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文化自觉

哲学思考文化自觉
哲学思考文化自觉

2004学子沉思集

思 考 中 温世君 选编

Thinking 04’

序言

哲学思考 文化自觉

哲学,其价值绝不止于对于学术的启示。在我们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无论是在世俗层面,还是在精神领域,无论是在一个小小的社区,还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诸多的事物只有进入“形而上学”的境界,运用哲学思辨,才能透析现象,把握本质。例如现在社会上混乱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以及对现世与未来的认识,如果不用哲学去剖析,就只能发出惊呼和哀叹,于事丝毫无补。如果我们要与世界哲学及其以外的领域对话,就需要哲学的思考,哲学的利器。

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都需要哲学的视角和方法。知源明流,洞察事物的发展史,才能明其所以然。何为浮躁?虽然它有种种表现,而就事论事,不寻究来龙去脉,则是其通病。例如我们学训诂学的,如果不熟读先秦典籍和汉儒、清儒的训诂著作,不明每个时代的文化状况与走向,就只能隔靴搔痒,始终拿不到在这一领域里自由驰骋的通行证。研究哲学何尝不是如此?

一个缺乏哲学修养的民族必将迷失本性,不知己身竟为何物,因而绝不会有远大的前途;一个进入哲学自觉,不仅完善他律,而且提倡高度自律的民族,才能高瞻远瞩,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先进文化的根本特征就是永不停顿地前进,在中华文化以博大的胸怀与异质文化接触、交流、相融的时代,正需要这种精神;在中华民族已经开始了文化的自觉,而人们对异质文化的兴趣还停留在表层和中层,亟须以文化的底层也就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哲学澄清世风的时刻,正需要这种精神。

如果在21世纪真的如我们所言出现了划时代的哲学家,则希望他是中国人。这种遐想并非出于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因为中华民族也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并且其历史及以后的绵延更为久远。就我们的经历之丰富复杂、现实所提出的问题已远远超过康德时代而言,就我们继承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继承者马克思的思想,并且正在使之中国化的伟大探索而言,就我们对世界应该尽到的义务而言,中华民族都理应造就出伟大的哲学家。

目录

序言哲学思考文化自觉

幸福杂感 (1)

日有所思 (3)

随 感 录 (5)

沉思的机会 (6)

论 “知” (7)

杂 感 (10)

思考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12)

有感于人生哲学 (13)

生命中十个重要的词 (15)

随感语录 (16)

关于人生 (18)

哲 思 (19)

思考一点 (21)

心 语 (22)

记 忆 (26)

道德与法律 (28)

思绪的旅行 (29)

思 之 (31)

我的思维方式 (32)

碎思十则 (33)

生活感言 (35)

战争与和平 (36)

沉 思 (39)

思海拾贝 (41)

关于孤独 (42)

思考体育 (43)

成长随想 (45)

叶片之生命 (47)

人生点滴思考 (49)

随 想 (50)

知行十思 (51)

人为什么而活着 (53)

沉思:生与死 (57)

思考人性 (58)

伊人如水 (60)

“大学精神”之我见 (61)

附录

人生漫谈(七篇) (63)

幸福杂感

王璐

我看幸福

结合自身经历、性格和所处生活环境,相信每个人对“幸福”一词都有不同的理解。而我认为,“幸福”是上天赐给我们每个人的一件礼物,它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物质生活。所谓“知足者常乐”。其实“幸福”也是如此,它是人们对自身所处现状的满足,从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感受。

