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结构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教育结构包括高等学校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学科结构、地域结构和投资结构等方面。结构是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条件,任何偏离正态的系统结构,即使规模很大,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出现负效应。[1]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关键是调节结构中各有机组成部分,使之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系统功能,从而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及失衡状况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全新的发展期。

199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过9%,而2003年高等教

育毛入学率快速增至17%,进入了马丁?特罗所界定

的“大众教育阶段”。

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

21%。如此迅速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在反映中国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巨大需求的同时,其扩张的跳跃性与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也日益凸现出来,突出表现为:

(一)高校办学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办学模式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换,导致了高校目标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不规范等特点:

1.高校类型的分类在认识上不明确[2]。高校可分

为研究型和职业型两种。由于这两种类型的高校在功能与服务对象上的差别,因而理论上两者在办学、管理、发展上的标准必然不同。但是因教育部门的管理缺乏应变机制,导致高等教育的管理缺乏合理分工、统筹协调,以至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简单化对待,该控制的控制不严,该发展的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2.高等院校过分求大求全。专科院校热衷升本,

本科院校寻求增设硕士点,单科学校变身为综合性大学。尤其是近几年硕士生招生数量大幅度地增加,许多院校师资严重滞后,出现了“一个茶壶三十个茶杯”的状况。其结果是高级人才粗制滥造,人才培养工作不到位,质量得不到保证。有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甚至有趋向本科化的倾向,既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层次,又阻碍了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力培养的分量[3]。

3.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偏颇。评价标准仍过分

集中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量[4]等,而

摘要:结构是发挥系统总体功能的重要因素,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本文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构想,以实现高等教育从失衡状态向相对平衡转换,使高等教育结构中各有机组成部分处于和谐的状态,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和谐;发展;

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陈明庆

作者简介:陈明庆,福建南安人,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考试管理(福州350001)

2008年第1期

教育

考试EDUCATION

ANDEXAMINATIONS

缺乏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比例严重失当。不同类型学校考核水平与质量标准大同小异,导致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2001年的103.4万人增至2005年的33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5%。2001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下降了5.3个百分点;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6月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0%,与上年相比,又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5]。根据2006年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表明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2007届毕业生(总量达到413万)的就业中约124万人更是无法实现当期就业[6]。

4.高校面向社会的观念缺失。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状况调查显示:在大中

城市工作的毕业生占70.7%,在县城的占21.9%,在乡镇的占5.5%,在农村的仅为1.9%[7]。占全国人口75%的乡镇、农村的基层单位,只接纳了7.4%的毕业生。这种情形反映了高校面向社会的观念缺失,专业设置和政策倾向上不注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一方面大城市人满为患,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急需人才的农村和小城镇等广大基层单位却吸收不来毕业生,导致岗位大量闲置。

(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表明:“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更能促进经济腾飞。为此,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由大学、短期大学、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构成的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8]。然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失衡,这从1997年至2005年的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可以看出:

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人才培养在层次结构上,即研究生、本、专科学生数量的比例,已经从九十年代不合理倒金字塔型的状况中逐渐得到调整。但就2005年的统计数据看:普通高校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的学校数与在校学生数,还是呈两头小、中间大的“腰鼓型”结构。具体而言:第一、专科层次规模不够大,专科规格不够明确,培养模式与本科相似,缺乏特色与竞争力;第二、本科层次的教育规模偏大且扩展过快,造成本科层次师生比例过大,生均教育资源下降,导致就业压力大;第三、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与本、专科教育相比,比例仍然偏小。

(三)高等院校管理体制不合理

政府管理职能尚未完全放开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实现“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的目标。高校之间的竞争并非来自各高校事实上存在的差异性,而是集中体现在政府分配给各院校的职能、权利以及资源基础上。同时,政府控制着高校的自主权,如高校招生计划、调入职工、专业调整的审批,职称职数的控制等,导致高校自治权的丧失。

(四)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

高等职业教育应当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特别是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培养适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教学计划应按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制定,而不是按学科要求来规定。但从目前表1: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一)

年份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本科院校(所)616608603590597599

专科院校(所)438424417432474442

在校本科生(万人)163.82179.46198.61223.46272.44340.02在校专科生(万人)126.82122.64118.82117.41136.15216.07在读研究生(万人)14.5416.2317.6319.8823.5530.12

表2:普通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二)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

普通高校(所)12251396155217211792

本科院校(所)597629684701

专科院校(所)62776710471091

普通高校在校生(万人)719.07903.361108.561333.501561.78在校本科生(万人)424.37527.08629.20737.85

在校专科生(万人)294.69376.28479.35595.65

在读研究生(万人)39.3350.1065.1381.9997.86表1资料来源:《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5-1999),载《教育发展研究》2001.6

