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形考作业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一

一、填空题

1、1838年10月,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他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个词,他又被西方誉为“社会学之父。

2、人类学可以分为自然文化和社会语言两个部分。

3、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4、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三大类。

5、人的社会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6、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7、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综合文化。

8、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9、根据交往的性质,社会交往有直接、间接、竞争合作和冲突顺应。

10、初级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地缘。

11、角色扮演最早是由米德提出的。

12、集体行为的特征有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市性。

13、初级集体行为通常包括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时尚等

14、儿童和少年社会化的基本场所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

15、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

16、个性差异性的生理基础前提是生理素质,后天的社会实践对个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7、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生物个体的人和社会群体的个人。

18、康有为撰写了一篇最好的社会革命的檄文是《大同书》。

19、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研究。

20、中国社会学起始于1903年严复翻译出版斯宾塞的《群学肆言》一书。

21、一般认为孔德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

22、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划分成两大块,即社会的和自然的需要。

23、自我的发现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

24、冲突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破坏性。

25、社会学家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

26、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认为,人们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并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认识自己。

27、人际关系具有两个明显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28、高级集体行为就是通常说的社会运动。

29、时尚可以分为热、时髦和时狂。

30、社会环境就是人所生活着的具体社会,包括社会结构、文化环境,以及社会关系与活动诸要素。

31、硬性社会规范,主要指法。

32、个性具有稳定性,但也并不排斥个性的可变性。

33、个性的倾向性是指人的态度和积极性、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二、名词解释

34、社会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属于结合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35、社会学

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36、人类学

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研究人类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37、社会需要

是人们需要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受,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映。

38、需要层次概论(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等级,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9、理想角色

当某人处在某种社会地位时,人们就期望他按照与该地位相一致的行为模式行事。在一定的时间和社区内,总有一套比较理想的行为模式行事。在一定的时间和社区内,总有一套比较理想的行为规范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这种被期待的、比较理想的行为规范体系就叫做理想较色。

40、社会交往

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41、人际关系

持续的社会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人与个人

之间的交往称为人际关系。

42、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

为模式。

43、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

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44、时尚

时尚也称流行,是社会中某种行为模式相互效法并

广为流传的现象。

45、情境

是指人们在行动前说面对的情况或场景。

46、角色意识

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自己正担

负着一定的责任,意识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

期待,并决心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表现社会的期待。

47、人的社会化

是人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人体,在社会的互动过

程中,通过学习社会的文化知识、生活技能和社会

规范,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成社会人,

从而适应他们那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并使社会不断

延续和发展下去的过程。

48、再社会化

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被有关司法、

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地进行教化的过程。

49、继续社会化

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

化,在社会学里称作继续社会化。

三、简单题

50、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论述是什么?

答:马克思关于“社会”的论点,可以归纳为下列

三点

第一,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

总和。

第二,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第三,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

是自然界有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51、社会学创立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什么?

答:(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二)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

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

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五)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5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什么?

答:所谓社会学,是指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

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

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

学。

第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

第二,社会学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第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第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

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第五,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

53、社会学研究对于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

用哪些方面(或社会学实践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

可以使人们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②、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

合理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

③、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依据。

④、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作

出贡献

54、简述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答:(1)需要是人的本性。(2)人与动物,人性与

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生存、享受、发展是

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55、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答:1、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这些条件可以

归结为两点:A积累起来的劳动,或者说私有制。

B现实的劳动。

2、指明人的需要时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马克

思认为: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前

提。

3、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经济交往是其他一

切交往的基础。

56、简述符号相互作用论。

符号相互作用论是一种通过分析人们的日常生活来

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以揭

示规律的理论。

57、简述时尚的类型。

答:时尚也称流行,是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模式相

互效法并广为流传的现象。时尚可以分为热、时髦

和时狂三种类型。

58、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答:1、传授生活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3、指点