“幸福”之家庭篇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老人的幸福问题呢?将老人送入养老院的做法到底是否应该提倡呢?一方面我认为,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在子女肩上的赡养义务越来越重,同时他们还有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所以说孩子能与父母沟通的时间也越来越短。那么这就要求老人们学会自己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寻找自己的娱乐群体。例如,到公园里打太极拳,练习书法等,这些都不失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好方式。并且不能贬低自己的人生价值。人常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活到老,学到老”。老人也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多接受一些新鲜事物,对人生抱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我要说,作为一个子女,我们都应该对父母做到敬养。这里我们所强调的是“敬”而非单纯意义上的“养”。古人说:“今之孝者,视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不可否认,老人在养老院可以得到悉心照料以及在与同龄人沟通中获得快乐,但这一切的一切终难代替子女在其心中的地位。其实,老人们对子女的要求很简单,你可以在吃饭的时候试着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他们一些安慰,可以不时地为他们送上些小小的礼物。一切就像他们当初对待你一样。试着学会耐心地与父母交流,就像当初他们教你说话一样;试着学会在需要的时候安慰他们,就像当初你依偎在他们怀里哭泣;试着学会慢下来,等待腿脚已不太灵便的父母,就像当初他们教你走路一样。子女只需要花一点时间、一点耐心,就可以使父母感到幸福。其实子女的这点付出,又何及当初父母对他们的十分之一呢?能够使父母感到幸福,又何尝不是一个为人子女所感到幸福的事呢?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幸福”之朋友篇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生得一知己实乃一大幸事。像历史上的“管鲍之交”,以及《红楼梦》中宝玉、黛玉之交,都让我们为之动容。

被爱是一种幸福

小时候,我从亲人那里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以至我长大后常常回想起那一串串美好而幸福的时光。想想父亲那温暖有力的大手,母亲那温柔亲切的话语,我仿佛已被爱包围,沉浸在幸福中难以自拔。被爱的确是一种幸福。

能够爱别人是一种伟大的幸福

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被爱的环境中,享受着被爱的幸福,很难体会到自己也应该去爱别人,更难体会到爱别人更是一种幸福。并且如果能够进而将爱几个人发展为博爱,那岂不是一种伟大的幸福吗?就像众所周知的南丁格尔,她生活在一个贵族家庭,拥有一颗博爱的心。她没有遵从父母的安排,而是自己选择了去照顾病人这样一份工作。正是因为她将爱别人看作是一种幸福,才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选择了一条自己的路,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幸福很小其实也很大

难道只有“金榜题名”、“娶妻生子”才可以称得上是幸福吗?我看未必,其实幸福很小,他就在我们身边。拥有健康的身体,一个温馨的家庭,拥有你可以去爱的父母……我之所以将后者称为“小”,是因为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易被人们察觉并感受到,然而它的实在意义却要远远大于“金榜题名”那一时间所感受到的幸福。

金钱是幸福的前提吗?

我们都知道拥有金钱并不一定拥有幸福,那么如果没有金钱,我们还会幸福吗?在社会中生活,没有金钱意味着生活成为问题,而我们首先要解决生活保障问题,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才能有幸福可言。所以说,拥有一定的金钱是拥有幸福的前提。

身处逆境依然可以幸福

有这样一句歌词:“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之上有晴空”。这句话是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即使我们处于一时的困境中,只要我们心中依然有理想、有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那么我们终将有所突破,取得成功。即使这个努力过程会是痛苦的,我们依然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心中的那盏“心灯”未曾熄灭。例如,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场残酷的战争过后,一位男子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当他听说自己的小儿子可能还活着的时候,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数地。几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当他见到儿子的时候,他泪流满面,一把抱住自己的儿子说:“我又有家了。”是啊,他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所在。

幸福无处不在

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只是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目标,以及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这些决定着我们是否可以感受到幸福,或者说决定着我们感受到幸福的程度。记得一位身患严重残疾的人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曾说:“我不看自己所没有的,我只看自己所有的。”我们难道不该学会这样乐观地面对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幸福吗?

珍惜幸福

生活中我们对某些事情往往不懂得珍惜,总是在失去后才体会到它的重要。其实,我们对待“幸福”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当“幸福”就在我们身边静静地等待我们发现时,我们却

总是忽视它的存在。因此,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不断抱怨自己生活不如意的人们。感到幸福并不意味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为人们在感到幸福的同时并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更好的激励自己为了下一个目标继续努力。

日有所思

刘志柱

生命

生命是父母以上帝的名义馈赠给我们的,为了不使这份礼物完美(因为上帝是不允许有除了他自己以外的东西完美的),上帝给每一个生命都加上了时间限制,令芸芸众生唏嘘不已。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短短百年光阴,如何够用!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还未参透情中缘便为之而死;有多少人霸业未成而含恨离世!于是,无数仁人志士发出了要为迷茫的人生指一条大道的呼声,终于有一天,保尔找到了,他写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他就可以说: 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这样的话可能有点大而空,但绝对可以成为你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金钱