表2资料来源:《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5-1999)第22、27页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2-2005)

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学校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办学者、学习者还是用人单位,都更看重学历资格,导致技术性优势的丧失,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市场需要,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开放部分。

(五)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及城乡结构失调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布局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及城乡差异。200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043所,其中东部567所,中部274所,西部202所;部委属116所重点高校中,81所在东部,15所在中部,西部仅有20所。

54.6%的普通高校和56.36%的本专科生分布在东部

经济发达地区,而占国土面积2/3的广大西部地区只拥有19.7%的普通高校;这些很少的高校也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的中心城市。这一布局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东西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中心,高校办在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里,实行中央(部委)、省(区)、地级市三级布局办学的体制。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有大城市的重点大学群体与地方社区的各种初级学院网点相配套才能做到;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分布,整体上不和谐。高等教育城乡呈两极化,农村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所谓

“重点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全面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仍停留在理论层面。

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促进和谐发展的对策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个从失衡状态转向平衡进而过渡到和谐状态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创造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使国民相对公平地参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一)实施高等教育资源的有效重组和优化实施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即是对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地发挥已有资源的使用效益的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大量需求与有限的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在有限的教育投入条件下,要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内部的结构,对现有

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固有资源的最大效益;对各级各类高校进行有效的重组,打破现有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界限,提高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益,扩大教育资源的共享程度;特别要建立高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效益的竞争机制,完善管理手段。

(二)对人才培养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逐渐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逐步提高,新的国际分工将迅速打破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存在的现状,因此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结构需要进行变革和调整。

1.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大力发展高等职

业(专科)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模。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九五”、“十五”期间,“211工程”着力改善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在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国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可作如下调整:第一,专科层次招生规模的扩大应主要集中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上。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专科的发展没有形成特色,缺乏竞争力。相比之下,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美国、德国等国家,专科教育却获得了蓬勃发展。据美国劳工部1998年公布的调查统计,在18种增长最快的职业岗位中,有10种不需要四年制文凭。在我国,只要专科教育定位准确,仍有一定的发

展潜力。

2005年,我国专科和高职毕业生的落实率为59.1%,本科为77.6%,硕士和博士分别为84.1%和79.3%,与2003年同期相比,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落

实率都略有下降,而专科和高职的落实率却上升了

24.4个百分点[11],这说明社会对专科层次的人才仍是

非常需要的。第二,各层次的办学目标要明确分开,包括职业技术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高校中普通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以充分发挥各类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第三,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并优化其内部结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成为主导产业,这些行业专业化、智力化程度较高,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会更强。因此,应积极扩大研究生教育,在扩大其规模的同时,要注意使研究生教育由培养学术型人才,

2008年第1期

教育

考试EDUCATION

ANDEXAMINATIONS

转向培养大量高层次、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满足这些行业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智能水平的劳动力的需求。

2.要研究就业变化的趋势,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高校必须通过把握就业的行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具体而言,可作以下四方面调整:第一,加大力度改革传统学科。对于仍有潜在发展价值的传统专业,要赋予其新的研究方向、技术装备和实验手段,在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增加传统专业的高新技术附加值,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第二,对于仍有较大需求的传统专业,根据社会需求水平和方向的变化,调整发展的重点。部分行业,由于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就业壁垒较低,容易吸纳第一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所以就业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这类行业目前需要的是一批懂得规范化、规模化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懂得国际化竞争规则的国际贸易人才,所以应重点发展餐饮管理、宾馆管理、国际贸易类专业。第三,根据新兴行业就业份额稳步上升的趋势,重点发展房地产、金融保险、证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资本运营管理、工商行政管理、经贸营销、旅游等专业;大力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如信息设备制造、软件业、信息服务、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信息管理、生物工程等,培养掌握高新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第四,对于就业比重较为稳定的行业,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同时,也应与现代科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合新时代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12]。

(三)努力促进一流大学和社区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形成一批方向明确、标准严格的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对于强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性、目的性和核心性具有重大意义。只有建设一批一流高校,形成高等教育系统良好的系统核和结构核,才能从根本上调整高等教育的结构,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

“九五”至今,我国着力改善高等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在人才培养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已基本达到实现立足于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目标。但与具有国际水准的世界著名大学还有一定的距离。

我国经济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面临着加快工业化进程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决定了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层次是多维的。因此,在有条件的县市,组建地区性、社区性、综合性院校,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高等教育对当地经济的辐射能力,面向市场、企业、基层和农村培养培训大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有较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13]。