生活目标;4、提供角色人选

59、为什么说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

答: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的,包括物质利益、成

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

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

的动力源泉。

60、谈谈社会需要理论的社会学意义。、

答: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处于非常关键的位置,

这表现在:

1、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

2、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关系构成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

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四、论述题

61、试述社会化与个性存在的关系。

答: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

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

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

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

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

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62、举例分析人的继续社会化。

答:继续社会化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动着的形式,在

完成了社会化的基本过程之后的继续学习社会文化

的过程。例如文革过后人们继续学习,进行业余的

成人学习。下岗职工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所进行

的培训和学习。可以认为是狭义的社会化,而人的

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

在社会学力称作继续社会化,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的

社会化。

社会化概论作业二

一、填空题

1、初级社会群体一次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

的。

2、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三

种主要形式。

3、家庭的社会功能有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赡

养功能和休息和娱乐功能四种主要形式。

4、社会组织一般划分为四种类型:经济、政治、

文化教育和军事。

5、家庭式的管理结构也叫家长制。

6、在社会组织发展的历史上,管理结构经历了从非

正式结构到正式结构结构的转变。

7、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

单位。

8、管理结构和方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正式和非正

式。

9、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志是财富、声望、和权力。

10、阶级的本质就是剥削。

11、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三种社会分层现象是等级

制、种姓制和阶级。

12、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集体与次级社会群体。

13、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

14、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场所。

15、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和儿童游戏

群体三种主要形式。

16、社会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各

种非工作关系的总和。

17、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组织与环境关系是一种交

换关系。

18、社会组织利益受到社会利益及组织成员个人利

益的影响。

19、整体目标较为宏观、根据笼统,部门目标较为

具体、明确。

20、科层制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

21、真正对社会进行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美国芝加哥

开始。

22、竞争和共生成为古典人文区学分析社会的两个

重要概念。

23、农村社会基本上采取了大聚居、小分居的居住

方式。

24、血缘关系是维持农村社会运行的主要纽带。

25、我国封建社会,男子20岁成年须行冠礼,女子

15岁束发称及笄。

26、社会分层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

27、剩余产品的出现,是社会人口分裂为不同阶段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28、历史上的社会分层现象最使人瞩目的约有三种,即等级制、种姓制和阶级。

29、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

二、名词解释

30、社会群体

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31、家庭

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32、x理论和y理论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则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两种假设。“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恰当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位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33、科层制管理结构

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层、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机构形式及管理方式。科层制的主要特征:(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由明确的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具有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是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这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与管理模型。

34、组织目标

简称组织目标,它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35、社会分化

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的劳动分工的需要。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的分化也就越来越复杂。

36、阶级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机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37、阶级意识

反映一定阶级的特殊地位和利益的社会群体意识。

38、社会阶层

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39、整体目标

指作为有一个系统的社会组织的目标。

40、社会分层

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作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此在系统的机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络和关系的若干层次。

41、等级的阶级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差别也是用居民的等级划分而固定下来的,同时还为每个阶级确定了在国家中的特殊地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一些特别的等级。

三、简答题

42、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涵义及特点

答: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1)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2)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3)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4)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5)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6)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

43、简述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和类型

答:(1)社会群体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3)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社会群体分为初级社会群体与次级社会群体两大系。

44、简述家庭的起源和发展

答:人类家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1)血

缘家庭。(2)普那路家庭。(3)对偶家庭。(4)一

夫一妻制家庭

45、社会组织的独特特征

答:社会组织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一

些方面(1)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2)

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3)社会组织成员的

关系不那么亲密。(4)社会组织中成员的关系、行

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

(5)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46、社区具有哪些特征(要素)?

