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

析版)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国人对梅花的认识,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发展过程。《尚书?说命》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知盐和梅是当时饮食中的主要调味品:盐主咸,梅主酸。梅的果实不仅能食用,还可以制酱、酿酒,甚至还可以入药,有收敛止痢、解热、镇咳和驱蚊虫的功效。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人们才改变了写梅咏其“实”的传统,将梅作为一种“花”来欣赏。到南朝刘宋,一种独立的诗歌品种──咏梅(花)诗正式出现。后来沿唐及宋,咏梅花的诗不止千首。南宋彭克一人竟写了300首梅花诗,南宋刘克庄也一人创作了123首咏梅诗和8首咏梅词,可见当时咏梅花诗之盛行,以至于有人埋怨诗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

那么,什么才是咏梅诗中的“梅真”呢?诗人往往通过梅花形象的四大亮点──色、香、姿、韵,展现梅的多方面特征。

梅花色淡,不以艳胜。宋卢梅坡《雪梅》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常常将雪与梅一并书写,以突出它的色淡。梁简文帝《雪里不见梅花》:“绝讶梅花晚,争来雪里窥。”南宋杨万里更是将梅、雪浑融来写,创造了亦梅亦雪的绝妙诗境。以雪衬梅,更显其清、洁、寒的特色。宋张道洽《梅花》“质淡全身白,香寒到骨清”,正是此意。骨清,香寒,质淡,是为梅色的内涵。

其次是梅花的香。张道洽说:“根老香全古,花疏格转清。”梅花的香是“古香”,而“古”即是“雅”,不是贵妇人的艳抹浓妆,脂粉味太足令人生厌,而是在夜色中轻轻“浮动”的“清香”。吕居仁《蜡梅》说:“不将供俗鼻,愈更觉清香。”这种清、淡之香,只有雅士方可共赏,那些俗客是没有资格享受的。

第三是梅花的姿。北宋林逋可谓写梅姿的第一能手,他的“疏影横斜”几乎成了梅的代名词。他还有两联诗写梅花的姿也同样有名,一联是“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另一联是“湖水倒窥疏影动,屋檐斜入一枝低”,均将梅树特有的姿态──老干、疏影、横枝写得入木三分。树枝横斜自如,花期没有树叶,花朵干瘦色淡,这是上苍赋予梅的“天姿”,其他任何植物都无法相比。

有人认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混淆了桃李与梅花的界限。对此,苏东坡给予严厉的驳斥,认为“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香能暗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结论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担耳”,从而维护了梅花的崇高地位。

第四是梅花的韵。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从韵到格,就是陆游笔下梅花的形象特征所折射的高尚人格:“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梅》)陆游将梅花化为封建社会士人尊奉的清高守节的典型,作为物的梅花被彻底地虚化了,它完全变成了诗人申诉理想人格的一种符号和载体,因此清人潘德舆盛赞陆游的梅花诗“实能为此花写出性情气魄者”,挖掘到了梅花诗的神韵。

(节选自《梅花诗话》,有删改)(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对“梅”的认识经历了从注重其实用价值到注重其审美价值的发展过程。

B.“梅”在魏晋以前的功用主要是取其果实,供食用、调味、制酱、酿酒、入药,而不用于供人们欣赏花形。

C.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梅花的审美价值,进而创造了新的诗歌种类——咏梅诗。

D.即使在南宋咏梅花诗盛行之时,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认为“弃实求花”是失了“梅真”。(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梅花色淡,“雪”有清、白、寒的特色,因而诗人们在咏梅诗中将“梅”与“雪”结合吟咏,构成梅花“骨清”“香寒”“质淡”的特质。

B.梅花的香气以“清香”、“冷淡”见长,与文人雅士的志趣暗合,俗客是欣赏不到的。

C.梅花的姿,在咏梅诗中除了写干瘦色淡的花朵,主要是描绘梅树的枝干,且以横斜疏瘦、老枝怪奇者为贵。

D.陆游的《梅》将梅花与伯夷、叔齐相联系,赋予梅花封建社会士人清高守节的特征,从而将梅花的品性上升为一种理想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魏晋南北朝以前,写梅的诗重在写梅的果实而不专门歌咏其形;咏梅诗盛行后,为了避免落入“俗客”之流,文人们纷纷展现梅花“清香”、“冷淡”的香气特征。

B.针对某些混淆桃李与梅花界限的观点,苏轼给予了严厉的批评,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

C.中国文人普遍推崇梅花的清淡雅致,为了突出其淡雅疏朗的特征,常常用“月黄昏”“水清浅”等意境来烘托强化。

D.梅以韵胜,以格高。相比之下,林逋所重,在其韵,通过描画梅的外在特征写出梅的清神逸韵;陆游所重,在其格,突出梅花的清风亮节。

【答案】

(1)D

(2)C

(3)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理解文意的客观题,对于选项,要注意选项中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文意、胡乱组合等。所谓范围扩缩,是指选项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淆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D项题干中“文人们依然注重梅花的实用价值”即为这种错误类型.所谓扭曲文意,是指选项故意扭曲阅读材料的意思,把考生的思维朝背离文本的方向引领,。所谓混淆时空,是指事物的发展总有先后,但不符合文意的选项故意混淆时空的先后顺序,以迷惑考生。所谓胡乱组合,是指文章在解释某一个概念或说明某一对象时,会使用比较多的事例,选项就故意把这几个事例的内容加以组合,并且故意使组合后的信息与文本信息相左,以迷惑考生。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论述类文本阅读经常是以客观题选择题的题型出现的,答题的时候要把握一个基本的答题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该题B项,题干信息为“由此可见在苏轼的审美观中桃李是无法与梅花相比的”,强加因果,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

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寻退居淮东。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丞相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但事势有缓急,施行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搠思监善之。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常语人曰:“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请易臵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所为诗文甚多。无丈夫子。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不传。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负其才隽依恃,凭仗

B.诱掖后进引导扶持

C.绝去崖岸山崖、堤岸

D.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B.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C.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D.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翥年少时,虽有才华,但豪放不羁,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B.至元末年,张翥受同郡傅岩的举荐,担任国子监的助教,分教上都的学生。

C.在一次朝议时,张翥认为国事有缓有急,实行起来有先有后,关键在于丞相的决断。

D.张翥在诗歌方面,尤其在近体诗和词上很擅长,平日喜欢开玩笑,诙谐,幽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5分)

②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5分)

【答案】

(1)C

(2)D

(3)B

(4)①不屑于把学业放在心上,他父亲为此而担忧。张翥一天幡然醒悟,改过说:“父亲不要担忧,现在请(让我)改变,(专心于)学业。”(“屑”“翻然改”“易业”各1分,大意对可酌情给分,句意2分)②我在写文章(或散文)方面已经出神入化了,我不曾(认真)构思,只是(或不过)随意地写作(或用笔写)罢了。(“化”“特”“任意”各1分,句意2分,“盖”翻译成“大概”不扣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山崖、堤岸”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本句的意思:只要有向他请教经义的,张翥必然一一列举各家的说法,为他们提取合理的结论。讨论的时候,经常穿插着谈笑,直到满足他们的要求才罢休。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B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说法错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屑”“翻然改”“易业”各1分,大意对可酌情给分,句意2分;(2)“化”“特”“任意”各1分,句意2分,“盖”翻译成“大概”不扣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翥,字仲举,是晋宁人。张翥年轻时,自恃才能出众,豪放而无拘束,喜好蹴鞠、音乐,鄙视经营家业而不以为意,他的父亲对此很担忧。一天,张翥翻然改变,说:“父亲大人不必担忧,从今起就让我改变行为吧。”于是谢绝客人,闭门读书,夜以继日,毫不松懈,并接受李存先生的教导。李存家住安仁,是江南的大儒,学问得自于陆九渊的传授,张翥跟随他学习,对于道德性命的学说,多有研究。不多久,张翥滞留在杭州,又跟从仇远先生学习。仇远在诗歌方面成就最高,张翥跟他学作诗,完全掌握了他运用音律的奥秘,这时张翥就以诗文知名于当世。随后来到扬州附近,在此居住了很久,到张翥家来学习的学者很多。