(四)规范民办高等教育,促进公办与民办教育的和谐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适度超前”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促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在2003年开始成为现实。这既符合科教兴国的要求,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前,要在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挖掘社会教育资源,鼓励和扶持民办高教等多种教育形式的稳步发展。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近几十年来私立高等学校发展迅速,大多数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占高等学校的总数的比例都超过了50%,其所占的在校学生数的比例更高。根据美国联邦教育部的统计,1999年美国有学位授予权的私立高等学校在校生348.18万人,其中非赢利性高等学校在校生305.16万人,占87.9%;赢利性高等学校在校生43.02万人,占12.1%[14]。

我国教育法中亦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规定。然而就全国范围来看,不以赢利为目的,不追求办学经济效益的民办高等学校为数不多。在美国,私立高等学校大都依靠公民个人或教会等组织捐资创办,在办学的过程中政府提供一定的经费,不以赢利为办学目的。因此,对美国私立高等学校产生与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学校的会计制度、资金的筹措与管理等深层次问题进行研究,对我国明确民办高等教育的性质、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地位,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发展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积极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

试的改革与发展

成人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我国数量庞大但素质偏低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对促进经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人民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要充分发挥成人高等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建立的对自学者进行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它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凭借着“开放、灵活、投资少、效益高、宽进严出”的优势,自学考试吸引了社会上众多的有志之士。自学考试制度实施20多年来,全国累计有4300万人参加自学考试,共培养了625万本专科人才。近年来,每年自学考试的报考规模都保持在1000万人次以上,目前在籍考生1900万人[15],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因此,稳步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可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以应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剧烈调整变革,实现高等教育从失衡状态向相对平衡转换,达到和谐统一,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全面深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

诉求。参考文献:

[1]杨雅清等.论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与资源配置的途

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2):8-11[2][4]李新柳.高教问题探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9.13-18.

[3]杨荣,余海波.警惕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研究生还要

不要"研究"[N].光明日报,2006-11-17-01.

[5][7][11]闵维方等.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

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6]叶铁桥.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约124万人无法实现当

期就业[N].中国青年报,2006-11-17-01.

[8]郭华星,田汉族.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5.(6)

[9]张旺.九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分析及建议[J].高等

教育研究,2001.(6)

[10]陶能详.论我国高等教育分流结构的优化[J].教育评

论,2004.(6):22-26.

[12]程纯,陈欣.从就业结构的演变看高等教育结构的调

整[J].辽宁教育研究,2006.(7):6-9.

[13]吴俊清主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4]周保利,吴金昌.大众化背景下的中美高等教育结构

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2.(11).

[15]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北京:自学考试

简报.2006,(3).5.

TheProblemsofChinasHigherEducationStructureduringMassification

PeriodandItsCountermeasures

ChenMingqing

Abstract:Structureisanimportantfactorofgivingfullplaytotheoverallfunctionofsystem.There-fore,tooptimizehighereducationstructureisofgreatsignificanceforrealizingthefunctionofhigheredu-cation.BasedonanalysingthestatusquoofhighereducationstructureinChina,thearticleputsforwardsomeideasforoptimizingthestructuresothathighereducationcanchangefromtheunbalancedconditiontoberelativelybalanced.Thus,componentsinhighereducationwillbeinharmonyandhighereducationit-selfcandevelopharmoniously.

KeyWords:highereducation,structure,optimization,harmony,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刘辉雄)

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研究 □孙彩霞李占稳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市场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在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上,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办学层次。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知识结构、教育模式等方面的调整与改革。【关键词】大众化阶段;地方高校;培养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101347)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孙彩霞(1957 ),女,河北清河人,衡水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学 李占稳,衡水学院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高教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地方院校在高等院校总数中约占70%以上,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问题,不仅关系到高校能否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如何把地方院校打造成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并找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是摆在地方高校面前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的定位 高校定位指一所大学在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其内涵丰富,涉及层次定位、类型定位、学科定位、人才定位、面向定位和规模定位。一所“错位”的高校,将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甚至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意义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 (一)地方高校的类型和人才培养层次。地方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定位和类型,从而进一步明确学校的人才标准和服务方向的具体内容。地方高校作为大众化阶段的一种特别重要的高等教育类型,是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担负着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研究型、通识型(复合型)、应用型 被关心,这样就不会在阳光下产生阴影。首先新生刚到校时,辅导员深入到学生的宿舍去了解学生的到校情况,会使学生有一种见到老师有又回到家的感觉。感到老师的的亲切关怀而觉得温暖;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从新生抓起,鼓励学生要热爱学习。在第一学期期中的一段时间,要做好阶段性总结,对前段时间的学习活动、行为等方面表现做分析、点评,采取适当方法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发扬长处,继续努力。其次,在期末考试阶段到学生放假离校的一段时间,要深入了解学生在校情况,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所产生的困难,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这些点滴小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总有关心他的人,使小爱变大爱。 七、协助班级做好学生的考核评比工作 考核评比工作涉及到学生利益及荣誉,诸如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及入党积极分子等等,这些工作应做到民主公开、公平、公正。辅导员因充分重视和尽力做好对学生帮教工作。从思想方面、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就业指导等各方面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加强学风、班风建设,努力营造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班级体。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融洽的和谐的关系,那么对于建立具有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的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加强班级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掌握专业技能的动力和积极性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八、努力创新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当前社会赋予辅导员的重要使命 目前微博用户中学生已占有很大比例,由于微博的实时交互功能比较强大,且信息交流更具便利性,这就给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运用新媒体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利用这样的新媒体增进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平等性和参与性,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教师和学生的持续关注,这也能快速从辅导员的说教式管理转变为互动式管理,这样的方式不会使学生产生面对面的难言情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是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 辅导员是班级日常的一个管理者,不仅仅是劳动辛苦的付出,而更多的是心血与情感的投入,因为他承担的是对学生品行教育和人格塑造的重要职责,优秀的辅导员是以自己独特的优秀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因此,辅导员工作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学尧畅谈中国高职教育十年发展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9 · 291 ·

