发并形成一定规模,造成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影响,给区域内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表现形式主要有请愿、上访、集会、游行、集众械斗、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等。事件的起因很多,如农村改革触及

的利益主体的不满;某些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和腐败问题;封建家族势力、宗教问题、封建迷信问题及黑势力在农村的不良影响;

4、公共服务落后和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的教育、医疗、生态等系列危机

跟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比较,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差突出的表现在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及其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方面。农村教育落后与城乡教育事业发展差距大、农村公共卫生资源缺乏、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差距大。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大江大河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预防都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而这些供给严重不足。所有这些不仅可能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诱导因素,而且使得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也缺乏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物质条件。

5、民主政治建设危机

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我国实施的是村民自治,但是在村委会选举中出现了坏的现象,正如副主席李源潮所言“拉票贿选现在社会反映很强烈,选举当中暴力选举违法违规的也很多。”贿选和暴力选举已经成为基层民主选举中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村级民主和村民自治的推进。暴力选举的表现:为求连任对反对者下“黑手”;以暴力或威胁语言恐吓竞争对手,破坏选举秩序;选举失利为泄私愤报复行凶,制造恶性事件。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黑社会性质组织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把持、破坏,从而达到对农村基层政权的渗透。这些问题的存在,极易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造成请愿、上访、集会、集众械斗等群体性突发事件。

6、多元文化的冲突危机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资讯手段流入农村,农村文化日益呈现出流行性、多元性的特征。面对文化的多元选择,本来文化素质不高的中国农民会陷入彷徨、迷惘之中,无所适从。很难对其中的某一种文化作出确切的体认,从而导致文化认同上的困惑与迷茫,文化认同的困惑必然导致价值选择上的迷茫,而价值选择上的迷茫又必然导致信仰危机。另外,文化选择上的盲从与随意性。由于对多样性文化缺乏鉴别,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出现文化上的盲从,“跟着感觉走”。致使某些落后文化、

宗教迷信、黑恶势力在农村死灰复燃,赌博、反动会道门活动以及蒙骗活动猖獗。甚至手机“黄毒”在农村呈泛滥之势,根据“山寨机”的购买人群来看,目前很多手机都销往农村以及一些经济能力稍差的学生群体。部分商家坦言,有些手机本身就存有黄色图片、淫秽视频和赤裸游戏,甚至一部分人为寻求刺激,去网上下载或直接手机上网。文化选择上的随意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伦理道德规范,势必造成农村文化环境变化,成为一些潜在危机的突破口。除了以上几种表现外,农村公共服务落后和公共产品供应不足导致的教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落后,不仅可能成为灾难性突发事件的诱导因素,而且使得灾难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也缺乏预防和治理的基本物质条件。

(三)农村公共危机的主要特征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公共生产严重滞后、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矛盾运动结果。农村公共危机可以辐射到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基于实践和思考,国内学者对公共危机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农村公共危机除了具有一般公共危机的不确定性、突发性,破坏性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一是具有持续性,即自然灾害的常年发生。二是具有隐蔽性。农村弱势群体是低收入的农户和农民的集合,弱势群体的利益常被忽视,农村危机发生时往往不能马上引起重视。三是具有困难性。农村人口的素质普遍较低,交通、信息十分闭塞,难以在危机爆发时迅速组织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给农村危机管理带来了困难。

二农村公共危机的成因

(一)城乡二元化是造成农村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

经济二元结构和社会二元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会存在,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别明显。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两种不同的身份划分,把中国清清楚楚地分割成两个世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加剧之势。2012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188元,而西部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4000元。建国初期我国城市与农村的人均收入差距只有不到2倍,今天最高与最低的差距已经拉大到10倍。差别不

仅表现在人均收入和物质生活方面,还表现在福利、文化生活、医疗卫生等方面。这就必然地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脆弱和公共卫生发展的滞后。两种结构中的人享受着不同的待遇,不要说在医疗保健等方面,就是在就业方面,城市里的人下了岗有政府帮助再就业;而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却处于原来的状态,这就易于引发农民的就业危机。二元结构的最大问题是一个社会中的人民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性地均衡发展,一部分群体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明显地高于另一部分群体。这种情形导致现代化在一个国家中出现断层,即一小部分人实现了现代化,大多数人却与现代化无缘。扩大了的国民素质差距,还造成愚昧、封建、迷信等低劣文化的繁衍和传播,这就十分容易诱发农村的生态危机和农民的信仰道德危机。

(二)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供给不足

一个体系的建构,必须呼唤制度和机制的充足供给和有效实施,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构必须以制度的完善为前提,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当前的危机管理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危机防范意识,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预警和检测机制,缺乏完善的危机管理协调机制和长期战略规划,缺乏相应的信息公开机制。,危机管理决策过程尚未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缺少处理危机事件的统一法律体系。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的缺乏

农村基层政府的主要目标责任是“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为农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几乎不在基层政府“问责”范围之内。同时,由于危机意识的淡薄,在农村几乎没有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组织十分缺乏,现存的十分稀少的治理组织也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政府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力呈明显的弱化趋势,威信相对减弱。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农村,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民的行政控制严重弱化,对群众的号召力、凝聚力和说服教育作用大大减弱。而且缺乏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四)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

农民素质的高低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成效成正相关关系,高素质的农民是治理公共危机的重要支撑。然而,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素质,从总体上看,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尚不适应、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要求不适应,农民与其他阶层的群众相比,文化水平低,思想有些保守,危机意识更加薄弱,应对危机的能力更差,参与危机管理的主动性很低,创新意识不强,闯劲不足。

三、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政府的公共支出是为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的,农村公共产品不足可能诱发农村公共危机。“禽流感”事件,“农民工收入与就业”,都能体现农村生产防疫及城乡就业矛盾对公共危机产生的作用。个人认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滞后,是“群体性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农村危机意识淡薄也是危机产生的原因之一。农村群体性的表层原因如上所列举的,在社会及组织层面,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以及传统道德文化体系的失衡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个人行为层面,认为近年来由于农民负担过重、腐败、官僚主义、贫富悬殊、社会风气败坏、失业下岗人员增加、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造成我国大量人员对社会、政府严重不满,这些充满不满情绪的个体会变成破坏中国社会稳定的“燃烧物质”,在一定的突发性事件的“导火索”的作用下,就可能形成破坏性的群体性事件。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危机可以看到,产生公共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产品的失衡;而中国农村公共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公共投入太少、投资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从领域、规模、频次、组织等方面来说目前都处于危机事件的多发期,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现代化和体制转型又带来了社会风险,使社会呈现多元化、市场化、非集中化和流动性加强的趋势,削弱了社会控制。上层实体化和下层碎片化的社会格局已经形成,经济资本、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上层精英并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社会秩序,那么挑战只可能来自于社会下层。因此,农村群体性事件开始成为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据资料显示,转型中社会不满及借以表达不满的集体行为事件,由2010年的6万起,增长了3倍;规模不断扩大,参与集体行为事件的人数年均增长12%,由73万多人增加到307万多人,其中百人以上的由1400起增加到7000多起。从外部看,我国已置于全球风险背景之中,新的风险源不断出现,最典型的是跨国界、跨地域的传染病,如禽流感H7N9等新型输入型危机都对农村发展构成了新的威胁和挑战。农村地域广阔, 60%的人口是农民且居住在农村。从实践来看,在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面前,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村成为脆弱社区。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面临着“内外交加”的双重冲击,这些都构成了当前不容乐观的农村危机管理的现状。从实践层面来看,各级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村公共危机管理。国务院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颁布使得各

