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模具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2009级数控、模具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一、编写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内容要求规范化,包括:

1、设计题目;

2、设计任务书(各位同学根据设计任务书格式和所选题目填写设计内容,日期暂不填写,格式见附件1);

3、目录;

4、中英文摘要(200字左右);

5、前言;

6、正文(包括:工艺分析,涉及的方法,设计计算,模具零件图设计,模具安装调整、加工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生产时会出现的问题,结束语),要求重点突出、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分析清晰、逻辑性强;

7、致谢;

8、参考文献或资料;

9、附录。

论文字数不少于8000字,书写格式要符合要求,说明书要求文句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错别字,论文格式详见附件二。

二、数控专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选题范围

关于数控专业设计或论文的说明:数控专业四个班长先自行讨论各班选题,每两人一个题目(也可自拟题目),2012年4月前把题目+姓名制作表格,发给各自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各一份。题目中没有出现具体零件,先选择合适零件或产品。设计过程中如果有问题请与马永杰老师联系,电话:136********。重要提示:严禁两人互相抄袭,一经发现,以不合格处理。

1、数控车床上加工细长轴零件

2、薄壁零件的数控加工

3、C6132A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

4、刀具半径补偿在数控车削中的应用

5、键槽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

6、内球面零件的数控加工

7、偏心轴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8、手机外壳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9、烟灰缸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10、笔盒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11、肥皂外壳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12、典型型腔零件的铣削加工

13、手柄的设计与车削加工

14、配合件零件的工艺分析与数控编程

15、数控车床自动换刀装置的设计

16、充电器外壳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17、MP4外壳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18、椭圆轴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19、鼠标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20、遥控器的设计与数控加工

21、PowerMILL软件在数控铣削中的应用

22、普通铣床的数控化改造设计

23、数控车床卡盘自动夹紧装置的设计

24、酒杯模型的设计与车削加工

25、在数控车床上高速车削梯形螺纹的方法

26、基于PLC的四层楼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27、X62W铣床数控化改造设计

28、平面凸轮数控铣工艺分析及程序编制

29、数控回转工作台设计

30、数控车零件工艺设计及NC程序编制

31、普通CA6140车床的经济型数控化改造设计

32、二维奥迪车标加工及NC编程

33、plc控制的抢答器设计

34、PLC交通灯控制

35、plc在改造z-3040型摇臂钻床中的应用

36、plc在电动单梁天车中的应用

37、plc在液体混合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38、基于plc的霓虹灯控制系统

39、数控铣床加工链轮

40、数控铣床加工圆柱齿轮

41、数控车床某一种故障分析与维护

42、数控铣床某一种故障分析与维护

43、数控机床日常维护技术

44、液压系统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

45、数控机床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

46、数控加工中刀具选用研究

47、数控加工中刀具的选择及工艺指定研究

48、CAD/CAM软件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

49、MASTERCAM软件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50、论数控机床在我国的发展

51、位置传感器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

52、常见数控机床主轴故障诊断与维修

53、数控机床加工精度探讨

54、数控新技术发展探讨

55、数控车床的对刀、坐标系确定及数控加工编程技巧

56、数控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57、数控回转工作台设计

58、数控加工中心某一种故障分析

59、加工中心在数控加工中的应用

60、加工中心在模具加工中的应用

61、C620数控化改造

62、行星架的数控加工

63、数控车床在我国的发展

64、数控加工经济性分析

65、PRO/E软件数控加工模块应用浅谈

三、模具专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选题范围

关于模具专业设计或论文的说明:模具专业两个班长先自行讨论各班选题,每两人一个题目(题目可以自拟),2012年4月前将题目+姓名制作表格,发给各自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各一份。设计过程中如果有问题请与吴慧敏老师联系,电话:138********. 重要提示:严禁两人互相抄袭,一经发现,以不合格处理。

一、冲压模设计

(1)冲裁模设计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毛坯冲裁模设计)图6 (毛坯冲裁模设计)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3 (2)弯曲模设计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3)拉深模设计

图20 图21

图22

图23 图24

图25

图26 图27 二、塑料注射模设计

图28 图29

图30 图31

图32 图33

图34 图35

三、模具制造工艺

图36

1-下模座2-凹模3-定位板4-弹压卸料板5-弹簧6-上模座7、18-固定板8-垫板9、11、19-销钉10-凸模12-模柄13、17-螺钉14-卸料螺钉15-导套16-导柱