2020年高等教育学考前复习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两者有什么关 系? 答:高等教育是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 育。 高等教育学是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 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 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关系:高等教育学对教育学而言,是其一门分支学科,但对高等教育及其学科而言,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2.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什么作用(地位)? 答:(1)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2)高等教育为社会生产科学技术 3. ※结合实践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答:(1)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自身修养的 需要 (2)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加强职业道德 建设的需要 (3)研究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与 学识修养的需要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 1. ※与美国的高等教育结构相对比,联系实际,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答:一、美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有三个层次:1.是短 期高等教育;2.是本科教育;3.是研究生教育;

二、美国高等教育的体制结构是分权制结构; 三、美国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发展均衡; 四、美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呈现多样化特点; 五、美国高等驾驭的能级结构分为四个能级:1.两年制初级学院;2.四年制文理学院与法、医专门学院;3.一般性综合大学;4.能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性大学; 六、美国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与中国不同,中国在大城市,美国在小镇;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应当向偏远山区或二三线城市倾斜; 2. ※试述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答:高等教育的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体制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微观结构包括:高等学校课程结构、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的师资结构 高等教育的功能: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相互作用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 (1)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丰富和深化个人知识、提高个人能力、培养完整人格、加强个人素质以及改变个人地位。 (2)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关系: (1)高等教育结构决定高等教育功能 (2)高等教育功能反作用于高等教育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浅议 摘要: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本文通过概述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现状,具体分析了它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整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具体对策。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form structure mainly refers to the different school running, and constitution.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form structur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 and problems in it, 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on adjusting and optimizing the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form structure. 关键词: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挑战;问题;策略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form structure;challenge;problem;strategy 0 引言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是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它有三层涵义:其一是指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及其联系方式,包括全日制大学、电视大学、夜大学、业余大学、自学考试、函授大学等;其二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其联系方式,包括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精神探析 大學精神是大学活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大学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迷失,对此,基于高等教育正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这一实际,概括当代大学精神迷失的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建议将会有着现实的意义。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精神;迷失;重建 马丁·特罗教授于1973年6月在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主持召开的“关于中等教育的未来结构”的会议上提出著名的“精英一大众一普及”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即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21岁)入学率在15%以内为精英型高等教育阶段;15%-50%阶段为大众型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型高等教育阶段,而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几年的发展,使高校在校生占同龄人口的比例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3年的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正逐步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到大众化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经济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生活的中心,市场因素也已渗入到办学中,为适应这种趋势,各大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组织形式以及内部结构,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大学的大学精神却在不断迷失,大学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因此,研究我国大学精神的迷失现状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对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精神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1.1大学精神的内涵 对大学精神含义及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王翼生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苗素莲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和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人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的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大学生行为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在综合以上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之后,笔者进行了一番思考,并从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所依托的载体,它的传播、体现所依靠的媒介,以及它最终的归宿、实质三个方面来解读大学精神。 所谓载体,即大学精神以何为依托,可以说大学是大学精神的形成、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其教育教学质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如何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切实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重要问题。文章指出加大教育投入,改善高校办学条件;深化课程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等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教学质量 我国高校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开始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历程。几年来,各个高校在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成了社会和高校自身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现状 尽管让学生适当负担教育成本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提出实行成本收费的建议。但调查结果表明实际情形并非想象中的那样乐观。虽然家长把子女的教育支出摆在重要位置,但有能力承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家庭比例较小,贫富悬殊很大,可开发的潜力有限。从我国的现状来看,高等教育的物力和财力资源仍然主要由政府负担。据统计,现在高校每位学生缴的学杂费仅是教育成本的1/4,国家要补贴3/4。①而国家投资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近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总在GNP的2.5%左右徘徊(1995年占2.4%、1996年占2.44%、1997年占2.49%),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4%和高收入国家平均5.7%的水平,②况且中国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在国家财政预算的整个教育经费中已经占到了20%,进一步增大比例不大可能,即使今后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也会被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抵消,生均经费仍难以提高。这样,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和低水平的教育投入将会带来教学、科研设施不齐全;设备低劣、公用经费短缺、图书资料陈旧等低水平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有限稀薄的教育资源将不得不平摊给更大的受教育群体,生均占有的教育资源逐渐缩减,可能造成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与低质量相伴。 著名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说:“精神因其散漫于群体之中而衰亡,知识则由于被合理地处理到让一切浅薄的理解能力均能接受的程度而贫困化,除非所追求的目标可以实用和物质的价值来表达,否则人们是不愿付出努力的。”③这一观