钱,是一般等价物,是经济活动的介质。从它的出现到现在,它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它生来就是财富的象征,于是无数的人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沦为它的奴隶,甚至成为人类中的垃圾、社会的危险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你爱财,我们无权反对;但你得取之有道,这是你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必须履行的义务。

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拖累了。我想说:太过纸醉金迷的话,人生的色彩也就变得暗淡了。

爱情

真正的爱情应该是能够鼓舞人,令人振奋的真挚而甜蜜的,源于人的纯洁本性的生命过程。

若言琴声在弦上,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爱情就像一曲优美的旋律,须有七弦宝琴和懂琴之人才能奏出,二者缺一不可。一个巴掌拍不响,更何况是优美的旋律呢?

当一个人真的爱你的时候,他不会假装不爱你;当他真的不爱你的时候,他也不能假装爱你。太在意一种完整就会缺乏一种震撼,太在意一种失去就回失去一种美丽。朋友,你相信缘

吗?如果你相信缘,那么请别难为缘,那只是彼此手中轻握的一束玫瑰,别奢望它永远不凋谢,能拥有一刻,就尽情感受它的芳香吧!

请记住,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就在给她足够自由的前提下尽情表达你的爱吧!

我爱的人

是她,给了我这个浪子一个温暖的港湾——家。

当我迈着疲惫不堪的步子走回家的时候,一想到家里有一杯为我准备的热热的咖啡,我就会开心地笑。

当我在外面受了委屈的时候,一想到夜里,在这个冰冷的城市有一盏灯为我亮着,我总能开心地笑。

当我漂泊在外的时候,一想到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会有飞翔的方向,我就会开心地笑。

我会用我的一生来感谢我爱的人,是她,给了我一个家;是她,让我的心不再流浪!

奉献

天堂在哪里?天堂就在爱的国度。

那么爱的国度又在哪里呢?爱的国度就在充满奉献的地方。

奉献并不是为了索取什么。我们的行动已经使爱之花盛开,我们为他人带来的方便说明爱之花已经结果,至于果实属于谁,就不是一个懂得奉献的快乐的人所关心的事了!况且,与人为善而得到的内心的快乐别人是抢不走的;而他人是否给我一个感激的果实,对我来说已经不怎么重要了。

有首诗写得好:给予你了/便不期望回报/如果付出就是为了有一天能索取/那么我将变得多么渺小,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

的确如此!

爱的退让

落英缤纷,是春天的薄情还是草木的负义?黄叶满地,是秋风的蛮横还是树的挽留?不是,都不是。春花的凋谢是为了给秋实蓄积足够的养料而做出的爱的退让,黄叶陨落是为了给春天的新芽让出展示生机活力的舞台。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只是强者才光芒四射,魅力十足。那些功成之后,适时抽身,为年轻一代腾出锻炼展示空间的人同样或者说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是他们为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前进的车轮永不停歇。

只有懂得爱的退让的人,才能打造完美人生;只有懂得爱的退让的集体, 才能无往而不胜;只有懂得爱的退让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兴旺发达,屹立世界强者之林而万世不倒。

穷达以时

福祸本无常,穷达须以时。人生一世,谁也免不了跌倒和等候。愈挫愈勇,愈见其卓绝之精神;凡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故爱打爱拼之人常能创造机会使自己取得成功,而那些懂得先厚积而后待机薄发,最终一飞冲天的人,则更能有资格谈论成功(虽然这两种人都十分成功)。君不见大漠中龙卷风刮来的时候,伤得最轻的总是那些懂得随风弯腰的小草。过刚的易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与其在穷时作无谓的挣扎,不如抽出时间来提升自己的才干。当然,我不是叫你一直呆在家里,与世隔绝,这样只会埋没了你的

满腹经纶。古人云: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就必须懂得什么是机会!否则你就只能算是中庸之人,就像你考了五十九分,仍然是不及格一样。不过如果你运气好,有哪位伯乐来主动发现了你,你也有可能成为发光的金子——但是,天上掉的馅饼很少很少!

少说废话,少发牢骚,少做无谓的挣扎,多干实事,相机而动,成功就一定与你有约。

随感录

赵文婷

珍惜所有

一直觉得“只有失去了才知道拥有的美好”是一句说得很好的话。我们总在拥有的时候不断地抱怨或是对很多事物都漠不关心,但一旦失去后,才猛然发现:原来失去了是不行的。就像空气,它无色,无味,你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如果我们失去空气后,那还能活吗?

