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二章

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二章
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二章

第二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熟悉自然环境现状调查的基奉内容和要求.

1.自然环境调查时,如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不叙述)。

A.简略叙述B.不叙述C.概略叙述D.详细叙述

2.自然环境调查时,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地形地貌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 )。

A.区位图B.地理位置图C.土地利用现状图D.地形图

3.自然环境调查时,地理位置的调查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并附( )。

A.地质现状图B.平面图C.城市总体规划图D.地形图

4.自然环境调查时,如果建设项目不进行地面水环境的( )影响评价时,可根据现有资料选择地面水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地面水状况。

A.全面B.多项C.整体D.单项

5.当需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时,除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等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 土壤分布图)。

A.土壤分布图B.植被分布图C.水土流失分布图D.土壤粒径分布图·了解社会经济环境状况调查的基夺内容和要求.

6.当进行农业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调查的内容包括可耕地面积,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构成及产量,农业总产值以及土地利用现状;若建设项目需进行土壤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则应附( )。

A.土壤分布图B.植被分布图C.农业区划图D.土地利用图

7.“珍贵”景观一般指具有珍贵价值必须保护的特定的( )。

A.地理区域B.地理现象

C.地理区域或现象D.自然保护区、疗养院、温泉

·掌握大气污粢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8.对于新建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的方法有:( )。

A.现场实测、类比法和经验估计法B.物料衡算法

C.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法和设计资料D.现场调查和实测法

9.针对一些无法实测的大气污染源,对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物料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科学方法是( )。

A.类比法B.物料衡算法C.经验估计法D.现场调查

▲某厂有一台链条炉(烟气中的烟尘占灰分量的80%),装有湿式除尘器,除尘效率为80%,用煤量为1.8t/h,煤的灰分含量为25%,含硫率2%。

10.该锅炉SO2的排放量是:( )。

A.32 000mg/s B.16 000mg/s C.40 000mg/s D.64 000mg/s

11.该锅炉烟尘的排放量是:( )。

A.209/s B.20kg/h C.30kg/s D.25kg/s

12.对于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的大气污染源调查,可用( ) 确定。

A.物料衡算B.类比调查

C.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D.设计资料

13.对于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的现状大气污染源调查,可用( ) 确定。

A.类比调查B.物料衡算C.设计资料D.实际监测

14.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 )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

A.1年内B.2年内C.3年内D.5年内

15.2008年,某企业15 m高排气筒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3.50kg/h,受条件所限排气筒高度仅达到7.5 m,则颗粒物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 )。外推法

A.3.50 kg/n B.1.75 kg/h C.0.88 kg/h D.0.44 kg/h

当某排气筒的高度大于或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列出的最大或最小值

时,以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低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低值时,计算公式为:

Q = Q c(h/h c)2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 c——表列排气筒最低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 c——表列排气筒的最低高度。

表列是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的表1、表2。所有污染物排气筒最低高度是15 m,因此,上述公式适用。

本题:Q=3.50×(7.5/15)2=0.875 ≈0.88(kg/h)

同时,《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还规定:若新污染源的排气筒必须低于15 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法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因此,本题排放速率应为0.44(kg/h)。

16.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某企业l00m高排气筒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70 kg/h,受各种因素影响,该企业实建排气筒高度达到200 m,则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 )。

A.340kg/h B.170kg/h C.680kg/h D.255 kg/h

16.C 【解析】在《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所列的排气筒的最高高度为100 m。某排气筒高度高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表列排气筒高度的最高值,用外推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Q=Q b(h/h b)2

式中,Q——某排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 b——表列排气筒最高高度对应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h——某排气筒的高度;

h b——表列排气筒的最高高度。

本题:Q=170×(200/100)2=680(kg/h)

注意:本题无需按外推法计算结果再严格50%执行。

17.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某企业100 m高排气筒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70 kg/h,但是,在距该企业100 m处有一栋建筑物有105 m,则该企业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 )。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 m半径范围的建筑5 m以上,不能达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排放速率标准值严格50%执行。

A.170kg/h B.340kg/h C.85kg/h D.200kg/h

18.按规定,某企业100 m高排气筒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70 kg/h,90 m高排气筒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1 30 kg/h。该企业排气筒实建95 m,则该企业二氧化硫最高允许排放速率为( )。内插法计算

某排气筒高度处于两高度之间,用内插法计算其最高允许排放速率,按下式计算:

Q = Q a+(Q a+1-Q a)(h-h a)/(h a+1-h a)

式中,Q——某排气筒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Q a——比某气筒低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大值;

Q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限值中的最小值;

h——某排气筒的几何高度;

h a——比某排气筒低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大值;

h a+1——比某排气筒高的表列高度中的最小值。

本题:Q=130+(170-130)(95-90)/(100-90)=150(kg/h)。

A.130kg/h B.170kg/h C.150kg/h D.165kg/h

·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19.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的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是在评价区内按( ) 布点。

A.环境功能区法B.平行线法

C.同心圆法D.极坐标布点法

20.大气环境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方法是( )。

A.同心圆法B.环境功能区法

C.极坐标布点法D.不同等级方法不一样

21.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时,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 ) 为轴向,取( )为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270°、315°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

A.主导风向,下风向B.主导风向,上风向

C.东西向,下风向D.东西向,上风向

22.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时,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 )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A.0°、45°、90°、135°、180°、225°、270°、315°

B.0°、180°

C.0°、90°、180°、270°

D.0°、45°、135°、225°、315°

23.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时,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 )方向上各设置1个监测点,主导风向下风向应加密布点。

A.0°、45°、90°、135°、225°、270°、315°

B.0°、180°

C.0°、27°。

D.0°、45°、225°、270°

24.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时,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0°,至少在约( )方向上各设置l个监测点,并且在下风向加密布点。

A.0°、90°、225°、315°

B.0°、45°、90°、135°、180°、225°、270°、315°

C.0°、35°、70°、105°、140°、175°、210°、245°、280°、315°D.0°、45°、135°、225°、315°

25.对大气环境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

空气保护目标,监测点数( )个。

A.≥6 B.≥10 C.≥8 D.>10

26.对大气环境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监测点数( )个。

A.≥4 B.≥8 C.≥10 D.≥6

27.对大气环境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无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没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监测点数应( )。

A.不再安排现状监测B.布置1个点进行监测

C.布置2~4个点进行监测D.布置2个点进行监测

28.大气环境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夹角( )。

A.小于300 B.小于450 C.小于60。D.小于750

·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方法。

29.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应以( )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

A.图的方式B.柱状图的方式

C.列表的方式D.分布图的方式

30.若进行为期一年的二氧化硫环境质量监测,每天测12 h,每小时采样时间45 min以上,每月测12天。在环评中这些资料可用于统计分析二氧化硫的( )。主要考查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二氧化硫的日均值需18 h采样时间,年均值需144个日均值。本题日平均浓度无法统计分析,也无法知道年均值。“季平均浓度”在标准中没有此值的统计。

A.1 h平均浓度B.日平均浓度C.季平均浓度D.年平均浓度·了解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31.一级评价的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应进行为期( )的连续观测。