第五章_高等教育结构

第五章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包 括宏观结构(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等。)和微观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高等教育结构的影响因素:经济;文化传统;科学技术;教育等。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状况和特点分析: 1、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如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2、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即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形态。如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等12门学科。 3、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按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不同可分为公立和私立;按办学及授课时间方式,可分为全日制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等。还有公立主导型、私立主导型和双轨型。 4、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分为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和科研兼重。 5、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分为梯度结构模式和中心城市模式。 ●世界教育结构改革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对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1、高等教育的各类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2、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3、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影响高教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学术因素;体制因素;政府干预因素;区域发展 水平的因素。 ●高教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首先,必须从社会需要为出发点。在层次结构上,适当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在科类结构上,根据社会产业结构发展来调整对人才的需要;在形式结构上,扩大全日制高等学校规模;在能级结构上重点支持少数大学的发展,使之成为名牌大学;在地区结构上,实行非均衡发展,缩小地区教育落差。 其次,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一、本质 1、论述高等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2、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4、论述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5、论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二、结构 1、论述高等教育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2、论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应注意的问题 3、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含义及特征 4、论述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5、论述高等教育形式结构的含义及特点 6、论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三、目的与人才培养模式 1、简述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 2、论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多样化 3、论述通识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4、简述国外大学培养通识人才的理念和方式 四、教师 1、论述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2、论述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涵

3、论述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4、分析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5、论述解决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策略 五、教学理论 1、论述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设置的原则 2、论述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 3、高等学校的教学应遵循哪些主要教学原则 4、论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六、教学实施 1、论述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类别及发展趋势 2、简述教学计划的类型和教学大纲的结构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4、简述教学的基本环节 5、什么是教案?撰写一份800字左右的教案 七、科学研究 1、简述高校科学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2、简述高校科学习研究的特点与优势 3、试论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 4、谈谈高校教师遵守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的意义 八、社会服务 1、论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涵与特征 2、论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3、论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 4、论述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 九、教育改革 1、论述高等教育改革的任务 2、论述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3、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点有哪几个方面 4、论述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策略 5、论述现代大学制度的特征 十、发展趋势 1、概述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段论”说 2、分析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3、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 4、概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5、论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6、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

高等教育结构重点试题

高等教育结构重点试题 一、选择题 1.以下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微观结构的是( )。 A.层次结构 B.形式结构 C.课程结构 D.地域结构 2.以下属于高等教育结构中的宏观结构的是( ) A.能级结构 B.学科专业结构 C.教材结构 D.队伍结构 3.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是从( )开始的。 A.18世纪50年代 B.20世纪50、60年代 C.19世纪30年代 D.2 0世纪30年代 A.湖南 B.福建 C.云南 D.湖北 8.下列选项不属于一体化教育结构模式的特征的是( )。 A.可以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 B.为科研提供更广阔的基础 C.英才教育部门有更大的自主权 D.有利于学生重新选择学习机会 9.高等教育( )是指不同要求和程度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主要表现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 A.地区结构 B.形式结构 C.层次结构 D.科类结构 10.高等教育( )是指高等教育机构在地区分布上的构成状态。

A.地区结构 B.形式结构 C.层级结构 D.科类结构 11.教育一体化模式是在哪一时期达到高潮的?( ) A.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B.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C.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二、填空题 1.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 大致可分为( )和( )两大部分。 2.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在( ),而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安排在( )层次。 3.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影响主要体现在( )和( )上。 4.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 ),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5.高等教育的( )应该与一定的经济结构及相应的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相适应。 6.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根据经费来源和管理体制的不同,可分为( )和( )两种形式。 1.简述高等教育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和能级结构。 4.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布局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模式有哪些?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