幸福

幸福就是在适当的时候得到适当的东西的那种满足。

幸福就是打开心胸,放飞心情的那种酣畅。

聆听别人

有很多时候,人们总是理所当然的去否定别人或理所当然的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别人。其实有时候,你若能除去一切的杂念,真正静下来认真地聆听别人,那么你会后悔当初我为什么那么愚蠢,竟自己放弃了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死亡

死亡对于自己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它本身也并不代表什么。但正是因为死亡意味着伤害自己所爱和爱自己的人,它才变得那么可怕。

借口

人们正是因为已经认识到了错误的存在,可又不愿去承认,去面对,才会找那么多借口来说服自己,说服别人。可突然停止找借口的时候,是不是会想:我是不是真的错了呢?

孝心无价。在孝义的天平上,一支鲜花和一栋别墅的重量相等。不要等你功成名就后,

才想到要去孝顺你的父母。时间不停留,也许真到那时,时间的索链断了,就再也接不上了。

守着不能回去的过去,不如相望于江湖,自由自在。

朋友

朋友就像一幅美丽的拼图,少了其中哪一块,都构不成完整的图画。

快乐

束起毛衣领子,把头缩进去,漫不经心地寻找快乐。

生命里,因为装着关于某些人的快乐,阳光就明媚起来,暖暖的沁入心里。闭上眼睛,如果能感到那种温暖,也许就是快乐了。

沉思的机会

吴春亮

哲学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沉思,沉思我们的生命。除此之外哲学什么都不是。

我更愿意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进入哲学讲堂。我不想用哲学来混饭吃,这是一种对哲学的玷污。哲学与功利无关,哲学是高贵和纯正的。

哲学不是迂腐的学术,它的真正价值是不懈追求智慧的精神。

这个时代神和信仰被众人嘲笑冠之以迂腐之名,这群没有信仰的自大狂们,oh,这是一群可怜虫!

有价值的哲学不是象牙塔里用哲学术语堆积起来的天书,而是世人都因之而惊醒,都陷入沉思的思想。

经济社会的功利与实用的价值原则与人类对人文理想主义的追求让这个世界精神分裂。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但我却相信人应该有信仰,因为没有信仰让我感到人生的虚无。

哲学不是一种研究工具的工具,而是一种对智慧不懈的追求。

我不喜欢像人生信条之类的书籍,我感到的只是悲哀。经济生活中的实用原则甚至要贯彻到我们的生存方式之中,人类的心灵还有属于自己的一点自由空间吗?

论“知”

卜智昊

这里的“知”是一个大概念,它包括“知识”以及通常所说的“智”和“智慧”等等,我更愿意用一个“知”字来表达它。可以说,它是一个符号,或是一个我杜撰的包含一定的混合含义的概念表达。

到达真知的可能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真知不等于真理。对于真理是否存在的问题,在哲学界并不能说真的就达成了一个共识。尽管已经有很多人给出了真理存在的各种各样的“证明”,但是我们无法找到这样一个真理:一个可检验的真理,正如尼采曾经提到的,如果真理可以被理解和验证,那么它即不是真理了。

在谈及人类的认知的时候,曾经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了这样一个模型:一个湖上漂浮着很多个小岛,人类在其中一个岛上,然而这个岛已经开始沉没,于是人类又跳往附近的另一个岛,如此这般,虽然人类所站的岛一一沉没,然而人类却得以生存。在谈及人类认知时的基础的(显然,这个基础在步步倒退后必然落脚于“真”)不稳定性时,除了这个模型,我也愿意引用尼采的一个比喻:“在我们行进的轨道上,一切都是不可靠的,危险的,而且,现

在承载着我们的这块冰面,已经变得非常稀薄了,以至我们已预感到暖风消融冰雪的不祥气息——在我们行进过的地方,转眼之间已无人迹!”