答:(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

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2)一定的有界线的地

域,包括土地及地域中所能提供的资源。(3)共同

的社会生活,这是社区的本质特征。(4)有自己的

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

属的社区有归属感和认同感。

47、简述社区的分类。

答:对现实的社区可以其构成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

类型,一般的分类方法有:(1)按社区中人们的主

要活动或功能分类。(2)按社区中人群大小,地域

广狭分类。(3)按社区的形式分类。(4)按社区的

多元综合标准分类。

48、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各自形成的途径和特点是

什么?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农村社区是以农业为主要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

生活的共同体。它可以是一个小的村落,也可以是

由几个毗邻的村落组成的社会区域。农村社区的特

点:(1)农业是主要的、几乎是唯一的产业。(2)

家庭是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和组织形式。(3)血缘关

系是维系农村社会运行的主要纽带。(4)乡土观念

重,安土重迁。(5)生活水平低(6)土地占有是农

村阶级、阶层划分的主要标准。

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

或者其他非农产业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

活的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1)城市社区人口

聚居规模大,密度高。(2)城市居民以工商业和其

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3)城市社区

成员的异质性高。(4)生活方式的多样性。(5)人

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6)城市居民的组织程度高,

组织结构复杂。

49、简述我国知识分子的构成特征,以及他们作为

社会发展的先进力量的表现?

答:我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特征是:1.具有一定的文

化知识;2.脑力劳动者;3.依靠脑力劳动的收入为生

活来源。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知识分

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建设中有着特殊重要

的作用。能不能充分发挥广大知识分子的才能,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和现代化建设的

进程。要努力创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

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

重人才的良好风尚。”这是从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知

识分子是会加倍努力,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做出更大的成绩。

50、试述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的关系?

答:社会分化是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

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

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使畜牧业、手工业、商

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

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阶级;因而一般来说社会分

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

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

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51、组织目标的确定受影响的因素。

答:社会组织目标的确定主要受A环境的要求B组

织的资源C组织能力D上级指令的影响

52、社区与社会的区别。

答:社区指人们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关系之

上、聚结程度高的有机的生活共同体。社会则指建

立在利益和目的之上的机械的统一体。社区与社会

都是人类生活的组合形式,社区也是社会的一种表

现形式。但社区与社会又有明显区别;社区是具体

的人类生活形式,社会则较为抽象;社区中人们之

间的关系亲密,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缺乏感情色彩;

社区中的居民是一个个实体,他们在心理上是相通

的、表现为社区意识,而社会中的人是抽象的角色;

社区强调地域特征,社会不强调地域界限。

53、如何看待城市化中的发展动力?

答:城市化的动力:A、工农业经济的发展,B、管

理机构的膨胀及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C、城乡差

别,D、城市的中心作用。

54、试述城乡关系的演变过程。

答: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

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渐从农村分化

出来。第二阶段城乡的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

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

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

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

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

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

思路,使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55、分析我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答: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1)、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

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

(2)、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

(3)、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

四、论述题

56、试述科层制管理模式与官僚体制的关系和影响

答:中国历史上形成的中央集权式的分级管理体系

与韦伯所设计的科层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一些

不同。中国的官僚体制重人伦,在官员遴选方面任

人唯贤成为一大特点;另外,封建帝王和官吏善于

以个人好恶而感情用事,这与韦伯的科层制所倡导

的理性原则也相去甚远。还有,由于幅员广阔,中

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十分不力,于是欺上

瞒下时有发生,这也与韦伯科层制的有效监督机制

相矛盾。最后,韦伯的科层制强调规章制度,而中

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无一不实行人治。官僚主

义是同科层制的负功能联系在一起的,科层制的消

极部分发展起来会导致官僚主义。

57、试述我国剥削阶级消灭的过程。

答:第一阶段,对官僚买办资产阶级,采取了对官

僚资本没收的办法,消灭官僚资产阶级。

第二阶段,对封建地主阶级,通过土地改革运动,

没收其土地和其生产资料,分给广大农民,除部分

地区外,1952年地主阶级也被消灭。第三阶段,对

于民族资产阶级,对其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并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1956年。民

