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二题

音韵学二题

作者:薛凤生, Hsueh Fengsheng

作者单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俄亥俄,哥伦布,43210;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江苏,徐州,221009

刊名:

语言科学

英文刊名:LINGUISTIC SCIENCES

年,卷(期):2009,8(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4条)

1.罗常培释内外转 1933

2.孙景涛介音在音节中的地位[期刊论文]-语言科学 2006(02)

3.薛凤生等韵学之原理与内外转之含义 1985(01)

4.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 1986

5.薛凤生.鲁国尧.侍建国中原音韵音位系统 1990

6.薛凤生从等韵到《中原音韵》 1992

7.薛凤生汉语音韵史十讲 1999

8.Duanmu San A Formal Study of Syllable,Tone,Stress and Domain in Chinese Languages 1990

9.Duanmu San 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 2000

10.Pulleyblank E G Qieyun and Yunjing.The essential foundation for Chines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1998

11.高元音音位化以后,上述四难题迎刃而解.儿化所引起的音变,根据北京"内城话"的读法,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韵母为/wi/(u)者除外.即韵腹为高或低元音之音节.若其韵尾为零或n,儿化时皆改以y(i)为韵尾.又:根据这样的分析,北京话只有三个以"高中低"为对比的元音音位/i、e、a/."十三辙"时代仍保留着"乜斜"和"梭坡"的对比,故有四个元音音位/i、e、o、a/,是以"高中低前央后"为对比的菱形分布.但高低两个元音都无前后对比,/e、o/两个前后元音都无高低对比,所以也可以把那两个前后元音看作低元音.这就只有"高低前央后"的对比了,因而省去了"中"作为对比的角色.这是为什么我以前分析《中原音韵》和"等韵

12.虽然《切韵》类韵书都是音位性的,但那只是语感的自然反映.所用的反切上下字,也是凭其"双声/叠韵"的语感随意采字的.真正有意识的理论性的做法,始于"等韵"时代;竟然能于千余年前,在不使用任何注音符号的情况下,用抽象的图表显示出当时标准汉语的音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学术成就.Pulleyblank(2006)说,这是人类智慧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约而言之,其贡献有四:1)首次列出音位,例如以三十六字母表明有多少个音位声母;2)标明音位的内涵成分,例如《韵镜》仅以"五音、清蚀"点明声母的性质而不用代号;3)以图表显示韵母的性质,例如分转分等;4)确定汉语音节的四段结构,例如以"洪细、开合"点明韵头,以分"摄"点

13.有些研究古代汉语的外国学者,在调查方言以构拟《切韵》时代的古音之后,虽然知道自己的构拟有许多与该类韵书不符合之处,也就满足了,甚至说那些韵书是杂乱的,不可靠或没有价值.有些中国学者也这么做,也这么说.但中国学者毕竟不能忘怀自家的传统音韵学,所以常有人用自己或他人的拟音解说《切韵》及"等韵",其结果自然是方凿圆枘,无法合榫.最有名的例子,是罗常培先生为"内外转"所作的诠释.他以高本汉的拟音为根据,说"内外转"是元音高低的分类.在董同和先生和王力先生质疑之后,他也承认这个说法不妥.使我至为敬佩的是,王力先生八十高龄时,还不忘一再公开宣称,他对自己给这个问题所作的诠释也不满意.

14.参见薛凤生(1990)的鲁译序言和薛凤生(1999)唐作藩先生的序言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李无未.LI Wu-wei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现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是:以高本汉汉语音韵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传入为契机,进入一个多元并举的时代;新文献的不断发掘,构成研究的一些新突破;多学科介入,促进了研究的深入进行;"国语"与"汉语"两翼齐头并进,相互融合,相互发展,赢得汉语音韵学的更大生存空间.现代中国汉语音韵学研究崛起,不同程度地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永岛的分析也折射出人们对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严重问题的反思;浓郁的军国主义意识,造就了"畸形"汉语音韵学的实用功能,偏离了正常的研究轨道.