至元末年,与张翥同郡的人傅岩起在中书省任职,以隐逸之士推荐张翥。至正初年,征召张翥入朝任国子助教,分掌教育上都的学生。不久辞官隐居在淮东,适逢朝廷修纂辽、金、宋三史,起用张翥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史书完成后,升任礼仪院判官,又调任翰林国史院,历任直学士、侍讲学士,于是以侍读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张翥热心奖掖年轻学者,抛弃高傲的态度,不仅靠师道尊严维持自己的威信,因此学生都乐于亲近他。只要有向他请教经义的,张翥必然一一列举各家的说法,为他们提取合理的结论。讨论的时候,经常穿插着谈笑,直到满足他们的要求才罢休。张翥曾经奉旨到中书省,与朝臣议论当时的政事,

各种建议纷纷提出,唯独张翥沉默不言。丞相搠思监对他说:“张先生平日喜欢议论事情,今天却一句话不说是什么缘故?”张翥回答说:“众人的议论,都是对的。但事情的性质有缓有急,施行起来有先有后,取决于丞相的裁决罢了。”搠思监认为他说得好。第二天,授予集贤学士,不久以翰林学士承旨退休,官阶为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进入京师,顺帝命令张翥草拟诏书,削夺扩廓帖木儿的官爵,并且调集军队讨伐他,张翥毅然不答应。身旁有人劝张翥,张翥说:“我的手臂可断,这笔我是不会拿的。”顺帝知道张翥的意志不可强迫,于是命令别的学士草拟。孛罗帖木儿虽然知道了这件事,也不因此而怨恨张翥。等到孛罗帖木儿被处死后,于是下诏任命张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退休,终身给予全俸。二十八年三月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张翥擅长作诗,其中近体诗、长短句作得尤其好。文章不如诗,然而却每每以文章自负。经常对人说:“我对于文章已达到化境,只是由于我从不构思,不过随意行笔而已。”有一天,翰林学士沙剌班把自己作的文章给他看,请求给改几个字,张翥苦苦思索了一段时间,终于没能做到。沙剌班说:“先生对于文章,难道还没进入化境吗?为何这般苦思呢?”张翥因而与他相视大笑。因为张翥平日善于诙谐逗趣,言谈话语,常常令人不禁笑出声,满座都为之倾倒,进入他的屋子,就像沐浴在和煦的春风之中。所著诗文甚多。张翥没有儿子,到去世时,国家也灭亡了,因此他的遗稿没有传下来。所传下来的,有律诗、乐府诗,仅三卷。张翥曾经搜集战乱以来坚持气节而死和为国事而死的人物事迹,写成一本书,名为《忠义录》,为有识之士所称许。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以下小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全诗表达出了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手法: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2)“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2分)“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2分)“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2分)(答出3条,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即可给满分6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诗词的分析,着重表达技巧:㈠抒情手法⑴直抒胸臆⑵间接抒情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 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㈡描写手法: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㈢修辞手法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B语意双关。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⑼反语,讽刺。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㈣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

(2)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概括能力与情感把握。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中间两联写景。抒情,则感情悲怆;写景,则景象萧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这首边塞羁旅行役律诗景象萧瑟,感情悲怆。写出友人为异乡贫官而自身为客,离恨均难收拾的情状。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比如本题,从题干中就可以看出,应抓住全诗品味情感;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比如本题中“异乡”“日暮”“雁”起到了暗示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通过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气氛的语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注意这些字“浅”“嗔”,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25分)

零用钱

[美]R〃W〃威尔

当潜在的雇主翻看他的简历时,乔〃巴斯托恩坐在那里,尽可能让自己的双腿不要发颤,他知道那些记录对他不利,但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别让那些缺点被读到,毕竟是圣诞节了。

威斯科特先生停下来,抬起头问道:“巴斯托恩先生,这里说你曾经因为盗窃被判入狱,是吗?”

乔感到喉咙干涩、胃部收缩,他知道接下去是什么结果,他无力地说:“是的,但是……有环境因素——”

“总是有环境因素的,巴斯托恩先生,然而——”又来了……

“——我们是家庭生意,不需要增加人手了,我希望你好运,早日找到工作这年头,大家都不容易。”

“我知道”乔说完,站起来握了握威斯科特先生伸出的手,威斯科特先生送乔到门口,好像怕他顺手偷走东西似的。

乔咬着嘴唇,不知道怎样跟阿贝说,他没能为她买一份圣诞礼物,因为没人愿意雇用他,或者跟她说两年前他在上班的地方偷100美元是为了圣诞节能取暖,说这些都没有什么意义,阿贝只知道爸爸今年圣诞节没有给她买礼物。

走到威斯科特的店门口,乔想再努力一下他对挡在门口的威斯科特说:“求求你了,今天是圣诞节,我有一个8岁的女儿……”

“很抱歉,巴斯托恩先生”威斯科特挥了挥手,打断了他的话,“你应该知道,没有人会信一个小偷说的话。”

乔看了看四周,威斯科特刚才实际上说得很大声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

乔大声说:“你说得对,但我这回改正还不行吗?”可是,威斯科特不再理他。

雪开始下了,乔拉起他的衣领,把手插进衣袋里,走过街道对面,跟那老乞丐擦肩而过时,对那老乞丐微笑了一下。

老乞丐也回了一个微笑,问道:“你可以给我一点零钱吗,我要买一杯热咖啡暖暖我这把老骨头”。

乔在他的口袋里摸索了一会儿,他的左手没有摸到什么东西,但他的右手抓出了两个两角五分的硬币、两个一角的硬币和五个五分的硬币、五个一分的硬币。

乔把那些硬币放入老乞丐摊开的双手中,笑着说:“你运气好,我想这么多应该够了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说:“年轻人,我也祝你圣诞快乐!”