用以上浮岛模型,我试图解释我所说的“真知”——即下一个未沉的小岛。

那么这一节我们所讨论的问题:“真知是否可到达”,其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真知的标准

虽然引用了上述模型,我们仍然面对这样一些问题:这些漂浮着的岛中,到底哪个才是我们的下一个?我们人类是如何一步步选择的?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我们既然在区别,必然就有一个判断的标准。而对于一个事物的判断,我认为,唯结果论是必需的,即其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这又涉及我们的知行观:知先行后,或相反,或者知行合一。然而无论哪一种,我觉得首先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我们的判断是滞后的。因为我们的判断必须是综合的,有时间张力的,然而没有一个全知全在全能的上帝来指点我们——即便上帝存在,根据《圣经》中所说,除了摩西等使者外,他是不会见或指引任何人类的。这样说来,人类如今依然漂浮着,可以算是一项非常伟大的奇迹,然而又似乎是一种必然。同时我不得不指出我的担忧,我们是否现在跳上了一个已经沉没得我们的下半身已经沉没入水中的岛上呢?必须承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有了一种在水中胸腔被压迫时窒息的感觉。我想,不断怀疑脚下的岛的正确性,也许正是人类得以漂浮的“必然”。

知者的标准

一个人怎么样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知者?悲观论者会认为人类中不可能有知者,然而我更愿意不那么吹毛求疵地认为:应当有一些知者(或者说相对聪明的人)来领导人类前行。我们不妨将知识进行这样一个分类:普遍知识,理性知识。两者的区别,仍然借助于上一个模型,即关于当下岛的知识,关于下一个岛的知识(或者说,关于应该离开当下岛的知识)。我们可以说,知者是具有了第二种知识的人。我们很难通过一个人真知的多少来判断,因为数量相对于比率,更难以说明事物的性质。对于比率,即一个人真知占其知识总量的比率,首先是难以测知的;其次,缺乏标准,即百分之多少可以被认为是知者;最后,这种判断同样是滞后的。

真知的危害

《道德经》里说:“智慧出,有大伪。.”老子说“弃智”,庄子说“无知之知”。首先要指出,道家所说的“知”,是指我所说的真知——因为人类从未跳上道家“无为”的小岛。道家认为知本身就是欲望的一个对象,他又引起更多的欲望,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欲望必然打破原有的序,产生无序。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智慧果而有了“知”,于是使整个人类都背上了“原罪”。当然,在谈到真知的这种危害时,我首先接受了一种我们无法判断为真的价值体系。

伪知的危害

无知的人是冷兵器,杀伤力有限。而伪知的人则是热兵器,危害大大加强。因为有一定知识(其中伪知识不可忽视),他们可以怀着各种目的,甚至毫无目的,他们可以曲解,可以煽动,可以蛊惑,于是在中国革了文化的命,德国弄了国家社会主义。我无意于陷入历史

问题的讨论,但我不得不提及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爱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者们至今仍然相信改革即进步,右倾要打倒。所以我们的下一代谈到王安石变法时,绝大多数脑中都会浮现出谭嗣同和慈禧——据说变法是在皇太后、皇后和一大堆“右倾势力”的抵制下破灭的。变法本身的好坏我不想在此多作讨论,我只了解一个事实:变法之后,宋朝一日不如一日。商鞅变法强秦数百年,我就不会对他说三道四。或许我是一个唯结果论者,而编者都是唯目的论者?

无知的危害

对此,我倒不需要多加说明了,相信多数人会认同无知有危害,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可悲的是人类的生存不仅仅要与自然抗争,还要提防同类的威胁)共用了这一套“知者为上”的价值体系。我要强调的是,我们个人主观甚至一个群体共识的“无知”并不一定就是一无是处或是真的无知的。

对于无知的危害,我举一个报纸上的消息为例:一养鸡场里的小鸡没见过猫头鹰。一日,一猫头鹰不小心掉入鸡棚,吓死了1500只小鸡。可为一笑。

启知——知与不知的搏斗

我更倾向于把启知的过程理解为一场搏斗而不仅仅是一场辩论。从理论上来说,先进的真知应该占据主流,为什么长久以来,绝大多数时候是非真知占据主流呢?这可以从那个浮岛模型中找出一点答案,因为岛的沉没的时段长于人类的跳离时间。我想就某些微观的方面谈一谈。开始,搏斗在嘴上,即辩,因为人类是认为有理才会趋向于相信的,而有知者往往弃“辩”,因为大多数伪知者不讲道理,喜欢混赖;由于知识的差异,知者与之谈不到一个层面上来;伪知者偏执,难以说服;伪知者众,以少胜多,实为难事。