A.3个月B.6个月C.10个月D.一年

32.二级评价的补充地面气象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

观测期限应在( )以上。

A.2个月B.4个月C.6个月D.8个月

·掌握常规气象资料(温度、风速、风向玫瑰、主导风向)的分析内容与应用.33.空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风向指风的来向,用( )个方位表示。

A.8 B.16 C.10 D.24

34.风频表征( )受污染的几率。

A.上风向B.主导风向C.下风向D.次主导风向

35.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热力因子是(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A.风和大气稳定度B.温度层结和湍流

C.风和湍流D.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36.吹某一方向的风的次数,占总的观测统计次数的百分比,称为该风向的( )。

A.风频B.风玫瑰图C.风场D.联合频率

37.大气湍流是指气流在三维空间内随空间位置和时间的( )涨落。

A.有规则B.不规则C.水平方向不规则D.垂直方向不规则

38.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要动力因子是( 风和湍流)。

A.风和大气稳定度B.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C.风和湍流D.温度层结和湍流

39.下列关于山谷风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山谷风是发生在山区的山风和谷风的总称

B.白天风从山谷近地面吹向山坡,晚上风从山坡近地面吹向山谷

C.晚上风从山谷近地面吹向山坡,白天风从山坡近地面吹向山谷

D.山谷风是由于山坡和山谷受热不均而产生的

40.下列关于城市热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热岛环流是由于城乡湿度差异形成的局地风

B.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市,高空则相反

C.白天风从城市近地面吹向郊区,晚上风从郊区近地面吹向城市

D.市区的污染物通过近地面吹向郊区

41.在风玫瑰图中出现C=34%,其表达的意思是( )。C代表静风频率A.主导风频率为34%B.静风频率为34%

c.小风频率为34%D.静风联合频率为34%

42.下列哪个风玫瑰图能准确反映统计资料的数据?( b )

风向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频率 5.17 6.67 3.67 3.33 8.33 19.50 7.67 6.00

风向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频率 4.50 5.17 2.83 2.50 2.33 6.17 6.00 8.83

43.风向玫瑰图中的C代表风速( )。

A.0m/s B.<0.5 m/s C.≤0.5m/s D.0~1.0m/s

44.风廓线是指( )。

A.风速随时间的变化B.风速随温度的变化

C.风速随高度的变化D.风速随湿度的变化

45.温廓线是反映( )。

A.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热力湍流扩散的能力

B.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动力湍流扩散的能力

C.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热力水平扩散的能力

D.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影响动力水平扩散的能力

46.所谓逆温是指气温随海拔高度( )的现象。

A.减少B.不变C.增加D.不变或减少

47.下列关于海陆风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海陆风是由于海陆热量反应差异造成的B.白天下层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C.夜间上层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D.夜间下层气流由海洋吹向陆地48.风向玫瑰图应同时附当地气象台站( )以上气候统计资料的统计结果。

A.10年B.15年C.20年D.30年

49.主导风向指( )。

A.风频最大的风向B.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C.风频最小的风向D.风速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

50.主导风向指风频最大的风向角的范围,风向角范围一般为( )的夹角。

A.15°~35°B.35°~4°

C.17.5°~35°D.连续45°左右

51.下图的主导风向是( )。

A.ESE B.SSE C.SE D.不能确定

主导风向的确定应该按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大于等于30%,从图中不能确定SSE风频的数值。

52.某区域主导风向角风频之和应( )才可视为有明显主导风向。

A.≥30%B.≥40%C.≥45%D.≥60%

53.某地年均风玫瑰图,有一风向角为292.5°,其具体的风向是( )。

风向角可以用方位表示,也可以用0~360度来表示。如果用度数表示,以北方向为0°,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

A.NNE B.ESE C.NNW D.WNW

54.非点源(面源)调查基本上采用( )的方法。

A.实测B.搜集资料C.引用历史数据D.委托监测

55.( )能代表建设项目将来排水的水质特征。

需要调查的水质因子有两类:一类是常规水质因子,它能反映受纳水体的水质一般状况;另一类是特殊水质因子,它能代表建设项目排水的水质特征。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调查一些补充项目

A.常规水质因子B.特殊水质因子

C.底质因子D.其他方面因子

·掌握不同水体环境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56.一般情况,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 )进行,必要时,其他时期可进行补充调查。

A.丰水期B.平水期C.枯水期D.冰封期

57.与水质调查同步进行的水文测量,原则上只在( )进行。

A.二个时期内B.一个时期内C.丰水期D.平水期

·熟悉河流、湖泊常用环境水文特征及常用参数的调查方法.

58.水文测量的测点一般应( )水质调查的取样位置(或断面)。

A.少于B.等于或少于C.等于或多于D.多于

59.对于河流二级评价,一般情况下应调查( )。

A.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B.平水期和枯水期

C.丰水期和枯水期D.枯水期

·了解河口、近海水体的基本环境水动力学特征及相应的调查方法.

60.产生河流紊动混合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力B.温度差异C.密度差异D.水力坡度

61.径流系数是指( )。

A.某一时段内径流深与相应降雨深的比值

B.流域出口断面流量与流域面积的比值

C.径流总量平铺在全流域面积上的水层厚度

D.在T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总水量

62.下列哪个公式是径流模数的计算公式?( M=1000Q/F)

63.公式RI Q=V·A是下列( )水体的方程式。

A.感潮河流B.非感潮,恒定均匀河流

c.非感潮,非恒定均匀河流D.人工水库

64.河口与一般河流最显著的区别是( )。

A.河口的河宽较大B.河口的流速较慢

C.河口受到潮汐的影响D.河口的流量较小

65.陆架浅水区是指位于大陆架上水深( )以下,海底坡度不大的沿岸海域,是大洋与大陆之间的连接部。

A.100 m B.150 m C.50 m D.200 m

66.通过湖泊、水库水替换的次数指标a和卢经验性标准来判别水温是否分层,当( )时,一般情况可认为湖泊、水库为稳定分层型。

A.α<10,β<20 B.α<10 C.α<20,β<10 D.β>0

67.对于非感潮河道,且在( ),河道均匀,流动可视为恒定均匀流。

A.丰水期B.丰水期或平水期C.平水期或枯水期D.枯水期

68.一般容积大、水深深的湖泊,通常水温的垂向分布有三个层次,上层、中间层(温跃层)和下层,其中溶解氧浓度最高的是( )。

A.上层B.中间层C.下层D.三层溶解氧浓度均接近

69.河口与一般河流相比,最显著的区别是( )。

A.是大洋与大陆之间的连接部B.受潮汐影响大

C.有比较明确的形态D.容量大,不易受外界影响

·熟悉单项水质参数法在水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70.水质评价方法通常采用单因子指数评价法,推荐采用( )。

A.算术平均法B.幂指数法C.加权平均法D.标准指数法

71.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4.5 mg/L,已知该河段属于Ⅱ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根据GB 3838-2002,Ⅱ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6 mg/L)当DO j

A.0.75 B.1.33 C.1.58 D.3.25

72.气温为23℃时,某河段溶解氧浓度为6.5 mg/L,已知该河段属于Ⅲ类水体,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根据GB 3838-2002,Ⅲ类水体溶解氧标准为≥5.0 mg/L) 当DO j≥DOs Sdoj=∣DOf-DOj∣/DOf-DOs A.0.58 B.0.77 C.1.25 D.3.1

73.某水样pH为13,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

当PH j>7.0 Sph,j=(PHj-7.0)/(PHsu-7.0)

pH标准指数计算分两种情况,测值大于7及测值小于等于7,两种情况的计算公式不同,任何水体pH的限值都是6~9,要记住

A.1.86 B.3.00 C.3.50 D.2.25

74.某水样pH为6.5,如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价,其指数为( )。

当PH j≤7.0 Sph,j=(7.0-PHj)/( 7.0- PHsd)

A.0.5B.0.93 C.0.2 D.1.08

75.某水域经几次监测COD Cr的浓度为:16.9 mg/L、19.8 mg/L、17.9 mg/L、21.5 mg/L、14.2 mg/L,用内梅罗法计算COD Cr的统计浓度值是( )mg/L.