那老乞丐走到对面,进了威斯科特先生的店,乔把手放回口袋里,继续向前走那个刚才穿大衣走过的人正在人行道边跟一个老妇人说话乔看向人行道,看到了一个钱包乔把它捡起来,发现里面有几张信用卡和几百美元现金。他的祈祷灵验了,他可以用这些钱给阿贝买辆单车,一个玩具屋子,甚至他可以用这些钱去旅社开个房,让阿贝不用到监狱附近去看他。或许珍尼斯也跟他们在一起,再一次全家人一起过圣诞节。

不行如果阿贝知道这钱是捡到的她会怎么想?乔猜得出钱包是谁的,他看看那个穿大衣的人,又看看钱包在一张信用卡的旁边有一张证件,乔从上面的相片确认了钱包是那个穿大衣的人的。

乔偷过钱,那时是急了,但他本身不坏。

那个穿大衣的人跟那老妇人说了再见,又开始往前走了,脚步还是那么轻快。

乔慢跑赶上去,喊道:“先生,打扰一下我想你掉了钱包了。”

那人停下来,转过身,眼睛睁大了,说:“啊,是,那是我的钱包”他接过钱包,立即清点里面的东西。

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突然,他看到珍尼斯带着阿贝走过来,阿贝一看到他就伸开双臂向他跑来。

乔抱着她,笑着,眼睛却湿了,他说:“圣诞快乐,孩子,我很抱歉,没有为你买什么礼物。”

阿贝笑得很开心,她撒娇似的说:“哦,爸爸,别那样想妈妈说来带你回家,我非常高兴。”

乔愧疚地看向珍尼斯,想确认阿贝说的是不是真的珍尼斯说:“乔,是你回家的时候了”两行热泪从乔的眼里流下来。

乔的室友迈克拿着个无绳电话跑过来,喊道:“乔,你的电话,是一个叫威斯科特的人打来的。”

乔对电话里说了一声“喂?”

“如果你愿意,明天来上班吧”威斯科特先生在电话里说。

“我愿意我可以问一下吗,是什么使你改变主意的?”乔的胸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还好,周围只有两个人,一个穿着大衣的人轻快地走过,还有一个老乞丐从街道对面的公园走过来”这里表现了乔紧张不安,怕别人听到他以前做过小偷的事。

B.“乔没有等他点完就走了他转向马洛大街,向监狱附近走去”这写出了乔把钱包还给失主时并不要求回报的心理。

C.作者以“…是我跟我爸爸喝的那杯咖啡?”结束全文,出乎乔的意料,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从而使整个故事的情节显得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D.从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威斯科特先生为了试探乔,特意设置了穿大衣的人丢钱包和父亲扮演的老乞丐乞讨零钱这两个情景。

E.读了这篇小说后,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不管以前做错了什么,只要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有好报,这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

(2)在小说的开端部分乔的处境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小说这样写的作用。(6分)

(3)文中的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这篇小说从乔找工作写起,到他找到工作结束,那么小说的题目可以由“零用钱”改换成“求职”吗?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答案】

(1)DE(5分)

(2)圣诞节快到了,乔急于想找到一份工作,想赚点钱给8岁的女儿买圣诞礼物,但由于自己的简历上有曾因盗窃被判入狱的不良记录,乔因此遭到拒绝而没找到工作这样写的作用:同下文的故事情节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找工作无望,无法给女儿买圣诞礼物,在十分需要钱的情况下,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拾到钱包归还失主,在“需要”和“舍得”的对比中,乔善良诚实的本性跃然纸上。(3)①富有爱心,乐于助人生活拮据却能把零用钱施舍给乞丐,始终对那老乞丐微笑着并祝他圣诞快乐这些都体现出他的爱心和热心②善良诚实拾到钱包后虽有过心理冲突,但能主动归还失主,并不求回报,体现出他善良又正直的本性③知错能改虽有过盗窃入狱的经历,但他曾大声向威斯科特表示要改正;见到妻子时很“愧疚”,表现出对过去犯的错误的后悔,觉得对不住妻子④疼爱女儿,想在圣诞节为女儿买礼物以尽父亲的责任。

(4)观点一:不可以改换成“求职”因为:①小说构思角度:乔把零用钱施舍给了老乞丐,老乞丐又是雇主的父亲,乔因此找到了工作,施舍零用钱的情节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结尾出人意料,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独具匠心②刻画人物形象角度:小说对乔施舍零用钱这一情节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通过对乔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硬币数量的具体交代,突出了乔乐观的生活态度与热心助人的性格,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主题也更加鲜明突出相比之下,对“求职”内容的描写显得有些逊色。观点二:可以改换成“求职”因为:①情节发展角度:小说主要写了乔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去求职,求职失败后在街上发生的故事,求职意外成功,所以乔“求职”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②体现主题思想角度:乔“求职”成功是他的善良之举所致,善良的人会有好的结果,小说在赞扬了主人公善良正直本性的同时,也体现社会向善的风尚,用“求职”做标题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深入思考。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的题目,涉及文章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和表现手法等,答题时注意对读原文,认真分析。A.应是“怕别人听到他以前做过小偷的事”。D.无中生有,结论武断。E.“是这篇小说揭示的唯一的主题”不合适,这是其中的一个主题。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B就是考核人物形象,选项C.D则为关于小说情节,E项为小说主旨。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小说情节发展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该题就“小说情节开端”探究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3)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是小说常考的题型,首先要到文中找到直接写人物言谈举止的句子或事例,然后到文中找他人对人物的评价,最后还要关注人物所处的环境。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职业身份,二是性格脾气,三是道德品质。想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作为父亲,他疼爱女儿;作为人,没有钱却要施舍乞丐,体现了他对弱者的关心与热心,拣到钱包却还给失主,体现他的正直,虽有盗窃的记录,他却知错能改。答题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具体的事例来分析。答题的模式:通过……,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本题设题为“乔的性格特点”,注意从文本“情节”

入手分析。

(4)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用哪个标题好,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主旨的体现,二是情节的构思,三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如果选用“求职”,那就联系文章的情节,小说主要由求职的原因、求职失败后、求职成功三方面组成,可见“求职”是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然后联系小说的主旨,小说的主旨是赞扬主人公善良正直的本性体现社会向善的风尚,而这一主旨就是在“求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最后从塑造的人物形象上来思考,乔的形象就是在“求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5.具有象征意义。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7.寄托作者情感。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该题中考核的是“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与展开情节”。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部队对报名参军的有志青年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军队院校学员更是,除去高考成绩,身体、心理、政治审查也是检查的内容。

(2)到2008年,何炅已经担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的辅导员十年,他的工资每月在五千元左右,远比不上他在电视台做一期节目的收入,对他一年近千万的广告代言收入来讲更是。

(3)据记者了解,职业网络游戏玩家每个月的收入最多时能有四五千元,而顶级电竞选手年收入可以达到百万元左右。当然,能够每年赚到上百万元的只是。

A.凤毛麟角九牛一毛百里挑一B.百里挑一九牛一毛凤毛麟角

C.九牛一毛凤毛麟角百里挑一D.百里挑一凤毛麟角九牛一毛

【答案】B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本题中,“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

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7.下列各句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B.有媒体称,徐克在乐视影业发布会上已宣布离开博纳并将与乐视影业合作,乐视影业并未向记者确认这一消息。

C.根据湖北人彭高峰寻子故事拍摄的电影《失孤》近期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武汉话、鄂A牌照汽车、滔滔长江水、巴河铁索桥等湖北元素给人以全新的视听享受。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答案】C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病句题型一般每句包含一种不同类型的语病,这是解题时可以利用的地方。复习时要对六种病句类型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有一个全面、清楚地认识。尽管高考病句辨析不在病句类型概念上作要求,但要尽可能地掌握病因类型。要学会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培养语感。如A选项就可以采用此方法,分析后发现,偷换主语,“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一句主语应该是“他的健康成长”。

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真实的“自我”之所以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种“自我欺骗”起了重要作用

②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

③软弱的人往往有意无意的欺骗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

④由此造成虚假的自信,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

⑤真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真实的“自我”也不例外

⑥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为自己的弱点苦恼,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