大城市相继建立了公共危机管理体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建立农村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完善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各级政府历经数次重大危机的考验,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上积累了许多值得推广的经验和方法,但从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公共危机管理过程来看,当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缺失

在农村,一方面,农户居住相对分散,使得延迟和虚报危机信息屡屡发生,从而使原本可以控制在很小范围内的危机演变为一个难以控制的局势;另一方面,乡镇政府缺乏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且无财政能力提供农村公共危机预警的开支。县级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农村公共危机预警工作大多数都是迫于上级行政压力而“在场”。因此,村级基层组织就被迫充当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角色。由于村级基层组织人员和大部分农户都缺乏危机预警意识,因此使农村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准备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在预警工作中,各行政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没有构成预警网络,对出现的异常情况缺乏及时相互通报和采取措施,因此难以形成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防御网络机制。

(二)危机识别阶段容易引发农村社会恐慌

相对城市民众而言,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及危机管理意识不强,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往往难以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而且农村地理位置较偏僻,技术专家很难在短时间对某一危机作出科学的识别,因此,民间的各种传言便迅速蔓延,给人们正确识别和应对危机设置了障碍,不利于迅速处理危机和防止危机扩散。长期以来,许多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信鬼拜佛,将人生的希望、命运尤其是大难临头时的解救之法交付给鬼神或灵异之物。在H7N9肆虐期间,农村民众处于极度的恐慌之中,各种邪教也趁机滋生并制造谣言,给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危机隔离阶段农村基层组织表现被动和无力

在税费改革之后,乡村两级组织的制度性权力大大弱化,基层治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是基层组织无力提供必要的农村公

共物品,并且无法有效应对社会危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乡村两级组织改革时,不但采取撤乡并镇和村组合并,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村民小组这个传递信息的乡土机构。因此,在面临类似禽流感等农村公共危机时,一方面,村民小组缺乏信息传递人,导致信息反馈不及时,使得危机隔离出现延误,不利于农村公共危机的及时应对;另一方面,由于“村落合并”导致农村由“熟人社会”进入“半熟人社会”,使得农民的集体认同和行动单位发生变化,因而在面对村庄公共危机时,村庄基层组织往往无力动员各个村民小组以采取集体行动,使其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

(四)危机管理阶段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主体仍然单一化

农村危机管理涉及到许多利益相关群体。从目前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来看,政府还是处于主导地位,以指挥部模式为主,缺乏应对危机的常设机构。虽然众多民间机构已开始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寻找自己的坐标,但参与空间仍非常有限。另外,由于政府掌控各种危机管理资源,并把处于危机场景中的农民视为危机处理的客体来看待,于是使得农民在农村危机管理中处于被动地位,其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展现。虽然说政府的政治动员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来自全球的不确定风险和危机,仅凭政治动员和乡土知识是无力解决的,还需要专家的系统专业知识,更需要动员社会各种资源,以便迅速、有效缓解风险和化解危机。

(五)危机后处理阶段缺乏农村发展规划机制

农村公共危机往往对当地民众的生计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都造成很大的影响,且对不同群体所造成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当前对于农村公共危机问题往往是单一的复原式处理,并不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更缺乏农村综合发展规划机制。2010年陕西某县灾区,无论是贫困户和富裕户,在修建新房时一律补贴6万元,由于灾后建筑材料高涨,修建普通的房子都需要7~9万元,因此导致许多无存款且缺乏社会资本的贫困户无力重建新房。许多相应的灾后重建政策都过于偏重改善农户住房环境,而对农户的生计可持续问题几乎没有关注。更让人吃惊的是,该县某村在灾后把全村1/3的水田作为新房宅基地,这为将来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由上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可以看

出,农村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千头万绪,绝不是简单的“恢复与重建”过程,更是牵扯到农户生计系统、农民社会心理系统、社会支持网络、农村管理秩序的“重构”。如果政府不采取科学的公共危机管理方法则很难在短时间内探索出完善的管理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危机管理过程中需要政府、农民这两个关键主体之间构成良性互动的格局,进而使双方在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不同阶段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期实现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用最大化。

四、完善我国农村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

农村许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党的政策不完善,而是在基层执行不得力或歪曲政策意思甚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搁置执行。基层干部忽视农业的现象严重存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成了农民消极心态的产生,各种危机接踵而来。所以,加强危机管理,首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加大党在农村政策的监督力度,避免和有效地减少危机或危机带来的危害。

(二)健全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完善危机管理组织体系

政府部门应建立起危机管理体制,有专门的机构、资金及政策和法律支持。如美国政府成立有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作为危机处理协调机构。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设立了“内阁情报集约中心”,主要任务是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收集和传送相关信息。在国内,北京理工大学开设国民资源动员专业,主要培养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时管理专门人才。针对我国农村公共危机潜在的压力,我们认为加强公共危机管理与应变机制建设,必须迅速建立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体系。要在继续开展常规的政策或战略研究的同时,加强对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政府宜组织农业(包括农、林、水、畜等)、社会保障、财政、地质、环保、气象、交通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着手研究并初步界定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范围)、公共危机的性质与特征及其规律、管理与应变方法,针对各种不同公共危机事件建立数据资源库和应变预方案库。

(三)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实现农村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危机处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建立健全危机处理的相关法规制度。我国农村地广人多,各地区差异很大,实现危机管理的法制化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加强对农村危机管理法制化的研究,制定适合于处理农村危机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如相对于农村中治安的特殊状态、农村人员分散、农村资源相对缺乏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措施等。