A.18.1 B.21.5 C.19.9 D.19.4

5个样本的平均值是18.06 mg/L,实测极值是21.5 mg/L,则:

76.某水域经5次监测溶解氧的浓度为:5.6 mg/L、6.1 mg/L、4.5 mg /L、4.8 mg/L、5.8 mg/L,用内梅罗法计算溶解氧的统计浓度值是( )mg /L。计算同上

A.5.36 B.4.95 C.5.12 D.5.74

77.某Ⅲ类水BOD5实测浓度代表值是4 mg/L,Ⅲ类水域的标准值是4 mg /L,该水质因子是否达标?( )

出此题的目的是水环境现状评价和大气环境现状评价在用标准指数法时,判断是否达标有所不同,注意区别。《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在评价大气环境影响时,I i≥1为超标,否则为未超标。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在地面水环境现状评价时,水质参数的标准指数>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1时,表明该水质因子在评价水体中的浓度符合水域功能及水环境质量标准。

A.达标B.不达标C.不一定D.条件不足

·熟悉描述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夺内容和常用参数.

78.通常,用来反映岩土透水性能的指标是( )。

A.渗流速度B.渗透系数C.有效孔隙度D.水力梯度常用的水文地质参数有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渗流系数等。

孔隙度是指多孔体中所有孔隙的体积与总体积之比。有效孔隙度:由于并非所有的孔隙都相互连通,故把连通的孔隙体积与总体积之比称为有效孔隙度。

“渗透系数”是反映岩土透水性能的重要指标,其值越大,说明地下水渗透越强,反之,越弱。“渗透系数”的单位是m/d。该概念来自地下水运动的基本定律一达西定律。1857年法国工程师达西(H.Darcy)对均质砂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得出了层流条件下的渗透规律:水在土中的渗透速度与试样两端面间的水头损失成正比,而与渗径长度成反比,即

v=k i

式中:v——渗流速度,m/d;

k——渗透系数,m/d;

i——水力坡度,无量纲。

水力坡度为沿水流方向单位渗透路径长度上的水头差。渗透系数只能通过试验直接测定。影响渗透系数的原因:土粒大小和级配,土的孔隙比,水的动力黏滞系数,封闭气体含量。

79.渗透系数的单位是( )。【解析】通常地表水的流速都以“m/s”来度量,而地下水由于渗流速度缓慢,其渗流速度常用“m/d”来度量,因为地下水的渗流速度常为每天零点几米至几十米。

A.无量纲B.m/s C.m/d D.m2/d

80.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出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称( )。

A.持水度B.给水度C.容水度D.孔隙度

持水度: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水时,一部分水从空隙中流出,另一部分水以结合水、触点毛细水的形式保持于空隙中。持水度是指受重力影响释水后岩石仍能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容水度:岩石中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的体积与溶水岩石体积之比,以小数或百分数表示。

81.为了说明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情况,通常用( )来度量。

入渗系数是指一年内降水入渗值与年降水量的比值。

A.地下水均衡值B.径流模数C.入渗系数D.下渗系数

82.为了说明地下水的含水层的径流强度,通常用( )来度量。

A.地下水均衡值B.径流模数C.入渗系数D.平均渗透流速

83.根据( ),将地下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A.埋藏条件B.来源C.受引力作用的条件D.含水空隙的类型84.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 )。

A.包气带水B.潜水C.承压水D.岩溶水

85.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层较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称为( )。

A.包气带水B.潜水C.承压水D.岩溶水

86.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是( )。

A.降水入渗补给B.地表水补给C.人工补给D.含水层补给87.( )会引起地下水的矿化度比较高。

A.泉排泄B.蒸发排泄C.泄流排泄D.人工排泄

88.潜水与承压水的差别在于潜水( )。

A.为重力驱动B.上有隔水层C.下有隔水层D.具有自由水面89.降雨产流过程中的地下水入渗方式是( )。

A.水动力弥散B.淋溶C.稳定渗流D.非饱和渗流

·雩扳地下水水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90.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主要采用( 文字)表述,并辅以(数学)表达的方式。

A.数学文字B.文字数学c.定量定性D.标准指数法文字91.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数学表达式采用( D.单项水质参数评价,应采用标准指数法)。

A.内梅罗水质参数评价B.多项水质参数评价

c.南京水质参数评价D.单项水质参数评价

92.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 二次)。

A.一次B.二次C.三次D.具体情况具体布设

·掌握声环境质量评价量的含义及应用。

93.某声音的声压为0.02 Pa,其声压级为( )dB。

A.20 B.40 C.60 D.80

94.强度为80 dB的噪声,其相应的声压为( )。

A.0.1 Pa B.0.2 Pa C.0.4 Pa D.20 Pa

95.测量机场噪声通常采用( )。

A.等效连续A声级B.最大A声级及持续时间

C.倍频带声压级D.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96.统计噪声级L10表示( )。

A.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B.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c.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D.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

97.等效连续A声级是将某一段时间内暴露的不同A声级的变化用( ) 计算得到的。

A.算术平均方法B.加权平均方法C.几何平均方法D.能量平均方法98.等效连续A声级用符号( )表示。

A.L dn B.L WA C.L eq D.WECPNL

99.在环境噪声评价量中符号“WECPNL”表示( )。

A.A计权声功率级B.声功率级

C.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等效连续A声级

100.在声场内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这个声级称为( )。

A.倍频带声压级B.昼夜等效声级

C.A声功率级D.等效连续A声级

101.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低空飞越时,其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量为( )。

A.L dn B.L max C.L WECPN D.L eq

102.某建设所在区域声环境功能区为1类,昼间环境噪声限值为55 da(A),夜间环境噪声限值为45 dB(A),则该区域夜间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 )。

A.≤45 dB(A) B.≤55 da(A)C.≤50dB(A) D.≤60 da(A)

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评价量为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突发噪声的评价量为最大A声级。据GB 3096-2008,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突发噪声,其最大声级超过环境噪声限值的幅度不得高于15 dB(A)。

·掌握声环境现状监测的布点要求。

103.在什么情况下,评价范围内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布设测点?( ) A.没有明显的声源,且声级较低时