只有真实最有力量,因为真实是不合逻辑的,它真正具有说服力,使得最终真知带领我们向下一个岛跳去。

启知的尝试

近来看报纸,终于又有某位学者实干的下农村搞合作社,谋求解决农村金融及“三农”问题。具体效果有待观察,但其做法之一我以为抓住了重点:组织社员学习文化知识。

然而我们又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启知的过程中,容易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强加于外者。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落后的。虽然我不同意“存在即合理”,但他们在生存斗争中存留下来,必然有其文化中独特的、正确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地方。

全体自觉的可能

马克思在说明社会主义诞生的过程中,有一个假设,即人们在物质生产高度发展之后,达到了一个思想均觉悟的阶段,然后人人自觉劳动,或者说劳动成为人的一项需求,人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总之,一个前提是人类全体自觉。

在尼采看来,或者说在尼采的作品中表现出来,这是不可能的。尼采属于欧洲大陆文化,即“精英文化”,认为人是分为上等和下等的,社会应该由精英们来领导。马克思虽说也是德国人,但在属于“海洋文化”的英国待过很长时间,他似乎接受了这种不同于精英文化的

观念。

尼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在追求另一种“全体自觉”,他想用一个精英阶层彻底控制以达到代表全体人类的目标,通过愚民和个人崇拜达到社会的共同意志。希特勒接受了需要一种共同意志的见解,但他采取了一种令世界无法接受的激进方式——种族清洗。没有一个族群认为自己是低等的;如果他承认是低等的,他也不会愿意为了人类达到共同意志而灭亡自己。这种借清洗以求全体自觉的方式必然会遭到其他族群的反对。

哲人为王的可能

哲人有否可能成为王,就如柏拉图、尼采甚至马克思(他的意见是一群哲人王——全人类)所一直追求的那样?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哲人?这个问题跟什么是知者一样,是很难回答并且滞后的。其次,为什么要哲人王?精英统治是否就一定更好?我个人作一个不很精确的模型,假设“海洋文化”是一种所谓的“愚”,即大众的文化,其进步是改良型的、缓慢低效的,然而因此对错误的感觉更灵敏,改变时的速度更快,承受的损失相对更小。相反,大陆文化,即精英控制,其决策效率和决策成本是大大下降了,但却大大加大了其风险成本。这样看来,两者并不一定可以断定出一个必然的高下。显然,实际中几乎没有一个政治集合体采用了单一的一种方式。最后,怎样达到哲人王?这必须建立在可能达到哲人王的前提下,否则一切围绕此的讨论将是无意义的。那么,哲人王是否可能?这个问题,在达到哲人为王的那一天之前,都将是没有答案的。或许我不该如此持怀疑论调吧。

杂感

唐熊一

大自然的哲学

在自然界中,鸟儿算是最自由的生物,而树算是最脚踏实地的生物。一个有一双翅膀翱翔于天空,一个扎根于地下一动也不动,似乎这两种生物风马牛不相及甚至是互相排斥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鸟儿是树最好的朋友而树是鸟儿最温暖的家!鸟儿是那样的信赖树,在他身上筑巢做窝甚至是生儿育女。树是那样的眷恋鸟儿,每天清晨目送鸟儿离开,每天傍晚在夕阳中等待鸟儿归来。大自然的哲学真是如此奇妙,让这两种不同种类﹑不同性格的生物成为朋友。

规矩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指约束人们行为做事的准则。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在校遵守校纪校规等等这些都属于规矩范畴。试想如果没有规矩,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果人们每时每刻都死守规矩,那么又怎么会有司马光砸缸救人的事呢?这样看来,规矩有时该遵守,而有时却又该果断地打破。而这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小人﹑凡人抑或是圣人的一种标准:小人往往是该遵守时而不遵守,平凡的人却是死守规矩不思变通,

而只有该守规矩就严格遵守、不该遵守就毫不犹豫的人才是真实的圣人!

佛的谎言

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可是下地狱的为什么总是芸芸众生,却又为什么惟独不见佛的踪影!

