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发言(终)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

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战略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意义。作为浑河源头地区,清原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基于此,省市也对我们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制定了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分类划设了生态保护区。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对下游地区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力度,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实现清原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既是我们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此,县政协组织调研组,深入调研,充分论证,大家一致认为,十三年前,我县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建设辽宁生态大县的发展思路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

十多年来,我县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得到提升。但也应指出的是,我们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态文明意识有待加强、生态经济培育亟需推进、林分结构比

例不尽合理、小开荒问题屡禁不绝、畜禽养殖发展相对无序、水土流失治理尚存死角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必须下大气力切实加以解决。经济要振兴,生态当先行。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为重要载体,打生态牌,念山水经,走特色路,努力把清原建设成为生态大县、旅游强县、绿色食品基地县,才能实现清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景更美。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在怎样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上,我们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统筹兼顾,依法治理,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清原独有的区位环境、生态条件和自然资源,既是我们抢抓机遇、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优势,也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完善法规制度和指标考核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会明确提出要“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国土开发保护、生态补偿、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等法律制度,有效约束开发行为,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同时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随着这些法律制度的颁布实施,必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因此,我们要用法治思维保护生态环境,留住青山绿水。要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真正建立起政府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环保监察部门现场执法、新闻媒体监督执法等制度,真正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纳入法治轨道。要加大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知法、守法,知道哪些产业可以发展,怎么发展,哪些产业是限制发展,哪些产业不可发展,发展了会有怎样的严重后果,这样才能规范群众的生产经营行为。同时,要结合实际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制定清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发展项目和目标。要按照地区实际,划定生态功能区,实施分级、分类保护,既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又避免因噎废食、造成资源浪费。要明确中长期规划目标,制定相关的指标考核体系,重点应考核水质、水量、大气污染指数、森林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能力等指标。

2、加强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大力实施森林保护工程,按照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严格执行青山保护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青山工程、两退一围(小开荒、超坡地退耕还林、围栏式封山育林)工程,确保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林分质量逐步改善,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提高补偿及管护费标准,积极引导林农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解决林农愿意种地、不愿意还林,愿意发展速生经济林、不愿意发展阔叶林的问题。要加大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四河的源头地区、水源保护区,必须尽快全面恢复植被和生态功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治理保护能力,要用好现有法规政策,积极对上呼吁,搞好对接。要核准基数,搞好测算,为生态补偿制度的全面实施做好前期准备,从根本上解决好补偿标准低、积极性不高、管护不到位的问题。加强对流域内的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搞好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加强湿地保护,杜绝开垦湿地和盗挖草炭土的行为。以流域为单元,以河道治理为主线,工程防护与生

物防护相结合,大力兴建水利防洪工程,提高防洪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3、建立源头污染治理防控体系

建立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垃圾处理场、存放点、清运工具等设施。加强保洁队伍建设,提高相关待遇,保证生活垃圾的及时清运和处理,并逐步实现对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建立污水处理体系,尽快在水源保护区内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正常运转;建立矿山生态修复体系,主要是搞好植被恢复和后期养护,明确责任主体,保证资金投入,取得生态修复实效;建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体系,鼓励引导农村群众使用农家肥、有机肥、秸杆还田来提高地力,采取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面源污染;建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系,按生态功能区的划分,明确哪里能养、怎么养,哪里不能养,现在已经养的怎么办,谁来管、怎么管,这些责任都要明确下来。抓好畜禽防疫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应急处理。对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小区、专业村,要建设畜禽粪便贮存池、化粪池、有机肥厂等处理设施,实现污染物减排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加强企业和城乡居民污染排放管理和清洁能源建设

依法治理工业企业髙耗排污行为,改善企业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倡节能、减污、减排。对耗水、耗电、排烟、排尘、排水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要加强监测、监管,明确减排标准,量化指标,完善措施,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取得节能减排实效。尤其是要加强水资源管理,限制高耗水企业发展。要增强危机意识,全面推进节水工作,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都要厉行节约,对项目用水实行许可证制度。科

学合理利用秸杆资源,解决好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推广“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和秸杆利用新技术,推行农村改水、改厕、改炕,大力推广太阳能、电能、液化气等清洁能源进农户。推广使用农村建房的新材料、新工艺,降低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对林木资源的依赖程度,实施牛下山、羊进圈的饲养方式,有效解决争林、争地、争水的矛盾。

二、利用资源,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就是依托我们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林业,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道路,走依托生态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反哺生态建设的循环发展道路。