2.期刊论文李无未日本传统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从公元7世纪开始到幕末、明治初的1200年左右的时间,日本汉语音韵学形成了独有的学术传统.它不同于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学者的传统汉语音韵学,充分展现了日本学者进行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从训释汉字读音入手,赋予汉语音韵学以日本"汉字音"的丰富内涵;汉字音解读与"悉昙"语音理论结合,使理论与方法更为系统化;汉日外语音的多重比较"考据",形成了东方特有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比较"思维方式;日本传统"汉学"名目下的音义书、辞书、韵图等与汉语音韵学相关的著作异彩纷呈;汉语音韵学的标记理论十分发达,具有明显的日本化研究优势.

3.期刊论文王宁.黄易青.Wang Ning.Huang Yiqing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尊重科学--评梅祖麟

教授《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等文章-学术界2005(1)

近些年来,梅祖麟教授有关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的一些意见,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批评.但梅教授这些意见背后存在着三种不符合学术规范的问题:一、评价前人汉语音韵研究时不尊重历史事实;二、研究上古汉语音韵却不重视上古汉语事实;三、进行汉藏比较研究时有明显的循环论证.本文认为,汉语历史音韵学研究要尊重研究的历史,尊重汉语事实,尊重学术研究的科学性.

4.学位论文张平忠中古以来的开合口研究2008

开口与合口,是汉语音韵学上指称语音的一对区别性特徵。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研究开合的变化过程有助於揭示语音的发展规律.文章以历史串联法和共时参证法为主要手段,辅以音理分析法和内部分析法,分隋唐、两宋、金元、明清和现代五个阶段,对中古以来开合口的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开合口的历史演变与五音声母的变化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中古以来.五音韵字在语音发展历程中有六组成系列地由开口变为合口,八组成系列地由合口变为开口。开合口的发展变化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五音分布上开合变化的不平衡;二是在时代层面上开合变化的不平衡。开合口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是开合的变化与五音声母有密切的关系,声母不同,开合口演变的方向也不同。二是语音结构的系统性力求发生开合互转的韵字在数量上保持大体相当,以有效维持开合口的对立结构。另外,齿音和舌上音韵字从两宋开始就在声母的作用下发生山细变洪的离散式音变。其中,精组字在精见两组声母颚化後,出现了离散式音变的中断。到了现代,这种离散式音变已大体完成。

文章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从隋唐到现代各个时代层面上语音的开合口变化并进行纵向的历史比较,从开合口的角度描绘汉语语音的变化轨迹

,探寻开合演变的缘由,探讨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这对於丰富汉语语音史具有一定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份可资参考乙较有价值的语言材料。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汉语音韵学上指稻语音的一对区别性特徵,是划分汉语韵类的一组对称系统。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研究开合的变化过程有助於揭示语音的发展规律。本文选用有代表性的、主要反映读书音的传统韵图作为分析语音开合口性质的材料,以历史串联法和共时参证法为主要手段,辅以音理分析法和内部分析法,分隋唐、两宋、金元、明清和现代五个阶段,对中古以来开合口的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韵镜》和《七音略》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两种等韵图,都反映了《切韵》一系韵书的语音系统。本文以《韵镜》和《七音略》为主要考据资料,互为参证、互相比较,辨析隋唐时期的五音声母,分析声母与等的关系,校正开合口和五音韵字,了解了隋唐时期每一个韵字的开、合等音韵地位情况

,详细地表述了隋唐时期韵部开合等位分布情况、声母等位分布情况和声韵开合搭配情况。

隋唐语音发展到宋代时,语音状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韵镜》、《七音略》已经不能正确反映当时的实际语音。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四声等于》和《切韵指掌图》两种韵图。它们根据当时语音的实际发展变化,合并韵部,减少韵图,系统地反映了两宋时期的语音体系。本文以此两图为主要考资料,对两宋时期五音韵字逐个进行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了解了每个韵字的开、合等音韵地位,厘清了两宋时期五音韵字开合演变情况,详细地表述了两宋时期韵部开合等位分布情况、三十六字母等位分布情况和声韵开合搭配情况。此时,随着韵部的大量合并和入声韵的消变等语音状况的变化.部分开合口也发生了相互转化现象:凡韵已全部由合口变为开口;江韵知组、庄组、来母二等和鱼韵已全部山开口变为合口;部分唇音韵字也出现了开合口的转化,其中很大一部分开合两见。