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 →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 教育结构体系的发展是和经济、科技、政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解放前,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明显带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烙印,教育发展水平很低,到1949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仅2400万,初中95.2万,高中31.5万,高校11.7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人口当中80%是文盲。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教育结构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主要的特点是: 中小学教育得到了极大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大体上经历了从数量增长到普及提高的发展过程。从解放后到1978年以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规模一直在迅速发展,在1977年前后,小学、初中阶段在校生数曾经分别达到1.51亿、4995万的最高点,分别是1949年的6.2、52.5倍。1978年后,我国基础教育在校生规模已经表现出受适龄人口变化而波动的特点,从1980年到1999年,小学在校生从1.46亿下降为1.35亿,而同期适龄儿童净入学率从93%提高到9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也从1990年的66.6%上升为1999年的88.6%。到1999年,全国94%左右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小学阶段义务教育, 80%以上人口地区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在前三十年也主要表现为数量的增长,到1977年,在校生数已经达到1868.9万人,是1949年的近60倍。由于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普教与职教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从1978年开始,对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到1982年,在校生数曾一度减少到802万,此后其规模逐步回升,到1999年达到了2190万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基础教育薄弱的状况,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劳动者文化素质,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指出:可以以15%和50%作为划分标准,将高等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时之间,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大于50%时,高等教育就处于“普及化”阶段。还指出一般当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精英化阶段;当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当人均GDP高于3000美元时,高等教育处于普及化阶段。199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6392.0元,和人均GDP1000美元还有差距。但是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我国教育部于1998年12月24日制订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到2000年,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11%左右;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若干所高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扩招,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迈进。截止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高校数、招生数、在校学生数、高等教育学历者在全国总人口(6岁及以上)中所占比率都大幅提升。

(数据来源:1998年~2012年中国统计局统计年鉴) 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76%,扩招之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07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大学扩招的十几年里,高校为社会输送了更多的人才,拥有高等学历者几乎遍布了各行各业。 然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各种计划、各种指标的一改再改,还有各种计划、指标的提前实现,各地争相拼比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连年超额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实在令人担忧。在广东,除了某几间重点建设的高校之外,大多数高校都举债办学,有些债额以千万计算。虽然各级政府都在加大高校经费的投入,但是因为招生过多,生均所获得的教育经费以实际购买力来计算是降低的。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会导致高校各种各样的问题。曹飞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存在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教育经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等主要问题,还面临着办学条件饱和、教育质量受到挑战、高校经济负担加重、教育公平受到挑战的负面影响(曹飞,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一期)。 高校的办学质量应以其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参考,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反映了高校办学质量的高低。人才的培养质量应该包括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外适性质量、内适性质量和个适性质量为同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三个轴,而人才培养质量则由三轴长短确定。(张安富、施佳璐等,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及相关概念辨析。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很鲜明地显示出中国高等教育的外适性过低。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技能层面,现代的大学生都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就内适性而然,高等教育效果不明显。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学生真证掌握知识较少,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用不大。甚至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实际掌握知识,有些掌握的很快就忘掉,对于学生自身发展作用有限。对于个适性而言,现代大学校园活动五花八门,能较好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为外适性、内适性的不足,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是不足的。2011计划的实施,旨在培养高校与社会接轨,或许可以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 2013年,我国高校扩招基本结束。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专注数量扩大的进程告一段落。

高等教育学习题集答案有错麻烦改正

?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 A.教学的职能B.科研的职能 ? C.服务社会的职能D.引领社会的职能 ?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 ? A.教育内容的完善B.教育手段的完善 ? 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3、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 ? A.精英化B.中心化C.职业化D.多元化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 ? A.人本主义人性观B.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 C.孟子的性善论D.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2、高等教育在其性质任务上的特征表现为: ? A.基础广博性B.高等专门性 ? C.复杂系统性D.职业针对性 ?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 ? 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发展全人 ?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社会阶段实现。 ?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 ?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D.原始社会 ?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 ? A.遗传B.环境C.教育 ? D.人际关系