1、依托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清原作为一产业发展调整规范,二产业发展严重受限,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源头地区,发展旅游产业是我们必然选择。要树立抓旅游就是抓发展,兴旅游就是兴清原的思想,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依法管理的发展格局;要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品位形象,扩大对外宣传,提高营销水平,创新管理机制,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法规制度,依法管理旅游产业;要明确发展思路,完善旅游规划,坚持以红河漂流为龙头,其它重点景区为支撑,产业深度融合,休闲、度假、避暑、养生并重,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城乡一体的旅游业态,把清原打造成沈抚人民后花园、北方休闲旅游胜地。

2、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要以结构调整为牵动,以产业化、规模化为支撑,大力

发展以中药材、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优质米为主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质增效;要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品牌,搞好地理标识认证,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让我们的产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要按照生态功能区禁止发展、限制发展、适度发展的要求,适度发展畜禽养殖,逐步推进肉蛋鸡生产、绒山羊养殖、育肥牛生产、野生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实现现代化养殖、无害化生产、生态型发展。

3、绿色优先,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在继续抓好高科技、无污染企业生产的同时,要围绕绿色粮豆、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创建生态资源加工型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要严把工业项目准入关,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或没有污染的工业项目引进清原,将那些高能耗、高污染或落后产能转移项目不进清原,以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把好源头关,绝不能让引进的项目成为将来的“包袱”。

4、政策牵动,大力发展生态林业

清原森林资源丰富,有林面积467万亩,森林总蓄积量275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4%,林木绿化率73.7%,林木资源、林地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发展林业也是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除利用森林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外,可以按照功能区划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要求,通过政策的引导、牵动,推进各类林业示范村、专业合作社、私人林场的建设,扶持林农探索开发现代林地经济项目。做

好林下开发的文章,大力培植花卉和野生食用菌,发展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菌间作、林苗间作、林下养殖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特色项目;做好精深加工的文章,抓好林副产品采集加工,发展林木产品精深加工业,实现多次增值。通过培育新的生态林业,走靠山吃山、吃山养山、不砍树也能富的发展之路,实现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三、依托载体,多策并举,努力培育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反映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它是一个长期目标,需要一个长期发展过程。只要我们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务实精神,立行立改,善做善成,生态文明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结合我县实际,应在花园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和提高群众文明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求实效。

1、以花园城市建设为载体,提升县城文明水平

要按照花园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北山公园、英额河城区段综合改造、棚户区改造、陈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英额河城区段还有8个污水直排口,应尽早改造。着力建设好停车场、公共厕所、公共交通、文体设施等公益项目。要正视迫在眉睫的供水危机,切实将水源地保护好、管理好,对第二水源建设要早作谋划,尽快实施,确保县城能够正常持续供水,让广大市民喝上健康、卫生、安全的放心水。要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净化环境,重点在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处理上下功夫。要加强生态城市建设,抓好城市绿化,选择本地树种作绿化树种,而且不宜栽植过大的树木。要在街路旁、

小区内、校园中、公园里栽花种草植树,增加绿地面积,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要加强城市管理,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对城市交通、卫生、物业、市场等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管理。对破坏基础设施、随意造脏、违反交通规则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引导广大居民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公共秩序。

2、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提高乡村文明水平

在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富民产业的基础上,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入手,继续加大村屯道路、街路、巷道、河道治理力度,加大自来水、抗旱井、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改变农村生产生活习俗入手,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从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生产方式入手,实施农田改造工程,推广农业机械化,推广工厂化育苗、秸杆还田等技术,发挥专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同时,应改变村屯建设中重街路硬化轻绿化美化的倾向,加强农村的绿化工作,村屯内街路边沟两旁都应该栽植树木,搞好绿化、改善居住环境。要广泛开展以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富庶文明为主要内容的富民示范镇、示范村建设。

3、以培育乡风文明为载体,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德”主题实践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懂环保,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文明意识。要充分利用社区、乡村的文化广场、活动室、图书室、休闲广场等场所,组织广大群众开展文明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鼓励

和引领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要积极营造保护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让生态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乡村、绿色环保校园、绿色文明机关等创建活动,增强城乡居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城乡居民低碳生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注重培养宣传“四德”典型中致力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先进典型,通过先进事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推进生态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我们始终秉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始终坚持由“生态大县”向“生态强县”这一战略目标奋勇前行,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文明,我们就一定能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符合我们清原实际的文明发展之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早日实现美丽幸福清原建设的奋斗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