(四)做好农村资源储备,为应对危机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应对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央和地方都要有足够的资源储备。建立农村资源储备制度既可为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迅速提供必要的支持,又可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技术储备、信息储备、物资储备和人力资源储备,都能极大地支持应对危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应对农村公共危机事件中,中央和地方都要有足够的物资储备,方能保证应急需要,保持市场秩序和社会稳定。针对我国农村突发大面积灾害发生规律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发生规律,当前各级政府应重点加强救济粮食、越冬衣物、基本药品、防疫药品、应急移动帐篷、临时紧急救援中心、应急通讯设施、疏散人群的交通运输工具等国家物质储备。尤其应加强军队与地方政府在紧急救援活动中的合作机制建设和平时演习。中国政府过去曾因为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缓慢和缺乏效率的响应而受到批评。但是雅安地震中,中国政府努力向受灾地区输送大量人员、物资和设备。使得灾民在72小时之内从受损房屋搬到临时住所的当地居民住进了政府提供的蓝色帐篷。推土机清理了城市中废弃的街区,为搭建更坚固的临时营房腾出空间。除了政府加大了行动力度之外,私营部门也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中国企业和跨国企业都迅速为救援提供资助。

(五)尽快依法建立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枢指挥系统以往农村灾害分部门管,病虫害由农业局管,大规模畜禽流行病由畜牧局管,水灾是水利部门管,社会秩序事件由公安部门管,社会保障等由民政部门管。但是实际灾害的预防不是一个部门就能独立解决的,而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核心的机构加以高效地统筹与规划,这种危机处置机制应当常规化、法制化。当出现危机后,应

该有一个很好的协调机制,多部门能迅速联合协调作战,并且由政府牵头建立相关部门的责任人制度,明确处理灾害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高效,上下统一地应对和处理公共危机。

(六)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广泛合作

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建立公共危机管理广泛合作机制,公共危机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大规模性、扩散性和不可抗拒性等特点,任何政府在公共危机面前都只能履行责任政府的有限责任,而无力绝对地消除危机。因此,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政府与非本政府之间的合作,在危机信息交换、预防及危机处置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通力协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七)重视农村危机管理,弘扬法制精神及恢复机制

对于公共危机事件处理,治本之策是需要理智和在理智引导下建立起完善的法律体系,不是附带着部门利益的部门法,而是仅赋予国家紧急权力,包含农村在内的各个地域、各个阶层,统一规划、整体合作、协调管制等制度的《公共危机处置法》。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全国性应对公共危机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法》的基础上,迅速建立应对农村公共危机的地方性法规,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公共危机管理有法可依的大事。

危机事件处理之后,还需启用危机善后恢复机制。为稳定社会,首先对社会民众进行心理救治;然后对事件根源进行探源,全面评估事件影响,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政府危机管理。

五、结语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学界对公共危机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农村公共危机的研究却不多,存在很多问题。如实证性研究不够,目前我国学界对危机与危机管理的研究主要为学究式的,仍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研究成果的阶段以对国外危机管理理论引入及文献资料的解读为主。跨学科研究不多,危机形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该领域的研究必须运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与生态学及人类学与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而目前我国的研究,主要局限于政治学与管理学等领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研究视角的褊狭,制约了新领域的拓展与创新。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会有各种突发事件,而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等的限制,媒体往往对于当地的危机事件报道得很少,甚至有时会失真。因此,媒体与危机管理者应协调好关

系,实现对信息资源控制和占有的良性互动。充分发挥中央主流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监督力度,做到报道准确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政府、社会、居民互动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政府要建立预警、应急和责任机制。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提供良好的公共物品,吸引投资,拉动增长。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农村非政府组织建设,使之能有力承接政府转移的大量公共服务职能为农村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发挥充分作用。必须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危机教育,不断增强危机意识,使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汲取教训、树立意识、健全机制,从意识、政策、法律、机构、媒体舆论等各方面加快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的体系建设,早日实现“农村危机管理常规化”。

参考文献

[1]王敬波.公共危机管理案例[M].研究出版社2009(5).

[2]黄顺康著.公共危机管理与危机法制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4).

[3]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对农村社会公共危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9,(2).

[4]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

[5]于建嵘.我国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对策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5).

[6]张成福.社会突发事件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11,(07).

[7]赵建立.浅析农村社会中的危机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09,(08).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课程简介 公共危机管理是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政府现代管理体系构建的新内容。该课程以《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导论》为基础,是一门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分析问题能力和追踪当今公共管理前沿水平的课程。 该课程结合当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使学生了解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社会背景和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过程,理解公共危机管理与运行机制,以及在当代中国尤其是 2003 年 SARS 事件以来公共危机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当今开展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危机预防、应对措施与善后处理机制、公众的参与程度与媒体沟通等,培育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水平及分析辨别能力,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和公共管理职业的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战略》课程简介该课程着眼于优化经管法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增加学生科学评估和管理无形资产的能力。由于政府采购、税收优惠、创新基金设立、财政政策制定,以及企业或机构的改制、重组、投资、参股、转让、上市、抵押、质押、破产、清算、诉讼、纳税、保险、管理、租赁等经济活动,都需要考虑无形资产要素;而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导致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成为整个资产管理链条中的难点和社会关注焦点。因此,开设本课程对于财政、金融、会计、税收、法学、审计、信息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传统知识、遗传资源、特许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商业经营方法等无形资产评估和管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知识结构完善作用,同时也具有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与促进就业的实际意义。 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无形资产概念认知与理解、无形资产评估方法与技巧、无形资产管理策略等。教学方法主要有课堂讲授、实验、案例分析及投影展示等。

危机理论概述

危机理论概述 (1)危机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危机的概念是由凯普兰最先提出来的。[2] 凯普兰认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即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也就是危机状态。简言之,危机意味着稳态的破坏。危机形成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期:危机前状态、易感期、重整期。 (2)危机的定义 什么是危机?迄今为止,对于危机还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义。危机管理研究专家和实践者都基于危机的实例来阐述危机和危机管理的不同方面。[3] 1. 福特斯(Foster,1980)发现“危机有四个显著特征:急需快速作出决策,并且严重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员工、物质资源和时间”,并将此作为危机的定义。“紧急决策”、“人员严重缺乏”、“物质严重缺乏”、“时间严重缺乏”是危机情境的几个基本要点。 2. 罗森塔尔和皮内伯格(Rosenthal and Pijnenburg,1991)勾勒出更广泛的危机概念:“危机是指具有严重威胁、不确定性和有危机感的情境。” 3. 巴顿(Barton,1993)认为危机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危机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巴顿还将危机影响的范围扩大到人和组织的名声,并由此认为沟通形象管理是必要的。 4. 格林(Green,1992)注意到危机管理的一个特征是“事态已发展到无法控制的程度”。他声称:“一旦发生危机,时间因素非常关键,减小损失将是主要任务。”格林认为危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控制事态,在危机事件中将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事态失控后要争取重新控制住。 5. 米托夫和皮尔逊(Mitroff and Pearson,1993)认为收集、分析和传播信息是危机管理者的直接任务。危机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或危机持续时间很长时的最初几天),管理者应同步采取一系列关键的行动。这些行动包括“甄别事实、深度分析、控制损失、加强沟通”。 以上关于危机与危机管理的阐述基本涵盖了危机的情境和危机管理的基本任务。我们可以将危机的定义为危及企业形象和生存的突发性、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这些事故或事件将给企业和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严重破坏企业形象,甚至使企业陷入困境,难以生存。他的特点是:突发性、严重危害性和舆论的关注性。 (3)危机的类型 1. 人力资源危机 企业最经常面临的,而且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的首要危机均是人力资源危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