A.②①③④⑤⑥B.⑤③①④②⑥C.②⑥⑤③①④D.⑤⑥②③④①、

【答案】B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纵观近几年高考的语句衔接题,题型无非是三种:①嵌入题(也称“复位题”),已给定上下文(句),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填上一句或几句话;②排列题,即给出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的要求排列成一段话;③承接题,只给定上文(句),要考生选择与之衔接连贯的下文(句)。在熟悉题型的基础上掌握“句式知识”“命题规律”“解题方法”等;平时多读些名家作品或时文中的精美语段,增强语感;要有整体意识,欣赏一段话,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意识地研究语句间的内在联系甚至语言风格等;要有文体意识,把握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文字的各自表述顺序;要学会从陈述对象入手,通过梳理句子主干把握陈述主体,确定选句的角度。该题中考核排列题。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他人指正,吾必改之。。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百密必有一疏。所以别人或好意或恶语的指正均是一把刻刀,为你。“今日他人之对我抛砖,乃是他日我成才之奠基。”马云谈笑别人对他的指正、批评甚至诽谤。正是他,使得阿里巴巴蒸蒸日上。

【答案】①人无完人,金无足赤②人生的美玉添姿增彩③有过必改,善听人言的品质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扩展语句的能力,也涉及连贯。第一处,从后面的句子“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百密必有一疏”可以看出,前面的内容应是说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第二处,前面说“别人或好意或恶语的指正均是一把刻刀”,后面应是说对自己的作用,从前面的“刻刀”可以知道,后面也应使用比喻;第三处,根据这段话的中心句“他人指正,吾必改之”可以填出来。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这种题型是一种综合性题型,以考查语言连贯为主,兼有对压缩、仿写和推断能力的考查。二轮复习中,要做好这种题型的训练,既要抓好答题步骤的规范训练,又要重点抓好三类语句(总起句、总结句、展开句)的补写训练。具体来说有效的答题技巧如下:(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10.下面是美国心理学家布克和诺菲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的学习效果实验。在前9天,A组的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的学生不知道;从第10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坐进行了实验。请根据下面的图表,概括实验结论。(5分,不超过25个字)

【答案】示例一:知道自己成绩的一组学习效果高于不知道自己成绩的一组。示例二:知道自己成绩的学生比不知道者学习的效果好。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表文解题方法:第一、整体认读图表内容。关注图标题目、表头,把握图表大主题或方向。图表式的要兼顾图表的各个要素(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坐标曲线图要抓住曲线变化的规律,柱状、饼式图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变化情况,生产流程图要抓住事理的时空、先后逻辑顺序等。第二、归纳认读结果,注意:①重视数据变化。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这可能正是图标的关键处,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②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下“注”等细节起提示作用。③把握考题要求。根据考题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考题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比较题目要求和图标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④简要归纳概括。解答前,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按题目要求(句式、字数)归纳概括,就符合简答要求了。而该题中考核以主观题出现。

六、写作(60分)

1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楚国有位钓鱼的高手叫詹何,他凭着一套简单的钓具,用小米作饵,短短时间就能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之中钓出能装满一辆大车的鱼!楚王询问其垂钓的诀窍。詹何答道:“每当我来到河边持竿钓鱼时,总是全身心地只关注钓鱼这一件事,其他什么都不想,在抛出钓鱼线、沉下钓鱼钩时,做到手上的用力不轻不重,丝毫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这样,鱼儿见到我鱼钩上的钓饵,便以为是水中的沉渣或泡沫,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吞下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专注〃成功

专注是什么?

专注是桀骜不驯的江水边李冰父子手持长锸的守候;

专注是四季阳光下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发展旅游业的希望;

专注甚至是风雨过后蜘蛛编织扯碎的蛛网时的凝重……

于是,跌宕的时空坐标轴上,一丛丛墨影此起彼伏,一抹抹声音萦绕耳旁。

还记得吗?是谁的一片丹心造就了繁花似锦的蜀国,是谁手握长锸,挥舞着流动的江水,又是谁秉持着一份执著拯救了八百里的沃野青城……一座古老的城池,一片紫色的桑田,千百年前还是一抔干涸的荒地。就这样,你专注地伫立在江边,寻田野,制良方,改河道,设机关,哺育了一方儿女。这旱涝无常的江水啊,牵动着蓉城的存亡,注定了蜀地的贫瘠。然而,因为你的专注,这肥美的盆地中,无处不流淌着你绯红的血脉;因为你的专注,才点染了赤诚的丹青;因为你的专注,才守候了这心中的圣地。

秋意不胜寒凉,山的衣襟遮不住夜的苍茫,一缕笛音便可穿透心房。胡笳长笛的声音轻柔淡雅,历史的铿锵中,它已无处找寻,这是多少年来多少中国人为之痴狂的乐曲啊。然而,曾有一个人被它的声出如丝、裂石穿云所震撼。他用12年的时光追溯这段渊源,四处走访、查阅史籍,水乡的雅致、庭院的古朴乃至地上的一砖一瓦……才铸就了今日余秋雨的《笛音何处》。12年的时光里,他专注如一日,不知磨坏了多少双鞋,不只湿透了多少张手帕,昆曲才渐渐被更多人所熟知,才得以挽救。

我也曾看过这样一则寓言:著名演说家比尔在新房的后院里装了一台喂鸟器,却被几只淘气的蹦蹦跳跳的小松鼠打翻,食物被抢走了,鸟也被吓跑了。后来比尔到五金店买来“防松鼠喂鸟器”,却又一次被小松鼠打翻,结果仍是鸡飞蛋打。当他忿忿地来到五金店要求退货时,经理问:“请问您每天用多少时间让松鼠远离您的喂鸟器?”“大概10~15分钟。”比尔答道。经理又问:“那么你猜,松鼠用多少时间来接近你的喂鸟器呢?”比尔立即认识到,是醒着的每个时刻。强弱、胜负往往不只是一瞬的事,一个上得天空、下得矿窑的演讲家真的对付不了一个脑子只有人眼球大小的松鼠吗?当然不是!只是当对手比你更专注一点,他就更易接近成功。

古有恪守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而专注于济世的热血男儿孟轲;今有专注于原子核的研究为中国核事业作出贡献的朱光亚。

古有临池专心学书,池水尽黑,终成就“飘若行云,娇若惊龙”书法艺术的王羲之;今有专注于爱心事业,历经12年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爱心大使张平宜。

古有从“钟鸣鼎食”到“举家食粥酒常赊”而专注于创作的曹雪芹;今有轮椅上思考人生,专注于求索生命价值的史铁生。

成功必以专注为依托,我们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纵然达〃芬奇的智商超过200,舟舟的智商只有30,然而他们都成功了,因为他们都已掌握对梦想的专注这一成功的秘籍。专注让他们的人生如此美丽。【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构思时可以以“专注”为切入点,以“专注,成功的秘籍”为主旨,