B.有明显的声源,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影响不明显时

C.有明显的声源,对敏感目标的声环境质量影响明显时

D.没有明显的声源,且声级较高时

104.声环境监测布点时,当敏感目标( )时,应选取有代表性的不同楼层设置测点。

A.高于(不含)三层建筑B.高于(含)三层建筑

C.高于(含)二层建筑D.高于(含)四层建筑

105.声环境现状监测布点应( )评价范围。

A.大于B.小于C.覆盖D.略大于

106.对于改、扩建机场工程,声环境现状监测点一般布设在( )处。

A.机场场界B.机场跑道C.机场航迹线D.主要敏感目标

107.对于单条跑道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数量可分别布设( )个飞机噪声测点。

A.1~2 B.3~9 C.9~14 D.12~18

108.对于二条跑道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数量可分别布设( )个飞机噪声测点。

A.1~3 B.9~14 C.12~18 D.3~9

109.对于三条跑道改、扩建机场工程,测点数量可分别布设( )个飞机噪声测点。

A.1~4 B.9~14 C.3~9 D.12~18

·熟悉工矿企业、铁路、公路等建设项目声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及要点。

110.现有车间的噪声现状调查,重点为处于( )以上的噪声源分布及声级分析。

A.80 dB(A) B.85 dB(A) C.90dB(A)D.75 dB(A)

111.厂区内噪声水平调查一般采用( )。

A.极坐标法B.功能区法C.网格法D.等声级线法

112.厂区噪声水平调查测量点布置在厂界外( )处,间隔可以为50~100 m,大型项目也可以取100~300 m。

A.3 m B.2 m C.1 m D.0.5 m

113.公路、铁路等线路型工程,其噪声现状水平调查应重点关注( )。

A.沿线的环境噪声敏感目标B.城镇的环境噪声敏感目标

C.施工期声源D.乡村的环境噪声敏感目标

114.公路、铁路等线路型工程,其环境噪声现状水平调查一般测量( )。

A.A计权声功率级B.声功率级

C.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D.等效连续A声级

·掌握生态统状调查的基本内容.

115.生态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中须特别注意( )。

A.水文要素B.气象要素

C.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极端自然现象D.地质灾害

116.生态系统调查中首先应( )。

A.确定生态系统的类型B.确定生态系统的生态限制因子

c.识别和筛选重要的评价因子D.确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17.解决生态调查和评价中高度专业化的问题和疑难问题,最好采用( )法。

A.定位或半定位观测B.遥感技术C.访问专家D.野外调查118.对掌握候鸟迁徙的规律、变化,在下列生态调查方法中最好采用( )法。

A.野外调查B.遥感技术C.访问专家D.定位或半定位观测·熟悉陆生植被、生物量调查和评价的方法.

119。某区域植物样本调查中,某一植物个体数量占样地面积的比例,可以说明该植物的( )。

A.数量B.优势度C.频度D.密度

120.一个样本的样地数占样地总数的比值是( )。

A.频度B.密度C.优势度

121.用放射性追踪法对植物夜间的光合作用进行追踪,一般选用( ) 元素。

A.2O B.2H C.2N D.14C

122.反映地面生态学特征的植被指数NDVI是指( )。

A.比值植被指数B.农业植被指数

C.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D.多时相植被指数

123.植被现状调查时,一般草本、灌木林、乔木林样方面积应分别不小于( )。

A.1 m2、5 m2、50 m2B.1 m2、10 m2、50 m2

C.1 m2、10 m2、100 m2 D.1 m2、5 m2、100 m2

124.某个植被样方调查面积为10 m2,调查结果如下表。样方中物种乙的密度、相对密度分别为( )。

A.0.2个/m2、40%B.0.2个/m2、50%

C.0.3个/m2、40%D.0.3个/m2、50%

物种乙的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2/10=0.2。所有种的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5/10=0.5。物种乙的相对密度=(一个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100%

=(0.2/0.5)×100%=40%。

125.生态系统质量评价EQ为60时,生态系统属于( )。

A.Ⅰ级B.Ⅱ级C.Ⅲ级D.Ⅳ级

126.如果某地生物生产量为2.6 t/(h m2.a),其荒漠化程度属于( )。A.潜在的荒漠化B.正在发展的荒漠化((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规定:荒漠化的量化指标如下:潜在荒漠化的生物生产量为3~4.5t/(h m2.a),正在发展的荒漠化为1.5~2.9 t/(hm2.a),强烈发展的荒漠化为1.0~1.4 t/(h m2.a),严重荒漠化为0.0~0.9 t/(h m2.a)。C.强烈发展的荒漠化D.严重荒漠化

127.如果某地生物生产量为0.9 t/(h m2.a),其荒漠化程度属于( )。A.潜在的荒漠化B.正在发展的荒漠化C.强烈发展的荒漠化D.严重荒漠化

128.水的理化性质恶化是指水体质量类型( )。

A.由Ⅰ~Ⅱ类到Ⅲ~Ⅳ类B.由Ⅰ类到Ⅲ类

c.由Ⅰ~Ⅲ类到Ⅳ~Ⅴ类D.由Ⅱ~Ⅲ类到Ⅳ~Ⅶ类

129.水的理化性质改变是指水体质量类型在( )范围内的变化。

A.Ⅰ~Ⅱ类B.Ⅰ~Ⅲ类

C.Ⅱ~Ⅳ类D.Ⅲ~Ⅳ类

13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所指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指( )。

A.土壤环境质量下降B.土壤的物理组成发生改变

C.土壤生产能力发生改变

D.由上一级别类型退化为较低的土地生产能力级别

131.进行植物样方调查时,草本、灌木和乔木的样地大小分别为( )。(单位:m2)

A.≥10,≥100,≥1 000 B.≥1,≥5,≥10

C.≥100,/>500,≥1 000 D.≥1,≥10,≥100

132.植被中物种的重要值的表示方法是( )。

A.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和相对频度之和B.优势度

C.密度、优势度和频度之和D.相对优势度和相对频度之和

133.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估测是通过对自然植被( )的估测来完成。

A.净第一性生产力B.总初级生产量C.净初级生产量D.呼吸量134.样地调查收割法是实测( )。

A.生产量B.生长量C.生物量D.净第一性生产力

135.一定地段面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动有机体的重量是指( )。

A.物种量B.生长量C.生物生产力D.生物量

136.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森林而言,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 )。

A.1 m2B.10 m m2C.100 m2D.200 m2

137.采用样地调查收割法实测植物生物量时,草本群落或森林草本层样地面积一般选用( )。

A.1 m2B.10 m2C.100 m2 D.500 m2

138.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einer Index)是物种多样性调查最常用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D )(注:P i为属于第i物种在全部采样中的比例,S 是物种数,N是总个体数)。

139.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一般草本而言,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 )。

A.1 m2B.10 m2C.100 m2D.200 m2

140.在植物样方调查时,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大小,对于灌木林样,其样方面积不应小于( )。