(完整word版)公共危机管理

第一章概述 一、危机定义有三个要点: 1、受到危机影响的既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或者组织,例如家庭、企业、单位、行业,甚至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 2、危机严重威胁到正常的身存与发展,而不是造成一般的负面影响 3、危机通常是与突发事件向联系 二、公共危机的分类: 一)、危机产生的诱因 1、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的危机。 2、内生型危机:由于组织内部管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3、内外双生型危机:不少情况下,危机是由于外部环境和组织内部管理不善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危机的层次: 全球危机、国际危机、国家危机、地区危机、组织危机、个人危机。 三)、危机发生的领域: 政治性危机、社会性危机、宏观经济性危机、生产性危机、自然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有:战争、革命、政变、政治骚乱、武装冲突等。 社会性危机有:社会动荡、恐怖活动、示威游行、罢工、社会骚乱等。 宏观经济性危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失业率高、经济危机、股市大幅震荡等。 生产技术性危机有:生产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自然性危机有:地震、水灾、传染病、台风等。 四)、按危机造成的不同后果: 1、有形损失危机:直接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该损失明显能够评估,损失难以挽回、只能采取补救措施 2、无形损失危机:严重影响组织形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形象会越来越差 三、公共危机的特性 1、突发性:危机发生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例如9.11恐怖袭击。 2、威胁性 3、不确定性 4、紧迫性:在危机过程中,决策者、危机管理者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决策,会给他们心里造成很大压力。 5、破坏性 6、无序性 7、潜伏的隐蔽性: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的化解风险,就易于将危机消除在萌芽之中。 8、传播的公开性: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和其对危机舆论的关注程度,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速度的高速化、范围的全球化,使危机迅速公开化,并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9、扩散性 四、公共危机产生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一致与冲突,都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动力,稳定与变迁是社会存在的两种基本形态。社会系统往往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安全阀

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开题报告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院(中心):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研究生: 入学年月: 论文题目: 开题报告日期: 研究生学院

一、题目名称及来源 (一)题目名称:舆情引导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 (二)题目来源 在大众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舆情引导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共危机传播的控制是限制其的关键途径。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是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公共危机传播贯穿于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是引发舆情的重要的中介性社会事件。公共危机中政府、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双向互动的信息沟通行为异常激烈,在此过程中,舆情的监测、分析、研判、疏导等是危机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 舆情控制与公共危机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也极具价值: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信息传播的新特点、新趋势;另一方面,在定量与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危机传播中舆情引导进行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舆情发生、发展、演变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对舆情引导过程进行理论深化和拓展。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如何进行舆论的引导,倡导何种思想潮流,引导何种精神生活,都会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的在网络时代,政府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必须主动引导社会潮流,而不是逆流而动。舆论理应成为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气氛的营造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民主法治的推动者以及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当前,我国社会处于群体事件多发期,公共危机可能潜伏在任何地点。强拆、环境污染和讨薪等事件均可以成为公共危机的导火索。要在危机处置中满足群体的合理要求,又不引发大规模的群体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点

公共危机管理知识点整理 回答是什么: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 所谓公共危机管理,也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政府解决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即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产生、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和程序而对危机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 回答为什么: 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危机确实可以管理的,从我国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来看,其不足主要体现为:依赖于各级政府的现有行政设置,不仅缺乏专门机构和完善体系,而且缺乏专业人员和应急运作规则,跨部门协调能力不足。同时,由于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影响,各级政府面对危机的理性行为是尽量封锁消息,各行其是,无法明晰责任。 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管理的动态机制可分为危机前的危机预防机制和危机发生后的危机救治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所谓有效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是指在政府危机管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政府所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1.危机预防机制。政府首先是要树立危机预防的意识。危机的预控机制包括思想准备、组织准备、物质准备、基础设施准备以及危机处理准备。政府危机预防除了对未发生的危机进行预警之外,还要预测危机解决后的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势,政府应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做出科学的判断及预见事件的发展态势,为政府危机管理提供类似雷达的平台…… 2.危机救治机制。政府危机救治机制可采用的对策主要包括: (1)积极性的强制干预。 (2)探寻危机产生的根源。 (3)通过一系列政策稳定社会,进行心理救治。 (4)动员社会的参与。 总之,政府危机管理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及时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危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回答怎么办: 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例1:新媒体的出现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速度实现分和秒的突破,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例2:坚持“积极走群众路线,坚持与公众有效沟通,勇于承担责任,高效沟通,全民协助”的根本路线。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 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 例1: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

浅谈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企业参与 ——概念梳理、发展困境和改进建议 摘要:企业参与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 和对社会的贡献两个方面内容。企业参与社会管理是建设有限政府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参与危机管理面临 着企业社会责任“失范”、政府体制制约、法制政策不健全、企业参与能力弱等发 展困境,需要从企业建设、政府支持、法规保障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企业参与;发展困境;改进建议 自2003年“非典”以来,公共危机管理逐渐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各级政府部门围绕着法律法规建设、应急预案制定、管理机制改革、演习演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我国面临的公共危机突发性更强、破坏性更大、发生频率更高、处置更加困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在未来的公共危机管理建设中,进行社会战略的全民动员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政府要作为社会力量的发动者,整合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力量共同进行公共危机管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相关概念的梳理 1.1公共危机管理及其特点 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在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和减轻公共危机灾害的管理活动。[1]公共危机管理的对象是危机事件,也就是常说的“突发事件”。在我国,突发事件按照发生的原因、机理、过程、性质和危害对象不同而被分为四大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 [1]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53.