广为联想,内容丰赡,充分彰显形散神聚的特点。参考立意:(1)专注才能成功(成功的诀窍在于专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专心致志)。(2)做事要排除干扰(做事要一丝不苟;排除外扰,得以成功)【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新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所区别,提供的材料将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也留给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2006年全国高考卷的作文题就是新材料作文题。能看出考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单位时间内的写作能力,属于较好的作文形式。旧材料作文特别强调审题,审题不当,全文皆输。当年扣审题特别严格,而出题人也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似乎成心和学生过不去。而新材料作文是在总结了前者和后来兴起的话题作文优劣的基础上,新近产生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审题虽有一定难度,但大多平和,不再过于严格,题意也尽可能让学生能懂,其重点在于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审题和立意的能力。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最新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生物 解析版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的化学元素,其配方如下表: 其中植物根细胞吸收量最少的离子是 A.Ca2+ B.H2PO3— C. SO42— D.Zn2+ 2.关于细胞中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番茄和水稻根系吸Si元素的量有差异 B.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C.地壳和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都是氧元素,由此看出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在人体细胞干重中C元素含量最多,是因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 3。用含32P的磷酸盐培养液培养动物细胞,一段时间后,细胞的结构以及化合物中具有放射性的是 ①脱氧核糖 ②细胞核 ③DNA ④核糖 ⑤RNA A.①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D.②③④⑤ 4.对下面柱形图的相关含义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Y表示细胞中有机物的含量,a、b、c、d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则b最有可能是蛋白质 B.若Y表示组成活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b、c、d依次是N、O、H、C C.若Y表示一段时间后不同离子在培养液中所占原来的比例,则该培养液中培养的植物,其根细胞膜上a离子的载体少于c离子的载体 D.若Y表示细胞液的浓度,a、b、c、d表示不同细胞,则在0。3g/mL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可能性大小为b

(完整版)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共22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篆刻艺术,其实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以篆体文字雕刻的艺术。因以制作印章为主,又称印章艺术。作为国粹之一,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以贯之及厚重的悠久传统。其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向来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或自篆自用,或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可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考篆印之滥觞,当不晚于周代。当前所发现的最早实物,可确定为东周遗物,学界亦普遍接受“我国篆印源于春秋而盛于战国”的论断。但从当时篆刻艺术的成熟程度论之,此前当有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商周时期普遍应用的甲骨文,就是以刀为笔,刻在龟甲兽骨之上而成的,广义而言亦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河南安阳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字迹清晰,斑斑可考,或可视为印章艺术之先河。 古人崇尚诚信,因而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先秦时期,古风犹存,等级观念尚不严备,无论官印、私章,皆可称“玺”,且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到秦汉时,专制制度正式确立,社会等级日益森严,“玺”成为了皇帝王侯印章之专用名称,其他人的印信只能以“印”“章”“记”等名之,且尺寸、样式也有严格规定。汉代时,篆刻印章十分兴盛,到达顶点。考其原因,乃由于秦代实行“书同文”,废六国古文字,独行秦国创制的小篆字体,而比篆晚出之隶、草、楷、行等字体尚未行世,故篆文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因而大盛。另两汉社会稳定,冶炼业和手工制作业发达,使得汉印的艺术取得长足进展,水平空前,而成为历代篆刻家尊奉临摹之典范。 就制作方法而论,汉印多以黄铜浇铸而成,但浇铸前须将印文反刻于陶范内壁;而部分急就章乃直接用铜坯凿成,如“某某将军章”等;另有一部分乃就玉材而雕琢。因此,三者尤其是后两者被认为是现代篆刻艺术之始祖。 印章文字,有凹凸两种,凹者称阴文,凸者称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因印泥多取朱色,故钤盖印蜕后,阴即白,阳即朱,遂又有“白文”“朱文”之目。印面虽风韵万端,但也无非是依阴阳二体间组合搭配以求变化。阴文之美,无阳文之衬托则不可能存在,反之亦然。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故而“分朱布白”“虚实有致”乃印人需潜心探索的治印之道。真可谓是高深莫测,奥妙无穷。 篆刻就布局而言,有字法、章法之分。字法乃用字写字之法。包括选取字体、反书于印面等环节。不同时代之字体,切不可出现于同一印章之内。而字之书写,乃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而所谓章法,指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艺术,要力求疏密有致,彼此呼应,向无定法,气象万千,这应该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即使印家刀法熟练,而章法却幼稚,亦绝无佳作可言。尤其是同一字两次以上出现于同一印章时,每字则不可取同。而成套成组之印章,须方方有别,显示其作者的章法功力。所以在设计印稿时必反复构思,用尽解数。当然既是印家,便多是“心中有字”“胸内有法”。 1.下列对于中国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篆刻艺术属于国粹,又称印章艺术。它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B.中国篆刻艺术的起源应该不会晚于周代,中国篆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以贯之以及厚重的悠久传统。 C.中国篆刻艺术有凹凸两种形式,分别称为阴文和阳文,也有阴阳合璧者;由于印泥多用朱色,又有“白文”“朱文”的说法。 D.中国篆刻艺术在章法上疏密有致,彼此呼应,使万千气象融于方寸之间,让人从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崇尚诚信,人们对作为诚信物证的印玺十分重视。等级观念尚不严备的先秦时期,玺的样式五花八门,美不胜收。 B.汉代篆刻印章大盛的原因:一是小篆居官方正式字体地位且独行于世,二是当时社会稳定、冶炼与手工业发达。 C.印章的印面依据阴阳二体间的组合搭配来求得变化,二者相互制约又相辅相成,进而取得奥妙无穷的效果。 D.印家的“心中有字”是指篆刻布局中将所有印文排列于印面的章法,这也是篆刻艺术最重要的一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骨文在广义上可归入篆刻艺术之内,殷墟曾出土过颇似当今印章的铜玺大致可以视为印章艺术的先河。 B.就制作方法而论,现代篆刻艺术的始祖被认为是汉代直接用铜坯凿成的急就章和用玉材雕琢的印章。 C.篆刻中的字法包括字体的选择和反书于印面的书写等环节,后一环节是印家书法功力的集中体现。 D.设计印稿的印家需要反复构思,使尽解数让成套和成组的印章方方有别,从而显出自己的章法与功力。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知识(每题2分,共10分) 4.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跟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夫晋,何厌之有? B.大王来何操?

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一块橡皮用细线悬挂于O点,用铅笔靠着线的左侧水平向右匀速移动,运动中始终保持悬线竖直,则橡皮运动的速度 A.大小和方向均不变 B.大小不变,方向改变 C.大小改变,方向不变 D.大小和方向均改变 2.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在O点以初速度v开始作曲线运动,已知物体只受到沿x轴方向的恒力F的作用,则物体速度大小变化情况是() A.先减小后增大B.先增大后减小 C.不断增大D.不断减小 3.甲、乙、丙三船在同一河流中渡河,船头和水流方向如图所示,已知三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均大于水流速度v0,则 A.甲船可能垂直到达对岸B.乙船可能垂直到达对岸 C.丙船可能垂直到达对岸D.都不可能垂直到达对岸 4.下列四个选项的图中实线为河岸,河水的流速u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虚线为小船从河岸M驶向对岸N的实际航线,已知船在静水中速度大于水速,则其中正确是() A. B.