?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 ? A.科学教育B.人文教育C.专业教育D.通识教育 ?1、()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 ?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 A.专业能力B.思想素质C.创新精神 ? D.广博知识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通才教育与()结合。? A.专才教育B.人文教育C.科学教育D.通识教育 ?1、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 ? A.与产业结构一致B.与技术结构一致 ? C.发展高职教育D.与区域结构一致 ?2、将高校按管理体制不同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这构成了高等教育的:? A.形式结构B.能级结构 ? C.层次结构D.水平结构 ?3、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划分属于: ? A.科类结构B.形式结构 ? C.层次结构D.地区结构 ?4、大学把直接服务于社会作为自身的职能,肇始于() ? A.英国B.德国C.美国D.法国 ?5、在美国,高等学校的学位有(): ? A.学士、硕士、博士B.硕士、博士 ? C.协士、学士、硕士、博士D.协士、硕士、博士 ?6、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认识,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 摘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容易陷入个体价值诉求方式实质化、集体价值观念层次化、价值目标认同分层化、价值认同渠道虚拟化等误区,导致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失去了其应有的位置。要引领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理性回归,必须抓好人性化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取向;理性回归 价值取向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任何社会中人的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意图和目的。价值取向,即当价值主体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学生培养体制由定向型、封闭式向多元化、开放性的培养体制转型,价值观教育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彰显 一个完善的价值体系包含着多层面、多等级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这些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相互说明、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价值观念代表着价值体系的方向和特征,对于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起着统领作用,对价值主体的生活态度、生活信仰、生活行为发挥着主导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碰撞、斗争的桥头堡和主阵地,大学生在内容上实现了自由自觉的价值选择,在功能上实现了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因此,要彰显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主流价值观念,体现其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必须促使大学生在主流价值层面上体味到社会的存在,更深切地感受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过程中心情的愉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境遇下,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得以最大限度的彰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范围,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培养世界眼光、全球思维。高校持续扩招,呈现出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为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扩大了外围空间。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检验着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尺度。当代大学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服务职能。人才培养社会化趋势日趋明显,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与社会价值文化接轨更加密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得以与社会主流价值交相呼应。以众多大学生自觉参与志愿服务为例,他们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中的表现表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失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建立起了通过财富的物化关系来表现人的价值平等关系,促使价值观中个体意识的生成。而社会认可价值观中个体意识多样性的存在,为大学生个体意识的强化提供了社会基础。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娱乐、学术、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混杂在一起,大学生们不得不对良莠不齐的信息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和选择,容易使他们丧失明确的价值判断标准或陷入选择的困境。大学生主流价值选择的能力被弱化,在是与非、对与错的判断上容易出现迷茫。 1.个体价值诉求方式实质化导致价值取向错位 实践证明,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许多问题需要用市场的方式解决。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形成了一个虚实结合、联系紧密的市场结合体。面对切身利益,大学生个体往往沿着先是诉诸表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

如何看待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育质量 引言: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历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引起社会 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广泛关注,必须分析理论,研究制约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因素,并 寻求应对策略,把当代最新的质量保障方式和方法与教育的特点相结合,促进高等教育质量 的提高。 空一行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1999年实施高效扩招之后更加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1%,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 英教育阶段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中国高等教育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借鉴国际上其他发达国 家的经验并且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结构的实际国情,重新审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树立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建立更加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达到数量和质量的和谐统一。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就是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对二战以来 的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回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 阶段。 (一)在观念上,当入学率达到或超过适龄人口15%的大众教 育阶段,人们开始逐渐把接受高等教育看作是那些具有一定资格者的一种权利; (二)在功能上,大众高等教育的对象则更为广泛,包括社会中所有技术和经济组织的领导阶层。普及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三)课程和教学形式,大众教育阶段,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 (四)学生的学习经历,大众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较高的“浪费率”。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入学和选拔,。到大众阶段,作为入学限制条件的英才标准虽然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被教育机会均等观念冲淡了,人们通过补偿性计划和引进其它非学术标准来减少丧失了受良好教育权利 的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普及阶段,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

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学说

一、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 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于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 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有2000~3000名学生,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人数一般达到三、四万,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普及化阶段: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其标准是个人是否愿意进入大学。这时接受高等教育逐渐被看作是一种义务,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达工业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做准备. 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 (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看来,我们走的是一条“以质变推动量变,质、量共同发展”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提升。从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的报名资格来看,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的人很广泛,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与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观相吻合。 (2)课程设置的改进。进入90年代以后,我们通过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组合,实行了选课制。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实现了“大专业、小口径”的课程模式,这些措施的实行都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3)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交叉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体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 高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保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健康、良性的发展,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平衡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的关系。 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对教育质量给予更多的关注。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过于冒进和极端,数量的增长绝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各学校在进行规模扩张的同时必须要认真评估自身的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使学生不仅能够“进得来”,还要能够“学得好”,要使量和质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近十几年来,浙江抓住机遇,实现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2008年,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在校生86.8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0%,迈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奠定了高等教育大省的地位。未 来一个时期,浙江要实现由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需 要尽快从外延扩张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通过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实现高等教育从“补偿性增长”向“适应性增长”并努力向“战略性 增长”的方向转变。在高等教育的结构体系中,层次结构与科类结构 作为高等教育系统具体运作方式的综合体现,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特 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优化层次结构与科类结构无疑是一个亟待 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1浙江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的现状及存有的问题 “教育结构的依据和归宿,一是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二是教育 自身的本质和规律。”1科学发展观和“文化大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持续推进,外向型经济纵深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 调整优化等,必然引起高等教育结构的相对应调整,这种调整主要体 现为高等教育外延扩张以及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等的持续优化。 1.1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是高等教育各层次间的组合比例关系,是一种纵向结构。2008年,浙江普通高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在校生比例为 4.13%、53.79%、42.08%,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结构2。根据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经验,合理的层次结构应该是“金塔型” 结构,既专科是塔基,本科是塔身,研究生是塔顶。由此可见,浙江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有着三个问题:一是研究生教育所占的比重较低,与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逐步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是本科教育所在比重较大,扩张速度过快,不仅向下挤占专科教育 资源(主要是生源),短期内向上又多数不具备升格的能力;三是专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一