公共危机管理题整理

一、单选题 1、由原生危机间接引发的,往往是人为的、难以预测的、可以抗拒的公共危机叫做( B )。B、衍生危机 2、“危机与机遇”是组织命运“转机与恶化的分水岭”,这充分体现了危机的( D )特性。 D、双重效果性 3、危机管理理论的提出,始于( B )。 B、古巴导弹危机 4、信仰危机(邪教)和治安恶化(网络犯罪)属于(D )的危机。D、文化体系 5、社会保障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对危机属于( B )的危机事件B利益失衡型1、危机管理的主导和核心角色是( A )。A、政府组织 2、危机发生后的( D )小时是危机处置的关键期。 D、72 3、美国政府进行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是( A )。A、联邦危机管理局 4、我国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明确规定,(A )为管辖区域内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 A、省长、市长 5、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划分的等级中,最严重的是( D )。 D、Ⅰ级 6、我国将每年的( A )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A、5月12日 7、我国最早建立也是拥有最先进的城市应急联动机制的是( D )。 D、南宁 1、预警最早源于( C )。C、军事 2、根据事故报告的规定,对于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省级政府和国务院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须在事故发生后( B )之内上报至国务院 B、6小时 3、在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识别和转化,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子系统是(B )。 B、信息加工子系统 1、危机疏缓的首要步骤是( C )。 C、危机确定与风险评估 2、危机风险评估中最为困难与复杂的环节是(B )B、危机损害评估 3、越南政府2001年制定的危机管理战略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这体现了危机疏缓战略的( C )性质。C、长远性 4、对于全国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A )。A、政府主导途径 5、对于地区性的危机疏缓战略而言,适宜采取的实施途径是(B )。 B、社会主导途径 3、政府危机应对中的( B )原则,主要是针对因工业技术而引发的灾害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 B、科学性 1、1988年苏联亚美尼亚大地震夺去了 2.5万人的生命,50多万人无家可归,造成的直接损失达85亿卢布。地震发生后,苏联对发生的灾害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公诸于世,博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以此次危机事件为契机,改变了自己传统的封闭形象,加强了与西方国家的沟通和联系。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中(D)的重要性。 D、政府形象 2、1978年3月16日清晨,意大利发生了总理莫罗被4名“红色旅”成员绑架的骇人事件,之后,“红色旅”接二连三发出布告,提出诸种要求,但政府下决心不同恐怖分子谈判,拒绝了这些要求,5月11日,莫罗被恐怖分子杀害,陈尸街头。这个案例中,政府违背了危机应对中的(D)原则。D、安全性4、当需要大量志愿者去加固河堤防止决口时,可采取(A )。A、广泛招募5、创伤后的应激晤谈应在危机后的(A )天内进行。A、3 1、危机恢复的首要内容是(B)。 B、损失评估 2、以下不属于损失评估基本类型的有( D )。 D、人员评估 3、以下哪种评估的目的在于对危机的伤亡人数、影响范围和应急需求有一个迅速了解。(A )A、快速评估 4、以下哪种评估在危机后数日或数周内由官方开展。( B )B、全面评估 5、长期重建的首要工作是( D )。 D、风险源控制 1、以下不属于绩效评估主体的是(D)。 D、公众 2、格外关注公众对危机反应的评估是(A)。A、行动评估 3、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评估是(C ) C、行动评估 4、以下那种目的是测试在发生危机事件时人们的应急反应技能以及相关硬件条件的承受能力。( A )A、危机演练1、危机处置的成败取决于( C )。 C、危机决策 2、目前,我国很多危机决策人员素质 较低,表现之一是这些决策者中的一部 分从未接受基本的危机技能培训,缺乏 起码的危机决策知识;表现之二是在日 常的常规决策中,他们不能从危机事件 中吸取教训,导致类似的危机事件重复 发生;表现之三是决策者(D ),缺乏 综合型、复合型、高技能的危机决策人 才。D、结构单一、知识片面 3、以下那种权力是建立在组织成员对 领导者的忠诚、敬仰和个人情愫的基础 之上的。( B )B、参考权 2、危机管理的最佳途径是优化( A ), 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A、程序化 决策 4、2001年11月7日,从四川南部宜 宾进入云南的咽喉要道宜宾南门大桥 发生悬索及桥面断裂事故,桥两端同时 塌陷,2人死亡2人受伤。令人震惊的 是,南门大桥修好10多年后,有关部 门从未对大桥进行过检修,就在事故发 生的四个月前,大桥已有裂缝,但当时 有关部门却不检修,最终导致惨剧的发 生。这个案例主要体现了我国危机决策 现状中存在( A )的问题。 A、危机决策意识不强 3、1979年9月7日,温州发生氯气中 毒事件,当时温州没有专业中毒防治机 构,没有专职医生,各医院都缺乏氯气 中毒的抢救经验,这次事故共死亡59 人。这个案例说明了危机情境下缺少 ( C )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C、专家的紧急咨询 4、在渐进决策模式的框架下,危机决 策的导向为( B )。 B、提高决策的满意度 1、政府内部与危机处理有关的部门中 最核心的是( A )。 A、危机处理的中枢指挥系统 2、非营利组织在与政府进行项目合作 时,共同决策和实施,双方在项目合作 中是一种平等参与的关系,这被称为 ( A )A、平行合作 3、某个组织(通常是政府)决定资源 的分配和项目制定,而其他组织则不是 运行机制的主体。在运行机制中,非营 利组织更多的是围绕项目的某一专业 方面与政府进行合作,这被称为( B )。 B、田野合作 4、在社会危机处理中起着终结性、决 定性作用的是( D )。D、公众 1、1996年6月,湖南常德市中级人民 法院做出陈伯顺因服用三株口服液致 死的一审判决。“三株”不服,上诉湖 南省高级人民法院。1999年3月,终 审判决“三株”胜诉。但短短两年内, 这个号称全国最大的保健品企业已陷 入全面瘫痪。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中的 ( A )的重要作用。A、公共沟通 2、危机管理中地方政府对于媒体的态 度,实质上是地方政府的一个( A ) 问题。A、政策选择 3、南丹“7·17”特大透水事件发生后, 当地政府的某些官员和矿主串通一气, 极力隐瞒事实真相。正是新闻工作者冒 着生命危险深入调查事实真相,终于打 破坚冰,撕开帷幕,引起高层的重视, 使事故的处理得以正常进行。这个案例 体现了危机中的(B)。 B、媒体作用 4、对于现代组织而言,其危机信息来 源和渠道除了传媒之外还有很多,包括 外界对组织所作的评估和(B)等。 B、组织的自我鉴定 2、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首要环节和功 能是(A )。A、识别信息 1、“一件极简单的事,可能都需要复杂 的论证,才能辨其真假”。这符合公共 危机信息管理中的( B )。 B、信息多渠道验证原则 3、国际经验表明,要建立本部门的“记 忆银行”,需要授权某位( C )官员, 由他忠实记录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并在 事后及时总结,形成本次危机的经验 库。 