族资产阶级也被消灭。

到1956年通过没收、土地改革、赎买改造的办法,

作为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

内还存在。

社会学概论作业三

1、社会制度是进行社会分析的焦点。

2、人类社会最普遍的社会有家庭制度、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五类

3、从起源和功能看,制度分为本原的社会制度和派

生的社会制度。

4、社会制度构成的四个要素是概念系统、规则系统、

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

5、西方发达社会自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来,第三产业

的就业人数就已经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之

和。

6、社会分配问题是解决劳动者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

杠杆之一。

7、社会工作具有无偿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8、社会控制的方式有习俗道德和宗教、政权法律和

纪律和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三类。

9、社会制度是进行社会分析的焦点。

10、类社会最普遍的社会有家庭制度、经济制度、

政治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五类

11、从起源和功能看,制度分为本原的社会制度和

派生的社会制度。

12、社会制度构成的四个要素是概念系统、规则系

统、组织系统和设备系统。

13、西方发达社会自第二次科技革命以来,第三产

业就业人数就已经超过第一、二产业从业人数之和。

14、社会分配是解决劳动者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杠

杆之一。

15、社会工作具有无偿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16、家庭制度是最初的,本原的社会制度。

17、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除了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外,第二个伟大创造性成就是发展乡镇企业。

18、官僚主义是封建社会一种管制,社会学中称为

科层制。

19、社会舆论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方式。

20、要有效地预防犯罪的发生措施,一是教育,二

是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21、社会行为规范既指群体规范,也包括社会规范。

22、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关系失调。

2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依赖关系、顺应关系和掠夺关系。

24、社会问题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调造成的。

25、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26、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

27、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28、社会工作不仅以向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为己任,而且提倡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

29、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30、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提出。

31、社会控制的方式有习俗道德和宗教、政权法律和纪律和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三类。

二、名词解释

32、社会制度

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33、制度化

是指社会中某种制度得到人们认可,顺利推行时,这就表示某种社会规范、某种价值观得到公众认可,在社会中就无往不利,这就叫制度化。

34、社会控制

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律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35、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和非形式化的社会控制

形式化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非形式化控制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36、道德

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7、习俗

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

38、宗教

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的体系。

39、社会舆论

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

40、社会问题

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41、人口问题

指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发展不和谐、不相称的现象。

42、南北对话

是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围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南北双方的经济合作等问题所进行的谈判和斗争。

43、社会保障(社会安全)

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44、社会保险制度

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向其提供物质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

45、本原社会制度

家庭制度是最初的、本原的社会制度。

46、正式控制

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47、越轨行为

是指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格的行为。

三、简答题

48、社会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答:(1)普遍性。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五种最基本的社会制度,不同程度笛存在与世界一切国家和民族社会中。(2)变异性。社会制度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不会轻易变动的,体现了对秩序和安定的要求。(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社会制度不可避免打上阶级的烙印。

49、简述社会制度构成的四个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构成社会制度的有四个方面要素:(1)概念系统(2)规则系统(3)组织系统(4)设备系统。一个具体得社会制度来说,制度的四要素缺一不可。制度的概念、规则、组织和设备四者共同构成制度

的整体。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的政治制度,既具

有它的“灵魂”(即概念、规则),又具有它的“躯

体”(即组织、设备)。缺少灵魂的制度不成其为制

度,只是制度的躯壳,没有躯体的制度也不成其为

制度,它只是一种“乌托邦”。

50、越轨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答:在所有的越轨行为中,犯罪是程度最严重。它

是触犯了国家法律,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该受

到法律制裁的行为。犯罪之所以必须受到法律惩罚,

是因为它违反了国家法律、侵犯了国家及社会利益,

对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带来严重不利影

响。因此,犯罪同行为本身有关,即它在多大程度

上破坏了社会秩序。严重的越轨行为才成为犯罪。

另外,它同法律规定有关,法律上有了此项规定,

违反了才构成犯罪。

51、越轨的社会原因有哪些?社会越轨有何影响?