《五音集韵》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一源一流,互为体用,反映了金元时期的语音面貌。本文以此为主要考据资料,对金元时期五音韵字逐个进行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了解了每个韵字的开、合等音韵地位,厘清了金元时期五音韵字开合演变情况,详细地表述了金元时期韵部开合等位分布情况和声韵开合搭配情况。除个别韵字外,金元时期开合口的变化情况与两宋时期基本相同,只有唇音表现出较为参差的现象。

明清时期,语音的发展、声韵调的合并与分化,导致一、二等韵不分,三、四等韵相混,“等”的概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新的[y]介音随之产生,使得韵母的介音发展为[i]、[u]、[y]及没有介音四种类型,两呼四等转变为开、齐、合、撮四呼.对这种变等为呼的语音变化最早作出描述的当属《韵法直图》和《韵法横图》。横直二图各自成一体系,《切韵正音经纬图》则摘取二者合而为一,但又不焘依二者。本文以此三图为主要考据资料,对明清时期五音韵字逐个进行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分析隋唐五音韵字在明清的开、齐、合、撮情况.除个别韵字外,明清时期五音韵字成系列地由合口变为开口的情况与金元时期基本相同,都为凡韵字;成系列地由开口变为合口的情况除与金元时期相同外,遗增加了庄组假二等全部阳韵字。

语音发展到现代,开合口出现了新的变化。隋唐开口韵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合口呼的有:江摄知组、庄组、来母二等韵;遇摄庄组假二等、知组、章组、日母三等韵;臻摄端组一等韵;果摄端组、精组、来母一等韵;宕摄端组、精组、来母一等入声韵,章组、知组、日母三等入声韵,庄组假二等韵,微母三等韵;流摄奉母三等韵,非敷母三等去声韵。隋唐开口韵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撮口呼的有:江摄见组、晓组二等入声韵;遇摄见组、晓组、来母三等韵,精组假四、喻母假四等韵;臻摄喻母三等韵;宕摄见组、晓组、来母三等、精组假四等的入声韵;隋唐合口韵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开口呼的有:通摄帮组一等和非组三等的舒声韵;止摄非、敷、奉、来母三等韵;蟹摄帮组一、二等韵,非组三等韵,来母一、二等韵;臻摄帮组一等韵,泥、来母一等入声韵,非敷奉母三等舒声韵;山摄帮组一、二等韵,非敷奉母三等韵,娘母二等入声韵;果摄帮组一等韵,见、晓组一等韵的部分;咸摄非、敷、奉、知、彻母三等韵。隋唐合口韵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齐齿呼的有:山摄帮组三等韵,来母三等韵的部分;梗摄精组假四等韵,晓组三四等、见晓组重四等、喻母假四等韵的部分;咸摄见组、娘母、影母三等韵。

在语音发展历程中,五音声母的变化对开合口的历史演变产生了影响:唇音声母使合口呼和撮口呼走上了向开口呼演变的道路;卷舌声母与精组声母使齐齿呼变为开口呼,撮口呼变为合口呼,韵类出现大量的细音变为洪音的现象;牙喉音声母使开口二等韵出现由洪音向细音转变的现象。韵母呼法的演变也对五音声母的变化产生了影响:在齐齿呼、撮口呼[i]、[y]介音的影响下,精组声母和牙喉音声母产生音位对立的中和,一起颚化为舌面前辅音[tc]、[tc']、[c],导致汉语声母系统产生了一种拉链式的音变,声母出现了循环的变化。