图37

图38

图39

四、论文

40、热流道技术的应用与介绍

41、模具工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问题

42、CAD/CAM技术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

43、拉深模具中拉深起皱的分析

44、冲压加工的经济性分析

45、激光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

46、塑料模具专用钢的选择与应用

47、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

专业班学号姓名

主要内容:

1:

2:

3:

4:

5:

6:

……………………

基本要求:

1:

2:

3:

4:

5:

6:设计计算说明书一本(不少于8000字)

完成期限:

指导教师签章:

2012年月日

毕业设计格式说明

一、封面

见附格式。

二、任务书

“任务书”三个字用三号黑体加黑,上下各空一行(小四字体空行,下同),居中打印。任务书内容为小四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2磅,字间距为标准间距(下同)。

三、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两个字用三号黑体加黑,上下各空一行(小四字体空行,下同),居中打印。摘要内容为小四号宋体。行距固定值22磅,字间距为标准间距(下同)。

“关键词”三个字用小四号宋体加黑

四、目录

“目录”两个字用三号黑体加黑,上下各空一行。居中打印。

章表示为第一章,采用四号黑体书写;节、小节分别以1.1、1.1.1等数字依次标出。采用小四宋体书写。详见示例。

五、正文

章、节、小节的题名用黑体加黑,字号分别用三号、四号和小四号;文章段落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行距设定为22磅。字间距为标准间距。正文中标题行一律左顶格。

每章另起一页书写,每章标题上下各空一行。

每节(小节)标题前空一行左顶格起,如果小节的上面直接为节,而没有其他文字就不用空行。

六、结论与展望(或是结论,结束语)

标题用三号黑体加黑,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四号宋体书写。

七、致谢

标题用三号黑体加黑,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四号宋体书写。

八、参考文献

标题四个字用三号黑体加黑,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四号宋体书写。格式如下:

(1).图书:[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c).书名[M].版本(第×版).译者.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

(2).期刊:[顺序编号] 作者(3人以内全部写上,3人以上只写3人再加等或etc).文章名称[J].期刊名称,年号,卷号(期号):起页~止页

九、打印及装订要求

1、A4纸双面打印,页面设置中的页边距分别为:上3cm 下2cm 左3cm 右2cm 。页眉2.0cm ,页脚1.75cm ,其他为默认值。

2、页眉内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论文。小五号宋体,居中。 页眉只出现在正文至附录中的内容

3、目录示例见文末。

4、页码编排 摘要,不要页码

从正文首页开始到附录采用从1开始的连续页码,其格式为:1,2,3……… 页码居中。

5、正文中的图、表和公式(图、表均要求中英文注释)

图的中文注释采用 “图2-1 XXXXXX ”形式标注,放在图的下面,字体为五号宋体,英文注释采用“Fig. 2-1 XXXXXX ”形式标注,放在中文注释下面,字体为五号Times New Roman 。

表的注释采用 “表2-1 XXXXXX ”形式标注,放在表的上面,字体为五号宋体,英文注释采用“Tab. 2-1 XXXXXX ”形式标注,放在中文注释下面,字体为五号Times New Roman 。

图和表都以章为单位按顺序进行注释。

数学公式均用公式编辑器书写,注释为小四号宋体 如:第二章第2个公式表示为: z

y y x +

= (2-2)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论文

(此处写论文题目)

院系: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2012 年月日

目次页编排式样(正文编排格式从目次页)

目录(三号黑体)

摘要(四号黑体)

第一章(四号黑体)

1.1××××(小四号宋体).................................1 1.2 ××××...............................................3 1.3 ××××...............................................5

第二章(四号黑体)

2.1××××(小四号宋体)..................................6 2.2 ××××..............................................8 2.3 ××××..............................................10 2.4 ××××..............................................11

第三章(四号黑体)

3.1 ××××..............................................13

3.1.1 ××××............................................ 17

3.1.1.1 ××××.....................................18

结论与展望(四号黑体).......................................32 致谢(四号黑体)..................................................32 参考文献(四号黑体)..........................................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