答: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

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

们行动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因而它已不能够

指导人们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谓的迷茫状态,从而

作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按越轨行为对社会行为

规范的破坏类型和程度可分为违反习俗的不从俗行

为行为,违反道德的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反

法律法令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其中犯罪是最严

重的越轨行为。

52、社会控制实现形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①习俗及社会控制。②道德的社会控制。

③宗教及社会控制。④政权、法律和纪律控制。⑤

社会舆论控制。

53、待业和失业的异同

答:待业是原来有职业的劳动者因种种原因而失去

职业和劳动岗位,处于待雇状态。失业是一部分劳

动者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与生产资料

的结合,劳动力资源闲置。

54、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如何?

答: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任

务和目的都是帮助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社会成员,

特别是那些因失业、贫困、疾病、生理缺陷而陷入

困难者。但是二者又有差异:第一,社会保障是国

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保障人民生活的一套制度,是

关于何种社会成员在何种条件下可以享受保障的一

套规定;而社会工作则是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

的具体得服务过程和服务活动。第二,社会工作的

范围比社会保障稍宽一些,比如一些志愿服务组织

的服务活动就是在社会保障之外,但它属于社会工

作。第三,社会保障的目标是保证社会成员生活的

安全,以维持社会稳定;社会工作则更多着眼于受

助者困难的解决及其内在发展。

55、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

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

弱、病、残、无业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

处于不利境况的社会成员的安全。

(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幸者提供保

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稳定。

(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

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

过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

不致丧失,而是位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

(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

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

基本条件。通过收入的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

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

(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

第一,社会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

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

理权利。

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

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

56、马克思五种社会经济发展形态。

57、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1)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

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

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它包含了

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优劣评价的因素。(2)道德靠

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

会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受到社会的谴责,使行为

者在思想上、心理上受到压力。因此,道德对人的

行为是有明显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违反道德的行

为具有控制作用。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道德的社会

控制作用,但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有限,因为道德具

有阶级性、集团性。在社会价值观发生重大变化的

时期,道德的控制力受到挑战。

58、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

答:(1)社会舆论也称公意,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

一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之评价。因此,它对少数人

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2)

其内在机制是:社会舆论作为一种评价性意见,会

对少数人的、与众人意见不同的言行产生环境压力,

少数人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自外于众人,会改变

或放弃原来的言行,与众人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

(3)社会舆论可产生两种控制效果。当它代表社会

正义是一种正确意见,它有积极地社会控制作用。

但是,社会舆论未必总能对社会现象给予正确评价,

特别是对于新生事物,革新者畏于人言,就可能改

变自己的做法,这时它的控制作用就属于消极的。

59、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

答:根据对越轨行为的界定,我们必须应该遵守的

群体或社会的规范作为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同时,

又应指出越轨行为的判断与文化类型有关,在一种

文化中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则被认

为是正常。判断越轨行为的标准是在具体时间、具

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60、社会关系失调表现。

答:社会关系的失调表现于如下几个方面:⑴群体

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⑵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

⑶社会结构的失调。⑷社会解组。

61、我国人口问题的现状。

答:(1)我国人口问题状态:A、人口数量庞大,B、

人口素质低。

(2)影响:A、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物质生产新增的

部分,也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B、大量新

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C、人口

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D、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对经济发展、家庭生活带

来影响。

四、论述题

62、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可能出现的

失业现象?

答:我国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就业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事业问题。解决就业

问题的途径应该主义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生产,

创造跟多就业岗位。2.广开就业渠道。3.继续控制人

口增长。4.建立待业、事业保险制度。

63、试述我国反贫困实践的措施、成就及存在的问

题。

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措施:

(1)、86年始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尽快摆脱

贫困,解决温饱、走向富裕。

(2)、变单纯的救济为整体开发,尤其是智力开发。

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由“输

血”变“造血”