“死”是一个很令人恐怖的字眼,众人惟恐避之不及。但是,生与死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不考虑死的问题又怎么能够生活得更好呢?既然死是个这么重要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死”呢?司马迁说的好:“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或许有人会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财富﹑虚名等等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还管他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呀!”这话虽然也有些道理,但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人生的意义并不只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或许能给我们后代留下什么好的影响,这才是我们人生的最大意义!如果一个人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好的遗产而是有什么负面影响的话,那么在他弥留之际又岂能安心地闭上双眼?一个人要是生前做尽坏事,死时能微笑而去,那么他也早已把自己等同与畜生,不算是一个人了!

金钱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已是世人皆知的一句话了,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句话也不无道理。但是不少人天天挂在嘴边,却往往只看到后一句话而忽视了前一句话,成克杰﹑胡长清无一例外,只有在临死的时候才领悟到,金钱真的不是万能的!至少,他们那宝贵的生命已无法用金钱挽回。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新解

“一只狐狸路过一棵葡萄树,产生了想吃葡萄的念头,可惜够不着,于是这只狐狸悻悻地走开了,并对每一个碰到的人说那棵葡萄树上的葡萄是酸的。”这就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由来了。对于这个著名的语言故事,我有点不同的看法:那棵葡萄树上的葡萄必然是酸的!首先我们可以断定那棵树是野生的。每个人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是非常珍惜的,因而如果那是谁的财产的话,那只狐狸是无法靠近的。然后我们可以断定,那棵树已经生长多年并且比较高大,否则那只狐狸也不会够不着。既然那棵树生长多年,那么那只狐狸去的那次就不会是那棵树第一次结果,那么周围的一些善于攀援的动物如猴子等一定早就尝过树上的葡萄,如果这些葡萄真的好吃的话,他们必定会每年都去,那么狐狸又岂会看到那么多葡萄呢?因而那些葡萄必定是酸的!

金币的两面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正是这种渴望使得不少人失去了更加宝贵的东西,那就是追求成功的过程。正如现代交通工具的高速发展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同时也剥夺了人们欣赏路边风景的乐趣。事事莫不如此,正如西方的一句谚语所说:“任何一枚金币都有两面。”

命运

古人说:“人算不如天算。”但又有人说:“人定胜天!”我们高中的政治课本告诉我们:人是实践的主体,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世界。但是在显示生活中总有些事情的发生是那么突然,让你无法抗拒,只能无奈地去接受,这仅仅是巧合?

思考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张子浩

每个人都会做出许多决策,而决策的合理性是合情与合埋的统一。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又能够理智地着眼于将来,才能使自己的决策得到认同,并很好的被推行。

古人说:“忍而不发。”由此可见,忍就是为了发,在合适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发作。只忍不发,是懦夫;只发不忍,是匹夫。真正的忍者,是用忍耐积蓄能量,发展势力,用忍耐麻痹敌人,最终一战而胜。

有人说:“看一个人是不是智者,只要看他是不是能够同时用正反两个方面的思维思考他所面临的事情。”我很同意这个观点。哲人说三思而后行,这三思就是让我们看清楚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决定怎样对付。这不是一个操之过急的人能做得到的。

瑞典国王曾评价拿破仑:他不是被我们打败的,这只能怪他太相信自己的能力,将他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物极必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是啊,战争贩子的结局往往是自我毁灭。拿破仑野心太大,这虽然成就了他,却也毁灭了他。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诚恳地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唐太宗的天下大治。人若想成功,就当记得多听听意见。许许多多的昏君当政时又何尝不认为自己是圣贤君王!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林肯说:你可以在一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任何时候欺骗一些人,但是你不可能在任何时候欺骗任何人。是的,群众在一些时候是很盲目的,很容易被表面的假象迷惑,但是决不能小看他们的智力。历史可以验证一切,可以揭露一切。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时时刻刻都要给人留下余地,你要是将别人逼到了悬崖边,你就也有掉进悬崖的危险。给别人留有余地,实际上也就是给自己留下了一条退路。

爱护身体,身体健康是你事业成功的保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你乐观向上的重要保证。