在两宋时期,齿音就已开始在声母的作用下发生由细变洪的离散式音变。这种音变首先由精组假四等开始,从两宋一直延续到明清甚至{直图》等三种韵图所反映的语音面貌时段之後,直至在半途中遇到了更为强势的韵母对声母的反作用--精见两组声母发生颚化作用後,精组字山细变洪的离散式音变被中断,因而精组假四等在现代汉语中呈现出部分为洪音、部分为细音的面貌。但是,精组声母的音变中断了,其他齿音三等字都还在继续朝着洪音化的道路前进。知组字在明清时期并入正齿音後,也一起加入了洪音化的大军。这种变化在明清时期就已初步形成规模,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时,已形成了非常整齐的由细变洪的格局。此时,离散式音变已大体完成。

综合分析上述开合演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开合口的变化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五音分布上开合变化的不平衡。除了鱼韵与凡韵是因为主元音发生变化或韵类合并导致开合转化之外,发生开口向合口变化的韵类,主要出现在舌齿音後;发生合口向开口变化的韵类,主要出现在唇音後。二是在时代层面上开合变化的不平衡。从隋唐经两宋到金元,再到明清,语音的开合口发生的主要变化是由开口向合口转变;从

我们在分析开合演变不平衡的基础上,也可以发现,开合口的演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是开合的变化与五音声母有密切的关系,声母不同,开合口演变的方向也不同。在舌齿音声母的影响下,韵类容易发生开口向合口的变化;在唇音声母的影响下,韵类容易发生合口向开口的变化。二是语音结构的系统性力求发生开合互转的韵字在数量上保持大体相当,以有效维持开合口的对立结构。经统计,中古以来由开口变为现代合口、撮口的韵字有201个;由合口变为现代开口、齐齿的韵字有203个。如此相近的数字体现了语音系统极强的自我调控能力。

5.期刊论文李无未.LI Wu-wei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近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虽然只有六七十年的历史,却是传统的日本汉语音韵学向现代的日本汉语音韵学转变的过渡时期.它的特点是:在汉语音韵学的各个门类上都已造成了蓄势待发的势头;汉语音韵学在传统"汉学"与新"东洋学"理念冲突下,两种学术倾向并存;注重"训点"等新材料的挖掘,使音韵学研究更加具有科学性;沿袭与发展"比较"的传统,进一步强调域外材料对音韵学研究的作用,扩大音韵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其时代局限性:汉语音韵学研究带有明显的"草创"印记,许多课题的研究尚需深入;各个门类成果比重不平衡;一些研究领域有待于进一步确立;现代实用性功能还不突出.

6.学位论文张伟娥交泰韵音系研究2002

《交泰韵》是明万历年间的一部重要的表现官话共同语语音特征的音韵学著作。前辈时贤虽有论及,但都限于粗线条的勾勒,缺乏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全面把握该书的作者生平,成书过程和声韵调系统的基础上,联系其同时代的语音史料及现代语音史的发展,运用横向和纵向两种比较法,着力研究它所表现出来的语音特征,并由此显示它的语音性质及其在语音史上的价值。论文正文分四个部分:一、《交泰韵》的有关史实《交泰韵》的作者吕坤生于中原的河南于陵,他自幼聪明博学,在哲学、音韵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吕氏主张学问自得,创新,提出“明体全为适用”的实学观点,这在明末社会危机日益严重,而思想界又空疏,迂腐之风盛行的历史背景下,吕坤讲实用,重事功,在思想界别开生面,显得十分可贵。《交泰韵》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吕氏称此书是要“去集成之繁芜,就正韵之简净,准中原之雅音”,又云当时“对仗奏读,天语传宣,皆中原雅音”。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感受,《交泰韵》的语音性质表现为以中原官话为基础,以表现当时官话共同语语音为主流,但又杂有方音的复合语音系统也就不足为奇了。

7.期刊论文贾艳琛《汉语音韵学》、《汉语音韵》和《音韵学初步》的比较-安康师专学报2002,14(4)

比较王力先生分别写成于不同时代的三本音韵学著作的特点、内容、观点、体例上的异同,可以认识音韵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了解这些书在汉语音韵研究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8.学位论文张辉女韩汉关系词研究2002