C、高层 1、( B )我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 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 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施行。 B、2007年11月1日起 2、2002年4月豫东虞城县沙集乡发生 了一起因“教育捐资款”引发的上访告 状事件。沙集乡政府规定:1999年和 2000年度师范毕业生要交教师上岗费 才给安排工作,引发了学生家长联合起 来上访告状。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 中的(B )问题。B、违法行政 3、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栏目曾报 道乌鲁木齐市出租车司机王伟因虚假 病历和法医错误鉴定被误判4年的案 例。这个案例体现了危机管理中的 ( B )。 B、司法不当 4、目前,由于国家的法律活动不当而 导致发生的社会性危机事件主要有以 下几种情况:立法缺陷、( D )、司法 不当、暴力抗法。 D、违法行政 5、《戒严法》主要是针对诸如发生动乱、 大规模的暴力冲突等某种较为严重的 紧急危机事态,如正常手段不能够维护 宪法、法律和社会秩序时,国家采取( C ) 手段为主、正常宪法和法律手段为辅的 方针和原则应对重大的突发性危机事 件。 C、军事 1、“卡特里娜”飓风使美国路易斯安那 州的石油工业损失惨重,尽管俄勒冈州 与路易斯安那州相隔甚远,但在飓风过 后俄勒冈州石油市场的价格却飞速上 涨。这说明( B )。 B、危机全球化与区域间联系日益 密切 2、2008年年底,全世界的城市化平均 水平已经达到50%,预计到2050年将 达到( D )。 D、70% 3、在城市社会里,一件小事可能成为 引发重大危机的导火索;一项轻微的政 策错误可能引发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一 个微小的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后 果;一次简单的突发公共事件可能演化 放大为重大的社会危机。这被称为 ( A )。A、规模风险 4、( C )被称为“20世纪的政治瘟疫”。 C、恐怖主义 5、以德国黑森州政府为例,该州面积 不大、人口不多,但却拥有2613个救 火队、6000余辆消防车,优良的技术 和装备使得应急队伍能够在报警之后 的10分钟内及时抵达现场,并实施有 效处置。这体现了危机管理的( B )。 B、专业化 6、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危机管理系统 由五个组织层次构成,必要的时候分别 启动。这五个层次分别是:现场、地方 政府、工作区、地区和州,各个层次有 自己的管理职能、管理范围、资源管理 流程和行动计划。这体现了危机管理的 ( A )。 A、标准化 二、多选题 1、公共危机的经济影响包括(A B C)。 A、造成经济损失 B、影响经济运行 C、 影响经济发展 2、公共危机的社会影响包括(A B C D)。 A、影响社会运行 B、影响公众 心理 C、影响公众生活方式 D、影响 社会价值观 3、公共危机的政治影响包括(A B C D)。 A、影响政府形象 B、影响政治 稳定C、推动治道变革 D、影响国际 关系 4、公共危机管理与企业危机管理主要 的区别表现为(B C)。B、主体不同 C、宗旨不同 1、危机管理的利害关系者包括(A B C D E)。A、政府组织 B、营利组织 C、 非营利组织 D、社区组织E、社会 公众 2、世界各国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 包括(A B C D)。A、行政首脑担任最 高领导 B、统一的协调咨询机构 C、分工合作的组织框架 D、常设的危 机管理机构 3、地方层面的危机管理体制包括(A B C D)。A、行政首脑担任最高领导 B、直属行政首脑的决策协调机构 C、网格化的地方危机管理系统 D、一 体化的应急指挥中枢 4、危机管理的全过程机制包括(A B C D )。A、危机疏缓 B、危机准备 C、 危机响应 D、危机恢复 5、完善危机教育培训机制的做法有(A B C D )。 A、将危机管理纳入学校教育 B、加大 社会宣传 C、开展模拟训练 D、设立 “防灾日”活动。 1、危机预警系统建立的原则包括(A B C D)。A、合法性 B、可靠性 C、经 济性 D、可操作性 2、危机预警系统应包括( A B C D )。 A、信息采集加工系统 B、预测系统 C、决策系统 D、警报系统 3、预警信息发布时应遵循的规则有(A B C D)。A、从高层人员到基层人员 B、从官员到专家 C、从宏观层面到微 观层面 D、从政策层面到技术层面 4、以下属于信息采集途径的有( A B C D)。A、大众媒体与互联网 B、利害关 系者的抱怨C、组织内部人员看法 D、 专项调查 5、危机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有(A B C D )。A、预警系统本身的问题 B、对危机预警的激励不足 C、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障碍 D、危 机评估的准确性不高 1、危机疏缓的特性包括(A B C D)。A、 前瞻性 B、宏观性 C、多样性 D、 持续性 2、危机风险评估的类型可分为(B C D )。B、紧急评估 C、标准化分析 D、高级分析 3、危机疏缓战略的主要任务有(B C D)。 B、明确危机疏缓战略方向 C、设计全 面工作计划 D、整合总体资 源 4、世界上目前典型的危机疏缓战略实 施途径有(A B C)A、政府主导途径 B、 社会主导途径 C、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主导途径 1、危机回应的基本原则包括(A B C D)。 A、实事求是 B、全面考量 C、积 极回应 D、快速反应 2、避难的类型有(A B C D)。 A、紧急避难 B、临时避难 C、临 时住所 D、永久住所 3、公共危机处理的难点包括(A B C D )。A、决策 B、人员配备 C、 物资调配 D、协调沟通 4、危机回应过程中,民族问题也是危 机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具体包 括(A B C D )。 A、居住环境 B、自身行为 C、外 在歧视 D、风俗习惯 5、在创伤后应激晤谈中,心理治疗专 家通常采取的最佳方式包括(B C )。 B、提问 C、评述 1、从危机恢复的内容和对象来看,危 机恢复可以分为(A B C D)。A、经济 恢复 B、物质恢复 C、心理恢复 D、 业务恢复 2、从危机恢复的过程来看,可分为(B C D)。 B、损失评估 C、短期恢复 D、长期重建 3、危机恢复的主要资源包括( B C D )。 B、物质资源 C、人力资源 D、财 政资源 4、经济恢复的手段有( A C D )。A、 赔偿 C、补偿 D、救助 5、损失评估的方法有( A B C )。 A、驱车评估 B、空中评估 C、现场 评估 6、以下属于长期重建内容的有( A B C D )。 A、土地利用 B、工程建设 C、环 境补救 D、灾难纪念 1、危机管理绩效评估的特征有(A B C D)。 A、反馈性 B、及时性 C、综合性 D、客观性 2、个人评估的作用包括(A B C D)。 A、获得职业发展机会 B、适当奖励 薪酬 C、组织内部考评 D、申 请法律保护 3、绩效评估的主体包括( A B C D )。 A、上级领导 B、同事 C、下属 D、员工自身 4、根据危机管理行动的内容,可以将 行动评估分为( A C D )。 A、危机演练 C、危机演习 D、 应急实践 5、项目评估的特性包括( A B C D )。 A、过程性 B、临时性 C、针对性 D、结果导向性 1、以下属于危机管理中领导权力的有 ( ABCD )。 A、参考权 B、专长权 C、合法权 D、强制权 2、危机管理中的领导特质包括( AB )。 A、独立果断 B、富于创造力 3、危机管理中的领导艺术包括( ACD)。 A、坦诚相待 C、临危不惧 D、以 身作则 4、公共危机决策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有(ABCD)。A、应变能力 B、心理约 束能力 C、决断能力 D、沟通能 力 1、决策的必备要素包括(A B C D )。 A、决策者 B、决策目标 C、环境变 量 D、决策后果 2、危机决策与常规决策的不同体现在 ( A B C )。 A、内外环境不同 B、决策程序不同 C、约束条件不同 3、危机决策的约束条件包括( A B C D )。A、时间紧迫 B、信息不对称 C、 人力资源紧缺 D、技术支持稀缺