A.1 m2B.10 m2C.100 m2D.200 m2

·了解水生生态调查和评价的基本方法。

141.在用黑白瓶法测定水生生物初级生产量的方法中,总初级生产量的计算公式是( )。

A.LB-IB B.DB-IB C.IB-DB D.LB-DB

环评爱好者论坛_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2

2012年环评案例真题及答案 第一题 某汽车制造集团公司拟在A市工业园区内新建年产10万辆乘用车整车制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发动机(含机加工、装配)五大生产车间和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项目建设期为两年。 涂装车间前处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工件→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脱脂剂主要成分为碳酸钠:磷化剂为锌镍系磷化剂。脱脂槽配置油水分离装置,磷化槽有沉渣产生。各槽定期清洗或更换槽液。 面漆生产线生产工艺为:喷漆→晾干→烘干。面漆为溶剂漆,烘干以天然气做燃料。晾干工序的晾干室工艺废气产生量为20000m3/d初始有机物浓度 200mg/m3。 根据生产废水特性,涂装车间设废水预处理站。各车间生产废水和厂区生活污水一并送全场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处理后的废水再经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排入甲河。 拟建厂址位于A市工业园区西北部,占地面积64hm2。该地区年平均风速1.85m/s,主动风向为西北风。厂址西北方向距离商住区约5Km。 工业园区按规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市政污水管网已建成,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一年后投入运行。 该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 问题: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检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 物去除率。 4、判断工业废水是否可送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应从哪些方面分 析? 二、参考答案 1、给出拟建工程环境空气现状监测方案的主要内容。 (1)监测因子:SO 2,NO 2 ,TSP,PM 10 ,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总烃。 (2)监测布点:6个点,极坐标布点法。具体布点方法是:在拟建项目所在地布设1个点,项目西北向的商住区布设1个点、项目的东北方向、西南方向各布1个点,项目的东南向布设2个点。 (3)监测时间(制度):不利季节监测7天,SO 2,NO 2 每天采样时间为测 18小时,TSP,PM 10每天采样时间为12小时,SO 2 、NO 2 、TSP、PM 10 每天采样时段 至少于02,08,14,20时进行。苯系物、非甲烷总烃按相关监测方法进行。 (4)监测时段必需同步进行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2、指出前处理生产线的废水污染源和废水主要污染因子。 (1)废水污染源:脱脂槽、水洗槽1、磷化槽、水洗槽2、水洗槽3。 (2)废水主要污染因子:pH、COD、石油类、镍、锌、磷酸盐。 3、计算面漆生产线晾干室活性炭再生废气焚烧有机物排放量和晾干室有机物去除率。 (1)晾干工序有机物产生量:20000×200×10-6=4kg/h;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环评工作主要内容 一、了解项目背景 1、了解该项目用地是否经过土地局、发改局、建设局等相关部门的审批; 2、了解该项目的工艺、设备、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3、了解当地的产业和发展总规划 二、项目开展 1、实地调研 厂址(四周边界情况、用地情况、居民点分布) (1)场地建设情况(已建设的房屋不考虑施工影响) (2)该地生态状况(植被、河流等) (3)保护区 敏感点确定(要有照片) (1)居民点(距离、方位、影响人数、居民点名称) (2)河流(方位、距离、水文特征) (3)地下水(有无水井、温泉等) 2、进行公共参与(环评报告书有要求) (1)贴公示(收集相关意见和建议,需对公示进行拍照) (2)对相关政府部门(村镇居委会等)及公众(附近居民点)进行问卷调查 3、安排监测(联系监测公司,了解监测因子) (1)声(场界噪声、居民点噪声) (2)气(居民点空气污染) (3)水(河流、地下水) 三、编写环评报告 1、分配章节(看导则、了解评价内容和重点)

2、书写 (1)总论(体现标准要准确、评价等级) (2)工程分析(用总结性的语言分析污染源及要采取的措施) A、工况(现有状况、遇到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措施) B、污染源分析(污染物种类、量、浓度) C、概述污染防治措施 (3)环境概况 A、当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B、当地规划概况 C、环境现状(通过监测,包括背景值的调查和现状叠加) (4)施工期环境影响 A、生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占地情况) B、噪声(施工机械噪声) C、水(施工期生活污水、设备废水) D、气(扬尘、施工机械排放废气) E、固废(生活垃圾、土渣、建筑垃圾) (5)运营期环境影响 A、噪声(产生噪声设备、位置、原强)预测并作出等声线图 B、水(排放的污染因子对水环境的影响、属于正常还是非正常排放) C、气(气象参数,包括:风速、方向、预测敏感点增量) D、固废 E、生态(主要针对生物量方面) (6)环保措施(分施工期和运营期,其核心因子为公共参与) A、通过公示反映出来 B、问卷调查情况(调查人员信息、调查结果) C、意见反馈(对于反对者的意见回访)

环评爱好者论坛_地下水环评导则2011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地下水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中的地下水环评也可参照执行。 二、术语 1、地下水――惟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2、包气带/非饱和带――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4、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5、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间的地下水,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6、地下水背景值――又叫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7、地下水污染――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8、地下水污染对照值――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速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9、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三、总则 1、建设项目分类 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II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III类:同时具备前两类特征的建设项目。 2、评价基本任务 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控制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工作程序及工作内容 分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1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一、概述 (1) 198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以下建设项目必须作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岸工程建设 海岸石油开发 河口、海湾、海域排污 (2)海洋环评任务 查清受纳污染物的海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区内海洋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分布,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海域环境功能要求。 预测项目建成后对海洋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包括海岸工程引起的海域地形地貌的变化、流场和余流场等水动力条件的变化、物质浓度场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根据环境结果提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操作安全、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二、海洋环评工作等级的划分 划分为三级,划分依据为: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0000,5000,1000,500m3 /d 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 受纳水域规模:小型半封闭海湾,其他海域(开敞海域和大型海湾) 三、海洋环境现状调查

1.海域自然环境概况调查 地理位置 地质地貌及沉积物类型 气象特征:气温、风向、风速、降水量 水文特征:潮位、潮流、波浪 海洋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油气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2.沿岸社会环境概况调查 城市规模、性质、行政区划、人口 社会经济状况 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海域功能区划 环境保护目标 3.污染源调查

入海点源:入海河流、混合排放口、直排和市政下水排海口。 入海面源:乡镇农村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化肥、农药、生长剂等。 养殖污染源:滩涂养殖、浅海养殖、网箱养鱼。 海上污染源:海上船舶、石油平台、海洋倾废。 4.海洋环境调查 (1)现状调查评价范围 现状评价范围:海洋0m等深线~1-2km等深线——向海;大于一个潮周期内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顺岸。 影响评价范围:根据潮流场范围确定,如一般将整个海湾作为评价范围。 (2)调查断面和钻孔设置 断面方向与海岸垂直,在主要排污口设主断面,在主断面两侧设3~5个辅助断面,每个断面3~5个测站。 (3)调查时期 一、二级:枯、平、丰水期 三级:枯期 5.海洋生物调查 《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范》: 微生物:总异养菌、大肠杆菌、弧菌、烃类异样化菌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初级生产力 浮游动物:种类、生物量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A.环境保护局 B.地方人民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规划局 【正确答案】B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下列规划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是()。 A.设区的市级以上流域水电规划 B.设区的市级以上跨流域调水规划 C.设区的市级以上防洪、治涝、灌溉规划 D.设区的市级以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正确答案】C 3、某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形式应当是()。 A.环境影响登记表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C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 A.环境影响报告表 B.环境影响登记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D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某下设两个区的城市在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时,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A 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组织进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应当是()。 A.规划实施中 B.规划实施后 C.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后 D.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正确答案】D