(3)、将政府扶贫与社会扶贫结合起来。

(4)、选配好贫困县、乡领子班子。抓扶贫同抓基

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

(5)、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地区发展的

差距。

作业四

一、填空题

1、关于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中,我国战国时期的邹

衍提出五德终始说。

2、美国学者素罗金提出文化类型学说,维科提出了

历史三阶段来解释社会变迁的现象。

3、除了历史一循环论,关于社会变迁的理论还有社

会进化论和社会均衡论。

4、人口数量变化的三个主要组成因子是即出生数、

死亡数和人口迁移数。

5、民生化过程包括适应环境、学会生存和逐渐学习。

6、“依附理论”代表人物是弗兰克和普雷毕什。

7、第三次浪潮是第四次产业革命。

8、夕阳工业一般指纺织、钢铁、造船、机械等,朝

阳工业一般指电子产业、信息产业、原子能产业、

宇航产业等。

9、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选题、准备、实施调

查、分析总结四个步骤。

10、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有两种,即社会调查和研究。

11、社会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

查和个亲调查。

12、随机抽样的形式有简答随机抽样、等距抽样、

分层抽样和轻群抽样。

13、资料收集的常见方法有访谈法、问卷法、观察

法和文献法。

14、统计分析可分为描述性分析和解释性分析。

15、劳动资料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

16、人类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17、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

18、生产力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一切物质的、技术的要素和总和。

19、在《第三次浪潮》中,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提出人类经过农业革命文明、工业革命文明,现在进入新技术新开发的信息社会火知识、智力社会。

20、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人的社会需要。

2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2、启蒙运动的信仰特点是人们想通过理性和经验研究来理解和控制宇宙。

23、权威的三种类型是法理权威、传统权威、神召权威。

24冲突学派有辩证冲突论和功能冲突论两类。

二、名词解释

25、社会变迁

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机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26、角色模式

就是指社会某一个人,当他的行为在一个特定的角色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类型或模式时,在这个模式上,其他的人也可以以他的行为为基础,充任同样角色。

27、五德始终说

是由我国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家邹衍提出的。

28、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29、流动率

流动率是阶层总人数减未流动人数除以阶层总人数的比率。

30、生活方式

是指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与特征。

31、罗马俱乐部

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就是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把全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

32、信息化社会

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支柱,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以信息产品为标志的社会.

33、社会趋同论

是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这两极对立面的运动,每种制度都在吸收另一种制度的某一些因素,两种制度正变得越来越相似。

34、依附理论

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

35、世界体系论

是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家沃勒斯坦首先提出的。世界体系论用体系的观点来审视整个世界及其各部分的发展与变化。它改变了依附理论的“中心——边陲”观,而提出世界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简称“体系”,把发达与不发达国家都看作是结构的要素。

36、孔德

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认为研究社会现象,方法十分重要。孔德在他的社会体系中还提出了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的重要概念,前者是研究社会机构和社会制度;后者是研究社会发展过程和社会进步。

37、斯宾塞

英国社会学家。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38、社会的有机体说

社会有机体论是19世纪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斯宾塞从生物进化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是一个有机体,这两种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38、象征符号交往理论

布鲁默是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和定名人。“象征性互动理论”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成符号学的一种运用。从定义上来看,这个过程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三、简答题

40、马克思认社会变迁的在主要内容有哪些?他是如何看待社会变迁的?

答:1、社会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

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3、马克思说,

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

自己的一起社会关系。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

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

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

阻碍作用。这就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41、列举我国在20世纪发生社会变迁中的哪五件最

重大的历史事件?

答: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消灭剥削制度、形成了独立完成的工业体系五件重

大历史事件。

42、简要分析影响社会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所谓社会变迁,是指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动。即

其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的

变动过程。其基本形式有二,一是社会进化,一是

社会革命。引发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第一,自然

环境的变化。第二,人口的变动。第三,文化、科

技的发明、发现、传播。科技是第一生产利力,每

一次科技的发明创造,都引发了一场社会革命。第

四,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43、社会现代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1)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2)社会现代化必须以

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

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

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对一国的追求,而是全

球性长远的追求。

44、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有哪

些?