危机管理4R模式

(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组成。 企业管理者需要主动将危机工作任务按4R模式划分为四类——减少危机情境的攻击力和影响力, 缩减力 危机缩减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任何有效的危机管理而言,危机缩减管理是其核心内容。因为降低风险,避免浪费时间,摊薄不善的资源管理,可以大大缩减危机的发生及冲击力。就缩减危机管理策略,主要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几个方面去着手。 环境 准备就绪状态意味着人们都要做好应对危机的预备工作,因而缩减危机策略能够建立和保证与环境相适宜的报警信号,这些策略也可能会重视改进对环境的管理。 结构 缩减危机的策略包括保证物归原处,保证人员会操作一些设备。在某些时候,还要根据环境需要进行改进。同时,也要保证设备的标签无误,说明书正确易读易懂。符合ISO条款是再好不过了。 系统 在保证系统位置正确或者有所富余的情况下,管理者能够运用缩减危机策略确定哪些防险系统可能失效,并相应修正和强化。

人员 当反应和恢复的人员能力强,能够有效控制局面的时候,人员就成为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和缩减其冲击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些能力是通过有效的培训和演习得到的。这些培训提高人的预见性,让人们熟悉各种危机情况,提高他们有效解决问题的技能。缩减策略还包括建设性的听取汇报,这些汇报是决定如何改进反应和恢复措施,甚至试图找到消除或者降低危机之道,这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决策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能够找到贯穿于危机管理的一条主线,即好的管理,尤其是有效的危机管理,是从组织的产生时开始的。这些好的管理包括评估其面临的危机及其可能造成的冲击,这需要: ?危机缩减管理要内置于环境、结构、系统和人员中,与其浑然一体; ?一旦环境、结构、系统、人员这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过程存在,危机缩减就应该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危机管理和缩减要成为组织的核心作业。 将以上这些管理活动作为组织持续运转和管理的一部分,有利于组织降低风险和威胁,降低危机冲击所致的成本,并提高永续经营、不断繁荣的概率。 这是许多企业没有重视的工作,却能够极大地减少危机的成本与损失。它包括企业对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进行风险评估,一旦发现某一方面存在风险,就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同时,企业也要努力提高领导和员工的素质,使企业中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危机管理的意识,使企业即使面对危机,也能把它压制在最小范围内。 预备力 预警和监视系统在危机管理中是一个整体。它们监视一个特定的环境,从而对每个细节的不良变化都会有所反应,并发出信号给其他系统或者负责人。 预警系统的功能有: ?危机始发时能更快反应(不良变化被注意到并传递出去); ?保护人和财产(通过发布撤离信号和开通收容系统); ?激活积极反应系统(如抑制系统)。 完善的企业危机预警系统可以很直观地评估和模拟出事故可能造成的灾难,以警示相关者做出快速和必要的反应。劳伦斯·巴顿先生给我们带来了他的“危机预防和反应:计划模型”。该模型显示出,小组是怎样从评估各种可能影响人员安全和运作的危机开始,继而运用各种技能和资源来降低此类危机发生的概率的。 预警系统能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成五类。系统可以分为动态的或静态的、移动的或固定的。第五类是包含以上四类因素的一个集合系统。 对于预警的接受和反应,是因人而异的,这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信念以及预警中的内容变化程度,主要参考因素包括信息的清晰度、连贯性、权威性,以及过去预警的权威性、危机或灾难发生的频率。当接受者发现信息清楚明了,多个来源支撑该信息、多次重复、来源可靠等时,他们会反应比较快,否则可能会忽视预警或者处于等待和进一步观望状态,这样就有可能失去选择或者执行反应的最佳时机。 而且,危机管理经验也告诉我们,被预警的受众人群中,有20%的人会做出与预警相背的选择和反应。这样的人包括:

公共危机管理练习题及答案

单选题.中国特色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之一是充分发挥三支队伍的作用,三支队伍是指人民解放军、武警和预备役民兵;各个专业应急处置队伍外还有() 正确答案.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和农村、社区的广大民众 单选题.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评估指标。 正确答案类 多选题.目前我国环境安全的形势也很严峻,体现出()的特征 正确答案.结构性 .复合型 .压缩型 多选题.恐怖活动、恐怖主义的现实危害上升,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威胁加大,表现为() 正确答案.持续高发 .范围扩大 .手法多样 .意识形态化趋势明显 多选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的三大意义是 正确答案.落实宪法规定 .统一危机管理法制 .避免客观危机导致法治危机 判断题.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 正确答案:对 判断题年“”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击坍塌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生产安全事故灾难。 正确答案:对 判断题.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于年月日及时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正确答案:错 填空题.危机决策主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中枢决断系统、参谋咨询系统、协调系统。 填空题.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其中社会不和谐的原因是。 填空题.公共危机预警系统具有的四项基本职能是信息收集与分析、危机预报、危机监测、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 填空题.建立健全公众的沟通和动员机制,要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与; 填空题.《突发事件应对法》总则中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填空题.公共危机管理政府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有责有统一领导与指挥、常设性原则、属地管理原则社会化大协作原则。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1918336.html, 浅析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发展 作者:刘亚光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增加,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 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加强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公共危 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关键词公共危机体制转轨社会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162-01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社会的变革中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间 进行重新分配、转移,产生了一些矛盾。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对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及分类 我国的公共危机概念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官方文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是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却是在2003年“非典”事件之后,所以对我们来说公共危机管理还是个比较新的领域,学者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的学者张成福根据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危机管理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关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分类,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马琳综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公共危机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学者们对公共危机进行界定和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公共危机,为公共危机的管理者更好 的控制和处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事件的损失成本。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的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局限在自然灾害和社会事故上。在2003年“非典”爆发才使我国的公共危机研究延伸向更多的领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实践取得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机构不断增加