环评爱好者论坛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

第二章典型生态影响型项目复习要点——水利水电项目2.1复习要点 以水利发电、防洪、农业灌溉为目的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包括蓄水工程(水库、水坝)、排洪和引水线路工程等。 2.1.1评价范围、期限与重点 (1)水库和水坝建设 1)评价范围 2、3级项目以库区为主,兼顾上游集水区域和水文变化区域的水体和陆地,1级项目要对库区、集水区域,水文变化区域(甚至含河口和河口附近海域)进行评价。此外,要对施工期的辅助场地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要分别对施工期、运行期进行评价。1级项目要作后评价。 3)评价重点 施工期对由于施工、人员进驻和水文改变而引发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迁移或灭绝;对由于区域环境中绿地数量和空间分布的改变而改变了绿地调控环境质量的能力; 对由于人员和设备的活动改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对由于施工影响了自然和人文遗迹地及人群健康等内容进行重点评价。 运行期对项目运行而引发的生物多样性问题,景观生态环境质量

问题,移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文长期改变而引发的上下游生物种群生存问题及中下游发生的河道断流。水文变化以及上下游盐渍化、潜育化、湿地变化、两岸地形地貌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钉螺转移等问题进行重点评价。 (2)跨流域调水 跨流域或跨省份调水一般属于1级项目。 1)评价范围 要分别对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三个部分中,凡是由于水文条件改变而引发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评价期限 分为施工期、运行期评价,并进行生态影响后评价。 3)评价重点 除水库水坝项目的评价重点外,还应包括:一是对国内外同类项目进行类比调查并写出评价报告,二是预测由于人员设备进驻和水文条件的改变,调出区、调入区和连接区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给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三是对受益区及调出区长期的生态影响进行评价。 2.1.2工程分析要点 1、工程概况 说明流域(河段)规划概况、工程地理位置、工程任务、规模与工程运行方式、工程总布置与主要建筑物(主体工程、施工辅助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附件一: 江苏省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江苏省环境保护厅 二OO五年五月

工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环评工作质量及审查工作的效率,制定本“报告书主要内容编制要求”。 本规定引用HJ/T2.1~2.4-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江苏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规范。 本规定适用于我省新建、技改、扩建工业类建设项目,其它类型项目可参照执行。火电、石油化工、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臵设施、交通及港区码头等建设项目执行相应行业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的建设项目,除满足本规定要求外,还需执行我国和国际金融组织已颁布的有关规定。报告表中专题评价执行本规定相应要求。 1 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及环境保护目标 1.1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环境概况 准确描述项目拟建地所在行政区(含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省、市、县、镇村。 详细规范描述评价区所属水系,说明水系水文特征及重要水工设施运行规律、排污及废水受纳水域环境功能区划,指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水口、渔业水域、重要湿地等水环境敏感保护目标。 规范描述当地气候特征,给出常年风玫瑰图。说明评价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居民点、学校、医院、文物保护单位、自然保护区等敏感目标以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1.2 区域经济社会环境概况 1.2.1 区域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 简述区域经济社会环保发展现状。描述经批准的区域(城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点和环保规划要点。说明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与布局、土地利用、水域与岸线利用、生态保护、以及太湖一级保护区、南水北调和“引江济太”清水通道、沿岸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内容。说明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厂(含排水体制)、固废处臵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及现状。阐述实现区域规划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条件及存在问题。 建设项目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内建设,需附相应环保主管部门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环保规划的批复意见。 1.2.2 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标准、排放标准 说明本区域是否属于“两控区”或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等。说明评价区域水、气、声环境功能类别划分,列出相应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若国内无标准可参照国外标准。如废水实行区域集中处理,须列出污水处理厂接管标准。 1.2.3 环境保护敏感目标 描述评价区域内居民区、学校、医院、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古迹、饮用水源保护区、取水口等,按表1-1填写:

环评爱好者论坛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施工期固体废物排放量估算方法 1方法一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如:石子、混凝土块、砖头、石块、石屑、黄沙、石灰和废木料等。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及装修垃圾按每100m2建筑面积2t计此外,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产生量按每人每日1kg计 引自(上虞市国际时代广场项目环评报告书简本)第4页 2方法二 固体废弃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由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两类。 1)施工期建筑垃圾产生量 采用建筑面积发展预测,预测模型为: Js=Qs×Cs 式中:Js—年建筑垃圾产生量(吨/年), Qs—年建筑面积(㎡), Cs—年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垃圾产生量(吨/年·㎡)。 由于建筑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与施工水平、建筑类型等多种因素有关,本项目为工业城区,建筑项目比较集中,施工面较多,使得有些工序必须重复,将加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本报告按0.5~1.0㎏/(㎡·年)的建筑垃圾进行估算,其结果见表2-8。 2)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 采用人口发展预测法。预测模型为: Ws =Ps×Cs 式中:Ws—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 Ps—年施工人员人数(人), Cs—年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人)。 根据同类工程的施工情况,本项目建设期所需施工人数按150人计算,人均垃圾产生量按1.0公斤/日计算,则本项目施工期间产生的生活垃圾量预测值见表2-8。 引自(葵涌斯比泰工业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第16-17页

3方法三 建筑垃圾的种类及组分 建筑垃圾主要包括:旧城改造过程中拆除旧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表1中列出了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中建筑施工垃圾组成比例和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垃圾量。 表1 建筑施工垃圾的数量和组成(%) 1) 单位建筑面积产生的施工垃圾量。 从表1可见,建筑施工垃圾的成分有:土、渣土、废钢筋、废铁丝和各种废钢配件、金属管线废料、废竹木、木屑、刨花、各种装饰材料的包装箱、包装袋、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碎砖和碎混凝土块、搬运过程中散落的黄砂、石子和块石等。这些材料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而垃圾数量因施工管理情况不同在各工地差异很大。 方法三引自香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及管理的现状和进展)一文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内容

重点复习内容: 第一章绪论 1、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标准是为了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指一定是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如大气、水、土壤等)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收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对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有害因素的允许的限制或排放量(浓度)。 2、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按照评价对象,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环境要素,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分为: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按照时间顺序,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环境影响后评价 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的特点:包括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原材料的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2)建设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征、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和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法规和标准: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国家环境保护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2)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规划的体现环。 (3)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依据(4)环境标准是推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的一个动力(5)环境标准是进行环境评价的准绳(6)环境标准具有投资导向作用 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1. 国家环境标准与地方环境标准的关系:地方环境标准