C . D . 5.如图所示,在一次救灾工作中,一架沿水平直线飞行的直升机A ,用悬索(重力可忽略不计)救护困在湖水中的伤员B .在直升机A 和伤员B 以相同的水平速度匀速运动的同时,悬索将伤员吊起,在某一段时间内,A 、B 之间的距离以l =H -t 2(式中H 为直升机A 离地面的高度,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制单位)规律变化,则在这段时间内 A .悬索的拉力等于伤员的重力 B .伤员处于失重状态 C .从地面看,伤员做速度大小增加的直线运动 D .从地面看,伤员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6.质量为2kg 的物体在xoy 平面上运动,在x 方向的速度—时间图像和y 方向的位移—时间图像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前2s 内质点做匀变速曲线运动 B .质点的初速度为8m/s C .2s 末质点速度大小为8m/s D .质点所受的合外力为16N 7.如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在斜面底端A 点正上方高度为6 m 处的O 点,以1 m/s 的速度水平抛出一个小球,飞行一段时间后撞在斜面上,这段飞行所用的时间为 (210/g m s ) ( )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试题

西安某工大附中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注意:1.本卷分试卷和答题卷部分,只交答题卷;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上,写在其他地方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 A .很小的实数可以构成集合。 B .集合{} 1|2-=x y y 与集合(){} 1|,2-=x y y x 是同一个集合。 C .自然数集N 中最小的数是1 D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设集合}5,4,3,2,1{=U ,}3,2,1{=A ,}4,2{=B , 则图中阴影 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 A.}4{ B.}4,2{ C.}5,4{ D.}4,3,1{ 3. 已知{}{}22|1,|1==-==-M x y x N y y x , N M ?等于( ) A. N B.M C.R D.? 4. 下列给出函数()f x 与()g x 的各组中,是同一个关于x 的函数的是 ( ) A .2 ()1,()1x f x x g x x =-=- B .()21,()21f x x g x x =-=+ C .2(),()f x x g x ==.0()1,()f x g x x == 5. 已知函数()533f x ax bx cx =-+-,()37f -=,则()3f 的值为 ( ) A. 13 B.13- C.7 D. 7- 6. 若函数2(21)1=+-+y x a x 在区间(-∞,2]上是减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2 3,+∞) B .(-∞,-2 3] C .[ 2 3 ,+∞) D .(-∞,2 3]

最新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

一、单选题 1.已知,,则= A. B. C. D. 2.已知点,,则直线的斜率是() A.1 B.-1 C.5 D.-5 3.函数的定义域为() A. B. C. D. 4.函数f(x)=(m2-m-1)x m是幂函数,且函数f(x)图象不经过原点,则实数m=()A. B.1 C.2 D.或2 5.已知函数,则() A. B.8 C. D. 6.已知函数f(x)=3ax-1-2a在区间(-1,1)上存在零点,则() A.或 B. C.或 D. 7.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关于平面的对称点为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点,则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8.圆:和圆:=0交于A,B两点,则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 ) A.x+y+3=0 B.2x-y-5=0 C.3x-y-9=0 D.4x-3y+7=0 9.一个多面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正视图是正方形,侧视图是等腰三角形,则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

A .168 B .98 C .108 D .88 10.直线与 、 为端点的线段有公共点,则k 的取值范围是 A . B . C . D . 11.已知函数且在上为减函数,则的取值范围为( ) A . B . C . D . 12.已知为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对任意的 时,当 时, 则不等式 的解集为( ) A . B . C . D . 二、填空题 13.若函数 ,则________. 14.已知一圆经过两点,且它的圆心在直线 上,则此圆的方程为 ______。 15.若关于的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16.设点P 是函数y =点()(),3Q a a a R -∈,则PQ 的最小值__________.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生物

一、选择题(1-24题,每小题1分;25-30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若呼吸底物全为葡萄糖,下列关于人体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800m慢跑过程中O2吸收量大约等于CO2释放量 B.马拉松比赛时消耗等量葡萄糖放出的能量比步行时多 C.环境温度从0℃升到37℃,人体呼吸作用相关酶的活性逐渐上升 D.包扎伤口应选用透气性好的“创可贴",主要目的是保证伤口处细胞的有氧呼吸 2.当酵母菌以葡萄糖为呼吸底物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检测有CO2释放量,则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B.如果测得CO2释放量:O2吸收量等于1:1,则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C.如果测得呼吸作用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水,则产物中也不会有CO2 D.检测酒精可用重铬酸钾,溶液的颜色由灰绿色变为橙色 3.光合作用是生物界中重要的物质与能量代谢,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给绿色植物提供含有H218O的水,含18O的物质只有释放出来的O2 B.根据光合作用释放的O2量,可以推算出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积累量 C.停止光照,暗反应很快会停止,而停止供应CO2则光反应不受影响 D.生产生活中,温室大棚普遍采用红色的塑料薄膜来提高作物产量 4.某科研小组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假设细胞呼吸产生的热量不会使瓶中的气压升高),开始时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基本不变,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逐渐变黄。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说明酵母菌在不断地产生CO2 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的颜色一开始不变是因为酵母菌只进行了有氧呼吸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 1 -word 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化学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Na: 23 Cl:35.5 S:32 Mg:24 Al:27 N:14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表示物质所含粒子的多少 B .1mol 氢中含有2mol 氢原子和2mol 电子 C .1molH 2O 的质量等于N A 个H 2O 分子的质量总和 D .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 2.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乙醇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 A B C D 3. 下列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 A 实验桌上的酒精灯倾倒了燃烧起来,马上用湿布扑灭 B 不慎将酸或碱液溅入眼内,立即闭上眼睛,用手揉擦。 C 皮肤上溅有较多的浓硫酸,赶紧用水冲洗。 D 衣服沾上大量的浓氢氧化钠溶液,需将此衣服浸泡在盛水的盆中。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 mol CO 2 的质量为44g/mol B. CO 2的摩尔质量为44g C. N A 个CO 2的质量与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值上相同 D. CO 2的摩尔质量等于CO 2的相对分子质量 5. 关于“摩尔”叙述正确的是: ( ) A .摩尔是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的一种物理量 B .摩尔可以把物质的宏观数量与微观粒子的数量联系起来 C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D .国际上规定,0.012kg 碳原子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摩 6. 用N A 表示阿伏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28gN 2所含原子数为N A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号:

2020年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2020年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A.铿锵(kēng)嵯峨(cuō)缱绻(juǎn)茕茕孑立(jié) B.剔透(tì)逡巡(qūn)伛偻(gōu)命途多舛(chuǎn) C.愧怍(zuò)媲美(pì)趿拉(tā)一蹴而就(cù) D.氛围(fèn)倨傲(jù)谄媚(xiàn)瞋目而视(chēn)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B.在青年心目中,咬文嚼字的作文训练尤其不和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是好角色。 C.时间蹂躏记忆,人往往身不由己地凛冽忘却,记忆消褪如潮,最终亦只留下一些细微深入的细节。 D.潮流是只能等不能追的,这和在火车站等侯火车是一个道理,乖乖留在站上,总会有车来,至于刚开走的车,我们泛泛之辈是追 不上的。 A.对于东方科学采取粗暴态度的人,对于西方文明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 C.为中国女曲打拼9年,也取得了不俗战绩,但08奥运后,劳 苦功高的韩国曲棍球名帅金昶伯却未能与体管中心续约。 D.要说那些都是他做得不合脚而被退回来的靴子,那似乎是不可想像的。是不是他买了那些靴子来作摆设的呢?这好像也不可思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智利铜矿被困矿工在与命运搏斗了两个多月后,向人们用奇迹诠释了人类追求生存和光明的伟大精神,救援过程更是诠释了“生 命价值高于一切”的理念。