高等教育学参考题 一、单选题 1、一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的直接源头是(C)。 A 雅典大学 B 古巴比伦“寺庙学校 C 欧洲中世纪大学中国“太学” 2、(D)是中国自唐、宋以来最主要的私学高等教育形式。 A 右学 B 国子监 C 辟雍 D 书院 3、(A)率先领导了19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职能的大变革。 A 德国 B 法国 C 美国 D 英国 4、晚清设立的(D)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A 天津西学学堂 B 南洋公学 C 山西大学堂 D 京师大学堂 5、(A)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A 柏林大学 B 剑桥大学 C 牛津大学 D 约翰·霍普斯金大学 6、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学”概念的当代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是(B) A 布鲁贝克 B 科尔 C 郝钦斯 D 弗莱克斯纳 7、(A)的颁布,推动了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引导了美国大学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的发展趋向。 A 莫里尔法案 B 退伍军人法案C国防教育法案D高等教育方向法 8、(B)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 A 培养方案 B 课程体系 C 专业设置 D 学制设置 9、(A)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 A 教学 B 科研 C 服务社会 D 文化传承 10、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B)而展开。

A 学科 B 专业 C 课程 D 培养计划 11、依据办学主体的不同,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结构属于私立主导型的是(D)。 A 美国B德国 C 荷兰 D 日本 12、下列国家中,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属于地方分权型的是(A)。 A 美国 B 日本 C 法国 D 俄罗斯 13、按照著名学者马丁·特罗的划分标准,适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在(A)为精英教育阶段。 A 15%以下 B 20%以下 C 25%以下 D 10%以下 14、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受到空前重视,导致了哲学博士学位在(A)新型大学中应运而生。 A 德国 B 美国 C 法国 D 英国 15、美国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中,一般是在(B)阶段进入“终身制轨道(Tenure)”。 A 教授 B 副教授 C 助理教授 D 博士后 16、最早系统阐述高等教育理念为“自由教育”的学者是(A)。 A 纽曼 B 杜威 C 德里克·博克 D 加塞特 17、(B)是学习某一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 A 选修课程 B 必修课程 C 理论课程 D 实践课程 18、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视情况,属于教学评价中的(A)方面评价。

高等教育学作业

高等教育学作业 2.请您简单介绍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并论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渡特征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马丁? 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丁? 特罗教授创立的。特罗教授在20世纪 60-70年代在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以及“大众高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等概念之后,形成了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学说。根据马丁? 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阶段。其中在整个人口中,若18至22岁年龄段中超过15%的人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便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低于15%则处于“精英阶段”;超过50%则可称之达到了“普及阶段”。 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 精英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的学校一般有2000~3000名学生,学生通常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学生住校并且不间断地(假期除外)学习直到获得学位。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精英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 大众化阶段:学生的人数一般达到三、四万,大部分学生仍是完成中等教育后直接进入高等教育,但入学日益容易。学生是寄宿与走读相结合,同时,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趋向模块化,更加灵活,更容易接受,所取得模块课程的学分可以互换。学生在主要的学习领域或高校之间更加容易流动。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 上述区分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中高等教育观念、功能、管理和课程等方面存在着质的变化:在精英教育阶段,接受高等教育被普遍认为是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塑造统治阶层的心智和个性,为学生在政府和学术专业中充当精英角色做好准备。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个别指导,师生之间的关系为师徒关系。学校的管理由学术人员即高级教授兼任行政职务;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入学日益容易。从内容上看职业训练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形式一般是通过讲演进行,以讨论式教学为补充,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技巧。不同层次的初级工作人员享有学校管理权。学生不断拥有影响学校决策的权利;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则对所有希望入学或有资格入学的人开放,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们对迅速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为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