第二章 环评技术方法工程分析

第二章工程分析 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表现不同: 1.污染型建设项目——以污染影响为主; 2.生态影响型建设项目——以生态破坏为主; 一、工程分析的作用 ㈠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㈡为专题预测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㈢为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㈣为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二、工程分析的方法 (一)分类 1.类比法; 2.资料复用法; 3.物料衡算法——⑴总物料衡算;⑵有毒有害物料衡算; ⑶有毒有害元素物料衡算; (二)各类方法的应用 1、类比法 (1)项目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①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 项目性质、规模、车间组成、产品结构、工艺路线、生产方法、原料、燃料成分与消耗量、用水量和设备类型等。 ②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 排放类型、浓度、强度与数量,排放方式与去向以及污染方式与途径。 ③环境特征的相似性 气象、地貌、生态、环境功能以及污染情况等的相似性。 (2)经验排污系数法公式: A=AD×M AD=BD-(aD+bD+dD) A——某污染物的排放总量;AD——单位产品某污染物的排放定额; M——单位总产量; BD——单位产品投入或生成的某污染物量; aD——单位产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bD——单位产品所生成的副产物、回收品中某污染物的量; cD——单位产品分解转化掉的污染物量;dD——单位产品被净化处理掉的污染物量; 2.物料衡算法——计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常规和最基本的方法 ∑G 投入=∑G 产品 +∑G 流失 ∑G 投入 ——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G产品——产出产品总量; ∑G 流失 ——物料流失总量; (1)总物料衡算公式 ∑G 排放=∑G 投入 -∑G 回收 -∑G 处理 -∑G 转化 -∑G 产品 ∑G 排放 ——投入无聊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投入 ——进入产品结构中的某污染物总量; ∑G 回收 ——进入回收产品中某污染物总量; ∑G 处理 ——净化处理掉的某污染物总量;

环评分析(第三章第四章计算)

1. 设有某污染源由烟囱排入大气的 SO 2 源强为 80g/s, 有效源高为60m, 烟囱出口处平均风速为 6m/s, 当时气象条件下,正下风方向 500m 处的σz=18.1m,σy=35.3m ;计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 解:根据高斯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可得: 22221(,,0,)exp 2y z y z q y H C x y H u πσσσσ?????? =-+???? ??????? ? 将以上数据带入: ) /10001.11.18603.355021exp 3.351.18614.3803 52 2m g C (-?=?? ??????????????????? ??+??? ??-????= = 0.01 mg/m 3 经计算获得,x=500m y=50m 处的SO 2地面浓度为0.01 mg/m 3。 2. 某工厂烟囱高Hs=45m ,内径D=1.0m ,烟温Ts=100℃,烟速V s =5.0m/s ,耗煤量180kg/h ,硫分1%,水膜除尘脱硫效率取10%,试求气温20℃,风速2.0m/s ,中性大气条件下,距源450m 轴线上SO 2的浓度。(大气压Pa=101KPa ) 小型烟囱Q h <1700KJ/s ,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 1 )01.05.1(2-+=?u Q D V H h s 风速廓线幂指数 p 的取值

在中性大气稳定度下,高斯扩散系数可由下式计算: σy =0.110726x 0.929481 σz =0.104634x 0.826212 解:⑴工厂烟囱的SO 2排放强度为: Q=180kg/hr ×1%×90%×32 64×1000/3600=0.90 (g/s) ⑵根据风廓方程,可计算在评价因子45m 处的风速。从表中可查风速高度指数p=0.25 p z z u u )( 1 212= )/(9.21045225 .0s m u =? ? ? ???= ⑶计算烟囱的提升高度和有效高度 ①烟气排放量 Q v =A.u=3.14×0.52×5=3.9(m 3/s ) ②烟气热释放率 v s a h Q T T P Q ??? =5.3=3.5×101× 10027320100+-×3.9 = 296 (KJ/s ) ③烟气提升高度 Qh<1700KJ/s ,属小型烟囱,可采用霍兰德公式计算其烟气提升高度。 1 )01.05.1(2-+=?u Q D V H h s =2×(1.5×5×1+0.01×296)/3.9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评爱好者论坛_真题整理(终版)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与管理概论 1、环境标准体系的分类(填空)及哪些标准为国家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之间的关系(简答);标准的分类,地方标准优于国家标准执行(选择);从制定与执行两方面简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关系;在标准制定和执行方面,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关系;国家标准与地方标准的关系;排放标准与质量标准;简述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标准为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环境标准和(推荐性环境标准) 2、需要环评的规划种类(填空) 3、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填空131+133期)、(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环境影响评价按时间顺序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环境影响力后评价;环评概念 4、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由()编制;哪些项目需要编制报告表 5、环评分三个阶段(建设期、运营期和服务期);环评的三个时段划分;建设项目环评的三个阶段 6、评价因子的筛选在()基础上得到的 7、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的内容(简答);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分类(简单);哪几个情况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分类管理里面的小项。(选择);建设项目分类管理的内容 答:(1)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2)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核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3)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8、三同时(填空) 9、环境容量的定义(填空);环境容量的定义(简答) 10、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为了使环境监测数据能够准确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预测污染发展趋势,要求环境检测数据有(代表性、准确定、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保证监测数据具有完整性的质量特征(简答);如何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监测数据的统计方式(平均值)、(超标率)和(超标倍数)。 11、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确立(填空) 12、环境影响评价导则中,非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和依据(简答);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遵循的原则 13、环境检测计划包括的内容(简答);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环境监测方案的内容;关于监测一章的内容表述正确的:灵敏度、检测险、ph的表示、COD和BOD的关系等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第5讲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三)(2012年新版)

八、熟悉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意见应当包括的内容 《规划环评条例》第19条:审查小组的成员应当客观、公正、独立地对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书面审查意见,规划审批机关、规划编制机关、审查小组的召集部门不得干预。 审查意见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基础资料、数据的真实性; (2)评价方法的适当性; (3)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估的可靠性; (4)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5)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的合理性; (6)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科学性。 审查意见应当经审查小组四分之三以上成员签字同意。审查小组成员有不同意见的,应当如实记录和反映。 九、熟悉审查小组应当提出对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修改并重新审查或者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意见的情形 《规划环评条例》第20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修改并重新审查的意见:(针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质量) (1)基础资料、数据失实的; (2)评价方法选择不当的; (3)对不良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不准确、不深入,需要进一步论证的; (4)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存在严重缺陷的; (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不明确、不合理或者错误的; (6)未附具对公众意见采纳与不采纳情况及其理由的说明,或者不采纳公众意见的理由明显不合理的; (7)内容存在其他重大缺陷或者遗漏的。 第21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查小组应当提出不予通过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意见:(针对重大环境影响问题) (1)依据现有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不良环境影响的程度或者范围不能作出科学判断的; (2)规划实施可能造成重大不良环境影响,并且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预防或者减轻对策和措施的。 十、熟悉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结论及审查意见采纳的有关规定