B.德拉孔查指出,略萨是西班牙语文学领域内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用一种新的写作风格丰富了西班牙语文学,其作品弥合了西 班牙语文学与西方现代小说之间的差异。 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本质是过度的自我重要感,这种明显的自恋常常伴随着脆弱的自尊,这使患者不断地检查别人对他的印象如何,并且会对他人的批评作出愤怒和失望。 5.对下列各句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普希金,俄罗斯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有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B.张溥,明末文学家,曾组织评议时政的团体“复社”,影响甚广。有《七录斋集》传世。 D.《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它的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6.简要概括下列图表中所反映的信息。(4分) 几百年来冰核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 7.2011年3月,日本核电站泄漏事故备受关注。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有两种谣言比较盛行:一称中国海域海水被放射性物质 污染,没法再提炼盐;一称食用碘盐可以防核辐射。于是乎,出现了 民众纷纷抢购碘盐的现象。如果当时你的父母也加入了这一行列, 你会怎么对他们说?要求:态度鲜明,表达得体。(不超过60字)(5分)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4分) 春的感知 严阵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2019-2020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2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后裔.(yì)汨.(mì)罗江枷.(jiā)锁溘.(hè)然长逝 B、旌.(jīng)旗抛锚.(máo)殷.(yīn)红自怨自艾.(yì) C、谥.(yì)号逡.(qūn)巡取缔.(dì)刚愎.(bì)自用 D、猝.(cù)发肇.(zhào)锡缇骑 ..(tíjì)否.(Pǐ)极泰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迟暮僵硬斡旋迁移默化 B、逡巡户牖骷髅舐犊情深 C、滞笨苍穹庚寅直接了当 D、撕打枷锁招展沁人肺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要更好地理解肖邦音乐同波兰风光的联系,可以说任何地方也无法同这朴素的马佐夫 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相比了。乍一看,这种说法或许显得有些荒诞不经 ....。 B、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琵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 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 ....,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 C、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 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匠心独运 ....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D、上有危崖如欲倾坠,下有深潭不可逼视。轰隆的巨响,震耳欲聋 ....,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4、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句是 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B、王夫人丧子后好不容易再次得子,无论从母性本能还是从自身权益出发,王夫人对宝玉都弥足珍贵。 C、几天前,他刚接待过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批省市领导来到县里,专门调研返乡农民工问题。 D、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科学无禁区,不过并非没有科学伦理的规范。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毋庸____________,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②小男孩一下子___________索然了,站在那里没有目标地东张西望。 ③当浮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时,物体上浮,_____________-物体下沉。 A、置疑兴味反之 B、质疑趣味反之 C、质疑趣味否则 D、置疑兴味否则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的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般墓碑记通常记述死者的姓氏籍贯、生平事迹、生卒年寿等大概情况,但是《五人墓碑记》站在历史的高度,突出赞颂五位义士强权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深刻阐发“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重大意义。通过这篇碑记,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历史观。B、《离骚》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C、艾青,原名蒋海澄,其成名作是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D、普希金,俄罗斯人诗人,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 二、现代文阅读(共16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1.“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100nm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⑥ 2.在体积相同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满NO2、N2O4气体,当这两个容器内温度和气体密度相等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气体的压强相等 B.两种气体N原子为12 C.两种气体的分子数目相等 D.两种气体的氧原子数目相等 3.设阿伏加德常数为N A,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常温常压下,11.2 LCH4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2N A B.2.7 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失去的电子数为0.3N A C.含有N 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D.1 L 0.1 mol/L MgCl2溶液中含Cl-数为0.1N A 4.在25℃时,在一刚性容器内部有一个不漏气且可滑动的活塞将容器分隔成左右两室。 左室充入氮气,右室充入氢气与氧气的混和气体,活塞恰好停留在离左端的1/5处(图1),然后引燃氢、氧混和气体,反应完毕后恢复至原温度,活塞恰好停在中间(图2),如果忽 略水蒸气体积,则反应前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可能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还原剂失去电子变成还原产物 B.氧化剂被氧化成还原产物 C.氧化剂是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 D.还原剂是化合价下降得到电子被氧化的物质 6.能用H++OH-=H2O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 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 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7.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a2++CO2↑+H2O

高一必修一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

翰林学校2017-2018第一学年高一英语第一次月考试题 (共四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单项填空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每题1分,共 15分) ( )1. The sea was _______ at the beg inning of our voyage. But after a while a storm was coming. A. quiet B. calm C. sile nt D. still ( )2. Tom is able to lift the heavy box to the truck. He is full of ______ . A. stre ngth B. force C. en ergy D. power ( )3. She soon ______ h erself and stopped crying. A. got back B. ren ewed C. found D. recovered ( )4. These coun tries have _______ too many wars. A. got through B. gone through C. looked through D. run through ( )5. He asked us _______ we saw the lost cat or not. A. that B. what C. which D. whether ( )6. They hurried into the room to see ______ with their baby. A. what the matter was B. what was the matter C. what matter it was D. what matter was it ( )7. I ' m sorry to have broken your glasses. I mean I didn __________ . ' t do it _ A. for pleasure B. on purpose C. in retur n D. in deed ( )8. The soldiers saved a lot of people in that area. The people there are very ______ to them. A. tha nk B. happy C. grateful D. grate ( )9. Tom is playi ng hide-a nd-seek. Do you know his _____ place? A. hidde n B. hide C. hidi ng D. hid ( )10. The stude nts in my class ______ fifty-four. A. add up to B. add to C. add up D. add in ( )11. The Tita nic sank on its first ______ , and a great many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A. travel B. voyage C. trip D. journey ( )1 2. I ' ll come _____ to the point —your work isn ' t good eno ugh. A. straightly B. right C. straight D. direct ( )13. The stude nts _____ busily whe n the teacher went to get a book she _______ in the office. A. had writte n; has left B. were writi ng; has left C. had writte n; had left D. were writi ng; had left