答:1.发展中国现代化发展初始条件落后;2.发展中

国家人口多,底子薄;3.工业化水平低;4.民主化进

程落后。

45、《增长的极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人口的增长、粮食的生产、投资的增加,环境

的污染和资源的消耗都具有一种指数增长的性质。

46、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答:社会学研究实际上由两个互相连接的活动组成:

社会调查是直接接触社会生活,收集有关资料的活

动;研究则是对所获资料的分析,是对调查所获经

验材料的概括和加工。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有全面

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

4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包括哪些观

点?

答: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方法是历史唯物论。它

认为社会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经验先于理论而存在,

强调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马

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整体与联系的观点,历史与发

展的观点,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观点。

48、现代研究方法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对比性;创新性。

49、设计问卷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首先,就内容而言,问卷一般不宜太长,因为

所提问题过多可能会带来调查对象不愿合作的麻

烦。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提问的语句要简短,使人一目了然。(2)避免

提带有双重含义,即一题两答式的问题。例如不能

作“你对工作和生活是否满意”这样的提问。(3)

提问题不应带有倾向性,因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可

能造成诱导。(4)不要提胁迫性问题,即由于社会

价值、社会文化等压力使调查对象不得不作某种回

答的问题。(5)不要直接提敏感性问题。(6)不要

问调查对象不知道或超出其知识范围的问题。

50、什么是研究课题的操作化,操作化要注意哪些

问题?

答:研究课题的操作化包括抽象概念的操作化和研

究假设的操作化。抽象概念的操作化就是把它逐渐

具体化和变得可测量。假设的操作化即是抽象命题

的具体化。

51、邹衍的“五德终始”说。

答:中国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的历史观。“五德”指

土、木、金、火、水五种德性或性能。“五德终始”

指这五种性能从始到终、终而复始的循环运动,邹

衍以此作为历史变迁、王朝更替的根据。他认为虞

(舜)、夏、殷、周的历史是一个胜负转化的发展过

程。它按照土、木、金、火、水依次相胜而具有阶

段性,又按照始于土、终于水、徙于土的循环往复

而具有周期性,“阴阳消息”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五德

转移”,又决定着“并世(当世)盛衰”。而这种五德相

胜又是被机械的周期律预先决定的,“凡帝王者之将

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认为王朝的兴起必有天

意符瑞作为象征和验证。这种天人感应论是为周秦

之际的新兴统治势力服务的,故“邹衍以阴阳主运显

于诸侯”。五德终始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来封建

王朝的一些最高统治者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谓

“承运”,就是继承某一“德”运

5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答:1.科技发展对社会生产力有着推定作用。2.科

技发展有助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3.科技发展带动

新兴产业发展。4.科技发展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5.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包括产业结

构、权力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人际关系结

构。

53、简评“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是一些学者用来解释不同国家在现

代化过程中遵循同一规律的理论。最早由荷兰经济

学家丁伯根与1961年提出。社会趋同论的基本观点

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尽管不同的社会起点、社

会制度、具体条件不尽相同,但都会经历同样的过

程。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城市化、世俗

化。经过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在许多方面

变得越来越相似。评价:(1)社会趋同论认为社会

变迁是由工业化、科学技术进步引起的。由于工业

化、科学技术的进步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无论

什么国家和社会,只要现代化达到一定的水平,就

会出现相似的特征。(工业化、民主化、科层化)。

(2)没有看到社会趋异是更重要的方面。在趋同中

也包含一些不同。

四、论述题

54、试述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答: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

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

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

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

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

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继续前进。

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

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

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

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

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

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

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

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

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第三,“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

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

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

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凭借对中国国情和时

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我国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

反映。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

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

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

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55、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有何异

同。

答:从形式上看,不论那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

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有着

极大的差别:

第一,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看,资本主义现代化只

强调物质现代化,目标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

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剥削、高物

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

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

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

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

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的

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

生产者手里。

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

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

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

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

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

努力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