环境影响评价试题及答案

环境影响评价 试卷: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2、水体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转化,使污染物浓度 降低、性质发生变化,水体自然地恢复原样的过程。 3、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了有害程度的现象。 4、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二、填空题: 1、环境影响的分类按影响的来源可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2、生态环境影响的补偿有就地补偿和异地补偿两种形式。 3、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 4、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可分为工作程序和管理程序,经常用工作程序来表示。 5、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收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遥感方法。 6、水体污染源分为两大类: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7、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16~20Km 、10~14Km 、4~6Km 。对于一、二、三级评价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边长一般分别不应小于8~30Km 、2~8Km 、1~2Km 。 三、判断并改错: 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环评工作成果的一般体现。(×)[集中体现] 2、污染物随着污水排入河流后,在河流横向断面上与河水充分混合需要一定的横向断面混合时间。(√) 3、划分环评工作等级的依据是投资者的主观意愿。(×) 4、S—P模式适用于任何状态、任何物质的衰减规律。(×) 5、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回顾性环境评价、环境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阶段分可以分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 四、简答题: 1、中国环境影响影响评价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1)具有法律强制性。(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建设项目。(4)分类管理。(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2、简述环评报告书的主要内容。 答:根据环境和工程的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选择下列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编制:(1)总则 (2)建设项目概况 (3)工程分析( 4)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现状 (5)环境影响预测 (6)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环境保护措施的评述及技术经济论证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环境监测制度及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建议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环评爱好者论坛_第4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岗位基础知识培训复习资料_第4章 2010年6月11日 (1)大气污染:是指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方面发生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称为大气污染源,分为点源、面源、线源、体源。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分类1:①常规污染物(SO2、TSP、PM10、NO2、CO);②特征污染物 分类2:①气态污染物;②颗粒污染物 (4)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按GB3095规定的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为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5)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 (6)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7)推荐模式:估算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8)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类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9)长期气象条件:达到一定时限及观察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近五年来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近三年来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10)复杂风场:指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不一致的风场。 (11)大气环境导则修订内容:1. 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定方法;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和要求;3.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和要求;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及要求;5. 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内容:1. 取消氮氧化物指标;2. 对二氧化氮二级标准的年平均浓度限值、日平均浓度限值、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3. 对臭氧的一级标准、二级标准的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进行了修改。 (13)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业区。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特殊工业区。 (14)常见污染物的浓度限值(要记住的)

环境影响评价题库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2.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4.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5.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者环境个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8. 环境质量: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9.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是在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检查对减少环境影响的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可靠性,判断提出的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对一些评价时尚未认识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管理水平,并采取补救措施,达到消除不利影响。 10.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11.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二、选择题 1、环境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环评爱好者论坛_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考试案例精华总结

第四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报告----生态类项目 总体思路 1、确定验收范围 2、选择验收监测标准 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置 4、分析调查重点 5、公众参与 6、结论分析、制定整改方案 7、正确填报“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1.1确定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范围 (注意范围的两层含义,一是工程的组成范围,二是项目的地域范围) 1、与项目有关的环保设施(工程、设备、装置、监测手段、生态保护设施) 2、与项目有关的环保措施(报告书、报告表、登记表中有关项目设计的规定) 3、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预审意见是关注的重点 4、环评文件和设计文件的要求 1.2选择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标准 1、国家、地方环保部门对项目环评批复的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 2、地方环保部门的总量控制指标 3、初步设计确定的环保设施设计标准 4、若原来没有批复标准和设计标准的,按现行标准执行。 5、监测方法标准选择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中推荐的标准 1.3验收监测布点原则及点位布设 布点原则:以最少的频次取得最有代表性的数据,如实反映项目排放浓度和总量。布点方法:参见相关技术规范。(注:以下方法也适用于工业类项目) (1)废气: ◆有组织排放:布设于各处理设施各处理单元的进出口烟道、废气排放烟道 ◆无组织排放:SO2、NOx、颗粒物、氟化物的监控点高在源下风向2~5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参照点设在上风向2~50米范围内。其余污染物监控点高在单位周界外10米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监控点最多4个,对照点1个。 (2)废水

◆处理设施单元的进、出口,第一类污染物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生产性污水、生活污水、清净下水外排口;雨水排口。 (3)噪声 ◆厂界噪声:法定边界布设多个测点,包括距敏感建筑物较近及受被测声源影响较大的位置。厂界外1米,高1.2米,距任一反射面不小于1米,厂界有围墙要高于围墙。同时设点测背景噪声。 ◆高速公路噪声:在公路两侧距路肩小于或等于200米范围内选取至少5个有代表性的噪声敏感区域,垂直于公路方向距路肩20、40、80、160设点进行噪声衰减测量。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在机场周围受飞机通过影响的所有噪声敏感点设监测点,选在户外平坦开阔地方 ◆振动:测点置于建筑物室外0.5米以内 ◆电磁辐射: ◆固体废物:固废的检查(来源、判定、鉴别种类、产生量、处置方式);固废的鉴别监测(对照名录和标准鉴别性质) 1.4分析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重点 1、审批部门的审批意见和行业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做为关注重点 2、环评报告确定的评价重点 3、工程自身特点确定的调查重点(表14-1) 4、受工程影响的环境特点确定的重点 1.5竣工验收结论分析及制定整改方案 调查结论要分别简述各专题的主要调查结果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验收建议是在环境影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专题调查结论和验收意见,综合判断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符合竣工验收条件。当建设项目同时满足以下5个方面时,应明确建议政府环保部门通过工程竣工环保验收 ◆不存在重大的环境影响问题 ◆环评及批复所提环保措施得到了落实 ◆有关环保设施已建成并投入正常使用 ◆防护工程本身符合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 ◆目前遗留的环境影响问题能得到有效处理解决 当建设项目不完全满足以上五条要求时,应提出整改建议,限期达到要求,限期仍达不到的则按法律程序由环保主管部门下达停产通知书。 1.6正确填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竣工验收登记表 应由业主填写,通常由调查单位协助。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写 环境影响报告书是整个论文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环境影响评价承担单位向其委托单位——工程建设单位或其主管单位提交的工作文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项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9]。 建设项目的类型不同,对环境的影响差别很大,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内容也就不同。虽然如此,但其基本格式、基本内容相差不大。根据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定,本次垃圾填埋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共分为十五章: 第一章总论:包括项目的背景;编制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污染控制及保护目标; 第二章建设区域环境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气候;地表水文;土壤植被;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社会环境概况; 第三章建设项目概况:包括项目基本概况;总平面布置及场地利用;公用工程;填埋工艺方案; 第四章工程分析:包括工程污染源分析;工程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环境影响预测及分析:包括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大气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声环境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周围生态质量现状预测与分析;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环境影响分析; 第七章污染防治措施与对策:包括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渗滤液防治措施;废气防治措施;噪声防治措施;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第八章风险事故评价:包括地表水风险评价;地下水风险评价;填埋气爆炸风险评价;洪涝对填埋场的风险评价;事故防范与应急措施; 第九章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包括总量控制原则;海港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情况;总量控制因子;污染物排放情况;总量控制目标与建议; 第十章公共参与:包括公共参与的目的、方法及内容; 第十一章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包括社会损益分析;经济损益分析;环境损益分析; 第十二章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包括环境管理及制度;环境监测; 第十三章选址合理性分析及总量控:包括垃圾填埋场选址环境可行性分析;场区布局合理性分析;工程技术可行性分析; 第十四章结论与建议: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论;污染防治措施;总量控制结论;场址合理性分析结论; 报告书编制的重点为工程分析,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环境质量现状及影响分析,污染因子分析,以及事故风险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