2019级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安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林财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近几年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在诸如顶级高校农村娃比例渐少、招聘市场越发偏爱城市青年的报道中,人们似乎发现,尽管中国人口素质、教育水平有了巨大提升,但物质条件、生活阅历方面的差距仍然是一大批“寒门青年”出人头地的障碍。情况是否如此有待验证,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社会焦虑却现实存在。 ②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贵”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升官发财,也不意味着必须拥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代表着人生进步的可能性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富二代、官二代无疑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贵”,但如果没有一技之长,不能凭借自身本领干事创业,所谓“贵”也不过停留在人生的浅表。相反,白手起家的寒门青年,凭借自身努力打拼出一片天地,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贵子”称谓自然当之无愧。作为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之一的中国寒门学子何江,曾讲到自己成功的经验:“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 ③同时,网络文化高度繁荣的今天,寒门青年逆袭的方式也更加多元。之前,网名为“搬砖小伟”的湖北青年石神伟,凭借一系列自制的高难度健身视频,在短视频分享平台上吸引了超过百万粉丝。这位寒门青年从留守儿童、网瘾少年一路走来,用健身不断磨炼和改变自己,传递着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正能量,感动了无数网友。今天,许多像“搬砖小伟”这样寒门出身的“网红”,借助网络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为社会进步传递着正能量。有人感慨,小伟的坚韧、低调和朴素,是这个时代的奢侈品,他是真正属于今天的“寒门贵子”。可以说,传播结构扁平化的互联网,为不少寒门青年打开了一扇改变人生的窗户,也创造了另外一种生命的可能。 ④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他拥有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力量相关。家庭出身、教育背景和工作平台确实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路径。然而在价值多元化、传播渠道扁平化的今天,不仅“贵子”的意涵有了更为丰富的面向,同时由网络构成的“强大朋友圈”,也时常能为寒门青年走向成功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 ⑤一篇流行于网络的演讲词《寒门贵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并不是鸡汤,而是说出了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个关于“命运”的话题,而是一个关于“奋斗”的故事。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寒门再难出贵子。 B.寒门贵子,贵在“奋斗”。 C.寒门青年成功的方式多元。 D.寒门贵子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2.下列对第②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社会地位不高、经济实力不强的人也可以成为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官二代、富二代符合传统意义上“贵子”的标准,一定是时代的“贵子”。 C.人生不断进步以及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的人,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D.寒门青年只要通过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就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3分) A.第②段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谁才是今天社会中的“贵子”。 B.第③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寒门青年取得成功的方式多元。 C.第④段的观点是寒门青年不具备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不会取得成功。 D.第⑤段引用演讲词意在告诉读者,起点低的人可以通过奋斗逆袭成为“贵子”。(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日,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检察院披露了一件以在校大学生为作案对象的“校园贷”“套路贷”案件,现阶段共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11人。被害人因沉迷网络赌博,不仅花光了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欠下不少债务,在同学的介绍下到校外某贷款公司借钱,后因无法及时偿还贷款,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欠款数目从6000元累积到10余万元,翻了近20倍。 另一名被害人因想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通过同学找到贷款公司借钱,自2015年起,从最初借贷的1.3万元逐步累积到欠款100余万元,翻了将近100倍。 (摘编自《高校学生陷“校园贷”,借1.3万欠100余万》, 《法制日报》2018年5月2日)材料二: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一些不良校园贷机构利用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大学生陷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并采取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方式催贷。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务必“提高警惕”“找准组织”“理性消费”。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表示,不良校园贷机构往往采取虚假宣传的方式,以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资费标准为诱饵,诱骗学生过度消费,其本质就是打着善意的幌子,行诈骗、敲诈之实。广大学生要提高警惕,对广告中的“免费”“优惠”“打折”要多留一份心眼、多打几个问号。平常要多学一些金融常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自身对网贷业务甄别、抵制的能力,切勿盲目信任。而学校和家长作为监护的责任主体,则需在思想引导、风险教育上下功夫。 (摘编自《不良校园贷“免费”套路藏风险》,《北京晚报》2018年5月2日)材料三: 校园贷沦为“校园害”的背后,既有社会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问题。正如有人所言,我们的大学生还缺少财商教育。例如,金融被举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液”, 高一语文 1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英语试卷

高一(下)学期英语月考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第一节阅读理解(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A Ireland has had a very difficult history. The problems started in the 16th century when English rulers tried to conquer(征服) Ireland.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Irish people fought against the English. Finally, in 1921,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give independence to the south of Ireland. The result is that today there a re two ―Irelands‖. Northern Ireland, in the north, is part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in the south, i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In the 1840s, the main crop, potatoes,was affected by disease and about 750,000 people died of hunger. This, and a shortage (短缺) of work, forced many people to leave Ireland and live in the USA, the UK, Australia and Canada. As a result of these problems, the population fell from 8.2 million in 1841 to 6.6 million in 1851. For many years, the majority of Irish people earned their living as farmers. Today, many people still work on the land but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moving to the cities to work in factories and offices. Life in the citie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life in the countryside, where things move at a quieter and slower pace. The Irish are famous for being warm-hearted and friendly, Oscar Wilde, a famous Irish writer, once said that the Irish were ―the greatest talkers since the Greeks‖,Since independence, Ireland has revived(复兴) its own culture of music,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singing. Different areas have different styles of old Irish songs which are sung without instruments. Other kinds of Irish music use many different instruments such as the violin, whistles, etc. 1.What does the author tell us in Paragraph 1? ________ A. How the Irish fought against the English. B. How two ―Irelands‖ came into being. C. How English rulers tried to conquer Ireland. D. How Ireland gained independence. 2.We learn from the text that in Ireland________. A. food shortages in the 1840s led to a decline(下降)in population B. people are moving to the cities for lack of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C. it is harder to make a living as a farmer than as a factory worker D. different kinds of old Irish songs are all sung with instruments 3. 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text? ________ A. Life in Ireland B. A Very Difficult History C. Ireland, Past and Present D. The Independence of Ireland B When newspapers and radio describe the damage caused by a hurricane named Hazel, girls named Hazel are probably teased(取笑)by their friends. To keep out of trouble, the Weather Station says,‖ Any resemblance between hurricane names and the names of particular girls is purely accidental.‖ Some women became angry because hurricanes are given their names, but many other women are proud to see their names make headlines. They don’t even care that they are the names of destructive storms. Because more women seem to like it than dislike it, the Weather Station has decided to continue using girl’s names for hurricanes. In some ways a hurricane is like a person. After it is born, it grows and develops, then becomes old and dies. Each hurricane has a character of its own. Each follows its own path through the world, and people remember it long after it gone .So it is natural to giv e hurricanes’ names, and to talk about them almost if they were alive. 4. What happens to girls named Hazel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________ A. Others often make fun of them. B. The Weather Station look for them. C. They suffer from hurricanes. D. T hey can’t find boyfriend. 5. The underlined word ―resemblance‖ probably means ______ A. trouble B. difference C. sameness D. success 6.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is more reasonable? ________ A. Some women feel unhappy because hurricanes are given their names. B. A lot of women complain of the Weather Station. C. Many women want to be known. D. All the hurricanes are caused by women. 7. It is natural to give hurricane names because ______ A. they become old and die B. each hurricane has its own character C. each hurricane has its own day to come D. all of them should be remembered C Do you want to improve the way you study? Do you feel nervous before a test? Many students say that a lack of concentration (注意力) is their biggest problem. It seriously affects their ability to study, so do their test results. If so, use these tips to help you. Study Techniques ●You should always study in the same place. You shouldn’t sit in a position that you u se for another purpose. For example, when you sit on a sofa to study, your brain will think it is time to relax. Don’t watch TV while you are studying. Experts warn that your concentration may be reduced by 50 percent if you attempt to study in this way. Always try to have a white wall in front of you, so there is nothing to distract (make less concentrated) you. Before sitting down to study, gather together all the equipment you need. Apart from your textbooks, pens, pencils and knives, make sure you have a dictionary. If your study desk or table is needed when you are not studying, store all your equipment in a box beside it. ●Your eyes will become tired if you try to read a text which is on a flat surface. Position your book at an angle of 30 degrees. ●Be r ealistic and don’t try to complete too much in one study period. Finish one thing before beginning another. If you need a break, get up and walk around for a few minutes, but try not to telephone a friend or have something to eat. Test-taking Skills ●All your hard work will be for nothing if you are too nervous to take your test. Getting plenty of res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means do not study all night before your test! It is a better idea to have a long-term study plan. Try to make a timetable for your study which lasts for a few months. ●Exercise is a great way to reduce pressure. Doing some form of exercise every day will also improve your concentration. Eat healthy food too. ●When you arrive in the examination room, find your seat and sit down. Breathe slowly and deeply. Check the time on the clock during the test, but not too often. Above all, take no notice of everyone else and give the test paper your undivided attention. 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true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You sh ould study in a different place every day, so you don’t get bored. B. Your concentration will improve if you study and watch TV at the same time. C. Check the time during the exam at a certain time. D. Staying up all night and studying is tiring, but you will learn a lot using this method. 9.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the paragraph3 refer t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