珍惜生命,珍惜每一分钟。时光倘若失去,无法追回。爱惜生命的人不会浪费自己的每一分钟,因为他们知道每一分钟都有极大的价值。

思考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有感于人生哲学

郭哲

宴席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这一席饭如何吃,却是另外一件事。有平平淡淡的,有吵吵闹闹的,其实每一场宴席都有自身的乐趣。欢欢喜喜赴宴,平平安安归来,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时光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失去寸金还犹可,失去光阴何处寻。必要的休息和娱乐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但如果贪图享乐,那便意味着时光如逝,人生的放纵了。

宽容

宽容是一大美德,更是一笔财富。“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必当风使尽帆”是良言。斤斤计较,心胸狭隘害人不浅。人生苦短,凡事如过眼云烟,何必斤斤计较。“难得糊涂”方能快乐一生。

责任

权力与责任是并存的,但有时大家忽视了责任的存在。权力在手固然好,但责任在心,权力大责任应更大。大如大海能容纳百川,清如小溪清澈见底。宽宏大量,刚正不阿,这是责任心的两大要素。

珍贵

父母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不是地位和财富,而是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父母给我们最受用的东西不是金钱和荣誉,而是优良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我们却常常抛弃了最不应该抛弃的东西,实在可惜!

官场

追名逐利,明争暗斗,永远是官场上的一大景观。其实,身为百姓的我们却成为喝彩的观众,等待着为某个贪官下台喝彩,忘记了我们应该指出戏剧的不足,而非嘲笑演员。

说话

说话是一门艺术,话多了坏事,话少了不是。什么情况下应该说话,什么情况下应该沉默,是不易把握的。学会说话不易,学会不说废话更不易。只有修养到家的人才能做到会说话,但不说废话。

自由

自由无价,但追求自由的过程更无价,享受自由的快乐更无价。自由是什么?是工人在车间快乐地工作,是农民在田野里愉快地耕作,是一切事物本身的快乐。我们所做的只是拥抱它,快乐地享受它。

荣誉与虚荣

荣誉感和虚荣心是两种不同却有联系的心态。荣誉感是向上的动力,虚荣心是心灵的腐蚀剂,但它们如同一张纸的正反面,就要看你怎么对待。

命运

一个人的命运,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和机会形成的,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次要的。由于一个念头,一句话,一次偶然的邂逅而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的事例屡见不鲜。

生命中十个重要的词

罗薇

一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就被充满了爱的空气包围着,在爱的氛围下成长着。因为有爱,我们感到幸福愉快。因为有他人对我们的爱,也让我们学会爱他人,从而使这个世界上处处有爱。我们的生命所走过的痕迹,也就是由爱所铺就成的道路。爱不仅仅是获得,更重要的是给予。被人爱是一种幸福,同时,爱人也同样是一种幸福。只有懂得珍惜爱,懂得如何爱,才能让我们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

理想

理想是茫茫大海中我们心中要到达的那个彼岸,是藏于深山中那诱人的宝藏,是遥远的地方我们追求的目标。因为有了理想,我们的生命才有动力,我们的奋斗才有目标。在生命中所经历的挫折与磨难才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理想让我们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努力

纵使你有过人的才华,纵使你有远大的理想,然而缺少了努力,生命中的一切皆变为空。没有泪水和汗水的浇灌,生命之花不会绽开,不会结果,一切美好都需要我们用努力去争取,去博得。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不努力,不拼搏,如何对得起我们短暂的一生?不懈的努力让我们的生命开出五彩之花,结出香甜之果。

责任

每个人的身上都肩负着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社会。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自己身上的责任,同时努力去完成他。责任对我们来说不应是负担,懂得负责任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能力。一个有能力的人把责任看成自己要完成的任务,而且会主动积极地去承担。懂得承担责任,让我们拥有一个理性的人生。

自信

毋庸赘言,自信对我们的意义显而易见。一个人自身的天赋对于成功必不可少,但个人的信念对于成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自信让我们相信自身能够完成我们想要做的事,并为此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机会,努力去拼搏,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勇气

多少次在人前我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多少次我们无法冲破世俗的观念去做我们想做的事。生命中需要勇气,需要我们果断地决定,大胆地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拿出一点勇气,让我们短暂的一生为我们自己所支配,而不被世俗所羁绊。

友谊

友情在我们生命中必不可少。当我们快乐时,有人与我们分享;当我们苦闷时,有人帮我们分忧;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有人伸出援手。这就是友谊,就是朋友的力量。朋友是落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