由于韩汉关系词牵涉到韩语的形成、发展以及汉语古音系统的重构,所以,一直是国际韩学界和汉学界研究的中心,深受韩中两国学者乃至其他国家学者的重视。自二十世纪以来,在韩汉关系词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中国学术界将韩汉关系词作为研究汉语古音系统的旁证材料,曾做了一定的研究。韩国学术界则是从韩汉关系词传入的时间、性质以及由此引发的韩语系属等方面做了详细的探讨。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做一些探讨。本文研究在潘悟云教授的具体指导下,并采用他的语言学思想和郑张-潘的古音系统,以韩汉关系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它的历史来源、结构分布、历时发展及其系统变异,揭示关系词及其语音系统演变的历史层次,为重建韩语和汉语关系史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汉语上古音的构拟提供一些材料。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理论依据与目的:

从韩中文化的交往历史、汉字对韩汉关系词发展的影响、韩汉关系词中的古音叠置、信息处理系统对关系词研究的作用等方面阐明了韩汉关系词研究的理论依据,在论述韩汉关系词学术价值的基础上分析了韩中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介绍了本项研究所采取的材料和方法,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方法论。

第二章语音参照系:几种相关的共时系统:

分别介绍了现代韩语语音、汉语中古音、汉语上古音等几种语音系统,为韩汉关系词历史层次的研究提供一个参照系。在汉语古音系统方面,本文主要采用了当代比较有影响的郑张-潘系统。

第三章韩汉中古关系词研究(上编):

详细地整理了韩中学术界对汉字词及其音系的一般认识,从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等方面比较了汉字音系统与汉语中古音系统之间的关系,归纳了汉字音的声母特点和韵母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汉字音传入时代进行了初步拟测。

第四章韩汉中古关系词研究(下编):

本章在上编研究的基础上,对汉字音中所见的汉语中古音重纽及相关问题、汉字音遇摄字读音特点及其历史层次、匣母喻三与群母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了专题讨论,为汉字音传入时代的拟测作补充。

第五章韩语固有词与汉语上古音系统:

详细地介绍了韩中学术界对韩语固有词研究的新动向,从固有词与上古汉语、固有核心词与汉语古音系统等方面讨论了韩中音韵学界所关心的复辅音声母等问题。

第六章结论:

本部分对汉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特点、汉字音所反映的历史层次、韩语汉字音传入时代、韩语固有词与汉语古音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做了概括性的归纳,并提出了本项研究在以后阶段所应该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后还附了两种材料,附录一是“韩中文化交流史简表”,附录二是“汉字音与中古汉语常用字比较音表”,为人们以后研究韩汉关系词提供材料。

9.期刊论文李无未.LI Wu-wei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特点-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当代日本汉语音韵学进入全面发展和繁荣时期,标志是:汉语音韵学研究步入了正轨,不再是"军事战略"下的语言研究附庸;汉语音韵学与日本"日本汉字音学"走向分野,各自承担着独立的学科职责;一些与汉语音韵学研究紧密相关的学术团体十分活跃;学术流派意识明显增强;注重学科本身体系的建设;与发源地中国学术交流有步骤地进行,成果开始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各个门类研究出现了一批富有代表性的成果。其特点是:在许多问题的研究上突破原有思维束缚,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学科意识强化;比较传统得到了弘扬,增强了比较研究的科学性;学术发展明显受到中国等国学者的直接影响;文献相承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一定规模优势,基础更为厚实,视野更为开阔。日本汉语音韵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强化的方面,比如,汉语方音史研究还很薄弱等.

10.期刊论文梁建芬传统汉语音韵学的现代意义-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8(3)

从现代汉语语音、方言、校勘学、训诂学、日常生活等5个方面挖掘汉语传统音韵学的现代意义,旨在提高人们学习汉语音韵学的兴趣.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322883773.html,/Periodical_yykx200904001.aspx

授权使用:云南师范大学(ynsfdx),授权号:d52e4f36-e895-47b6-9d8a-9ea500a409c8

下载时间:2011年3月1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