公共危机管理复习资料

一、PSR模型、理论并举例 (一)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①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说明“为什么发生” ②状态指标:标识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况;描述“发生了什么” ③响应指标: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回答“我们应该如何做” PSR模型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关系:即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了一定压力,因此环境状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人类社会应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响应,以恢复环境质量或防止环境退化。PSR体系被国内外学者普遍承认和应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拓展改造,应用于其他公共安全评价 (二)OECD的原概念框架 特色:压力模块同时考虑了来自人文社会的和自然界的影响因素 (三)改造1:驱动力-PSR概念框架模型 特色:压力模块同时考虑了来自人文社会的和自然界的影响因素

二、风险评价指数中,风险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指数的风险性和脆弱性 2004年,UNDP在一份“REDUCING DISASTER RISK——A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的全球报告中,提出了灾害风险指数。DRI认为灾害风险并不是由危险事件引起的,而是人类长期历史活动和过程的积累所引起的。因此主要评估两方面:危险性和脆弱性

(一)脆弱性:指由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或活动所决定的,一些削弱人们应对突发灾难或持续紧急情况的能力的长期因素,它使人们更易受到危机的侵袭和影响。可理解为人们从危机中得以生存或复原的各种直接需要(安德森和伍德罗,2004)。 (二)风险性: 主观层面的风险指人们对环境危险性的主观辨识或感知;客观层面的风险指遭遇危险、损失和伤害的可能性。 风险是危机的前端,风险的社会层面是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公共危机的前端。(张海波,2007 ) 社会风险是隐性的,显性化时就转化为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造成社会损失,威胁社会的秩序与进步(刘挺,2002)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公共危机处理的案例分析 ——厦门市人民政府应对二甲苯化工项目(PX)危机案例分析 2011级MPA班袁泉 一、案例背景 一个投资高达108亿、年产80万吨、可能给一座城市带来800亿元年GDP的“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工业项目,在科学家、政协委员和广大民意的推动下,最终“暂缓建设”。沸沸扬扬的厦门二甲苯化工项目(下称“PX项目”)事件于2007年5月30日有了实质性进展:5月30日上午,厦门市文化宫八楼,厦门市常务副市长丁国炎正式宣布了缓建“海沧PX项目”(PX,又称对二甲苯,化工原料,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的决定,并称市政府已委托新的权威环评机构在原先的基础上扩大环评范围,进行整个化工区区域性的规划环评。 二、案例描述 1、PX项目的立项审批 1990年1月,经国家批复,厦门海沧开发区确定了化工产业区。台商王永庆欲在此投资一电厂,后来几番论证,因为担心酸雨造成环境破坏,尤其怕影响以鼓浪屿为代表的旅游产业,最终投资未能如愿,电厂后来迁到漳州。海沧化工开发区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待开发状态,仅有翔鹭化纤等少部分化工企业进驻,化工业未充分形成气候。 2000年前后,海沧成为厦门地产的新热点,地方政府加速了海沧地块的地产开发,着力要将其打造成厦门的“浦东”,政府背景的海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未来海岸”楼盘,直接起了带动作用。 2001年,翔鹭化纤向厦门市提出在海沧建设80万吨PX项目,该项目自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后,历经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的预审、国家环保总局于2005年7月审查通过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而项目环评期间,厦门市并未进行全市公开听证,环评也没有公众参与。国家发改委将其纳入“十一五”PX产业规划7个大型PX项目之中,并于2006年7月核准通过项目申请报告。2006年11月17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08年建成投产。 2、政协提案引发的PX项目争议 海沧PX项目刚刚动工,就遭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等人的反对。今年“两会”期间,赵玉芬等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对PX项目的选址与安全隐患表示了质疑,这使PX项目进入了公众视野。这份全国政协头号议案指出,海沧PX项目离居民区仅1.5公里,距离厦门市中心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鼓浪屿均只有7公里。作为危险化工原料的PX在距离主城区之近的海沧,如此大规模生产,将会直接影响到厦门的生态环境,必须紧急叫停项目并迁址。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答案

公共危机管理考试答案

3、简述事故灾难应急管理的主要任务。 答案:事故灾害的机理分析;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应急预 案管理;应急过程动态管理; 4、简述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 答案:①第一时间报告疫情,并先期处置;②组织专家开展紧急救治,必要时实施隔离,控制传染源,严防疫情扩散;③加强疫情的调查、监测、评估工作,密切注视动态,尽早预防和控制;④及时、准确、公开发布信息,满足群众知情权,避免谣言传播,维护社会稳定;⑤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防疫体系。 二、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自然灾害发生后,应从哪些方面、如何妥善做好受灾群众生活 保障工作? 答案:灾害应急预案明确,要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1.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救灾指导。2.快速反应,及时调运应急救灾物资。全力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确保“五有”。灾害发生以来,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深入灾区一线,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 采取动员投亲靠友、互助互济安排一批;3.超前谋划,做好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由政府组织协调,在附近没有受灾的村屯分散安排一批;4.及时查灾核灾,为科学救灾提供依据。 2.地方政府和企业在事故灾难预防及抢险救援工作中如何做好协调联动?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对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做出了明确规定,就是要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政府和企业“两个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1)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保障应急救援协调指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订应急预案是政府加强应急管理,应对事故灾难,开展抢险救援的前提。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要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协同配合、快速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急预案在指挥控制、组织协调、预测预警、决策部署、通信联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与抢险救援工作中的主导作用。(2)补充完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在发生事故灾难时,要按照事故性质类别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开展现场救援,把事故灾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完善,在抢险救援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有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环节。(3)加强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企业安全生应急预案建设,是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关键。 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做到食品安全事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答案:(一)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主动监测制度,做到“早发现”。1.检验检测。从地区源头管理情况、产品特点、生产工艺、企业信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行业、消费者反映等信息,组织开展专项风险监测。省局和各分支机构要及时收集、整理、汇总监测数据和信息,落实每季度食品检测数据分析制度。2.收集风险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应当认真筛选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及时报送。对需要采取处置措施的要同时实施,以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3.组织明查暗访。(二)对工作中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要做到“早报告”。 1.核准信息。对工作中收集到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从速核准,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